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DOC范文整理】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学习目标:①通过折、剪纸张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

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计论、分析、类比、归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菱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的理解及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活动一:自学课本例题以上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 如何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叫做菱形,生活中的菱形有。

2. 按探究步骤剪下一个四边形。

①所得四边形为什么一定是菱形?②菱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

图中相等的线段有:图中相等的角有:③你能从菱形的轴对称性中得到菱形所具有的特有的性质吗?自己完成证明。

性质:证明:活动二:对比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菱形的对角线:平行四边的对角线:活动三:菱形性质的应用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cm,∠ABC=60° 沿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课效检测:一、填空(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2cm,16cm,它的周长等于,面积等于。

(2)菱形的一条边与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夹的角比是3:2,菱形的四个内角是。

(3)已知:菱形的周长是20cm,两个相邻的角的度数比为1:2,则较短的对角线长是。

(4)已知:菱形的周长是52 cm,一条对角线长是24 cm,则它的面积是。

二、解答题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周长为8cm,∠BAD=1200 对角线AC,BD 交于点O,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是本节的知识基础。

关于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就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条件得到的。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积累经验,并能综合运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发展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设计:模仿-猜想-论证-运用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性质:1.四条边都相等;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

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

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三),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

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

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

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五、教学目的: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方程1.1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1.2 一元一次方程1.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 第二章:多边形的计算2.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2.2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2.3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3. 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 数据的描述与分析3.3 数据的处理与展示4. 第四章:函数的初步认识4.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4.2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3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 第五章:几何图形的证明5.1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2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 教辅资料:习题集、解析、教学课件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数学教学网站、视频、论坛等。

4. 教学仪器: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随机事件与概率6.2 排列组合6.3 概率的计算与应用2. 第七章:初中数学综合应用7.1 数学与生活7.2 数学与科学7.3 数学与社会科学3. 第八章:数学阅读与写作8.1 数学阅读8.2 数学写作8.3 数学语言表达4. 第九章:数学思想方法9.1 化归思想9.2 数形结合思想9.3 分类讨论思想5. 第十章:总复习10.1 复习要点与方法10.2 中考数学考试大纲解析10.3 模拟测试与真题演练七、教学策略1. 第六章:概率初步运用实例引入概率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概率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第一节多项式教学目标:1. 理解多项式的概念,掌握多项式的系数、次数等基本性质。

2. 学会用代数式表示多项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内容:1. 多项式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多项式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多项式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多项式的定义。

2. 引导学生探究多项式的系数、次数等基本性质。

3. 讲解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并进行示范。

4. 让学生进行多项式的运算练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多项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多项式运算中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第二节单项式与多项式教学目标:1.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关系,掌握它们的性质。

2. 学会将单项式与多项式进行运算。

教学内容:1.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及关系。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通过实例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

2. 讲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并进行示范。

3. 让学生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练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单项式与多项式运算中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第三节函数的初步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学会用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的表示。

教学步骤: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3.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关系表示为函数关系。

4. 让学生进行函数关系表示的练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函数关系表示中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2. 学会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线性关系。

教学内容:1.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教学目标】1.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探索菱形的对称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的性质.难点:菱形的轴对称需要用折叠和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观察以下由火柴棒摆成的图形,议一议:(2)与图一相比,图二与图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菱形的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明确图二、图三都为平行四边形;(2)引导学生找出图二、图三与图一在边方面的差异.二、探究新知再用多媒体教科书中有关菱形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感受菱形具有工整,匀称,美观等许多优点.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定理要求学生自已完成证明,可以根据菱形的定义推出,课堂上只需让学生说说理由就可以了,不必写证明过程.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课时例:已知: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求证:AC⊥BD,AC平分∠BAD和∠BCD,BD平分∠ABC和∠ADC.分析:由菱形的定义得ΔABD是什么三角形?BO与OD有什么关系?根据什么?由此可得AC与BD有何关系?与∠BAD有何关系?根据什么?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菱形的定义),BO=O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C⊥BD,AC平分∠BAD(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同理,AC平分∠BCD,BD平分∠ABC和∠ADC,∴对角线AC和BD分别平分一组对角.由定理2可以得出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另外,还可以从折叠来说明轴对称性.同时指出以上两个性质只是菱形不同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菱形还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共性,比如: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范例点击例: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BAC=30°,BD=6,求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AC的长.分析:本题是菱形的性质定理2的应用,由∠BAC= 30°,得出ΔABD为等边三角形,就抓住了问题解决的关键.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菱形的定义),AC平分∠BAD(菱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又∵∠BAC= 30°,∴∠BAD=60°,∴ΔABD为等边三角形,∴AB=BD=6.又∵OB=OD=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C⊥BD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由勾股定理得AO²+BO²=AB²,∴AO=3√3AC=2AO=6√3.第2【教学目标】1.经历菱形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2.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并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向学生渗透几何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的判定定理.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课本“做一做”既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又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提问: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定义:一组邻边对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性质:除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可根据什么来判定?定义,此外还有两种判定方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菱形的判定.(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P6“做一做”中的图的方法对折两次,并沿第3个图中的斜线剪开,展开剪下的部分,猜想这个图形是哪一种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吗?为什么?剪出的图形四条边都相等,根据这个条件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四、巩固练习教材P4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一个定义(菱形的定义),二条定理(菱形的性质定理),二个结论(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六、布置作业教材P4~5习题1. 1课时结论: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板书)三、探究新知例1:已知:如图,在ABCD中,BD⊥AC,O为垂足.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分析:在已知是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要证明是菱形,只要证明一组邻边相等.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BD⊥AC,∴AD=CD,∴四边形ABCD是菱形(菱形的定义).结论: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猜想: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菱形?启发:通过四个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四条边相等结论: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启发:已知对角线互相垂直,还需什么条件就能说明四边形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E//FC(矩形的定义),∴∠1=∠2.又∵∠AOE=∠COF,AO=CO,∴ΔAOE≌ΔCOF,∴EO=FO,∴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四边形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巩固练习1.教材P7、P9随堂练习.2.思考题:如图,ΔABC中,∠A=90°,∠B的平分线交AC于D,AH、DF都垂直于BC,H、F为垂足,求证:四边形AEFD为菱形.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2.想一想:说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区1. 教材P7习题1.22.教材P9〜10习题1. 3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矩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2.经过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形象感知【显示投影片】教师活动:将收集来的有关长方形图片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定义出矩形的概念.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也就是小学学习过的长方形)教师活动:介绍完矩形概念后,为了加深理解,也为了继续研究矩形的性质,拿出教具,同学生一起探究下面问题:问题1:改变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将框架夹角α变为90°,平行四边形成为一个矩形,这说明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具有怎样的从属关系?(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教具,研究其变化情况,可以别与联系.发现: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属于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问题2:既然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那么矩形是否具有它独特的性质呢?(教师提问)学生活动: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以及刚才α变为90°,可以得到α的补角也是90°从而得到: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评析:实际上,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四个角都是90°,这里学生不难理解.教师活动:用橡皮筋做出两条对角线,让学生观察这两条对角线的关系,并要求学生证明(口述).学生活动:观察发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口述证明过程是:充分利用(SAS)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口述:∵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CB= 90°,AB=DC.又∵B C为公共边,∴ΔABC≌ΔDCB(SAS),∴AC=BD.教师提问:AO=AC, BO=BD呢?BO是RtΔABC的什么线?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发现AO=1/2AC,BO=1/2BD,BO是RtΔABC的中线.由此归纳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师生回忆).【设计意图】采用观察、操作、交流、演绎的手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二、范例点击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2. 5,这个矩形对角线的长. (投影显示)分析:利用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得到OA=OB,由于∠AOB=60°,因此,可以发现ΔAOB为等边三角形,这样可求出OA=AB=2. 5,∴AC=BD= 2OA=5.【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板书例1,分析例1的思路,教会学生解题分析法,然后板书解题过程(课本P13).学生活动:参与教师讲例,总结几何分析思路. 【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图,ΔABC中,∠A=2∠B,CD是ΔABC的高,E 是AB的中点,求证::D E=1/2AC.分析:本题可从E是AB的中点切入,考虑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必需找到另一个中点.分析可知:可以取BC中点F,也可以取AC的中点G为尝试.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教会学生如何书写辅助线.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索,想出几种不同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的证法.证法一:取BC的中点F,连接EF、DF,如图(1).【设计意图】补充这道演练题是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一题多解的意识,形成几何思路.三、随堂练习教材P13随堂练习四、应用拓展已知:如图,从矩形ABCD的顶点C作对角线BD的垂线与∠BA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求证:AC=CE. ∠FAB .现在只要证明∠BAF=∠DAC即可,而实际上,∠BAF=∠BDA=∠DAC,问题迎刃而解.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因此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3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3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3篇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圆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重点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难点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活动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活动2动手操作,形成概念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篇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2、使学生掌握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会根据这一性质熟练地化简二次根式.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二次根式?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计算下列各题:()2二、提出问题,导入新知1、试一试计算: (1) _=( )=( )=( )=( )(2) _=( )=( )=( )=( )提问:观察以上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2、思考_与是否相等?提问:(1)你将用什么方法计算?(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是否与前面试一试的结果一样?3、概括让学生观察以上计算结果、归纳得出结论:_=(a≥0,b≥0)注意,a,b必须都是非负数,上式才能成立。

三、举例应用例1、计算。

__说明: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应该尽量化简、如(2)结果不要写成,而应化简成4。

等式_=(a≥0,b≥0),也可以写成=_(a≥0,b≥0)利用它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例如:=_==a2例2、化简说明:(1)如果一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或因数)能开得尽方,可以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将这些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二次根式化简;(2)在化简时,一般先将被开方数进行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然后就将能开得尽方的因式(偶次方因式)或因数用它们的算术平方根代替,移到根号外,也就是开出方来。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严密的思维意识和审美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教学难点】形成推理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四人为一小组先在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菱形的图片,实物等,然后进行全班性交流.引入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教学说明】认识菱形,感受菱形的生活价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师拿出平行四边形木框(可活动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使它与相邻的一条边相等,可以得到一个菱形,说明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因此,菱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教学说明】通过教师的教具操作感受菱形的定义.如图: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思考: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2.有几条对称轴?3.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4.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教学说明】充分地利用学具的制作,发现菱形所具有的性质,激发课堂学习的热情.【归纳结论】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另外,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3第1题.2.见教材P3例1 .3.如图,菱形ABCD中,AB=15,∠ADC=120°,则B、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A.15B.153 2C.7.5D.153【教学说明】本题考查有一个角是60°的菱形的一条对角线等于菱形的边长.4.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C=60°,DE∥AC且交BC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DE=12 BE.分析: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易得BD⊥AC,∠DBC=30°,又由DE∥AC,即可证得DE⊥BD,由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证得DE=12 BE.证明:方法一:如图,连接BD,∵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BD⊥AC,∠DBC=30°,∵DE∥AC,∴DE⊥BD,即∠BDE=90°,∴DE=12 BE.方法二:∵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AD∥BC,AC=AD,∵AC∥DE,∴四边形ACED是菱形,∴DE=CE=AC=AD,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AD=AB=BC=CD,∴BC=EC=DE,即C为BE的中点,∴DE=BC=12 BE.【教学说明】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5.如图,在菱形ABCD中,∠A=60°,AB=4,O为对角线BD的中点,过O点作OE⊥AB,垂足为E.(1)求∠ABD的度数;(2)求线段BE的长.分析:(1)根据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又∠A=60°,得到△ABD是等边三角形,∠ABD是60°;(2)先求出OB的长和∠BOE的度数,再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解:(1)在菱形ABCD中,AB=AD,∠A=60°,∴△ABD为等边三角形,∴∠ABD=60°;(2)由(1)可知BD=AB=4,又∵O为BD的中点,∴OB=2,又∵OE⊥AB,∠ABD=60°,∴∠BOE=30°,∴BE=1.【教学说明】本题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需要熟练掌握.学生自主完成,如有一定难度可相互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补充.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1”中第1、2 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本节课中,重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说理的基本步骤,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2.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判定思想的过程,领会菱形的概念以及应用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和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推理的能力,感悟其应用价值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及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回顾:(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教学说明】通过对菱形的性质复习回顾,让学生养成勤复习的习惯.用以温故而知新.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活动1按下列步骤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1)画一条线段长AC=6cm;(2)取AC的中点O,再以点O为中点画另一条线段BD=8cm,且使BD⊥AC;(3)顺次连接A、B、C、D四点,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猜猜你画的是什么四边形?【归纳结论】菱形的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学说明】首先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活动从而猜想出结论来.已知:在□ABCD中,AC⊥BD.求证:□ABCD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 ⊥BD,∴□ABCD是菱形.活动2画一画:作一条线段AC,分别以A、C为圆心,以大于AC的一半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交于B、D两点,依次连接A、B、C、D.思考:四边形ABCD是什么四边形?你能证明吗?【归纳结论】菱形的判定方法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教学说明】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活动,猜想出结论来并进行证明.从而加深印象.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6例2 .2.如图,在菱形ABCD中,E、F、G、H分别是菱形四边的中点,连结EG 与FH交点于O,则图中的菱形共有(B)A.4个B.5个C.6个D.7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4.如图,△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MN交AB于点D,交AC于点O,CE∥AB交MN于E,连结AE、CD.求证:AD=CE;证明:∵MN是AC的垂直平分线.∴OA=OC,∠AOD=∠EOC=90°,∵CE∥AB,∴∠DAO=∠ECO,∴△ADO≌△CEO,∴AD=CE.5.如图,在△ABC中,∠BAC=90°,AD⊥BC于D,CE平分∠ACB,交AD于G,交AB于E,EF⊥BC于F,求证:四边形AEFG是菱形;证明:∵CE平分∠ACB,EA⊥CA,EF⊥BC,∴AE=FE,∵∠ACE=∠ECF,∴△AEC≌△FEC,∴AC=FC,∵CG=CG,∴△ACG≌△FCG,∴∠CAG =∠CFG =∠B,∴GF∥AE,∵AD⊥BC,EF⊥BC,∴AG∥EF,故四边形AGFE是平行四边形又∵AG=GF(或AE=EF),∴平行四边形AGFE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教学说明】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将不会的问题各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从题目中找解题信息,从图形中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2、3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动手做一做,然后再说一说的过程,巩固了菱形的判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严密的思维,使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有更好的提升.第3课时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推理能力,感悟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利用菱形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活动:如图,你能用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ABC折出一个菱形,使∠A成为菱形的一个内角吗?【教学说明】通过折纸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于菱形的相关判定方法也进行了巩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拓展:若纸条的宽度是4cm ,∠ABC=60°,你会求菱形的面积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归纳结论】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①如图,S 菱形ABCD =AB ·DE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②S 菱形ABCD =12AC ·BD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教学说明】对菱形性质的归纳是学生对菱形特征的认识、是知识的一次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突出教学重点.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如图,在△ABC 中,AB=BC ,D 、E 、F 分别是BC 、AC 、AB 的重点.(1)求证:四边形BDEF 是菱形;(2)若AB=10cm ,求菱形BDEF 的周长.解:(1)证明:∵E 、F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EF=12BC ,EF ∥CB. 又∵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DE=12AB ,DE ∥AB, ∴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又∵AB=BC ,∴EF=DE ,∴四边形BDEF 是菱形.(2)∵F 是AB 的中点,∴BF=12AB.又∵AB=10cm,∴BF=5cm.∵四边形BDEF是菱形,∴BD=DE=EF=BF,∴四边形BDEF的周长为4×5=20(cm).【教学说明】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一般先证明四边形是菱形,再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求解或证明,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中第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通过复习回顾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唤醒学生的记忆,然后给学生设置好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勇于战胜自我的信念.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了解矩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教学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教学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将收集来的有关长方形的图片给学生观察,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引入新课——矩形.【教学说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找到数学的价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并观察,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演示拉动过程如图)2.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归纳结论】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教具,研究其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属于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思考:矩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为什么?【教学说明】采用观察、操作、交流、演绎的手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归纳结论】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3.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4.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求AO与BD的数量关系.【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结论,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条件,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OA=OB.又∠AOB=60°,∴△OAB是等边三角形.∴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 = 2OA=2×4=8(cm).2.已知:如图,矩形ABCD,AB长8cm ,对角线比AD长4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分析: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解:(1)设AD=xcm,则对角线长(x+4)cm,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x2+82=(x+4)2,解得x=6. 则AD=6cm.(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一个基本图形,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到两直角边、斜边及斜边上的高的一个基本关系式:AE·DB=AD·AB,解得AE =4.8cm.3.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DF⊥AE于F,若AE=BC.求证:CE=EF.分析:CE、EF分别是BC,AE线段上的一部分,若AF=BE,则问题解决,而证明AF=BE,只要证明△ABE≌△DFA即可,在矩形中容易构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B=90°,且AD∥BC.∴∠1=∠2.∵DF⊥AE,∴∠AFD=90°.∴∠B=∠AFD.又AD=AE,∴△ABE≌△DFA(AAS).∴AF=BE.∴EF=EC.此题还可以连接DE,证明△DEF≌△DEC,得到EF=EC.【教学说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由不同学生表述自己的不同思路,展示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能做一题会一类,熟知矩形中的基本图形.4.若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分一边为4cm和3cm的两部分,则矩形的周长为22或20 cm.解:本题需分两种情况解答.即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分一边为4cm和3cm,或者矩形的角平分线分一边为3cm和4cm.当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分一边为4cm和3cm时,矩形的周长为2×(3+4)+2×4=22cm;当矩形的角平分线分一边为3cm和4cm时,矩形的周长为2×(3+4)+2×3=20cm.【教学说明】本题考查的是矩形的基本性质,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分两种情况作答即可.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矩形的性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中第2、3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本节课以“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的过程”的演示引入课题,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在数学图形上,思维集中在数学思考上,更好地突出了观察的对象,使学生更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真实、自然、和谐,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理解和把握.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矩形判定的过程,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意识;形成几何分析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培养推理能力,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证明,体会来自于实践的需要.【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掌握判定的应用.【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事例引入:小华想做一个矩形相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相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教学说明】事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动手操作,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思考: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2.当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你能证明吗?【教学说明】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归纳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证明:(见教材P14例题)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一个四边形至少有几个角是直角时,这个四边形就是矩形呢?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归纳结论】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教学说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解析:矩形的判定定理有:(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B.一组对边平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一个角是直角且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解析: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A错误;B、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并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故B错误;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故C 错误;D、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故D正确.【教学说明】让学生口答第1、2道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如图所示,□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E、F、G、H,试说明四边形EFGH是矩形.解:∵∠HAB+∠HBA=90°.∴∠H=90°.同理可求得∠HEF=∠F=∠FGH=90°∴四边形EFGH是矩形.【教学说明】在黑板上展示第3题,有多种证明方法的题目学生口答展示,教师予以总结.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矩形有哪些判定定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5”中第2、3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本节课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以前曾用直观感知、操作说明得到的矩形判定进行的重新研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逻辑推理是研究几何的重要方法.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第3课时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性质到判定的转化过程,合理、准确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证明,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情感态度】通过严谨的推理,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教学难点】利用矩形的相关性质构造新的图形,进而对知识进行转化.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如图,在矩形ABCD中,AD=6,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E⊥BD,垂足为E,ED=3BE.求AE的长.【教学说明】通过例题感受知识的应用的同时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转化,并通过规范的步骤强调教学推理的严谨性.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AN为△ABC的外角∠CAM的平分线,CE⊥AN,垂足为E.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思考】在上例中,连接DE,交AC于点F.(1)试判断四边形ABD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线段DF与AB有怎样的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教学说明】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16~P17例3.2.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过点O的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ABCD的面积的(B )3.(一题多解)如图所示,△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CD⊥AB于D,P为BC上的一点,过P点分别作PE⊥AB,PF⊥CA,垂足分别为E,F,则有PE+PF=CD,你能说明为什么吗?解:解法一:能.如图所示,过P点作PH⊥DC,垂足为H.可得四边形PHDE是矩形,∴PE=DH,PH∥BD∴∠HPC=∠B又∵AB=AC∴∠B=∠ACB∴∠HPC=∠FCP.又∵PC=CP,∠PHC=∠CFP=90°∴△PHC≌△CFP∴PF=HC∴DH+HC=PE+PF即:DC=PE+PF.解法二:能.如图,延长EP,过C点作CH⊥EP,垂足为点H,如图所示,可得四边形HEDC是矩形,∴EH=PE+PH=DC,CH∥AB∴∠HCP=∠B.∴△PHC≌△PFC∴PH=PF∴PE+PF=DC.【教学说明】通过应用性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使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6”中第1、2、3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本节课在复习前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具体问题,在例题的选择和设计上,追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训练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知道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其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分析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的联系和区别,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正方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正方形的性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呢?2.展示正方形图片,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学说明】学生回答后,再展示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激发学习热情.【归纳结论】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出一个正方形.2.观察:这个正方形具有哪些性质?【教学说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归纳结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3.议一议: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图直观地说明吗?【教学说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角、对角线的角度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变化过程,更清晰地了解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21例1 .2.如图,△AB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FG是其内接正方形,H是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那么,由图中的线段所构成的三角形中互相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A.12B.13C.26D.30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以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数,由于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较多,可以根据斜边长的不同确定对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设AB=3,图中所有三角形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斜边长为1的有5个,它们组成102的有6个,它们组成15对全等三角形;斜边长为2的有2个,它们组成1对全等三角形;共计26对.故选C.3.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角坐标系内,点A(0,1),点B(0,0),则点C,D坐标分别为(1,0)和(1,1).(只写一组)解析:首先根据正方形ABCD的点A(0,1),点B(0,0),在坐标系内找出这两点,根据正方形各边相等,从而可以确定C,D的坐标.∵正方形ABCD 的点A(0,1),点B(0,0),∴AD∥x轴,CD∥y轴,这样画出正方形,即可得出C与D的坐标,分别为:C(1,0),D(1,1).4.如图,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DC、BC上,AG⊥EF,垂足为G,且AG=AB,求∠EAF度数.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出△ABF≌△AGF,故有∠BAF=∠GAF,再证明△AGE≌△ADE,有∠GAE=∠DAE,所以可得∠EAF=45°.解:在Rt△ABF与Rt△AGF中,∵AB=AG,AF=AF,∠B=∠G=90°,∴△ABF≌△AGF(HL),∴∠BAF=∠GAF,同理易得:△AGE≌△ADE,有∠GAE=∠DAE;即∠EAF=∠EAG+∠FAG=12(∠DAG+ ∠BAG)=12∠DAB=45°,故∠EAF=45°【教学说明】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如图,正方形ABCD中,AB=3,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DAF=15°.(1)求证:DF+BE=EF;(2)求∠EFC的度数.分析:(1)延长EB至G,使BG=DF,连接AG.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证明△AGE≌△AFE,△FAE≌△GAE,得出DF+BE=EF;(2)根据△AGE≌△AFE及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EFC的度数;解:(1)延长EB至G,使BG=DF,连接AG,∵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ABG=∠ADF=∠BAD=90°,∵BG=DF,∴△ABG≌△ADF,∴AG=AF,∵∠BAE=30°,∠DAF=15°,∴∠FAE=∠GAE=45°,∵AE=AE,∴△FAE≌△GAE,∴EF=EG=GB+BE=DF+BE;(2)∵△AGE≌△AFE,∴∠AFE=∠AGE=∠DFA=90°-∠DAF=75°,∴∠EFC=180°-∠DFA-∠AFE=180°-75°-75°=30°,∴∠EFC=30°.【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正方形有哪些性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7”中第2 、3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本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性。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

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并能证明其他相关结论。

3。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1.经历探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的猜想与证明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

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参与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试验论证、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

经历图形的分类、性质探讨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猜想—-总结——证明-—应用”的数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3.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方法。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

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本章是在已经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与常用的判定方法的证明与扩充。

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方法一脉相承.本章的学习有助于深化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以及对识图、画图等操作技能的掌握,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促进其良好数学观的形成.本章主要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注重通过引导探索过程来渗透与展现证明的思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提高分析、寻求证明思路的能力.【重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难点】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本章对菱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研究,都需要先探索、猜想得到结论后再证明.教学中,可以利用教科书上的素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更现实、更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猜想活动。

北师大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教学反思 (全册)

北师大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教学反思 (全册)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1.通过折、剪纸张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2.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分析、类比、归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菱形的特征;3.掌握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以及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重点、难点)一、情景导入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总结:(1)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有一组邻边相等.(2)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时,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不能忽略平行四边形这一前提,而错误地认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菱形的性质【类型一】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已知∠A=60°,AB=5,则△ABD的周长是()A.10B.12C.15D.20解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判断△ABD是等边三角形,继而根据AB=5求出△ABD的周长.∵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 =AD . 又∵∠A =60°, ∴△ABD 是等边三角形, ∴△ABD 的周长=3AB =15. 故选C.方法总结:如果一个菱形的内角为60°或120°,则两边与较短对角线可构成等边三角形,这是非常有用的基本图形.【类型二】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BD =12cm ,AC =6cm ,求菱形的周长.解析:由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要求其周长就要先求出其边长.由菱形性质可知,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因此可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解:因为四边形ABCD 是菱形, 所以AC ⊥BD , AO =12AC ,BO =12BD .因为AC =6cm ,BD =12cm , 所以AO =3cm ,BO =6cm.在Rt △ABO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AO 2+BO 2=32+62=35(cm).所以菱形的周长=4AB =4×35=125(cm).方法总结:因为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常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求解.【类型三】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如图,在菱形ABCD 中,CE ⊥AB 于点E ,CF ⊥AD 于点F ,求证:AE =AF . 解析:要证明AE =AF ,需要先证明△ACE ≌△ACF .证明:连接A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C 平分∠BAD , 即∠BAC =∠DAC . ∵CE ⊥AB ,CF ⊥AD , ∴∠AEC =∠AFC =90°. 在△ACE 和△ACF 中, ⎩⎪⎨⎪⎧∠AEC =∠AFC ,∠BAC =∠DAC ,AC =AC , ∴△ACE ≌△ACF . ∴AE =AF .方法总结: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探究点二:菱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点O 为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且在△AOB 中,AB =13,OA =5,OB =12.求菱形ABCD 两对边的距离h .解析:先利用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求得菱形的面积,又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面积等于底乘高,也就是一边长与两边之间距离的乘积,从而求得两对边的距离.解:在Rt △AOB 中,AB =13,OA =5,OB =12,于是S △AOB =12OA ·OB =12×5×12=30,所以S 菱形ABCD =4S △AOB =4×30=120.又因为菱形两组对边的距离相等, 所以S 菱形ABCD =AB ·h =13h , 所以13h =120,得h =12013.方法总结:菱形的面积计算有如下方法:(1)一边长与两对边的距离(即菱形的高)的积;(2)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一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的4倍);(3)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三、板书设计菱形⎩⎪⎪⎪⎨⎪⎪⎪⎧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性质⎩⎪⎨⎪⎧边:对边平行且四条边相等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 对角线都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 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菱形的面积公式:S =底×高=两条对角线长度 乘积的一半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研究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历实践、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观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第2课时 菱形的判定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重点)2.灵活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难点)一、情景导入木工在做菱形的窗格时,总是保证四条边框一样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借助以下图形探索: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DA ,试说明四边形ABCD 是菱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如图所示,ABCD 的对角线BD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B ,CD 分别交于点E ,F .求证:四边形DEBF 是菱形.解析:本题首先应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其次应用到菱形的判定方法.要证四边形DEBF 是菱形,可以先证明其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证明其为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DC .∴∠FDO =∠EBO . 又∵EF 垂直平分BD , ∴OB =OD .在△DOF 和△BOE 中, ⎩⎪⎨⎪⎧∠FDO =∠EBO ,OD =OB ,∠FOD =∠EOB ,∴△DOF ≌△BOE (ASA). ∴OF =OE .∴四边形DEBF 是平行四边形. 又∵EF ⊥BD ,∴四边形DEBF 是菱形.方法总结:用此方法也可以说是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必须强调对角线是互相垂直且平分的.探究点二: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如图所示,在△ABC 中,∠B =90°,AB =6cm ,BC =8cm.将△ABC 沿射线BC 方向平移10cm ,得到△DEF ,A ,B ,C 的对应点分别是D ,E ,F ,连接AD .求证:四边形ACFD 是菱形.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CF =AD =10cm ,DF =AC ,再在Rt △ABC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为10cm ,就可以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得到结论.证明:由平移变换的性质得CF =AD =10cm ,DF =AC . ∵∠B =90°,AB =6cm ,BC =8cm ,∴AC =AB 2+BC 2=62+82=10(cm), ∴AC =DF =AD =CF =10cm , ∴四边形ACFD 是菱形.方法总结:当四边形的条件中存在多个关于边的等量关系时,运用四条边都相等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比较方便.探究点三: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BE =2DE ,延长DE 到点F ,使得EF =BE ,连接CF .(1)求证:四边形BCFE 是菱形; (2)若CE =4,∠BCF =120°,求菱形BCFE 的面积. (1)证明:∵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DE ∥BC 且2DE =BC . 又∵BE =2DE ,EF =BE , ∴EF =BC ,EF ∥BC ,∴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 又∵EF =BE ,∴四边形BCFE 是菱形; (2)解:∵∠BCF =120°,∴∠EBC =60°, ∴△EBC 是等边三角形, ∴菱形的边长为4,高为23, ∴菱形的面积为4×23=8 3.方法总结: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时,要结合条件灵活选择方法.如果可以证明四条边相等,可直接证出菱形;如果只能证出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可以尝试证出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定义法或判定定理1来证明菱形.三、板书设计菱形的判 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经历菱形的证明、猜想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等数学方法.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重点)2.会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景导入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矩形的性质【类型一】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如图,矩形ABCD中,点E在BC上,且AE平分∠BAC.若BE=4,AC=15,则△AEC的面积为()A.15B.30C.45D.60解析:如图,过E 作EF ⊥AC ,垂足为F . ∵AE 平分∠BAC ,EF ⊥AC ,BE ⊥AB , ∴EF =BE =4,∴S △AEC =12AC ·EF =12×15×4=30.故选B.方法总结: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常作为证明或求值的隐含条件.【类型二】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如图所示,矩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 ,∠AOD =60°,AD =2,则AC的长是( )A .2B .4C .2 3D .4 3解析:根据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可得OC =OD =OA =12AC ,由∠AOD =60°得△AOD 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出AC 的长.∵四边形ABCD 为矩形,∴AC =BD ,OA =OC =12AC ,OD =OB =12BD ,∴OA =OD .∵∠AOD =60°, ∴△AOD 为等边三角形, ∴OA =OD =2,∴AC =2OA =4. 故选B.方法总结: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即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当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或120°时,图中有等边三角形,从而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已知BD ,CE 是△ABC 不同边上的高,点G ,F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试说明GF ⊥DE .解析:本题的已知条件中已经有直角三角形,有斜边上的中点,由此可联想到应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解:连接EG ,DG .∵BD ,CE 是△ABC 的高, ∴∠BDC =∠BEC =90°. ∵点G 是BC 的中点, ∴EG =12BC ,DG =12BC .∴EG =DG .又∵点F 是DE 的中点, ∴GF ⊥DE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中点常作斜边中线,进而可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问题,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探究点三:矩形的性质的应用【类型一】 利用矩形的性质求有关线段的长度如图,已知矩形ABCD 中,E 是AD 上的一点,F 是AB 上的一点,EF ⊥EC ,且EF =EC ,DE =4cm ,矩形ABCD 的周长为32cm ,求AE 的长.解析:先判定△AEF ≌△DCE ,得CD =AE ,再根据矩形的周长为32列方程求出AE 的长.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 =∠D =90°, ∴∠CED +∠ECD =90°. 又∵EF ⊥EC ,∴∠AEF +∠CED =90°, ∴∠AEF =∠ECD . 而EF =EC ,∴△AEF ≌△DCE ,∴AE =CD . 设AE =x cm ,∴CD =x cm ,AD =(x +4)cm , 则有x +4+x =16,解得x =6. 即AE 的长为6cm.方法总结:矩形的各角为直角,常作为全等的一个条件用来证三角形全等,可借助直角的条件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类型二】 利用矩形的性质求有关角度的大小如图,在矩形ABCD 中,AE ⊥BD 于E ,∠DAE :∠BAE =3:1,求∠BAE 和∠EAO的度数.解析:由∠BAE 与∠DAE 之和为90°及这两个角之比可求得这两个角的度数,从而得∠ABO 的度数,再根据矩形的性质易得∠EAO 的度数.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DAB =90°, AO =12AC ,BO =12BD ,AC =BD ,∴∠BAE +∠DAE =90°,AO =BO . 又∵∠DAE :∠BAE =3:1, ∴∠BAE =22.5°,∠DAE =67.5°. ∵AE ⊥BD , ∴∠ABE =90°-∠BAE =90°-22.5°=67.5°, ∴∠OAB =∠ABE =67.5° ∴∠EAO =67.5°-22.5°=45°.方法总结:矩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或倍分、角的相等与求值及线段平行或垂直的重要依据.【类型三】 利用矩形的性质求图形的面积如图所示,EF 过矩形ABCD 对角线的交点O ,且分别交AB 、CD 于E 、F ,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ABCD 面积的( )A.15B.14C.13D.310解析:由四边形ABCD 为矩形,易证得△BEO ≌△DFO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AOB 的面积,而△AOB 的面积为矩形ABCD 面积的14,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14.故选B.方法总结: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时,当阴影部分不规则或比较分散时,通常运用割补法将阴影部分转化为较规则的图形,再求其面积.【类型四】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如图,将矩形ABCD 沿着直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 ′处,BC ′交AD 于点E ,AD=8,AB =4,求△BED 的面积.解析:这是一道折叠问题,折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从而得知△BCD ≌△BC ′D ,则易得BE =DE .在Rt △ABE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出BE 的长,即可求得△BED 的面积.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A =90°, ∴∠2=∠3.又由折叠知△BC ′D ≌△BCD , ∴∠1=∠2.∴∠1=∠3.∴BE =DE .设BE =DE =x ,则AE =8-x .∵在Rt △ABE 中,AB 2+AE 2=BE 2, ∴42+(8-x )2=x 2.解得x =5, 即DE =5.∴S △BED =12DE ·AB =12×5×4=10.方法总结:矩形的折叠问题是常见的问题,本题的易错点是对△BED 是等腰三角形认识不足,解题的关键是对折叠后的几何形状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三、板书设计矩形⎩⎪⎨⎪⎧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矩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精神,掌握几何思维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重点)2.能熟练掌握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难点)一、情景导入小明想要做一个矩形相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相框?看看谁的方法可行!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如图所示,外面的四边形ABCD是矩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里面的四边形MPNQ的四个顶点都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上,且AM=BP=CN=DQ.求证:四边形MPNQ是矩形.解析:要证明四边形MPNQ是矩形,应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可再证明其对角线相等.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B=OC=OD.∵AM=BP=CN=DQ,∴OM=OP=ON=OQ.∴四边形MPNQ是平行四边形.又∵OM+ON=OQ+OP,∴MN=PQ.∴平行四边形MPNQ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方法总结:在判断四边形的形状时,若已知条件中有对角线,可首先考虑能否用对角线的条件证明矩形.探究点二: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如图,GE ∥HF ,直线AB 与GE 交于点A ,与HF 交于点B ,AC 、BC 、BD 、AD分别是∠EAB 、∠FBA 、∠ABH 、∠GAB 的平分线,求证:四边形ADBC 是矩形.解析:利用已知条件,证明四边形ADBC 有三个角是直角.证明:∵GE ∥HF ,∴∠GAB +∠ABH =180°.∵AD 、BD 分别是∠GAB 、∠ABH 的平分线, ∴∠1=12∠GAB ,∠4=12∠ABH ,∴∠1+∠4=12(∠GAB +∠ABH )=12×180°=90°,∴∠ADB =180°-(∠1+∠4)=90°.同理可得∠ACB =90°.又∵∠ABH +∠FBA =180°, ∠4=12∠ABH ,∠2=12∠FBA ,∴∠2+∠4=12(∠ABH +∠FBA )=12×180°=90°,即∠DBC =90°.∴四边形ADBC 是矩形.方法总结:矩形的判定方法和矩形的性质是相辅相成的,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此判定方法只要说明一个四边形有三个角是直角,则这个四边形就是矩形.探究点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如图所示,在△ABC 中,D 为BC 边上的一点,E 是AD 的中点,过A 点作BC 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 ,且AF =BD .连接BF .(1)BD 与DC 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BD 是矩形?并说明理由.解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AFE =∠DCE ,然后利用“AAS ”证明△AEF 和△DEC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F =CD ,再利用等量代换即可得BD =CD ;(2)先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知∠ADB =90°.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知△ABC 满足的条件必须是AB =AC .解:(1)BD =CD .理由如下: ∵AF ∥BC ,∴∠AFE =∠DCE . ∵E 是AD 的中点, ∴AE =DE .在△AEF 和△DEC 中,⎩⎪⎨⎪⎧∠AFE =∠DCE ,∠AEF =∠DEC ,AE =DE ,∴△AEF ≌△DEC (AAS),∴AF =DC . ∵AF =BD , ∴BD =DC ;(2)当△ABC 满足AB =AC 时,四边形AFBD 是矩形.理由如下: ∵AF ∥BD ,AF =BD ,∴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 ∴AB =AC ,BD =DC , ∴∠ADB =90°.∴四边形AFBD 是矩形.方法总结:本题综合考查了矩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明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解本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矩形的判定⎩⎪⎨⎪⎧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通过探索与交流,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会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1.了解正方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定理;(重点)2.会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难点)一、情景导入如图(1)所示,把可以活动的矩形框架ABCD的BC边平行移动,使矩形的邻边AD,DC相等,观察这时矩形ABCD的形状.如图(2)所示,把可以活动的菱形框架ABCD的∠A变为直角,观察这时菱形ABCD的形状.图(1)中图形的变化可判断矩形ABCD→特殊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图(2)中图形变化可判断菱形ABCD→特殊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经过观察,你发现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图形是什么四边形?引入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注意: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即: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正方形的性质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O=2,求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OA=OD=2.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AD=OA2+OD2=22+22=8.∴正方形的周长为4AD=48=82,面积为AD2=(8)2=8.方法总结:结合勾股定理,充分利用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性质,是解决与正方形有关的题目的关键.探究点二: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类型一】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角度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E是等边三角形,求∠BEC的大小.解析:等边△ADE可以在正方形的内部,也可以在正方形的外部,因此本题分两种情况.解:当等边△ADE在正方形ABCD外部时,如图①,AB=AE,∠BAE=90°+60°=150°.∴∠AEB=15°.同理可得∠DEC=15°.∴∠BEC=60°-15°-15°=30°;当等边△ADE在正方形ABCD内部时,如图②,AB=AE,∠BAE=90°-60°=30°,∴∠AEB=75°.同理可得∠DEC=75°.∴∠BEC=360°-75°-75°-60°=150°.综上所述,∠BEC的大小为30°或150°.易错提醒:因为等边△ADE与正方形ABCD有一条公共边,所以边相等.本题分两种情况:等边△ADE在正方形的外部或在正方形的内部.【类型二】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AC为对角线,AE平分∠BAC,EF⊥AC,求BE的长.解析:线段BE是Rt△ABE的一边,但由于AE未知,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求BE,由条件可证△ABE≌△AFE,问题转化为求EF的长,结合已知条件易获解.解:∵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90°,∠ACB=45°,AB=BC=1cm.∵EF⊥AC,∴∠EFA=∠EFC=90°.又∵∠ECF=45°,∴△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F=FC.∵∠BAE=∠FAE,∠B=∠EFA=90°,AE=AE,∴△ABE≌△AFE,∴AB=AF=1cm,BE=EF.∴FC=BE.在Rt△ABC中,AC=AB2+BC2=12+12=2(cm),∴FC=AC-AF=2-1(cm),∴BE=2-1(cm).方法总结:正方形被对角线分成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在正方形中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三】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过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P,作PE⊥BC于点E,PF⊥CD 于点F,求证:AP=EF.解析:由PE⊥BC,PF⊥CD知四边形PECF为矩形,故有EF=PC,这时只需说明AP =CP,由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可知AP=CP.证明:连接AC,PC,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D垂直平分AC,∴AP=CP.∵PE⊥BC,PF⊥CD,∠BCD=90°,∴四边形PECF为矩形,∴PC=EF,∴AP=EF.方法总结:(1)在正方形中,常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证明线段相等;(2)无论是正方形还是矩形,经常连接对角线,这样可以使分散的条件集中.三、板书设计正方形⎩⎪⎨⎪⎧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正方形正方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经历正方形有关性质的探索过程,把握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这一特性来学习本节课内容.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究中发展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探究习惯,体会平面几何的内在价值.第2课时 正方形的判定1.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2.会运用正方形的判定条件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难点)一、情景导入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包含关系?请填入下图中.通过填写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还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矩形、菱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矩形? 2.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菱形?3.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怎样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正方形的判定【类型一】先证明是矩形再证明是正方形已知: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BAC,∠ABC的平分线交于点D,DE⊥BC于点E,DF⊥AC于点F.求证:四边形CEDF是正方形.解析:欲证明四边形CEDF是正方形,先根据∠C=90°,DE⊥BC,DF⊥AC,证明四边形CEDF是矩形,再证明一组邻边相等即可.证明:如图所示,过点D作DG⊥AB于点G.∵DF⊥AC,DE⊥BC,∴∠DFC=∠DEC=90°.又∠C=90°,∴四边形CEDF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AD平分∠BAC,DF⊥AC,DG⊥AB,∴DF=DG.同理可得DE=DG.∴DE=DF.∴四边形CEDF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方法总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有很多,可以先证明它是矩形,再证明它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先证明它是菱形,再证明它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类型二】先证明是菱形再证明是正方形如图,EG,FH过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O,且EG⊥FH.求证: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解析:已知EG⊥FH,要证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则只需要证四边形的对角线EG,HF互相平分且相等即可,根据题意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OE=OH=OG=OF.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OB=OC,∠ABO=∠BCO=45°,∠BOC=90°=∠COH+∠BOH.∵EG⊥FH,∴∠BOE+∠BOH=90°,∴∠COH=∠BOE,∴△CHO≌△BEO,∴OE=OH.同理可证:OE=OF=OG,∴OE=OF=OG=OH.又∵EG⊥FH,∴四边形EFGH为菱形.∵EO+GO=FO+HO,即EG=HF,∴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方法总结: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探究点二:正方形、菱形、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填空:(1)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的矩形是正方形;(5)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的菱形是正方形.解:(1)相等且互相平分(2)相等(3)垂直且相等(4)垂直(5)相等方法总结:从对角线上分析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应充分考虑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防止混淆.菱形、矩形、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且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在于:矩形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是兼具两者特性的更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矩形,又是菱形.三、板书设计经历正方形判定条件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综合推理能力,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重点)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b ,c 为常数,a ≠0),能分清二次项、一次项与常数项以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等,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重点)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的模型.(难点)一、情景导入一个面积为120m 2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m ,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苗圃的宽为x m ,则长为(x +2)m. 根据题意,得x (x +2)=120. 所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便是即将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类型一】 判定一元二次方程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填入序号即可). ①y 24-y =0;②2x 2-x -3=0;③1x 2=3; ④x 2=2+3x ;⑤x 3-x +4=0;⑥t 2=2; ⑦x 2+3x -3x=0;⑧x 2-x =2.。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1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2021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1)x2-8x+1=0(2)x2-2x-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2021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函数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 的函数.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解:1、y=30ny是函数,n是自变量2、 n是函数,a是自变量.(二)讲授新课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开方数解:(1)全体实数(2)全体实数(3)且2021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学习目标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叫圆心角?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6.1 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进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例1涉及科学学科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分析:函数是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的数学概念,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在前面已学习过“变化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等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比例函数可以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材以有趣的数学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函数的数学思想,为学生能更好地“用数学”打下基础。

关键信息: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分小组探究结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自己叙述探究的结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此阶段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感悟,在做中收获,老师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数学的丰富多样,让学生尽情的去做探索者,研究者,挑战自己,展示自己。

本节课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通过例题和举例可以丰富对函数的认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矩形的长为6,宽y和面积x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2.矩形的面积为6,一边长y和另一边长x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如果两个变量的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我们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类比着学习反比例函数,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1反比例函数(1))二、新课教学:(一)、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线长为1661km.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杭州,记火车全程的行驶时间为x(h),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y(km/h),请填写下表。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整式1.1 整式的概念与性质学习目标:理解整式的定义,掌握整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介绍整式的概念,探讨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整式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整式的性质,进行相关练习。

1.2 整式的运算学习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教学活动: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整式的运算方法,进行相关练习。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学习目标:理解方程的定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介绍方程的概念,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相关练习。

2.2 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学习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介绍不等式的概念,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相关练习。

第三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介绍函数的概念,探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性质,进行相关练习。

3.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学习目标:理解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学会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介绍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探讨它们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求解方法,进行相关练习。

第四章:几何4.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角、三角形等。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练习。

4.2 三角形的性质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教学内容:介绍三角形的性质,探讨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3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3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____-____学年即将到来,大家在两个月的暑期调整后,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学工作中,怎样做好这些艰巨而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进行下去,围绕校关于____年要求制定初三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抓常规课堂管理入手,严格规范课前准备,立足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课后,定位规律探究。

做到:1.备好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做到五备,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____分钟,提高____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

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

二、基本功,提高自身“内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

____月份的上课评课,____月份的六认真检查,____月期中考试,____月的区检查。

每周至少做一套初三综合试卷。

看一篇专业,多听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身“内力”。

三、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

对部分差生实行课后辅导,以提高成绩。

四、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

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班的教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全册精品教案
证明
.你能证明它们吗?3课时
.直角三角形2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
.角平分线1课时
你能证明它们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

.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区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即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

能运用综合法证明问
题.
.难点:探究问题的证明思路及方法.
.关键:结合实际事例,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证明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给出公理和定理: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延伸.
二、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证明过程:
已知:∠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B+∠c=180°,
∠D+∠E+∠F=180°
∴∠c=180°-
∠F=180°-
又∵∠A=∠D,∠B=∠E
∴∠c=∠F
又∵Bc=EF
∴△ABc≌△DEF
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随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
基础作业:P5页习题1.11、2。

你能证明它们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证明的基本思路和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能运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证明的实际意义以及必要性,形成探究意识。

.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培养逆向思维。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证明的常见方法以及书写推理过程。

.难点:寻找证明的思路,选择证明的方法。

.关键掌握综合分析法,结合公理、定理,依据条件、结论进行推断、猜测,寻求证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

在你所画的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你认为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证明的相等线段。

二、下面是几种结论: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到底边两端上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顶点到两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距离相等。

练习一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练习二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三、将推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

问题提出: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随堂练习:
已知:在ΔABc中,AB=Ac,D在AB上,DE∥Ac
求证:DB=DE
课堂小结:
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判定有几种方法,
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作业:
基础作业:P9页习题1.21、2、3。

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预习作业:P10-12页做一做
你能证明它们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
.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形成证明一些结论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两个几何定理,以及推理证明的逻辑思想。

.难点: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以及辅助残的应用。

.关键:充分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证明的思路.注意辅助线的添加、辅助图形的构造。

增强数学的分类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怎样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使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二、做一做
用两块含角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的拼摆,你联想到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推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以及拼摆实验,直观地探索出定理:有一个角等于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以及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
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两个定理在简化几何步骤,以及计算或证明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业:
课本习题1.3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