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最新资料
第十三章 产业规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的法律规制
(二)政府对企业的法律规制 1、市场主体立法 、市场主体立法:〈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 条例〉〈集体企业法〉、〈乡镇企业法〉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 2、市场行为法 、市场行为法:〈合同法〉、〈商标法〉、〈专 利法〉、〈著作权法〉、〈票据法〉、〈保险法〉、 〈民法通则〉。 3、市场秩序法 、市场秩序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 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直接规制政策
直接规制政策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为 直接规制政策 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确保使用 者的公平作用,政府机关以其法律权限, 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 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 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定和管制。
直接规制政策的目标
资源的有效分配 收入的公正分配 物价和稳定 产业的发展
二、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3、民间政府平衡型产业规制:是政府保障市场,市场 、民间政府平衡型产业规制 引导企业的一种规制模式。 主要特征: (1)强调健全市场机制; (2)强调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3)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货币政策、物价政策和社会 政策; (4)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很高。 属于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德国 德国。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德国
第十三章
产业规制
第一节 产业规制模式 一、产业规制的概念 产业规制(industrial regulation)是政府或社会 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的产业经 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限制,以及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是对市场失 败的治理,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
二、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1、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 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业的一种规制模式。 其特点是: (1)强调企业自主权;美国现有1700万个企业,占公 司部数不到0。15的200家最在的公司,其资产占60% (2)企业决策基本服从于市场调节;政府不介于企业决 策。 (3)政府的宏观调控偏重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且透 明度较高。美国的大公司影响宏观决策。 目前,美、英、意、加属于这种模式 美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
本章参考书目
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朴,CH5 产业经济学,干春晖,CH11-12 产业经济学,芮明杰,CH23
9.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产业组织政策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 的市场失灵,政府为了维护有效的市场竞 争而制定和采用的调整生产结构、规范市 场行为的产业政策。
目标: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
前言
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中的核心部分 目的:理解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以便明智
地评判其效应 产业政策的基本步骤
确立评价标准 应用评价标准来鉴别私人部门表现失当的领域 政府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诱导、说服或迫使私
人部门修正其做法,减轻不合意行为的后果
主要内容
9.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9.2 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9.3 反垄断政策
要点
• 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 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 经营者集中。
谢谢大家! 欢迎多提宝贵建议!
规制失灵
• 企业内部低效率的产生
• 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 • 规制的目的和结果不一致争 • 特许投标制 • 价格上限规制 • 社会契约制
政府规制政策
放松规制
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和鲍莫尔等人发展的“可竞争市场”理 论都认为应当放松管制。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自然垄断产业是实行规制还是放松规制,采取何 种规制方式,应该视具体产业而定,并且最终取决于规制的成本—收 益分析。
政府规制政策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
进入规制 主要实行许可制、注册制和申报制,但程度不一。
价格规制 采用了平均成本定价法解决了定价矛盾,主要形式是公平报酬率 规制。 公平报酬率=(负债资本/资本总量)*负债资本率+(自有资本/资 本总量)*自有资本的合理利润率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讲解
i 1
CRn为某行业中前n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 行业比重,通常取n=4或n=8。
绝对集中度指标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相对集中度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的集中 度指标。
洛伦茨曲线,最初用于收入分配研究,后来被借用来 分析产业中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基尼系数= 对角线与洛伦茨曲线间 的面积 = A 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面 积 A B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目标 读完本章,你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马歇尔冲突”的含义。 2、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3、“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含义和“哈佛学派” 的政策主张。 4、“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5、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含义。 6、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7、新奥地利学派关于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主张。 8、市场结构、集中度、市场势力、市场绩效的衡量方 法。
2
(Xi X)
i1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H 指数将等于0;在完全垄 断条件下,H指数将等于1;如果市场中所有n家 企业规模都相等,H指数将等于1/n;当n=1时, H指数等于1。
一般来说,n值越大,H指数越小。
2、市场势力的衡量
(1)勒纳指数 L P MC
P
L在0-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 越大。勒纳指数实际上是计量价格偏离边 际成本的程度,价格越是高于边际成本表 明垄断势力越强。
一、“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两大特点: 一是昄依新古典经济理论 二是认为政府无须干预市场机制的运作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
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 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德穆塞次等人批驳哈佛学派的“集中度一利润率” 假说 ,是“效率主义者” 。 该学派修改了由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
第七章 产业规制
2.规制俘获理论(the capture theory of regulation ) 规制俘获理论
芝加哥学派(斯蒂格勒,1971;配尔兹曼,1976;波斯那, 芝加哥学派(斯蒂格勒,1971;配尔兹曼,1976;波斯那, 1979,贝克尔,1985)相继发展了“规制俘获理论” 1979,贝克尔,1985)相继发展了“规制俘获理论”。
(三)当代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三 当代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1.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1.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所谓民间主导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 所谓民间主导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 三者关系中政府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 政府调节市场, 三者关系中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 规制模式。 规制模式。 它突出强调的是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的权利和有效性。 的权利和有效性。政府则着眼于一般较少直接干 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市场引导企业。 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市场引导企业。
2.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2.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所谓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 所谓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 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也直接引 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既调节市场, 导企业, 导企业,并且侧重点放在后者上的一种产业规制 模式,它突出强调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 模式,它突出强调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 因而,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 因而,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往往直接伸向企 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 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
(二) 产业的社会性规制目标 二 社会性规制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们的健康, 社会性规制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们的健康,提高 最终目标是保持人们的健康 人们的寿命质量和水平。为此, 人们的寿命质量和水平。为此,社会性规制的日 直接目标: 常工作要关注如下一些规制的直接目标 常工作要关注如下一些规制的直接目标: A保护自然环境 B保护合理竞争 C保护劣势信息方权益,提高社会安全度和健康 保护劣势信息方权益, 水平。 水平。 D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正外部性的社会效应。 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正外部性的社会效应。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二章——产业规制
第十二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规制概述 第二节 政府规制 第三节 经济性规制 第四节 社会性规制 第五节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和放松规制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作业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一、产业规制的内涵与起源
规制一词源于《新唐书.韦述传》,指规则、制 度,具有规范、矫正之意,与我国经济学界引入的英 语、日语原词意义相同。产业规制是指政府或社会对 经济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的微观干预。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三、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二)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民间主导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 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规制模式。它比较强调自 由企业制度,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拥有比较完整、充分的权 利,企业决策基本服从于市场调节,通常是在企业目标的框架 内,由企业自行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么生产。政府一 般较少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市场引导企业。作 为政府与企业两要素中介的市场,也更多地保持着其在运行过 程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既有地位。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三、政府规制的成本与收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规制体系中,政 府规制的方式逐渐从“命令-控制”模式转变为“成 本-收益”模式,即在政府规制过程中引入成本收益 分析作为规制政策有效性的基本分析工具,从而为其 他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政府规制改革提供了新 的视角。
第十二章 第三节
产业规制的前提是市场失灵,而自由放任经济的 理念是不承认市场失灵的。
二、产业规制的依据与目标
(一)产业规制的依据 (二)产业规制的目标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二、产业规制的依据与目标
(一)产业规制的依据 产业规制的依据包括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
规制经济学的理论
规制经济学发展历程
早期规制经济学:早期规制经济学主 要关注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和质量规 制,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和 提高社会福利。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和费率结构, 以及如何防止垄断企业的滥用市场势 力。
放松规制与再规制:20世纪70年代 以后,一些国家开始放松对自然垄断 行业的规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 场效率。然而,放松规制也带来了一 些问题,如市场过度竞争、网络投资 不足等。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对某些 行业进行再规制,以平衡市场竞争和 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研 究重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规制政策, 以实现放松规制与再规制的平衡。
。
04
规制效果评价与改进方向
规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原则
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针对性。
指标体系构成
包括规制目标实现程度、规制成本效益、规制影响等 方面。
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国内外规制效果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选择
选取国内外典型规制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应加强在互联网平台经济规 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 性问题和挑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市场失灵现象分析
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
公共物品
垄断
交易双方信息差异导致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市场行为产生的非市场 性影响,如环境污染。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 致市场供给不足。
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 利益。
政府规制理论依据
01
02
03
市场失灵矫正
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 。
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十三章 产业规制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制造业立法、农业立法、商业立法、交通运输业立 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立法、建筑业立法、特区经济 立法。 我国政府对企业实施的法律规制: 市场主体立法、市场行为法、市场秩序法、市场中 介组织立法、政府行为法。
16
行政规制的定义和特征
行政规制是国家以行政权为规制运 作基础,将权力机制移入经济活动过 程,规制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 济协调发展的各种行为和措施。 特征 强力性;速效性;直接性;
第十三章
产业规制
第一节 产业规制模式
第二节 政府规制
第三节 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 本章内容总结
产业规制模式
1 产业规制的概念 2 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含义 特征 例证分析
第十三章 第一节
3 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含义 含义 特征 特征 例证分析 例证分析
4 政府民间平衡产业规制 5 对当代西方三种产业模式的借鉴
注意:以上是针对传统的计划经济来说的。
20
日本行政规制的主要特征
建立强有力的综合推进部门; 设立专职长期展望的机构; 最低限度的直接行政干预; 政府主导开发研究; 以增加产业界的竞争力为主要战略; 充分与民间企业沟通;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多向的决策咨询过程;
日本独特的管理文化。
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之间的中分地位并不明显。
6
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的特征
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
第十三章 第一节
企业决策既受市场支配,又受政府影响; 政府调控手段直接指向企业时,市场机制配置资 源的作用有所下降; 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 宏观调控的透明度较低。 属于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日本、韩国。
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的特征
产业规制
2、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1)含义:所谓政府主导产业规制,就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 三者关系中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也直接引导企业,并将侧重 点放在后者上的一种产业规制模式。它突出强调的,是企业与 政府之间的协调,因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往往直接伸向 企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 2)政府主导产业规制的特征: (1)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为此建立了两者直接对话和协调 的机制,企业在政府调控的直接规范下自主程度相对较低; (2)企业决策既受市场支配,又受政府影响,具有双重决策参 数,而最终决策在长时间内很难与政府意图相左 ; (3)政府宏观调控直接指向企业时,实际上开辟了资源配臵的 另一通道,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作用有所下降; (4)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追求力度和时 间效应; (5)宏观调控的透明程度较低。这是由于存在着政府对企业较 大量随机监督与指导的缘故。
山西农业大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产业规制模式 政府规制 经济性规制 社会性规制 政府管制与管制改革案例
第一节
产业规制模式
20 世纪 80 年代 ~90 年代流行的是“产业 政策”,那时计划经济尚处于主导地位, 在理论界和政府官员看来,产业政策是促 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良方。 到了 21 世纪,风向悄悄改变,现在流行的 是“政府规制”。我国对产业政策的研究 和探讨在 20 世纪 90 年代达到了顶峰,现 在逐渐降温,而对政府规制的研究则在新 世纪以后呈现出剧增的趋势。
3、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1)含义:所谓政府民间平衡模式,就是指在企业、市场、政 府三者关系中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同时又以社会因 素相保证的一种产业规制模式。这种规制模式突出强调市场按 其内在规律运行的重要性,寻求其自由与有效的保证,从而保 护产业的运行环境,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它将宏观调控的重 点放在保障市场自由与有效上。 2)政府民间平衡模式的主要特征 : (1)强调保证健全的市场机制运转状态,政府的职责是保证、 保护市场内在的效力,由市场去引导企业,政府一般并不直接 规制企业的活动 ; (2)社会资源的配臵通过健全的市场机制来实现,同时用社 会安定来保障 ; (3)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社 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进步被纳入了目标体系 ; (4)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货币政策、物价政策和社会政策 ; (5)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很高。这是因高度强调政府规制必须 以法律为依据所致 。
产业规制
产业规制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简要地说,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
目的在于维持正当的市场经济秩序,限制市场势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使之不受少数人的侵犯。
产业规制的类型依照规制实施的主体的不同,产业规制包含:政府规制、社会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
1、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法律约束力的限制、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目的在于维持正当的市场经济秩序,限制市场势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社会福利,保护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少数人的侵犯。
现代市场经济政府规制具有以下特点:规制的主体是政府规制的客体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但主要是企业;规制对市场交易机制有着直接的影响;规制的执行是有成本的。
(2)政府规制的分类政府规制可以根据政府对市场活动主体行为的限制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直接规制包括产业的经济性规制及产业的社会性规制产业的经济性规制经济性规制是指政府机关利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限制(植草益,1992)。
经济性规制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价格制定、服务质量以及其它方面的规制。
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1.自然垄断领域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业通常有供水、电力、煤气、热力供应、电信、铁路、航空等,这种垄断经营,政府必须要加以限制和管理。
政府对于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包括:进入规制,退出规制,价格规制,投资规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规制。
生产运作中的决策分析
生产运作中的决策分析引言决策在生产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运作决策涉及到选择最佳的生产方式、资源分配、产品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进行决策分析,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决策选项的影响和后果,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生产运作中的决策分析方法和工具,帮助管理者评估决策选项,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1. 决策分析框架决策分析框架是评估决策选项的基础。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决策分析框架:1.定义决策目标:明确决策的目标和优先级。
通常涉及到成本、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考虑。
2.收集数据和信息:收集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市场趋势、供应链信息、竞争对手情况等。
3.制定决策选项: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制定不同的决策选项。
4.评估决策选项:根据一定的评估准则对不同的决策选项进行评估,例如成本效益、风险、现实可行性等。
5.做出决策: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佳的决策选项。
6.实施和监控:将决策付诸行动,并持续监控决策的结果,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2. 决策分析方法和工具2.1 决策树分析决策树分析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通过建立决策树,将不同的决策选项和可能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帮助管理者理清思路,做出明智的决策。
决策树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决策目标和相关的因素。
2.识别不同的决策选项和可能的结果。
3.为每个决策选项和结果评估概率和价值。
4.建立决策树,计算每个决策路径的期望价值。
5.根据期望价值选择最佳的决策路径。
2.2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决策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决策选项的成本和产出。
它通过计算每个决策选项的成本和效益,比较不同选项的成本效益比,从而确定最佳的决策选项。
成本效益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决策目标和相关的因素。
2.识别不同的决策选项和可能的结果。
3.估计每个决策选项的成本和效益。
4.计算每个决策选项的成本效益比。
5.选择成本效益比最高的决策选项。
2.3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决策选项对关键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
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
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一、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1.决策行为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分析2.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决策行为的特征及其应用4.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5.决策行为的属性分析及其实践意义产业规制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市场机制,对市场主体预先设定的规则进行监管,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的共同实现。
在产业规制过程中,决策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篇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并通过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分析,以更好地掌握其实践意义。
二、决策行为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分析决策行为是指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认识、思考和判断,选取最佳的选择的行为。
其类型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 1)确定性决策:指在特定条件下,只有一种明确明晰的结果; 2)风险决策:指在不确定条件下,面对多种结果的情况下,选择与不同风险和后果相关的行为; 3)不确定性决策:指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信息的条件下,尝试确定具体行为的行为。
对于产业规制过程中的决策行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决策类型,从而避免风险,实现最大效益。
三、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决策行为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
其中,个人因素、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信息因素等因素是产生决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智力、价值观等因素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更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
情境因素:外部环境所包含的诱因、约束和激励都会影响决策行为。
例如,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会影响政府监管行为的不同,因此对产业规制的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认知因素:人们的认知过程也会影响决策行为。
例如,在进行产业规制决策时,政府官员的判断能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认知因素都会为决策行为注入不同的思考方向和动力。
信息因素:决策过程需要精确、完整和清晰的信息。
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决策行为的成功与否。
对于决策行为在产业规制中的应用,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确保产业规制决策的顺利实施。
产业经济学产业规制
产业规制 社会契约制度指规制机构通过与受规制企业签订合同的
方式,就与产品价格和成本有关的一系列指标做出约定,并视 企业执行约定的情况,由规制机构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 施,达到鼓励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政府规制目标的目的 。
产业规制
第二节经济性规制
一、 经济性规制的含义 经济性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
产业规制
(四) 激励性规制理论 虽然在实践中产业规制有所放松,但并不表示规制可以 全部取消,在许多时候规制仍有存在的必要。随着规制实践 和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新理论和方法的 迅速发展,激励性规制理论逐渐兴起。激励性规制理论作为 一种新的规制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制度设计理论、信息 经济学与规制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成果,研究的重点是规制中 的激励问题,目的是完善规制,提高规制的有效性。
产业规制
(二)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主体不能完全拥有某行业的充分信息, 从而在与该行业进行交易活动时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买方比卖方掌握更多信息,如投保人对自身状况更 了解; 二是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如医生比患者掌握更多 信息;
三是双方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
产业规制 价格上限规制是指对被规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设
定上限,不允许价格超过规定上限的一种规制方法。这种规 制方法规制的是企业的价格而非利润,有利于激励企业提高 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它允许企业在任何一年随通货膨胀水 平的变化而改变价格,所以能较好地适应通货膨胀的变化。 而且,价格上限规制只要求衡量价格指数,规制成本较低。但 它也存在着诸如对契约的动态处理不完善,对不确定条件下 的价格权重难以估计,对企业多项产品或服务之间的交叉补 贴难以有效遏制等缺陷。
经济学中的企业行为与决策
经济学中的企业行为与决策在经济学中,企业行为与决策是研究企业如何在市场环境下做出决策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企业行为和决策对经济体系有重要影响,它们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运作,也对整个市场结构和经济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1. 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市场竞争是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行为和决策的重要背景。
在竞争中,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来获取市场份额,并保持竞争优势。
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为与策略,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适当的决策。
2. 成本与收益分析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本与收益分析。
企业需要评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企业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预期收益,以判断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盈利能力。
通过成本与收益分析,企业能够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3. 风险管理与决策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
企业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如市场波动、竞争加剧等。
为了规避风险或降低损失,企业需通过风险管理进行决策。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等环节,企业需要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并据此做出最优决策。
4. 创新与企业行为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提升竞争力。
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抢占市场先机,并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因此,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重视创新,在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投资与决策。
5. 战略规划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决策还涉及到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
战略规划包括企业的目标设定、市场定位、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决策。
企业需要评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市场趋势,并据此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
长远发展需要企业具备远见和战略眼光,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持续发展。
总结:经济学中的企业行为与决策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做出决策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竞争、成本与收益、风险管理、创新以及战略规划等因素进行决策。
产业制度产业制度
产业制度产业制度【最新版4篇】目录(篇1)I.产业制度的定义和作用II.产业制度的类型和特点III.产业制度的优缺点IV.产业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篇1)产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通过对产业分工和协作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制度。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产业制度中,常见的类型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其中,国有企业是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私营企业是由私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化和盈利性;混合所有制企业则是由不同所有者共同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具有相对灵活和多样的经营方式。
产业制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它还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产业制度还能够通过分工和协作,促进产业发展和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然而,产业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它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它还可能存在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对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造成不利影响。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制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产业制度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目录(篇2)I.产业制度的定义II.产业制度的构成要素III.产业制度的优缺点IV.产业制度的未来发展正文(篇2)一、产业制度的定义产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体制和机制,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文化等方面。
它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产业制度的构成要素产业制度由多个要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不同分工和协作关系。
产业规制
三个基本假设:1.所有相关的利益各方都是纯粹的经纪人;2.所有相关的利益各方
都具有理性预期;3.规制是没有成本的 (缺点)
规制经济理论
规制经济理论以否定公共利益理论和扬弃规制俘获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供求分 析框架来分析规制,认为企业和消费者是需求方,政府是供给方。被规制的企业和 利益集团争夺对政府的影响。 政府的强权制 经纪人的理性
两个基本假设 {
(优点、缺点 ) 新规制经济理论
麦克切斯尼认为规制经济理论存在两个基本缺陷:1.把政治家看成是处在互相竞争
的私人寻租者之间的被动局中人,自身没有租金需求 2.只描述规制者为胜出的利益集团创造租金的创租模型,不能解释更多的规制现象。 抽租模型:政治家不仅是财富再分配的中间人,而且有自身的需求。除创租外还可 能抽租,即从私人那里获利。(优点)
合同执行给他们节省成本。
特权经营竞标理论
即主张实行经营权竞标。
特许经营权竞标;通常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通过竞标的方式授予单位最低价格并
保证质量达到特定标准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目的是通过事前的竞标,保证中 标者在竞标后生产和销售不采取垄断的行为,把价格和利润保持在竞争性的水平上。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竞争性规制
竞争性产业规制及其必要性
内涵:主要指在竞争型产业领域实行的规制,以竞争性产业中可能形成垄断和进行 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和企业为规制对象。包括在企业兼并、串谋、市场集中、不正当 竞争方面的规制。 必要性:(1)克服垄断的弊端 (2)消除不正当竞争
社会性规制
社会性规制及其必要性
内涵:社会性规制是指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实行的规制,其不以特
激励性规制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规制中的激励问题,目的在于完善规制,提高规 制的有效性。 主要是经济学家拉丰、梯若尔的“利益集团政治的委托代理理论”即包括利益集团、 规制机构、国会三层机构规制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规制中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内容提要现有的关于产业规制中的政府和厂商决策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受理性经济人范式的影响极为深刻,它通常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将政府和厂商的行为属性理解或描述为理性决策。
其实,无论是产业规制中的政府立法、司法和执行的实际运作,还是垄断性或竞争性厂商对规制政策的应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非理性决策的成分,并且其决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偏离效用最大化。
规制经济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政府和厂商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的研究,而研究决策行为属性则需要有可行的分析路径。
如果我们在评说规制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对政府和厂商的行为属性有创新式理解,将有助于规制理论框架的重塑。
作者何大安,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310018)一、产业规制理论的若干评说经济理论创新对政府行为的影响,通常是现实中出现了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困境而新的较为切合实际的理论能够提供某种朦胧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发生的。
以契约双方各自难以预期对方决策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着经济理论发展和创新类型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使旧理论经常被新理论所代替。
产业规制理论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
经济理论对选择行为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源配置格局和效率的研究,会受到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性的影响,无论是以市场失灵还是以政府失灵为分析底蕴的产业规制理论,都反映了经济学家以当时的信息和环境因素作为研究依据的分析烙印。
认识新旧理论更替这一学术现象,应将其看成是由特定时期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所塑造的。
市场万能的理念是不承认市场失灵的。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及其追随者的古典理论体系,不曾对特定产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退、企业投资以及危害环境与安全而主张实施政府监督和管理等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产业规制理论之所以在斯密年代不会产生,乃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进步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专业化分工尚不足以形成明显的自然垄断、人为垄断、产业壁垒和环境外部性等问题。
随着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明和推广,自由放任经济在诸如资金筹集、经济规模、成本节约、市场竞争、社会福利等有效性方面受到了质疑。
针对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成立一批政府规制部门。
这段历史在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先于理论的同时,也说明了市场失灵与产业规制在实践中存在着相关性。
赞成产业规制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是建立在试图纠正市场失灵基础之上的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和价格实施规制,会产生自由放任经济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双重满意结果,这些结果会提高社会的净福利。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对市场失灵进行实证研究的一种规范分析,它的微观经济分析的理论依据,是规模经济会导致单个企业出现显著的成本优势,从而使这类企业有可能限制产量或直接制订出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依据价格等于完全边际社会成本这一效率评判标准,该理论认为,产业规制可以克服一个或多个阻碍企业按效率标准营运的缺陷。
这种以产业自然垄断为依据而认为规制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和消除价格歧视、垄断利润等不公平现象之观点的逻辑结论,是规制会带来社会净福利的增长从而引发公众对规制的需求。
但从现实来观察,由于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是以自由放任市场运作效率低下、尤其是以政府规制无需花费成本等为分析假设的,如果考虑政府规制需花费成本,则这种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倾向于以社会利益偏好来配置资源的解说,只是在理论上说明了市场失灵决定产业规制的必要性,或者说只是在理论上阐述了市场失灵与产业规制的相关性,它并没有实证出政府产业规制在资源配置上怎样具有高效率。
恰恰相反,政府在规制中需要支付大量成本的事实,却经常在产业规制实践中反映出政府失灵现象的存在。
正如不主张产业规制的经济学家所论证的那样,产业规制所引发的许多政府失灵现象则表明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政策主张是缺乏现实依据的。
我们从主张和反对产业规制的理论论战中看到,政府失灵在支持着反规制理论形成的同时,也在支持着放松规制的政策指向。
经济学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敏锐观察到政府失灵的。
基于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没有通过实证来说明社会净福利的潜在需求怎样形成规制,当人们发现许多既不属于自然垄断也不具有外部性的产业存在着价格和进入规制时,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规制与垄断和外部性相关”的立论依据便受到了批评。
支持实行规制政策的微观经济分析的另一主要论据,是认为规制可以强迫让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卖主以平均成本为基础制订平均价格,但这种自信的观点暗含着“政府规制政策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假设,它没有考虑到规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在现实中的许多竞争场合,价格规制有可能会致使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帕累托最优的微观基础会遭到破坏,政府失灵会损害社会福利的增进。
现实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存在,在折腾着政府规制行为决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要求着产业规制理论的创新。
规制有利于厂商的经验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
以施蒂格勒――佩尔兹曼――贝克尔等规制模型为代表的规制经济理论,或许是受到了规制俘虏理论的某些启发,这些模型通过对规制的供给和需求、政治支持函数、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压力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否定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学术观点,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认为立法者和规制者被产业所俘虏,规制只是提高了产业利润并没有增进社会福利。
对理论水准要求很高的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规制俘虏理论仅仅是一种对规制经验的描述,而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
其基本理由是,规制俘虏理论的论证过程建立于规制偏向生产者的假设之上,没有说明规制为何偏向生产者而不偏向其他利益集团。
客观地说,以上的理论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于用来评述规制经济理论,因为规制经济理论有关“利益集团影响规制政策”的假设,与规制俘虏理论的“规制偏向生产者”的假设存在着某些暗合的地方。
诚然,较之于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关于规制偏向于生产者的分析和研究并不是局限于对经验的陈述,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运用了经济分析的方法;但由于规制经济理论有关利益集团影响规制政策的假设,是以利益集团能够控制立法者为分析前提的,而现实中的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
因此,这一假设前提使规制经济理论的立论依据又回到了“规制偏向于生产者”这一假设上来了。
撇开规制俘虏理论和规制经济理论对产业规制问题探讨的前提假设,单从它们对“产业规制是公共福利需要”的批评来考察,这两大理论实际上是认为产业规制的市场效应与政府期望达到的市场效率之间存在着偏离,而这种偏离则表明产业具体的规制政策,在政府看来是理性的,在厂商看来也许是非理性的,或者正好相反。
即便政府的立法、司法及执行机构针对某一具体的规制政策,也会对理性还是非理性选择做出不同的判断。
这一事实涉及到决策属性的判别标准或识别依据问题。
在现实中,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行为的纯理论分析与政府精英和企业经理的理解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对产业规制的主体行为的研究,首先面临着如何界定决策属性这一经济学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论的问题。
三、规制主体的决策属性分析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借助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对理性的有关理解提出了颇具先验性特征的概念――理性经济人。
作为此概念之核心的偏好一致性和效用最大化,曾被长期而广泛地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学理。
虽然,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对这种既在理论上存在悖论又不符合实际的象牙塔式的学理进行过很多批评,但它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影响至今仍然很大,以至于只要人们论及理性就陷入以偏好一致性为基础的对效用最大化的说明和论证之中。
以产业规制理论所涉猎的理性问题而言,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行为理性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工具理性,之所以捆绑于效用最大化而动弹不得,一是因为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原则通常规定着理性行为的结果必须有收益(正效用),一是因为在联系动机和目的来分析行为选择时,行为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符合人性本能的公理。
拆析“理性经济人”概念,“理性”主要意味着偏好一致性,而“经济人”则是指效用最大化。
就新古典经济学本身的理论意旨而论,决策属性的这种解说或界定并没有什么错,因为这样的解说或界定不包括经济活动以外的选择行为。
但是,由于行为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并不完全以经济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为唯一目标,新古典经济学恪守“理性经济人”这一教义的思维定式是有背于现实的。
大约从1930年代开始,随着以交易成本、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逆向选择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包括后来的信息理论、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学流派,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不赞成新古典经济学对理性决策属性的如此界定。
那么,理性决策属性应如何界定呢?理解和界定决策属性是否属于理性的关键,首先,必须将行为活动拓宽到行为人的所有活动范围,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经济活动区域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说,要以“行为人”范畴来涵盖“经济人”概念,而不能以固定于经济领域的“理性经济人”概念来封杀行为人在非经济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属性。
其次,要从行为过程而不能仅仅从行为结果来考虑问题,这种分析视角对明晰行为人理性属性至关重要,它可以确定出包括效用在内的解析理性属性的一般依据。
再其次,要从解析理性属性的一般依据出发,不以行为结果的正负效用作为判别理性属性的依据,要关注行为人在选择中是否进行了理性思考,以彻底摆脱偏好一致性和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束缚。
显然,如果这些对决策属性之理性的判定原则能够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站住脚,则判定决策属性的非理性便有了相应的根据,我们便可以对规制主体的决策属性做出有自己观点的理解。
在笔者看来,主体行为的理性或非理性属性取决于行为人是否对影响决策的信息和环境等因素进行了以搜集、加工、整合和处理为过程的思考,以及行为人是否由此过程产生了对行为选择的特定认知。
这一针对主体行为之理性或非理性属性判定的立论依据在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要求人们对信息和环境等复杂性进行以分析、判断和处理为内容的思考,人的理性思考是以是否产生认知为标志的,同时,信息和环境等复杂因素又会反过来重塑人们的认知水平。
因此,将认知、信息、环境理解为影响或决定主体决策属性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了行为主体选择的一切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范围,并且这三大要素同样涵盖了效用问题。
但由于经济学长期囿于经济活动来分析人的行为选择属性,习惯于以效用是否实现最大化作为理性选择的观察点,因而,经济学家并没有将认知、信息、环境这三大因素专门作为决定决策属性的机理来理解和认识。
或许是以上的见解触及到了主体决策属性的某些症结点,西蒙(Herbert Simon)曾坚持认为应该将理性广义地界定为对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萨帕斯(Patrick,Suppes)在讲解理性人时则明确指出他们必须是“根据良好的理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