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与点评
八下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并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并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等。
学生准备:学案等。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质问学生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经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五教学策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导入保护色。
在学生对保护色部分知识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在问题的引导下作出相应的假设,接着凭借小组的智慧,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组内及全班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也可以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再对某些环节做改进,以便使实验更切近实际,模拟的越真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
由于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其它一些进化结果,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外界环境有关,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趋势。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原理
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 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 显现出来。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 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 结果。
实验材料
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小彩 纸和豆,flash动画。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并实施计划 (四)得出结论 (五)表达与交流
(四)得出结论:
保护色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五)表达与交流
将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 流。你们得出的结论一致吗?
小结
保护色的形成原因:
保护色的形成是生物在与环境 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而 不断进化的结果。
小结 生物进化的原因: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 生存和繁衍。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 而且永远不会停止的过程.
活动延伸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模拟保护色形 成过程的室外实验。
冬天的雷鸟
夏天的雷鸟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
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
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 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
• 1. 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 2. 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假若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 者相同,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 (豆)3个,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 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豆)数量。
第六组利用电脑上的flash动画,轮流 进行“捕食”,最后做好结果的统计工作。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期第三章第三节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
一、使用教材 二、实验器材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四、实验设计思路 五、实验教学目标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七、实验教学过程 八、实验效果评价及反思
2
一、使用教材
•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期,第三 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 的原因”
3
二、实验器材
5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原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足
• 学生主观因素干扰 • 统计数据困难 • 操作繁琐复杂,实验耗费时间较长
创新要点
• 以Scratch软件编写一个小游戏,学生只 需要通过电子白板完成游戏即可达到实验 目的,并自动统计数据,从而回避原模拟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6
四、实验设计思路
• 减少学生的主观选择 • 降低数据统计的困难 • 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程;并尝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八、实验效果及反思
实验效果
• 操作简便,时间短 • 自动统计数据 • 生动形象 • 降低学生主观干扰
反思
• 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 美术水平有限 • 仍然存在学生主观干扰
13
谢谢
14
• 触摸式电子白板或个 人式平板电脑
三、原实验不足及实验创新要点
• 在教材中的原实验中,利用彩色制片充当 被捕食者,大彩纸充当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扮演“捕食者”,“捕食者”通过快速地 反应抓取与大彩纸颜色差距较大的“被捕食 者”从而模拟自然中的捕食情景,最终留下 颜色与大彩纸相近的“被捕食者”。
10
七、实验教学过程
• 课前教师完成程序编写 •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实验
内容 • 学生做出假设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 根据实验情况和数据完成下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案课前检测: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
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
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考: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内因:可遗传的变异外因: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若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若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
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
《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八年级生物下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的改进研究
八年级生物下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的改进研究摘要: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本模拟实验在进行过程当中尽可能的还原它的真实性,改进了原教材中纸上谈兵的枯燥,利用学校的校园优势,将实验搬到户外,带入到真实的环境中,在草地上进行实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各种豆子代替小纸片,材料廉价易得,省去剪裁大量纸片的繁琐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计时赛的形式展开“捕猎”活动,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学生顾不上选择豆子,只想更快的“捕食”,减少学生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实验趣味性。
最终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成课标要求。
关键词:实验改进;研究;趣味本实验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原因”一课,课标要求学生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材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进两年的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故在探究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学生能根据提示很好的完成实验操作,通过这样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生物的进化过程和原因。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能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1]。
同时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一、实验改进目的教材中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有诸多不足:①教材所用材料为彩色布作背景,学生模拟活动过程中,多次重复“捕食”动作,导致彩色布褶皱,“捕食”时间长,效率慢。
②“猎物”材料为纸片,学生们要动手剪大小相同的纸片上千张,所用时间和精力过多在前期准备上。
而且普通小纸片易重叠且不易拿起 ,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 , 造成取拿的失误多、重复取拿耗时长、趣味性降低的情况[2],这样大大降低上课效率。
③学生在“捕食”有些速度快,有些速度慢,并且没有规律,组长应接不暇,不能时刻注意剩下的猎物数,导致剩下的猎物不足25只,造成整个组工作量大又繁杂。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说课设计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稿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稿一、说课题目:《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二、使用教材教材及分析:人教版2011年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一课时中《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对本课的学习有得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模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关于分析生物进化原因的这部分内容,教材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二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依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新授课,是实验分析课型,由于本课有模拟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还要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并渗透环保教育,时间较紧,宜采用两课时,本说课稿仅对第一课时进行设计。
三、学情分析:1.身心特点:八年级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是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仍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帮助。
2.认知特点: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知道了生物是进化的这一观念;在第七单元第二章已经重点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3.技能特点:八年级的学生经过接近2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实验器材:塑料绿草地(足球场)、多种颜色的纸片桦尺蛾五、实验改进要点:力图创设还原真实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环境(如:足球场、篮球场)当中,以分组竞赛游戏的形式(避免人为有意选择特点颜色干扰实验结果)让全班共同参与完成实验。
六、实验原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保护色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七、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模拟探究实验,并阅读理解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分析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八下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模拟探究
观察以下图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几 种 不 同 环 境 中 的 蛙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 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 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 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 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体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遗 传 变 异 昆 虫 抗 药 性 的 产 生
——
例1.在远离大陆,风暴频繁的海岛上,生活的昆虫多是 无翅或翅膀发达的类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 A.原有类群繁衍的结果 C.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D.基因突变的结果
例2 .1937年,有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 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 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的解释不 正确的是( D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适者生存—结果
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 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 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的过程:
自然选择学说图解
大风大浪
有翅 力大
原始 昆虫
有翅 力小 无翅
√ × √
生存
有翅 力大
淘汰
生存
无翅
过度 繁殖
遗传 变异
生存 斗争
适者 生存
原鸡
人工驯养
遗传和变异
人工不断选择 (符合人类需要 的生存下来)
新的物种
巩固练习:
1、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而美丽的琴鸟,它 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 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 D )
模拟保护色22
三、表达与交流: 四、得出结论: 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 关,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 环境。
实验小结: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模拟实 验设计简单易行,贴近生活。由保护色 的形成推导到生物进化的原因,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成功地模拟保护色的形 成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 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且可以提高 学生相互协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设计
教材分析: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 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 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模拟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 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 的自然选择学说。
卡纸 片的 颜色
第一代
开始数 目 幸存数 目
第二代
开始数 目 幸存 数目
第三代
开始数 目 幸存数 目
红 色 绿 色
黑 色 黄 色
白 色
二、实验结果分析: 1、每个小组实验结束后,由小组长代表本组 同学将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这样能看到全 班12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当于将这个实验 重复了12次,结果更有说服力,即使个别组 结果不同,也不妨碍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结果,老师不能轻易 以对、错加以评判,一定强调要求学生尊重 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一、模拟实验方案及步骤: (1)每组一张80cm×80cm大的卡纸和100个四种颜 色的卡纸片(1cm×1cm),每种颜色25张; (2)以小组为单位,4个同学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把大卡纸展开放在桌上,作为生物的“生活环 境”,将各色卡纸片均匀平铺在大卡纸上。 (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 们的“猎物”是各色卡纸片,“捕食者”事先背对桌 子,组长将卡纸片均匀地散开在大卡纸上; (5)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取一个卡纸片放在 另一只手中,捕食时间到,组长通知选择停止。
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课程标准: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第一步确定关键词行为动词:模拟分析概述核心概念:保护色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学说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和行为动词第三步:研究教材教参、分析学情研究教材教参:《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从而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认识环保的重要意义。
编者按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这样的顺序编写,还安排了一个模拟探究。
在生活中,学生对各种生物虽熟悉,但生物进化的原因还不清楚,尤其自然选择学说,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生物的进化不是随便的而是适当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结果。
分析学情:本节课包括“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学说”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之后,针对生物进化的原因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第五步重构学习目标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3、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4、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下册第3章第3节《生物进化的原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为什么长颈鹿脖子
这么长呢?
讲授新课
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讲授新课
古代长颈鹿,有
的颈长,有颈的 短。
缺乏青草
颈短的得不到足够的 食物被自然淘汰,颈 长的越来越多。
食物在长颈鹿进化的 过程中起选择的作用
自然选择
讲授新课 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
讲授新课 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
讲授新课
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 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这就是适者生存。
讲授新课
自然选择的过程
有害变异
生物
(被淘汰) 有利变异
有害变异 (被淘汰)
(被保留) 有利变异
(被保留)
讲授新课
进化的基础—— 遗传和变异 (内因)
进化的动力—— 环境的改变 (外因)
100年后, 工厂林立烟雾弥漫,煤烟杀死了地衣,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中深色个体占多数。
把数量相等的浅色和深色桦尺蛾同时放到树干上,一群爱吃桦尺蛾的鸟飞过后,浅 色桦尺蛾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蛾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讲授新课
1850年:浅色多数,深色少数
1950年:深色多数,浅色少数
课堂练习
3.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请分析,
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的昆虫特别多?( B )
A.大风把所有有翅的昆虫刮的海里去了 B.这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这个海岛经常刮大风,有翅的昆虫随风飞到其他地方进行生殖繁衍 D.这个海岛环境相对稳定,昆虫不会发生不利变异,它会朝着有利于 生存的方向进化
1.分析生物进化的实例。 2.探究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4.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进化的原因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作出假设: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制定计划: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见下图)。
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
你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色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
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
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备用小纸片。
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第4~8步。
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实施计划:按上面的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下表中:得出结论: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讨论: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哪种颜色(如果有的话)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为什么?4.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与点评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选自人教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的教学内容。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模拟探究活动,使学生尝试了解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解读数据、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关于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视频。
2、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将两套实验器材(布料与纸片或土壤与泥球)放置在教室前台,让学生自主选取实验器材。
3、提前1周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节,明确探究活动操作的具体步骤。
全班学生按照自主学习小组分成8组(每组6—8人),每组推选组长各1名。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时,教师用CAI课件播放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视频。
引出问题:造成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桦尺蠖体色变化与英国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污染及鸟类的选择性捕食有关。
这就是著名的工业黑化现象,是达尔文进化学说关于自然选择的一个典型例子。
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下面我们齐来参与“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三)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有四个小组参照书本上的实验方案,完成此项探究。
(1)准备一块面积为0.8×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白色彩布,四种颜色纸片各25张)(绿色彩布,四种颜色纸片各25张)
(2)组长为监督人,组员为捕食者。
布料模拟生物的“生活环境”,小纸片模拟“猎物”。
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
(3)组长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布料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以红色彩布模拟生活环境,红、绿、黄、白色纸片模拟猎物)
(以白色彩布模拟生活环境,红、绿、黄、白色纸片模拟猎物)
(4)捕食者背对桌子,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纸片的位置,不能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拿出来的纸片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
(5)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目。
(6)假设每个“幸存者”产生3个后代(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第2—6步。
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2、有四个小组在遵循教材上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完成此项探究。
(1)准备一堆干燥泥土和100个各种颜色的小泥球。
(一堆干燥泥土)(泥、蓝、红、绿色的泥球各25个)
(2)组长为监督人,组员为捕食者。
干燥泥土模拟生物的“生活环境”,小泥球模拟“猎物”。
检查小泥球,记下泥球的颜色(小泥球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
(3)组长将小泥球均匀地撒在干燥泥土上,不要使小泥球粘在一起。
(以干燥泥土模拟生活环境,泥、红、绿、蓝色泥球模拟猎物)
(4)捕食者背对桌子,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个小泥球(只用眼睛判定泥球的位置,不能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泥球。
拿出来的泥球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土堆上只剩下25个小泥球。
(5)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泥球数目。
(6)假设每个“幸存者”产生3个后代(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第2—6步。
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泥球的数目。
3、小组分工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观察学生进行实验。
(1)用红色布料模拟生活环境,各种颜色的纸片模拟猎物,进行探究的数
(2)用白色布料模拟生活环境,各种颜色的纸片模拟猎物,进行探究的数据统计。
如下所示:
(3)用干燥泥土模拟生活环境,各种颜色的泥球模拟猎物,进行探究的数据统计。
如下所示:
4、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
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
(1)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大致看出:动物的体色与其生活周围环境的色彩越相似,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越有利。
对物种的繁衍和发展就越有帮助,使其成为优势种群。
(2)选择布料和小纸片为材料来模拟探究活动,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从上述数据看,红色与白色纸片的数目到第5代统计为:红色纸片为13,与背景色相似的白色纸片却仅为9。
造成数据上的失误,主要是由几大方面引起的:A.纸片的颜色与彩布的颜色存在差异,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B.某些组员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导致统计结果出现偏差;C.某些组员不按实验要求,一次同时选取几张纸片。
(3)用干燥泥土模拟生活环境,各种颜色的泥球模拟猎物来完成此项探究活动,效果比书本提供的材料更理想。
因为泥球出自泥身上,避免了“纸片的颜色与彩布的颜色存在差异”的难题。
四、教学实践体会
1、模拟探究材料的分析:教材上提供以布料模拟生活环境,小纸片模拟猎物,完成此探究活动。
材料价格便宜,购买方便,操作性强。
但考虑到纸片的颜色或多或少与彩布的颜色存在差异,影响统计结果。
故建议教材编写人员鼓励教师或学生就地取材,以泥巴为原料完成此探究:一来泥巴比布料和纸片的价格更廉价,只需购买染料涂成不同颜色的泥球即可;二来取材更方便;三实验效果更理想。
2、教材讨论问题的分析:教材讨论环节的第一题为“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以泥球为探究材料的话,到第三代就可得出结论了。
因此,该讨论若适当修改为“你做到第几代,哪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就更完美了。
3、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自主潜力,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成功的实践。
(2)案例点评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师生在实验材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除了用教材中提到的布和纸片完外,还尝试了用干燥泥土模拟生活环境,用各种颜色的泥球模拟猎物,完成探究活动。
从课堂效果看,改进实验材料后,实验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学校以条件不够为理由不开设探究实验课。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地域间差异性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往往不适合本地区或本校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探索,努力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探究条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