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18、“文以气为主”揭示了 的重要意义。
19、 的音乐美学论著叫做《声无哀乐论》。
20、《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阐明 并无必然联系。
21、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是 。
22、陆机所谓 ,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
13、“务实诚、疾虚妄”
14、《楚辞章句》
15、曹丕
16、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
17、本同而末异
18、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
19、嵇康
20、音乐与人的情感
21、《文赋》
22、“意不称物”
23、“文不逮意”
24、声律
25、文笔
26、“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27、“体大思精”
28、作家才性与作品体裁风格
4、齐梁文学重视“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
5、刘知几的《史通》倡导文学的实录精神。()
6、陈子昂提倡“兴寄”,要求诗歌审美意象隐含深刻的思想。()
7、李白的诗歌理论崇尚自然清新。()
8、杜甫《与元九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
9、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理论的提倡者。()
23、陆机所谓 ,指文章不能充分表达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24、沈约是南朝 派的理论代表。
25、南朝的 之争,目的是为了区分文学与非文学。
26、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学风格追求,即 与 。
48、原诗
49、理、事、情
50 “三境”
51、《水浒》
52、脂砚斋
53、《闲情偶寄》
54、可以兴
55、可以观
56、可以群
57、可以怨
58、理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先秦1、《尚书》诗言志2、儒家文学观孔子《论语》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论雅乐与郑声孟子《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知言养气说荀子《乐论》“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荀子文学思想的影响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3、道家文学观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两汉1、司马迁文论对《离骚》的重要评论“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2、《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讽谏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3、扬雄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辞赋观4、班固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对《诗经》及汉乐府诗的评论5、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思想的批判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6、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经”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魏晋南北期1、曹丕《典论论文》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对文章价值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前人文学批评态度的意见:文人相轻,暗于自见2、陆机《文赋》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分析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承认“变”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4、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原道》篇文学创作论: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论文学的风格:《体性》篇、《定势》篇、《才略》篇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情采》篇、《风骨》篇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术》篇、《情采》篇、《附会》篇、《熔裁》篇文学文体论:《明诗》至《书记》共20篇,论述了共34种不同的文体文学发展论:通变文学批评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5、钱嫌《诗品》以“直寻”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风、骚传统(体系)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特点,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6、萧统《文选序》沉思瀚藻7、萧绎《金楼子立言》阐述自己关于“文”的认识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儒、学、文、笔8、颜之推《颜氏家训》调和南北文风“理致”“气调”“天才”“兴会”看重作家的人品,讲究道德修养隋唐五代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兴寄论2、王昌龄诗论风格上:格律说意境上:“三境”“三格”说3、李白诗论自然清新的诗歌主张以“清算”为核心的诗歌艺术美理想4、股瑞诗论以“兴象”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诗歌应当有风骨诗歌应具备“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诗歌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备自然的声律之美5、杜甫诗论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民请命为目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壮阔豪迈6、皎然诗论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歌“取境”有难、易之分诗境与禅境合一7、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文章之蕴境生于象外8、韩愈诗文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论为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论9、柳宗元文论文有二道观批判地对待古文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10、白居易诗论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美刺观提倡“直笔”“实录”11、司空图诗论思与境偕韵味说四外说宋金元1、欧阳修诗文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诗穷而后工说诗歌意境理论2、苏轼诗文论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论艺术构思中“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传神”论“无法之法”论平淡的艺术意境3、黄庭坚诗文论肯定诗歌“刺世嫉邪”的怨刺作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歌创作要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讲究严密的法度4、李清照《论词》勿“破碎”要有“铺叙”讲“故实”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5、吕本中诗论“活法”“悟入”6、张戒《岁寒堂诗话》意味说去词去意8、朱臬诗文论文道一体论诗志合一论三变说“兴”与“涵咏”9、严羽诗论论“别材”“别趣”论“妙悟”论“以盛唐为法”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11、张炎《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明代1、李梦阳诗论诗文之辨唐宋之辨2、谢榛诗论情、景体、志、气、韵四要素感兴3、王世贞诗文论诗文的核心是意:意的形成:自外而内,外界事物触发自内而外,作家感情借外物宣泄意的传达:法才气与格调相统一4、李贽文论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出于童心焉者也以自然为美的创作思想:化工、传神5、袁宏道诗文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时因事而“变”强调文学作品之“趣”讲究文学创作之“奇”求古人真诗清代1、金圣叹小说理论区分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比较《史记》与《水浒传》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2、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词采第二: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重视戏剧的宾白语言: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关于科浑语言的原则: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戏剧的“格局”:非常重视开场、冲场,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文论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一、《左传》的文艺观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赋诗言志“赋诗”指引用《诗经》,“不歌而诵谓之赋”,“诗”是现成的,已有的诗歌句。

借助《诗经》中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登高而赋”,大夫在外交中经常背诵《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被邀请背诵。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杜笃写《论都赋》力贬洛阳,班固写《两都赋》赞美洛阳。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武出使宋,回晋途中适郑简公款待,七大臣作陪,赵武要求赋诗。

子展赋《草虫》:“既观君子,我心则降。

”佰有赋《鹑之奔奔》:“人心无良,我以为足;人心无良,我以为君。

”另一人赋:《野有蔓草》邂逅相见,适我愿兮”2.观志观风提出“赋诗,吾以观其志”,“观风”说是说用诗歌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兴衰,用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为政治良窳提供例证,以达到改进政治的目的,最早见于《国语》、《左传》。

季札观乐,从季札对周乐的评论看,他正是把音乐(文学)和政教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

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听《周南》《召南》后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邶风》《鄘风》《卫风》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听《齐风》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听《颂》:观止矣(看到了最好的了)3.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少传”。

“立言”属于“再次”的地位,它的价值意义小于前两者,但是它与“立言”、“立功”的政治价值取向则是相同的。

“立言”中的“言”含义较宽泛。

虽包括文学在内,但主要是指关于政治道德方面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1)第一章:先秦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3、"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5、"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两汉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8、"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9、"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10、"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2、"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1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1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1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第四章:隋唐五代17、"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18、"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1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20、"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21、"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22、"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3、"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4、"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这实际上是在讲创作时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第五章:宋金元25、"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26、"空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27、"传神"论:苏轼发展、丰富了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从诗与画共通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时,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2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6、"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2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3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3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32、"清空"说:"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33、"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第六章:明代3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后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35、"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36、"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第七章:清代37、"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3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39、"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40、"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41、"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第八章:近代42、"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唐代以来有关意境的理论至此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43、"隔"与"不隔"说:王国维所指的"不隔",要求作品内容"情景真切",艺术表现方法"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4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概括出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做主,一宏壮也."。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记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 知言养气 "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 ,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 ,反对人文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 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 意在言外 "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 ,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遣言"是指词藻问题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 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 直寻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风力 "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 建安风力 "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风 ,三曰赋 ."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 故实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 "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 "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 ,曰音节 ."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发愤著书”说。

9、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10、“《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11、《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12、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13、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课程名称I《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论述题一、孔子主张“诗可以想”,什么是“诗可以想”?结合文学史,谈俵他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参:(一)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诗可以怨二(二)“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剌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三)“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回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

二、《孟子》中“以意逆志”意旨及其理论意义、“知言养气”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参: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努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整理版)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古代文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古代官方语言为基础,注重修辞和韵律,具有独特的古典美。

而白话文则是近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注重语言的自然和通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辨析文言文与白话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两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大量的古代词汇和病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而白话文则更为简洁明了,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更易于理解和运用。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关于修辞手法的论述,如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笑倾城,再笑倾国”,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手持金箍棒,威震四方”,通过将如来佛祖与金箍棒进行比喻,使人们对如来佛祖的威严和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通过将君子和小人进行拟人,使人们对君子和小人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排比是将同类事物并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比如《史记》中的“夫以无知而知,以不言而言,以不动而动,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通过排比的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能力和魅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古代文论中还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它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1.试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1)“诗可以兴”:孔子重视诗对人们的感兴、启发作用。

(2)“诗可以观”: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考察政治的好坏得失,可以懂得风俗的盛衰兴替。

(3)“诗可以群”:学诗可以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而又不至于放荡。

(4)“诗可以怨”: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也就是肯定诗具有批评、讽刺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多方面地阐明了诗的社会作用,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孟子谈读书的“以意逆志”,交友的“知人论世”,对文学批评有什么启发?“以意逆志”即依据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孟子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的。

“知人论世”说具有文学批评的意义,即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3.举庄子一则论技艺的寓言,谈谈庄子思想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的启示作用。

《庄子》中有不少善于技艺的寓言故事,本是用来比喻说明养生、修养的道理的,而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引申出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些观点、方法。

(1)如“庖丁解牛”、《达生篇》讲到孔子见到一丈夫“蹈水如履平地”。

庄子指出庖丁之所以技艺通神是因为他“依乎天理”,“蹈水”丈夫之所以能如履平地是因为他“从水之道不为私焉”。

所谓“天理”、“水之道”,即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使技艺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蹈水如履平地的化境。

这一境界看似神秘,实质上很有道理可循,对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2)如“梓庆削”、“偻丈人承蜩”,强调要达到技艺的化境必须专心一致,全神贯注,郑重对待,严肃认真。

这对文学创作本身、对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3)如“解衣盘礴”这则寓言的内涵同样涉及到文艺创作心理学问题,对后世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

第二编两汉4.《毛诗序》怎样论述诗的情感特征及社会教化作用?(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孟子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2.《庄子·外物》篇说:“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之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毛诗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需“主文而谲谏”。

4.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

5.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

7.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体性”这一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8.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9.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

10.陆机在《文赋》中论诗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11.皎然最重要的诗论作品是《诗式》。

12.严羽《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3.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表现真情。

14.针对明代复古派末流在创作上拘泥于古人格调,公安派打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

15.李贽提出了“《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1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运事”。

二、名词解释1.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第一,二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言志"最早见于.
A,《尚书》B,《左传》C,《论语》D,《诗大序》
2,"以意逆志"的提出者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庄子
3,"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
A,抒发感情,抑制礼义B,从感情出发,必然阻止礼义
C,起于情性,而归结于礼义D,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合乎礼义4,"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话的是.
A,孔子B,庄子C,屈原D,司马迁
5,汉代称"文学"指.
A,一切文化典籍B,一切学术著作C,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D,指汉大赋
二,多项选择
1,"诗言志"作为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概括了.
A,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表情达意的B,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
C,诗歌的本质的模仿的D,诗歌的本质是非感性的
E,诗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2,墨子提介"非乐"是.
A,否定和反对音乐B,是反对文学
C,反对音乐而不反对文学D,是反对一切艺术的娱乐性
三,名词解释
诗言志
2,"比兴"
四,判断正误
1,孔子提倡诗教只看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2,庄子主张自然美,反对人工雕饰,只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取消. 五,简答题: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庄子的文艺观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的
第三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文气"说是讲.
A,文章的气势B,讲作家的道德品质修养
C,讲"建安风力" D,讲作家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担心 .
A,文章没有内容B,文章没有主题
C,构思没有文彩D,思想不能正确反映外物和词不达意
3,陆机《文赋》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指.
A,艺术思维不能离开物象B,形象思维富于变化
C,艺术构思应有独创D,形象思维是生动具体的
4,《文心雕龙.时序》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说明.
A,文学对玄学的影响B东晋玄学富于文学色彩
C,玄学都文学的影响D,玄学与文学互相推进
9,《诗品序》说:"观古今用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意思是.
A,古今优秀的诗句,往往无需借助典故以补缀;而是来源于诗人直接的所见所感
B,古今优秀的诗句,都是直书所见所感,不需要错助间接手段
C,古今优秀的诗句,都没有虚假的感情,因为都是直抒胸臆
D,古今优秀的诗句,都不是依靠虚构,必须从生活中去寻找
二,多项选择
1,曹丕的《典论.论文》,涉及了.
A,作家风格问题B,作品风格问题
C,文体风格问题D,时代风格问题
2,陆机的《文赋》,涉及了 .
A,艺术想象问题B,文体风格问题
C,作家风格的问题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3,刘勰认为艺术想象(神思)的能力与.
A,读书学习无关B,与理性思维无关
C,与先天因素有关D,与后天训练无关
E,广泛地观察有关
4,《文心雕龙》所论的"文",包括.
A,一切形式的文章著术B,散文,而不包括韵文
C,散文和韵文D,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和非审美性的应用文
E,应用文之外的一切文章
5,《诗品序》所谓"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是指文学作品.
A,语文没有文彩,读起来很枯燥B,说理过多,令人乏味
C,夸大其辞,淡而无味D,只不说教没有文彩,也淡而无味
E,只是说理而没有感情,淡而无味
三,名词解释
1,"神思"
2,"滋味说"
四,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是鼓吹浮丽颓靡的文风.
刘勰在《序志》篇说《文心雕龙》全书总纲以下都是"论文叙笔",这就是说关于散体文章的理论.
五,简答题
简述《典论.论文》的内容
简述《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
谈谈《诗大序》的"言志"说和《文赋》"缘情"说诗的异同
第四章总复习
一,单项选择
1,陈子昂说:"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兴寄"即.
A,情感的寄托B,理想的寄托
C,比兴和寄托D,兴致和寄托
2,"转移多师是汝师",说这话的是.
A,陈子昂B,李白
C,杜甫D,白居易
3,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自己的诗分作四类,他最重视的是.
A,杂律诗B,闲适诗
C,讽喻诗D,感伤诗
4,韩喻是主张"文以贯道"的,他所谓的"道"是指 .
A,文章之道B,孔孟之道
C,道家之道D,万物之道
5,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指诗歌的.
A,二十四种品级B,二十四种风格
C,二十四种体制D,二十四种法则
6,《与李生论诗书》的作者是.
A,韩愈B,皎然C,司空图D,何景明
二,多项选择
1,唐代僧人论诗的著作有.
A,《文镜府秘论》B,《诗式》
C,《二十四诗品》D,《诗格》
E,《笔林》
2,司空图所说的"韵味"就是.
A,"象外之象" B,"景外之景"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D,"韵外之致"
E,"意象"
3,司空图的"韵味"说与.
A,钟嵘"滋味"说有关B,与皎然"文外之旨"说有关
C,与严羽"兴趣"说有关D,王士祯"神韵"说相关
E,与袁枚"性灵"说有关
4,唐代文学批评比较注重艺术性探讨的是.
A,唐代革新派理论B,古文运动理论
C,新乐府运动理论D,佛徒派诗学理论
E,田园山水派理论
四,名词解释
1,"汉魏风骨"
2,"韵味说"
五,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杜甫说:"不薄今人爱古人",主张对遗产兼收并蓄全盘接受.
韩愈的"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和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是一个意思
六,简答
从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可以看出新乐府运动的文学有哪些主要内容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有何价值和局限性
试比较陈子昂和杜甫对齐,梁文学的态度并说明它们各有什么进步意义第五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论诗绝句三十首》的作者是.
A,苏轼B,范仲淹
C,陆游D,元好问
2,《沧浪诗话》的作者是.
A,张戒B,严羽
C,王若虚D,欧阳修
3,主张"以禅喻诗"的有.
A,王安石B,苏轼
C,黄庭坚D,严羽
4,"所谓文者,务为有补无世",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范仲安B,欧阳修
C,王安石D,黄庭坚
二,判断正误
严羽所说的"妙悟"就是"兴趣".
三,论述题
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第六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主张"神韵"说的是.
A,袁宏道B,袁枚C,王士祯D,沈德潜
2,《曲律》的作者是.
A,何俊良B,王世贞C,徐复祚D,王骥德
3,《花部农谭》的作者是.
A,何良俊B,钟嗣成C,徐复祚D,焦循
4,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是.
A,方苞B,姚鼐C,刘大魁D,方东树
二,名词解释
公安派
性灵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