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相关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相关规章制度第一章绪论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病区以及医务人员和患者,是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不断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
第四条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由医院感染控制科统一负责,各科室、病区和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服从统一管理,共同推动感染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医院感染防护措施第五条所有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括按规定洗手、消毒,并使用医用手套,做到“五洗手”,即入院、术前、操作后、患者前、与污染物接触后。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正确的医用器械灭菌消毒制度,对医疗器械、设备、器材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灭菌,确保使用过程中无重复污染。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与预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强化操作规范,保证医疗安全。
第八条医疗废物应按规定分类、包装、集中处理,严禁乱丢乱倒,避免对环境和人群造成污染。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符合规范的空气净化、水质监测等设施,确保医院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条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做好患者感染情况的排查、监测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源。
第十一条医院应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对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及时报告、调查,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第十二条医院要定期对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及评价,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感染预防工作效果。
第四章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处理第十三条医院应做好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明确责任人,做好相关设备和药物的准备,保障医疗安全。
第十四条发现感染疫情爆发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划定隔离区域,对患者进行集中隔离治疗,遏制疫情传播。
第十五条医院在处理感染突发事件时,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信息共享,做到“协调一致、迅速响应”。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五篇)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一、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须更换衣、裤、鞋、帽,不戴;2、进入无菌区须带圆顶帽、口罩,注意头发、鼻孔勿;3、院外参观者,须持介绍信,经医教科同意后方可进;4、手术病人入室前必须更换清洁的专用衣、裤、戴帽;5、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工作衣、裤、鞋;二、环境管理;1、手术室应保持环境整洁、无尘、无蚊蝇;2、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一、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须更换衣、裤、鞋、帽,不戴戒指、手镯,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带私人用物进入工作区,工作场所不得进食。
语言与行为符合要求。
2、进入无菌区须带圆顶帽、口罩,注意头发、鼻孔勿外露,严重上呼吸道及皮肤感染者,不宜参加手术。
3、院外参观者,须持介绍信,经医教科同意后方可进手术室参观。
参观者须遵守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台手术参观人数控制在2-____人之内,参观者只能参观指定的手术,不得任意出入其它手术间,不得随便走动及串室。
4、手术病人入室前必须更换清洁的专用衣、裤、戴帽、换鞋或穿袜套。
5、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工作衣、裤、鞋。
二、环境管理1、手术室应保持环境整洁、无尘、无蚊蝇。
每晨用湿抹布擦拭全部手术间的物体表面及手术灯,并进行空气消毒。
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地面用1。
100施康Ⅰ号消毒液拖地,拖把分区专用,标志明显,用后经消毒夜浸泡后晾干备用。
3、手术过程中发现地面血迹随时清洁。
每台手术前后湿式擦拭室内物表,手术结束应及时整理用物,用1:100施康Ⅰ号消毒液拖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
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有据可查。
4、保证新风机组正常运作,每天术前____小时开启层流系统,术后至少运行半小时才能关闭层流系统。
5、拖鞋每日用1。
200施康Ⅰ号浸泡后清洗晾干备用,鞋柜用消毒液擦拭。
6、洗涤间应保持清洁,下水道、洗手间洗手后及时处理干净,水池每天洗净擦干。
男女更衣室、值班室保持整洁无味。
医院感染预防的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的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声誉,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组织管理1.成立医院感染预防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感染科主任、护士长、消毒供应科长等成员共同组成,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监督。
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医院感染预防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2.设立感染科,并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和设备,负责医院感染相关事宜的管理和处理。
3.制定医院感染预防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位员工都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4.建立医院感染预防档案,记录感染病例、感染原因及处理过程等信息,做好病例跟踪和分析工作。
三、感染控制1.加强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巡查,确保医疗器械和设施的卫生安全。
2.明确医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建立科学的感染控制措施,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和检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规范医务人员的穿戴和操作,强化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医疗器械和设施的交叉污染。
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灶,防止疾病传播。
5.推广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预防意识,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四、医疗废物处理1.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和包装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2.建立医疗废物监测和追踪体系,对医疗废物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环境卫生安全。
3.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障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
五、人员管理1.医院招聘入职人员时应进行健康体检和传染病筛查,确保员工的健康状况符合从业资格。
2.明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责,并建立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对感染预防工作成效进行评估。
3.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
4.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和检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免疫力。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是为了减少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院治疗效果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以下是一个大致的制度和流程的介绍,供参考:一、感染预防委员会成立医院设立感染预防委员会,由医院高层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委员会负责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关预防措施,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和政策。
二、制定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委员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指南应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处理、食品安全、个人防护装备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和程序。
三、医务人员培训和宣教医院开展相关培训和宣教工作,教育医务人员掌握感染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感染预防意识和操作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教学,使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应对各种感染风险。
四、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医院建立细菌、真菌等耐药菌监测系统,定期开展感染数据统计和分析。
同时要建立感染事件的报告制度,及时汇报和处理感染事件,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
五、病房环境管理医院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检查和清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六、手卫生医院建立全员参与的手卫生制度,包括规范的手卫生操作步骤、手卫生教育和培训、手消毒剂的配置和配送等。
定期开展手卫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纠正不符合要求的操作。
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进行与感染有关的操作时,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相关科室应制定配戴规范,并定期检查和更新装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防护。
八、医疗器械和设备管理医院建立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清洁、消毒和灭菌等环节。
医院要有专业的消毒团队,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九、医疗废物处理医院建立医疗废物分类、储存和处理的制度,包括感染性废物和非感染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要求。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管理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领导与监督。
2.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4.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感染源的管理1. 严格执行入院、转科、出院的传染病筛查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病患者。
2. 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 对医院内的感染源,如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室等,应加强管理,防止感染源的扩散。
四、医院感染的监测与评估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定期调查、统计和分析。
2. 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高危人群和主要感染部位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 对医院感染发生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追踪调查,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五、消毒与灭菌1. 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消毒设施,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2. 对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及血液制品、食品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3.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六、手卫生与个人防护1. 医务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诊疗操作前后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2. 医务人员应根据诊疗操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七、环境清洁与通风1. 医院应保持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 医院应保证充足的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八、医疗废物管理1. 医院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规定,防止医疗废物的污染。
九、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教育1. 医院应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三篇)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防控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重点部位的清洁与消毒:重点部位包括手术室、病房、ICU等易受污染和感染传播的区域。
制度要求明确相关的清洁和消毒操作流程,包括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定期清洁和消毒重点部位、监测清洁和消毒效果等。
2. 感染控制手卫生:手是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规范,包括正确洗手和消毒、佩戴手套和使用洗手液等。
3.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定明确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设立感染监测点,对重点部位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
同时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现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4. 隔离与防护: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相关的隔离和防护措施,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不受感染。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隔离和防护操作规范,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同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感染隔离和限制措施。
5. 器械灭菌与消毒: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对医疗器械、设备和器具进行规范的灭菌和消毒操作,确保其安全可靠。
制度要求明确灭菌和消毒的方法和标准,设置相关的灭菌和消毒设备,并定期对其进行验证和监测。
6. 培训和宣教:制定定期的感染控制培训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进行感染控制宣教,向患者和家属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医院的领导重视,相关部门的合作,以及医务人员的主动参与和遵守。
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医院情况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不断改进感染控制水平。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二)标题:医院重点部位感染管理制度模板一、引言医院作为医疗机构,需要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管理1. 医院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
2.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由医院领导、医务部门、护理部门、检验部门、消毒供应部门、感染性疾病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3.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解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的问题。
4. 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
5.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监测、调查、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监测与报告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2. 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监测小组,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和分析工作。
3. 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应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统计分析。
5. 医院感染病例应由医务人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培训与教育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医院应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四、消毒与灭菌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消毒与灭菌制度,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灭菌质量。
2. 医院应配备合格的消毒灭菌设备和人员,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灭菌质量。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和范围:制定“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实现对医疗废物潜在危害的源头防控,有效降低其对医务人员、患者及环境的影响。
本制度的核心是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中关键部门和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医疗废物从产生、分类、收集、转运、储存到最终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严格控制。
该制度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科室和部门,尤其是那些直接涉及感染性废物产生的重点部门和部位,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感染病区、检验科、消毒供应中心等,旨在通过细致化管理,保障医患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安全。
二、定义: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废物,根据其特性,医疗废物被细分为以下五大类:1. 感染性废物:指那些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途径传播疾病给人类的废物。
此类废物包括但不限于:- 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如注射器、针头、输液器等;- 污染的纱布、棉签、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2. 损伤性废物:指那些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锐器,如:- 医用锐器,如手术刀片、缝合针、注射针头等;- 玻璃制品,如试管、培养皿等。
3. 病理性废物:主要包括在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含有大量病原体的废弃人体组织、器官以及医疗实验动物尸体等,例如:- 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器官;- 医疗实验动物的尸体。
4. 药物性废物:指因过期、不合格、淘汰或因其他原因而废弃的药品及其包装材料,包括:- 过期的或淘汰的药品;- 病人未使用完的药品;- 因质量原因被废弃的药品。
5. 化学性废物:指在医疗、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特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 实验室废弃化学试剂;- 医疗器械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泥。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3篇)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模板一、引言本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内各部门和医务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患者、医务人员和访客的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科室和门诊,要求所有医务人员严格遵守。
二、责任分工1. 院感管理委员会1.1 委员会由院感科主任担任主任,包括各临床科室的负责人、感控科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
1.2 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院感管理制度,制定感染预防和控制标准,监督和评估感染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
2. 临床科室2.1 临床科室负责人2.1.1 确保全体医务人员严格遵守院感管理制度,配合院感科的工作。
2.1.2 每季度对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2 医务人员2.2.1 遵守手卫生、穿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等感染控制的基本规范。
2.2.2 参加院感科组织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自身感染控制水平。
3. 院感科3.1 院感科负责编制、发布和修订感染控制指南和流程,及时通知各科室。
3.2 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和调查,收集、分析和报告感染信息。
3.3 开展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3.4 制定感染监测和控制的工作计划,落实各项任务。
三、感染控制与预防1. 手卫生1.1 要求医务人员在进入和离开患者房间前后进行手卫生。
1.2 建议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常规手消毒,手部明显有污物时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1.3 医务人员应留指甲短,并不戴长指甲、指甲油等影响手卫生的物品。
2. 感染控制用具和设备2.1 要确保使用消毒有效的医疗器械和设备,按照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2.2 建议使用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和个人防护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2.3 检查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下一次使用的安全。
3. 感染病例的隔离与防护3.1 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部门和医务人员。
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日常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和控制、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等。
3. 各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宣传教育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
2.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污物后等情况下必须进行手卫生。
3. 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
4. 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插管等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 隔离措施对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 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程,防止医疗废物的污染和传播。
7. 监测和评估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定期评估感染风险,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8. 感染暴发事件处理一旦发生感染暴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调查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传播。
五、医院感染管理责任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和修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感染情况、处理感染暴发事件等。
3. 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包括落实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本科室感染情况、处理本科室感染事件等。
4. 医务人员负责执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报告感染事件。
六、培训与考核1. 医院定期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能力。
2. 医务人员应参加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的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一、前言感染控制是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抗生素的使用和院内感染难治化等问题逐渐凸显,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因此,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医疗质量监管,确保患者、工作人员安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科室和相关工作人员。
所有涉及医院重点部位的工作都必须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
三、制度内容1.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1.1 总则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是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职工的安全健康。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要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医疗质量监管,统一制定规范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感染监测体系,保障患者、职工的安全健康。
1.2 管理(1)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应由院感科指导,由医院领导责任分工,实施分级管理。
(2)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切实落实职责,建立专项管理机构,加强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健全评估和考核机制。
(3)院感科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全院开展各项工作。
每个科室应设立感染防控专干,定期召开感染控制会议,评估工作落实情况。
1.3 培训(1)医院应每年定期组织感染防控培训,明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
(2)医务人员上岗前、调入后,应接受足够的感染防控培训,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在工作中做到严格遵守规范。
(3)所有医护人员应按规定参加相关考核和评估,切实保证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
2. 医院重点部位2.1 洁净区(1)洁净区是指医院内清洁程度最高的区域,包括门诊楼、病区、手术室等区域。
(2)医院应按规定落实洁净区分级管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科室内部巡查和监测。
(3)医院应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配置清洁剂和消毒剂以及工作设备,保证工作效率和清洁度。
(4)医院应定期开展清洁区环境检测、操作规范检查、培训和考核。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5篇)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Ⅰ、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进行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Ⅱ、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的管理,采取具体预防措施,结合医院感染监测,如果发现有医院感染时,按照医院感染散发、暴发及医院感染____的监测、上报与控制制度执行。
Ⅲ、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其督查内容按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及安徽省二级医院院感标准执行,督查结果与劳务分配挂钩。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与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按照《卫生____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____》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纳入我县医疗救治体系。
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适用标准预防。
(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感染性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三)、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
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预检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临床各科门诊、病房接诊医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对来诊的病人必须进行传染病预检程序。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四)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五)接到____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因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的感染。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制度目的1. 提高医院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2.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3. 规范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制度的执行。
三、制度内容1.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划分(1)根据医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2)重点部门可包括手术室、ICU、感染科等;(3)重点部位可包括手术器械、洗手间、病房等。
2. 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相关制度;(2)制定并执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范,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废弃物处理等;(3)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4)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管理,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5)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的卫生环境;(6)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感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估(1)定期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评估;(2)评估内容包括制度执行情况、感染发生率、感染监测和报告情况等;(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四、制度要求1. 制度的执行应严格按照像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确保合法合规;2.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负责人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3. 医务人员应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有效性;4. 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5. 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五、总结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1. 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环境中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等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新发或加重原有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困扰,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必要措施之一。
2. 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医院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卫生,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 责任与权限•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并监督实施情况。
•各科室负责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并配合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
4. 工作内容4.1 重点部位清洁卫生管理 - 加强重点部位(如手术室、产房等)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操作室、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度符合标准。
- 定期检查和评估各科室的清洁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 各科室负责人必须确保员工清洁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掌握,提高工作人员的清洁操作水平。
4.2 患者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 - 对每位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感染预防策略。
- 各科室医务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手卫生教育和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 加强对高风险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后等)的监测和隔离,防止院内感染的扩散。
4.3 医护人员感染控制 -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培训,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 负责管理的领导应制定并强制执行医护人员的岗前体检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 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感染事件的报告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感染扩散,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改。
5. 监督与评估•医院管理部门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建立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警示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和评估医院的感染控制水平,并提供改进意见。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了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中关于医院感染监测和调查工作制度,加强我院对导致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的监控指标管理,规范我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实施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各临床科室/部门医务人员应遵守本规程,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对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各个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下呼吸道感染(1)建立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响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程度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仍更换(一般情况每周更换1~2次,若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
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主要针对医院中易产生和传播感染的重要区域和设施,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些部位的感染管理制度。
1.手卫生管理制度手是人体最常接触外界的部位,也是传播病原微生物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一环。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医护人员正确洗手的要求、洗手流程的标准化、洗手设施和洗手液的配备等。
此外,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加强手卫生意识,提高执行手卫生制度的质量。
2.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医院中的各种器械、设备和床铺等都需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以防止传播病原微生物。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包括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确定消毒灭菌的频率和标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等。
同时,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消毒灭菌设备和器械,并委派专人负责消毒灭菌工作。
3.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医院应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废物的分类、暂存、包装和处置等要求。
医院应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废物暂存和处理设施,并指定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废物不会对医院环境和周围社区造成污染。
4.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医院的环境卫生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医院应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清洁消毒的要求、飞沫传染防控的措施、空气净化设备的维护等。
医院应配备足够的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和消毒工作,确保医院的环境清洁、无菌。
5.个体防护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和处理感染性物品时需要进行个体防护,以防止感染。
医院应制定个体防护管理制度,包括医护人员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个体防护用品的要求、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维护、个体防护操作的规范等。
医院应定期开展个体防护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个体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加强住院病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等,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内肺炎(HAP)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应注意:(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
(4)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
(5)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6)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或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
2、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3、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打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4、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尿液。
5、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8、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1.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1.1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1.1 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1.3 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亚氨酯敷料,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脏时,应及时更换。
1.4 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
1.5 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1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6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1.7 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2. 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2.1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2 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2 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2.4 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
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2.5 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2.6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2.7 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2.8 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2.9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3. 手术部位感染
3.1 “I类”切口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I类”切口手术前有感染症状的应暂缓手术。
3.2 如无禁忌症,应术前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3.3 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
或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备皮。
备皮采用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
3.3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关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要求使用抗菌药。
3.5 有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的操作规程,并严格实施;换药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3.6 按照手术风险程度(NNIS)分级登记手术后感染,有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