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引言本文档记录了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过程,旨在分享优秀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环节桃花源记导入教师以桃花源记的简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出浓厚的桃花源记氛围。
理解课文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分析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心情朗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情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感性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创设情景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桃花源的乐园生活。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总结通过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这份实录可以为其他教师的优秀课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 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 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 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生齐说: 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 在熟悉的字里行间, 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 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 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 很流畅, 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 那么再来回顾一下: 学过了这篇文章, 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 你来。
生: 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 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 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 第一是发现桃花源, 第二是进入桃花源, 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 很好, 很有条理。
生: 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 要通邀, 是邀请的意思。
师: 嗯, 语言点, 不错。
还有吗?生: 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人民的剥削。
生: 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 老实淳朴, 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 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 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 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 老师呀, 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 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 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 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 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 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 但是, 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 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 就算是很好了。
师: 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 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 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 是秦朝(停顿, 思考), 东晋。
师:东晋, 课文提到哪个词。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聚并扎实掌握罕见的白话词语及白话现象。
2.经过协作探求,可以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画的美妙社会生活。
3.热情展现,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用学习的快乐。
4.学习文章迂回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会用自己的话语来翻译。
2.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画的美妙社会生活。
【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课件展现桃花源图片〕教员:点点的粉墨在枝头悠然的氤氲,看,那是每一只蝶的轻纱薄衣,潺潺的流水倒映着水墨的山峰,那是山河相爱的叮咚曲;朵朵的飘香花瓣,轻柔的散落,瞧,那是百花之神的叹息。
师:既然桃花源这么美,明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桃花源,走进这团体世仙境。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活动2【教学】师:哪位同窗能用最丰满的情感为大家读一下课文呢,先来读第一段。
师:他〔她〕读的时分大家可以为他〔她〕挑错。
师:带着同窗一同来找错,并纠正错误。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生:答略。
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一共是五段,开篇,以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这是故事的末尾,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后所见桃源人的生活图景。
接着写渔人在桃源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分开后又寻桃源,这是故事的开头,最后一段是故事的序幕,与作者同时代的人寻觅桃花源未果。
师:这是课文给我们的段落,那请同窗们依据你们的了解,来为本文的段落停止一下划分。
给点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三分略师:讨论就到这里,哪位同窗来说一下。
生答略,师:还有不同见地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开篇很清楚,自成一段,我们称之为发现桃林,那桃林风景如何呢?生答略。
师:对,秀美。
〔板书〕第三段是写渔人在桃源里所见所闻,和桃源人盛情招待渔人的事情,我们把它归为一段叫入林做客,桃园里人们生活如何呢?生答略。
师:概括的说是祥和。
〔板书〕师:第四五段都是写渔人分开后先人再寻的结果,我们称她为分开再寻,再寻结果怎样,大家一同答一下。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桃花源记》第二篇教学重点:1.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2.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古代汉语语言表达的含义;2.如何阐述《桃花源记》的主旨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第一篇中的故事情节。
二、新知呈现1.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先了解整个故事情节。
2.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他们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思想和寓意。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衬等。
并让学生在文本中互相找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
4.通过讨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举例,加深他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在深入地分析《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找出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尝试自己编写一篇段落或文章,运用自己选定的修辞手法。
四、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并进行复习。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阅读其他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该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培养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学生不仅仅了解了这个古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了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这有助于他们在文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堂小测
总结词
课堂小测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通 过小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详细描述
在课堂小测环节,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可以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难度适中,覆 盖面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批改 并反馈给学生。通过课堂小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表达了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桃 花源记》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见解,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情节, 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深入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
主题写作
02
布置一篇以“理想社会”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桃花
源记》的启示进行创作。
词汇练习
03
设计一些与《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和翻译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播放与《桃花源记》情感相符的音乐 ,营造出课文中的氛围,引导学生感 受情境。
问题导向学习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内容,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生自主提问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引导学生了解桃 花源记的主题, 探讨作者所表达 的对理想社会的 向往和追求
介绍桃花源记的 背景和作者生平, 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作品
通过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感 受桃花源的美丽 和神秘
文本解读
讲解桃花源记的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运用想象和夸张手 法,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 桃源
对学生的启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探讨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桃花源记所表达的隐逸思想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教师点评与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简要回顾本次课堂所讲 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们的表现和收 获。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强调中国古 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 继续阅读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和文化水平。
提出希望和建议: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 对待每一节语文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语言特点:简洁明快,生动 形象,富有诗意
文本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和 地点转换展开叙述
主题思想:表达对理想社会 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语句和段落
重要语句:描述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
重要段落:描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段落,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语句和段落的作用:表现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突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桃花源记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导入新课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外桃源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
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生:记是指记叙文。
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
【屏显】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
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
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
看要求——【屏显】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
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
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
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
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
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
谁来挑战任务二?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
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
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
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桃花源·桃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
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
(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屏显】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万邦中学:张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1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投影显示《饮酒》诗。
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
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
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
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
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
“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师:你打算问谁?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师:你也拿不准?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重点句的翻译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二、导入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古今词义多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词多义五、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阅读《9桃花源记》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阅读《9 桃花源记》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桃花盛开、溪水潺潺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发学生的视觉兴趣。
2.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3.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丽。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世外桃源”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聆听教师介绍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对即将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引导和知识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指导:•教师首先进行全文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进行分段朗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节奏。
2.内容解析:•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中桃花源的环境描写、人物活动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3.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如“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渔人找不到再次进入桃花源的路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和向往。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生词难句。
•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看法。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朗读、讲解、讨论和拓展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环境描写:•桃花盛开、溪水潺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物活动:•渔人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渔人离开并试图再次进入•主题思想:•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四、作业布置1.背诵《桃花源记》全文,并默写其中描写桃花源环境的段落。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摘要:桃花记这言是陶渊明所作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世外桃呢?又想表达什么心思想?起看看编整理桃花记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对有用,桃花记课堂教学实录部分,师桃花以景美吸引人外它美还体现哪些地方?(生举手人数有十多)桃花记这言是陶渊明所作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世外桃呢?又想表达什么心思想?起看看编整理桃花记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对有用桃花记课堂教学实录部分师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传统所谓景不美因人而彰地不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记》以桃仙境忽名声噪历代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豪览桃仙境前老师请几位学上台做练习谁愿试?(生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师不用紧张老师出题目是把这题目写黑板上(生有十几人举手)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学上台(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师这三位学都写完了请看题目写对了学是哪几位?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写对了任雪妍错把写成师那有没有学能释下什么不能把写成花呢?老师打出幻灯片幻灯片课题目)(生沉默表示不)师这样吧我们先看、二两段看能否出答案?(生纷纷仔细、二段分钟有位学生举手)师请杨志深学回答生林尽水与题目有关师能否具体?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头师很请坐下桃花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二段看得出桃花里写水句子有缘溪行忘路远近林尽水从而可看出桃花是水流尽头、头比较隐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子以要不要再写错了接下请把、二段朗次(生完老师放出幻灯片叫生幻灯片上作者简介)生声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元亮少颇有壮志博学能任性不羁他曾做官由当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弃官回乡起田式隐居生活师很吐清晰声音洪亮以有机会成播音员(生窃笑)请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甚至还有请从陶渊明取名、看古人取名有何特?生对古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师很看蔡飞飞真是有心人平她看就喜欢思考知识面也广我们应该学习她认真思考精神古人取名、、往往是有关不是随便取下面请边看课边听朗生词、朗停顿和感情把握(师放录音学生看课)(听完录音)师接下请由地有感情地朗(生认真地朗师巡视了朗情况)(生完)师刚才得挺认真还有没有不懂啊?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师谁能他答?生二ǎ三师对了请坐下昨晚老师已叫预习了全要先疏通不知道做了没有?生齐说做了师很那老师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几句话请几位学翻译(抽了几成绩概30名左右学生)卢国豪你请把其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生其往往耕田种地男男女女穿着都像外人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生思考片刻照原答桃花以外世人师有没有学有异议?另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朝代不人(生纷纷赞许)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不如无我们课是错误这里李娜学有认真思考可要学习娜认真学习态接下请看三段5行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谁译?生几人举手由其位作答其余人各又请渔人到他们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师译得很流利请坐下看对翻译应该了得很透了学习态都很认真效较那接下看看老师幻灯片上问题(打出幻灯片3)桃花吸引人地方哪里?请从原出(由学生全3分钟3分钟由学生作答)生说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步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什么美?生答景色优美师很请坐下先由朗段应把景色优美出感受桃花迷人色彩(由完)师刚才老师看得很专心能从感受到景色美学举手(稍等片刻有生举手)许智宇你给试(该生有感情朗段)师刚才许智宇得地方哪?生忽逢出偶然遇到奇境味道还有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出了诗人陶醉其赞叹讶异不已味道师卢咏芬对许智宇朗评怎么样?(生齐声说很)师那我们齐次(生声有感情地朗)师桃花以景美吸引人外它美还体现哪些地方?(生举手人数有十多)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乐师这里写什么美?生景美师这里景跟前面写景有何不?(生思考答不出)师提示你先请坐处写到了人没有?生恍悟答前面写然景色美这里写人这里生活创造了景物美师哦发现了区别既然有人劳作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师很齐应把二段写桃花生活美出出作者向往情(由生齐二段)师桃花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哪?生齐答桃花人热情客师桃花人热情客体现哪段能否出?(生多人举手)师黄贵发你生体现三段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师要音是生齐答ā师对了作邀请讲所以不四声王贵发你要这音请坐下既然桃花人都客那处应是指什么美?生答人美师有没有更词概括?台下有生声答人美师人美还是人情美?生答人情美吧师(老师打出幻灯片)桃花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方面是不是桃花吸引人地方呢?我们国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地方也不少什么桃花让人魂牵梦绕千多年国诗人心桃仙境始终美让人向往呢?生思考依然无人作答师提示刚才我们介绍陶渊明生活背景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什么样社会背景下?生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师那三段有没有提到桃人是什么举搬迁到这里呢?生齐答云先世避秦乱师那也就是了躲避战乱而处了桃花吸引人地方就是生没有战争师用战争还是战乱?生答战乱因战乱指人们因社会动荡而无法安居乐业师很请坐下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社会才是人们想得到战乱年代桃花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接下请把三段朗下朗应该出人物语气比如乃惊、皆叹惋、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由学生由朗完老师打出幻灯片5)师请看幻灯片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是什么?四人组讨论老师会请几位学把你那组讨论结与分享或共探讨(学生积极讨论非常感兴趣3分钟)。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桃花源记》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顺带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2)
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2)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第二课时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
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生:于是,就。
师:它表示的是?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
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
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王金柱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
了解我吗?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生(全体):不老。
师:你们认为老师我帅吗?生(全体):帅!师:谢谢同学们的诚实和对我的鼓励。
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
(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生(全体):能!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
(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
(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
(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
)师:你们认为老师背诵得好吗?生(全体):好!师:谢谢同学们的奖励。
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
(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
生1:读得还可以吧。
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
那你们认为我们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呢?(学生沉默,众目注视着教师,一会儿低头看课文)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复习。
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
故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渔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经过:到桃源洞里走了一趟结果:遂迷,不复得路师:我们对经过的概述还可以在简洁一些,最好用一句话。
请一位同学来概括。
生2:渔人进了桃源洞,然后又出来了并报告了当地的太守。
师:归纳得很好,请坐。
请问在这六要素中,还有那些内容,我们以前没有仔细学习过?生(部分):渔人。
师:关于课文中的渔人,你们有什么看法要谈。
(学生沉默好一会儿)那关于课文,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
生3:村人在渔人出去之前,为什么要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么一句话。
师:村人光是说吗?用“说”字好吗?能不能换一个词?生3:嘱咐。
师:还有更好一点的吗?生4:用“叮嘱”可不可以?师:大家认为用“叮嘱”这词可以接受吗?(学生表示同意)看来同学已经对课文有了很适当的把握。
有谁能对刚才同学的问题做解答。
生5:桃源中人已经在洞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当然不希望外面的人进来打扰自己洞中生活的祥和安宁,所以叮嘱渔人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大家接受吗?(学生表示能接受)生6:我认为桃源中的村人太自私了,他们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进来,过他们那样美好的生活呢?师:这问题提得好,谁来给这位同学解疑,帮老师解围。
生7:他们当然不希望外面有更多的人进来,因为桃源洞里面的地方肯定不会很大,如果人多了,生存就成了问题,没有土地,粮食不够,里面的人吃什么呢?师:嗯,有道理。
还有问题想提吗?(学生沉默,埋头看课文,时间过去了两三分钟,教师有些焦急。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渔人的文字找出来好吗?(学生一边找,一边说,教师亮出幻灯片。
)1.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便舍船,从口入。
4.具答之。
5.问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师: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学生低头看书,两三分钟后)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提出来,那老师有个问题,说出来,请大家来讨论,好不好?学生(全体)(抬起头):好。
师:自从我第一次阅读《桃花源记》起,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老师的脑海,二十多年了,今天我把他提出来,请同学们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课文中的渔人究竟有没有读过书。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大约一分多钟后。
)生8:我认为渔人读过书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够“一一为具言所闻”。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8:听说。
师:那“具言所闻”该怎么翻译?生8:他所听到的全部的话。
师:好像翻译得不是很正确啊。
生8:他从别人那里能听到全部的话,不,事情。
师:请再完整地说一遍。
生8:他讲述了从别人那里听到过的所有的事。
师:同学们认为翻译得还可以吗?(学生们赞同)根据文章的语句和这位同学的翻译,好像不能说明渔人是读过书的啊。
我觉得即使没读过书,也是可以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是不是?生9:“问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
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就不会知道“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这些关于朝代更替的事情。
师:“更替”用得好。
可是,我们社会里,就有好多老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但他们对三国和有些朝代里发生的故事,也能讲得头头是道的啦。
你说他到底有没有读过书?生9:没有读过吧。
师: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请你再次确认自己的看法,读过还是没有读过?生9:没有读过。
生10:我认为渔人读过书。
除了刚才寿亮亮说的以外,课文写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表明,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不会写字,怎么做标记。
师:这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吗?做标记难道一定要识字吗?他不能用别的方法吗?(学生点头)生11:我想渔人应该是没有读过书的。
古代人读书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普及,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是不可能有书读的。
师:勇气可嘉,说得好!而且能作古今对比和联想,又不为老师的预设所左右,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说得好!但渔人真的没有读过书吗?(学生再次沉默)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桃花源记》这则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全体):晋太元中。
师:是公元多少年?生(全体):公元376-396年。
师:而这则故事里的桃源村人的祖先大概是在什么时候逃进桃花洞里面的?生(大部分):公元前221年。
师:是公元221年吗?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年,秦朝发生战乱大概是在那一年?(学生说不知道)那汉朝是那年建立的?(学生又说不清楚,由于是别人的教室,无法查阅资料)还是老师告诉你们吧,汉朝建立是公元前206年。
这样从桃源中村人的祖先进入桃源洞到故事发生时的时间跨度大约是多少年。
(学生经过争论,最后统一说是大约在500年左右。
)师:今年是公元2005年,如果我们上推500年,应该是哪一年。
生(全体):公元1505年。
师: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从1505年到2005年这500年间发生的事情。
(学生发出叹气声,摇头表示不会)那么我们继续来讨论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渔人到底有没有读过书?生9:我刚才不是说渔人是读过书的吗,但老师你把我的意见给否定了。
师:老师好像没有否定过你的意见吧。
请问别的同学,老师我否定过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学生都说没有)是没有吧,只是你被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倒了而已,是不是?既然你刚才认为渔人读过书的意见是对的,就请你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9:渔人应该读过书,否则他是不可能给桃源里的村人们“一一为具言所闻”的。
师:你认为渔人“言”的是什么呢?生9:是有关从秦末动乱到汉朝再到魏晋的历史变迁。
师:用“历史变迁”,很到位。
而且这渔人的讲述还在桃源中村人中产生了什么效果?生9:“皆叹惋”。
师:“叹惋”怎么解释?同学们是不是把它理解为“感叹惋惜”。
“惋”在这里可不是“惋惜”的意思,而是和“叹”意思相同,也是感叹的意思。
关于为什么要解释为“感叹”的意思,我在这里不再展开。
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下课再讨论。
还有谁要列举关于渔人读过书的理由呢。
生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很容易就见到太守呢?在古代,一般的老百姓要见太守,是很不容易的,但课文中却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从这一句看,说明太守对渔人非常信任,从而可以证明渔人是读过书的。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她的分析是否可以接受。
(学生表示同意)好,既然你们认为是渔人读过书的,那么,为什么渔人还要做渔人,而不是去当官呢?(学生有看书思考的,有用疑虑的眼光望着教师的。
)师:同学们知道柳宗元的诗歌《江雪》吗?(学生表示不知情的神色)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教师背出第一句时,许多学生和着老师背诵的节奏,和教师一起背起诗歌,教师在屏幕上亮出诗歌字幕。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歌也是写一个渔人或者说是渔翁的,只是这首诗歌中的渔人在钓鱼。
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请你们为他预测一下,他能钓到鱼么?生13:他肯定钓不到鱼。
天在下雪,鸟躲到暖和的地方去了,人迹也没有了踪影,在这江面上只有这个渔翁在钓鱼,鱼肯定也潜到深水去了。
师:讲得很好,像“躲”、“暖和”和“潜”这些词用得非常恰当。
那这位渔翁为何要在没有鱼钓的季节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大雪天里的江面上钓鱼呢?(学生看着教师)师:那同学们知道张志和的《渔歌子》吗?(教师打出字幕,学生说。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同学们读到过柳宗元的《渔翁》诗吗?(教师打出字幕,学生念诗歌。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师:这些渔翁或者渔人是不是不吃饭或者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呢?不知他们有没有妻子儿女的,他用什么去养活他们!你们说他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学生又是沉默)同学们一定知道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中用了典故的诗句吗?(学生们问是哪一句)就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还记得“到乡翻作烂柯人”的典故吗?(学生还是一片茫然)故事说有樵夫上山去砍柴,遇到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看他们下棋,一直观到太阳下山,两个童子立起身,对他说,我们要回去了,你还站着干吗,问他是回家还是跟他们一起走,樵夫最后选择了回家。
但樵夫到家后才知道他这一站,竟然过去了100年。
记起来了吗?(学生说记起来了)你们说,渔翁和樵夫有没有相通之处呢?他们都想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学生思考)生14:他们想过一种轻松悠闲又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师:这样的生活在人间有吗?生14:没有。
生15:我认为有的,但必须有很多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