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者的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
西方经济学者的评论
北京大学胡代光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未有专章篇幅集中加以论述,而
是散见于《资本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这两部巨著的有关章节中。因此,西方一些经济
学者便错误地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创立一种首尾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显然,这种看法完全
不懂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t’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而“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①。所以,马克思
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总的理论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其各方
面表现而提出来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加以综合,那么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危
机理论是系统而完整的。
在1910年以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除个别人物(如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杜冈一
巴拉诺夫斯基)而外,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未广泛予以注意和研究。美国制度经济学
派著名代表人物米契尔(W·C.Mitohell)于1927年出版的《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一书
中特别讲到:“在许多这一类的推论中,马克思的推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马克思是把商业危机
的日益频繁和日益严重列人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长期趋向之内的”②。因此,从二十年代
起直到现在,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者都致力于资本主义经济周
期和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不能不注意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_
据西方经济学文献报道,由一位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最先作出全面
描述的,是居住在西方的俄国学者鲍尼阿蒂安(BOuniatian),其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不久。他发现在马克思著作中有关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生产力
的强烈扩展的趋势;(2)净投资过多或过度资本化的倾向;(3)保持按比例生产的困难;
(4)由于对抗性的分配状况而引起的社会消费力的限制;(5)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五十年代,有两位经挤学家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的看法值得
注意。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第11页。
②米契尔:《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251页。
。嚼皿1一位是杜普赖兹一四即riez)。他宣称,马克思确立了
一‘资本主义制度注定崩溃灭亡的论
点”,看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有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他
把资本主义制度看J戈是
根本上不稳定的”。
杜普赖兹弓!证了马克思所概括的如下原因:由于分配不均等而弓!起均衡的失调;在积累
过程中技术的进步;由于消费不足而造成有效需求的缺乏;因为投资盲目地跟随储蓄而又不
管利润和风险,所以在再生产图式内就存在着经济增长的扰乱;最后,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
料部门之间的均衡的失调。
在杜普赖兹的著作第一版问世(1951年)不久,有一位经济学家维托(Vito)曾著文断
言,至少有三种经济危机理论要归功于马克思,即消费不足论,重置投资论和投资过度论。
.另一位是古特通(Guitton)。他发现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三种最重要的经济危机理论,第一
是投资过度论,他认为马克思是现代的过度资本化理论的共同祖先;其次是消费不足论;最后
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理论。他也提到重置投资论,把它称为“回波原则”(EohoPrinc扣le)①。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较普遍地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着失
业后备军对工资和利润的影响,资本家完全实现他们所生产的或可能生产的全部利润的能
力,以及利润本身的产生来论证问题的。因此,这些危机一般被认为是,由失业后备军的用
尽而产生的危机,由消费不足而引起的危机(或叫实现危机)和由利润率趋向下降而引起的
危机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解说在某些方
面可以说是符合实际的,但在许多方面则又是曲解的,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错误,就是他
们不敢正视这样的事实:马克思所分析出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它发
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
个基本矛盾表现为:(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力之间的
冲突;(3)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失调和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与资本积累的比
例失调(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必然造成的);(4)资本主义生产扩大和价
值增殖之间的冲突(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所造成)。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来
的这些现象对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说明,而无论哪个方面的论证都是马克思
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绝不能孤立地把马克思对其经济危机理论中的某一个
方面」的论证看成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的唯一的或最主要的内容;更不能把现代资产阶级
的经济周期理论(如消费不足论,重置投资论,投资过度论),如上面所述的维托、古特通的
那些看法,说成是渊源于马克思
的经济危机理论。否则,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将造
成以偏概全的误解,而且还会使它庸俗化。
例如,直到现在,无论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或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仍把历史上
最早出现的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理论看成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的最重要理论。甚至像上面
所提到的维托竟认为马克思是消费不足论者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的后继者。他们的这种看法
的依据无非指马克思兽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
①以上所述,均参见屈内:《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19了9年英文版,第185一188页。
②参着罗哲·阿尔卡利(RogerAlcaly):《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适切性》,载在戴维·歌米尔斯泰因(David
Mermelstein)编:《经济学:主流派解释和激进派批评》,1976年英文版,第295一之96页。
拐宙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
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①。很明显,仅仅据此而断定马克思也是主张消费不足论的,就
未免断章取义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消费不足的经济危机论。马克
思在驳斥洛贝尔图斯等人的消费不足论时,明确写道:“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
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但是,如果有人想使这个同
义反复具有更深刻的论据的假象,说什么工人阶级从他们自己的产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
了,只要他们琴中得到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们的工资,弊端就可以消除,那末,我们只须
指出,危机每一次都恰好有这样一个时期做准备,在这个时期,工资会普遍提高,工人阶级
实际上也会从供消费用的那部分年产品中得到较大的一份。……因此,看起来,资本主义生
产包含着各种和善意或恶意无关的条件,这些条件只不过让工人阶级暂时享受一下相对的繁
荣,而这种繁荣往往只是危机风暴的预兆。”②转过来,再细读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真正的危
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那段话,不难明白其真实含意
本是马克思所指的由于资本无限扩大生产力的趋势和工人工资要受到至少须保证资本家获得
平均利润的限制,因而产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正因这个矛盾的激
化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所以,是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引
起经济危机,而绝不单是在狭小范围内受到限制的消费本身直接造成经济危机。
二
美国经济学家马廷·布朗芬布伦纳(Mart讯Bronfenbreuner)在
解说马克思的经济危
机理论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危机一“替换论”,即所谓“清偿危机”和“实现危机,’o在资本主
义经济运动过程中彼此替换产生③。
他认为:“对马克思说来,利润率下降暗示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病。如果利润率P‘降到某一
极小的但为正值的比率P“以下,资本家就将·一既不再投资,也不消费他们所得到的全部
乘l]余价值。他们反而将追求保有增大量的流动性的(货币的)资产,亦即追求贮藏。他们的
收入愈高,他们将迫求贮藏愈多。”这样一来,当然就出现通货紧缩,银根紧张,利率相对上
升,企业无更多利润可图,生产大量缩减,从而国民收人和就业量都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这
就是所谓“清偿”危机或“贮藏”危机的发生。他说:“象莫里斯·多布(MauriceDobb)那
些马克思主义作家们,从利润率下降方面看出了资本主义崩溃的更主要的‘媒介物’,他们预
料这样危机正日益增多和严重化”。
他认为:“在另一极端,让我们假定有一个庞大的全国范围的卡特尔组织,即利得集团、
财阀或一个既得利益者大联盟,它致力于大概借助提高剩余价值率以补偿正提高的资本有
机构成来维持或增大利润率。这样就可能阻止利润率下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只
是以另一种危刀L的代价而取得的”。据说,当剩余价值率提高时,失业率就必然上升,这样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56一457页。
⑧见布朗芬布伦纳:《现代人理解(资本论》》,中文译文载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三辑(商务印书馆)第19一
39页。以下有关布朗芬布伦纳的引文,均见此《论文选》。
·13来,当然会遇到实现的、生产过剩的或分配失当的危机。他说:“象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和保罗·斯威齐(PaolSweezy)那些作家们从生产过剩趋向方面看出了马克
思的资本主义衰落模型的主要推动力,他们当然预料这样危机正日益增多和严重化”。
布朗芬布伦纳对以上两种解释采取了折衷主义的看法。他断言:“按照任何不变的剩余价
值率(因而按照任何不变的失业水平),资本有机构成的长期提高意味着利润率下降,后者将
终于达到临界最低点P“,并爆发清偿危机。从另一方面说来,保持利润率不变将导致剩余
价值水平和失业水平的上升,并导致愈严重的实现危机。实际事件和政策也许在这两极端之
间变动,并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危机。无论如何,这个制度在如下意义上是命定的:无论怎样
大的失业水平不可能被建立起来并被无限期地作为一个极大值保持下去”。
总而言之,在布朗芬布
伦纳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似乎就是因为利润率不足以高到
可以避免出现“清偿危机”或“贮藏危机”,同时利润率也不足以低到不会发生“生产过剩
的”或“实现的”危机,所以才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困境。
然而,我们认为,布朗芬布伦纳的这些推论实质上完全曲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坚持用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的根源,而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放在应有的从属地位,并看做只是和资本主义总生产的
一个部类有关的事情。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
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失常.’’①。例如,货币信用钓紧缩只是生产过剩危机的信号
和表现。可是,布朗芬布伦纳却断定,当利润率下降达到临界最低点时,资本家就将既不再
投资,也不消费全部剩余价值,而将追求货市胜资产的贮藏,这存就必然爆发。清偿危机”;
而保持利润率不变却又将会造成逐渐上升的剩余价值水平和失业水平,并导致愈益严重的
“实现危机”。据说,实际情况可能“在这两极端之间变动”,并“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危机”,即
是,要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达到临界极小利润率,那就“只能以‘实现危机’的代价去避免‘清
偿危机’;反之,要使利润率下降到临界极小利润率以下,那就只能以‘清偿危机’的代价去避
免‘实现危机’”。这真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解说”吗?
显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危机“替换论”,完全是歪曲和篡改了马克思的经
济危机理论,偷运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货色。他所谓的“清偿危机”实际就是凯恩斯散布的
“流动性陷阱”的作用造成“投资不足”的翻版;他所谓的“实现危机”实际就是错误地把
“实现”等同于“贩卖”或“购买”,重唱“消费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的陈词滥调。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时期的各种现象
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而且“在借贷资本几乎绝对缺乏的同时,闲置的
产业资本发生过剩”②。所以,即使发生‘清偿危机”,那也是“生产过剩危机的表现”。布朗芬
布伦纳把他认定的“清偿危机”和“实现危机”、完全割裂开来看待,这正说明他完全歪曲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他根本不知道,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本身只不过是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对于经济危机只起着助动性的作用,而不是造成经
济危机的原因。他更不懂得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和捎费之间的矛盾,在于生产的增长异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3页。
、二梦’常迅速,竞争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而消费(个人消费)就算也在增长,那也是极其
缓慢的;
.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状况,使得个人消费不可能迅速增长”。但是,“这个矛盾的必然
结果,根本不是经常生产出过剩的产品”①,并由于工人们不能全部购买它而导致“实现危机”,
如像布朗芬布伦纳所设想的那样。须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各部分实现(补偿)过程本身
中,“实现依赖于生产资料多,依赖于消费品少”②,因此必然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
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③,正是这样冲突或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强制
地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发展中的不均衡暂时归于均衡,“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
的解决”④,它必然要周期性地出现。
三
近些年来,西方激进经济学派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许多研究,并联系当今资
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托玛斯·韦斯科普夫(ThomasE.
Weisskopf)把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激进经济学者的看法概括
为三种不同论点,因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三个支派⑤。这三个支派的不
同之处主要在于对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最初根源的不同鉴定上。三个支派分别集中注意于以下
三种情况:(1)技术变革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作用;(2)阶级斗争和劳工与资本家之间的收入
分配;(3)生产出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的实现问题。
由于对以上不同因素的强调,形成以下三派观点: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这派代表人物主要是多布(Dobb)、耶菲(Yafle)、谢克
(Sha众h)等。他们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特别是该卷第三篇第十三至第十五
章的论述,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为基础,假设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迟早会产生资本有机
构成的提高,并进一步假定剥削率(剩余价值率)没有明显变动,于是可以直接推论出,在
剥削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导致利润率下降。利润率的下降迟早将招致投
资率下降,而投资率的下降反过来又很可能导致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据说,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论主要是应用于解释利润率下降的长期趋势,但也适合于解释利润率短期的周期性波
动。
这派理论已受到经济上和理论上两方面理由的非议。霍瓦德·舍曼(HowardSherman)
指出⑥,这派理论就长期趋势而言,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无论如何
,它不适合于对短期
的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理解,因为(1)经济萧条是由于在短时期内利润率的相当大的变动而
引起的,绝非由于几十年的利润率极小变动而弓!起的。(2)经济周期必须按价格项而不能按
价值项来加以理解,理由是,价值项假定供求处于均衡,然而,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需
求往往低于供给,所以市场价格就通常低于长期价值。这样,利润率的周期变动就更常常受
①②《列宁全集》第4卷,第141页,第142页。
③④《乌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3页,第278页。
⑥见韦斯科普夫:《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与战后美国经济中的利润率》,《剑桥经济学》杂志lt979年捻月号。
·以
下引述均见该文。
⑥舍曼:《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月979年春季号,一第王一岛顶沁
公钩侄卜到短期的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劳工实力增强论。这派代表人物主要是博迪(Boddy)、克罗蒂(Crotty)、格林
(Glyn)和萨特克利菲(Sut以iffe)等。他们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阐述中所提到的因资本积累而可能引起工资提高的情
况,提出了如下主要假设: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势必改变劳资之间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使
工人阶级能增加在国民收
.入中的工资份额,从而降低国民收入中的利润份额。因此,这派着
重把国民收入中刹润份额的下降作为利润率下降的最初根源。这派提出了下面三个关键性命
题①:
(1)工人阶级力量的增强能使工人们为争取较高的工资而更成功地进行谈判,从而增
加货币工资增长率。
(2)工人阶级力量的增强能使工人们更成功地抵制资本家竭力提高劳动强度的企图,
因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3)由于工资增长的加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减速,这就迟早会导致单位劳动成本的
增加,而劳动成本的增加不会被相应的出产品价格的上涨抵消掉,因此,工资份额将上升,
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最后引起经济危机。
很明显,这样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它既曲解了马克思所论述的由于资本积累而引起劳
动力价格的提高这种罕见情况,又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
或赚钱。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能,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
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②。资
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已表明,由于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因工人被雇佣
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的工资上升不是通常出现的情况,即使当前资
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和工会组
织通过斗争而使工资有所增加,但无数事实已证明,工资上升幅度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
而且工资的提高总是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增长,所以,利润率的下降绝非由工资上升而造
成。马克思曾指出,用工资率的上升来解释利润率的下降,这是荒谬莫过的。工资上升和经
济周期有规律的运动并无直接联系,如果把经济危机归因于工资上升和利润被压缩,那么岂
非工人应对经济危机负责,资本主义制度与经济危机倒反而毫不相干了!
(三)
’实现失败论。这派论点不同于前两派,它更把注意力集中于流通领域,而不像前
两派论点是集中注意于生产领域。盈利力之所以受到威胁,在第一派看来,是由于资本成本
的提高(因而生产能力对资本的比率降低);在第二派看来,是由于劳动成本的提高,、(因而
利润在国民收人中的份额降低);而在第三派看来,则是由于按有利可图的价格(包括成本和
预期利润幅度的价格)出售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发生了困难,即是,因需求条件而阻止资本家
实现所生产出的商品的全部价值(因而生产能力利用率降低)。所以,这派是以实现失败论为
基础。
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保罗·斯威齐,他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第十章
中就衬论过两种重要类型的实现危机,一是由消费不足而引起的实现危机,二是由比例失调
①见《剑桥经济学》杂志1979年1名月号,’第3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1页。
.边劝护而引起的实现危机。斯威齐根据消费不足而发展了实现失败论的观点,后来,他和保罗·巴
兰(PaolBaran)又把实现失败论加以修改而发展成为长期经济停滞论。
这派的基本假设是: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势必产生失衡,在失衡中,商品需求落后于生
产商品的生产能力。这样造成的需求不充足就迫使资本家不是抑制他们的生产水平,就是抑
制他们的产品价格,以避免增加难出售的产品的存货量。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能
够对
·付由于削减生产,因而降低整个经济中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所造成的需求不足。因
此,这派认为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是利润率下降的最初根源。
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这派大多数人都把他们的论证建立在总的消费不足或投资
不足的基础上。
据舍曼的概括,消费不足论者的论点①是:(1)在每次经济扩展中,阶级斗争引起剥削
率的提高,反映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中。(2)工人比资本家有着更高的边际消
费倾向一(增加的消费对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因此,(3)工资份额的下降引起整个国家的平均
消费倾向(消
费:收入)的下降。生产的能力超过需求,这是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限制
的。于是一,(4)投资下降,因为投资仅仅是消费需求增加的函数。如果消费需求更加缓慢增
长,那么投资就将下降。投资的降低便导致全部生产和就业的减少,因而产生经济危机。
我们认为,建立在消费不足或投资不足论的基础_L的“实现失败论”实质上并非是马克思
主义的危机理论,而实质上是在宣扬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说
的经济危机理论。实现失败论者提出的“由于按有利可图的价格(包括成本和预期利润幅度
的价格)出售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发生了困难,即因需求条件而阻止资本家实现所生产出的商
品的全部价值”这些论点,说穿了,不就是凯恩斯的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必
然要缩减生产,从而增加失业这样的论调吗?!实现失败论是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之
间的联系看成是直接的,认为生产是跟着消费走的,因而实现的困难就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
过剩,卖不出去,于是出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然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
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只是间接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归根到底必须跟着生产走,因
此,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要求无限增长,而消费又由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状况而缩减,这样
就一定会产生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是这种矛盾的暴力的、暂时的解决。
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对以上三种经济危机理论的综合,据说已发现在成本提高和需求缺乏
的晚期经济扩展中的问题。舍曼对此断定:“既然资本主义面临成本和需求这两大问题,所以
就很不容易找到出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存在,周期性的经济收缩就从内部发生。当
然,政府的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可以影响和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但是唯
有革命才能消灭经济周期。”②无疑地,舍曼的这些看法是实事求是的。
①②见《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1979年春季号,第2页。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