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

合集下载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系。

它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突出了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拓展。

首先,人地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人类依赖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其次,人地关系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此外,人地关系还涉及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总之,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并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目标。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土地经济学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一)人地关系的概念l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man-nature relationship),其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l人地关系是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的变动驱动着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制度的变迁。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二)人地关系的内涵l1、人与地——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ü 反映为人类对土地直接的利用与消费,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对各类土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ü 土地资源属性的表现ü 对应土地的利用(生产)问题ü 是土地问题的根源,也是土地政策、制度的最终归宿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二)人地关系的内涵l2、人与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ü 在土地利用和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配、交换等经济关系ü 土地资产属性的表现,重点在于各类土地权利ü 对应土地的分配(制度)问题ü 解决各类土地问题的关键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1、基本层次ü 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人口密度,populationdensity)ü 反映了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ü 以此判断人地关系是相对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2、中间层次ü 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关系(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tity of land resources)ü 关键指标: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3、综合层次ü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ü 人类土地需求的多样性及世代公平问题——联合国《21世纪议程》:人口生存与生活需要,关键性资源,环境因素的健全和生物多样性,都要特别予以注意。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1. 人地关系很复杂呀!就像你和你那纠结的感情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2. 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哟!就如同你和你的好朋友,会互相改变对方。

像一些地方因为人类的开发变得繁荣起来,但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3. 人地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呢!好比天气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像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荒地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

4. 人地关系会带来后果的呀!就像你偷懒不学习,考试就会糟糕一样。

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这后果多严重啊!
5. 人地关系可是有依赖性的哦!就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

我们依赖土地提供的资源来生活,要是没有土地,那可咋办呀!
6. 人地关系也能展现和谐美好的一面呢!仿佛一段甜蜜的爱情。

像有些乡村,人们合理利用土地,与自然和谐共处,多美好呀!
7. 人地关系存在不平衡的时候啊!就类似贫富差距一样。

有的地方对土地过度索取,而有的地方却能很好地保护土地。

8. 人地关系是特别重要的呀!这还用说吗?就好比吃饭对于我们很重要一样。

我们必须重视人地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人地关系复杂多样又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 黑格尔 拉采儿 森普尔 亨丁顿 二、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培根 叔本华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 特征, 特征,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贬低和忽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影响, 的重要影响,过分夸大人的能动作用
三、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 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 白兰士 白吕纳
R: S人+S地=S :
V人+V地=V
人口增长
人口素质 政策
畜牧业盲目发展 气候 土壤 水源 植物生长不良
粮食与饲料不足 滥伐、滥垦、滥牧、滥撬 森林消失 草场退化 荒漠化
西北内陆地区人地矛盾示意图
四、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现代经济条件及特征:P25-28 现代经济条件及特征: 25经济条件: ⒈经济条件:⑴经济关系国际化 ⑵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 ⑶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 ⒉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 ⑴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⑵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⑶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⑷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 ⑸区位因素有静态转变为动态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采集狩猎社会 崇拜自然—采集狩猎社会 崇拜自然
阶 时 段 崇拜自然
期 采猎文明(一万年前)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原始技术—石器、木 器
生产力水平 主要技术
主要环境问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 题 食物短缺 人地关系思 想 系统识别 恐惧和依赖 无结构系统
㈡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⒈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 ⒉不同的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 ⒊不同的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着一 定的影响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生态农业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 质量。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健康。
绿色食品
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提高 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 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number {01}
目 录
• 人地关系概述 • 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实践 •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0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的定义
人地关系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地关系研究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不 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 演变。
04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
总结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粮食安 全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工业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 文化景观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
5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
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 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 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 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
31
.

32
(七)环境感知
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 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完整版)人地关系

(完整版)人地关系
返道,劳而无获。
案例
教材P91页“案例”子
你知道玛雅文明是怎样消失的吗?
案例:玛雅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本P91的阅读材料,讨论玛雅文明的衰 落的根源。
结论 排序

(1)玛雅文明的衰落 (2)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应不足 (3)严重的水土流失
(4)森林被毁、生态恶化
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
主要技术手段: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矛盾激化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问题成为公害
第六章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什么是环境问题呢?该 如何解决呢?
20世纪初,世界人口 只有约16亿。1999年10 月,世界人口已经突破 了60亿。随着人口的激 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 及工业的2迅猛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 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 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 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 性问题之一。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 动,能影响到很远 的地区;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除了酸雨,还有哪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
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威胁 着全人类。
北欧的酸雨
东欧核泄漏 污染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中“人”、“地”分别 指的是什么?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指社会性的人 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 动的人,
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 的人,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地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人口、城市、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初中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与人地关系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人口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人地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口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的多少对人地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人口数量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密切,人口过多可能造成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过少则可能带来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受限等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不均衡也会对地球的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密集区的资源压力大,环境负担重;而人口稀少的地区,资源利用率可能较低。

2. 城市化与人地关系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

城市化导致了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变化,进而对人地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城市的用地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紧缺;城市扩张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产生压力;大量人口的集聚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等。

3. 人口迁移与人地关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流动。

人口迁移会引起原地和目的地的人地关系变化。

人口迁移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然而,人口迁移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例如,大量人口的涌入可能导致目的地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原地的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与人地关系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与人地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城市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资源和空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

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 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 的地理环境。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 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 概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
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 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2、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认识 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 的意义。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观点和思想 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的一系 列思想理论。古代社会的人们就注意到人地关系的存在,提出 了对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如中国古代有“天命论”的思想, “天与人交相胜”的人地相关思想。但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思 想上形成认识系统,是近代地理学形成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主 要思想论点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 态论和协调论等。
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们认识到人
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 (population)、资源(resource) 、环境(environment) 和发展(development) 的诸多问题。人地关系协调就是协 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PRED 协调。
基本论点: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 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 地关系的特点,论点大体相同。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 “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 人 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双重身份:生产者、 双重身份:生产者、消费者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理由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第三章 人地关系

第三章 人地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 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 地制度。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 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 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
(二)耕地减少
中国历史上的耕地面积从总趋势上说是不断上升 的,但其间有波动,这种波动就是耕地面积的增 长停滞甚至绝对减少。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的连年战争是分不开的。
三、历史上的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人口循环和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 不是偶然的。
二、历史上的土地变化
和历史人口的增长趋势相似,中国历史上的耕 地面积变化也明显具有两大特征,即总趋势上 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因而,历史 上土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耕地增加和减少 的原因。这里分别讨论耕地增减的原因。
(一)耕地增加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耕地增加的途径无非是将未 加使用的宜农荒地进行开垦使用,使之适合于农 业耕作。 垦荒和屯田是中国历史上耕地增加的两种方式和 直接的原因。
第二节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一、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趋于不 断增长,这一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缓慢性 和波动性两大特征。
(一)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
在和平时期里,对于开放人口来说,人口增长取 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状态;而对于封 闭人口来说,则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对于中国人口来说,由于国际迁移对人口总量的 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口增长也 就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第二章人地关系

第二章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出要实现SD,并认为SD “强调人类通过对生物圈的管
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SD被各国普 遍接受;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不可 人为割裂开来;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生活方 式的重要里程碑。 •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 划》被认为是关系到全球未来10至20年环境与发展进 程走向的路线图,是国际社会在SD领域积极努力的最 新结晶。
• 地域空间乃是地理学的独特性视角。
从区域差异方面;从空间联系方面。
二、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 险分析;

• • •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适应论
生态论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四、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臵,人类活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 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四节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2016年 ①人地关系的网络化。经济关系国际化的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区域界限被打破,呈 现出区域之间的网络化和全球范围的网络化趋势。 ②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深加工技术和高科技使得资源可利用的限制条件降 低,使得区域的资源开发层次和开发广度扩大,区域资源结构改变,区域经济价值 被附加。在这种条件下,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得到一定缓解。 ③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经济关系国际化改变了区域的物质条件,互补 性的经济关系在不同地域之间形成,使得一个区域可以从互补的其他区域得到稀缺 资源,同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定位观念,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更 大选择性。一个确定区域中的人类群体,对应了更多的生存选择。 ④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促使 全球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资源竞争加剧,造成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改变 和恶化明显、全球性人地矛盾扩大。这种状况将会导致更为深刻的区域性人地矛盾 的产生,人地关系的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多。 ⑤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区位因素对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影响很大。随着交通 运输、生产技术和信息通信条件的现代化,距离因素对区位和商业因素的实际作用 在减弱,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供应地和市场的关系。这样也缓解了区域 性的人地矛盾关系。
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需求。 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介的技术的变化,必然带 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人地系统结构的又一次转换。
从本质上讲,采集狩猎和早期农业社会中,人地相互作用不剧烈,人对地的影响较 小,受地的影响较大,从总体上说,人地关系相对和谐,人地系统结构是可持续 的。随着人口增多,农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对地的影响不断加强,产生了土壤侵蚀 等生态环境,人地系统受到局部破坏。工业社会是建立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 耗和高物质消费的基础上,由于其物质基础的不可再生,决定了传统工业社会是不 可持续的,而且人地系统结构所遭受的破坏时全球化的。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农村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农村人地关系
– 其三,阻碍了爪哇农业出现自发性的农业现代化。
艾尔温: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 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 途径起作用:
– 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 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
– 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 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
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 的增加。
Second: “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 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方 面。
Third: “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 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Forth: “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 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 着根本的区别。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
主要根据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 资料,特别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 调查资料,以及他本人在80年代初期在中 国的实地调查资料。
在理论上,他移植了吉尔茨的“农业内卷 化”理论,研究中国的农村经济特点,提 出了“过密化”理论。
这一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First: “过密化”的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
从中观层次上,人地关系涉及人类在何种限度内 利用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人口再生产制度等 密切相关;
从微观层次上,人地关系主要指人口数量与土地 面积的关系,在农村主要体现为农业劳动力资源 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
二、人地关系理论
“农业内卷化” “高水平均衡陷阱” “过密化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
“发展”与“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黄宗智提出了“没有发展的增 长”概念。
第二节 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前人地关系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 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 2、对动植物的影响 3、对农业的影响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气候变 暖最明显地区。 •气候变暖使我国植物面积种植制度发生较大 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气候变暖,蒸发相应加大,荒漠化程度加大 •极端天气频发,而且强度明显。
二、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 (1)环境决定论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儿 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 定因素 (2)可能论和豁然论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 可能论认为自然环境仅仅提供了一系列可 能的机会,人类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权利, 它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
可能论认为基本观点是:自然没有必然性, 但到处都存在可能性,人类作为可能性主 人,才是利用他们的主宰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在提出了介于决定 论与可能论之间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发展 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 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 另一些可能性。
缓和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 (二)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 (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确立农民土地长期使用权 (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一、全球变暖与人地关系 全球变暖归因于温室效应,石化能源燃烧造成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全球变暖为主要特 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 态环境急剧恶化。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
(三)战争时期人口波动 在战争时期人口减少或停滞,而和平时期 人口数量则趋于增长,人口增长过程表现 为循环过程,称为“人口循环” 历史上土地变化 (一)耕地增加 中国历史上耕地面积变化也具有两大特征 即总趋势上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波动 (二)耕地减少
•耕地减少与连年战争分不开 •盲目开垦,造成水土流失 •城市扩展,征用、占用耕地 历史上的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人口循环是治乱循环的结果,与耕地相联系; 耕地循环也是治乱循环的结果。和平时期, 由于社会稳定,政府既鼓励人口增长,又推 行增加耕田的屯田政策,使人口和耕地同时 增加;而战争时期,战争使两者同时减少。 另外,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相互影响
人地关系
• • • •
人地关系的的概念及主要理论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的变化 全球变暖与人地关系
一、人地关系概念 人地关系: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人地关系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 系,同时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也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生态论 生态论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村子相 互作用关系,又称适应论 (4)文化景观论 文化景观轮认为应当从研究文化景观的角度 来分析人地关系,文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 感觉到的人文景观的形态
三、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卜凯主持的 土地以土地利用调查为标志 第二阶段发生在五六十年代,以国外学者研 究为主流,国内研究主要是50年代针对人 口增长所做的一些简单的人地关系比较分 析 第三阶段是70年代末以来,除了从人地关系 上论证人口控制必要性的早期文献外,到 80年代后期还有比较深入专题研究
四、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变化 历史上人口变化 (一)中国人口增长的特征 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趋势是趋于不断增长, 这不段增长的过程具有缓慢性和波动性两大特征 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具有稳定人口特征,而战争 时期人口增长则具有人口循环的特征 (二)和平时期 和平时期,对于开放人口来说,人口增长取决于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状态;而对于封闭人 口来说,则却绝育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一面,由耕地也增加而引起的食物增加供应 增加有助于人口增长;同样地,人口增长引起 的食物需求增强,有刺激着耕地增加,反之亦 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3年 第二阶段从1962年到1978年 第三阶段到今
当今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农村中国的“圈地用地” (三)农村中土地抛荒问题(经济原因、自 然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 (四)农村中劳动力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