《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课前互动:同学们:在(金钱、亲人、生命)中,如果让你舍去一样,你会选什么?为什么这样选?让学生谈谈感想。(课前在学生心中埋下正确取舍的价值观)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的姿势,是一个___的姿势,是一个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生接“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生接“谭老师立即……”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4)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谭老师护住学生的情景图)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2)、请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读一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参赛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参赛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大庆一中兰林平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⑴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⑵自学生字词,掌握重点的字音、字形及词义⑶查阅资料,了解5.12地震的相关信息二.教学课题1.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4.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主题,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2.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视频、音乐3.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四.教学方法本文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

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因此,我调动百度文库中的各种资源(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在设计过程中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丰市第八小学曹亚斌【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programs/view/Nl9nrnAW7sE/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

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

通过文章的四处环境描写以及正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是本次学习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正面表现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件、多媒体五、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词、读通文本,理解重点句子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5、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件、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式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式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讲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最后的姿式说课稿则是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强调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展望,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总结教学过程1.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总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和表现等方面。

通过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以评估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2 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应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

通过总结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1.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预程度、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通过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二、展望未来教学2.1 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展望和规划,包括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

通过展望未来教学,教师可以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提供指导。

2.2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和规划,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等方面。

通过展望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教学目标的调整和优化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目标的设定、实现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三、总结与反思3.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等方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学生查阅相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四、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

(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指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二)初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实行概括。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等,帮助他们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还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对于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尤其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因此,学生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谭千秋老师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有困难,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这些真实、震撼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在这种灾难中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接着,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的感悟,地震相关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千秋老师的舍己救人精神,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二、学情分析导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更是关键的一环。

在说课中,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说课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和评价反思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准备工作1.1 熟悉教材内容:在说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确保对知识点的把握准确。

1.2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最后的姿势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1.3 准备教学素材: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素材,如PPT、实物等,以便在说课中使用。

二、说课内容2.1 介绍教学内容:在开始说课时,首先要简要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分析教学重点:对教学重点进行详细分析,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3 引导思考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3 分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表达4.1 清晰流畅: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4.2 生动形象: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3 语言规范:教师在说课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口误和用词不当。

五、评价反思5.1 学生反馈:在说课结束后,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2 教学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说课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课水平。

5.3 持续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屯昌小学麦晓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而却有这么一个人,他用宝贵的生命化作一个永恒的姿势。

他就是——谭千秋老师。

板:谭千秋—、回顾旧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节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生活中的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活中的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的时候,这个普通的老师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进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1)、我们知道大地震来的时候非常可怕,房屋倒塌,地动山摇,那我们能不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到地震来时的句子呢?2)、学生找出描写地震来临的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学生交流,反馈。

指导读。

再找找房屋变化的词语。

3)我们通过楼房变化的词语,我们从中读到了什么?我们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情况非常危险,而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之下,谭老师做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姿势是什么?(幻灯出示)张开双臂……姿势(过渡)在这些危急的场景中,谭老师具体做了些什么?1、读4~~7小节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反馈。

当时地震已经来了,人们都很恐慌,为什么谭老师能够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之下做出这么果断的反应呢?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师展示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机会。

而在说课的最后一环——姿势展示中,教师的仪态和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最后的姿势展示。

一、准备工作1.1 着装得体: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注意着装得体,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展现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素养。

1.2 仪态端庄: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仪态端庄,站姿笔直,双脚平行,双手自然下垂,目光自然平视听课教师,展现自信和专注。

1.3 笑容自然: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自然微笑,展现友好和亲和力,以增加与听课教师的沟通和互动。

二、教学目标2.1 清晰明确: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清晰明确地陈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便听课教师能够准确理解教学意图。

2.2 与教学内容对应: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听课教师能够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 合理分配时间: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听课教师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听课教师的思考和参与,增强教学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3.3 情景模拟: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教学方法,使听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多样化评价: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公平公正: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原则,不偏袒个别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4.3 及时反馈: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6、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
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
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生感悟天灾面前的人间大爱,并表述自己学文后的心声。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搜集5.12汶川地震事迹资料;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全面感知
1、检查初读情况。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
的话概括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简评学生回答)2、出示图片,场景体悟。

师:下面让我们再次回望,2008年5
月12日14点28分04秒那场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的大地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震前校园照片3张)师:这是2008年5月11日的欢快的校园,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出示震后校园照片3张)师:原本的欢声笑语,顷刻间灰飞烟灭。

看两只绝望的手(教师指向图片中的手臂),他们试图抓住什么,而他们又能抓住什么呢?一场暴雨怎能冲洗去这些生灵绝望的哀怨!(出示问题:这是一场——的灾难?)师: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名回答)
3、情感转移到文本。

师:就是在这样一场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
谭老师做出了伟大的举动,他那张开的双臂,他那最后的姿势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用真情走进那所学校,用真情融入那间教室,用真情去目睹灾难来临的那一瞬,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

【设计意图:将灾难前后的图片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同时在学生心里也产生巨大震撼,这样学生充分体会灾难的无情,对下步“谭老师的伟大举动”的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二、精读深思,品文悟理
(一)整体回顾课文
1、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谭老师的伟大抉
择。

(教师巡视指导,评价全体学生的读书风貌。


2、默读课文,标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和场面。

(1)、生边读边标画
(2)、指名回答交流。

师:把你自己的标画的和你听到的而没标画的语句连在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3、师生对话。

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一个“灾难的无情图”,体会灾难的无情与谭老师的大爱大情,让学生对谭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精读点拨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从这一部分里,你知道了什么?(感悟谭老师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的人格)
2、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师简评学生读文情况)
(1)、师:“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什么?(灵活环节:学生可能不用教师点拨自己能够感悟到环境描写所预示的灾难征兆。


(2)、师:那一天谭老师在课堂上正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出示图片——人生价值是什么?)人生价值是什么?(指名回答)灾难面前,谭老师用生命诠释了他的人生价值。

(师范读: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用的同学都跑出去?)还有几位学生冲不出去了,谭老师选择了什么?(生续读)
(3)、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4)、引导下文学习。

师:楼房塌陷了,谭老师你在哪里?
3、品读第三部分
(1)、全体同学读“13日22点12分——被震撼了。


(2)、知名三位同学分别读“救援人员”“学生”“一位老师”的话语。

(3)、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4)、师:从三个人物的话语里,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伟大形象,我们又对谭老师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4、学习第四部分
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从教26年来,他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他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学生齐读至课文结尾)
师:是啊,张开双臂,(教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我们对他永恒的回忆。

(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精读全文,分析全文。

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这一主线,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去读课文,同时学生也带着不同的感触来回答他们心中的谭老师的形象。

每一部分环环相扣,逐步完整细致的向学生展示出谭老师的伟大形象。


三、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师: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谭老师的了解再一次浏览全文。

2、师:(出示谭老师照片,音乐声起)这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谭
千秋老师,他平凡的犹如夜空里一颗黯淡的星,可他在生于死的抉择里,他用自己最后的姿势实现了其伟大的人生价值!把你心里的话说给他听吧,虽然他已经听不到了,但我们相信远在天堂的他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话语。

(出示:谭老师,我想对您说——)(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点睛之笔。

学生把自己发自肺腑的语言,凝聚成对谭老师怀念、崇敬和赞美。

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感悟了文本,并且洗涤了自己的灵魂。


四、总结延伸
(出示在地震中,舍己为人的优秀教师照片)
师:还有很多老师在那场灾难中,为了学生做出了自我牺牲的抉择,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一下这些悲情英雄。

(教师简单介绍:年轻漂亮的袁文婷、刚刚结婚的张米亚……)请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了爱、为了学生而做出的(手指向课题,生齐读)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只是千千万万英雄教师的一个缩影,不止他的“最后的姿势”成为永恒,还有很多像他一样,为了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最后的姿势”同样值得铭记,他们的无私大爱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艾寨丕介学校
作者姓名:闫玉波联系电话:
邮箱: QQ: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闫玉波
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艾寨丕介学校(内附详细联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