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

合集下载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理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脏的结构、分析相关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人每天排尿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人每天要排尿?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向学生介绍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重点讲解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2、肾脏的结构(1)展示肾脏的外形图片,让学生观察肾脏的形状、颜色和位置。

(2)展示肾脏的纵剖结构图片,结合模型,向学生介绍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

重点讲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详细介绍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利用动画演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通过动画演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展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的动画,讲解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形成尿液。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案标题: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目标:1.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组成成分。

2. 理解尿液的排出方式和作用。

3. 掌握尿液形成与排出的相关专业术语。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展示一个尿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尿液的认知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曾经想过尿液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吗?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幻灯片或教学板书,介绍尿液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以及尿液中的水、废物和溶质。

2. 解释尿液的排出方式,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如玻璃漏斗、滤纸、砂糖溶液和水。

3. 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 将砂糖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代表血液进入肾小球。

b. 观察滤液通过滤纸的过程,代表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c. 将滤液倒回玻璃漏斗中,加入一些水,代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 观察滤液的变化,代表肾小管的分泌作用。

e. 最后,将实验液倒入容器中,代表尿液的排出。

实验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比较实验前后液体的变化。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实验中的滤液和尿液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知识总结: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 学生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术语。

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

2. 引导学生思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对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有什么重要作用?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小论文,包括相关知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2.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和实验数据支持他们的论点。

评估方法: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来评估他们对尿液形成与排出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泌尿系统的协同工作: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如何相互配合,完成尿液的形成、储存和排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尿液成分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联,如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可能表示肾脏疾病,这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举例解释:
-对于教学重点中的尿液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过滤和重吸收的过程,加深印象。
-排尿的意义:解释排尿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排除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等。
2.教学难点
-肾小球过滤作用的细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只有特定大小和类型的物质能被过滤,如蛋白质和血细胞为何不被过滤。
-肾小管重吸收的选择性:重吸收过程中,如何区分和选择性地吸收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是学生的理解难点。
-泌尿系统的协同工作可以通过流程图或漫画形式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整个排尿过程。
-对于尿液成分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正常尿液与异常尿液(可使用模拟液体)的差异,从而理解尿液分析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尿液的成分和排尿的重要性?”比如,大家是否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喝水,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变成尿液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肾小球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赵慧慧4月13日77班第一节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种类?什么叫排泄?(二)导入我们刚刚复习了人体的代谢废物的种类,在人体内,少部分的代谢废物形成汗液通过皮肤排出,而大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同学们对泌尿系统了解么,在泌尿系统中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三)讲解新课1.学生观察图片P60图11-2,尝试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的作用,教师总结(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2.结合各器官的作用,讲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3.学生阅读观察课本62页,思考下列问题(1)肾脏由什么构成(2)每个部位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讲解总结并板书肾脏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2.由肾单位构成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过度:我们了解了肾脏的具体构成,那么在肾脏中是如何形成尿液的呢?各组成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呢?4.教师画图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并讲解肾单位中的组成部分在尿液形成中分别起到的作用A.肾小球(过滤作用)----形成原尿B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思考:(1)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的原因(2)某同学去尿检,医生发现他的尿液中有红色物质,请问该同学发生的病变位置在哪?若尿中有糖,说明哪个结构可能出现问题?过度: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人要时刻进行新陈代谢,血液要循环流动,由此可知尿液也是时刻在形成,而我们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才想去厕所呢?5.学生议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饮水和排尿的好处(膀胱可以暂时储存尿液)6.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明确重难点以及下节课检查内容7出示小黑板,课堂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肾脏:形成尿液泌尿系统输尿管:运输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二、肾脏 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2.由肾单位构成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尿液的形成1.肾小球(过滤作用)---形成原尿(不含血细胞和蛋白质)2.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不含葡萄糖)教学反思:。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难点: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展示图片:展示泌尿系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组成。

3. 展示动画:播放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第二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肾脏的结构。

2.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教学难点:1.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肾脏的结构。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展示图片:展示肾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

3. 展示动画:播放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第三章: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尿的形成和排出-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概述
本节课将主要探讨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我们将学习到人体是如何通过肾脏、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来将废物物质如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的。

二、尿的形成过程
人类的肾脏通过不断的过滤血液来将废物物质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这些废物物质包括尿素、尿酸、氨和各种盐类等。

这些废物物质被清除出去后形成的液体称为原尿。

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处理后,被输送到肾盂中。

在输送的过程中,肾小管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水分等的重吸收。

经过重吸收处理后的尿液,被称为终尿。

三、尿的排出过程
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来排出尿液。

泌尿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人体的废物物质排出体外。

在泌尿系统中,肾脏排泄出来的终尿经由输尿管输送到膀胱中。

在膀胱中,尿液被暂存,等待排出。

当尿液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通过排尿的方式将尿液排出体外。

当人体感觉到排尿的需要时,膀胱内的肌肉会开始收缩。

同时,尿道口的门也会打开,尿液顺着尿道排出体外。

当大便排出后,肛门会进行收缩以防止尿液和大便共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肾脏作为泌尿系统的重要部分,通过过滤血液和重吸收的方式将废物物质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在泌尿系统中,膀胱的收缩和尿道的门的打开才实现了排尿的过程。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我们加深了对人体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认识,也明白了人体排泄废物的过程。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

掌握尿液排出的途径和机制。

1.2 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图表和模型展示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够进行简单的尿液检测实验,了解尿液成分。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泌尿系统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输尿管:作用和位置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尿道:排尿的通道2.2 尿的形成过程滤过:血液在肾小球中的过滤作用重吸收:有用物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分泌:废物和多余物质被排出体外2.3 尿液排出机制排尿的信号传导过程膀胱的收缩和松弛尿道的开启和关闭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尿的形成过程。

利用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具进行直观展示。

3.2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尿液检测实验,观察尿液成分。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尿液排出的机制和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实验报告。

4.2 知识测试进行尿的形成和排出相关的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分析学生的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具和材料泌尿系统模型、图片和图表尿液检测实验器材和试剂5.2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进行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的在线资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6.2 讲授泌尿系统组成使用泌尿系统模型、图片和图表,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6.3 尿的形成过程实验进行简单的尿液检测实验,观察尿液成分。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目标】1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2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4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一)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观察与思考】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教师提出思考问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结论: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二)肾单位的组成教师讲述: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

它的哪些结构特点适宜完成尿液的形成呢?展示图片:肾的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总结肾脏宏观和微观上的特点宏观上肾形似蚕豆红褐色微观上肾小球——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

肾单位肾小囊——由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

套在肾小球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弯曲细长,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三)尿的形成教师讲述:尿有这样两个形成过程。

展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以及相关动画归纳:(1)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小结由同学们来总结,看看我们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同时可以利用课件辅助总结。

【板书设计】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二、尿的形成1、肾单位结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2、尿的形成(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1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1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图,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用放大镜观察肾脏的横剖和纵剖结构,能够识别肾脏的结构并说出各部分结构特点。

3.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图,能够识别肾单位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解剖新鲜猪肾,培养实验能力及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肾脏的特点及功能,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通过对尿毒症及肾移植等社会现状的了解,能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关注社会、关注健康的意识。

其中,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来看,泌尿系统是人体内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而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在明确了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因此“肾脏的结构”确定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弱,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微观抽象,学生学习比较困难。

因此难点定为肾单位的结构。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础上,对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探究。

其中尿的形成过程有利提高对学生读图解图的能力,因此,本节是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肾脏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习者是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这些特征对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者已学习了血液循环的知识,为学习尿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同时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有关尿液形成的常识,但非常肤浅,且遇到的问题似乎更多,如其具体过程如何,血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毒症为何要换肾等。

教师利用这些学生想知道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学法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教师评价和归纳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

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

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的事迹感动了世人,他成为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1一、教材内容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五、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六、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教学目标:1. 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及排出途径。

2. 掌握肾单位结构和功能。

3. 能够描述尿液的主要成分。

4.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1. 尿液的形成机制。

2. 肾脏的过滤与重吸收作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肾单位模型或图片。

3. 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

2. 提问: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学生观察肾单位模型或图片,认识肾单位的结构。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等环节。

2. 讲解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

四、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2. 总结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提问: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二、课堂讲解1. 讲解尿液排出的途径,包括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

2. 讲解排尿的意义,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清除废物等。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尿液排出的重要性。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尿液排出的实验。

2.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问答表现。

3. 实践活动参与度。

六、实验探究:尿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2.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的功能。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肾模型,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排尿的意义,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总结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情境创设: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简要解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和尿液成分等。同时,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予以关注。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最后,我会布置与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排尿的意义,掌握排尿的基本过程,包括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此外,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身体变化和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因此,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增强健康意识。
同时,初一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成分变化。
难点:理解尿液成分变化的原因,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2.重点: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包括膀胱、尿道等相关器官的作用。
难点:理解尿液排出过程中,膀胱、尿道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绘制图解时,注意使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保持图解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3.完成练习册习题时,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家庭小实验和小论文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合作意识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喝水后多久会变成尿液,引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兴趣。
(2)新课内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巩固环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拓展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尿液成分与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例,解释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如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等。
4.强调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尿液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4.讲解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尿液排出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整个尿液排出机制。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互相解答疑问,共同探讨重吸收作用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1.请学生绘制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明确标注肾小球、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尿液排出等关键知识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系统化。
2.根据课堂学习,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肾脏结构、尿液形成过程、重吸收作用的意义、尿液排出机制等。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论述严谨,学术术语使用准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尿液形成过程、肾脏结构、尿液排出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批改练习题,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尿液形成过程、肾脏结构、尿液排出机制等关键知识点。
4.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4.巩固提升: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
2) 2)抗利尿激素(ADH):就生成部位、调节因素等方面分析抗利尿激素对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于水的重吸收的影响,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醛固酮: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主线,与学生共同讨论醛固酮的保Na+、排K+、保水作用。
3.尿液及其排放
1) 尿液的理化性质、尿液的化学成分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从旁指导、完善为辅,并选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和学生一起分析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突破难点,归纳出有效率过压的公式。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
方式和特点;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滤过膜, 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RBC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1)肾小球的滤过的结构基础
2)有效滤过压
3)肾小球的滤过率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部位及方式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实验、探究和数据信息分析。

由学生亲自动手,能亲身体会,兴趣浓厚,有视频,感人至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新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学,学生学习气氛浓厚。

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基础信息课题名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材:人体与健康教材年级:高中生物课教学目标:1.了解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过程;2.了解尿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3.掌握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1.了解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过程;2.了解尿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人体器官模型;2.教学PPT。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人体的废物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吗?”2.引导学生们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介绍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二步:尿液的形成(2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肾脏的位置,并讲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2.引导学生了解肾单位的结构(肾小球、肾小管)及其功能。

3.讲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通过实例解释尿液的形成过程:滤过、再吸收和排泄,确保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有清晰的了解。

第三步:尿液的排出(20分钟)1.教师解释尿液形成后的储存和排出方式。

2.讲解尿液从肾脏到膀胱的过程。

3.解释排尿的神经调节。

第四步:尿液的组成及功能(20分钟)1.教师介绍尿液的主要组成物质,如水分、尿素、尿酸、氨、尿酸盐等。

2.讲解尿液中各组成物质的功能和重要性。

第五步:总结与提问(10分钟)1.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对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2.进行提问环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教学拓展:1.请学生在家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做一份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小册子;2.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尿液,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尿液的形成与排出,通过讲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了解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和肾单位的作用。

通过教学PPT和实例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问题回答。

此外,拓展活动的设置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完整)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doc

(完整)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doc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五中刘金霞一、教材分析和处理方案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是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四部分之一,也是本册书最后一章,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六、课前准备新鲜的猪肾;准备过滤实验的实验用具;收集或制作尿的形成的 Flash 动画。

七、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全身浮肿的尿毒症患者”用身边的事例导入第一节尿的观看图片,思考回答、带着疑惑进入对话题,创设课堂气氛。

设疑:肾脏在人的生命长河中扮演形成和排出新知识的学习什么角色?引出课题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一、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膀胀、尿道等器官设疑,引入新课:你认为尿的形成和排出与哪些器官有组成二、尿的形成肾脏的结构:每 1 个肾脏都有 100 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观察新鲜猪肾,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关?各有什么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基础》
课题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第一节)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重点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难点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2) 2)抗利尿激素(ADH):就生成部位、调节因素等方面分析抗利尿激素对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于水的重吸收的影响,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醛固酮: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主线,与学生共同讨论醛固酮的保Na+、排K+、保水作用。
3.尿液及其排放
1) 尿液的理化性质、尿液的化学成分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从旁指导、完善为辅,并选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肾血流量
2、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2)抗利尿激素
3)醛固酮
3、尿液
1)尿量
2)尿液的理化性质
3)尿液的化学成分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重点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成分
难点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教 Nhomakorabea目的、要求:
掌握: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成分。
熟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了解:尿液的排放。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小球的滤过的结构基础
2)有效滤过压
3)肾小球的滤过率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部位及方式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1)H+的分泌
2)NH3的分泌
3)K+的分泌
三、小结
5′
80′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2、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Na+、水、葡萄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3、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教学后记:
《生理学基础》
课题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第二、三节)
课时
2节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授课方式
理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知识点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尿液及尿的排放。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熟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分别就滤过膜的改变、有效率过压的改变、肾血流量的改变三部分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肾小球滤过的影响。
2.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分析临床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病症,从而引出渗透性利尿;结合临床用药,探讨脱水、消肿的用药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熟悉:有效滤过压的公式
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脏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1)肾单位和集合管
2)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肾小球的滤过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滤过膜, 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 RBC 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2) 2)排尿反射及排尿异常:老师简述排尿反射过程,学生能理解即可;在排尿异常中需重点强调尿路刺激征,为后续相关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 、教学小结和检测
1、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的作用
2、正常尿量、多尿、少尿、无尿的尿量分别是多少
3、尿路刺激征。
教学后记: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和学生一起分析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突破难点,归纳出有效率过压的公式。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
方式和特点;
3)、设计葡萄糖重吸收的动态演示图,并提出糖尿病的临床危害性和难治性
①提问为什么糖尿病人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接着深入分析葡萄糖重吸收的过程;
②介绍肾糖阈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堂掌握。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掌握 H+、NH3、K+、的分泌与排泄。
三 、教学小结和检测
1、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公式、肾小球滤过率及其正常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