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之心理背景研究
从“呐喊”美学到“苦闷”美学——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之深层动机研究
承 与 变化 的重 要 线 索 。对《 摩 罗诗 力 说 》 与《 苦 闷的 象征 》 的 比较 与 分析 , 可 以 发 现 两 者之 间 在核 心观 点 上 高度 一致 , 《 苦 闷的 象征 》 比《 摩 罗诗 力 说 》 在 理 论 方 面 更 为 系统 与 完整 。研 究表 明 , 翻译《 苦 闷 的 象征 》 实质 上是 鲁 迅 在 传 播 自
迅 广 泛地 给 亲朋 好友 赠 送该 书 , 并 郑 重地 在 日记 中
记 录◎。并且 不 断再 版 , 从1 9 2 4年 1 2月 到 1 9 3 5年
1 O月 就 出版 了 1 2版 ( 含修 订 本 ) , 印数 达 2 4 0 0 0册
之多, 这 在鲁迅 所有 的 翻译 作 品 中是 罕见 的现象 。 不
从“ 呐 喊’ ’ 美学到“ 苦 闷" 美学
— —
鲁 迅 翻 译 传 播《 苦 闷 的象征 》 之 深 层 动 机 研 究
沈 幼 平
安徽 师范大 学传媒 学 院 , 安徽 芜 湖 , 2 4 1 0 0 0
摘要 : 在 鲁 迅 美 学 思 想 的研 究 中 , 鲁迅 1 9 0 7年 撰 写 的 《 摩 罗诗 力 说 》 和1 9 2 4年 翻 译 的 《 苦 闷 的 象征 》 特别值得重视 。 鲁迅在对《 苦 闷 的 象征 》 的 翻 译 与 传 播 中表 现 出异 乎 寻 常 的 热 情 , 探 讨 其 深 层 动机 是研 究 鲁 迅 前 后 期 美 学 思 想 的 继
第2 8卷 第 2期 2 0 1 Biblioteka 3年 2月 宿州
学
院 学
报
VO 1 . 28, NO .2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思想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
奥地利著名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虽然一生从未来过中国,但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却于他的生前到达了中国,在身后仍然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学。
考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入过程和之后的境遇,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和复杂,这对于我们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
1914年5月,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指出“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的文章,肯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战时精神病的经验,指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重大影响。
1920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发表《论精神分析》,介绍弗洛伊德与布雷尔(Josef Breuer,1842-1925)共同研究的安娜 O的病例和“谈话疗法”,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特有的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人格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
1921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对福鲁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高度的评价。
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欲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他对明末女子冯小青做了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发表《冯小青考》,后来又出书《冯小青之分析》。
章士钊1923年从欧洲回国后,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还为《精神分析引论》中文版拟名《解心术》,全文翻译了《弗洛伊德自传》,并与弗洛伊德通过信。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创作
“ 闷 ”主题 的 书写 苦
《 》 中国新文学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 , 中 苦 对 集 而鲜明地体现在该著所倡导的 “ 苦闷的象征 ” 说上 。 厨 川 白村 认 为 文艺 创作 的动 力 源于 人生 的苦 闷 , 而
【 稿 日期]0 5 0 - 6 收 20 - 9 2
造成人生苦闷的根柢则是生命力 的受阻。 他说 : 人 “ 类创造生活的欲求和从社会机体来的强制压抑之力 相冲突, 即产生苦 闷懊恼 ” 这种 “ , 生命力受了压抑 而生 的苦闷懊恼乃 是文艺 的根柢 ” 。 川的这 一 观 厨 点表明文艺创作的根本 目的就是生命苦闷的表现。 厨 川 倡 导 的这 种 文 艺 观 ,无 疑 契 合 了 “ 醒 梦 之 后 无 路 可 走 ” 的 中 国新 文 学 作 家 的 普 遍 心 态 , 从而使苦 闷徘徊 中的新文学作家产生 了喜逢 知音 的共 鸣 和 兴 奋 。 因此 ,当时 的新 文 学 作 家 对 厨 川 倡 导 的 “ 闷 的 象征 ”说 可 谓 心 领 神 会 ,一 拍 即 苦 合 。鲁 迅高度肯定 “ 闷的象征”说 ,认为该说 苦 “ 有独 到 的见地 和深 切 的会心 ” ]郭 沫若则 宣 称 自 。 己所 信 奉 的文学 定 义是 “ 文学 是 苦 闷 的象 征 ”, 他 说 : 文艺本是苦闷的象征 , “ 无论它是反射的或创造 的 , 是 血 与 泪 的文 学 ……个 人 的苦 闷 , 会 的苦 都 社 闷, 全人 类 的苦 闷 , 都是 血 泪 的 源 泉 ” l] 伯 奇 4 。郑 声 称 “ 学是 苦 闷的象 征 ” 文 ,并 说 : “ 一个 作 家 的 作 品 ,是 作 者 自己苦 闷 的 象征 ,一 民族 的 国 民文 学 也 不外 是这 民族 自己苦 闷 的象征 。 ] 达 夫 认 ” 郁 为创作 “ 不外乎他们的满腔郁愤 ,无处 发泄 ,只 好把现实怀着的不满的心思 ,和对社会感得 的热 烈的反抗 ,都描写在纸上 。 ] ” 可以说 ,当时的许 多新文学作家都曾是 “ 苦闷象征说”的信奉者。 对苦 闷忧伤有着痛切体验的新文学作家们 , 与 厨川的苦闷象征说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这一理论 的启 发 和推 动 下 , 多 作 家都 在 创作 中抒 写 自己人 许
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
鲁迅研究模拟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为思维的()A.开放性B.反叛性C.包容性D.逻辑性答案:B解析:“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为思维的反叛性。
这种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怀疑”。
2.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A.韧性的战斗精神B.自我牺牲的精神C.自我批评的精神D.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3.鲁迅去南京求学的时间是()A.1895年B.1896年C.1897年D.1898年答案:D解析: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
4.提倡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的杂志是()A.《新青年》B.《未名月刊》C.《莽原》D.《现代评论》答案:C解析:《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势。
5.1935年,瞿秋白英勇就义,为了悼念他,鲁迅全面负责编校装帧他的遗著,并将其定名为()A.《海上述林》B.《赤都心史》C.《鲁迅杂感选集》D.《多余的话》答案:A解析: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前英勇就义,鲁迅万分悲痛,为了哀悼这位殉难的知己,他全面负责编辑、校对、装帧瞿秋白翻译的遗著,并将这部译稿定名为《海上述林》。
6.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 )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斯巴达之魂》D.《“友邦惊诧”论》答案:C解析:鲁迅最早是在《斯巴达之魂》(1903年)中,提到“国民”。
7.鲁迅通过“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的文章是()A.《五猖会》B.《狗·鼠·猫》C.《二十四孝图》D.《琐忆》答案:C解析: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乐”、“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219401971_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国内研究现状
2023年5月总第207期第3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erial No.207,No.3May.20231011926年7月,台静农选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其中收录了景宋1926年6月10日定稿的文章《鲁迅先生撰译书录》,该文分“撰著”“翻译”“篆辑”和“校订”四个部分集中介绍了鲁迅的各类作品。
其中翻译部分涉及《桃色的云》《一个青年的梦》《工人绥惠略夫》《爱罗先珂童话集》《小约翰》《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等7个翻译作品,对原作者、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的出版情况做了简要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不但专辟一部分来介绍鲁迅翻译的作品,而且还在“撰著”部分涉及鲁迅作品的外译情况,比如在介绍《呐喊》小说集时写道:“其中的《兔和猫》有作者自己的日文译;《阿Q正传》有梁社乾氏的英文译,王希礼氏(B..A..Vassiliev)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国内研究现状*熊 辉(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
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
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英语世界;翻译文学;海外传播;文学接受中图分类号:I210;I210.93;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3)03-100-17·文艺论丛·收稿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域外思想资源整理与研究(1907—1949)”(项目编号:21&ZD258)。
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学
备注
选译本(前两章)
选译本(第一章、 第三章) 全译本 全译本
鲁译《苦闷的象征》的特点: 不到20天完成、直译、多篇序言、用作大学讲义、最权威译本
二、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动机
个人原因: 鲁迅和厨川白村文艺人生观的诸多契合 宣泄内心的苦闷 社会原因: 暗合了中国“五四”文学转型时期的整个社会的低落文化语 境,与“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的苦闷中国作家一拍即合, 形成了一个“苦闷”的话语空间。
《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译介
未完成的文艺心理学遗著 西方理论资源 目录结构 主要观点 四大译本
《苦闷的象征》在中国译介(20世纪20年代)
译者
明权
樊仲云 丰子恺 鲁迅
发表时间
1921.1
1924 1925.3 1925.10
发表刊物
《时事新报》副 刊《学灯》
《文学周报》 商务印书馆 “未名丛书” 北京新潮出版社
第二 鉴赏论
第三 关于文艺的 根本问题的考察
第四 文艺的起源
一 祈祷与劳动 二 原人的梦
《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译介
未完成的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理学遗著 西方理论资源 目录结构 主要观点 四大译本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厨川白村的文艺观:“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抵, 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2.《苦闷的象征》与创造社成员
郭沫若:
“ 文艺本是苦闷的象征。无论它是反射的或创造的, 都是血 与泪的文学。⋯ ⋯ 个人的苦闷, 社会的苦闷, 全人类的苦闷, 都是血泪的源泉。” (郭沫若《暗无天日之世界》1923) 诗集《星空》(1923)是“五四退潮后的微波”,歌咏了 “共通的一种烦闷、一种倦怠”,被称为诗的“彷徨”。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从《苦闷的象征》中的“悲剧式”文艺观思考文学的本质
从《苦闷的象征》中的“悲剧式”文艺观思考文学的本质作者:李海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苦闷的象征》看似是对文艺的一种悲观的理解,但实际上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悲剧式的文学观。
从这种文学观中可以引发对文学本质的深层思考。
文学是人学,这种人们对本质的探讨也是对人的本性的探讨,但这种思考是永远离不开个人色彩的,因此,文学的本质离不开人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
关键词:苦闷的象征;文学本质;人生态度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03-02文艺是人类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一书中用系统完整的理论论证了他的这一文学观。
单纯从“苦闷的象征”这一标题来看,厨川白村是从一种悲观的角度看待文学本质的,正如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提出“诗可以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有《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李白说:“正风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古风》),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韩愈提出“不平则鸣”,且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愁之言易好。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之后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赵翼诗句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些讲的都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文艺观,大抵指出了文艺产生于人生的苦痛。
但是《苦闷的象征》毕竟是受现代思潮下的产物,带有时代和个人特色,那么廚川白村的文艺观是否真的是文艺的悲剧观呢?在《苦闷的象征》中他自己也说:“我对于说什么文艺上只有美呀,有趣呀之类的快乐主义底艺术观,要竭力地排斥他。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作者:武越秀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6期摘要:精神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理论和批评方法影响了一大批作家,鲁迅就是最早介绍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的现代作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他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上都带有潜意识、性欲本能等精神因子。
文章从精神心理学角度剖析其作品中人物阿Q的心理状态,除史学角度外,把阿Q作为一个原始意义上的人进行精神本源解剖,希望从中发现其独立的本体色彩,以延宕其在文学史上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性本能性欲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国民劣根性一、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小说创作苏联学者谢曼诺夫曾说:“鲁迅小说之吸引读者,是依靠朴素自然、匠心设计的结构、精选的典型细节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1]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迅小说中深刻的描写技巧之一——心理描绘,关于这一点,鲁迅颇受西方思潮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涌入中国大地,对于一直奉行“拿来主义”的鲁迅来说,这一思潮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早在日本仙台学习医学时,鲁迅就接触到了这一学说,并且在其小说创作中首次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曾说自己“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2]。
“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3]。
《补天》是鲁迅将原始人类的性欲本能和创造欲望注入文本中来激发人类摆脱外界束缚的性压抑,而性压抑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产物。
刘毓庆认为女娲乃女生殖器的生命化、人格化。
在《补天》中我们从文章来头“女娲从梦中醒来,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中看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因子,弗洛伊德认为“焦急神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为未经发泄的冲动。
基力的冲动已被唤起,但无从满足或实践;这种基力既失其用,于是焦急乃代之而起。
我且认为这未经满足的基力尽可直接化为焦急”[4]。
结合刘毓庆的考释和鲁迅对女娲压抑得不到释放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种“焦急神经病”阐释为“性压抑”。
【课外阅读】丰子恺与鲁迅撞车同译苦闷的象征
【课外阅读】丰子恺与鲁迅撞车同译苦闷的象征《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1880—1923)的文艺理论著作,l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
当时,我国“五四”新文学作品主要抒写了觉醒的知识分子的众多苦闷,诸如性的苦闷、生的苦闷、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闷,以及在异国他乡作为弱国子民遭受歧视的苦闷。
《苦闷的象征》的问世,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中国“五四”“苦闷文学”的一种艺术理论总结。
1925年3月,鲁迅、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版后都一版再版,拥有众多的读者,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苦闷的象征》在当时中国所受到的欢迎程度。
l924年4月8日,鲁迅买到日文版《苦闷的象征》,9月22日便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第二部分还连载于10月1日至31日的《晨报副刊》上,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
而与此同时,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先是由《上海时报》连载,后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于1925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两位译者几乎同时翻译同一本日本文艺论著,并同时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并不多见。
尽管丰子恺后来成为一个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在漫画、文学、翻译和艺术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卓有建树,但由于《苦闷的象征》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译著,因而略显稚嫩,只有译文,没有译者的前言或后记。
而鲁迅其时已卓然成家,他专门写了《〈苦闷的象征〉引言》,既简要介绍了原著者厨川白村,又对《苦闷的象征》的美学观点进行了论述。
那么,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中译本在翻译质量上,究竟哪一本更好呢?丰子恺曾说过:“他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
”这当然是谦词,但一些读者包括鲁迅本人对此似乎有较为实事求是的评说。
如季小波(丰子恺的学生,与鲁迅也有交往)就在比较后认为,在翻译的某些方面,鲁迅不如丰子恺,但鲁迅的文章却无疑是大家手笔。
并且指出,丰子恺的译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鲁迅的译文佶屈聱牙,有些句子还长达百来字。
为此,他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及鲁译、丰译的同一节、同一句译文互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还谈到直译、意译和林琴南文言文译的不足之处。
苦闷的象征封面赏析
苦闷的象征封面赏析
《苦闷的象征》封面由陶XX设计,他根据此书的内容,用夸张、变形、象征的艺术手法,设计了这样的封面:在红花和黑色、灰色的线条相交织的图形中,一个象征性的半裸女子披着长长的黑发,在受压抑的环境中挣扎着,用脚趾夹着镋叉(兵器)的柄,鲜红的嘴唇亲昵地舔着叉的尖头,以此表现人们的生命力受到压抑,就要挣扎,需要用武器来战斗的精神。
鲁迅看了这帧封面图案,极为满意。
1924年11月22日,《苦闷的象征》付印前,鲁迅在该书《引言》中说:“在这里我还应该声谢朋友们的非常的帮助,尤其是许季黻君之于英文;常维钧君之于法文,他还从原文译出一篇《项链》给我附在卷后,以便读者的参看;陶璇卿君又特地为作一幅图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
”。
一部文艺心理学的早期译著——读鲁迅译《苦闷的象征》
作者: 鲁枢元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4页
主题词: 厨川白村;弗洛伊德学说;鲁迅;象征主义;文艺理论家;理论专著;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心理学;心理活动;文学史料
摘要: <正>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年富力强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罹难于关东大地震的镰仓海啸之中。
他的一部文艺理论专著的手稿——《苦闷的象征》,由亲友们从废墟中扒出,于第二年的二月付梓问世。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鲁迅将其译成中文介绍给了中国的读者,并在这本译著的引言中作出了以下评价:“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的,于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
”“倘读者能够坚忍地反复过两三回,。
浅析日本作品翻译对鲁迅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力r——以《苦闷的象征》为例
浅析日本作品翻译对鲁迅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力r——以《苦闷的象征》为例徐娇玲【摘要】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可以说,鲁迅的翻译不仅影响了他人,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的思想形成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但遗憾的是,研究者们将太多的目光集中在他的创作及文学作品上,对他的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对鲁迅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以《苦闷的象征》为例,浅析日本作品翻译对鲁迅思想形成的影响力.【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2页(P101-102)【关键词】日本作品翻译;鲁迅;《苦闷的象征》【作者】徐娇玲【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3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可以说,鲁迅的翻译不仅影响了他人,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的思想形成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
但遗憾的是,研究者们将太多的目光集中在他的创作及文学作品上,对他的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对鲁迅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以《苦闷的象征》为例,浅析日本作品翻译对鲁迅思想形成的影响力。
日本作品翻译;鲁迅;《苦闷的象征》鲁迅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力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研究者们从各个方面对鲁迅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及解读。
鲁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丝毫不少于他的创作。
鲁迅翻译的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在长达三十三年的时间里,他译介了俄国、日本、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十四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二百多部作品,翻译字数近五百万。
学者们按照翻译思想及翻译方法的不同,把鲁迅的翻译活动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
鲁迅早期的翻译主要是以科学小说为翻译对象,希望通过翻译介绍科学小说来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
主要翻译作品有《月界旅行》等;鲁迅中期的翻译更加成熟,主要翻译作品《一个青年的梦》《现代日本小说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塔》等;鲁迅晚期的翻译作品数量最多、成果最为辉煌。
_苦闷的象征_思想渊源探析
《苦闷的象征》日文版问世不久,鲁迅便购买了此书,并于1924年9~10月间迅速将之翻译成中文。
他还帮助丰子恺出版了《苦闷的象征》的另一个译本。
经鲁迅等人对这本书的宣讲与推广,厨川白村的文学思想很快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传扬。
可以说从1924年起,中国的文艺界和学术界刮起了厨川风,文学思想为之一新。
风从白村来,其内涵和缘起有哪些哲理因素值得学界关注?让我们从《苦闷的象征》的源头体察其青萍之末。
《苦闷的象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创作论、鉴赏论、关于文艺根本和对文学起源问题的考察。
创作论由六个小节组成:两种力;创造生活的欲求;强制压抑之力;精神分析学;人间苦与文艺;苦闷的象征。
鉴赏论阐述了六个方面:由生命的共感;自己发见的欢喜;悲剧的净化作用;有限中的无限;文艺鉴赏的四阶段;共鸣的创作。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也由六个小节组成:预言者的诗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短篇“项链”;白日的梦;文艺与道德;酒与女人与歌。
在文学的起源部分,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祈祷与劳动;原人的梦。
[1]探讨上述四大部分的思想渊源,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一项有学术价值的回溯性考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Vol.28No.3 Sep.2013第28卷第3期2013年9月《苦闷的象征》思想渊源探析雷晓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摘要:《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
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
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
学界关于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一般引述状态,而关于厨川学术思想的渊源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
厨川白村文学思想的显性源头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之中,而其隐性的渊源则在马克思学说中。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厨川白村改造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参照,这也是《苦闷的象征》超越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读《苦闷的象征》所感
读《苦闷的象征》所感
人类的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出苦闷,这种苦闷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就是文艺。
这里的关键点有二:一是人生的兴味受到压抑,二是表现出来采用的是象征手法,因此需是具象的,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所以,文艺绝不是俗众的玩弄物,乃是严肃而且沉痛的人间苦的象征。
厨川白村对文艺的定义是有要求的,因此,许多今天可以宽泛地归之到文艺范畴的东西,在他那里根本称不上“文艺”,因为其无关痛痒,既谈不上压抑,也谈不上苦闷,是轻飘飘的。
厨川白村是这么定义文艺的:“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
因为能够做到尽被在自己的心里烧着的感激和情热所动,象天地创造的曙神所作的一样程度的自己表现的世界,是只有文艺而已。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得以抛弃了一切虚伪和敷衍,认真地诚实地活下去的唯一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个定义。
“生是战斗。
”这话鲁迅必定是极其赞同的。
小资趣味的读者也向往“绝对自由的心境”,但多半只是要求坐享自由,然而坐享那种自由的心境在厨川这里,恐怕是软绵绵的,是虚假的,因为绝对自由的心境是需要靠战斗得来。
自然,这一文艺的定义是限定在现代社会的。
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是在劳动不再能够是快乐的时代,在凝神于自己的手工劳作不再获得超越性的快乐的社会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1
【 作 者 简 介】沈 幼 平 ( 1 9 6 7 一 ) , 男,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传 媒 学 院讲 师 , 文学硕 士,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文学传播学。
① 鲁 迅 全 集 编 辑 委 员会 : 《 鲁迅 全 集》 ( 第 1 1卷 ) , 北京: 人 民 文学 出版社 , 1 9 8 1年 , 第4 3 1页 。
什么 , 于是 给后人 留下 了充分 的想象 空 间 。研 究 界 是 社会 性 的苦 闷云云 。实 际上 , 鲁迅 的苦 闷更 多来 对 鲁迅 热情 移译 《 苦 闷的象征 》 的动机 解 释各 异 。 除 源 于 自身 。他 在 开译 《 苦 闷 的象征 》 后的 1 9 2 4年 9 前 述 的文 艺 思 想 “ 赞 同与 推 崇 ” 论外 , 还 有 观 点 认 月 2 4日给李秉中的信 中坦承 : “ 也 应是 不 可忽视 的原 到个 人 前途 , 作为 ‘ 弱 国的 子 民 ’ , 烦 闷苦 恼 和 悲观
因。
绝 望 之情更 是 盘旋心 胸 , 无 以解 脱 。 ” 尤其 是 知识青 和知识 青年 “ 单纯 ” 的“ 苦 闷” 不同。 年 逾不 惑官
征》 经 由鲁 迅 的译介 , 在2 O世纪 二 三十 年代 的 中国 的象 征》 。深层 动机 之一 是借 《 苦 闷的象征 》 宣泄 自
文 学界 影 响 巨大 。 鲁 迅 在《 苦 闷 的象 征》 的翻译 与 传 己内心 的苦 闷。 这种 苦 闷直接 产生 于鲁迅 当时的特
播 上倾 尽 心血 , 远远 超越 了译 者 与译 著 的关 系 。这 殊心 理背景 。
2 0 1 3 年 第 3期 第 1 5卷 ( 总第 7 9期 )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A I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o.3 , 20 1 3 G ene r al N o.79,V o1 . 1 5
对 于 翻译 《 苦 闷 的象征 》 的 动机 , 鲁迅 自己一 直 年 的苦 闷更 是成 为社 会 问题 。
没 有言 明 。他在 《 译( 苦 闷 的象征 > 后 三 日序 》 中说 :
“
… …
因为 这于 我有 翻译 的必 要 ,我 便 于前 天开 手 居 教 育部佥 事 ,又是 大学 教授 和著 名作家 的鲁 迅 ,
为: 厨川 白村 提 出 的“ 文 艺是 苦 闷的象 征 ” 的命 题在 魂里 有毒气 和鬼气 , 我极 憎恶他 , 想 除去他 , 而不能 。 很 大程度 上 符合 鲁迅 当时 的整个 精神 状况 , 因而 引 我虽然竭力遮蔽着 , 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 …” ①
起 了鲁迅 的强烈 共 鸣 。 然而“ 共 鸣说 ” 更 适 用解 释鲁 从 少年 时代起 , 鲁 迅 的气质 里就 打上 了苦 闷 的 迅欣 赏 《 苦 闷 的象 征 》 的原 因 , 而不 是积 极 传播 与 阐 印记 。 他对人 生 的洞察 使他 对 于“ 人 间苦 ” 有着 异于
的大苦 痛 。
了, 本 以为 易 , 译起 来 却 也 难 , 但 我 仍 只得 译 下 来 , 此 时 内心感 受 的则是 多重 复合 的苦 闷 , 是 一种 深 隐 并 且陆 续发 表 。” 遗 憾 的是 鲁 迅 没 有 明 确说 这 “ 必要” 究 竟 是 指 以往 的论者 多着 眼 于时代 给鲁迅 造成 的苦 闷 ,
[ 关键词】鲁迅 ; 心 理 背景 ; 苦 闷的 象征 [ 中 图分 类 号] I 2 1 0 . 9 3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9 — 9 5 3 0 ( 2 0 1 3 ) 0 3 — 0 0 8 1 — 0 3
日本 学者 厨川 白村 的文 艺 理论 著作 《 苦 闷 的象 释 的深层 动机 。 笔者 认为 , 鲁迅 如此 热情译 介 《 苦 闷
8 2
淮  ̄I J i l i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l 5卷
常人 的敏感力 。 于 是青 年时代 的鲁 迅就 陷入无 边 的 征 》 , 鲁 迅又 怎能不 发生 最强 烈 的共 鸣 ? 他 的 内心 的 孤 寂之 中 , 感 觉在 人群却 如置 身于 荒漠 : “ 独有 叫喊 苦 闷突 然找 到 了一 个宣 泄 的出 口, 对《 苦 闷的象 征》 于生 人 中 , 而 生 人并 无反 应 , 既非赞同 , 也无 反 对 , 激 情地传 播 自是 必然 的结果 。形 象地说 就是 : 唱 别 如置 身毫 无边 际 的荒 原 , 无可措手的了, 这 是 怎样 人 的悲 歌 , 抒 自己的苦 闷之情 。 的悲哀 呵 , 我 于是 以我所 感 到者为 寂寞 。这寂 寞 又
一
现象 早 已被研 究 者关 注 。一般 认 为 , 主要原 因是
实际 上 , “ 苦 闷” 是2 O世纪 2 0年 代 中国社 会心
鲁 迅对 《 苦 闷 的象征 》 文 艺思 想 的赞 同与 推崇 。 但 这 理 的基调 。 “ 对于 2 O世 纪二 三十年 代 的中 国青年 似 乎 只是部 分原 因 , 鲁 迅翻译 《 苦 闷的象 征》 时 的心 来 说 … …他 们身 处 新 旧交 替 , 民族 内忧 外患 , 看 不
鲁迅翻译《 苦 闷的象征》 之心理背景研究
沈 幼 平
( 安 徽 师 范大 学 传媒 学 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2 )
[ 摘 要]鲁迅 对《 苦 闷的 象征》 的 重视程 度 , 在他 的翻 译作 品 中是 少有的 。 《 苦 闷的 象征 》 也成 为 鲁迅
文 艺 思 想 的 一 个 标 志 物 。鲁 迅 译 本 《 苦 闷的 象征》 成 为 一 直 以 来 的 最 权 威 译 本 。鲁 迅 如 此 珍 爱 《 苦 闷 的 象 征》 , 除文 艺 思想 的相 近外 , 他在 翻译 前 后 的心理 背景 也是 重要 的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