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驱动力网络创新路径及其组合研究_陈圻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科技文献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科技文献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科研热词 现状 新疆 传承 citespace 竞技体育 用法 楚简 服务 新产品开发 文献计量 文献综述 定量分析 分析 共引网络 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 信息可视化 中国 高校竞技体育 高校 风险投资家 领域本体 项目布局 青少年 集成解决方案 集成创新 障碍 阿贾克斯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模式 述评 近代报刊研究 运动过程 运动竞赛 过程模型 达瓦孜 跨国公司 资本积累 资本成本 谦敬功能 语言结构 语法体 评估体系 证券市场 解释结构模型 要素流动成本 西部地区 西汉 被征地农民 行为 艺术风格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谱分析 调查 语料库 译报 评估机制 计量研究 计算机应用 观点抽取 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 西部地区 行为激励 行为 行业平台 营销策略 苏州 自动术语识别 自主创新 翻译能力 翻译教材研究 翻译教学研究 维吾尔族农民 绩效结构 经营者 经济政策 经济学维度 经济体制 经济 经学 终生体育观 组合激励 精神力量 管理策略 管理学维度 竞技水平 竞技体育人才 竞技体育 程度副词 科研论文 科学研究 科学传播 社区 社会学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 研究回顾 研发模式 知识转移 知识经济 知识增值 知识创造 知识信息 知识产权 相依 界面管理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维驱动的创新驱动力网络_一个元模型_设计驱动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整合

三维驱动的创新驱动力网络_一个元模型_设计驱动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整合
本文在吸收早期和近期的创新驱动力相关理
论 、特 别 是 设 计 驱 动 创 新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作 者 长 期对功能创新的研 究,关 注 创 新 和 产 业 实 践 的 最 新 发展趋势,提 出 一 种 创 新 驱 动 力 网 络 理 论 元 模 型。 创新的元模型是一 种 隐 喻,本 文 通 过 这 种 结 构 性 假 说将过去的各种理 论 的 合 理 成 分 结 合 在 其 中,又 把 现有理论没有涉及 到 的 重 要 新 概 念 纳 入 其 中,提 出 了基于技术、设计和 市 场 所 构 成 的 技 术 价 值 链 以 及 技 术 创 新 、功 能 创 新 两 种 创 新 形 式 的 、兼 容 设 计 驱 动 创新的创新驱动力网络假说。
66
三 维 驱 动 的 创 新 驱 动 力 网 络 :一 个 元 模 型
的 速 度 与 方 向 的 新 观 点〔2〕,成 为 需 求 拉 动 模 式 的 基 础;更全面的认 识 导 致 了 双 动 力 模 式 的 提 出。 莫 厄 里和罗森伯格认为,技 术 与 市 场 的 配 合 是 技 术 创 新 成功 的 决 定 因 素〔3〕;Romer的 研 究 也 表 明,新 技 术 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共同决定了新技术的产量。 司托克斯 提 〔4〕 出两种模式的混合是技术创新最 重 要 的 模 式 ,并 将 技 术 创 新 的 模 式 总 结 为 双 动 力 二 维 模 式。Dosi定义了两种 主 要 的 知 识 源 泉:关 于 技 术 可 用性的知识和关于客户需求的知识 。 〔5〕 技术演 化 理 论将技术定义为一组关于生产中如何做事的指令, 即可行技术集,其 基 础 是 一 个 更 大 的 集 合———有 用 知 识 集〔6〕,技 术 创 新 就 是 从 有 用 知 识 集 到 可 行 技 术 集的映 射 过 程,技 术 创 新 可 以 通 过 知 识 重 组 来 实 现 。 〔7〕

教改题目

教改题目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孙景蔚 桑永宣 陈国金 戚明钧 黎常 裘益政 田师一 余燕平 楼伯坤 林家莲 陈文娟 毛锡锋 张艳 孙卫红 徐时清 左冕 范庆瑜 赵伟春 汪国建 楼航芳 许丽 来平凡 黄真 郑园娜 楼然苗 丁天明 宋秋前 傅纪良 郑基 蔡慧萍
基于校企联动平台和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于体育教学和锻炼 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融合互动机制研究和探索——以绿色制药基 地班为例 多元协同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三商”协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着力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研究与实践 科研反哺教学育人体系的探索 环境科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效能提高的“五个一” 班主任工作创 新实践 “法律思维中心”论的教与学方式创新——法学课程“五步教学 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会”反思型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走向卓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评价与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教改研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360°评价体系的构建 面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实践环节综合改革研究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的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体育师范生“学成”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指标与推进路径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单件小批”专业素质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服装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实验,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新模式 信息类专业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生态优化问题研究 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机制研究 工业设计专业E-CO移动学习社区建设与应用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 基于FPGA技术的开放式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实验改革研究

设计驱动创新再审视内涵与成长机制的视角

设计驱动创新再审视内涵与成长机制的视角

设计驱动创新再审视:内涵与成长机制的视角*○陈国栋陈圻[摘要]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认为,设计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产品语意的创新,根本性、彻底性是产品语意创新的特征。

其成长机制方面:环境机制和过程机制是设计驱动创新的基本构成元素,其中,环境机制具有开放性,是研究成果丰富,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过程机制具有动态循环性,是设计驱动创新的“变量”机制。

未来的研究热点是:设计驱动创新的中国化研究;设计对话与设计师在创新管理中的角色。

[关键词]设计驱动创新;产品语意;设计对话;设计创新网络[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1—0127(05)[作者]陈国栋,讲师,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陈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一、前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计的概念日益泛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对设计最简单的定义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认为,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

[1]英国设计协会(Design Council)指出,设计就是将创意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蓝图的活动。

[2]克里本多夫认为,设计意味着造物,让产品具备差异化的标记,并赋予产品独特的重要意义。

[3]在今天的商业和学术领域,设计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些学者和企业正在努力把设计、创新和竞争优势联系起来。

英国设计协会[4]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结果显示:重视并且投资设计,把设计作为商业战略必要条件的企业,有半数已经获得了持续增长的营业额、利润和竞争能力,而且它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意大利学者罗伯托·韦尔甘蒂(Verganti)分析了意大利设计密集型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提出“设计驱动创新”(DDI,Design-Driven Innovation)的概念,并定义为“产品传达的信息与设计语言的新颖性超过功能与技术的新颖性的创新”。

角力下一代互联网

角力下一代互联网

以 1 9 年 R C 2 6 v p c i t n 98 F 4 0I 6S e ic i P fao
中国很早就开始下一 代可信互联 网的 发布 E为准 , P 6 t Iv 诞生 。 十多年间 , 多国 许
简单手法 ,就控 制了爱沙尼亚互联 网的 投 入和研究 ,2 0 ,C R E 0 4年 E N T在清华大 家都在犹豫不决 , 是否选择Iv , P 6 但对发展
重 要组成部分 。
■文 /本刊 记者 傅 宇凡 2 1 年 5月和 7 ,美 国政府 向全世 01 月
在互 联 网领 域 展 开新 一 轮 的战 略 资源 博
弈。
信息安全的博弈
互联 网创始之 初 ,并没有考虑 到安全
20 0 9年 ,中国工程 院院士汪成为就 曾
界发布《网络 空间 的国 际战略 》 这 是美 国 经预言美 国将 对网络空 间 ( yesa e 制 性 、 , C brpc ) 移动性 、 可扩 展性 、 高性 能和实时 眭等 有关全 球 网络安 全战略 构想 的集 中体现 , 定 战略政 策 , 他指 出互联 网的研究需要 “ 摒 问题 , 这些 问题 在互联 网三十年的历程 中, 其 宣称美 国将使 用一切必要手段 防御至关 弃 以往 ,摒弃 经典 ,向前演进 。 ” 重 要的 网络资产 , 国将 像对 待其他任 何 美 已经逐渐 成为阻碍发展 的瓶 颈 。尤其 以安
中国工程 院汪成 为院士指 出,没有 系
战争 中 ,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进行攻 统性 , 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做法 , 将无法解 Iv 体验 日活动 ,其 中身影 闪现的基 本是 P6 击, 使得对方指挥控制 系统处于瘫痪 , 己方 决互联 网安全可信 的问题 。系统安全和 可 全球顶尖的互联 网网络和应用服务提供商。 部队长驱直入 , 演绎互联 网时代 的“ 战而 信 涉及到物理域 、信 息域 、认知域和社会 目前 为止 ,能够解 I 不 P地址资源燃眉之急的 屈人之兵” 战术 。 这样 的战争在近年来屡见 域 ,需要在互联 网体 系结 构上进行系统性 就 是 Iv 。 P 6 不鲜。20 年 ,爱 沙尼亚互联 网被袭 ,黑 的研 究 。 07 客们仅用大规模重 复访 问使服务器瘫痪这

201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

201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再设计 基于水平测评和策略学习的词汇认知行动研究 --暨Blackboard词汇学习网络 课程开发 “网络+教育”翻转公共数学课课堂模式的教学探索 行业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机制研究 依托多层次行业平台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大金融时代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视角 专业核心课程群共享资源及平台建设--以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高职《SMT工艺与设备 电子商务创业背景下高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探析--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为例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余姚为例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智能心理咨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以“新青年下乡”为载体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 高职生情商训练课程开发研究 会计伦理教育效果评价及模式构建:以浙江省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为例 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独立学院足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视角下的创业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感恩心理视角下95后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研究 面向教育大数据的教学行为分析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教育效益提升研究 创新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北卡黑山学院艺术教育现代性研究 生活场域视野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团体心理动力学视角下体验式教学效果因子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 例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摄制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华人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反思:海峡两岸生命教育范式及策略比较研究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法律课程设置研究 网络涵化对浙江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本土化的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课课程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其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商科教育中模拟学习教学法的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心智模型理论的视角 “翻转课堂”模式下设计实践性理论课程课堂生态的构建研究 高校本科 “旅游+”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分析的移动学习系统-以软件基础课程为例 国际化创新环境下高校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理 论框架的分析视角 多元·融合·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

5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 基于增加值率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我国税制体系重构研究 中国稀土交易定价机制改革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中国家庭金融数据库建设及家庭金融行为研究 微电网利益相关者分析与市场交易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金属资源安全视角的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研究 信息网络技术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 升路径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 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生态价值补偿标准与环境会计方法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研究 采煤深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规律及 调控机制研究 3D打印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研究 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虚拟经济运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 医保费用分配及监控的大数据研究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 中国沿海典型区域风暴潮灾害损失监测预警研究 重大灾害时空规律及灾备资源布局的统计学研究 突发事件语义案例库建设与临机决策模式研究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公示名单(171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课题名称 毛泽东1949年以前著作版本的搜集、校勘与研究 罗莎·卢森堡著作的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 中国老学通史 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研究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理论化与现代化研究 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 朱子门人后学研究 《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 藏族哲学通史 《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 当代知识论的系列研究 八卷本《中国逻辑史》 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 信息交互的逻辑及其应用研究 信息互动的逻辑、认知与计算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 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研究 西方科学思想多语种经典文献编目与研究 《莱布尼茨文集》翻译与研究 《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 实用主义研究 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 首席专家 萧延中 何萍 李景林 刘固盛 乔清举 李清良 陈延斌 杨柱才 彭林 刘俊哲 李景源 陈嘉明 翟锦程 杜国平 刘虎 何向东 吴国盛 高宣扬 安维复 段德智 杨大春 陈亚军 常建华 责任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湖南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清华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中山大学 西南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2001~)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2001~)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2001~)本章拟在系统阅读国内关于创新驱动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共词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目前我国创新驱动研究现状做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三我国创新驱动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1.整体网络分析将共词矩阵表2-4导入Ucinet软件中并保存,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Netdraw中Transform >Dichotomize,将该矩阵转变为二值关系矩阵作为输入矩阵,选择Ucinet软件中的Network>Cohesion>Density,可知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862,标准差为0.3893,其密度水平一般,目前关于创新驱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一个新兴的领域,后期有待进一步加强。

利用Ucinet6.0的绘图软件Netdraw,选择Netdraw>Analysis>K-core分析,即可得到共词网络图,如图2-2所示。

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关系强弱,节点之间较粗的线条表示关系更为紧密,节点的大小表示其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空心表示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

从图2-2中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关键词毫无疑问处于整个网络中最为核心的位置,在其外层与它联系比较紧密、连线也较多较粗的关键词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经济新常态等,说明这些词是当前创新驱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转型、科技金融、制度红利、政府、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创新发展、改革等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较少,说明它们处于该图的边缘位置,在后期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图2-2 创新驱动关键词共词网络图2.小世界效应通过Ucinet软件中的Network>Cohesion>Distance,可知网络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distance)为1.814,根据Watss提出的平均路径长度不超过6的网络存在小世界效应,说明目前的共词网络存在小世界效应现象,[1]当前创新驱动是一个相对活跃的研究领域。

三位一体 四链融合 多方联动——杭州市萧山区探索构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位一体 四链融合 多方联动——杭州市萧山区探索构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位一体四链融合多方联动——杭州市萧山区探索构建科教
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
陈心妍
【期刊名称】《今日科技》
【年(卷),期】2024()1
【摘要】2024年,本刊推出“创新深化”试点栏目,以“机制+实例”方式探索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浙江路径,推动形成“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浙江创新、全国共享”的良好生态。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陈心妍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四联动、四融合、三个一体"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连锁专业“产教融合、四链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3.三融合三对接四联动——农职院校现代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研究
5.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专业“三位一体”与“四步进阶”的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三维驱动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研究

基于三维驱动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研究
21第4 o年 2 l 期
SnaT ccn。 ied 嚣 。n h e mf e R
di1.9 9 ji n 10 7 9 .0 2 .4 o:0 3 6/.s .0 0— 65 2 1.4 0 2 s 1
基于三维驱动 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研究
王远 军 ,史 伟 ,王勋伟。 ,张 哲
me t n t i p p r y tm ih i a o tv l e in v t n o ew r n i e r g b s d o n ,i h s a e ,a s se whc s b u au n o a i fn t o k e gn e n a e n 3一D d vn s p o o e . o i r ig i r p s d i Ac o d n o te r s a c n v l e i n v t n o ew r n i e r g,c s me a i a t n c n b n r a e y n t o k c r i g t h e e r h o au n o ai fn t o k e g n e n o i u t r s t f ci a e i ce s d b ew r o s o v l e i n v t n,w i h c n f al e i h n—w n o e c so ra d CMCC au n o a i o h c a n y r a z t e wi i l l e i f h u tme n t .
( .华信 邮电咨询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 司,浙江杭 州 30 1 ; 1 10 4 2 .中国移动通信集 团广 东有 限公 司,广 东广 州 5 00 ; 10 0 3 .华南K - 大学经济与贸 易学院 ,广 东广州 5 0 0 ) Y - 10 6

基于三维CAX技术的创新训练研究

基于三维CAX技术的创新训练研究
基于三维 C X A 技术的创新训练研 究
张 石 平
( 淮海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江苏 连云港 2 2 0 2 O 5)
摘 要 : 以三 维 C x技 术 为平 台 ,利 用 c x技 术 强 大 的数据 计 算 、分析 及 三 维可 视化 图像 处 理 能 力,对 传 统工 程 训练 内容 、体 系全 A A 面改造 及优 化整 合 ,使 其成 为 培 养现 代 大 学生 创 新 能 力的新 型 内容 和体 系 ,对 培 养具 有 创新 素 质 的 工程 类人 才 ,促 进 C x 术 的 A 技
按照 新的人才培养 计划 , 学生实践能力 的培养 应该体现 到探 索 对
计 、制 造 等 创 新 的必 要 手段 : 另一 方 面 ,“ 践 是创 新 之 根 ” 的 有 专业特 色 的实践课程 体系 ,不断更 新实践 教学 内容,提高 学科之 实 思想 已得到越 来越 多教育工作 者的肯定 , 比较准确地 描述 了创新与实 间 的渗透 ,增强应 用 型较 强 的 综合 性 、设计 性 内容 。
践 的 内在 联系 。对 工科类 学生 ,实践 教学是培 养学生 操作和 测试 技 能的必要环 节 ,是 培养学 生分析 问题 、解 决 问题和创 新思 维的有 效
途径 。鉴于 此,文 中提 出 了以 C X A 技术 为基础手 段 ,对 工程训 练体
2 2 基 于 C X 术 的多层 次创 新训 练 平 台建设 . A技 221 .. 建立面 向三维 C X A 技术创新设计 实验室 为 了进一步培养 工程类专业 学生的创新设计 的意识与能 力, 应建
速性 、准确性 及信息 高度 集成 性和 工程技 术人员 的创造 思维 、综合
在实践教 学中, 要充分 发挥实验 教学的主导性 。实验教学是重要 的课 内实践教学 环节, 具有 针对性强 、 计划性强 的特 点, 要重视实验 教

工科泛在课程思政“三螺旋”演化:体系映射与路径探索

工科泛在课程思政“三螺旋”演化:体系映射与路径探索

[收稿时间]2023-07-23[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电力系统分析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沪海大教〔2021〕154号);上海海事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建设项目“《电力系统分析基础》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研究”(沪海大教〔2022〕102号)。

[作者简介]闫泽陆(1984—),男,陕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创新。

目前,工科大思政体系存在教学端资源重复建设、部门缺乏协同,学生端信息多源零散、价值融入困难等瓶颈问题。

为此,基于“三螺旋”理论提出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学科竞赛的泛在课程思政“三螺旋”新范式,从空间维度解析三方主体的独立与协同效应,从时间维度阐释育人合力的传递与演化机制,明确指出要变德育灌输为思政自觉,亟须走“三螺旋”提档破局之路。

在时空互链与理实共融的“三螺旋”框架下,以认知—情感—意动为实践逻辑有序推动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泛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认知—情感—意动[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2-0088-052023年11University Education梳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进路发现,古今中外的办学均秉承了“知识启智而美德随生”的教育理念,旨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人。

然而无论是东方的文、行、忠、信,还是西方的学以进德[1],关注点均集中于智慧与私德的通融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包括教育在内的中国改革开放既是一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也是一部自主革新的历史。

借鉴西方科学体系,一方面让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以追求个人潜能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主义思潮[2]。

在学科分化的大背景下,其强调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用性功能,将所谓的客观、中立、价值无涉等意识形态经学术包装传播给学生。

协同创新网络视角下设计驱动式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协同创新网络视角下设计驱动式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协同创新网络视角下设计驱动式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卢启程;陈俊杰;梁琳琳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设计驱动式创新处于开放模式初期。

因此,挖掘外部资源对于设计能力
极为重要。

以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同质性和网络规模为变量的协同创新网络包含提升设计能力的丰富资源。

基于浙江省通信业250份问卷数据,构建“网络资源—
能力—绩效”研究框架,对外部资源推动设计创新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关联主体形成的文化协同资源能提升产品语意设计能力;联结外部科研、权利的资源投入能有效提升产品功能设计能力。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卢启程;陈俊杰;梁琳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云南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3.1
【相关文献】
1.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路径研究——创新生态系统视角 [J], 刘娟;马学礼
2.协同创新网络视角下企业创新能力研究r——基于知识获取能力的中介效应 [J],
苏越
3.创新驱动战略下安徽省企业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 [J], 曲泽静;韩德春
4.基于协同创新网络演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驱动运行机制研究 [J], 李华军
5.协同创新网络视角下商贸流通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J], 徐秋萍;肖慧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室开放共享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联度

实验室开放共享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联度

实验室开放共享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联度曾晓思;陈祺【摘要】高校实验室开放共享与自主创新能力是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发展的关系。

文中构建了多因素相互作用灰色关联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影响实验室开放共享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总体上表征了两者的显著相关性。

%The open Laboratory and the ability of self-renovation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This paper builds a gray relational model of multi-factor interaction, then elaborates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It reveals the main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numbers, finally characteriz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open laboratory and the ability of self-renovation.【期刊名称】《实验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2(010)006【总页数】4页(P164-167)【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共享;自主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度【作者】曾晓思;陈祺【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福州362011;福州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福州362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82高校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从事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要平台[1]。

而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则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创新环境,它有意识地引导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研究工作;同时,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实验室发展建设是否有后劲。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提升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提升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提升
陈晶晶
【期刊名称】《中国军转民》
【年(卷),期】2024()10
【摘要】在新时代“大思政课”背景下,探寻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提出的包括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实践平台和深化校企合作三维路径策略,旨在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不断催化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页数】2页(P163-164)
【作者】陈晶晶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涉农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维进路
2.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探索——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选择》
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4.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5.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以中职思政课程和语文课程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

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

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
刘则渊;陈悦
【期刊名称】《管理学报》
【年(卷),期】2007(4)3
【摘要】把科学研究象限模型的巴斯德象限变换为科技象限模型的新巴斯德象限,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科技政策意义的变化.通过若干实证事例分析,发现高科技各个前沿领域主要分布于新巴斯德象限;从巴斯德象限蕴涵的科技政策含义变化,探讨了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高科技政策新范式及其战略意义;进而延伸到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产学研三螺旋创新模型的重构,并以此作为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基本对策.
【总页数】8页(P346-353)
【作者】刘则渊;陈悦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
【相关文献】
1.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r转移转化模式研究r——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 [J], 陈红喜;姜春;袁瑜;王帅斌
2.巴斯德象限视角下做好我国高校新冠肺炎科研攻关的几点建议 [J], 张凤
3.如何有效发挥领军企业的创新链功能——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协同创新视角 [J], 余义勇; 杨忠
4.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政产学研"发展路径研究
——以NG大学xx院士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例 [J], 王冀宁;张春霞;王雯熠
5.中国高科技产业政策新取向 [J], 王春法;王昌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数学以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

初中数学以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

初中数学以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4T11:42:53.4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作者:龙丹[导读] 当前,社会中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也正在面临一个全新的教育命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龙丹(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领川外国语学校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当前,社会中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也正在面临一个全新的教育命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的数学教学标准中提出:在设计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课堂中,主动探索数学中的未知领域。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运用策略前言: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但是,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忽视了课堂实质教学内容,导致课件内容缺乏有效性,从而无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是一场革命,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较多,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之所以运用至今,还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而信息技术无法直接代替传统教学方式。

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精髓,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教育功能,提升教学质量。

一、借助信息技术,融入生活素材课堂导入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导入能让课堂后续教学顺利开展,能快速的将学生代入到课堂中,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兴趣。

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素材、案例、图片等,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2014年1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Jan.2014文章编号:1003-2053(2014)01-0122-08三维驱动力网络创新路径及其组合研究陈圻,陈国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扩展了“设计驱动创新”国际前沿理论,提出了技术-文化综合创新新趋势下基于三维驱动力网络的包含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设计驱动的6条创新驱动路径以及3类创新驱动路径组合,并通过引入创新驱动因素和创新类型耦合和路径组合简并概念,证明技术演化中主导设计形成之前路径组合的简并状态与传统的创新双动力模式一致,多种驱动力组合路径是主导设计形成后解耦分支演化的结果。

关键词:技术创新;功能创新;设计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力网络;产品语义学;驱动组合;主导设计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①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设计活动独立于市场或技术;仅仅在特定的、基于设计师“个人文化”和“设计场”的“设计驱动”模式下,存在非源于市场和技术的创新活动。

收稿日期:2012-12-16;修回日期:2013-11-04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GL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630038);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R2008024)作者简介:陈圻(1949-),男,福建泉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设计管理、战略管理。

陈国栋(198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管理。

创新的驱动力一直是创新理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内容,并对创新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所称经典创新驱动力理论就是解释技术、市场和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有技术推动理论、市场拉动理论和技术与市场双动力理论三类。

可以认为经典的创新驱动力理论是从“创新价值链”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的驱动问题。

自20世纪后期起,一些工业化国家把设计看作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设计的外延也越来越广泛,呈现跨学科、跨行业的多样理解。

相应地,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正在努力把设计概念和活动纳入创新和竞争优势分析框架。

OECD 指出“设计是创新进程的重要部分”[1];约翰·霍金斯提出的15种创意产业就将研发和设计分别列为两个产业[2];意大利学者罗伯特·维罗甘蒂(Verganti ,R)等更将文化引入创新范畴,先后进行了概念和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语义创新为特点的设计驱动创新理论的国际前沿领域和研究共同体[3]。

维罗甘第从两个维度分析设计与创新,第一个是基于技术开发的产品(实用)功能维度,第二个维度是产品的意义维度。

在产品语义学中,产品的意义是产品表现出的情感性和象征性价值,产品语言是一组符号、标志和图像的集合,是意义的载体[4]。

他创造性地提出“设计是独立于技术和市场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量”,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完成了设计驱动独立于市场拉动与技术推动的论证①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公认。

他从产品功能和语义的创新程度区分三种创新动力机制:①设计驱动创新,是产品语言和意义的突破性创新;②技术推动创新,是技术功能的突破性创新;③市场拉动创新,是技术功能和产品语义的渐进性创新。

他还进行了设计驱动和技术推动的比较、设计研究和技术研究的比较和设计吸收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比较。

维罗甘蒂的设计驱动创新理论是创新概念的重大突破。

自熊彼特以来,创新已经变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复杂体系,其分类方式繁多,但其核心仍然是基于科学的技术创新,其他类型的创新一般都被看作技术创新的来源和产物。

库尔特·多普菲指出,技术过程是由工具性评价所引导的,它形成了共同生存所依赖的工具-技能扭结,成为技术领域的统治性理念[5]。

虽然设计概念已经被看成创新过程的一项内容,但仍然和创新理论一起被限制在技术和市场(或技术和经济)的二维空间之内。

设计驱动理论强调语义设计和意义创新,把价值性文化因第1期陈圻陈国栋:三维驱动力网络创新路径及其组合研究素引入创新领域,突破了旧理论框架。

维罗甘蒂指出“公司管理者的个人文化之镜”是乔布斯成功的关键,目前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一点[6]。

但其背景和出发点限于发达国家的中高端的消费品产业和企业(如意大利的家具产业),其范围需要拓广以适用于所有产品和所有国家。

近几年来,设计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

2007年,温家宝总理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7]。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出“创新设计”概念,指出“学科交叉、技艺融合已是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设计“需要知识、技术与人文艺术的深度融合来提升智能化、人性化、艺术化的体验水平”,“没有设计,就不可能把现有的或新创造的要素集成起来,成为一个体系”[8]。

②这里功能创新的概念与维罗甘蒂不同,是基于功能概念国家标准的广义功能创新,其中不仅包含维罗甘蒂的功能概念的需求含义(与处于供给方的技术创新相对),还包含产品形式和象征功能(即语义)。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设计创新与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设计驱动创新”有巨大差异。

为了适应理论前沿的突破并使之普适化,在理论层次必须首先重构创新概念,以兼容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明确设计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消除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同时明确区分设计驱动创新理论所混淆的创新和创新驱动力两种不同概念,区分三种创新驱动力。

同时,Zurlo 在分析设计驱动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9],从工具、结果和效果三方面讨论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通过此模型可以进一步分析产品语义与产品功能的关系。

本文作者业已通过结构性假说将过去的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结合在其中,又把现有理论没有涉及到的重要新概念纳入其中,提出了基于技术、设计和市场所构成的创新价值链以及技术创新、功能创新两种创新形式的、兼容设计驱动创新的创新驱动力网络假说[10],下一节将简介之,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本文。

2三维创新驱动力网络研究现状简述创新驱动力网络元模型建立在驱动因素模型、创新模型之上,它的基本结构是首先把模型区分为驱动因素模型和创新模型两类,并致力于建构两类模型的驱动力关系和机制。

驱动因素有三重性质:技术价值链的基本活动环节、活动主体和活动的知识成果(知识集)。

元模型中包含创新所涉及的三维驱动因素所构成的驱动因素(驱动力)集,包括技术、设计和市场,它们与传统二维模式相异。

已经有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企业拥有的不同设计资源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关键创新能力[11]。

三维驱动力网络元模型的必然结果是驱动因素按顺序构成所谓创新价值链,如图1所示,代表关键创新能力的类型。

其基本活动环节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产品开发)、设计相关活动(包括技术结构性设计、人机工程设计、意义研究、产品造型设计和语义设计)和消费活动(市场,包括终端消费和产业的中间消费);对应于这三项活动的主体依次为科学家与工程师(技术主体)、设计师和“设计场”(设计主体)和用户(市场主体);知识集依次为有用技术知识集(含可行技术集)、设计知识集和市场需求知识集,它们是驱动力的来源,知识通过驱动作用激发创新行为不断补充,由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也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增加)。

作者已发展了不同于技术创新的功能创新概念[12],创新模型包含二维创新手段,即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②(两类手段具有模型结构,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分类),其本质是创新活动———新产品商业化。

但具体的创新活动中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或指挥设计师的人)和用户(用户需求传达或用户参与)的不同组合,前两类主体一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的主导力量。

2创新驱动力组合与驱动路径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是两类模型的驱动关系,即三维驱动因素是如何驱动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的?这种驱动关系通过两类因素间的路径(如图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表达。

那么基本的路径有哪些?传统的驱动理论只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驱动路径。

维罗甘蒂提出了“创新组合”(innovation portfolio )概念[13]和多元驱动理论,包含三条驱动路径,解决了设计驱动的独立性问题。

但作者发现,在技术、语言和需求三个基·321·科学学研究第32卷本元素之间,只有市场需求与另外两个元素—技术和语言之间存在相互驱动作用路径,而技术和语言之间却不存在路径[10]。

在维罗甘第的有关论述中,经常提到技术对语言的作用,通过技术供应商的作用指出产品新语言的突破有时候需要技术创新才能实现[6],但是这一点没有在他的模型中反映出来。

如下文将要阐述的,本文通过设计拉动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动的功能创新(其中包含语义创新)两种现象揭示了技术和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和驱动路径。

按照本文定义的三类驱动因素之间的驱动和被驱动关系,可以有多达6种驱动路径,这就构成了本文的创新驱动力网络的概貌,如图1所示。

其中对应于传统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各有两条路径(共4条),这与传统驱动力理论只有拉动推动路径各一条有所不同);有别于传统驱动力理论的是出现了两条设计驱动路径,且两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其一是设计推动的(推动功能创新),其二是设计拉动的(拉动技术创新),设计驱动路径既可以是突破性的,也可以是渐进性的。

以下分别简述之。

图1创新驱动路径技术集用来推动技术实现和技术的合理利用[14]。

如果技术的市场实现和技术的合理利用一步到位,则两种创新就处于时空耦合状态。

但这种耦合只是一种特例,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驱动理论中只有这一条路径,把特殊当成了一般。

而一般情况是,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部分耦合、部分独立,耦合的部分成为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的交集,一次性实现;其余部分各自独立实现,如表1所示。

表1创新驱动路径的动力-创新组合模式矩阵创新类别技术创新功能创新三维驱动力技术推动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技术推动的功能创新设计驱动(拉动/推动)设计拉动的技术创新设计推动的功能创新市场拉动市场拉动的技术创新市场拉动的功能创新另一种特殊情形是不存在耦合与交集,两条路径完全独立,技术实现和技术合理应用分别先后推动新的需求的满足,即已经具有潜在功能需求的产品获得了实现手段(技术创新推动),或者原来没有·421·第1期陈圻陈国栋:三维驱动力网络创新路径及其组合研究功能需求的可行技术获得了市场商业化新功能(功能创新推动)。

前者的例子如电话的发明使得通讯的潜在需求获得了技术实现;后者的例子如技术上早已实现的人造卫星或电力输送网络被用于远距离通讯,实现了新的功能(卫星通讯和载波通讯);两者的共性是都推动了新的市场需求的出现,而在传统创新驱动理论中笼统归于技术推动未加以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