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三角形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课时)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1课时(共6课时)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归纳: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2课时(共6课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索发现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1、小组活动: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后反馈:摆三角形:不管怎么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
摆四边形:可以摆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后明确: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不管第五单元:三角形第3课时(共6课时)第五单元:三角形第4课时(共6课时)启发学生思考:①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3)认识直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条边叫斜边。
师:量一量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长,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3、动手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评价反馈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钝角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第五单元:三角形第5课时(共6课时)2、算出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
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1)∠1=42°,∠2=38°(2)∠1=34°,∠2=56°∠1+∠2+∠3=18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6课时(共6课时)4、回顾与反思。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老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一)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2.三角形的内角.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教师再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二)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两边相等和有三边相等,以及三条边均不相等.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 ,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 点,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点B 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如下几条路线:a .从B →Cb .从B →A →C(2)从B →C 路线最短.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①AB+AC>BC②AB+BC>AC③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 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 cm?三、练习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老师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 cm,一条边长是6 cm,求其他两条边长.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布置作业:习题11.1第1,2,7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版)》精品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观察三角形的构成,探索三角形的概念问题1: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构成.问题2:结合你画的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问题3:什么叫三角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自主学习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阅读教材第2页到第3页探究前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根据右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三角形中,什么叫边?什么叫内角?什么叫顶点?(2)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3)如何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学生回答: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概念.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ABC的边AB为∠C所对的边,可以用顶点C的小写字母c表示,同样,边AC可用b表示,边BC可用a表示.问题2:如果将三角形分类,按照边的关系可以分成几类?按照角的关系又如何分类呢?学生回答:三角形按照“有几条边相等”可以分为:3. 通过观察实践,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1: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从点B本环节设计了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动手画图、回顾旧知、归纳总结三个过程.在归纳总结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归纳,教师也要适时进行引导和强调.自学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不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在表示方法上要注意:在表示△ABC 时,三个顶点字母A,B,C的顺序可以改变,所以△ABC,△ACB,△BAC,△BCA,△CAB,△CBA表示的是同一个三角形.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用符号表示,目前只有角和三角形可以分别用“∠”和“△”表示.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观察与实践,【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练习三边关系定理解析【教学反思】本节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的基础上,对三角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的关系,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准确区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能够独立完成与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能利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难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熟练运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将它们全部用符号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C,△ABD,△ACD,△ADE,△CDE.问题2:利用△ABC的一条边长为4cm,面积是24cm2这两个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能够得出△ABC的高是12cm.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来巩固基础知识,并借此引入新课.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通过作图探索三角形的高学生画出三角形所有的高,并观察这些高的特点. 问题1:根据画高的过程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高?通过经历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形象,并能结合这些具体形象叙述高的定义.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在书中并。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
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
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第十五章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一、课程标准二、单元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单元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上看。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98%的学生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80%的学生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20%的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但这些标准有的并不科学、并不合理。
从性格特点上看。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究,喜欢动手参与,愿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从思维水平上看。
四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不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
总之,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很多关于三角形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
可能这些基础还无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无法用数学方式来表达,但已经成为学生知识的一部分了。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五、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六、单元课时安排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一、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 三角形【全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内容。
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解题方法? 3、还有哪些知识和方法上的问题?
Thank you!
Good Bye!
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解题方法? 3、还有哪些知识和方法上的问题?
(4)
8
8
11
11
11 8+11>11
11 √
8+11>11
11+11>8
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哪条路最近?
2.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 画“√”(单位:cm)。
√
√
√
用两条最短边相加跟长边进行比较最快。
3.用下面 6 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 三角形(单位:cm)?
(1)6、7、8。 (2)4、5、9。 (3)3、6、10。 (4)8、11、11。
用三张小纸条摆三角形。看看能否摆 成三角形,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角形三边关系”实验记录单
能摆成三角形
不能摆成三角形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编号 纸条 纸条 纸条 编号 纸条 纸条 纸条
3 4 5
A
2 3 5
B
3 1
5 C
3.从下面的小棒中选出 3 根拼成三角形, 可以怎样选?有几种选法?
有3种选法:(1)4cm、5cm、5cm; (2)5cm、5cm、5cm; (3)5cm、5cm、9cm;
课堂作业
1.从书本练习中选择题目, 完成与本课时相关练习;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第二课时)教案新部编本设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教学内容一.复习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定义是什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内容各是什么?1. 三角形的外角定义:2.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论1:推论2:推论3:二.例题分析与讲解例1:已知:如图,D 是AB 上一点,E 是AC 上一点.BE,CD 相交于点于点F.οοο20,35,62=∠=∠=∠ABE ACD A 求:(1)BDC ∠的度数.(2)BFC ∠的度数οοοοοοΘΘ1172097)()2(973562)((1):=+=∠∴∠+∠=∠=+=∠∴∠+∠=∠BFC ABE BDC BFC BDC ACD A BDC 解例2: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比为2:3:5,求各个内角的度数. 解:设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οοοx x x 5,3,2. 则有:180532=++x x x . 18=∴x 答: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οοο90,54,36例3:如图,已知ABC ∆中.,90BC AD BAC ⊥=∠ο的大小关系与试说明DEB C ∠∠.分析:首先要找到与C ∠相等的角或与DEB ∠相等的角.再利用外角性质比较大小关系.CDEB BAD DEB C BAD CAD C DAC BAD BCAD ∠>∠∴∠>∠∠=∠∴=∠+∠=∠+∠⊥=∠)()(90,90.90BAC :ΘΘοοο则有解点拨:找到相等的角是解题的关键. 例4: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分别为求此三角形各角的度数且满足,200)50(,,2-+-=-b a a b a οο 分析:由于平方项与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它们又互为相反数,所以只能都得0.由此可解a,b 值,再求各角度数.οοοοοοοοοΘ20130180:30150180,130********,500200,0500200)50(200)50(:22=-=-=-∴==∴=-+=-∴=-++-∴-+-=-则第三个内角为相应的两个内角分别为解b a b a a b a a b a a三.小结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幼儿园多变的三角形教案
幼儿园多变的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通过多种材料、多样化的活动,使幼儿能够感受到三角形的形态、特点及其应用;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4.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积极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1.图示三角形,并辨别其特点;2.学习通过不同材料与方法制作三角形手工。
三、教学难点1.让幼儿理解三边既然短又直等特点;2.让幼儿学会制作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四、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彩笔、教具模型、花色布、颜色纸、铅笔、剪刀、胶水、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教具三角形辨别游戏,引出三角形,告诉幼儿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 三角形的认识(10分钟)在白板上画出三角形,辨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教学。
3. 三角形的手工制作(30分钟)利用花色布、颜色纸制作三角形,利用不同材料提高幼儿制作三角形的手工能力。
4. 三角形的应用(10分钟)在教室中引出具有三角形形状的物品,如扇形、交通警示牌等,引出幼儿相应的认知和运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化幼儿对于三角形的认知,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互动活动与教师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主要评价幼儿辨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手工的能力以及掌握三角形的应用情况;3.评价标准:优、良、及格、不及格。
七、教学体会通过这堂课我深刻认识到,曲线美从基础角度展开,尤其是在幼儿时期,对基本几何形状的认知与积累,对其今后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仅能有效提高幼儿对知识的接受度,还能更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7.1《认识三角形》(教案)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7.1《认识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2. 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3.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已知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如自行车的三角架、房屋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进而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通过展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讲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如顶点、底边、腰等。
(3)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如用三根木棍组成一个三角形,用手拉扯,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自行车的三角架等。
3.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三个角和三条边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11.2.2 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精品优秀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1.2.2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运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解决简单问题.【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性质.2.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难点:1.能够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应用范围,并能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如图,已知BD∥CE,∠A=45°,∠C=65°,求∠1和∠2的度数.学生回答:由BD∥CE可知,∠1=∠C=65°,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知,∠2的邻补角等于70°,所以∠2=110°.问题2:在问题1中,∠2被称为三角形的外角,根据∠2的构成,你能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利用问题回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利用旧知识,发现新知识.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 根据定义探索三角形外角的个数问题1:根据定义,画出三角形的外角.你能画出多少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找出三角形所有的外角,并探索这些角的特点.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教科书中并没有这个环节,但在教学时,这个环。
三角形变变变的小班教案(二)
三角形变变变的小班教案(二)引言概述:本篇教案是《三角形变变变的小班教案》的第二部分,旨在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和游戏,引导小班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探索三角形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大点1:认识三角形- 通过幼儿园周边环境中的事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三角形的形状特点。
- 利用贴画游戏,让幼儿动手贴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巩固对三角形形状的理解。
- 借助故事书、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向幼儿介绍三角形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大点2: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设置多个感知和操作任务,如摸索感知、目测判断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 引导幼儿利用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 鼓励幼儿提出个人的观察和想法,促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大点3:拼凑变形三角形- 为幼儿提供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拼图,引导他们将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形状。
- 制作简易的磁贴拼图,让幼儿通过移动磁贴的位置和角度,探索三角形的旋转、翻转和镜像变化。
-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创作的新图形,并引导他们描述和解释所做变形的过程和规律。
大点4:三角形的应用- 利用幼儿熟悉的儿歌、游戏,引导他们自由创作描绘三角形的歌曲和游戏规则。
- 通过手工制作、水彩绘画等艺术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去。
- 带领幼儿观察并分析一些实际场景中的三角形,如房屋、交通标志等,并与幼儿一起讨论其作用和意义。
大点5:总结与评价-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幼儿对三角形的认识和应用。
- 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和肯定。
- 展示幼儿所做的手工作品和艺术作品,让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感受到学习的成果,并对课程进行回顾与反思。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幼儿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形状特点,还探索了其性质、变形和应用。
三角形变变变教案
三角形变变变教案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探索、认识三角形在平移、旋转、镜像变换下的特点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为5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该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 平移变换:教师向学生介绍平移变换,并告诉学生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然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平移变换,要求学生将原三角形顺时针平移7cm,并观察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3. 旋转变换:教师向学生介绍旋转变换,并告诉学生旋转变换保持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改变图形的方向。
然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旋转变换,要求学生将原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并观察旋转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4. 镜像变换:教师向学生介绍镜像变换,并告诉学生镜像变换保持图形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图形的方向。
然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镜像变换,要求学生将原三角形进行关于中心点的对称镜像,并观察镜像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5. 拓展应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自带一张三角形纸板,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依次进行平移、旋转、镜像变换,并记录下每次变换后的图形。
最后,学生之间交流归纳变换规律,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答题情况,及时纠正和指导。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归纳变换规律的能力。
3. 小组展示中,学生之间评价反馈的能力。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变换,观察和探索更多的变换规律。
2. 学生可以使用现代科技软件或工具来进行三角形的变换,提高其操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初中化学三角转化关系教案
初中化学三角转化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概念;
2. 掌握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化学三角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概念介绍;
2.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计算方法;
3.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1.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概念;
2.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应用;
2. 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教师准备示范题目;
3. 学生准备笔记和练习题目。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概念;
2. 讲解:详细介绍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应用化学三角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馈
1. 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做出相应回应。
八、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资源或参考书籍进一步学习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可自行设置更复杂的题目进行练习,提高化学三角转化关系的应用能力。
以上为化学三角转化关系教学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角形变变变的小班教案
三角形变变变的小班教案教案名称:三角形变变变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 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三角形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名称。
2. 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或图片,让学生找出三角形的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3. 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总结。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发放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三角尺、交通标志等。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3. 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总结。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三角形的特征。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外角》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外角》评课稿1. 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三角形的外角》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
通过本评课稿的撰写,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系统的教学评价,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改进。
2. 课程设置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的课程设置中,第X章节专门介绍了三角形的外角。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 - 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与性质; - 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的关系; - 运用外角的概念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3. 教学设计3.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性质; - 外角和内角的关系; - 外角的求解方法; - 运用外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第三个内角的大小),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性质,结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的内涵。
3.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示例运算,巩固学生对外角和内角的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4.实践操作:设计一些有关外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外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3.3 教学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资源: - 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课件:制作精美的三角形外角的展示课件,包括文字、图形等多种形式; -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4. 教学评价4.1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一般较好。
通过教学中的示例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理解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较熟练地计算外角和内角的关系,初步掌握了运用外角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文《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紫蓬镇中心校杨文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平面图形的表象,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有了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探索。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关键期,由于该班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方法,不喜欢思考,基础知识没掌握,没有形成良好的班风。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一)(教材第59至61页的例1、例2,以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1、2、3)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找高,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教具,三角板,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主题图:⑴、(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幅建筑工地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观察到哪种平面图形最多?⑵、(出示课件)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⑶、引入课题: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优选授课授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授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授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三角形内角和》授课方案榆林高新区第三小学曹红梅【授课目的】1、经过分、剪、拼、折等直观操作活动,研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责问题。
3、使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虑与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可以灵便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解决问题。
难点:获得多方法考据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前准备】量角器、各种三角形纸片【授课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钝角三角形,回顾角的名称。
2.将钝角三角形依次变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观察角的变化。
3.每个角都在变化,那有什么是不变的吗?(揭穿课题)二、小组合作,研究新知1.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3 个角的读数,并记录在学习单的表格中,进行正确相加。
2.由组长统计,自己组成员所画三角形的种类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况。
3.小组谈论:依照汇总表格,你们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确定的数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数?若是是确定的数,那么可能是多少呢?4.小组显现,报告谈论结果。
二、操作考据1. 小组想方法考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以把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剪、拼、折来考据)。
预设:方法 1:将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方法 2:将三角形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
方法 3:将长方形内角和是360°,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优选授课授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2.小组显现,考据结果。
三、牢固运用内化新知1.合三角形思虑:将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后,它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2.分三角形优选授课授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思虑:沿虚线将大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3.猜三角形猜一猜,这里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四、拓展练习依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你能试着求出四边形、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五、课堂小结一节课下来,谈谈你的收获或哪方面有所进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课题
1、公式运用。
师: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如果要帮园丁叔叔计算草皮大小,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汇报)
2、请按提示标注出你需要的数据,再计算下面各图的面积。(单位:cm)
3、为了开面店,李明的爸爸打算把池塘(如图)租给养鱼的李伯伯,但是李明的爸爸无法测量出池塘的高,也就无法计算池塘的面积,这让他犯了难。这时李明灵机一动,想起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立刻说:“我有办法了!我不需要在水池中去测量三角形的高,也可以计算水池的面积。”根据李明的测量,你能计算出水池的面积吗?算一算。
三;小组合作
①讨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②记录你们的方法。
(未发现其他方法时师引导: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拼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你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试试看)
(师巡视指导,并对小组进行编号,便于选取汇报小组)
四:小组汇报
师:现在我们来召开一个成果展示会,哪些小组愿意来分享你们的成果?
预设:
五:归纳总结
师小结:通过转化,我们找到了多种多样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你现在能小结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吗?请在填一填导学单上“我的小结”。
生回答: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师:能够从干扰信息中提取出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尝试
1、引导猜测【2分钟】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什么有关呢?请看笑笑为大家带来的提示。
看完提示后,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底与高有关系。
部编人教版四下数学第2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本节课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初步从唯一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个活动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通过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进行拉伸比照实验,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二〕核心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通过比照,联系生活体会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2.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五〕学习难点从唯一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观察生活,在哪儿见过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2.准备7根长度为1分米的小棒。
〔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的,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房梁、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自行车车架、乐谱架、起重机的起重臂等。
〔教师播放实物投影〕生活中有那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三角形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建立起新旧知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探究新知〔1〕活动一:拼摆图形①提出活动要求:请每位同学拿出3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再用4根摆四边形,看一看,分别可以摆出几个?②个人摆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有什么发现?③小组展示,汇报交流a.展示拼摆出的三角形的情况。
预设:展台展示拼摆出的三角形,只能摆出这一种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变化中的三角形
沈阳市第99中学姜兴慧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具有变化关系的量,初步理解了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应变量的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由于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和体会到了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对三角形的底边的变化引起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问题的探索,探索出了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关系式来表达,运用表达式可以描述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变化的情况。
教材通过机器图直观地表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即“输入”一个 x 值就可以“输出”一个 y 值,隐含了函数的思想。
教材通过“做一做”和“随堂练习”进一步地体现了这一数学思想,特别是教材通过“读一读”不仅深化了本节的数学思想,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 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观察思考、诱导探究、体会归纳、变式探究、课堂练习、知识总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1.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2.练一练
婴儿在6个月、1周岁、2周岁时体重分别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3倍、4倍,6周岁、10周岁时的体重分别大约是1周岁时的2倍、3倍。
(1)上述哪些量在发生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发生变化的量是:
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2)某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是3.5千克,请把他在发育过程中的体重情况填入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儿童从出生到10周岁之间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上一节的内容,并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暗示了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活动效果:学生掌握得较好。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
活动内容: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①操作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变化”
②问题探究:
(1) 问题: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2) 课件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
活动目的:先直观感受三角形面积的变化,为下一环节的探
究作了铺垫。
活动效果:学生都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长有关系,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学生都能感受三角形(高一定)面积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环节:诱导探究
活动内容:(1)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
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BC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出思考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三角形ABC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
(3)提出思考问题: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4)问题思考: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6) 列出关系式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大胆去讨论、思考、尝试,教师及时点拨、评价学生探索的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活动效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述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环节:体会归纳
活动内容:(1)同学们能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的表格吗?
根据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和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的关系式填表:
(2)通过填表、探究,同学们能说出用关系式表达变量间变化关系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吗? 活动目的:
运用表格填写具体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自变量和
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通过对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边的
变化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关系式”表达变量间
的变化关系的优势,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动画“机器
图”,更让学生联想到关系式好比数字处理器。
活动效果:通过填表,学生了解了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
另一种方法:关系式,同时体会了这种表示方法的特点: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第五环节:变式探究
活动内容:组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变式”,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变式”的学习体会,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1.师生互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通过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2.问题一:
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
(2)如果圆锥的高为h (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h 的关系
式是____________。
(3)当高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厘米3变
化到_______厘米3。
问题二:
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
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2cm
自变量x 关系式 y=3x
因变量y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 (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 (厘米3
)与 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厘米3。
活动内容:在三角形面积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索,进一步熟悉用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效果: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找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关系式由已知一个变量的值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第六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1.在地球某地温度T (℃)与高度d (m )的关系可以近似的用150
10d T -=来表示。
根据这个关系式,当d 的值分别是0,200,400,600,800,1000时,计算相应的T 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2.如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 x ,下底的长是 15,高是 8。
(1)梯形面积 y 与上底长 x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 x 从 10 变到 20 时(每次增加1),y 的相应值;
(3)当 x 每增加 1 时,y 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4)当 x =0时,y 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什么?
活动目的: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活动效果:大部分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答案。
第七环节: 知识总结
1.本节主要是探索了图形中的变量关系
2.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
x 8 15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6.2
四、教学设计反思:
1.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遵循这种理念,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地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单个自变量的数值可以找到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但是对于自变量由一个值变化到另一个值时,找随之而变化的因变量的值,有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