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合集下载

第10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PPT课件

第10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PPT课件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案例:少年犯罪嫌疑人何佳(化名)4岁时,父亲 就和母亲离婚并重新组成了家庭。父亲再婚后, 后妈对她冷眼相看,虐待打骂是家常便饭,就连 后妈带来的小弟弟也经常欺负她。上初中后,一 次学校发起“母亲节向母亲献礼物”活动,每位 同学都为自己的母亲准备了礼物,惟独何佳躲在 一边,抚摸着周身被后妈毒打的伤痕,头脑中冒 出了一个令人颤栗的报复计划。当天放学后,何 佳在晚饭里投入了剧毒,除何父因故幸免、后妈 经抢救脱险外,小弟及她邀请来吃晚饭的两名同 学均命归黄泉。
❖ :小丁偶然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 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王大哥成了他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一天,王 大哥突然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 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小丁借着酒劲,手拿 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 了重伤。小丁交友不慎,法律观念淡薄,被公安 机关依法批捕,沦为少年犯。
❖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 什么呢?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第四单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创境激趣】
❖ 从去年冬天至今,接连发生的几起青少年杀人案件让人感 到震惊,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后连捅伤者8刀 ;凤翔县几名青少年看到同学打架受重伤,都选择沉默并 协助将伤者抛至荒郊至死亡;发生在清涧县的3名“90后 ”为弄零花钱绑架活埋朋友让人震惊;高陵县8名“90后 ”只因一辆自行车将同学群殴身亡,这些人他们有一个共 有的名字“青少年”。都缺乏对与生命的起码敬畏、杀人 手段都比较残忍。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 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 三大公害。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16
▲体验导行◆
❖ [生活感悟] ❖ (材料)无影“杀手” ❖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
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 “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 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 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 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 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 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 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 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 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 ,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
1
第四单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2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 犯罪的定义:P113 ❖ 犯罪的主要牲是: ❖ 第一,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 第二,触犯刑法的行为 ❖ 第三,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20
【课后作业】:
❖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
,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21
板书设计: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11
总结归纳:

(新)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新)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青春拒绝犯罪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片”
思考: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有哪些?
如何才能做到“青春拒绝犯罪”?
分析犯罪的自身原因
阅读教材P111~113 的内容,结合观看 过的视频,思考、分析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 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分析原因:一
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 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对付犯 罪的主要工具。
1.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刑罚只能适用于犯罪分子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适用 4.刑罚只能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确立 5.刑罚是特定机构执行的制裁措施
刑罚的种类(p108)
分析原因:三
个别未成年人有着不健 全的法治观念。许多未成年 罪犯或者不知法律为何物, 是彻头彻尾的“法盲”;或 者虽然知道法律,但视法律 如无物,将遵守法律当成 “胆小怕事”,将违法犯罪 视为“有胆有识”,直到被 绳之以法、真正认识到法律 的威严时,才追悔莫及。
善同犯罪斗争:见义勇为
阅读教材P115区志见义勇为的事迹,然后各抒己见,谈 谈自己遇到这样事的做法。
课小结
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 刑罚 刑罚处罚的行为

思考:
就“伟海父母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 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
“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 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具有亲社会性,但刑法 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作为犯罪 ,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不允 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私自处死他人;行为人 对违法犯罪的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 杀人罪,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9月16日晚,贵定县落北河中学14岁的初一女生小兰(化名)在晚自习后,被该校两名男生强行拉至男生宿舍一寝室,遭到该校多名初三年级男生强奸。
据贵定县警方介绍,警方在前期调查审讯中,根据受害人和疑犯的供述以及相关取证,认定5名犯罪嫌疑人对受害人实施强奸行为。随后经核实调查,还有一名初三学生杨某试图对小兰实施强奸,最后放弃,属于犯罪中止。11月8日,贵定县法院对此案作出宣判,6名施暴男生被认定犯强奸罪,一人免于刑事处罚,其余5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9年、5年、3年和3年。
(二)刑法内容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效果:好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容易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甚至钻牛角尖,所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太过复杂的案例,部分中职学生难于理解。
改进措施:尽量找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情与判决相对较简单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案例。还有提问的问题也不应该太理论,太复杂,以便于学生思考。
教学讲稿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备注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重点法条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 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 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 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 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目的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犯 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此类行为 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 罪的意识。 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影响和自身主观原因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议一议:
(1)逃学上网,沉迷游戏;(2)结交恶友;(3)缺钱上网 ,密谋抢劫;(4)案发落网,等待审判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 诈骗罪、敲诈勒索罪。
重点了解:案例分析:铜川女孩杜某,在西安南 二环一家KTV做酒水推销工作,在包间内趁客人 们喝的晕头转向,呼呼酣睡之时,把手伸向客人 的腰包,拿走客人16万元的港币。
该案通过审理,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认为,杜 某以非法占用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 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 10年,并处罚金5万元。
车时被不法分子持刀袭击,张某在危急的情况下夺刀反击 袭击者,后者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公安、检察机关综 合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及有关证据材料证实,张某的行为 系正当防卫行为。
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 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 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重点法条
《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 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 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 刑事责任。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探究活动二:犯罪特征
区别一种人旳行为是 否是犯罪,必须同步 具有三个特征。
严重旳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旳特征
刑罚当罚性 必然成果
犯罪
刑事违法性 法律分界线
阅读教材P106旳正文、链接、点评,思索、讨论: 犯罪旳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旳特征是什么?
小组辩论
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旳内容,就“伟海父母 旳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旳判决正确吗? 为何?”问题展开辩论 ——
课堂小结
懂犯罪得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二、处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
作用
犯罪:具有严重旳社会危害性、
触犯了刑律、应该受到
刑罚处分旳行为
刑罚
处罚犯罪,保护人民—保护国家各人民利益 震慑潜在旳犯罪人,使其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分
子作斗争
社刑 刑
维护社会旳公平正义
会 事 罚 含义、特点、种类
危违 当
陷阱七:模仿追风
❖ 凶杀、暴力等作品腐蚀着青少年,尤其是某些未成年人, 是非善恶不分,以追风模仿、寻找所谓旳刺激作为潮流, 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2023年,一中院审理了一起4名少 年实施绑架后将人质残忍杀害旳案件,当初,年仅14岁旳 小成在法庭上认可,其绑架旳措施是从某些警匪片中学来 旳。
陷阱八:娇纵溺爱
陷阱五:沾染恶习
❖ 许多青少年犯罪是从沾染赌博、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开 始旳。父母离异旳小王与从事收购废旧钢铁生意旳爸爸住 在一起。爸爸常把朋友叫到家里喝酒打将。他在麻将桌边 耳濡目染,不久练就了一手“盲摸”本事,其父经常炫耀儿 子旳“聪明智慧”。不但如此,十几岁旳小王沾染了喝酒、 吸烟、打麻将等不良嗜好,后来,小王发展到结伙盗窃抢 劫,最终被法院判处4年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共同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案例分析:共同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共同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案例分析1.收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青工罗某偷盗的工业用紫铜。

罗遂偷出价值1 500元的铜块交与赵某。

A.罗某构成盗窃罪,赵某构成销赃罪B.赵、罗二人构成共同犯罪C.赵构成盗窃的教唆罪和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D.赵构成盗窃罪,罗构成贪污罪参考答案:B。

属于典型的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2.甲乙因事争执互殴。

甲用铁条打乙,乙遂抽刀相向,乙妻恐事情闹大,奋力夺下乙手中的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拾起一木板递与其夫,乙持木板与甲相抗,不想木板上的铁钉打中甲太阳穴,致甲死亡。

根据刑法理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乙及其妻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如构成犯罪,罪名是什么?若不构成犯罪,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乙及其妻子的行为都构成犯罪(1分)。

罪名应为故意伤害致死(1分)。

乙妻将乙的刀夺下,主观上不希望发生将甲杀死的后果,但将木板递与乙的行为,主观上不能说没有伤害甲身体健康的故意,至于木板上有钉子,打入甲的要害致死的情节是乙与其妻始料未及的,甲的死亡与乙夫妻的共同伤害行为有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2分)。

共同故意在概念上要求,参与实施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无论性质、内容、范围都必须相同,这在实例判断中有一定难度。

如在本题中,判断乙犯罪并不难,难在判断乙妻与乙存在共同故意。

此题若稍加修改,如设乙在殴斗中产生了杀人的故意,则乙与其妻的故意内容则不同,乙构成故意杀人,乙妻构成故意伤害致死;又设乙与甲互殴的原因在于乙先抢劫了甲,而乙妻不知,则乙的抢劫行为属个人行为,在共同故意范围之外,乙妻与抢劫无关。

3.王某、张某与李某素有仇隙。

某日,王某持刀追杀李某,眼见李某逃脱,此时张某在暗中将李绊倒后即跑开,王某只当李自己摔倒,上前将李某砍成重伤。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王某和张某的行为构成共同故意杀人罪。

参考答案:错。

此题属于片面共犯的情形,不构成共同犯罪。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篇: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十课(二)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2023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目录
• 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 • 犯罪现象的类型和特点 • 如何预防犯罪行为 • 典型案例分析 • 总结与启示
01
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
珍惜生命,远离犯罪
犯罪是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不仅会破坏 社会秩序和造成社会恐慌,还会给受害人和家庭带来无法挽 回的伤害和痛苦。
THANK YOU.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 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和道德观念。
社会管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管理,从制度上预防犯罪行为的 发生。
04
典型案例分析
王某盗窃案
总结词:无知犯错
详细描述:王某因偶然机会在网吧结识了一名网名为“黑老 大”的人,该人向王某炫耀了多起盗窃案件,并赠送了一部 “盗版GPS定位器”。王某受其蛊惑,利用该设备实施了多 次盗窃行为,最终被警方抓获。
张某抢劫案
总结词:暴力违法
详细描述:张某长期沉迷赌博,欠下巨额赌债。为了还债,张某购买了一把手枪 和一把管制刀具,威逼一名路人交出钱财并将其打成重伤。事后,张某被警方逮 捕。
李某敲诈勒索案
总结词:威胁勒索
详细描述:李某因与一公司老板发生矛盾,心生不满。通过 非法手段获取了该老板的家庭住址和其妻子的联系方式,以 泄露该老板的隐私相要挟,敲诈该老板人民币十万元。李某 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行三年,缓刑三年。
预防犯罪可以有效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降低社会风险,保 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犯罪的危害及影响
犯罪会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给人民群众带 来极大的恐惧和不安。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刑法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它明确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如 何处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罪量 型”。 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犯罪分子适 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 对付犯罪的主要工具。 我国的刑法审罚分别为主型和附加型
请看P105页的链接回答下列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小凡的盗窃金额 并不大,却被判了型,原因何在?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犯罪是对人类文明 的挑衅,是侵害社 会健康肌体的毒瘤。 惩罚与保护是紧密 联系的两个方面。
请看P109页链接一、二、三回 答下列问题
☆这些犯罪行为都危害了什么利益? ☆在打击这些犯罪的过程中,刑法除 了惩罚犯罪以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其一,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其二,震慑潜在的犯罪人,使他们 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其三,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 争。 其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谢谢观看!
祝大家每天在快乐中学习!
4、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道德和法 律修养,培养严格的自控能力,可以 让我们远离犯罪的泥潭,但不能确保 我们不受犯罪的侵害。 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今天更是法律赋予我们 的权利。
请看p114页链接回答下列问题
(1)彼得走上除暴安良之路的原因给 了你什么启示?
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指具备一定职务身份 的人实施的与其职务相关的犯罪行 为。 我国常见的职务犯罪; 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 滥用职权等。
请同学们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书上P116页导致志武之 流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职业生涯中怎样才能有效 避免职业犯罪?
职务犯罪的根源在于人贪婪的欲望, 我们要珍惜自己美好的青春和来之不易 的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用理性来约束自己。自立、 自强、自律遵纪守法; 我们要认识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 上,以廉洁为本,我们在未来的职业活 动中才能得到真正和永久的幸福。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ppt课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案例引申问题
问题: 1、在该案中有哪些机构的参与?分别履行什么职责? 2、药家鑫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 3、药家鑫犯罪的客观表现是伤害还是杀人? 4、药家鑫触犯的罪名是什么? 5、药家鑫是否应负刑事责任? 6、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的刑罚是什么? 7、药家鑫的车属于证据类型里的哪一类证据? 8、你认为药家鑫走上犯罪道路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青少年最容易触犯的罪名是哪些 10、通过药家鑫的案例,谈谈自己的感触,遇到类似的
ppt课件
15
否认遗赠
针对张家的起诉,药庆卫夫妇已全权委托其代理律师 兰和处理此事。

“此次起诉理由我们认为并不成立。”兰和说,药
庆卫微博中提到药家鑫的两条遗愿,没有提到钱的事。因
此,张家起诉的所谓药家鑫“遗赠”,实际上也是药庆卫 在药家鑫遗愿之外,自己的主张。其性质也是药庆卫的赠
与行为,与药家鑫“遗赠”无关。其次,药家鑫作为一个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小丁借着酒劲,手拿 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 了重伤。小丁交友不慎,法律观念淡薄,被公安 机关依法批捕,沦为少年犯。
ppt课件
3
案例问题
上述青少年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行为? 案例一属于故意杀人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 案例二属于故意伤害罪
上述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触犯刑法的行为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学生,并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名下也没有财产,根 本没有能力向张家“遗赠”20万元。同时,即便是药家 鑫“遗赠”,根据我国法律,必须在知道受“遗赠”2个 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的表示,如果到期没有明确表示, 即视为放弃。现在2个月时间早已过去,张家实际已放弃 了受“遗赠”的权利。“张家这次起诉实际只是上次‘索 款门’事件的延续。”兰和说。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想一想 议一议: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 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 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 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 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 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 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 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 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违法行为及分类
违法行为: 指出由于过错违反法
律、法规的规定,危
害社会的行为。
分类:
违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法 行政违法行为 行 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
第四单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懂得犯罪后果
所谓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 主刑:
方法。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 能附加适用。对于个体犯罪,只能适用一 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的主刑。 所谓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 附加刑:
法,也称从刑。附加刑的特点是:可以附 加主刑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在附加适 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阻碍军人执 行任务罪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贪污罪、挪用公 款罪、受贿罪 第九章 渎职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 守罪、徇私枉法罪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刑罚的概念及种类、 (1)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法院)依法对犯 罪分子使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 方法,是对付犯罪的主要工具。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02
犯罪者会因刑事指控而失去人身自由,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失去自由
犯罪行为会损害个人名誉和家庭声誉,导致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名誉受损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罚款、赔偿等经济负担,使个人和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经济负担
犯罪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
犯罪行为会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降低社会安全感。
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社会不安定因素
维护社会安全
犯罪事件会引发社会恐慌,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恐惧。预防犯罪有助于控制社会恐慌。
控制社会恐慌
维护社会秩序
犯罪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引发混乱和不安。预防犯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增强社会凝聚力
预防犯罪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发展
预防犯罪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2023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犯罪的危害及成因如何预防犯罪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小结与倡议
contents
目录
预为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如财产盗窃、破坏公共财产等。预防犯罪可以减少这些损失。
减少社会风险
降低经济损失
犯罪行为会威胁到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预防犯罪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安全感。
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为预防犯罪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03
社会预防
02
01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04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家庭道德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道德教育
社会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⑴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⑵刑法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⑶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⑷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⑸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⑹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罚分子适用的最严 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对付犯罚的主要工具。 ⑺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美国影片《蜘蛛侠》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彼 得· 帕克自幼父母双亡,和叔叔一家生活在纽约。在一 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彼得被一只基因变异的蜘蛛咬 了一口,被赋予了蜘蛛的神奇能力。彼得参加了一场 摔跤比赛,用神奇的力量打败了强悍的对手。摔跤比 赛的主办人拒绝发给彼得奖金,彼得因此怀恨在心。 彼得撞上从主办人办公室里逃出来的窃贼。为报复主 办人,他放开了窃贼。彼得的自私令他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正是这个窃贼后来在抢劫中杀害了彼得的叔 叔。彼得给了那个窃贼应有的惩罚,但他深爱悔恨的 折磨,恨自己没有早日行侠仗义。从此,彼得开始了 与罪恶的不懈斗争……
★在这个案例中,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 了刑,原因何在?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二,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⑴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⑵震慑替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⑶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 ⑷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善同犯罪斗 一,青春拒绝犯罪 ⑴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 时期,稍有偏差,我们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潭不能自 拔。 ⑵个别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与他们错误的 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⑶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社会和法律往往给予更多 的宽容。 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训,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路是人选的,时光不倒流,事后后悔为时已晚。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3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3
❖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道德践行: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觉预防犯罪, 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 就是——
❖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
❖ 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 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 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提供专门用 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 ,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 犯罪有哪些主要特征?
❖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 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犯罪的主要特征: ❖ 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 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
❖ 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罪行为 ?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害, 还是犯罪行为吗?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 能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呢?
❖ 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 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
好处费:伸手必被捉
受贿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情境创设] ❖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
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 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 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 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 ❖ [问题思考]
❖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 什么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课程教案首页
编号:QD-751b-16-34 版本号:A/0 流水号:
教案序号: 12 授课时间: 2014 年 6 月 3 日
课程名称:《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姚少敏
课题: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课型:讲授启发式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指出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能陈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能列举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的两大类,九小类,理解守法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3、运用目标:学生能用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论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能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单说社会危害性还不够,要达到“严重”的程度才可能构成犯罪。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什么为标准?以刑法为标准,刑法有规定的才构成犯罪,刑法没有规定的,社会危害性再严重,也不构成犯罪,所以还要加上一条“刑事违法性”。

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是“刑罚当罚性”(不排除某些犯罪可以免除刑事处罚),所以“刑罚当罚性”在理论上应否作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
思考题与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情景练习
小结: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懂得犯罪后果
一、内容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本课内容属于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包括“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与“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两课内容。

本课内容选取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之“一、懂得犯罪后果”,以犯罪和刑罚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危害。

一方面,从认识犯罪行为开始,为后面的犯罪后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后果,期望其能知道犯罪的惨痛代价,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组织及方法
教学对象:中职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对刑法比较感兴趣,但是往往是一知半解,如果老师能在课前布置一些比较有趣,而难度又不是太大的问题供学生课前去讨论和寻找答案,则效果会比较好。

而且学生课前有所准备,课堂上的双边活动会更加活跃。

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本课是刑法的第一个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单纯组织学生讨论,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而课堂上仅仅由老师唱独角戏,进行理论讲授,又很难吸引学生。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让学生先做好准备——布置理论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前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并告诉学生课堂讨论将用递推式。

学生都有自尊心,所以势必都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起码课文会先阅读过。

课堂上,先让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集中呈现,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逐步推导出正确答案。

这样组织课堂,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影响会比较深刻,因为老师最后推出来的正确观点全是学生“给”的。

至于三个基本特征之外的知识点,因难度不大,教师可一语带过,不必占用太多时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好前置作业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
教师活动:简要介绍马加爵案件(视频)。

教学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

2.活动探索阶段
环节一
教学内容:初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用递推式讨论三个有趣问题?
(1)某行为对社会尚未产生实际损害,该行为有没有可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为什么?
(2)英国刑法规定,在飞行器跑道周围活动,影响飞行器正常升降的,将被处以妨碍飞行秩序罪。

一英国公民在飞机跑道中央阻碍了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他有没有犯罪?为什么?
(3)犯罪的刑罚当罚性是否意味着所有的罪犯都不可避免地要被处以刑罚?为什么?
教师活动:教师注意倾听,引导学生围绕争议较大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学意图: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环节二
教学内容:详细讲授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来龙去脉,对刑罚的分类和刑法的作用等问题稍作介绍。

学生活动:倾听、质疑。

教师活动:讲授、板书、回答质疑。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理论,并学会运用。

3.归纳总结阶段
教学内容:本节三大知识点回顾
师生活动:板书总结
教学意图: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观点。

4.布置作业阶段
写出本节课三道讨论题的答案。

六、学习评价
对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七、课后拓展
知识、能力拓展、多样化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