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专业课程

教育学专业课程

教育学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

教育学专业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

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课程理论。

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教育调查等,一般安排时间总数不少于20周。

学年: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能力:
1.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具有从事教育专业教学和其它一两门中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4.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
教育学类主要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心理学:学习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提供支持。

2.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关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政策和改革等方面。

3. 教育历史与哲学:研究教育制度与理念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不同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影响。

4. 教育管理与领导:学习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原则,以及如何领导和管理学校和教育组织。

5. 教育评估与测量: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评估和测量工具,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6. 教育技术与媒体:探索教育技术和媒体对教学和学习的应用和影响,包括在线教育、电子学习和教育软件。

7. 幼儿教育:研究0-6岁幼儿的发展和教育,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原理和实践。

8. 小学教育:学习小学阶段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9. 中学教育:学习中学阶段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包括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

10. 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的体制、管理、课程设计和学生
发展等方面,包括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这些主要课程旨在培养教育学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教育学 课程

教育学 课程

教育学课程一、课程介绍1.1 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是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目标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1.2 教育学课程的重要性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重要性:1.提供教育思想理论基础:教育学课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思想理论的基础,帮助他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指导他们的实践。

2.培养专业素养:教育学课程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加深对学生的认识:通过学习教育学课程,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育学课程内容2.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基本概念是教育学课程的第一环节,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对象、任务、原则等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学习。

2.2 教育学主要理论流派教育学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进化主义、社会学派、心理学派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理论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3 教育学方法与技巧教育学方法与技巧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学设计与评价技巧、班级管理技巧等,学生需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

2.4 教育学的相关领域教育学的相关领域包括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便深入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生主体参与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学专业课程

教育学专业课程

教育学专业课程教育学专业课程是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系列课程,旨在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教育从业者。

这些课程涵盖了广泛的教育领域,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学专业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课程设置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学导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育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更专业的知识,如教育测量与评估、学校领导与管理、特殊教育等。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方法教育学专业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中,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传授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了解。

此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也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点在学习教育学专业课程时,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掌握:学生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过程、教育改革、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 实践操作: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例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育评价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3. 综合素养:学生需要培养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这些素养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题。

总结教育学专业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教育从业者至关重要。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导,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哲学理论。
02 0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发展、学 习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心理学理 论。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很多交叉点,社会学为教育学提 供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 践验证和发展社会学理论。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 学是课程的实施途径和保障。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 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核心。
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
课程设计
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课 程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进 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课程目 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结构安排等。
课程实施
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 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 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 程中接受知识、技能和 思想品德等方面教育的
人。
知识接收者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者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反馈者
及时向教育者反馈学习 情况和问题,促进教育
过程的优化。
教育内容
定义
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
思想品德
综合素质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向受 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 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总和 。
产,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2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交流
和理解等。
当代教育对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03
当代教育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等挑战,

教育学教学课程

教育学教学课程

教育学教学课程
简介
教育学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而设计的课程。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
丰富的实践经验。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 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课程内容
1. 教育学基础知识: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 教学设计与评估:培养学生设计和评估教学活动的能力。

3. 教育心理学:介绍学生的研究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4. 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育:介绍使用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来提高
教学效果的方法。

5. 教育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教育学理论知识和示范教学技巧来传授知识。

-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问题讨论和合作研究,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 作业与项目: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项目成果。

-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 《教育学导论》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育》
- 《教育研究方法》
以上是关于教育学教学课程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 (5)课程即活动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 育发展的水平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要求。纵观历史,不难发 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 基本呈现一致性。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 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 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 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 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 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分析其优缺点,探讨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教育 需求。
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介绍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 些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探讨信息 技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及挑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是人的身心发 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 础。
环境因素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 作用,提供了人身心发 展的现实性。
教育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 人的活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 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与文化传承
01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递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展开和代际间的传接。教
育主要通过课程和教材使文化得以传递。
02
教育是文化选择的重要手段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实践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具备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现状。

2. 能力目标:学生应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内容包括:1. 教育基本原理:包括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课程与教学理论: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3. 学生发展理论: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4. 教师与学生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教师素养等。

5. 教育改革与发展:包括教育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1. 理解并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4. 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成绩将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期中考试将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将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法将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与拓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资源与拓展:1.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参考学习。

第六章教育学 课程

第六章教育学 课程

评价:虽然概括了课程的主题,但却是不 完全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已远远超 出了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完整的课 程应当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提出课程应当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 应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 验。 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经验:包含着(主动的)行为和尝试和 (被动的)所承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和教室 重于教师、环境、建材等人事物交互作用 的所有经验。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关于课程定义的分析
课程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概念。 课程概念的界定取决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 需要,寻求某种唯一精确的课程定义是不 现实的。
二、课程理论的流派:(略)
三、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148页
(二)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 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 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取出来的。 课程内容的体现形式(课程内容的构成): 课程标准 教材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定义: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与学 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 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 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 课程.
特点
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 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内容是综合性 的; 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 构; 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 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
评价:侧重于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到的意义,不执迷纸上谈兵式的规划设计。 但包含内容广,课程研究中难以把握(有 课内外之经验、教育性、非教育性、反教 育性经)。验。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 可能包含了好和不好的经验。 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

教育学课程介绍

教育学课程介绍

教育学课程介绍导言教育学课程对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的教育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教育意识和专业技能,为他们将来在教育领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向您介绍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教育学课程期间可以获得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一、教育学综述教育学综述是教育学课程的基础部分,旨在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学生将学习到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学科特点以及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此外,教育学综述还会涉及到教育学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学生将了解人的学习、发展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

课程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改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和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

通过教育管理学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教育系统中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教育计划、管理教育资源和有效沟通,以提高教育机构的组织效能和教育质量。

四、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有效的课程;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教育评价与反馈。

五、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是专门研究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的教育的学科。

教育学课程中的特殊教育学部分,将帮助学生了解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的特点、需求以及教育干预策略。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支持特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结语通过学习教育学课程,学生将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主要学什么有哪些课程

教育学主要学什么有哪些课程

教育学主要学什么有哪些课程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

它是以帮助人们提高教育效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目的的应用性学科。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等。

它关注各种可能影响教育的因素,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教育学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以哲学为基础来研究教育的哲学方面的内容。

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理念,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以及如何学习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教育中的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性格、自我概念、动机、学习、记忆、思考等心理现象,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

三、教育法律教育法律主要是学习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责任等内容,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类型、历史演变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

四、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探讨如何合理地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教育活动,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这门课程主要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如教育领导,教育资源分配,学校管理,教育评估等等。

五、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为基础,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社会的一门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学习基础的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视频、电视、空气等信息传输技术等。

教育学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学来了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提高对教育及人的认识水平。

教育学课程介绍

教育学课程介绍

教育学课程介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教育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教育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了解如何有效地教授和辅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一、课程概述教育学课程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政策、教育方法学等。

这些模块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领域的不同方面。

教育心理学模块主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心理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学生可以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从而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育哲学模块涉及教育的价值观和理念。

这个模块帮助学生思考教育的目标、意义和道德要求,引导他们对教育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辩论。

教育政策模块介绍教育体制和政策的背景和演变过程。

学生将了解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教育的决策和规划,以及这些政策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教育方法学模块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核心内容。

学生将学习教学设计、评估和反思的方法,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二、课程目标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1. 理解教育理论:学生将了解教育学的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成果,从而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 应用教育理论:学生将学习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 理解学生需求:学生将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背景,培养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4. 与学生合作:学生将学习与学生和家长建立积极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批判性思考: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教育领域的复杂问题和挑战。

三、课程特点教育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学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还鼓励学生通过实践经验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多元化学习方式:教育学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
课时分配;地方课程的安排;学年编制和学 周安排。 ❖ ④考试考察 ❖ ⑤课程实施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表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及比例
❖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订 ❖ (1)我国原有义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 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 ③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④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
❖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 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
❖ 1、学科课程 ❖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
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 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
❖ 隐性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 容。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 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 它主要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 答:D
❖ 主要特点:
❖ 地域性;
❖ 针对性;
❖ 现实性。
❖ 浙江省通用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 以20个模块进行设计编排,着眼于儿 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 七年级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 兴人》,内有六个单元:
❖ 第一单元 家在绍兴 ❖ 第二单元 美丽水乡 ❖ 第三单元 千岩竞秀 ❖ 第四单元 绍兴民居 ❖ 第五单元 名优特产 ❖ 第六单元 越苑奇葩
❖ 一、课程计划 ❖ 1、课程计划的概念 ❖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

教育学专业有哪些主修课程教育学专业的目的

教育学专业有哪些主修课程教育学专业的目的

教育学专业有哪些主修课程_教育学专业的目的教育学专业有哪些主修课程教育心理学:学习个体发展、学习过程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学原理: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论、教育原则、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育方法学:学习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教育调查、教学观察、实验研究、量化和质化研究等,了解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与社会状况、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与社会变迁等方面内容,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育管理与政策:学习教育管理和政策方面的知识,包括教育组织管理、教育决策、教育政策分析等,了解教育管理和政策制定的原理和实践。

教育评价与测量:学习教育评价和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教育评价体系、评估工具和测量技术等,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应用。

教育技术与创新:学习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包括教育技术工具和教育创新平台的设计和应用,了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教育学专业的重要性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学校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等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做出贡献。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研究和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教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院校、学院,社区服务社,咨询组织,文化组织,还包括司法系统、国家级协会、委员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政府教育部,甚至是传媒行业也同样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生。

第五章教育学课程

第五章教育学课程

第五章课程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具体的学科。

3、课程的内涵:⑴课程即学习(教学科目)⑵课程即学习经验⑶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⑷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⑸课程即活动或进程4、课程的意义⑴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⑵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⑶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只要来源⑷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⑸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5、课程类型:⑴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杜威)⑵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

⑶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可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教育学中的课程

教育学中的课程
来所组成的课程。 4)问题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
为线索,将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 整合起来所组成的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国家课程 县域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
另外分类:
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 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二、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 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 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二)课程计划的内容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
四、主要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
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 掌握的知识、技能,组成各门不同的学科, 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周期 的一种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实践性课程) 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 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 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潜在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教室环境营造 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
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 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1)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 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与校风传统以及各 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2)课程内容在保留精华的同时,吸纳新的知 识和新的学科领域。
3)通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来加强学校课程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育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

教育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

教育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教育学专业背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原理和教育实践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促进教育发展和改革。

教育学专业包括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学科内容,学生将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学专业培养方向:教育学专业培养方向较为广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志向进行选择。

常见的教育学专业培养方向包括: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评估与测量、课程与教学设计等。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教育学专业核心课程:1.教育导论: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

2.教育心理学:探讨学习、发展和教育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方法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并了解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4.教育评估与测量:学习如何进行教育评估,包括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和教育制度评估等。

学生将学习到教育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并了解如何利用评估结果进行教育改进。

5.教育管理与领导:研究教育组织和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管理技能。

学生将学习到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了解如何进行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

6.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课程和教学方案。

学生将学习到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总结:教育学专业背景包括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学科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教育研究和实践能力。

教育学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广泛,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愿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P161):
1整体性;2阶段性;3连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筛选法 筛选法(美国加州大学) 筛选法
(1)预定若干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 (2)书面征求有关方面人员的意见; (3)汇总; (4)依次选出若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5)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二)新世纪课改朝以下几方面发展:
1、提升课改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课程内容上,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结合 4、课程结构上,更新、努力实现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6、课程评价上,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含义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 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 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 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缺点:过于天真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课程计划是通过 老师的教学而得到实施的。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与测量 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定量分析。使用与某些学 业的评价 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 价。 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同 等重要。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流派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形成4R的后现代课程标准 1、丰富性richness : 体现了开放性。 2、循环性recursion : 旨在发展能力 3、关联性relation : 教育上的关联;文化方面的联系。 4、严密性rigor : 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从“目标取向的评价“向”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过 渡 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 对学生的发展评价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一)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成就:
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结合; 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大胆引鉴国外先进经验。
本章学习结束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力有的品 质,而这些品质无意需要教育的培养
2、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者课程变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a、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从前,倾向于意识形态。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经济价值 b、课程目标综合性 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狭窄的知识面妨碍了就业 c、课程结构的优化 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今后,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为市场 经济导致就业的转换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第一节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自上而下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缺点: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与学校条件脱节;与学校教师脱节;与学科 发展脱节
2、校本课程:
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点:更具特色,经常修订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提高社会满意度 缺点: 不平衡性加剧;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资源需要提高;影响 质量和连续性
2、参照法 参照法
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
课程由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构成。 (一)课程标准(P163) 1、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2、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1)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等 (2)学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顺序之间的 最佳内容本位——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多样化结合 吸纳新的学科领域(整合或独立) 连续性增加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从“忠实取向”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过渡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信息技术作用增加 课程要求弹性大 强调“校本评定”能力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含义
本书定义: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 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 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科技革新推动 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推动
(1)影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也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直接相关
3、科技革新影响 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影响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符合——受欢迎; 脱离实际——反对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保存和发展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定义见P180) 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
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 化自身的创造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趋势:课程的现代化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核心内容学习与选修学科 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以及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课程政策开发下移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
(二)教材(课本) 教材的定义(P163):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教材的编排 2、教材的作用
(学生思考,再看书P164)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有两种理论: A、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教育论;(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B、在实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寻找原因,发现问题,使课程更趋于合理,学生学习困难,完善课程,提 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 1、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传统评价观) 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 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2、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新潮课程评价观) 认为: 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质量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 关键。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类型
2、活动课程
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
此课程的主要特点:
就在于动手“做”, 在于手脑并用, 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背景是“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优: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缺: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 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文化多元:社会内容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 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文化与少数族文化结合起来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1、科技革新制约 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制约
演变历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始结合 注重传授知识 二者并生 注重能力的发展 这一演变中,科技起决定作用。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流派
(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 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2、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 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首先是 古典书籍。
教育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组织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