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全部虚词_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1虚词归纳
虚词之1.行李之往来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2.将焉取之指代土地3.而伤长者之意的4.今闻购将军之首的5.可以解燕国之患的6.为之奈何指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7.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的8.取之百金指代“它”{刀}9.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他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他11.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的12.秦王闻之,大喜这番话1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此14.愿大王少假借之他1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的1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于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对2.燕王拜送于庭在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在4.良曰:“长于臣。
”比5.因击沛公于坐在以1.越国以鄙远来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3.臣乃有以报太子来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目的连词,来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目的连词,来6.使使以闻大王来7.可以解燕国之患用8.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用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10.丹不忍以己之私为了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12.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依13.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1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来1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用16.遂拔以击荆轲目的连词,来17.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把1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19.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20.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用来虽则虽欲尝侍足下即使且1.且贰于楚也并且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3.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而1.今行而无信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3.而报将军之仇并4.而善见臣因而5.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只要6.图穷而匕首见连词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却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2.焉用亡郑以陪邻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4.将焉取之哪里为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做,干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3.皆为戮没介词,被4.乃为装遣荆轲准备,打点5.乃令秦武阳为副做6.嘉为先言于秦王替7.愿举国为内臣当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对9.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平)相做10.旦日飨士卒,为(仄)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11.皆为龙虎是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平),替,给第二个(仄),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13.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高一第一学期虚词总结
以: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以乱易整不武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有志矣,不随以止也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以精铜铸成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作师说以贻之具告以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所以遣将守关者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不然,籍何以至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寿毕,请以剑舞军中无以为乐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侧其盾以撞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权以示群下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何以言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将军以神武雄才此天以君授孤也今以实校之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裹以帷幕余船以次俱进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举匏樽以相属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輮以为轮无以至千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既自以心为形役舟遥遥以轻扬引壶觞以自酌云无心以出岫既窈窕以寻壑木欣欣以向荣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虽才高于世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长于臣于是项伯复夜去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樊哙覆其盾于地与操有隙,寄寓于表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受制于人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
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将有事于西畴其:以其无礼于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虚词作为词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12个常见虚词,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一、介词类: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时间等的所在,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
例如:在学校、在房间、在周末等。
2. 为:表示目的、意图等,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为了学习、为了进步、为了母校等。
3. 向:表示方向,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向前走、向右转、向下看等。
二、连词类:1. 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句子或词组。
例如:她努力工作,而他却游手好闲。
2. 如果:表示条件关系,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下雨,就不出门。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4. 因为:表示原因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他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努力。
三、副词类:1. 很: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很好、很高兴、很忙等。
2. 不:表示否定,与其他词语连用。
例如:不喜欢、不想去、不同意等。
3. 就:表示早一些行动或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他早就回来了、我只希望能就此解决问题。
四、助词类:1. 的:表示所属关系,连接修饰词与被修饰词。
例如:漂亮的花、大家的朋友。
2. 地:表示方式或状态,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轻轻地走、开心地唱。
3. 得:表示程度或结果,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跑得快、想得开。
以上就是高中教材中常见的12个虚词的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希望本文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虚词用法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高中必修1语文虚词 讲义
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公从之。
(《烛之武退秦师》)2.指示代词,这,此。
①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顷之未发。
(《荆轲刺秦王》)(三)动词,到……去。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二、【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秦师》)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荆轲刺秦王》)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人教版必修一18个重点文言虚词用法
复音虚词 [乃今] 第三人称 表第一人称 远指代词 指示代词 表推测 语气副词 表反问 表商量 表期望 连词 表假设 调节音节 助词 形容词词头 复音虚词 [其往] 表并列 连词 表递进 表让步 表假设 副词 语气助词 表肯定 复音虚词 [且夫] 代词 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 连词 表假设 动词 动词 名词 表地点 量词 助词 与动词成“ 与“为”成 [所以]表原 复音虚词 [所以]表凭 [所谓] 代词
《鸿门宴》 我为鱼肉,何辞为?(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鸿门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若入前为寿(你进去上前祝酒 《鸿门宴》 君王为人不忍(君王的做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 《鸿门宴》 《师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还跟从老师向他们请教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 《游褒禅山记》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烛之武退秦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公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劝学》 且焉置土石(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呢? 《愚公移山》 《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 《赤壁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阿房宫赋》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今日„者,竖子也!(今日„的人,是没用的人! 《荆轲刺秦王》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赤壁赋》 则秦未可亲也(那么就无法接近秦王 《荆轲刺秦王》 毋从俱死也(不要跟着他们一齐送死) 《鸿门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诗经·氓》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游褒禅山记》 敢以烦执事(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 不然,籍何以至此?(否则,我凭什么会这样呢? 《鸿门宴》 使工以药淬之(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艰难才来投奔我《荆轲刺秦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地势平坦路程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游褒禅山记》 遂拔以击荆轲(于是秦王拔出剑击杀荆轲 《荆轲刺秦王》 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荆轲刺秦王》 以其无礼于晋(这是因为他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 《游褒禅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日以尽矣(时间已经快到了 《荆轲刺秦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出师表》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大家仓猝间惊慌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荆轲刺秦王》 余独好修以为常(我唯独爱好修身养性,认为那是常规而坚持 《离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攻郑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 „者,可以无悔矣(„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游褒禅山记》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是不仁道《烛之武退秦师》 周因于殷礼(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 《论语》 《张衡传》 伺者因此觉知(守候仪器的人因为这样得知发生了地震 或因寄所托(有的人依照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兰亭集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宾客做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道饮酒 《鸿门宴》 于今无会因(到今天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孔雀东南飞》 《赤壁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头升起 以其无礼于晋(这是因为他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 良曰:“长于臣。”(张良说:“他年龄比我大。” 《鸿门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赤壁赋》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必修一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一、实词1、爱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爱护。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安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病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9、察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0、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11、曾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连……都……,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2、乘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3、诚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如果,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授予官职。
高中18个虚词整理
高中18个虚词整理
1.的:表示所属关系,如我的、他的等,也可作连词、指示代词、助词等。
2.地:副词后缀,表示方式、状态、程度等,如认真地、顺利地等。
3.得:副词后缀,表示程度、结果等,如高兴得不得了、跑得飞
快等。
4.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如父母和孩子、唱歌和跳舞等。
5.与:介词,表示具有共同点或关系,如与你相识、与时俱进等。
6.在:介词,表示存在、处于某种状态或位置,如在家、在办公
室等。
7.为:介词,表示目的、原因、代表等,如为了、为了使他高兴等。
8.向:介词,表示方向、目的、倾向等,如向前、向往光明等。
9.用:介词,表示使用工具、方式等,如用笔写字、用力抬起等。
10.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关系等,如于2010年、于我而
言等。
11.从:介词,表示来源、由某个时间或事物开始等,如从未见过、从头到尾等。
12.以: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条件等,如以书为友、以此为例等。
13.因:介词,表示原因、由于等,如因为天气原因、因此不得不
离开等。
14.但:连词,表示转折或逻辑关系,如他很聪明,但是很懒惰。
15.虽然:连词,表示让步或条件,如虽然下雨,但是他还是去了。
16.如果:连词,表示假设或条件,如如果我早点起床,可能不会
迟到。
17.把:介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把书放在桌子上。
18.被:介词,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如被雨淋湿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是文言文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会涉及到很作虚词的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实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补充:1、輮.以为轮:使……弯曲2、虽有槁暴...: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检验反省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12、吾子不齿..:不屑一提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郯子之徒.:一类人1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21、倚歌而和.之:唱和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攻下:斟酒横执长矛2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29、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30、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高一上册文言文虚词归纳
1.介词,相当于“于”视情况可译为“在”“对”“对 于”“给”“向”“跟”“比比”等。 2.语气气助词,1 表疑问、反问,可译为“吗”“呢” 等。 2 表揣测、商量量,可译为“吧”“吗”等。 3 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 4 用用在句句中停顿处,不不译。 3.作词尾,相当于“然”。
8.用用在后置定语后,相当于“的”。 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十十一一、与
表假设
1.介词(yǔ),引进动作行行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跟” “同”“为”“给”等。 2.连词(yǔ),表示并列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3.动词(yǔ),可译为“结交”“亲附”“给”等。 4.动词(yù),“参与”。 5.助词(yú),通“欤”,表反问、疑问等语气气, 可译为“吗”“呀”“吧”等。
竖子子不不足足与谋。《鸿⻔门宴》 介词,“跟” “同” 秦伯说,与郑人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介词,“跟” “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非常也。《鸿⻔门宴》连词表并列列 “和” 失其所与,不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 则与斗斗卮酒。《鸿⻔门宴》动词,“替”“给” 十十二二. 则
良乃入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于是 使杞子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于是,就 六.且
1.连词。 表示并列列、承接、递进、让步、选择等关系,视 情况可译为“并且”“而而且”“又又”“一一边……一一 边……”“还有”“那么”“尚且”“况且”“还是”等。 2.副词。1 动作将发生生,可译为“将”,“将要”。 2 动作的暂时,可译为“暂且”“姑且”。
焉用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疑问代词 五.乃
1.副词。 1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 接,可译为“就”“于是就”“这才”。 2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而”“才”。 3 表示某种条件下的结果, “才”。 4 对事物范围的一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 2.代词。第二二人人称“你”,“你的”。 3.用用在判断句句中,表确认,可译为“是”“就是”。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重点虚词归纳整理一、而(一)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锲而舍之(《劝学》)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4、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图穷而匕首见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8、表目的或结果,译为用来、来、以致,或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出自《鸿门宴》)外连衡而斗诸侯(出自《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出自《过秦论》)(二)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之(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完整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虚词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虚词“而、乃、何、乎”归纳一、而“而”在文言文中多做连词,有以下几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立而饮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课文归纳训练:1.夜缒而出()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朝济而夕设版焉()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5.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7.秦王必喜而善见臣()8.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0.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11.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14.又前而为歌曰()1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6.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1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18.图穷而匕首见()19.秦王惊,自引而起()2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1.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2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2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6.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7.拔剑切而啖之()28.劳苦而功高如此()29.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30.拔剑撞而破之()3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2.謇朝谇而夕替()33.偭规矩而改错()34.夫孰异道而相安())))))4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5.侣鱼虾而友麋鹿()4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4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50.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5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52.有怠而欲出者()5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5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5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6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二、乃(一)“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副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荆轲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荆轲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烛之武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烛之武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烛之武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烛之武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鸿门宴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来)鸿门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借)鸿门宴④请以剑舞(介词,用)鸿门宴⑤军中无以为乐(连词,来)鸿门宴⑥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鸿门宴⑦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鸿门宴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承接)鸿门宴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荆轲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荆轲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荆轲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荆轲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荆轲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荆轲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荆轲9.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荆轲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荆轲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荆轲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荆轲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荆轲13.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荆轲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荆轲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荆轲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荆轲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荆轲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荆轲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荆轲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而烛之武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鸿门宴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来)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连词,表转折)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表修饰)④项王按剑而跽曰(连词,表修饰)⑤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⑥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⑦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⑧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⑨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承接)荆轲1.今行而无信(连词,表转折,“却”)2.而伤长者之意(连词,表转折,“却”)3.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递进,“并且”)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承接,不译)5.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承接,不译)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并列,不译)7.伏尸而哭(连词,表并列,不译)8.而为留待(连词,表承接,“就”)9.今日往而不反者(连词,表转折,“却”)10.荆轲和而歌(连词,表修饰,“不译”)11.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承接,不译)1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1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连词,表承接,不译)1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连词,表并列,不译)15.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不译)16.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连词,表并列,不译)18.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不译”)19.而秦法(连词,表转折,“但是”)20.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转折,“但是”)21.而乃以手共搏之(连词,表承接,“就”)22.倚柱而笑(连词,表并列,不译)2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不译”)其烛之武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鸿门宴①吾令人望其气(代词,他的)②其意常在沛公也(代词,他的)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代词,他的)荆轲①尽收其地(代词,“它的”指秦王的)②臣左手把其袖(代词,“他的”指秦王的)③而右手揕其胸(代词,“他的”指秦王的)④其人居远未来(远指代词,“那个”)⑤疑其有改悔(代词,“他”指荆轲)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远指代词,“那”)⑦操其室(代词,“它的”指剑的)⑧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代词,“他的”指夏无且的)⑨断其左股(代词,“他的”指荆轲的)⑩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代词,“他的”指荆轲的)⑾尽失其度(代词,“他们的”指秦国的大臣们)为鸿门宴①皆为龙虎(副词,是)②臣为韩王送沛公(介词,替)③为之奈何(介词,对,对待)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①介词,替;②动词,计划)⑤沛公奉卮酒为寿(介词,给)⑥约为婚姻(动词,结为)⑦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做)⑧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⑨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①副词,是;②助词,呢)⑾若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⑿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⒀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⒁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⒂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荆轲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实词,表被动)2.为之奈何(介词,表对象,“对于”)3.乃为装遣荆轲(实词,“为装”,动词,“制成包装”)4.乃令秦武阳为副(实词,动词,“作为”)5.而为留待(介词,表目的,“为了”)6.为变徵之声(实词,动词,“发出”)7.复为慷慨羽声(实词,动词,“变成了”)8.又前而为歌曰(实词,动词,“唱”)9.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表对象,“替”)10.愿举国为内臣(实词,动词,“成为”)11.前为谢曰(实词,动词,“表达”)之鸿门宴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意义)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独)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助词,取独)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词,他)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代词,这件事)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⑦故听之(代词,这个计划)⑧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荆轲①函封之(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②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结构助词,“的”)③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④取之百金(代词,“它”指匕首)⑤使工以药淬之(代词,“它”指匕首)⑥顷之未发(音节助词,不译)⑦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樊於期)⑧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⑨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结构助词,“的”)⑩丹不忍以己之私(结构助词,“的”)⑾而伤长者之意(结构助词,“的”)⑿愿足下更虑之(代词,“它”,指这件事)⒀秦之遇将军(结构助词,“的”)⒁今闻购将军之首(结构助词,“的”)⒂可以解燕国之患(结构助词,“的”)⒃而报将军之仇者(结构助词,“的”)⒄为之奈何(代词,“它”,指这件事)⒅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与鸿门宴①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和)②君安与项伯有旧(介词,和)③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④则与斗卮酒(动词,给,读yù)⑤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和)荆轲 1.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介词,“和”“同”“跟”)2.人不敢与忤视(介词,“和”“同”“跟”)3.欲与俱(介词,“和”“同”“跟”)4.待吾客与俱(介词,“和”“同”“跟”)且鸿门宴①且为之奈何(副词,将)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因鸿门宴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连词,于是)②不如因善遇之;因言曰:…… (副词,趁机)③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④因击沛公于坐(连词,趁机)⑤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副词,趁机)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连词,表承接,“于是”)于鸿门宴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②贪于财货(介词,对)③长于臣(介词,比)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同现代汉语“于是”)⑤得复见将军于此;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荆轲1.常痛于骨髓(介词,“在”)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复音虚词,“于是”,在这)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复音虚词,“于是”,在这)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对”)5.燕王拜送于庭(介词,“在”)6.使毕使于前(介词,“在”)所鸿门宴1.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字结构)2.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所字结构)4.卒惶急不知所为(所字结构)5.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6.荆轲有所待(所字结构)荆轲①毫毛不敢有所近(代词,所字结构)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也者鸿门宴①此天子气也(助词,表判断)②秦地可尽王也(助词,表感叹)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代词,者字结构)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④沛公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无意义)⑥今者项庄拔剑舞(助词,无意义)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者字结构)荆轲1.而报将军之仇者(判断句式,不译)2.人无不立死者(代词,指人,“……的人”)3.今日往而不反者(代词,指人,“……的人”)4.仆所以留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代词,指人,“……的人”)6.见燕使者咸阳宫(代词,指人,“……的人”)7.群臣侍殿上者(代词,指人,“……的人”)8.而伤长者之意(代词,指人,“……的人”)9.事所以不成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助词,表判断,“是”)2.则秦未可亲也(助词,表陈述,不译)3.竖子也(助词,表判断,“是”)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助词,表判断,“是”)乃鸿门宴①良乃入,具告以沛公(连词,于是)②乃令张良留谢(连词,于是)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荆轲1.乃请荆卿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表程度,“才”)3.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表承接,“于是”“就”)4.樊於期乃前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5.乃今得闻教(副词,表转折,“却”“竟然”)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副词,表承接,“于是”“就”)7.乃为装遣荆轲(副词,表承接,“于是”“就”)8.乃令秦武阳为副(副词,表承接,“于是”“就”)9.乃复请之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0.乃朝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1.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12.左右乃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4.乃欲以生劫之(实词,判断动词,“是”)若①若入前为寿(代词,你)则鸿门宴①庄则入为寿(副词,就)②沛公则置车骑(副词,就)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副词,就)荆轲1.则虽欲长侍足下(连词,表承接,“那么”)2.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承接,“那么”)3.然则将军之仇报(连词,表承接,“那么”).何鸿门宴①今日之事何如(疑问代词,怎么样)②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什么)③客何为者(疑问代词,什么)④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什么)荆轲1.将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2.何如(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3.为之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4.无可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助词,表疑问)荆轲将军岂有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吗”)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②不然(这样,代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