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海燕(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海燕》精品教案 语文版
《海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乡,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百般思念的地方。
一群海燕,引发了作者郑振铎绵绵相思。
那么作者眼前看到的自由飞翔的海燕,是故乡美丽的燕子中的那一对、两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海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2、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
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一、教材信息•教材名称:《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名称:《海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并运用相关词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相关词汇,如“录音笔、悬崖、崖壁、栖息、鸽子石、裂缝”。
四、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所学词汇描述海燕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多媒体设备、录音笔、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
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段画面优美的海燕飞翔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与同桌分享自己对海燕的了解和感受。
3.老师提问学生对海燕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海燕的基本信息。
步骤二:阅读课文(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海燕》。
2.学生小组间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并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步骤三:课文理解(20分钟)1.老师帮助学生解答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2.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讨论。
步骤四:词汇学习(15分钟)1.老师出示课文中的相关生词和词组,如“录音笔、悬崖、崖壁、栖息、鸽子石、裂缝”。
2.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讨论的方式理解并记忆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步骤五:课文分析(1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对课文进行分析,包括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并互相评价。
步骤六:课文应用与拓展(20分钟)1.学生进行课文中相关的口头表达练习,如描述海燕的外貌、生活环境等。
2.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知识,写一段关于海燕的短文。
3.学生交换短文并互相点评。
步骤七:课堂总结(5分钟)1.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同步主编:张艳编者:张艳陈晓娜赵建人王琼冷皓冯建业%辽海出版社第一单元榴11鄢.石!!!!!!!!!!!!!!!!!!!!!!!!!!!!!!!燕22.海!!!!!!!!!!!!!!!!!!!!!!!!!!!!!!!!鹅43.白!!!!!!!!!!!!!!!!!!!!!!!!!!!!!!!!群6 4鄢.鹤!!!!!!!!!!!!!!!!!!!!!!!!!!!!!!!第二单元传8 5.鲁迅自!!!!!!!!!!!!!!!!!!!!!!!!!!!!!!代10 6.毛泽东的少年时!!!!!!!!!!!!!!!!!!!!!!!!!球12 7鄢.第一千个!!!!!!!!!!!!!!!!!!!!!!!!!!!!坦13 8鄢.少年爱因斯!!!!!!!!!!!!!!!!!!!!!!!!!!!第三单元记15 9.骆驼寻宝!!!!!!!!!!!!!!!!!!!!!!!!!!!!土17 10.地毯下的尘!!!!!!!!!!!!!!!!!!!!!!!!!!!子20 11鄢.巨人和孩!!!!!!!!!!!!!!!!!!!!!!!!!!!场21 12鄢.蟋蟀在时报广!!!!!!!!!!!!!!!!!!!!!!!!!第四单元地23 13.我爱这土!!!!!!!!!!!!!!!!!!!!!!!!!!!!愁25 14.乡!!!!!!!!!!!!!!!!!!!!!!!!!!!!!!!唱27 15鄢.我为少男少女们歌!!!!!!!!!!!!!!!!!!!!!!!船28 16鄢.纸!!!!!!!!!!!!!!!!!!!!!!!!!!!!!!第五单元林30 17.苏州园!!!!!!!!!!!!!!!!!!!!!!!!!!!!!图32 18.桥梁远景!!!!!!!!!!!!!!!!!!!!!!!!!!!!述34 19鄢.洲际导弹自!!!!!!!!!!!!!!!!!!!!!!!!!!鼹35 20鄢.珍奇的稀有动物———针!!!!!!!!!!!!!!!!!!!!!第六单元驴37 21鄢.黔之!!!!!!!!!!!!!!!!!!!!!!!!!!!!!铭38 22.陋室!!!!!!!!!!!!!!!!!!!!!!!!!!!!!!说3923.爱莲!!!!!!!!!!!!!!!!!!!!!!!!!!!!!!技4124鄢.口!!!!!!!!!!!!!!!!!!!!!!!!!!!!!!首42 25.诗词五!!!!!!!!!!!!!!!!!!!!!!!!!!!!!第七单元令44 26.强项!!!!!!!!!!!!!!!!!!!!!!!!!!!!!!拯46 27.包!!!!!!!!!!!!!!!!!!!!!!!!!!!!!!!飞4728鄢.岳!!!!!!!!!!!!!!!!!!!!!!!!!!!!!!则4829鄢.《列子》二!!!!!!!!!!!!!!!!!!!!!!!!!!!首49 30.诗词五!!!!!!!!!!!!!!!!!!!!!!!!!!!!!评52自我测!!!!!!!!!!!!!!!!!!!!!!!!!!!!!!击56评测点!!!!!!!!!!!!!!!!!!!!!!!!!!!!!!七年级下册1*.石榴学习导航能力链接知识网络巩固与提高第一单元1郾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郾奇禁崛(ju é)枯禁瘠(j í)禁瘠易(p ì)禁易利(x ī)B.玛禁玛(n ǎo )柔禁媚(m èi )金禁金(l éi )禁金津(tu ò)C郾丰禁丰(y ù)禁丰彩(xi ù)束禁束(f ú)争禁争(y án )D.禁争然(àng )禁然溢(qi ǎn )法溢齿(h ào )不禁不(j ìn )2郾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海燕》教案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海燕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X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某某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X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教师朗读课文,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飔(sī) 隽(juàn)妙隽(jùn)逸圆晕(yùn) 憩(qì)息融融泄(yì)泄忧戚(qī) 蹇(jiǎn)劣皎(jiǎo)洁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海燕》(语文版下册)(含答案)
第2课海燕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轻颸.(sī)隽.妙(juàn)粼.粼(lín)縠.纹(hú)浩莽.(mǎng)融融泄.泄(yì)隽yì(逸)qì(憩)息jiǎo(皎)洁biǎn(匾)额jiǎn(蹇)劣2.读准多音字(1)闲散.:sǎn其他读音:sàn组词:散步(2)纤.细:xiān其他读音:qiàn 组词:纤夫(3)奔.驰:bēn其他读音:bèn 组词:投奔(4)薄.纱:báo 其他读音:bó组词:单薄其他读音:bò组词:薄荷二、重要词语1.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2.隽逸:俊秀飘逸。
3.粼粼: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
4.忧戚:忧愁烦恼。
5.浮宅:即浮家泛宅,本指以船为家,到处漂泊,文中指轮船。
6.积伶积俐:形容十分灵活。
7.伶俐:聪明,灵活。
8.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融融泄泄:形容和乐舒畅。
三、作家作品本文作者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等。
四、写作技巧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先以倒叙,在遐想中写故乡小燕,再回到现实中,对海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却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把燕子当做载体,借写燕子来抒发爱恋祖国、故土的深厚情感,这种写法叫咏物寄情(或咏物抒情)。
1.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欢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点拨: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波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作者明知眼前所见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际上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念之情。
2.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点拨: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1)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2)反复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
七、教学反思
1.课文内容较长,朗读指导还应加强。
2.思考问题时间较短。
《海燕》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4 海 燕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品析语言】课文运用多种修辞凸显海燕的形象,请任选一例,分析其作用。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
文中两次写到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4.【思考】“——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这是革命者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比喻和拟人。“抱”“甩”“摔”几个动词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了狂风人的性格,写出了猖狂的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藉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第1课《海燕》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0doc初中语文
第1课《海燕》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0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明白得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明白得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明白得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明白得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程序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方式:教师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教师讲述: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讲讲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学生抢答后教师连续讲述〕能够讲,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惧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吁,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确实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吁来表达对革命的期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是如何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吁来表达对革命的期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课题«海燕»〕二、新课研读1.形象感知,领会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明白高尔基什么缘故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1〕让学生依照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海燕习题课件语文版1
一、积累运用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郑振铎的《海燕》表示了他对祖国的绵绵相思。 B.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 C.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位同学加入共青团。
9.(2015,黄冈)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风让荷叶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 亮晶晶的玉珠。 B.在育才中学举行的“5.12”防震疏散演练中,九(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 是三、四组。 C.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鹰。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 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 绘画、陶瓷……等。 (解析:A项中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引号中的标点应为“你是怎样把石 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D项应删去省略号或“等”。)
4.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5.海上的燕子与故乡的燕子有什么不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6.找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7.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轻烟似的”、“一缕两 缕的”,关于其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如轻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 B.“一缕两缕的”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C.轻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 情。 D.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 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3)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作者回故乡的感受。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每次回故乡,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我认 识的人和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少。想起这些,我心里有些发慌。眼瞅着我长 大,能够叫得出我小名儿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了。每年都有一些老年人,他 们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终年厮守的故土。即 使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仍然长眠在这片祖祖辈辈曾辛勤劳作过的土地 上。同我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小伙伴,由于生计和城市的灯红酒绿的吸引 ,大都外出打工,终年生活在别人的城市里。只有他们的孩子还长在故乡 这片土地上,只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认识我。对他们来说,我只是素不相 识的陌生人,根本与他们的村庄毫无联系。有时偶尔碰到认识我的,操着 家乡的方言,仰着朴实的脸叫我大爷或者爷爷,我却不认识他们,只得口 里含混着搭讪问好,留下的是回乡的感叹和尴尬。 (选自刘庆军《久别故乡》)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海燕》》教学设计(共2课时)
《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主题2、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3、学习文章象征、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积极、勇敢、顽强、自信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教学难点:学习象征、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方法:自悟、合作探究、点面分析法过程:导入:请大家和我欣赏两幅图画,第一幅:“大海”看到它,你想什么词来形容一下呢?(学生说)的确,大海能给人以力量、气势上的感受。
下一幅图画是生活在大海环境下的小动物。
它们是(学生说),就是它们以不同姿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面对一场即将袭来的暴风雨!是聪明的作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身份,让它们共同演绎了一幕历史。
就是高尔基写的散文诗《海燕》, (板书)一、新授课海燕作为先知先觉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以积极乐观的姿态,高度的热情,胜利的信心呼唤这场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而那些假革命、不革命、反革命的势力也在这场战斗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接下来我们就进行课中板块深入学习。
我们课前有充分的预习任务,咱们就展示预习成果,看看那支队伍表现更优秀,积分最高呢?小队做准备。
由小队分别介绍,其他队可以补充,老师根据情况打分。
(要求各队队员团结一致,争取出色完成任务)第一板块:自学成果共分享明确:1、文学常识①作者、经历、地位、作品: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来自生活的底层。
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创作题材。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
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受到很大影响。
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海燕(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海燕第2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7段)1指名背诵课文第1段。
2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3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
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
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
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
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
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6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
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8—14段)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
语文版语文七下 第2课《海燕》课件 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下第2课《海燕》课件教案《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海燕形象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
3.赋予“海燕”新的时代意义,激发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热爱生活直面困难的“海燕精神”。
【教学重难点】1.对文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朗读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第一板块:掀起诵读高潮,整体感知海燕形象1.播放交响曲《命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高声诵读。
2.让学生自由表演诵读,或者两三个同学自由组合诵读。
学生自评。
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海燕》添加一个副标题。
明确:可以添加为“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等等。
二、第二板块:细读细品,欣赏海燕形象1.跳读描绘海燕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深情赞美海燕。
海燕美海燕因为而更美明确: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去概括。
比如:海燕姿态美海燕色彩美海燕叫声美海燕的挑战精神美海燕的大无畏精神美海燕因为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而更美海燕因为暴风雨和海浪的衬托更美……2.选读自己认为写得最为精彩的句子,表情朗读并稍作分析。
明确:要求学生扣紧关键词语以及重要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并指导朗诵。
比如:(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可以和学生讨论:用黑色的闪电来形容海燕,好在什么地方?(2)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可以提问:用“歌唱”好还是用“唱歌”好?3.联系具体历史背景,解读象征意义。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地未经审讯就急匆匆地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学设计1 语文版
指导自学:概括内容,体会写法,布置思考题。
1.检查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明确目标。
4.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走弯路
读
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学生小组细读讨论
完成所布置的内容
让学生认真自学,并让集体的智慧教育个体,缩小生间差距
议
1、概括选文内容。
2、同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选文也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作者描写了海上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对海上的小燕子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写了小燕子的哪些行为?
4、请找出能表明全文线索的词语。
5、文章突出海燕的什么性格特征?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6、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这种写法叫什么?
练
1、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
动态:
静态:
2、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图。
3、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4、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5、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海燕
课题
海燕
执笔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
教学导
检查预习:上节课预习题
导入新课:在异地遇见了怎样的海燕?
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课件 语文版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 相接。身长约30厘米以下。较普遍 的是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 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一、走进作者:
郑振铎(1898~1958):作 家、文学史家。曾参加五四运 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去世。 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 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 《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 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 考图谱》等。
“燕”语知多少?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杰出人物的
远大抱负。 • 莺歌燕舞:形容大好春光或比喻大好形势。 • 燕语莺声:比喻女子美妙动听的声音。
• 燕雀处堂:比喻安居而失去警惕。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子:鸟纲,燕科的总称。主要有家燕、 金腰燕为主。本课提到的是家燕。体长约 17厘米,上体蓝黑色,额和喉部棕色。 前胸黑褐相间,下体其余部分带白色。尾 基有一行白点。夏季遍布我国,营巢梁上 或檐下,冬季迁徙南方。在云南,海南岛、 西沙群岛、台湾等地的为留鸟。
lí n
qī
縠纹 hú 憩息
匾额 biǎn 忧戚 qī 蹇劣 洁 薄纱 jiǎo
融融泄泄 yÌ
jiǎn 皎 báo
词 义
• • • • • • • • • •
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轻颸:轻柔的凉风。 隽妙:美妙。 隽逸:俊秀飘逸。 粼粼: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 縠纹:绉纱上线条状的花纹。 憩息: 休息。 和睦快乐。语出《左传.隐公元 融融泄泄: 年》: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 忧戚: 忧伤。 外,其乐也泄泄。'” 蹇劣: 不顺利。
2022年部编版语文《海燕》精品说课稿
4.海燕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四个局部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作用: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 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 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它被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 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 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开展, 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四〕学情分析在经过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学习和训练后,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 学习时那么容易出现“抓表层易, 知本质难;知思路易, 明思想难〞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多思, 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二、说教法因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 ,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 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具体方法如下:导入课文——情景法初步感知——诵读法分析形象, 品析语言——点拨法把握主题, 学习写法——讨论法知识迁移——练习法三、说学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因此, 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具体的学法如下:1、情境体验法: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2、读书入境法:训练学生朗读感知的能力.3、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4、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5、发散联想法:开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说教程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本钱课文教学, 第一课时:文本解读. 第二课时:拓展实践. 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因此,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 然后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 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习, 并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第二环节:多样诵读《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 所以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 我采取了以下三步:第一步: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在听读中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在听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完成. 具体步骤如下:1、要求学生给生字词正音, 教师订正明确.2、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 研讨局部句段的朗读技巧.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 读好停顿、重音、语速, 读出感情, 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 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 然后教师指明学生答复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 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说明之.第三步:指明学生诵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段落展示朗读才华, 要求放声动情, 读出诗情、诗意、诗味. 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第三环节:揣摩品味《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 我们必须深入研读.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我结合教学目标, 设计了以下两步: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 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 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 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 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有的放矢, 适时点拨, 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穿过〞、“掠起〞等〕、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等〕. 性格特点〔勇猛矫健, 英勇无畏, 充满自信等〕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品析、对海燕性格的归纳.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师先要求学生研读文本, 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在学生初步讨论的根底上再明确答案.思考题:1、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有何变化?这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 联系时代背景, 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5、文章题目是《海燕》,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替作者拟定一个副标题.第四环节:拓展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能力〞, 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为了到达这个目的, 我设计了几种练习,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想:引导学生由海燕形象联想到海燕精神及相关的人和事, 进而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 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第二步:写:播放一段动物世界, 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 〔提示:可以抓住动物的姿态、动作等进行直接刻画, 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 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此环节时间可灵活运用, 时间充足就课堂写作, 否那么在观看完影片后将写作局部移至课下作为作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指导.2 回延安1.朗读诗歌, 感知内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 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 感知内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 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 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 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要求:①了解作者, 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局部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2〕全班交流.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②交流批注内容, 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局部: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冲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送场面热烈, 诗人竟然喜悦、冲动得说不出话.第二局部: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 表达对延安的感谢之情.第三局部: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 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 共叙新旧岁月.第四局部: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 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第五局部:回忆延安的荣耀历史, 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 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首诗, 紧扣一个“回〞字, 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 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 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③提炼关键词, 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回延安——冲动满情怀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话延安——欢聚话今昔看延安——旧貌换新颜颂延安——圣地大奉献2.探究品析诗句〔教材P14“思考探究〞二〕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 深切动人〞, “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极度欢乐〞的情感?〔小组内交流、整理批注并推荐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教师引导学生将直接抒情句和间接抒情句归类. 〕预设〔1〕有的地方直接抒情, 如大江奔流, 张扬恣肆、直截了当地宣泄情感. 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把延安比作母亲, 不断呼唤, 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 直接抒发对延安的思念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表达对能常回延安, 能见到亲人, 能看到延安大开展的热切盼望.〔2〕有的地方间接抒情, 如小桥流水, 含蓄婉转, 富有韵味, 感染力强. 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 通过两个“莫〞, 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冲动之情.“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动作描写, “抓〞“贴〞, 极写感情的深挚, 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 却“登时说不出来〞, 写出诗人见到亲人时无以言表的冲动, 大幅度、有力度的动词“扑〞传神地将这种心情表现了出来.“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语言描写, “真〞字传达出美梦成真的欢喜和对延安亲人的热切盼望与感谢之情.“‘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语言描写, 表现以老人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的深情.“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场景描写, 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场景描写, 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 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师小结: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 见到延安的亲人, 从“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冲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 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 爱延安的感情到达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 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熟悉作品, 加强学生对诗意的感受. 同时通过整体阅读和探究分析, 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以情入声作者回到延安, “极度欢乐〞的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那么我们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更好地传达出来呢?〔同桌间、小组内朗读, 交流体会. 教师或优秀学生分节范读, 讲解朗读技法. 〕第一局部:基调跳荡、剧烈;速度较快, 突出心中的冲动.〔1〕“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富有力度的动词表达了诗人冲动的心情. 如“搂〞, 以手臂围住的意思, 与近义词“抱〞相比, “搂〞表示大幅度动作, 富有力度, 更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冲动. 而“扑〞那么能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悦.〔2〕应重读最能表现出作者冲动心情的“抓〞“贴〞“搂〞“扑〞等动词.第二局部:基调深沉;速度适当减慢, 突出思念和感谢之情.〔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直接表现过去生活, 要读出思念与感谢.〔2〕“妈〞“小米饭〞“糜子〞“谷〞“红旗〞“书〞“手把手儿〞“母亲〞等词语, 最能说明延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以及延安亲人哺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恩情, 应重读.第三局部:基调真挚、亲切;用轻快的节奏, 突出亲切和热烈.〔1〕“米酒〞“油馍〞“木炭火〞“炕〞“窑〞“白窗纸〞“红窗花〞等从特定环境、典型形象方面表现延安亲人相聚情景的词语, 应重读.〔2〕“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要读出宾主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第四局部:基调热情、明快;用明朗的色彩, 突出喜悦、赞美之情.〔1〕“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要读出喜悦与赞美. 其中“宽又平〞“披彩虹〞“亮又明〞“迎春风〞“换新衣〞等最能表现延安新貌, 宜重读.〔2〕“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可读升调来加以突出.第五局部:基调激越、昂扬;朗读时须加强力量, 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1〕重读表示地名的词语“杨家岭〞“宝塔山〞“枣园〞以及和这些地点相关的事物“红旗〞“脚印〞和“灯光〞. 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连在一起, 表达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 使读者在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与标题和开头局部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同时, 以夸张的手法强调情感, 用呼告方式“喊〞出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师小结:全诗基调——直白、热烈、欢快、亲切、昂扬、豪迈.〔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中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预设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2〕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 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21岁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22岁离开延安, 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师小结:贺敬之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安水成长起来的, 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更是成就他辉煌人生的坚实根底. 因此, 在作者心中, 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回到延安时内心自然是“极度欢乐〞的.师:情之所至, 不能遏止——让我们齐声诵出《回延安》中这种“极度欢乐〞的场景, 再现那段难忘的岁月吧!朗读升华:〔1〕分段编排.第一局部——男生;第二局部——女生;第三局部——教师;第四局部——全体同学;第五局部——师生共读.〔2〕诵读展演.〔3〕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宜以鼓励为主.【设计意图】借助朗读活动, 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 诗句探究品析立足于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朗读技巧分析力求将学生对诗歌情意的感受内化, 并以合理的声音形象表现出来. 最后的诵读展演情境性、体验感均较强, 让学生在轻松好玩的“游戏〞中进入收获“高潮〞.四、总结存储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写出阔别十年后诗人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延安亲人相见的喜悦, 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朗读时只有准确把握诗意, 才能较好地拿捏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的“度〞, 才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背诵整首诗.第2课时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 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一、背诵《回延安》, 导入新课要求:诵出作者回到延安时冲动喜悦、浓烈深切的情感.二、美点探究《回延安》采用民歌体形式, 我们从中除了能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永不泯灭的真情外, 还能从具有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中领略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你认为本诗中哪些地方具有这种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请从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形式等方面去品味.了解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生交流, 师补充〕预设〔1〕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 有表事物的, 有表数量的, 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等. 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2〕陕北方言词汇的运用.地方口语词汇如“登时〞“莫要〞, 带有延安色彩的词语如“枣园〞“宝塔山〞“糜子〞, 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炕〞“窗纸〞“红窗花〞等等. 这些地方事物和地方特色口语入诗, 使诗歌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师补充小结:诗句陕北的生活气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陕北的自然景观……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陕北的人文景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陕北的生活方式步声……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语言等来——可真见亲人……〞……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延安的革命象征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1〕了解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①明确概念.比, 就是“比喻〞. 古人说:“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 就是先说其他事物, 引出要说的事物. 古人说:“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②教师举例.a.运用比的诗句.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将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 映照着美好的景象. 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b.运用兴的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 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感谢之情.③学生勾画运用比兴手法的其他诗句, 交流汇报其表达效果.预设“比〞的诗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 表示亲切和敬意.“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与亲人围坐在炕上, 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有尽头.“兴〞的诗句.“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 以引起下句, 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 〔此句比兴兼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前后两句道出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 深层次地揭示了诗人与延安亲如一家的关系, 抒发诗人对延安养育自己的感谢之情. 〔此句亦是比兴兼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 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开展的旺盛之势.〔2〕结合教材P14“积累拓展〞四, 品味诗句.品味以下诗句, 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①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⑤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生品读、交流, 师生分享〕预设①“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 “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极写呼唤声之多, 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母亲延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 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②“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 这里拟人手法的连用, 渲染了欢乐的气氛.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说明延安变化之大, 看也看不过来.④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延安比作母亲, 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 十分亲切, 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⑤“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信天游〞这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1〕明确概念.信天游信天游在陕北叫“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那么被叫作“爬山调〞. 歌词是以七字格为根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 形式灵活, 调子自由, 简单易唱;押韵, 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其内容主要反映爱情, 婚姻, 对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主题;既唱生活的快乐、个人的忧愁, 又浪漫与现实并重. 信天游旋律奔放、开阔, 扣人心弦、回肠荡气, 其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2〕学生讨论、交流《回延安》的诗歌形式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关系.预设《回延安》是一首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这一旧形式写成的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现代诗.《回延安》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异同①《回延安》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产生的艺术效果:a.抒情性强.b.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 富有地域特色.“信天游〞的某些特点, 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②《回延安》的创作在“信天游〞根底上的创新:a.描写革命生活, 抒发革命情感.b.用普通话, 减少陕北方言, 并省去衬字.c.比兴句少, 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句和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并归纳出本诗与“信天游〞的异同, 让学生去发现本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三、总结存储《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 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 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1〕完成教材P15“积累拓展〞六.〔2〕记录家乡的特色并仿写.“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文化特色?问问你的祖辈、父辈, 试搜集、记录几个具有家乡地方特色的语言、民俗、景或物的例子, 并尝试运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写几行诗表达对家乡、对家人的情感.本课教学设计首先“披文入情〞,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后, 从直接抒。
海燕(教案、课后反思、说课稿)
4 海燕知识与能力:1.学习描写的方法,体会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咏物抒怀文章的大体写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揣摩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清散文诗的结构,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和烘托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海燕呼唤革命风暴的热情。
2.从海燕身上汲取对革命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二课时一、导入(教师插入《海燕》背景音乐)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遇到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会怎样面对呢?(同学可能会回答“惧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作家作品及背景资料简介1.作家作品。
2.背景资料。
《海燕》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沙皇统治日益严酷,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了沙皇统治的根基。
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圣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
他还参加学生的示威游行,在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抗议沙皇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
3月12日,他回到下诺夫哥罗德之后,就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选取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正音。
教师点评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给予朗读指导。
2.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等)。
3.学生自读一遍,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板书:(1)了解散文诗的特色。
教师讲解:顾名思义,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海燕》教案(1)(新版)语文版
2.海燕教学目标(一)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
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绝美的海天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小节,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
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海燕(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第2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7段)
1指名背诵课文第1段。
2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3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
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
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
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
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
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6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
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8—14段)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
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一色,都是皎洁无比的蔚蓝;海波平稳,令人联想到春晨的西湖;微风吹起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照晒下显得温秀可喜;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如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颈间围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画面色彩明丽,作者两次发出赞叹:“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一点杂念也没有”,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莽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随着海波浮憩,作者担心小小的燕子会觉得倦,会遇到暴风疾雨,小燕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
作者因此感
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乡小燕子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其实是作者希望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
4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的飞行和憩息,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同点: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写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还通过燕子安巢来表现故乡人对燕子的喜爱,作者笔下故乡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欢乐的使者。
写海上的小燕子则是写眼前所见的景象,作者怀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关注眼前的海燕,担心它是不是会飞倦,是不是会遇着暴风雨,甚至关心绝小绝小的海鱼是不是海燕的粮食。
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大海上的从容、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三)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朗读指导,努力做到声情并茂。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