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者的评论
对西斯蒙第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
第22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1月Vol.22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Nov.2002 对西斯蒙第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杨 黛(广东教育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510310)摘要:西斯蒙第作为经济学说史上系统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一人,他的分析方法及所阐述的内容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有关论述并将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并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西斯蒙第;马克思;经济危机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2)04-0078-04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早在1819年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成为经济学说史上系统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一人。
马克思继承了西斯蒙第有关论述的合理成分并将经济危机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试对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一探讨。
一二者在5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即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产物;指出了经济危机不断爆发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末日的来临,资本主义制度将被别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是造成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二者的经济危机理论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后果及解决途径;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强调制度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因为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经济危机理论又有很大差别,表现在:(一)理论基础不同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有两个,一是 斯密教条,认为年生产物全部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丢掉了不变资本价值,这样一来,西斯蒙第所谓的社会产品实现问题就仅指消费品的实现而没包括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二是西斯蒙第的 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他认为,人们进行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消费引起生产并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入,收入又决定再生产。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现代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做出的分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
从马克思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与新自由主义的相似性。
【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有深入的研究。
他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出发去寻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存在的根源。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其真正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而如果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讨论的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无法避免的。
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含4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
西方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直试图寻求克服经济危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法,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历史上诸多经济危机的结果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是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的,其主要手段是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深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起源于1929-1933年发生的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这种方法,推行“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
然而,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方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1,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负相关的指标同时大幅度升高。
马克思眼中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眼中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一直像幽灵一般笼罩在全球上空,每次显形都会对全球市场造成令人们痛苦万分的灾难影响。
然而,面对这同一问题,不同人对它的解读方式和角度完全不同。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很多国家的进程。
所以,我想就马克思眼中的经济危机谈谈我对于马克思的解读的看法。
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对于经济危机的成因作出了分析,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物物交换很难形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而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取得足够进步时,货币的诞生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引发了经济危机。
早在古代中国的春秋时代,和农产品丰收有关的“丰年危机”便已产生,经济危机其实自古有之。
若说立足于马克思当时的年代,把货币归为经济危机的源头的确很对,但由此马克思发展出的,消灭经济危机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看法便有所偏颇。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显然不存在资本家的贪婪与剥削,却依然发生着“菜贱伤农”的经济危机。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体系下,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就好像一个大机器中的无数齿轮,每个齿轮之间不可能都配合的完美无缝,时间一长机器就会卡住,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也就是经济危机的出现。
所以我们只能说,经济危机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无论一个政府如何努力,最多只能推迟或减缓经济危机的影响,除非进行会极大挫败劳动者积极性的公有制制度,经济危机是不可逃避的。
所以说,虽然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很符合当时以及现在的实际情况,但是他过多地强调了阶级对立,过多地抨击了资本家的贪婪,在解决危机的方面出现了误读。
这会使我们在遇到经济危机时受到蒙蔽,如果深信那一套,我们会做的也许不是去修补制度漏洞,而是去打倒资本家吧?。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对经济危机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成果,通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虽然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观点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但是可以说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经济危机应该指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的、全面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一、凯恩斯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在凯恩斯以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信奉的是否定普遍危机的“萨伊定律”,而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阐述的经济学家十分有限。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可以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所以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普遍性生产过剩,也就不可能存在长期、全面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是在凯恩斯理论以前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体现,强调市场调节的有效性,反对国家干预。
但“萨伊定律”并没有区分直接产品交换与商品流通,也就不可能看到商品买、卖两个过程在现实中存在时滞、蕴含危机的可能性。
第一位系统阐述经济危机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西斯蒙第。
他抨击“萨伊定律”,认为资本家为获得利润不断扩大生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却低于生产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生产与消费间存在不均衡,所以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经济危机是可能的。
他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存在,认为这是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看到了资本主义自身制度的缺陷。
但是,在解决方案的提出上“回到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来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不仅是种倒退,也体现着对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把握的不到位。
马尔萨斯是对经济危机理论演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另一位经济学家。
他用有效需求的概念否定“萨伊定律”,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存在。
但在解决方法上同样存在狭隘。
他认为扩大有效需求的方法是找到一个相当大的阶级既有消费欲望也有消费能力,要与光积累资本而较少花费资本家和无力消费的贫穷劳动者不同。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和研究200911694602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和研究邓春玲《资本论》问世百余年来,西方经济学界对它的评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对这部巨著的态度和观点是不尽相同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的评价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概括起来说,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和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沉默——抵制阶段早在《资本论》问世之前,马克思于1859年就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他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这一著作的问世是马克思系统发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的开始。
1867年《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问世了,西方经济学家仍然企图用沉默置《资本论》于死地。
这种沉默的结果给《资本论》第一版的销售造成了很大困难。
为了打破这一沉默的阴谋,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担当起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任,并与马克思一道通过他们的知心朋友,设法把《资本论》的书评刊登在资产阶级的报纸上。
恩格斯的第一篇书评于1867年1O月21日发表在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党的机关报《未来报》上。
1868年3月李卜克内西主编的《民主周报》又连续两期刊登了恩格斯的书评。
与此同时,李卜克内西在《民主周报》上也进行了《资本论》的宣传。
1869年9月,第一国际代表大会按照恩格斯的提议精神,建议所有国家的工人阶级都来学习《资本论》。
此后,《资本论》就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批判——反对阶段随着《资本论》的传播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资产阶级学者以沉默对待《资本论》已经不再适合时势了,他们就转而公开对《资本论》进行批判,掀起了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逆流。
当《资本论》逐渐为各国工人阶级接受时,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洛贝尔图斯散布谣言诽谤马克思,声称自己在四十年代就说明了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
为了戳穿这一谎言,恩格斯连续写了《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书德文第一版序言)》和《(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两篇文章,彻底回击了洛贝尔图斯对马克思的恶毒攻击,并公开向洛贝尔图斯及其追随者们提出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作者:李一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8期摘要: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很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也随之增加。
了解经济危机现象及探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解决经济危机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但两种说法观点不一,本文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说明,然后再对这两种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两种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产生机理及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有详细的理论基础说明,然而两种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上存在差异。
本文对两种观点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马克思经济学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现实性、周期性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制造的商品相对过剩。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特征进行了哲学思辨思维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绝对消费力是限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只是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民群众却陷在贫困之中,群众的消费力也因贫困而受到限制,于是这就造成了商品生产过剩的现象,而社会商品生产相对过剩则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累积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便会爆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适当的环境下会转变成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在商品形态的变化对立中运动形式得以发展,可能性就在这些形式中存在。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生产中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之间存在的矛盾。
此外商品流通也包含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性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关系,在简单经济体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之后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得以展现,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一书中指出社会市场竞争的愈来愈烈和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转变为了现实。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具有不同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的经济学体系。
本文将从观点、方法和核心理论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全面解析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观点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反映,并且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效用最大化、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经济增长等,注重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方法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历史演进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
它注重整体的观察和分析,倾向于对宏观经济进行研究。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注重个体行为的分析和市场机制的研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它更偏向于微观经济学和实证研究。
三、核心理论的比较在核心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以此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矛盾与危机,并鼓励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则围绕着供求关系、效用理论和市场机制等核心理论展开研究,强调市场自由、私有产权、竞争和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政策导向的比较由于价值导向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政策导向上也存在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倾向于强调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在追求社会公平和集体权益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
而西方经济学更注重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优化,主张自由放任,少干预,以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观点、方法、核心理论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而西方经济学则着重于市场经济和个体行为,注重市场机制和效用最大化。
浅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认为货 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形式时,经济危机 随时都会成 挑 战 为现 实。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 于危机 的发展起 着促进和强化 的作用, 是“ 生产 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 杠 同 整 个 社 会经 济运 行 的无 政 府 状 态 ,是 资 本 主 义 基 本 矛 盾 的 杆” 。“ 信 用 制 度 加 速 了生 产 力 的 物 质 上 的 发 展和 世 界 市场 的 必然 结 果 。 然而, 二战结束以来, 尤其是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
产 力所 生产 出来 的大 量 商 品 只 是 属 于少 数 占有 大 量 生 产 资 料 发 , 具 体 表 现 为 整 个 资本 主 义 再 生 产 过 程 遭 到 极 大 的 破坏 。 但 的 资 本 家 。如 果 这 些 商 品 不 能顺 利 卖 出去 ,资 本 家 就 不 能 获 是 对 于 经 济 危 机 的 影 响 , 马 克 思 是 辩 证看 待 的 。马 克 思指 出 ,
摘 要
7 l 0 0 6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说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研 究 自由资本 主 义现实经济危机 的产 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
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
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
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
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
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就目前来说,始于的次贷危机正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面对这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金融风暴,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审视它产生和演变的机制。
一、金融危机:经济虚拟化下经济危机的演化形式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在信用、分工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虚拟化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商品经济之前,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分工很不发达,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不可能会过剩。
经济危机只有在以信用为基础、高度分工协作的市场体系确立以后才有可能发生。
马克思后资本主义100多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虚拟化的趋势在社会经济结构上表现为一种倒金字塔型的经济结构。
从马克思理论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反映。
第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在美元主导条件下的金融一体化,使得全世界经济形成联动模式。
第二,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危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债权人阶级,即资产阶级,通过债务的资本化运作,放大了债权债务关系。
使得借贷关系得以维系,但同时,又为更大规模的债权债务关系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工人阶级的工资,并不足以支付债务的利息时,这种债权的资本化关系就面临了崩溃的危险。
即以债券形式出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断裂。
全面的崩溃的到来时,就成为了金融上的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使得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缩小。
相对过剩问题,债务资本化问题,两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金融危机。
这是资本主义无法自身处理的问题。
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如何看待马克思经济学?与刘国光老师商榷上海财经大学杨君昌缘由前些日子我校朱为群老师用电子邮件发给我刘国光老师的一篇文章。
刘国光老师是我的老师。
1978年我有机会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
第一年学习“资本论”,当时经济研究所的老师吴敬琏,刘国光,孙尚清,田光,刘国光等老师轮换给我们上课。
刘老师的课,大家的评价很高。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
我1979年公派到比利时留学,1981年底学成回国,就回到了上海。
现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
27年过去了。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到刘老师的文章,不免一番感慨。
想不到我与刘老师在思想上有那么大的分歧(当然也有共同的),思潮难以平服。
下面我逐段或逐句摘录刘老师的原话,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如果我有断章取义之处,也望读者指正。
(1)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学习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引申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否定基础上的,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而对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主义贬之为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是深刻的,在当时也是正确的。
引起了劳苦大众的共鸣。
人们对没有资本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期待。
希望有一个财富均等,人人幸福的大同世界。
苏联的十月革命后,率先实践了马克思的主张,剥夺了私人资本,否定了商品生产,实施了计划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也实施了计划经济。
我国1949年后也实施了计划经济。
本以为,实施了计划经济,我们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但事与愿违,计划经济失败了。
在经过沉痛的反思和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我们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重新搞了市场经济。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3黄力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
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是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只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出发,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企图寻找减少波动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源于其基本制度矛盾,不可避免;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周期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传导机制出现错误,通过宏观调控可以缓解。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5-0018-04 一、研究经济周期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规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被共产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把经济危机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的发展、积累、加深和传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且,经济危机的暂时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会被共产主义取代。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的、与人口相比显得惊人巨大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日益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值的条件相矛盾。
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
”[1]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这一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见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寻找减少经济波动的方法,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根本缺陷。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经济危机论文-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经济危机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马克思对于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有着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解,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但是, 社会经济危机的发展和演变尚未出现任何新的超越, 依旧处于马克思的研究及分析范围内。
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本质上依旧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产品, 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造成的, 其中, 彻底破除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和转机, 但是, 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社会资本对逐利性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综上,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基本理论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 把脉经济危机发展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引。
关键词:经济危机; 资本; 经济周期; 当代价值;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马克思在经济危机相关研究实践中发现, 经济危机发展的基本理论及观点基本见诸于《资本论》第13章中, 从其出版的《资本论》一书和相关的经济学研究草稿中, 能够分析出相关的经济危机出现的本质、发生的可能性及危机出现的规律等。
(一) 关于危机的根源问题马克思在经济危机方面的认识根源来自于社会生产能力已经上升至上述基本关系难以接纳的程度,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
(1) 马克思认为, 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 任何危机出现的本质原因, 基本源自于社会群体的贫困及消费能力下降。
但是, 作为资本的持有者和掌握者, 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 一味发展社会生产, 将社会的绝对生产能力作为表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评价基础(2) 。
换言之, 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与生产组织协调之间的尖锐矛盾。
伴随社会资本主义发展能力的显着提升, 作为社会中的生产型企业, 企业的社会生产始终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评价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评价1. 嘿,伙计们!咱们今天来聊聊那个留着大胡子的老爷子马克思和他那套政治经济学理论呗!说实话,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东西,就像是一锅煮得滚烫的火锅,里面料多得让人眼花缭乱!2. 马克思这老兄可真是个厉害角色,他那套理论就像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得透透的。
你瞧,他把劳动价值论这个概念往桌上一拍,好家伙,整个经济学界都被震得晕头转向!3. 说到剩余价值理论,那可真是马克思的杀手锏啊!他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描述得跟猫捉老鼠似的,你追我赶,斗智斗勇。
这理论一出,可把不少人的三观给颠覆了,就像是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4. 马克思还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点,这话说的,简直就像是在说房子不牢固,上面再漂亮也白搭!这个理论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原来社会结构还能这么解释呢!5. 不过话说回来,马克思这套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有些人就觉得,这理论就像是一件合身的衣服,可能在19世纪很时髦,但到了现在,多少有点不太合身了。
你看,现在的经济形势可比马克思那会儿复杂多了,就像是从单机游戏进化到了大型网游!6. 还有人说,马克思的理论太过理想化了,就像是在画一张完美的饼。
现实中要把这套理论完全实施,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就跟让企鹅在沙漠里生活一样,有点不切实际啊!7. 但是,咱们也不能否认马克思理论的重要性。
它就像是经济学界的一座灯塔,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确实为后来的学者们指明了方向。
你看,多少经济学家都是站在马克思的肩膀上往前看的!8.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可真是火药味十足啊!它就像是一把尖刀,直戳资本主义社会的痛处。
虽然现在社会结构变化了,但这理论提醒我们,社会矛盾可不能视而不见啊!9. 说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那可真是一针见血!他把经济危机描述得就像是一场风暴,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
虽然现代经济学有了新的解释,但马克思的洞察力还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10.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说是给历史研究开了一扇新窗户。
经济危机论文:谈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总结
谈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总结经济危机理论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后不断被各界学派的学者重视,并引发他们对经济危机理论及其根源的研究。
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刻提醒着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性,重新解读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使我们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提供一系列的启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总结了各界学者对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提出各界外学者的研究中的不足,最后一部分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马克思在其众多的着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着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着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着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论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4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30期论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面对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西方学术界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无法解释危机的由来,甚至可以说这场危机正是肇起于这些理论的推波助澜。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人们的困惑,重温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否认经济危机可能性理论的批判十九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大工业时期相比,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经济危机在生产领域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以詹姆斯·穆勒和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供求均衡理论。
(一)对詹姆斯·穆勒理论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穆勒最早提出了供给与需求相一致的观点。
“例如像穆勒那样的情形(那位无聊的萨伊就是摹仿他的),就更机灵了,他认为供给和需求本来是一回事,所以必然是一致的”。
为了否认经济危机存在的可能性,詹姆斯·穆勒把商品流通同直接的产品交换等同起来,认为卖者就是买者。
在他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回事,因此市场上是绝■王海霞 教授 白洁 王轶(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及其所派生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社会现实,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理论,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危机理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危机 商品流通 萨伊法则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供给与需求之间比例失衡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照穆勒的说法,买就是卖,……需求就是供给,供给就是需求。
但是,供给与需求同样是彼此分离并且可以彼此独立的”。
因为“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提到的维托竟认为马克思是消费不足论者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的后继者。他们的这种看法
的依据无非指马克思兽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
①以上所述,均参见屈内:《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19了9年英文版,第185一188页。
的根源,而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放在应有的从属地位,并看做只是和资本主义总生产的
一个部类有关的事情。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
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失常.’’①。例如,货币信用钓紧缩只是生产过剩危机的信号
和表现。可是,布朗芬布伦纳却断定,当利润率下降达到临界最低点时,资本家就将既不再
机理论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危机一“替换论”,即所谓“清偿危机”和“实现危机,’o在资说来,利润率下降暗示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病。如果利润率P‘降到某一
极小的但为正值的比率P“以下,资本家就将·一既不再投资,也不消费他们所得到的全部
乘l]余价值。他们反而将追求保有增大量的流动性的(货币的)资产,亦即追求贮藏。他们的
中特别讲到:“在许多这一类的推论中,马克思的推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马克思是把商业危机
的日益频繁和日益严重列人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长期趋向之内的”②。因此,从二十年代
起直到现在,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者都致力于资本主义经济周
期和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不能不注意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_
料这样危机正日益增多和严重化”。
他认为:“在另一极端,让我们假定有一个庞大的全国范围的卡特尔组织,即利得集团、
财阀或一个既得利益者大联盟,它致力于大概借助提高剩余价值率以补偿正提高的资本有
机构成来维持或增大利润率。这样就可能阻止利润率下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只
是以另一种危刀L的代价而取得的”。据说,当剩余价值率提高时,失业率就必然上升,这样一
偿危机’;反之,要使利润率下降到临界极小利润率以下,那就只能以‘清偿危机’的代价去避
免‘实现危机’”。这真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解说”吗?
显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危机“替换论”,完全是歪曲和篡改了马克思的经
济危机理论,偷运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货色。他所谓的“清偿危机”实际就是凯恩斯散布的
产包含着各种和善意或恶意无关的条件,这些条件只不过让工人阶级暂时享受一下相对的繁
荣,而这种繁荣往往只是危机风暴的预兆。”②转过来,再细读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真正的危
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那段话,不难明白其真实含意
本是马克思所指的由于资本无限扩大生产力的趋势和工人工资要受到至少须保证资本家获得
(4)由于对抗性的分配状况而引起的社会消费力的限制;(5)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五十年代,有两位经挤学家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的看法值得
注意。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第11页。
②米契尔:《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251页。
。嚼皿1一位是杜普赖兹一四即riez)。他宣称,马克思确立了
们不敢正视这样的事实:马克思所分析出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它发
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
个基本矛盾表现为:(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力之间的
冲突;(3)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失调和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与资本积累的比
总而言之,在布朗芬布伦纳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似乎就是因为利润率不足以高到
可以避免出现“清偿危机”或“贮藏危机”,同时利润率也不足以低到不会发生“生产过剩
的”或“实现的”危机,所以才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困境。
然而,我们认为,布朗芬布伦纳的这些推论实质上完全曲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坚持用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据西方经济学文献报道,由一位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最先作出全面
描述的,是居住在西方的俄国学者鲍尼阿蒂安(BOuniatian),其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不久。他发现在马克思著作中有关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生产力
的强烈扩展的趋势;(2)净投资过多或过度资本化的倾向;(3)保持按比例生产的困难;
义反复具有更深刻的论据的假象,说什么工人阶级从他们自己的产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
了,只要他们琴中得到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们的工资,弊端就可以消除,那末,我们只须
指出,危机每一次都恰好有这样一个时期做准备,在这个时期,工资会普遍提高,工人阶级
实际上也会从供消费用的那部分年产品中得到较大的一份。……因此,看起来,资本主义生
管利润和风险,所以在再生产图式内就存在着经济增长的扰乱;最后,消费品部门和生产资
料部门之间的均衡的失调。
在杜普赖兹的著作第一版问世(1951年)不久,有一位经济学家维托(Vito)曾著文断
言,至少有三种经济危机理论要归功于马克思,即消费不足论,重置投资论和投资过度论。
.另一位是古特通(Guitton)。他发现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三种最重要的经济危机理论,第一
收入愈高,他们将迫求贮藏愈多。”这样一来,当然就出现通货紧缩,银根紧张,利率相对上
升,企业无更多利润可图,生产大量缩减,从而国民收人和就业量都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这
就是所谓“清偿”危机或“贮藏”危机的发生。他说:“象莫里斯·多布(MauriceDobb)那
些马克思主义作家们,从利润率下降方面看出了资本主义崩溃的更主要的‘媒介物’,他们预
面表现而提出来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加以综合,那么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危
机理论是系统而完整的。
在1910年以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除个别人物(如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杜冈一
巴拉诺夫斯基)而外,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未广泛予以注意和研究。美国制度经济学
派著名代表人物米契尔(W·C.Mitohell)于1927年出版的《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一书
一‘资本主义制度注定崩溃灭亡的论
点”,看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有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看J戈是
根本上不稳定的”。
杜普赖兹弓!证了马克思所概括的如下原因:由于分配不均等而弓!起均衡的失调;在积累
过程中技术的进步;由于消费不足而造成有效需求的缺乏;因为投资盲目地跟随储蓄而又不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
西方经济学者的评论
北京大学胡代光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未有专章篇幅集中加以论述,而
是散见于《资本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这两部巨著的有关章节中。因此,西方一些经济
学者便错误地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创立一种首尾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显然,这种看法完全
力,以及利润本身的产生来论证问题的。因此,这些危机一般被认为是,由失业后备军的用
尽而产生的危机,由消费不足而引起的危机(或叫实现危机)和由利润率趋向下降而引起的
危机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解说在某些方
面可以说是符合实际的,但在许多方面则又是曲解的,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错误,就是他
是投资过度论,他认为马克思是现代的过度资本化理论的共同祖先;其次是消费不足论;最后
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理论。他也提到重置投资论,把它称为“回波原则”(EohoPrinc扣le)①。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较普遍地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着失
业后备军对工资和利润的影响,资本家完全实现他们所生产的或可能生产的全部利润的能
例失调(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必然造成的);(4)资本主义生产扩大和价
值增殖之间的冲突(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所造成)。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来
的这些现象对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说明,而无论哪个方面的论证都是马克思
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绝不能孤立地把马克思对其经济危机理论中的某一个
“流动性陷阱”的作用造成“投资不足”的翻版;他所谓的“实现危机”实际就是错误地把
“实现”等同于“贩卖”或“购买”,重唱“消费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的陈词滥调。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时期的各种现象
②参着罗哲·阿尔卡利(RogerAlcaly):《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适切性》,载在戴维·歌米尔斯泰因(David
Mermelstein)编:《经济学:主流派解释和激进派批评》,1976年英文版,第295一之96页。
拐宙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
平均利润的限制,因而产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正因这个矛盾的激
化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所以,是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引
起经济危机,而绝不单是在狭小范围内受到限制的消费本身直接造成经济危机。
二
美国经济学家马廷·布朗芬布伦纳(Mart讯Bronfenbreuner)在解说马克思的经济危
投资,也不消费全部剩余价值,而将追求货市胜资产的贮藏,这存就必然爆发。清偿危机”;
而保持利润率不变却又将会造成逐渐上升的剩余价值水平和失业水平,并导致愈益严重的
“实现危机”。据说,实际情况可能“在这两极端之间变动”,并“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危机”,即
是,要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达到临界极小利润率,那就“只能以‘实现危机’的代价去避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