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合集下载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课堂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背景。

分析并解读《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及《登高》的背景资料。

相关文学鉴赏和创作技巧的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了解杜甫的生平。

收集有关诗词创作的资料,了解基本创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提问学生对《登高》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4.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强调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5.2 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六、教学延伸6.1 诗歌鉴赏:选取杜甫其他表现自然景观的诗作,如《春望》、《望岳》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6.2 文学与文化: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登高》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理解和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杜甫的艺术手法创作自己的登高题材作文。

二、教学重点1. 分析《登高》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

2. 学习背景知识,理解作品的意义。

3. 运用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的登高题材作文。

三、教学步骤导入:1.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杜甫及其代表作。

2. 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对“登高”二字有什么理解?”展示与解析:3. 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登高》原文和翻译,并结合背景解释诗歌的意义。

4. 解析:通过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杜甫的用词、修辞和意象手法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

探究与分析:5. 比较:与学生一同分析《登高》与其他登高主题的作品的区别和共同点。

6. 探究:通过学生们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发现杜甫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如何融入这首诗中。

实践与创作:7. 模仿:通过学习《登高》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登高题材作文。

8. 分享:学生可以在课后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互相交流欣赏。

总结:9. 教师总结:对《登高》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杜甫的艺术魅力。

10. 学生反思: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收获并提出问题。

四、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2. 鼓励学生创作其他题材的作文,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杜甫的《登高》。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诗歌鉴赏能力,还激发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同时,通过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也提升了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拓展的环节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创作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互动和思辨,使学生在参与中真正领悟到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教学总结、教学计划、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说课稿、好词好句、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teaching summarie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experiences, teaching reflections, lecture n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sson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教案关于《登高》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文化内涵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提高其文学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杜甫的《登高》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批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杜甫的《登高》原文、辅助教材《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辞典》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杜甫的《登高》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导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的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的题目是什么?题目中的“登高”是什么意思?2)诗歌中主人公登高的目的是什么?3)诗中主人公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4)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3.内容展开(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介绍自己对《登高》的理解。

同时,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4.文化解读(15分钟):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他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的文化内涵和主旨。

5.文学批评(20分钟):教师将向学生介绍《登高》的流传和批评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的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6.情感体验(1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诗意表演,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表演来传递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

7.总结提高(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继续研读和欣赏杜甫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阅读其它杜甫的作品,进行文学对比和批评。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文学造诣。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杜甫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登高》的诗意和诗艺。

2. 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2. 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分享感受和体会。

b. 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意。

b.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b. 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c. 讲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课堂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进行诗歌创作或赏析文章写作。

b.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练习成果。

b.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关爱他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以及合作态度等,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背诵和赏析文章,评价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期综合评价:结合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杜甫诗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登高》诗歌文本、注释、译文及杜甫生平介绍。

2.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了解?2. 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读《登高》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3. 诗歌鉴赏(1)教师展示相关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对比分析,感受杜甫的诗风。

(2)提问:同学们认为《登高》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哪种诗风?为什么?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提醒同学们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作业布置(1)背诵《登高》诗歌。

(2)写一篇关于《登高》诗歌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邀请同学们找一找其他描写登高景象的诗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照欣赏,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 创作拓展:请同学们尝试仿写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借鉴杜甫的表现手法和诗风。

七、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登高》诗歌的主题。

《登高》课堂讲解教案:文学经典之《登高》

《登高》课堂讲解教案:文学经典之《登高》

《登高》课堂讲解教案:文学经典之《登高》。

一、教材基础目标《登高》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理想的年轻人,是鲁迅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从而更好地体现《登高》这一经典之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基础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鲁迅小说《登高》的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鲁迅为之呐喊的精神。

3、学生能够掌握鲁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点讲解《登高》的知识点包括作者、主题、情节、角色、文学风格等方面。

以下是详细讲解:1、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学才华影响了一代文人。

鲁迅作为《登高》的作者,是一位思想深刻、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学大师。

2、主题《登高》的主题是青年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登高这一象征性的行为,表现了一种宣扬人格高尚、个性独立、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它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青年人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唤醒了全新的时代精神。

3、情节小说通过主人公永庆的追求自由的故事展开。

故事的开端是主人公挣得自由后的喜悦,然后通过他对自由的挑战、对自由的执着,表达出了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小说的结尾十分出人意料,让读者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4、角色主人公永庆是小说的主角,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活跃于社会上,一度成为社会的主角。

但在这种社会下,他的渴求还是被压抑。

唐中孚和张启文则是对比性更强的角色,他们代表了大众文化和束缚人性的文化,让读者看到了年轻人的命运以及民族文化的危机。

5、文学风格《登高》风格简练、深刻、质朴,富有特点的论述和抒情,用的是特别高超的语言艺术手法,以至于具有无法超越的深度和广度。

小说的引发力来源于鲁迅对现实的关怀和对未来的预期。

三、教学策略教学难点:1、主题思想如何准确理解?2、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情感和文化内涵?3、如何教授文学风格和语言技巧?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提问并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优秀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优秀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优秀《登高》优秀教案一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同学个别朗读2.教师范读3.集体朗读4.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旨。

3.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4. 通过欣赏诗歌加深对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生平介绍。

2. 课堂PPT。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先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对杜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欣赏诗歌(10分钟)1. 教师将《登高》诗歌分段展示在PPT上,并朗读出来。

2. 对学生进行第一次朗读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教师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

第三步:剖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并将关键点写在板书上。

1. 诗歌结构:通过解读诗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层次和韵律。

2. 诗歌表达手法:通过解读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第四步:探究杜甫思想和感情(20分钟)1. 通过诗歌中的细节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杜甫思想和感情。

2. 学生小组研读《登高》诗歌,分析诗中的细节和意象,并就杜甫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进行讨论和梳理。

第五步:课外拓展(15分钟)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风格。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杜甫的作品,并写读后感。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比较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能够开拓他们的文学眼界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素养。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一、教材选取与背景介绍《登高》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登高》课文,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和解析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难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2. 教学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语言结构?2)怎样分析文本所传达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采用课前导学、课内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 热身导入(15分钟)在课前,通过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和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正式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李白及其《登高》的背景和特点,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作品创作背景作准备。

接着,通过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所包含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其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与《登高》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李白文化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3. 课堂探究(30分钟)通过分小组读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手法、词汇用法,感受作品文化内涵。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登高》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4. 总结评价(1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或小结,对作品的风格、技巧、意境进行评价,获得更好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要注意文本的构思、艺术手法等,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教学心得与感想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的探讨。

登高教案(最新4篇)

登高教案(最新4篇)

登高教案(最新4篇)《登高》教案篇一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登高教案10篇

登高教案10篇

登高教案10篇登高教案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透过知人论世、品字、比较、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导入(4分钟)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我们明白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齐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应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应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应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这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
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课题《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登高》情景交融的境界及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人公形象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蜀道难》,领略了杜甫口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的魅力。

那么作为同样受万人景仰的“诗圣”,杜甫又是怎么要求自己的呢?——他曾经说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是这样呢?今天通过学习《登高》我们一起来体会。

二、知人论世
导语:要想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这首先需要我们了解作者及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见ppt
三、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导语:知人论世,仅是第一步。

我们常说一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才是关键。

下面我们来认真地研读《登高》这首诗。

【思考1】通读《登高》,再结合注释,请说出诗歌创作的时间与地点?
时间:唐大力年间的某一个秋天,地点:夔州
(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就像蓬草一样,四处飘零。

年轻时游历四方,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谏言,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泰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而这首《登高》即是杜甫历经漂泊磨难死后,死前的第三年所作。

【思考2】用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悲(悲伤、孤独、忧愁)
【思考3】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找出诗中关键词,走入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歌内容。


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
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结: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之悲和境遇之悲
四、合作导语: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具体表现出“凄楚、悲愤、孤独”的基调的?要求各学习小组就诗歌中某一联展开讨论。

探究首
联【思考1】首联从内容上来看主要讲了什么呢?——夔州的特定环境
【思考2】首联两句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这两组意象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上的寒冷,又有心灵上的颤抖。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的叫声令人心悸,凄楚不已。

正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万分的悲哀。

⑤“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或即使有家也不能归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总之,这是一只饥饿、绝望、迷失方向、离散失群、痛苦孤独、濒临死亡的鸟。

(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效果:第一句,意象气势紧急猛烈;第二句,意象却平和清丽,形成一张一弛、一急一缓的强烈对比,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气势磅礴的秋江图景,也使诗歌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颔联【思考1】颔联通过哪几种景物来表现情感的呢?
由树及人,“落木”实指生命,“萧萧下”意指生命已经晚秋了。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五十八岁,写这首诗是767年,五十五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河,杜甫感到无可奈何。

【思考2】诗歌颔联被称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到底怎么个好法,请同学们试作分析。

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无尽”“不尽”以及叠词“萧萧”“滚滚”,使人仿佛听到落木窸窣之声,看到长江汹涌之状,更让人透过字面倾听到了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品味出诗中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可见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

颈联【思考】说说颈联点明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登上高台的,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提问1:有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的?各自表面了什么?
“万”,表面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万里悲秋常作客”说明诗人登台时,是在凄清的秋天,在远离故乡万里之处处客居,这是从空间着手;“百年多病独登台”说明诗人是久病缠身,并且孤身一人登上高台,这是从时间着手。

总之,秋日、客居、久病、孤身,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内心是十分得悲苦凄凉,内外煎熬,愁不可加。

尾联【思考】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承接颈联,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

“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已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于是诗人想要借酒杯浇胸中块垒,一壶浊酒饮停,诗歌也戛然而止。

可是诗人的情感却没有随着诗歌最后一个尾音的消失而结束。

就是一个“酒”字,令人想起“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蕴,看到诗人心中忧愁之绵绵不绝,剪不断,消不了,从纸面飘向历史的天空,在空气中流转,走进了后人的心中,使得所有读这首诗歌的人都被染上了这样的哀愁。

可见《登高》的艺术魅力
诗的颈联和尾联是抒情,是借事抒情,诗人字字血、声声泪地倾诉了自己当时痛苦的处境和苦难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把叙事和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思考1】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有关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字句。

3.从分析景、情入手: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

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明确:1.知人论世:《登高》写在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当时社会混乱,而他漂泊西南,又老又病,孤苦无依。

2.与抒情主人公有关的字句:悲、独、苦恨、潦倒
3.景情分析:前两联一系列意象营造了冷清高旷的氛围,给人沉郁悲怆的感觉。

由此诗人的内心情感可见一斑。

所以,诗歌中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个满头白发、满脸悲愁、穷愁潦倒、身衰多病的老诗人,他忧心忡忡,内心悲抑无奈,忧国忧民又优己。

【思考2】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的,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种风格的呢?
“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是指其感情的深厚博大。

诗的首联和颔联所描绘的天高风急、猿啸鸟鸣,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景象,气势浩大、境界开阔。

而诗人的情感就寓含在这些意象当中,深沉而痛彻,这正是所谓的“沉郁”
“顿挫”,主要表现在表达情感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起伏。

是感情表达的特点。

颈联中,诗人极力描述自己的穷愁孤病,但是诗人的理性与圆融,又让他适可而止,在尾联,连酒杯也停了,一切也突然停止。

这就是欲说还休的顿挫之感。

板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