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的预防与管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对策
1、提高患者术前和术后护理水平。
术前实施充分的精神护理和护理,确保患者术前身体状况良好。
术后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术后及时休息、营养支持、伤口清洁、伤口护理、观察等,防止感染。
2、强化手术室消毒洁净。
手术室要定期进行消毒,洁净程度要求较高,确保手术室空气清新、洁净,避免细菌的污染。
3、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的进入。
手术室只有接受了体温检查、洗消消毒以及穿戴防护服等措施的人员才允许进入,以防止细菌的污染。
4、做好手术操作的护理。
要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流程和护理程序进行,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质量,使患者无感染的可能。
5、按照规定更换手术用品。
手术用品要严格按照规定更换,确保每次手术用的器械洁净,防止细菌的污染,避免感染。
手术部位预防感染的四大措施
自贡764医院手术部位预防感染的四大措施手术室对手术感染应实施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措施。
一、正确准备皮肤1、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应宣教皮肤准备方法:病人术前晚上应采用抗菌沐浴液进行沐浴,清洁皮肤,并更换清洁、宽松棉质衣服。
2、备皮在术前2小时内进行,尽可能不除毛发,如需除毛发应避免不损伤皮肤的备皮方法,如剪刀或电动备皮器等。
3、备皮范围应按手术要求进行,不得随意缩小备皮范围。
4、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护士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认真查看医嘱,按要求皮试,认真核对抗菌药物皮试结果,阳性者禁用并报告医生更换抗菌药物,同时做好三查八对。
2、护士根据医嘱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和给药途径,并准确记录。
术前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0.5-2小时内输注,尽量在术前30分钟内使用。
3、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护士有责任提醒医生术中给予第二剂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4、抗菌药物在配置及输注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输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麻醉师及手术医生,积极处理,确保用药安全。
(三)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维护手术病人正常体温以及术中保温护理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手术室护士应严密观察体温,主动采取综合保温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确保围手术期病人温暖舒适。
1、监测体温:巡视护士应对病人进行体温监测,维持体温在36以上;术前和手术超过2小时应有体温记录。
2、保持温暖的环境:随时注意调节室温,维持室温在22-25度。
3、保暖:可采用盖被、电热毯等措施对病人进行保暖。
4、冲洗液加温:需体腔冲洗时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度左右,可避免术中体温下降。
(四)有效控制血糖1、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时注意筛查糖尿病手术患者,查看病人血糖情况;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
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普外科(General Surgery)是一门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外科学科,治疗的对象包括胃肠道疾病、甲状腺疾病、胆囊疾病等。
在普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创面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病人容易感染细菌,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
因此,建立完善的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对于减少手术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外科感染的病因普外科手术感染是指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引起的创面感染。
引起手术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手术感染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环境不洁净。
普外科手术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室环境干净整洁是预防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
如果手术室环境不洁净,大量细菌会在手术过程中进入患者体内,导致手术感染。
2.手术过程操作不规范。
普外科手术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来避免感染发生。
如果手术者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污染、手术切口未做好防护等现象,增加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
3.患者个体因素。
患者的免疫力、疾病情况等个体因素也会影响手术感染的发生。
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容易引起手术感染。
4.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
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
例如医院手术室环境不规范、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等,都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发生。
三、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的意义建立完善的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对于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手术感染风险。
通过建立规范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使手术室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手术操作更加规范,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
2.提高手术效果。
手术感染会导致手术后恢复缓慢、伤口愈合困难等问题,影响手术效果。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3.保护患者安全。
手术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外科医院是一种高风险环境,患者在这里接受手术和其他治疗,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外科医院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
本文档旨在介绍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目标和实施方法。
二、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威胁至关重要。
以下几点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所在:1.提高患者安全:外科手术和其他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通过建立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
2.减少医疗风险:外科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面临一定的医疗风险。
通过合理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降低医疗风险,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增强医院信誉:外科医院的声誉和信誉是吸引患者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的信誉,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
三、管理制度的目标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1.预防感染的发生:通过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2.及早发现感染: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早发现感染的迹象。
3.及时治疗感染:建立感染治疗流程,确保感染患者能够及时获得科学有效的治疗。
4.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执行感染管理制度。
5.加强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感染控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为了实施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采取以下方法:1.建立感染管理团队:成立由医疗管理人员、感染控制专家和相关科室代表组成的感染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管理制度。
2.制定感染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要求和措施。
3.开展感染监测和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报告。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1.背景: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常见问题,尤其在外科手术中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事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
2.目的:通过制定规范的感染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外科医院感染防控能力,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管理体制和职责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担任主任,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感染管理工作。
2.相关部门职责:各科室和部门应设立感染管理责任人,负责本部门的感染防控工作,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
三、感染风险评估和监测1.感染风险评估:制定相关评估工具和评估流程,对患者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感染监测:设立感染监测系统,对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细致的监测和报告。
四、感染防控措施1.感染预防:建立规范的手卫生制度,包括医护人员术前术后必须洗手,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规范使用并定期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等。
2.消毒灭菌管理:严格按照消毒灭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和灭菌,定期进行设备器械的检测和维修。
3.环境清洁:定期进行病房、手术室和其他医疗区域的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4.医疗废物处理:按照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分类、收集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5.抗生素管理:建立抗生素使用和管理制度,严禁滥用、过度应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6.教育和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增强其防控意识和技能。
五、感染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理1.感染事件报告: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包括感染类型、发生时间、患者基本情况等信息,并进行跟踪和分析。
2.应急处理:对于发生的感染事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调查原因、改进措施等。
六、质量评价和改进1.质量评价:定期对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评价,包括感染率、感染事件及处理情况、员工培训情况等。
外科病区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区感染管理制度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外科病区感染,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我院制定了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
该制度将规范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行为,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一、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为了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我院设立了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感染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指导感染管理工作。
同时,在各科室设立了感染管理团队,由院感专业护士和医生组成,负责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二、感染管控措施1.患者入院前筛查:所有患者入院前必须进行感染筛查,包括评估其感染风险、病史调查等,以及对危重病人进行全面评估。
2.患者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必须进行隔离管理,确保不会传播给其他患者。
3.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定期洗手、戴手套和口罩等,避免交叉感染。
4.环境清洁:病房和手术室等场所必须定期清洁消毒,确保无菌环境,减少感染的发生。
5.器械消毒:对于使用过的器械和设备,必须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6.床位管理:病房床位要求合理分配,避免拥挤,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7.手术室管理:手术室必须保持洁净无菌状态,严格遵守手术流程和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8.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必须按照规定分类、包装和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9.医务人员教育:医务人员必须定期接受感染管理培训,提高对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10.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11.感染监测:医院将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感染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12.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将建立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记录和统计,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是我院外科病区感染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外科病区的感染控制水平,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感谢各位医务人员的努力和配合,共同营造安全无菌的治疗环境。
普外科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普外科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普外科感染管理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普外科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普外科感染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疗、全员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每个普外科医务人员都有义务遵守本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管理流程和措施,定期评估和改进。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足够的感染控制人员和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应对各类感染事件。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感染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事件上报制度和响应机制,及时处置感染事件,防止扩散。
第二章感染预防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普外科手术感染预防控制计划,规范手术间环境和操作流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感染监测机制,定期对手术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清洁消毒人员,保障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清洁消毒。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保持手术环境的洁净度。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后患者感染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术后伤口护理和感染监测,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院内感染监测,及时排查和隔离感染病例,防止院内传播。
第三章感染控制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感染控制专职人员,负责感染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病例登记和报告制度,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预警机制和危机响应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建设,监督和评估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情况。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和评估,对感染率进行分析和改进。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控制台账,保留相关记录和数据,定期整理和汇总。
第四章感染处置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事件处置委员会,负责感染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一、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待其它部位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糖尿病手术患者术前应控制好血糖水平。
3、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4、如无禁忌证,术前应洗澡或擦浴。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如需备皮应距离手术时间越短越好。
6、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为宜。
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8、术前应增加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术中1、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患者,切皮前1小时-30分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1500ml,术中追加一剂。
2、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3、术中注意患者的保温。
4、手术野冲洗应使用37°C生理盐水。
5、选择闭式引流,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
6、手术穿孔率高的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7、保持手术室内空气新鲜,有人情况下应使用空气消毒机。
8、加强门禁管理,避免人员频繁进出。
9、要遵循先做清洁手术后做污染手术,连台手术一定要作好消毒(工作人员着装的更换、床单位的更换、物表、地面及空气的消毒)。
10、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术后1、查房或换药接触切口及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时应戴好口罩、帽子。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标本,结合化验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什么是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划分为三个阶段)手术前期:是指作出手术决定到患者离开所在病房进入手术室;手术期:是指患者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进入麻醉复苏室;手术后期:是指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直至出院。
切口预防感染管理制度
切口防备感染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提高手术切口防备感染的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院订立了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确保全体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切口防备感染的相关规定,加强感染掌控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二、切口感染的定义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切口四周组织的感染。
三、切口防备感染的原则1.全部患者手术前必需做好切口消毒,并按规定涂抹抗菌药物。
2.全部医护人员必需佩戴合格的手术衣、手术帽和口罩,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
3.手术器械和供应品必需符合质量标准,严禁使用已过期或损坏的器械和供应品。
4.手术室必需维持高标准的干净和无菌环境,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无菌。
四、医务人员的职责1.医务人员必需熟识切口防备感染的知识,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
2.医务人员在手术室操作时必需穿着合格的手术衣、手术帽和口罩。
3.医务人员必需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保持双手的清洁和无菌。
4.医务人员必需依照规定消毒切口,并定时更换切口敷料。
五、手术室管理1.手术室必需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干净和无菌的状态。
2.手术室内禁止食物和饮料,禁止吸烟,严禁随便进出。
3.手术器械和供应品必需经过严格消毒和清洁,严禁使用过期或损坏的器械和供应品。
4.手术室必需配备充分的无菌敷料、手术刀片、缝合线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六、切口感染监测和报告1.医院将建立切口感染监测系统,对每位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监测和记录。
2.每位医务人员在发现切口感染病例时必需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七、罚则和嘉奖1.对于严重违反切口防备感染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2.对于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医务人员,将予以相应的嘉奖和表扬。
八、附件1.切口防备感染操作规范2.切口感染监测记录表九、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本制度将由医院感染掌控科负责执行和监督,医务人员必需乐观搭配并执行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对切口防备感染管理和掌控起到引导作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保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与完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方法及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
二、择期手术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三、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在切皮前0.5h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有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于150Oml术中应追加一剂。
四、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五、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减少人员数量及流动。
六、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手术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七、手术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八、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
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九、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十、术后换药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十一、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评估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行)》[S].2010。
医院感染与外科病房感染的防控方法
医院感染与外科病房感染的防控方法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已成为威胁病患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
在医院中,外科病房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尤其是外科病房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防控方法,并探讨其可行性和效果。
一、有效的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和病患应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病患前后、进行手术前后和处理感染性物质后。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并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洗手。
此外,还应强调正确佩戴手套的方法和频率,定期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外科病房的环境清洁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定期对病房内的表面、地板和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患者所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清洁消毒方法,确保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符合规范。
此外,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保证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行,以减少空气传播的感染风险。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在开展治疗时应准确判断感染类型,避免无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
同时,应掌握合理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防止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
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以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水平。
四、严格执行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手术室是外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感染风险较高的地方。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室感染控制规范,包括穿戴一次性外科手术服、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室内无尘、无菌环境。
此外,要严格按照手术室消毒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避免手术室感染的发生。
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与报告体系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与报告体系对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各个科室应建立感染监测队伍,定期对病例进行感染监测,并及时报告。
同时,应加强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参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外科病房是医院中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集中的地方,感染管理制度对于外科病房的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管理原则、感染预防、感染控制和感染监测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1 确保患者安全: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2 保障医护人员健康:规范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1.3 提高医疗质量: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外科病房的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管理原则2.1 制度规范: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制度的规范性。
2.2 信息公开: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应当向患者和医护人员公开,提高大家对感染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3 持续改进: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应当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合性。
三、外科病房感染预防3.1 患者隔离: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当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感染传播。
3.2 医护人员培训:医护人员应当接受感染管理培训,了解感染预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3 环境清洁:外科病房的环境应当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四、外科病房感染控制4.1 感染监测: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4.2 感染控制措施:对于感染病例,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扩散。
4.3 感染调查:对于感染病例的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外科病房感染监测5.1 定期报告:外科病房应当定期报告感染发生情况,对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5.2 数据分析:对于感染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的规律和趋势,为感染管理提供依据。
5.3 持续改进:根据感染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感染管理措施,持续改进外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病房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病房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二、责任与义务1. 外科病房负责人应确保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制定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并进行培训和监督。
2. 医务人员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
3. 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遵守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1. 感染监测与报告(1) 外科病房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菌进行监测。
(2) 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感染预防(1) 医务人员应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感染性物品后,以及进行无菌操作前。
(2) 患者应进行手卫生,特别是在进出病房、接触自己的伤口或导尿管等情况下。
(3) 外科手术应按照规范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手术器械应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4) 外科病房应保持良好的清洁和通风,定期进行消毒和除菌处理。
3. 感染控制(1) 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根据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进行选择。
(2) 患者应单间或分区隔离,根据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进行选择。
(3) 感染性物品应单独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四、培训与考核1. 外科病房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培训,包括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内容。
2. 医务人员应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确保掌握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和技能。
五、监督与评估1. 外科病房负责人应定期对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 外科病房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监督和评估,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外科病房是医院中高风险的感染传播区域之一。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和措施。
二、管理目标1.减少外科病房感染发生率;2.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3.加强外科病房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4.优化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
三、感染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培训(1)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培训,包括感染预防原则、手卫生、消毒灭菌等;(2)新员工入职前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并进行考核;(3)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竞赛,提高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2.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入外科病房前,必须正确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正确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3)医务人员应遵守正确的手卫生步骤,包括湿润双手、取适量洗手液、搓揉双手等。
3.环境清洁和消毒(1)定期对外科病房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风险区域和设备;(2)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外科病房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3)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个人防护(1)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或污染物时,必须及时更换个人防护用品;(3)医务人员在处理感染性废物时,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处理。
5.患者管理(1)外科病房应设立单间或合理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传播;(2)外科手术前,患者应接受必要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3)外科手术后,患者应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并进行伤口护理。
6.感染监测和报告(1)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对外科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2)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外科病房的感染病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定期进行感染数据分析,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措施。
四、责任分工1.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2.感染控制科负责培训医务人员、监测感染情况和分析数据;3.外科病房负责执行感染管理制度,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一、前言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门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提高门诊外科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门诊外科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病人家属等,所有工作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目的1.规范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2.预防和控制门诊外科感染,减少院内感染风险;3.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确保门诊外科工作安全;4.加强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和素质。
三、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2.依法依规,严格管理;3.科学、合理、安全;4.责任到人,分工协作。
四、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内容1.感染管理组织1.1设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和计划;1.2设立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感染管理工作;1.3设立院内感染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等多个专业人员,负责感染管理工作。
2.感染防控措施2.1对门诊外科工作区域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2.2医护人员要按规定穿戴手术衣、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交叉感染;2.3对门诊外科手术器械要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和灭菌,保证手术安全;2.4加强门诊外科患者的感染管理,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进行隔离和观察。
3.感染监测3.1建立门诊外科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门诊外科感染进行监测和统计;3.2定期组织门诊外科感染调查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4.感染防治培训4.1对门诊外科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员工的感染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4.2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及时传达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和规定;4.3定期组织感染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执行1.所有门诊外科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规定,听从感染管理委员会和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2.对于违反感染管理制度规定的人员,将依照公司规定进行处理;3.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院内感染迹象,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4.定期对门诊外科感染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外科病房感染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保护患者免受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五个部分,包括感染预防措施、环境卫生管理、手卫生管理、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员工培训与管理。
一、感染预防措施1.1 定期制定感染预防措施计划:外科病房应制定感染预防计划,明确预防措施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时间。
计划应包括患者筛查、手卫生、消毒灭菌、环境清洁等方面的内容。
1.2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规程:外科病房应建立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对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确保无菌操作和使用。
1.3 加强患者筛查:外科病房应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和筛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患者,防止感染的传播。
二、环境卫生管理2.1 定期消毒清洁:外科病房应制定定期消毒清洁计划,对病房内的地面、墙壁、床铺、家具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2.2 垃圾处理规范:外科病房应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理和处置,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空气质量监测:外科病房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确保空气清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三、手卫生管理3.1 洗手消毒规范:外科病房应建立洗手消毒规范,明确医护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洗手消毒要求,确保医护人员的手部清洁。
3.2 提供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外科病房应配备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确保医护人员方便进行手卫生操作。
3.3 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外科病房应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4.1 建立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制度:外科病房应建立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符合标准。
4.2 定期检测消毒灭菌效果:外科病房应定期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4.3 加强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外科病房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引言概述:
外科病房是医院中感染风险较高的部门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感染监测和感染报告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程序
1.2 建立感染管理团队
1.3 制定感染管理培训计划
二、外科病房感染预防
2.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2 定期消毒和清洁环境
2.3 保持患者个人卫生
三、外科病房感染控制
3.1 隔离感染患者
3.2 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
3.3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
四、外科病房感染监测
4.1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
4.2 定期进行感染数据分析
4.3 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五、外科病房感染报告
5.1 建立感染报告制度
5.2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
5.3 分析感染报告数据,改进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预防和控制外科病房内感染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该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感染防控策略、感染监测与报告、感染控制培训以及感染管理制度的评估与改进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感染管理的重要性1.1 提高患者安全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外科手术患者的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
1.2 保护医务人员感染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1.3 提升医疗机构声誉外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吸引更多患者的信任和选择。
二、感染防控策略2.1 消毒与洁净外科病房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环境的洁净,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2.2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程,正确使用洗手液或洗手剂,做到常规手卫生和手术手卫生。
2.3 感染预防用具外科病房应配备适量、适用的一次性使用的感染预防用具,如手套、口罩、帽子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3.1 感染监测外科病房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尿路感染等,及时发现感染风险,采取相应措施。
3.2 感染报告医务人员应及时、准确地报告感染事件,包括感染的类型、发生时间、影响范围等,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3 数据分析与应对医疗机构应对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消毒、更换医疗器械等,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四、感染控制培训4.1 医务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管理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能力。
4.2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感染防控知识,如手卫生的重要性、避免交叉感染的方法等,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4.3 外部专家培训医疗机构可以邀请感染控制领域的专家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irkland KB, Briggs JP, Trivette SL, et al. The impact of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the 1990s: Attributable mortality, excess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extra costs.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9;20:725 –730.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五、术后伤口护理
无菌敷料保护切口至术后24~48小时, 达到初步愈合 48小时以后是否还需要敷料,是否可以 淋浴,尚无定论 更换敷料遵守无菌操作 避免使用碘酊消毒皮肤 术后切口热疗可能有助于保持局部干燥,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 及早拔除引流物
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
手术开始前0.5~2小时临时使用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追加一剂 对于根据手术部位定植细菌规律选用抗生素 术后使用的抗生素对SSI并无影响 IV类切口为治疗使用抗生素
目前已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下消化道手术及有植入物的 手术,术前恰当的预防使用抗生素,将显著降低SSI;无植 入物的I类切口,是否使用抗生素与SSI无关
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术前输血,尤其术前输入含粒细胞的血液成分
Vamvakas EC, Carven JH. Transfusion of white-cell-containing allogeneic blood components and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effect of Vol. 20 No. 4 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OF SSI 271 confounding factors. Transfus Med 1998;8:29-36.
剃须刀备皮 vs 不备皮,SSI为5.6% vs 0.6%
均使用剃须刀,术前24h内备皮 vs 术前即刻备皮,SSI为7.1% vs 3.1%,如在术前24h以 上备皮,SSI将超过20% 剪除毛发比使用剃须刀,SSI更低
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
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是指手术开始前0.5~2h内临时使用的一次抗生素 其目的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减少手术部位细菌负荷,避免超过人体自身防御能力 合理的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将显著降低SSI
Watanabe et al. (SSI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urg Today (2008) 38:404–412. ) 该研究分析了941例下消化道手术病员SSI数据,结果如下 急诊手术,SSI高于择期手术。 24.6% vs 12.8% III、IV类切口,SSI高于I、II类切口。 38.7% vs 11.8% 术中失血,失血量越大,SSI风险越大 Reiping Tang,et al.(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elective resection of the colon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处臵 :
备皮,备皮的时机与方法 Seropian R, Reynolds BM.(Wound infections after preoperative depilatory versus razor preparation. Am J Surg 1971;121:251-4.)研究指出: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处臵 :
手术室通气与消毒 手术器械消毒 手术人员消毒 手术隔离与铺巾 手术操作
无菌技术 手术技术 切口保护 植入物与缝线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基本原则:
达到良好的身体状况 避免过度的医疗性破坏 无菌原则 恰当使用抗生素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一、病员准备
手术部位感染的经济学问题
Reilly J, Twaddle S, McIntosh J, et al.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J Hosp Infect 2001;49:245– 249.
SSI额外成本组成
Zoutman D, McDonald S, Vethanayagan D. Total and attributable costs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s at a Canadian tertiary-care center.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8;19:254–259.
手术部位感染的经济学问题
石娜, 徐卫, 舒雪芹等. 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 年第14 卷第6 期.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病员一般情况 :
糖尿病,尤其术后48小时内的高血糖状态,将增加SSI 吸烟,将影响伤口的一期愈合,有增加SSI的风险 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注: a、同时涉及切口浅层和深层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的SSI。 b、器官/腔隙SSI 经切口引流的归为切口深部组织的SSI。
器官/腔隙的SSI
感染发生在手术30 天内(无植入物)或发生在1 年内(有植入物),且 感染与手术有关。除切口以外的任何解剖部位,只要是手术操作过 或打开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另行戳口放臵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中有化脓性引流物。 b、从器官/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c、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脓肿或感染的 其它证据。 d、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主治医生诊断为器官腔隙SSI。
Nagachinta T, Stephens M, Reitz B, Polk BF.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J Infect Dis 1987;156:967-73.
营养不良,严重的蛋白-热卡营养不良将明显增加院内感染、切口 感染及术后死亡率
Hu SS, Fontaine F, Kelly B, Bradford DS. Nutritional depletion in staged spinal reconstructive surgery. The effect of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pine 1998;23:1401-5.
引流,是外科的精髓
——希波克拉
底
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
全身治疗原则
改善营养——控制感染的基础 控制血糖——控制感染的关键,尤其是糖尿病人 适当纠正贫血 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降低其他一切可能的慢性应激反应 避免过度的医源性刺激
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
腔隙感染的处臵
如腹腔、胸腔、关节腔感染,尤其是脓肿 充分的引流是愈合的关键 多需要穿刺引流或再次手术清创引流 彩超引导下穿刺臵管创伤小、定位准确,推荐 可经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冲洗 一般不需要抗生素冲洗 少数感染轻的病例,通过抗感染治疗可好转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三、手术室、手术设备、器械及环境的处臵
略过
四、外科操作
操作轻柔,减少组织破坏 及时止血,减少渗血 减少失活组织及异物的残留,如缝线、焦化组织、碎屑 消灭死腔,尤其切口处 尽可能采用可吸收缝线,采用无纺单股缝线 尽可能减少引流,如必须,留臵闭式引流 术中保持病员体温 如有必要,使用温热生理冲洗手术区域或切口,避免局 部使用抗生素冲洗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定义
切口浅部组织的SSI 切口深部组织的SSI 器官/腔隙的SSI
切口浅部组织的SSI
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 天以内,仅涉及切口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切口浅层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b、从切口浅层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c、至少有下列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之一:疼痛、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 生将切口浅层组织打开(切口细菌培养阴性则除外)。 d、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主治医生诊断为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下列所述不列入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a、针眼处脓肿(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b、外阴切开术或新生儿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c、感染的烧伤创面。 d、延伸至筋膜或肌层的切口SSI(见切口深部组织的SSI)。
手术部位常见病原菌分布
手术部位感染的经济学问题
美国NNIS报告的1986-1996期间SSI为2.6%,而全美每年手术台 次约2千7百万台,估计的SSI病例在70万例,但真实数据可能更高 而每例SSI额外的治疗成本在数万美元以上 丹麦政府的数据,每年SSI额外成本占到了医院财政的0.5%
有效控制血糖 停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鼓励戒烟 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 术前日要求病员淋浴 关于备皮的原则: 除非手术切口部位毛发对手术有干扰,否认不备皮 尽量剪除毛发,或使用脱毛剂,避免使用剃刀 尽量在手术前即刻备皮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二、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I、II、III类切口)
Post S, Betzler M, vonDitfurth B, Schurmann G, Kuppers P, Herfarth C.Risks of intestinal anastomoses in Crohn’s disease. Ann Surg 1991;213(1):37-42. Zerr KJ, Furnary AP, Grunkemeier GL, Bookin S, Kanhere V, Starr A.Glucose control lowers the risk of wound infection in diabetics after open heart operations. Ann Thorac Surg 1997;63(2):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