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
工具:独木船; 困难:高崖、险峡、暗礁、飞瀑;(自然)
舆论(精神)
精神:勇往直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一
个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峡 的
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人
……
阅读第11段(p15最后一段),思考: 本段中的“第一个”和“三峡”象征什么?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
瞿 塘 峡
三 峡 第 一 峡
夔门天下雄
“镇全川之水, 扼巴鄂咽喉。”
“西控巴渝收万壑, 东连荆楚压摹山。”
“第一个”象征在未知领域里,敢为人先, 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
“三峡”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 未知领域。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由此及彼产生类比联想。由第一个穿越三峡 的人联想到了在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个开 创者,此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的冒险精神和创新 精神,并期望新时代的人能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鲫鱼》。
解题
• 漫想:随意、不 受约束地畅想。
• 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 重山时飞跃的神思、联翩的浮想, 即作者有感于三峡的壮美景色而 任自己的思绪穿越古往今来。
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ng)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
三若 峡言 此风 为景 魁异
——
三 峡 第 二 巫峡 峡
过万重山漫想
7、过万重山漫想万重山,一座宏伟壮丽的山脉,宛如一堵天然的屏障,耸立于广袤大地之上。
它的辽阔和壮丽,让人不禁陶醉于其中。
站在千峰之巅,我思绪万千,深深被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景所震撼。
万重山的山势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如刀削斧劈般挺拔,有如一片聚集的云朵。
在阳光的照耀下,山脉的形状犹如一条巨龙般蜿蜒盘旋,巍峨雄浑,给人一种无尽的豪情壮志。
站在这万重山的前方,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微弱,生命之脆弱在这样的山势面前弥足珍贵,我从中感受到了山的力量和生命的无穷魅力。
万重山形成于亿万年的风雨洗礼,它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
每一个山峰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山都经历了无数的年代变迁。
在万重山的深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犹如一座绿色的乐土。
密林茂盛,植被丰富,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这里的空气纯净,没有雾霾和污染,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万重山还是一座生态宝库,它孕育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
从山腰到山巅,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鸟类在此栖息。
这里的山鹿、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受到国家的保护。
它们的存在是山脉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环境保护的责任。
观赏山中的动物们,我时常激动和感慨,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应该以敬畏和爱护的心态面对。
万重山也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世事的更迭。
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山脉曾经被人们奉为神圣的象征,它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人们在山脉中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
这些古老的遗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站在山脉的岩石边缘,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们的智慧和灵感,虽然历史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但是人类的传承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
万重山的美丽和深邃让人陶醉,它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
在我过去的旅行中,我曾多次来到这个梦幻般的山脉,每一次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这里的景色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只有亲自亲近大自然,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神奇和美丽。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苍山万岭,万壑青峰,江河湖泊,密布在每一寸土地上。
穿行在这种庞大的自然环境中,简直是一段令人窒息的旅程。
我经常在山路上漫步,看着周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
每到晚上,我都会停下来,看着夜空中繁星点点,倾听大自然的歌声。
随着风的吹拂,绿色的山峰在夜晚的星光下,显得格外的神秘而又神秘。
我最喜欢走在西山上,西山山脉从西向东延伸,它的山峰由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峰组成,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壮观了。
山坡上茂密的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山谷中有清澈的小溪流淌,野花遍布,河水淙淙,让人流连忘返。
当我穿行在山路上,漫步在山间小径,脚步轻盈,心情自由,我会不禁想起古人的吟咏。
“山起云涌,雨细风轻,碧水
万重山,倚天掩明月。
”我想,古人的诗句就是这样的美景,
让我陶醉在这种漫步的乐趣中,任由我的心灵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漫游。
在万重山的漫游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体会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令我深深感动。
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我可以自由地放飞自我,收获到自然的洗礼,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热爱大自然。
漫步在万重山的林间小径,欣赏山间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的好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放空自己,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收获一份真实的快乐。
阅读赏析-《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语文)
KETANGXIAOJIE
伍
课堂小结
作者漫想的线索是什么?
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2)想象丰富,行文流畅。(3)“形散神不散”。
课堂小结
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除了领略作者写作上的精妙手法,我们还要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勇敢地踏上征途,坚韧地迎接风雪,最后便能拥抱壮阔的未来。
作者面对的是“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内容探究
NEIRONGTANJIU
肆
1.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景物特点:雄、险、奇。
夔门穿一线,怪石插流横。峰自云中出,舟从地底行。乱猿昏月色,残叶冷江声。神女知何处,时时雨尚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课前分享”
那么本文的作者面对三峡时,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通过品读《过万重山漫想》来体会吧!
基础知识
JICHUZHISHI
贰
耸峙
黯然
夔门
竹篙
怯弱
攲侧
gāo
qī
kuí
摧山坼地
嘁嘁嚓嚓
zhì
qiè
2.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3.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
整体感知
1-2段
3-9段
10-12段
13-16段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本探讨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作者借助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描绘了峡谷、峰峦和山间流淌的溪水,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
在我们读此书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深情,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人生。
在《过万重山漫想》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峡谷的神奇景色和奇特的地质构造。
峡谷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设计。
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峡谷之中,感受到了她的壮丽和威严。
同时,作者也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山间的经历和探索,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峡谷的美丽和自然的奥秘。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探讨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山间流淌的溪水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珍惜。
他指出,溪水的流动展示了人生的转变和变化,我们应该学会随波逐流,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的融洽中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它引导我们反思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通过读此书,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并用自然的哲理来引领我们的生活和成长。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总结起来,《过万重山漫想》是一本蕴含着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峡谷、峰峦和溪水的描绘,作者打开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与理解。
他通过思考自然的伟大和力量,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领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过万重山漫想__
过万重山漫想__万重山,位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山脉之一。
漫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踏上万重山的征程,首先会感受到的是山脉的浩渺和峻险。
行走在群山之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峰峦,仿佛自己也被这种壮丽的气势所征服。
山峦如墙,层层叠叠,绵延不绝,给人一种渺小和崇敬之情。
站在山巅,俯瞰山峦之间的云海,如梦似幻,令人陶醉。
万重山的气候多样,从山脚到山顶可体验到不同的季节和气候。
山脚下的丘陵地带气温适宜,植被茂密,四季如春;而山顶则极寒严冬,积雪覆盖,白雪皑皑。
在山脊上行走,仿佛穿越了不同的季节,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万重山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山脉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给当地的植被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漫步在山间,往往会遇见野生动物的踪迹或者是鸟类的鸣叫声。
当然,遇见大熊猫是最幸运的事情之一了。
它是中国的国宝,而万重山是其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
在万重山中,还有一些寺庙和古老的建筑物。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与蓝天白云和山水之间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增添了一抹神圣和庄重。
其中,著名的莫高窟就位于甘肃的万重山地区。
这座石窟艺术的宝库,是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万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脉中不仅有纵贯中华大地的古丝绸之路,还有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在万重山的深处,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智慧和勇气的痕迹。
无论是文化遗址、古代建筑,还是民俗风情,都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之美。
万重山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这片土地的美丽永恒流传。
漫步在万重山,是一次心灵的旅程。
感受大自然的浩渺与厚重,领略生命的脉搏与律动。
在这片土地上,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发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宁静。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感染,也对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壮丽和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读到这些描写时,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对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深表钦佩。
除了对山水的描写,小说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在读完《过万重山漫想》之后,我对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
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会更加热爱生活,向往未来。
感谢这部作品,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能够继续阅读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自己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关于探险与求知的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李青的视角,讲述了他在探险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成长。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友情和勇气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李青是一个勇敢、坚韧的年轻人,他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他的探险旅途中,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这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通过李青的经历,我明白了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退缩,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挑战。
除了勇气和坚持,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人性和友情。
在李青的探险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危险。
他们之间的友情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在困难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李青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我明白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也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朋友,懂得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除了勇气和友情,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在李青的探险旅途中,他见到了许多奇异的景象和事物,这让他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通过李青的经历,我也感受到了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也让我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渴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我不仅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勇气和坚持,需要珍惜友情和关爱他人,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渴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和力量,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于生活和人生有新的认识。
《过万重山漫想》解析
3、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 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 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 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历史上更多的“第一个”的 漫想
4、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 的“三峡”……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 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 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 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 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
1.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 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
——
巫 山
云雨巫山十二峰
三 峡 第 三 西 峡 陵 峡
——
大泄 长 险 滩 70 滩、 公 西 。青 里 陵 滩〄峡 、其〄 崆特是 岭点三 滩是峡 〄滩中 为多最 三水长 峡急的 著。一 名其个 的中峡 三的〄
滩 多 水 急
屈原纪念馆
屈 原 塑 像
昭君故里
昭 君 塑 像
提示:请从文 章题目入手 请找出本文的线索 《过万重山漫 1.作者思路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 想》
三峡奇景
瞿 塘 峡
——
三 峡 第 一 峡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 是三峡中最短的一 个峡,全长8公里,在三段峡谷中,它最短,最狭,最险,气 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其“雄”首先是山势之雄。游人 进入峡中,但见两岸险峰上悬下削,如斧劈刀削而成,恰似 一扇屋门,紧锁长江。山似拔地来,峰若刺天去。峡中主要 山峰,有的高达1500米。瞿塘峡中河道狭窄,河宽不过百余 米。最窄处仅几十米,这使两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几分雄 气。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3.《过万重山漫想》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三过万重山漫想练习与思考一、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摧山坼.(chè,裂开)地端倪.(ní) 啃噬.(shì)B.不盈不溢.(充满而流出来) 坐骑.(qī, 所骑的马) 攲.(qí) 侧C.翎.(līng)毛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无恙.( yàng,小病)D.惨淡..(形容苦费心力) 抟.(tuān, 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瞩.(shù)望参考答案:A解析:B项,坐骑[zuòqí]:供人骑的马,泛指供人骑的兽类。
攲侧[ qīcè ]:攲,同“欹”,倾斜。
C项,翎毛[líng máo]:翅膀尖上的毛。
D项,抟[tuán]:同“团”;凭借。
瞩望[zhǔ wàng]:(书)(动)①希望;期待。
②眺望。
二、品味散文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对散文意境的理解。
根据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句中的“微微一笑”对刻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形象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作者抓住“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知难而进、勇敢无畏的探索精神。
2.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句中“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指什么?参考答案:“曾经感到”的喜悦指的是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胜利穿过三峡的喜悦,是一种战胜艰难险阻后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的是今天人们的开拓能力远胜于古人的喜悦,是伟大的时代才有的喜悦!三、作者在文中借用一些关键句,使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缜密。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关键句,帮助自己厘清课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第3自然段,作者触景生情,“头脑里一无所有”,欲擒故纵,意在暗示。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过万重山漫想
青山连绵,雾气袅绕,万重山宛若巨龙蜿蜒盘旋,蕴藏着无数的
奇妙风景和神奇传说。
它宛如一座浩渺宏伟的大森林,容纳着许多峡谷、瀑布和温泉,犹如一张神秘的画卷,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探秘。
在这里,山谷深处,听雨落芭蕉,潺潺的流水声,和翠竹之间的
柔风交织成最美妙的音乐。
高山上空,云海缭绕,仿佛可以触手可及,空气清新怡人,令人仿佛身处仙境。
峡谷中,水清鱼跃,河流奔腾,山石之间,藤萝蔓枝,杂草丛生,还有许多来自各方的生灵,每天都在这里争夺生存的机会,彼此共存,在自然界中谋求着保护、繁衍、成长。
山上的乌云仿佛是一笔浓墨,使得整个画卷变得更加深邃,神秘
而多彩。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向日葵、向阳花、玫瑰等绚丽多彩的花卉,在阳光下斗妍斗艳,向人们展示出深山中的生机活力。
走进万重山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景色,还有一种
悠然自得的境界。
这是一种非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感受,需要在亲
身体验之后,才能理解其中的温馨和怡然自得。
总之,万重山的壮美和神秘,让人感慨仿佛身处仙境,体验着万
千的奇妙和生命的神秘。
或许这就是探秘者和旅行者到此一游的原因吧!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万物之间的和谐与互补,体会到生命的
深刻意义,我们望着漫山遍野的画卷,心中流淌着爱与和平的情感,
仿佛身处一个生命的大熔炉,迎来了爱与美的诗篇。
这里,是一个给
人灵魂深处带来震颤的世界,也是一个让人一生难忘的仙境。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读了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了那万重山峦,追溯到了遥远的过去,又畅想了无尽的未来。
这篇文章以过三峡为线索,从眼前的奇景联想到了千百年前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勇敢无畏的先驱,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这种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比珍贵的。
文中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未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
那些在探索道路上失败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而最终成功的那个人,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坚持和智慧。
作者在文中感慨:“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前进中书写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人类发展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学会使用火、制造工具,再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如今所享有的一切,都源于前人的不懈努力。
而我们,作为当下时代的一份子,也肩负着继续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会感到畏惧和退缩。
然而,《过万重山漫想》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就像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他依然迈出了那勇敢的一步。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不需要去穿越像三峡那样险峻的自然障碍,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心理三峡”。
这篇文章还让我对创新和探索有了新的理解。
在一个墨守成规的社会中,很难有大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开拓出新的天地。
而创新和探索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可能的失败。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及答案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
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
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刘征《过万重山漫想》24.下列有关选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的“三峡”是指人类历史上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
B.第二段中的“酣睡者”是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第三段中“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是指我们今人创造的事业比古人更伟大。
D.第五段中“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
25.有关选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感悟到人类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
B.作者联想到远古时期人类进化史上许多的“第一个”,并且高度评价他们的业绩对人类历史的作用。
3过万重山漫想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1. 作者先后想到哪些“第一个”? • 2. 这些“第一个”有什么共同点? • 3. 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 那些困难? • 4. 找出体现作者展开“漫想”思路的 语句。
作者先后想到哪些“第一个”?
• • • • •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 动。
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 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 胯下坐骑么?胯下坐骑么的含义是什么?作者 悟到怎样的一种伟力?(11段) 比喻汹涌的急流被人掌握了规律,为人所驾驭。 作者感悟到人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 大力量
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 峡”……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 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人开拓道路……(12段) 人类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处在 蒙昧时期 三峡: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 第一个: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 败的人。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 险峻的地形 、绮丽的风光 、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 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西起 四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 全长约204千米。 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
瞿 塘 峡 —— 三 峡 第 一 峡
夔门天下雄
若言风景异 三峡此为魁
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 未曾感到的喜悦。(16段) 曾经感到的喜悦: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胜利穿过三峡 的喜悦,是一种战胜艰难险阻后的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今天的人们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
喜悦,是伟大的时代才有的喜悦!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二)解释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步履:(书)行走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耸峙:高耸矗立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二、文化常识1、作者简介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2、解题“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3、三峡简介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四、文本研习(一)注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二)解释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步履:(书)行走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耸峙:高耸矗立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五、理清思路: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是谁?”“于是,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千百年后,假如……,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六、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1):写作者对三峡的神往第二部分(29):“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第2段: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第5、6两段想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第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第三部分(1012):追溯远古,漫想,想那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第四部分(13):再想,未来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崇敬我们第五部分(1415):船过三峡,回到现实,感到喜悦“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七、课文具体分析(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机会可贵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1、2句是总写3、4句是具体写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①表达作者的惊喜之情②触发作者的联想,为下文“漫想”作铺垫(二)、分析第二部分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就是这样的船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十分整齐深刻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勇敢,很有气势“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③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动力是什么?明确:“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即对新的领域的探索的渴望使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前行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7、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遇到那些困难和阻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明确:面临的困难体现在:物质方面——交通工具的简陋舆论方面——精神方面的压力知识方面——知识的局限所带来的冒险性(具体内容见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一)(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1、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四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2、作者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有什么作用?明确:联想江水凿开三峡,突出了自然的力量,表达作者的惊叹之情,歌颂了人类将长江变成跨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3、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喻为“飞鸟”有什么含义?明确:说明作者此时对人类历史有了清楚的认识4、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历史的脊梁”指哪些人?作者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明确:动力是人们的首创精神历史的脊梁指在人类前进中,敢于穿过一个个三峡的开拓者作者歌颂了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四)分析文章第四部分读13段,思考:1、在前文,作者对于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的首创精神给以高度的赞扬这种精神的价值只在历史吗?文章有没有谈到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明确:有作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开拓领域,探索成功,为子孙后代做榜样2、“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明确:他们会崇敬我们的首创精神(五)分析文章第五部分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感受到的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喜悦3、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喜悦?明确: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课堂小结:1、体会课文前后部分中“三峡“的不同含义;明确:三峡:指自然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指江水开辟出来的一条水道“三峡”:象征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未知领域;(作者由自然的三峡想到了象征的“三峡”,这是本文由实到虚的整体思路八、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九、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刘征①古怪的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实)(神往)②延展开去过去面临困难物质方面③再想下去舆论方面知识方面④向着…飞去远古无数的第一个:“三峡”(虚)迷茫⑤千百年后…未来崇敬我们的精神⑥感到了…现实曾经感到、未曾感到的喜悦喜悦(思绪流程)(情感历程)十、作业布置1、让学生谈谈对创新的理解2、课后练习及练习册3、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明确:“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伏笔“漫想”表明这是自己游三峡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过万重山漫想
是什么意思?“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指什么人?
三峡:作者笔下的“三峡”成为一种象征, 象征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 的高峰
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象征着人类创造历 史的意志和力量。
三、 研读课文
第二部分
(二)关键句的理解分析:
1、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 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 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 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 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 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万重山”:船穿行于三峡时经过的崇山峻岭,即
三峡,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是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
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 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了解长江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 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 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 左右。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
(1)时间
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2)物质的简陋
原始的独木船
(3)精神上的压力
舆论:嘲笑、反对、劝阻
(4)路途的艰险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
(5)认识的局限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2、第10段共出现四次“他不知道,也没有 想。” 请问(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是 什么?(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
思维的展开
③再想下去。
思维的延伸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过万重山谩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谩想读后感1. 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阅读的重要性。
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己,还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2. 《过万重山谩》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过万重山谩》的书籍,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向和启示。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第一点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描绘。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主角的心理描写和行为分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和情感,而不能仅凭外貌和表象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第二点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过万重山谩》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角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塑造,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呈现。
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等等。
这让我意识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是视而不见,而是要积极思考和参与解决,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点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角的成长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如梭,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
我意识到,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需要珍惜时间,积极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3. 影响与启示通过阅读《过万重山谩》,我不仅受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影响,也汲取了一些对我的启示:•第一点是要勇于追求卓越。
无论在什么领域,我们都应该有追求卓越的态度。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二点是要积极参与社会。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困境,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应该积极参与,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点是要珍惜时间和生活。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当下,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漫想”,热情讴歌了 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 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 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 的业绩。
第一部分(1-4):交代行文的原因—“第
一次”面对神奇而险峻的奇景,“漫想”由
此开端。
第二部分(5-13):展开种种“漫想”—
—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当年遇到的
种种困难,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
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引起漫想的起点和终点在何处? (体会文中的景色) 2、文章内容中能体现文题中的“过”的 语句有哪些? 3、能体现文题中的“漫想”的语句有哪 些?请找出来。
读课文,回答问题
4、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面临 那些困难呢? 5、作者面对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紧 扣住“第 一个”,先后想到哪些“第一 个”?
刘征 本名刘国 正,1926年生,北 京市人。语文教育 家、诗人、杂文家。 著有《刘征诗书画 集》《画虎居诗词》 《刘征文集》等三 十余种著作。ຫໍສະໝຸດ 刘征文体:抒情散文
漫想:字面理解是 “不受约束的想”, “随便的想”之意, 表明作者并不是只 就眼前所见之景而 写景,而是以过三 峡为缘由,通过引 申、联想来表达某 种理念,呈现思考 的结论。
个”。
第三部分(14-16):设想千百年后,人 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结束“漫想”,回 应开头。
1、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 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喜悦:历尽艰险,穿过三峡
未曾感到的喜悦: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 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有相通,也有超越;既有继承,又有 发展。
2.文中“微微一笑”反映了什么?
6.本文中的“第一个”和“三峡”象征什 么?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 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出了夔门 追古
船过了三峡
无数个第一个
两岸 联想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奇景
议今 新长征需要无数个第
一个
感未来
千百年后
能体现“过”的语句有: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3.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 向东流去。
4.船已经穿过三峡。
能体现“漫想”的语句有: A.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 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B.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 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C.再想下去。
D.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思考: 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
的人可能面临哪些困难?
①物质方面 → 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
本文的题旨由什么 引发开来?
李白的二句诗 :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
《三峡歌》
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
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
一夜猿啼明月中。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竹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②舆论方面 → 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③知识方面 → 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 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
知难而进的精神
第 一 个 穿 过 三 峡 的 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本文中的“第一个”和“三峡”象征什么?
“第一个”象征在未知领域里,敢为人 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 “三峡”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 拓的未知领域。
作者抓住了这些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知难而 进,流露出开拓者的勇敢无畏的探索精 神。
三峡风光优美,却充满风险,象征 了我们祖国建设之路的艰险;作者通过 “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并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 为祖国建设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名胜古迹
三 峡 第 一 峡
瞿 塘 峡
—
三 峡 此 为 魁
若 言 风 景 异
云雨巫山十二峰
当神 惊女 世应 界无 殊恙
三 峡 第 西三 陵峡 峡
—
滩 多 水 急
昭君故里
屈 原
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 ng) 篙工(gaō)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