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 高二语文组 康雅婷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 高二语文组 康雅婷介绍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任务:自查资料,理解文中提及相关内容及术语。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上层文化圈,成就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主人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
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这段神话的主人公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才女佳人,梁思成则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学生先谈对中国建筑的一般认识。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学的开创者。
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建筑教育事业,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功勋卓著,成就辉煌;对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一单元 高二语文组 康雅婷
边城沈从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特点。
2、理解作者优美、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分析小说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创作目的和小说主旨,品味沈从文的小说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体会人性之美,引导学生珍视人类最朴素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小说的人情美。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缺乏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钻研的兴趣。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考虑:①课前预习时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扩大学生的眼界。
②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形象。
由于课文属于节选,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理解不一定正确深刻,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当予以肯定。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出人物的爱、矛盾与孤独的情感。
③以讨论为手段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结构艺术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通过对环境的解读感受小说风俗美。
一、导入新课(一)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配以黄磊《等等,等等》歌曲,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及人物的命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导语: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考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价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一颗闪光的金沙。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doc
宝鸡高新实验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三单元质量检测命题人:刘富昌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2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许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单独租房居住并且家长陪读就会提高学习成绩,结果弄巧成拙,孩子反而由于心理问题而成绩滑坡。
B.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C.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发奋苦练,终于在北京夺得四枚金牌,雄辩地说明哀兵必胜。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好处多多,但是由于“好处”的兑现并没有实现,目前很难受到人们青睐。
B.奥运吉祥物“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C.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重的用水浪费,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D. “IP长途,每分钟不到两角钱”、“手机新打法,接听全免费”……这些平时在各种路牌、平面、媒体杂志以及电视上的通信产品广告中被广泛宣传的“超值”服务,被国家发改委通报涉及价格违法。
3。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很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①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②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③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18分)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配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整合教考融通
命题角度三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 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文本,考生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这类题的命题角度灵 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失败)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 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 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注意: 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 次要原因,外在原因、内在原因等。准确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角度是答主观 原因、客观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等。
文意的概括分析
单元文本链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 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培养自己善于概括分析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 上,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观点态度进行判断或分析。
课文 体裁 作者态度
文章观点
解析 “说出了李陵和苏武的心里话”错误,应该是说出了李陵的心里话,由 “汉与功臣不薄”可知苏武对汉朝一直忠心耿耿,毫无怨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 情。 B.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的“除”含义 不同。 C.春秋,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文中指年纪,“春秋高”意思为年纪老。 D.茅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国所在方向取相应颜色的土,包以茅草 而授之。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设误点
比对方法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的意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
曲解
文意 义,命制干扰项设置陷阱,以影响考生的 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写作点拨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写作点拨文艺评论方法技巧·画龙点睛学问综述文艺评论又叫“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主要表达对作品美学价值的相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观赏水平,对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指责和建议。
技巧点拨许多同学面对文艺评论性文章,经常不知所措。
其实,只要我们学会阅读方法,对待此类文章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阅读此类文章。
第一,明确观点,看清主见。
文艺评论属于争论文范畴,具有争论文的一般特点。
因此,在阅读中,首先应快速阅读全文,明确作者的观点主见,并以此为立足点,进一步细读理解全文。
比如,在阅读文艺评论性文章——《纯朴的嗜血者》一文时,我们首先要看出,这是作者就《水浒传》中的人物李逵进行的文艺评论。
接下来就应明确:文中作者是如何评价李逵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知晓作者的观点主见,高屋建瓴地来理解全文,进而为作答文后题目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抓主藤,找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否定李逵这一主要观点。
找到了这一观点,自然就可以正确理解,顺当答题了。
其次,理清思路,巧析方法。
文艺评论和争论文一样,作者经常条分缕析,通过种种论证方法来推导佐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应留意细查枝蔓,看看作者是如何逐步绽开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的:是用归纳法、演绎法,还是用类比法?在进一步阅读中,我们应对文章各部分进行深化、全面的理解,看看各个部分之间有何关联,为什么要这样关联,这样可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主干,从而使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阅读全文,统观一切。
第三,找准亮点,解读思想。
文艺评论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一部作品或作品某个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一千个人看《红楼梦》会想象出一千个林黛玉。
因此,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由不同的人来写文艺评论,也会出现对人物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
一、阅读课文第 1~5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 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提示:①开门见山,叙述郭沫若改词语的例 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 阐述观点作铺垫。
2.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 别是什么?
答:
提示: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 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 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举《红楼梦》的 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 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 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解释:“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此处不合语境 。
(4)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学.富.五.车.,是研究者的宝库。(× ) 解释:“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用于人 不用于物。此处应用“汗牛充栋”。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的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 分析,并联系实际写作中的一些流弊,自然而然地阐明 了“咬文嚼字”的精髓,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既要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并且旗 帜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 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答题方法 (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 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 致命陷阱,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 的前提。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 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 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客观题的众多 选项基本上都来自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 正确解答的前提。
4.“咬文嚼字”的通常含义和作者谈的含义是否 一样?请指出“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学校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D. 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曾说过:“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事实证明,他的指责很有道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B项,括号及括号内的内容应放在“之一”之前,括号外的句号改为分号。C项,“中国手书日”是个号召的名字,书名号应改为引号。D项,“‘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是引用他说过的,“他曾说过”后面的冒号应去掉。故选A。
B. 坐镇 甄别 裨益 仗义直言 鸿篇巨制
C. 通碟 铁砧 拮据 不计其数 严惩不贷
D. 箴言 天籁 流弊 坐收渔利 班师回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一般话常用字的字形的实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留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
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语文高中人教版必修5课件: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
3.注意整理文章中出现的新的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内容。 社会科学类文章,不同于文化散文,它是以说理或介绍最新发现、 最新研究成果为主的文章,这当中自然就有新的现象、新的概念出 现,对这些研究过程中的现象和认识,有的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 程度,有的则已经得到确认或公认,在表述时,需要仔细区分。
4.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表述中的作用。 如表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 据与凭空的词语等,忽略了这些词语的限定对象,就难以准确把握 文章的内容。
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 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 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五七言 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 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 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例文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 美景致。好比苏轼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 洒地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 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 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坚持八年,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 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 的心境,与你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范文赏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 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 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 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 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 叙文或议论文。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2014高中语文复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2014高中语文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思路]必修5是高中语文必修书的最后一本,本节课是考前最后一节课,明天就是期中考试,为了开拓一种新思路,,创设一种新的复习课模式,同时也交给学生一种复习的方法,特设置本节课。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往常传统的复习课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且方向性不明,位子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换位思考,审视复习内容,自设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主动式展开探究,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能力培养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中,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下面是本节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学习目标】1、掌握必修五中的字音字形、文言知识、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等内容;积累成语,熟悉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
2、通过自主互动的过程是复习,查漏补缺,养成勤于记忆、勤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3、换位思考,开拓思路【重点难点】1、准确记忆文言文部分词语的意义,能准确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积累成语并掌握成语题易错类型。
[教学流程及意图][板书设计]必修5复习课学习目标:1、掌握必修五中的字音字形、文言知识、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等内容;积累成语,熟悉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
2、通过自主互动的过程是复习,查漏补缺,养成勤于记忆、勤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3、换位思考,开拓思路[教学反思]这种以学生直接参与命题代替复习的模式早已尝试,主要用于考前复习课中,收效很好。
这次直接以导学案编排的模式呈现出来并推广到整个年级使用,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
学生可在这种模式中,积极性、主体性体现更明显,对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组间竞赛又有效的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
总之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及情感及价值观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效。
附:必修5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必修五中的字音字形、文言知识、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等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 高二语文组 康雅婷
说木叶林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情感思想与价值观: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2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作家林庚,北大著名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
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梳理探究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课件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2)
轻风___细柳 淡月___梅花
相传,一日苏轼 与苏小妹、黄庭坚一 起赏画,见上面题联 很有趣,于是小妹提 议为中间加字,使之 成为五言联句。
苏 轼: 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 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 妹: 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扶”风 轻柔
柳 纤弱 亲昵之态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析:“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 众多和纷繁,而且隐透着色彩的 浓艳,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 且似乎有声,表示他们在视觉里 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一)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直指意义(月轮)与联想意义(轮外月晕,晕外 霞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 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岑寂,平添搅扰
气度;冷寂 ,无声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 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 的。
拓展:
⑴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色 彩鲜明,境界开阔,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 勃勃的美感,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⑵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
总 结:
一字不肯放松
课后作业
鉴诗 赏歌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韵译】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 入山数里,
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清茶
(味觉)
上海市敬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
敬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情景。
(2)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贾谊《过秦论》)(3)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的特点。
2.按要求做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有些中国读者总是喜欢指责中文“进化”一词不能准确表现达尔文的原意,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生物的演变是有方向的,是向着所谓更高级的方向“进化”的。
, , , , 。
所以“进化”要比“演化”更贴近达尔文的原意,也更符合进化论发展的认知。
①也是“进化”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②事实上生物的演变确实给地球带来了多样化的可能性③而“演化”这个词根本无法看到生态学上的意义④这是生态系统的内在需求⑤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总量与复杂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⑥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可能退化,也可能更复杂A.④①②⑥⑤③B.⑥③④①②⑤C.⑥②④①③⑤D.②⑥⑤④①③(2)以上语段摘自知识读物《其实你不懂进化论》中的一章,下列章节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 )。
(2分)A.《生命起源的探索》B.《物种起源的逻辑》C.《适者生存的误区》D.《物种灭绝的解释》1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①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2)反驳论据。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 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论据通常有两种:事实论 据和道理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 假或理论荒谬。
(3)反驳论证。论据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 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 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之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 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 手,展开反驳。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这说明 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含义,与上面 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错了。
所以,我可以坚定地说:“读书岂能无用?” 结尾段有何作用?
点评文章标题即表明了观点。首段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种“读书无用” 的观点,并在第2段中给出了持这种观点的理由,这就给自己的驳论立起了 靶子,紧接着对这一观点的论据展开论述。行文过程中“读书岂能无用”的 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标题,也使得文章结构紧凑,观点集中。
2024
高中同步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语文
学习驳论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类型:一的正确,从正面 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 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 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 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叫驳论文。
3.讲究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 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 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 目的。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 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 的错误。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 事实证明其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安徽省砀山县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7.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常见的沟通、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驾驭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渐渐相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相识、实践的动身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赐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
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激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确定主子,对人来说全部的存在物都是为他支配的。
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类文明今日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开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打算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才智,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
中华文化一方面留意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留意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需遵从自然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折服自然、改造天地、满意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静、和谐共处。
当今中国提倡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试卷讲解 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 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徙知湖摘州,上表以谢诬。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大臣摭其表语取,并媒蘖所为陷
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兴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 老 有 仁田 厚,相在治从常天溪,下山愿,间得正,欲居筑革之室此。于。朝东今奏坡西,改变,夕自方报号用可“东兵。坡,道连居过年士金不”陵解。,,三见东年王 南,安 数神石 起宗大,手曰狱札:“大,移公兵轼独大汝无狱州一,。战 争汉言轼、以未唐救至灭之刑 罚汝亡乎,之?上”安兆书石。自曰祖言:宗饥“二以寒,
如果说得再具体些,那么可以说,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漂亮文辞,包括语句偶对、声音和谐、 辞藻富丽、运用典故等几个方面,也就是具有骄俪文字之美。这在《文选序》没有具体说出来, 但从《文选》选录作品的情况中是可以窥见的。比如《史记》里的序和“太史公日”,颇有感慨 跌宕的文字,但《文选》一概不选,这与那些文字句式长短错落、不合乎文要求很有关系。《文 选》选的是班固、干宝、范晔、沈约所写的史论述赞,它们句式比较整齐,讲究对偶和辞采。又 如同样是写三月三日饮的诗序,不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选颜延之、王融的两篇,与《兰 亭集序》比较质朴,而颜、王所作“文藻富丽”有关。颜、王这两篇文字当时以此而闻名遐迩, 连北朝人人士都佩服之至。再如陶渊明诗,北宋以后成为一种诗美的典范,《文选》却所选不多, 因为陶诗语言朴素率直,在齐梁时是被认作“田家语”的。曹操诗在后世被称赞为如幽燕老将,
优化设计
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分析
论述类文本好难啊!!! 太枯燥了 太长了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被动句,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答案
4.【参考答案】 海里所有的鱼天生被这种游得快、体格强健、全副武装、所向无敌的鱼捕食。(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主动句变被动句,首先要找到主语和宾语,将原句子的宾语改为主语、主 语改为宾语,并在谓语动词前加上表示被动的词语,如“被”“受到”等;然后根据句子具体情况将其他成分进行相应改写。
语言文字运用
5.海明威主张作家的词汇应该是简单的、充满活力的,请依据上述文段,举出三例来说明海明威是如何践行他的这一 主张的。(6分) 答:
答案
5.【参考答案】 ①“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一个“飞”字写出了鲨鱼是天生的游泳高手,活力 无限。②“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像刀子”“划破水面”的简单描述,凸显了鲨鱼背鳍之高、 游速之快和力大无穷的特点。③“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破水前进”这一充满 活力的动作,表现了鲨鱼反应迅速、游速飞快的特点。(6分) 【解题思路】 海明威主张作家的词汇应该是简单的、充满活力的,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语言充 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张力。选段中的某些语句就体现了海明威的这一主张。
语言文字运用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3.【参考答案】 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饱满生动,这和珍 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立刻在脑海中活跃起来,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情景相似。(5分。 答出①得1分,答出②③各得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从相似性的角度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比 喻,首先可找出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即“一个个人物形象”和“一粒粒珍珠”,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两者的相似性。珍珠是 圆润饱满的,月光下的珍珠更是闪耀,而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饱满、活跃的,将这两点相似性用自己的话表 述出来,即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林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情感思想与价值观: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2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作家林庚,北大著名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
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梳理探究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质疑: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多用“木叶”甚至“落木”而极少看见用“树叶”或“落叶”,为什么?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深入探究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3、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二、思维拓展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三、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五、探究活动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
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研究方法: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