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马克思主 义与经济危机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理论探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中,经济危机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令人担忧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非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商品的供给。
然而,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分配体系中只能获得与其劳动力价值相当的报酬,无法充分消费所生产出的商品。
这种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商品的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以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矛盾的作用。
在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使得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相应提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
到了 20 世纪 30年代的大萧条,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
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表现。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也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信用的发展使得资本家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
但信用制度也具有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
虚拟资本,如股票、债券等,其价值往往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脱离,过度的投机和泡沫化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经济危机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且严重的。
首先,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等。
其次,经济危机会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在危机中,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而一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则可能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份额。
此外,经济危机还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人们对现有制度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加剧。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由于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西方一些经济学者便认为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
例如,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的学说。
”固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采用完整系统的专著形式,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如果我们将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加以综合,就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完整而且自成体系的。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形式下,买和卖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
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有的人只卖不买,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
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具有可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如果这些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2 0 0 8 年 ,一定是会 被载入资本主义经 济历 史 中的一年 。 这一年 ,美 国首先爆发 次贷危机 ( 即次级房贷危机 ) o随后 在资本主义 国家大面积地爆发 ,并且经过资本主义国家的 内 部传播逐 渐波及世界 其它各 国,由此导致世界 经济 的疲 软。 这场经 济危机是从 2 0 0 6年春季 开始逐步 显现 的。截 至到 目 前 ,这次危机仍然是 国际上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马克思 经济危机理论人手 ,我们可 以看到 ,这场经济危机的实质仍 然是生产 的相对过剩 。首先 ,在美 国社会 中,存在收入水平 相差较大 的问题 ,而社会 中的中低收入者 占总人 口的绝大部 分 ,这 部分人需要安 家的房屋 ,同时需要购人 生活必需 品 , 但是 ,由于收入 的限制 ,导致其购买力 匮乏 。其次 ,社会范 围内,大部分过剩 的房产资源需要售卖 ,信贷 中介在此时发 挥作用 ,将购买者与购买物联 系起来 。此时 ,金融机构充 当 了无担保 的中介 。但是 由于社会购买能力无法满足房产 的过 剩 消费 ,加上货 币链条 的中断 ,最终导致美 国信用危机 的爆 发 ,不但 冲击 了国际金融领域 ,还 冲击 了国际实体经济 的发 展 。也是从这场危机开始 ,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重读马克思 的 《 资本论 》 , 他们在这部 书中找 到了 自己想 到的答案 , 并 为降 低危机 的可能性后果努力着。 作为社会 主义制度 的代表 国家 , 我 国在 2 0 0 8 年 或多或少 的受到 了这 次危机 的影响。如何 利 用 马克思经 济危 机理论来更好 的解决危 机后 的问题 ,成 为我 国社会 各界关 注的焦 点问题 。第一 ,缩孝 收入分 配差距 ,实 现公平 正义 ,提高社会 实体 购买力 。这 是解决经 济危 机的关 键 点之一 ,因为只有 让社会各 阶层 之间的差距缩 小 ,才能从 根本上解决 一些 由此引起 的问题 ; 第二 ,加 强防范金 融风险 的能力。防范金 融风险 ,不能单 纯依靠 政府来解 决 ,整个 金 融业应该从 自身做起 ,提高抵 御风险的能力 ; 第 三 ,调整产 业结构 ,降低出 口依赖。我国是一个出 口依 赖略显严重的 国 家 ,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 ,对我 国的冲击巨大 ,所 以,只有 切实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竞争力 ,才能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平 稳度过 ,免受巨大损失 。 参考文献 [ 1 】 周雨风.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 内 容 ;现 实思考
当前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1)
◎刘海霞当前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都说明,这是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一、当前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有专家认为,当前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不足造成的销售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额,可能处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大值。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的下降。
国际劳工组织2008年11月发表的《2008/2009年全球工资报告》指出,1995年至2007年间,普遍来看,每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人均工资仅增长0.75%,全世界3/4的国家都出现了工资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下降的情况。
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现实投射【精品推荐】_0
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现实投射======================================================================[摘要]全面认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才能科学认识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索科学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力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他们也更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也不是没有曲折,不会永远持续增长,因为它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牵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层面揭示了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深刻原因,而且重视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机器大工业下诸如固定资本更新等体制、技术层面的一般原因。
这一次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而是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就不断出现,但又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所掩盖的周期性危机而已。
1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分析当前面临的经济危机是由于提前的消费支出,过度的金融创新,借贷监管缺失等人为的资本主义因素所造成的,在本质上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从系统的角度看,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根深蒂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的基本矛盾,这两者间的矛盾,还是造成了无产阶级赤贫状态和资产阶级无限度积累财富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不能继续为扩大生产而提供支撑,冲突变得不可避免。
另外,因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冲突不能得到解决之前,它将周期性爆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现实意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时代在发展,该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经济危机理论;次贷危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着经典的论述。
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商品因不能销售而积压,甚至被倒掉,出现了生产的过剩,所谓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
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不顾当时工人的消费水平,盲目的进行生产,结果有了发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同步,发生货币信用危机。
我们知道,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人们的交换在很小的范围内就能满足,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展到商品经济社会以后,人们的交换范围极大扩展,商品交换的频次和范围都增加了,仅靠原来的物物交换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资本开始频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马克思指出“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
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
另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社会生产的目的, “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资本过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过剩结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为在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虽然会增加,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
当代经济危机中的马克思主义应用
当代经济危机中的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想,被广泛用于解释和应对当代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和原则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入的思考和借鉴。
本文将探讨在当代经济危机中,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以及其对实际问题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的解放和社会公平为价值观,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追逐利润为导向,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活动应当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追求社会公平和个体自由。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矛盾和波动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迅猛的经济增长,过度的市场竞争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产能过剩。
此外,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经济实体的实际情况脱节,导致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马克思主义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三、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在当代经济危机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几个重要的启示:1. 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彰显了资本主义体制的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是否能够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促使人们寻求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2. 关注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倡导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在经济危机中,社会公平尤为重要,政府应加大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促进社会公正。
3. 重视劳动者权益:经济危机对劳动者的影响最为严重。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提高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4.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马克思主义认为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脱离和不稳定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五、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和原则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应用。
例如,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策。
中国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法律法规,减轻了经济危机对劳动者的冲击。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表现。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强大的生命力经久未衰。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依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激活、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就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或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经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完整系统地将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展现给世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货币的产生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规模不大,用来交换的产品有限。
所以,最初的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时间和空间都是统一的,即买就是卖,卖就是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商品生产规模和交换范围逐步扩大,直接的物物交换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和白银成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买和卖成为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也会出现买和卖的相互脱节或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见与当代经济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见与当代经济问题的思考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着深刻的预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见以及当代经济问题的思考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见1.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加剧了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引发社会冲突和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规律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这种波动性是由于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
当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生产过剩会导致需求不足,进而引发危机。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难以持续稳定地运行。
3.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危机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力剩余,社会福利下降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这些后果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的著作《资本论》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各个方面,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二、当代经济问题的思考1.全球化与经济不平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不平衡。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手段,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并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经济危机和改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对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有化,这种特征造成了生产和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资本积累的失衡。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与垄断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波动。
最后,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金融市场的高度风险化为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分析框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固有的矛盾和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趋势,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常态,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是相互交替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危机的根源所在,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三、对改革的启示面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对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才能够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危机中,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调控经济,保障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市场则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下发挥其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功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口刘吟霄韩克勇摘要:马克思对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实质、周期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后果和意义都作过精辟的论述,并指出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我们以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合理促进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扩大内需。
把对外依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对于预防经济危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启示中圈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8402(2013)0卜0062—06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切矛盾的萌芽,马克思关于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经济危机的论述是从最简单的商品开始的。
由于马克思十分重视经济危机问题。
从《政治经商品中包含着诸多的内在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济学批判大纲》开始,经其后发表的《哲学的贫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到《资本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出现。
货币作为流通手论》的问世,经济危机理论最终完成。
马克思对经段和支付手段,就隐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资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实质、周期性以及经济危机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发达的商品生产使的后果和意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指出经济危商品内在矛盾的各种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资机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虽然没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展开也只有在商品内在有采用完整系统的专著形式,但这并不能否定马矛盾能够充分展开的地方才能实现。
在商品生产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马克思经济危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这种可能性就机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高度发达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和商品流通导的商品经济社会以后,货币资本开始频繁进入商致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含了资本品流通领域。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设章节进行系统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分布在他的各种著作之中。
归纳起来,究其根本,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因此,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只要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就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已经过时。
但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之所以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阶段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盲目性和唯利是图性危害明显;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取而代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不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未来当然就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
但是,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征途中,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以不断发展生产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仍然发生作用。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等基本范畴仍然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内涵。
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表现为资本的运动。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样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因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与价值。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要点内容概述(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1.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货币和信用带来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得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过程,容易引起买卖脱节,加深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同时,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商品生产者可以互相赊账赊销买卖,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使得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发挥作用的价格高于商品价格,就会导致过程中所得的货币无法清偿之前的债务,由此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
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
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建立的。
至今经济危机发生的本源依旧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灭危机就只能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
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1.1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经济危机就存在发生的可能。
其次马克思指出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转化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生产过程中采取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1.2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和本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家不断的创造剩余价值,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消费力却不能跟上生产的脚步,这时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就不协调。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矛盾,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1.3 虚拟资本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虚拟资本中包括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有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
虚拟资本能对生产规模扩大起加速作用,但是其不断超过资本积累的限额,导致了市场的虚假需求。
虚拟资本使得市场中会出现虚假的需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张导致经济危机。
1.4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具有周期性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四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不断为后一个阶段做准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周期循环2 通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当代经济危机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研究经济危机其新特征,可以更好证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
2.1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2.1.1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截至到目前,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1973 年到1974 年之间,第二次是在1979 年到1980 年之间,第三次是在1990 年。
每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量锐减,都会造成西方国家石油价格的暴涨,从而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衰落,进而带来国家就业率、生产率等等问题。
《马克思说经济危机》观后感500字
《马克思说经济危机》观后感500字(最新版2篇)目录(篇1)1.引言2.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解释3.经济危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
其中,他的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经济体的生产过剩,导致商品和货币的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崩溃。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解释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所有,他们只关心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是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
这种制度导致了生产的无计划性,最终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三、经济危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上,经济危机曾经多次发生,如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
这些事件表明,私人所有制无法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而社会主义则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避免经济危机,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生产可以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进行。
四、结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我们必须摒弃私人所有制,而应该选择社会主义来满足社会的需求,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目录(篇2)1.引言2.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解释3.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影响4.当前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5.如何应对经济危机6.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最近看了一部名为《马克思说经济危机》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经济危机的理解和思考。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解释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生产过剩是指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超过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导致产品积压和价值贬值。
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影响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会导致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此外,经济危机还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理论,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对经济危机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危机的启示和应对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失衡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矛盾的角度解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无限追求剩余价值会导致过度生产和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无限增长,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在积累过程中,由于无限延伸的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逐渐显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平等和剥削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劳动力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使得消费需求遭受压抑,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启示在当代经济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剩余价值和过度积累的警示。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避免无限追求剩余价值和过度生产的问题,合理调节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危机。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劳动力的剥削问题,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2008年9月论文联盟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次危机使美国深受重创,并且给全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
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救市”措施但未能及时遏制危机的蔓延。
我国已加入WTO,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逐步深化,尤其是在当今“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我们不可忽视危机带来的警示作用,应更要提高警惕,加强对风险的防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应对未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于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深入思考如何应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质。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它反映了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指出:“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地增加)。
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
这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种种尖锐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马克思得出最后结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
同时,马克思从不同层面论述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他认为,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表现,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论文联盟整理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经济危机论文:分析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分析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建立的。
至今经济危机发生的本源依旧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灭危机就只能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1.1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经济危机就存在发生的可能。
其次马克思指出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转化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生产过程中采取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1.2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和本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家不断的创造剩余价值,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消费力却不能跟上生产的脚步,这时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就不协调。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矛盾,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1.3虚拟资本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虚拟资本中包括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有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
虚拟资本能对生产规模扩大起加速作用,但是其不断超过资本积累的限额,导致了市场的虚假需求。
虚拟资本使得市场中会出现虚假的需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张导致经济危机。
1.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具有周期性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四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不断为后一个阶段做准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周期循环2通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当代经济危机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研究经济危机其新特征,可以更好证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
2.1当代国际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2.1.1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截至到目前,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1973年到1974年之间,第二次是在1979年到1980年之间,第三次是在1990年。
每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量锐减,都会造成西方国家石油价格的暴涨,从而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衰落,进而带来国家就业率、生产率等等问题。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和破坏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他在《资本论》中阐述了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各国也面临着各种形式的经济危机,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对当今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1. 梳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论点和逻辑。
2. 研究国内外当前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对比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3. 探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参考价值,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思路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
首先,通过对马克思的相关著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出其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论点和逻辑。
其次,结合国内外当前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最后,在分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其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参考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内涵和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和破坏性,提高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把握。
2. 基于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和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探讨其启示和参考价值,有助于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提供思路和建议。
3. 通过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优秀传统,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作者:谢正义时间:2012-04-27马克思所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的总结。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某些特点仍然会显现,但引发经济危机的新因素也产生了,经济危机的新特征也出现了。
因此,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新认识马克思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专门论述,经济危机理论是分散在《资本论》有关章节中的。
马克思研究的是当时条件下的经济危机现象,是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而导致生产过剩的因素主要在以下方面:1.盲目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再生产时指出,资本家生产的商品除了销售给产业资本家外,主要销售给大商人,堆积在转卖者手中,没有直接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使得资本家认为商品畅销,因而再生产仍然按相同的规模或扩大的规模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盲目性。
当盲目生产使得商品越来越多,并超过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就导致商品滞销、生产过剩、工厂停工减产,引发经济危机。
这种盲目生产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来自于机器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指出,“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
”2.固定资产更新。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资料变换加快了,因无形损耗而远在有形寿命终结之前就要不断补偿的必要性增加了。
寿命已经完结而要用实物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的数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
这就需要用不断的相对过剩来补救,需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
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生产过剩是无政府状态的一个要素,会导致经济危机。
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指出,“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驰、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
”3.信用扩张。
马克思认为,“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
”只要再生产过程不中断,资本回流有保障,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而当商品资本找不到销路,资本回流延迟,产业资本就会出现过剩,大量的固定资本闲置不用,信用将会收缩,现金出现奇缺,通过信用获得商品就比较困难,最终引发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制成品充斥商品市场。
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马克思强调,“银行和信用同时又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
”二、如何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待当代经济危机当代经济危机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看,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当代经济危机均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特征,但诱发经济危机的因素出现了新变化,由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和生产过剩的特点非常明显。
1.国际投机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导致需求下降,引起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1997年,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对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汇率跌20%。
随后,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股市跌幅达30%-60%,货币贬值幅度达30%-50%。
因股市衰退,股价下跌,货币贬值,降低了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水平,导致产品过剩和生产能力过剩,爆发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外资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导致生产停滞,经济严重衰退。
经济危机虽然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现象,但不是马克思理论所说的盲目生产、固定资产更新和信用扩张造成的,而是由国际投机商破坏金融市场,导致收入和需求降低形成的。
2.信贷危机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贷款过多地投向房地产等产业,商品房供给过多,商品房空置率较高,银行呆账增加,不良资产日益膨胀,致使部分金融机构倒闭。
金融机构的倒闭又引发企业贷款困难,周转资金不足,企业倒闭,爆发经济危机。
在1997年的危机中,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信用扩张过度,导致供给过多,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过多地向低收入者贷款造成的。
在2006年之前的5年内,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房价较高,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差愿意向低收入购房者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过旺。
而后来大批购房者无法偿还房产贷款,市场上的住房无法销售,住宅商品大量过剩,造成贷款无法收回,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由美国次代危机引发的信贷危机还造成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基本上也是马克思所说的信用扩张过度造成的,但其发生的机制又有所区别。
美国次贷危机是消费者的信用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信用危机而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
金融政策失灵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政府实施金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在这两次当代经济危机前和危机之中,政府的金融政策反而引起国际投机上升,消费者实际支出水平增加,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引发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美国实行较高的利率政策,希望通过高利率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但这种调控措施提高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增加了低收入购房者的还贷成本,同时,高利率政策使投资下降,失业上升,低收入者无法通过工资性收入进行正常的房贷还款。
这种高利率政策还进一步引起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房价持续下跌,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增加,出现信贷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引发许多大银行巨亏,美国股市、欧洲股市、亚太股市均下跌,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而资本市场开放过快,管理混乱与失控,使得国际投资者有机会进行投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更好地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当代经济危机,就需要我们根据当前经济危机发生的新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诱发的新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生产的盲目性在减少,生产的计划性在增强,由盲目生产、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现象较少,而由金融危机导致消费者收入下降,需求不足引发经济危机的现象却非常突出,近十多年来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由供给过剩型转向需求不足型。
居民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引起股市、汇市等金融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的。
虽然金融越来越发达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金融风险越来越分散,但由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如美国金融体系相对成熟,市场发达,拥有各类对冲风险工具,但仍发生了金融危机。
事实上,分散风险的衍生品链条越长,风险结构越是复杂,市场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也越容易由某一环节上产生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在引起居民收入下降,消费水平降低的同时,也导致信贷紧缩,企业周转资金不足,企业破产倒闭,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从这方面来说,经济危机已由生产过剩型转向金融危机型。
2.经济危机出现的新特征。
在危机阶段,整个社会处于瘫痪和混乱状态之中。
但当代经济危机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一是由产品过剩、企业倒闭向信贷危机、金融机构倒闭转变。
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出现的是产品过剩、企业倒闭,而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的是股市和汇市大跌,资产缩水,信贷危机,金融机构导闭。
二是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播。
以往经济危机一般先由产业危机开始,进而引发金融动荡,由经济危机向金融危机蔓延,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传播。
而东南亚危机改变了以往经济危机发生、传播的路径。
东南亚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基本面较好,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有突发性、连带性的特点,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
美国次贷危机也是首先发生信用危机,之后出现经济危机的,危机是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播。
三是危机传播速度由慢向快转变。
由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传播速度较慢,而当今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因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传播速度非常快。
1997年国际游资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首先击溃的是市场信心,从而引发“群羊”心理效应,形成所谓“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东南亚金融危机在短短五个月时间内不仅传播到东南亚主要国家,也传播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很快席卷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四是经济危机扩散模式的变化。
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经济危机的发生首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盲目生产导致产品过剩引起的,并进而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的方式。
而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然后波及发达国家,西方7国中日本和德国还受到了较大的牵连,引发经济衰退。
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危机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两种模式。
3.固定资产更新的新效应。
马克思认为,固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定资产更新是经济危机爆发的起点。
事实上,固定资产更新有可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美国实施了促进IT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应用软件及信息技术,大规模更新固定资产,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美国投资增长率高达9%至10%但美国没有出现经济危机,也没有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相反,1999年的美国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对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75%,美国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推动了美国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并带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