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下复习详解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药学中,中基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希望对学习中药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中基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整体观点:中医学采用整体观点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病理、心理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气血津液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气血津液的运动和调节密切相关,气血津液的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4.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指定位于身体深处、不易察觉的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
二、中药学的复习内容1.药材的分类:药材按照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十类,如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等。
2.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如清洗、晒干、蒸制、熏制、酒洗等多种方式。
3.药性、归经、功能:中药的药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特点,如寒、凉、温、热、平,药性会对药物的功效、适应病证等方面产生影响。
中药的归经指的是药性所归属的五脏六腑,通过归经来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中药的功能指的是通过药物的药性、归经和药量等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三、中药学实践技能1.药物的鉴别:中药鉴别需要根据药材的形态特征、构造特点、顔色、气味等多项指标进行鉴别。
2.中药煎制:中药的煎制也是很关键的一环,需要掌握正确的加水方法和煮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得到溶解并轻易地被人体吸收。
3.中药制剂的制备与使用:中药制剂根据药物的药性、功能和适应病证等制作而成,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病情来合理选用制剂和剂量。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掌握中基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doc
中医药概论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
中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较稠浊的称之为痰,较清稀的称之为饮。
2.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3.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4.阳胜则阴病: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5.五行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6.心肾相交:在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7.宗气:宗气生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一是脾胃运化的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
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
8.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肝血有赖于肾精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
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9.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10.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
11.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主要指“实”是病机本质,而“虚”则是表面之假象。
当邪热瘀结肠胃,或者痰食壅滞,或者湿热内蕴以及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反而可见不足之象。
二.问答1.何为正治,举例说明?答:正治,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为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寒,指证候的属性;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表寒实证,宜辛温解表;里寒证根据虚实分别采用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方法。
(2)热者寒之:热,指证候的属性;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1.各时期本草代表著作(时期人物地位)p12.道地药材的含义采集原则p33.炮制的目的p54.四气的含义作用及适应症p8-95.五味的含义作用及适应症p96.升降浮沉的含义影响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的因素p107.归经的含义p118.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及区别9.十八反十九畏p14发散风寒药10.麻黄桂枝功效应用及药物比较p1810.应用于鼻渊的药物: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方剂组成,主治1.逍遥散p227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2.黄连解毒汤p234 主治:三焦火毒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作用:清泄三焦之火,导火下行)3.理中丸p243 主治:中焦虚寒证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4.生脉散p251 主治:心肺气阴两虚证组成:麦门冬人参五味子5.四物汤p253 主治:营血虚滞证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6.导赤散p236主治:心经火热证7.苇茎汤p238主治:热痰瘀结之肺痈8.归脾汤p254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9.小柴胡汤p225主治:少阳病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10.白虎汤p231粳米作用: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1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p238 麻黄石膏配伍意义(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透肺热而不凉遏)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12.小建中汤p245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去饴糖加生姜为桂枝汤'' 组方特点:一是气血阴阳俱虚,二是辛甘化阳为主,兼以酸甘化阴13.四君子汤'p250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变换:加陈皮理气化滞,即异功散;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即六君子汤;可重用六君子汤方中白术,茯苓,去大枣,加木香,砂仁行气化湿,即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为八珍汤''14.六味地黄丸p257三补三泄(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泄:泽泻,茯苓,丹皮)''加减变换:加盐炒知母,盐炒黄柏,即知柏地黄丸;加五味子,即都气丸;加麦冬,五味子,即麦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即杞菊地黄丸。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精神意志和脏腑经络等。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适用于宇宙和人体的一切事物。
五行是中国古代对宇宙和自然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一套理论。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精神意志: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概括为精、气、神三者相互关联。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脏腑经络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主要是指五脏六腑和经络。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器官,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2.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和认识。
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机、情志病因、饮食病因、不洁病因等。
外感病因:指由外邪侵入引起的疾病,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
内伤病机:指由于内脏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血不足、津液失调等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
情志病因:情志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病因,情志失调或过度刺激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
饮食病因: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来源,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洁病因:包括水土不洁、风水不正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此外还有脉诊、舌诊等。
望诊: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质、目色、五官、形态、步态、手足、头部、背部、腰腹、四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病情。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嗓音、音色、咳嗽、语音、腹音等声音和味觉、气味来诊断疾病。
问诊:通过向患者询问病情的时间、部位、原因、表现、症状、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情况。
切诊:包括四肢切诊和腹部切诊。
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腰脊、头面和四肢等局部进行切诊,了解患者的病情。
4.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方法有“治未病”、“治已病”、“辨证施治”三大原则。
中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同病异治2.阴阳3.阴阳交感4.五行5.五行相克6.藏象7.神8.腐熟9.肾不纳气10.肾阴11.精血同源12.肝肾同源13.乙癸同源14,津液15.经络16.十二经筋17.阳脉之海(指督脉。
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18.体质19.辨症求因20.六淫21.疣气22.七情23.正气24.内生“五邪”25.亡阳26.格阳27.正治28.反治29.通因通用30.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
)31.整体观念32.辨证论治33.天癸二、问答题1.谈谈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五脏一体观的理解?3.谈谈对中医形神一体观的理解?4.谈谈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6阴阳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7.如何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则治法?9.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10.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12.简述五脏各自的功能。
1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14.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15.为何称“肺为娇脏”?1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17.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18.肺主气体现在哪几方面?19.何谓金破不鸣?(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
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20.为何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2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22.怎样理解“精血同源”?23.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4.肝脏是如何调节血量的?2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6.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
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
中基重点
1.“髓海”指:脑。
2.“血府”指:脉。
3.肺在体为:皮。
4.肝在体为:筋。
5.肾在体为:骨。
6.心在体为:脉。
7.心在志为:喜。
8.肾在志为:恐。
9.肝在志为:怒。
10.脾在志为:思。
11.脾的华为:唇。
12.肾的华为:发。
13.心的华为:面。
14.肝的华为:爪。
15.肝在窍为:目。
16.肾在窍为:耳。
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
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
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
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
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
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气。
2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
2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
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
31.贯心脉的气是:宗气。
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
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
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
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
41.足三阳经的走向是:从头走足。
42.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
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44.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51.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中基复习参考2(名词解释)(没说是不是重点)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2.《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3.四大金元家:‘寒凉派’刘完素(河间),‘补土派’李杲gao(东垣yuan),‘攻邪派’张从正(子和),‘滋阴派’朱震亨(丹溪).4.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点2.辩证论治.5.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6.阴阳学说的五个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互藏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消长平衡5.阴阳相互转换。
需理解,选择题,18页7.药物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物五位:酸、苦、咸为阴,辛、甘、淡为阳.药物作用趋向:沉降为阴、升浮为阳.8.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9.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间克制、制约的关系。
10.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顺序与相克同.11.相悔: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又称‘反悔’或‘反克’,顺序与相克相反.12.五行的特点: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墙、金曰从革、水曰润下.13.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内部结构组织较充实的脏器,共有的生理功能特点为化生和贮藏精气,具‘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五脏以贮藏为主,属阴,主静。
14.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中空、有腔的器官,有受盛和转化水谷,具‘泻而不藏,藏而不实’的特点。
六腑以通降为主,属阳,主动。
15.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女子胞、胆,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
贮藏精、血、髓、胆汁等精微物质。
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藏而不泻’,贮藏为主,属阴。
16.心有主血脉,主藏神的生理功能,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故心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及‘君主之官’之称.17.心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18.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主治节,故有‘相傅之官’之称.19.脾主运化、升清、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复习
六腑
提纲: 第六单元 六腑 要点: 6.三焦
知识点: 三焦有名无形生理功能和各自生理特点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 面部, 上焦如雾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 胆等脏腑。 “中焦如沤”
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 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下焦如渎”
六腑
理功能 与特性
知识点:肺
1.生理功能
①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②主行水 ③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②在窍为鼻
③在志为忧(悲
④在液为涕
⑤与秋气相通应
脏象
知识点:
脾
提纲: 3.脾的生理
功能与特
1.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食物和水液后天之本 ②主统血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排斥天与地、动与 静、寒与热、水与火……。 2、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 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守持于内, 阳为阴役使于外,相互为用。
阴阳
提纲:
知识点: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 3.交感互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②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生理特性:①肝为刚脏 ②肝主升发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在窍为目 ③在志为怒
④在液为泪
⑤与春气相通应
脏象
提纲: 5.肾的
生理 功能 与特 性
知识点:肾
1.生理功能: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阴肾阳
②主水 ③主纳气
广中医中基复习
绪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学术成就。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的主要学术观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精、气的含义。
2.阴阳的概念及其属性特点。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阴阳学说如何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5.五味、五色、五气、五季、五脏的五行属性归类。
6.五行生、克、乘、侮的概念和顺序。
7.五行学说如何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制定的治则、治法。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1.气的概念和气的基本运动运动形式。
2.气的功能。
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功能。
4.血的生成、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5.血液的功能。
6.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津液的输布、排泄与脏腑的关系。
8.气和血、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三章藏象1.内脏的分类、五脏与六腑的生理特点。
2.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心藏神、肺主行水、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藏精)。
3.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4.六腑、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心与肾、肺与脾、肝与脾、脾与肾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1、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3、经络的生理功能。
4、督、任、冲、带脉的简要循行及功能。
第五章体质1、体质的概念2、影响体质的因素。
3、体质学说在治疗、养生中的应用。
第六章病因1、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湿、火)。
3、七情致病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4、饮食致病和过劳致病的类型。
5、水湿痰饮概念、致病特点。
6、瘀血的概念和病证特点。
第七章发病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第八章病机1.虚、实病机的含义和特点。
2.阴阳偏盛、阴阳偏衰的含义和特点。
3.阴阳格拒的含义和临床特征。
4.亡阴、亡阳的含义和临床表现特征。
5.气机失调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特征。
6.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常见类型。
7.风气内动的类型和临床表现特征。
8、疾病传变的概念、形式。
中医考研中基中药方剂考前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中基中药方剂考前知识点总结还剩不到一周时间以前考试前总会有老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说一堆小知识点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考前背背就能拿分的知识点包括中基、中药、方剂一起来复习一下吧中基四大经典重点内容《黄帝内经》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2.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难经》提出“寸口脉诊”《伤寒杂病论》1.第一本辨证论治的专著;2.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神农本草经》1.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2.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3.提出“四性五味”理论及“七情和合”;4.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药原则;第一部×××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药呕家圣药:生姜风药之润剂:秦艽疮家圣药:连翘乳痈要药:蒲公英肺痈要药:鱼腥草泻痢要药:白头翁水肿要药:茯苓黄疸要药:茵陈调理脾肺气机要药:陈皮烫伤要药:地榆头痛要药:川芎伤科要药:三七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要药:羚羊角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咽喉肿痛之要药:山豆根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咳喘要药:杏仁安胎要药:苎麻根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特殊剂量(重点药物)巴豆霜:0.1—0.3g(有大毒)马钱子:0.3—0.6g朱砂:0.1—0.5g牛黄:0.15—0.35g(散)麝香:0.03—0.1g(丸散)羚羊角粉:0.3—0.6g(散)甘遂:0.5—1g冰片:0.15—0.3g芫花:1.5—3g(散)方剂#治法“逆流挽舟”——败毒散“通因通用”——①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②芍药汤中大黄③桂枝茯苓丸“寒因寒用”——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热厥)“酸甘化阴”——①四逆散中白芍、炙甘草②小建中汤中芍药、饴糖“辛甘化阳”——小建中汤申桂枝、饴糖“透热转气”——清营汤中银花、连翘“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中芍药、丹皮“苦寒直折”——黄连解毒汤“火郁发之”——①凉膈散中薄荷、竹叶②龙胆泻肝汤中柴胡③清胃散中升麻“以泻代清”——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温除热”——①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②当归补血汤③小建中汤“培本清源”——大补阴丸“少火生气”——肾气丸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荣木——一贯煎滋水涵木——镇肝熄风汤“培土生金”——①泻白散②参苓白术散③麦门冬汤④清燥救肺汤“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杏苏散有代表性的句子★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行血-芍药、当归;调气-木香、槟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一贯煎★此疡门攻毒第一方也、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仙方活命饮。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体现了中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分析。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描述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在中医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人体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脏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外部表现,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腹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症状表现,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与特定的疾病有关。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煎煮、炮制等工艺制成药物。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的独特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良好的疗效。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问题详解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问题详解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汉时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完素B.杲C.从正D.朱震亨E.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A.心B.脾C.肝D.肾E.肺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A.鼻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 A )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B.木C.土D.金E.火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22.“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23.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24.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络25.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A.心B.肝C.肺D.肾E.脾2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7.“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B.肾C.脾D.小肠E.肝2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29.胆属于( )A.脏附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3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31.“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交感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33.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B.调理气机C.肺为娇脏D.主一身之气E.朝百脉34.心在液为( )A.汗B.泪C.涕D.唾E.涎35.脾主升清的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36.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A.促进血行B.调畅气机C.贮藏血液D.疏通水道E.疏泄肾精37.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精B.血C.津液D.营气E.心气38.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B.吸门C.贲门D.飞门E.户门39.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0.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41.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42.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阴维脉与阳维脉44.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45.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A.喜B.怒C.思D.忧E.悲4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B.肾C.肝D.心E.肺4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48.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49.肾在志为( )A.喜B.悲C.思D.恐E.惊5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A.心主血B.心主脉C.心藏神D.心为生之本E.心为君主之官51.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A.胃 C.胆B.脑 D.三焦 E.命门52.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B.足少阴C.足太阴D.冲脉E.任脉53.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B.胸腹部C.手指端D.足趾端E.以上都不是5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55.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眦的是( )A.足阳明B.足少阳C.手太阳D.手少阳E.足太阳56.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A.脾的运化B.心主血脉C.肝藏血D.肾藏精E.肺主气57.“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A.胃的受纳B.脾的散精C.小肠泌别清浊D.胃的腐熟水谷E.大肠传化糟柏58.魄门位于( )A.大小肠连接处B.胃与小肠连接处C.胃上口D.大肠末端E.以上皆不是59.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血液B.天癸C.肾精D.脑髓E.肾气60.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A.母病及子B.子令母实C.子盗母气D.乘其所胜E.侮所不胜61.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A.肝肺B.肺肾C.肝肾D.心肺E.脾胃62.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瘀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血能生气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63.下列哪项不符“液”的特性( )A.质较稠厚B.流动性较小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D.渗注血脉E.起濡养作用64.脾主升清的确切涵是( )A.脾气主升B.脾宜升则健C.脾主转输水谷精微D.脾气散精于心肺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65.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A.心中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66.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E.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67.《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A.筋B.骨C.肉D.气E.血68.导致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E.气闭69.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热极生寒B.阴中求阳C.阳虚阴盛D.重阳必阴70.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A.相乘为病B.相侮为病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71.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A.肺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肾病及心D.肾病及肝72.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A.心肝肾B.心肺肾C.肺脾肝D.脾肺肾73.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足阳明经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74.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奇经八脉75.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A.足少阴经下来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太阳经7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呼吸运动B.调节气机C.生成宗气D.宣发肃降7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78.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A.促进食物的消化B.调畅气的运行C.促进胆汁的分泌D.使人心情舒畅E.调畅血的运行79.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8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肝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肾的生理功能D.脾的生理功能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中基考试复习资料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神农本草经是第一中药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2.金元四大家: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滋阴派朱震亨(朱丹溪).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5.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6.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证具有时空性、动态性特征,因而既存在一种病可出现多种证的“同病异证”,也存在不同的病出现相同性质的证的“异病同证”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3.比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转化为阳或反之)阴阳消长,指对方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重阴必阳、寒极生热)5.什么叫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6.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7.事物属性珠五行归类表8.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基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清热药:凡能清泄里热,用以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清热药。
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方剂组成原则: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及必要剂量组织而成,即依法立方。
一般方剂的结构由“君,臣,佐,使”组成。
君药:是针对主症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其意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主要兼症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症;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八法: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如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
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6.相恶:指两药合用后,一药或两药某方面或某几方面治疗效应削弱甚至丧失的配伍关系。
7.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味: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P2561.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
(散、行的作用)2.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补、缓、和)3.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有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泄:通泄、降泄、清泄;燥:燥化水湿)5.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二. 填空题1.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载“365”种药物2.具有苦寒燥湿功效的代表药物——三黄:黄芩,黄连,黄柏3.具有苦温燥湿药物——苍术,厚朴4.回阳救逆的药物——干姜、附子5.治下半身风湿病痛的药物——独活6.治上半身肺胃之热的药物——石膏,知母7.清热凉血的药物(既凉血又滋阴)——生地,玄参8.善治寒痰湿痰症的药物——二陈:陈皮,半夏9.治热盛动风的药物——羚羊角10.四物汤的主治病症——(补血活血)血虚血瘀1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2.六味地黄丸的三补三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三补;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三泄13.四神丸主治的病症——阳虚泄泻,又称五更泄泻14.补肾助阳——补骨脂15.甘遂醋炙的目的是为了——解毒;玄胡醋炙的目的是为了——止痛;麻黄蜜炙的目的是——减缓腥散之气,止咳平喘16.四君子汤和理中丸只有一个药物的差别:四君子汤中是茯苓,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中为干姜,主治脾胃虚寒证.三. 选择题1.疏风热,解热毒——银花2.活血补血——当归3.活血凉血——丹皮4.心火亢盛,失眠——朱砂安神丸5.窍闭神昏证——麝香6.止血不留瘀——三七7.解表化湿——藿香8.清胃散配升麻作用——升散郁火9.善治蛔虫——使君子10.紫雪丹——消热开窍,息风止痉11.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茯苓12.甘草,甘遂——相反13.需久煎的——人参14.金银汤热入营血,配丹参的目的——防止热与血结15.通过炮制改变药物功效——煅石膏16.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17.主补脾肺之气——人参18.下焦虚寒之崩漏——艾叶19.大黄治泄痢初起功效——泻下攻积20.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证21.善治热食内积——山楂22.善治热淋——车前子23.清肝平肝——石决明24.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柴胡,黄芩25.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方剂——银翘散26.善治热病——防己27.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的妇科要药——益母草28.黄疸要药——茵陈29.主治上实下虚之咳喘——苏子降气汤30.活血行气(血中气药)——川芎31.治风痰上扰致头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32.滋养肺胃之阴——沙参33.半夏泄心汤——寒热错杂之痞证34.逍遥散的主治病机——肝郁血虚35.心脾两虚——归脾丸36.风湿内痛——山地参37.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杏仁四. 简答题1.化痰药物为什么要和理气健脾药物配伍?答:治痰症,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因“脾为生痰之源”,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
又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P357)2.中药五味的作用并举例(甘苦)答: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药味。
甘味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各种虚证的补虚药,如党参、熟地黄;用于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甘草、饴糖等。
苦味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用于火热诸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实热便秘、湿邪壅滞、便秘,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热通便、苍术燥湿、知母泻火存阴。
(P256)3.炮制的目的?答:(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使之能更适合病情需要。
(4)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5)便于制剂与贮藏。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P252)4.功效比较:半夏和陈皮答P326 P357:答: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五. 问答题1.黄芪人参的功效,主治证答: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主治脾气虚证。
P385主治:1. 用于脾气虚证。
2. 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证。
3. 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4.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难溃或溃久难敛。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P383主治:1. 用于元气虚脱证。
2. 用于脾气不足证。
3. 用于肺气亏虚证。
4. 用于热病气虚津伤或气阴两虚之口渴、消渴病。
5. 用于心气虚证。
2.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三补三泄,配伍三泄的目的答:六味地黄丸的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三补;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三泄。
配伍三泄的目的是泄降虚火,除虚热,止盗汗,能更好的固阴津,使补药更好地发挥出补阴的作用。
3.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说明配伍特点,主治证答:组成:生黄芪120g,当归6g,赤芍5g,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3g。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鹿茸(P387补虚药->补阳药)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茯苓(P315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焦三仙(P333消食药->神曲)药物组成: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习称“焦三仙”。
四逆汤(P439温里剂)组成:附子15g,干姜9g,灸甘草6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人参(P383 补虚药)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四君子汤(P440补益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g。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气短乏力,语音低微,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桂枝汤(P425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3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大黄(P300泻下药)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
适应症(主治证):1.肠道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火热上炎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症。
3.热毒疮疡及烧伤。
4.瘀血证。
5.黄疸、淋证等湿热证。
麻黄汤(P425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炙甘草3g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半夏泻心汤(P431和解剂->调和寒热)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甘草9g,大枣4枚。
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逍遥散(P431和解剂->调和肝脾)组成:柴胡、芍药、当归、白术、茯苓各30g,炙甘草15g。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黄疸要药:茵陈蒿(茵陈蒿汤P462)川芎(P345活血化瘀药)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诸痛证;头痛、风湿痹痛等证。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P248止血不留瘀的药物(化瘀止血药P340):三七茜草蒲黄。
安宫牛黄丸(P449开窍剂)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善消肉食积滞的药物:山楂。
善消米面积滞:麦芽。
(P332消食药)妇科经产要药:益母草。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P350善治寒痰、湿痰的药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P358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安眠。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白附子:功效: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作用:P436清胃散主治胃火上攻证。
病机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伤及血分,治当清胃凉血。
方用苦寒之黄连直泻胃中实火,为君药。
又用善入阳明辛甘微寒之升麻,清热散火解毒,来宣达郁遏之火。
黄连之苦寒降泄与升麻之辛寒,升散同用,使黄连泄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主治上实下虚的咳喘方剂:苏子降气汤。
P452功效: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滋养肺胃阴的药物: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玉竹。
P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