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 农业专题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农业60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Βιβλιοθήκη 题----农业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我国的农业
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我国的农业【主干知识】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区及商品农业基地主要影响条件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谷物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原有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但热量条件不足、复种指数低经济作物棉花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地区,南疆棉区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油料作物花生山东丘陵沙质土壤、排水好油菜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向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形平坦大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雨热同期其他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光照好,作物耐旱糖料作物甜菜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甘蔗台、闽、粤、桂、滇、川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水果苹果北方地区的丘陵区暖温带气候柑橘南方地区的丘陵区亚热带气候花卉西南地区、城郊农业地四季如春的气候、市场需求量大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很高,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如下。
商品粮基地优势劣势三江平原(A)、松嫩平原(B)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肥沃的黑土、黑钙土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成都平原(C)、江汉平原(D)、洞庭湖平原(E)、鄱阳湖平原(F)、江淮地区(G)、太湖平原(H)水热资源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两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人均耕地少,旱涝灾害频繁珠江三角洲(I)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三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人均耕地少,受市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洪涝灾害较频繁4.我国三大棉区棉区优势劣势新疆南部光照充足,晴天多,灌溉便利;长绒棉产区水源限制;土地少;距市场远黄河流域冀中南、鲁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降水适中;中、低产田多,旱涝、风沙和西北、豫北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盐碱黄淮平原长江流域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秋季多雨,不利于收摘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名称分布区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东北商品农业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可提供农业机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华北旱作农业区华北平原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旱夏涝,低湿地、盐碱地比重大,风沙天数多南方水田农业区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海港,市场广阔夏季的伏旱和洪涝灾害对早稻生产不利西北灌溉农业区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水源紧缺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与高原相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1.我国的粮食问题①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②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③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④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高考二轮农业专题
华北旱作农业区 • 分布区:华北平原 • 有利条件: 1、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充足; 2、地形平坦; 3、土壤土层深厚; 4、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 不利条件:1、春旱夏涝;2、低洼地、盐碱地比重大 ;3、风沙天数多;4、人多低少,人地矛盾突出 • 农业特色:黄土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 物有冬小麦、棉花、花生等。商品粮基地;山东花生 产量最多
南方水田农业 • 分布区: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 有利条件: 1、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丰富,配合好; 2、 地形平坦,水稻土肥沃; 3、人口稠密,劳动力充 足; 4、临近工业基地,近海港,市场广阔 • 不利条件:春季低温阴雨对早稻生产不利; 夏季的伏旱和洪涝灾害 • 农业特色: 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棉花、油菜; 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适宜植桑养蚕; 两广、闽、台、川盛产甘蔗;柑橘分布最广, 南部沿海出产香蕉、荔枝等水果
自然区位因素
分析要点
土壤
土壤种类不同作物不同(红壤种茶树); 肥沃程度不同影响作物产量(东北平原的大豆)
水源
河流、湖泊、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 调剂、补充;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 是决定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分析
因素 市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改变及其影响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郊农业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
(2)“高山出好茶”, 江苏名茶也多产于 丘陵山地,主要原 因是(双选)( AD ) A.山地易排水 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 D.山地云雾多
• 【解析】第(1)题,结合图1中茶树生产的适 宜条件可知,从年降水量角度来看,江苏省 除苏北部分地区不适合以外,其他大多数地 区均适宜,从年均温角度来看,江苏年均温 大于等于15℃的区域主要是在长江沿线及苏 南地区,结合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可知,江苏 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太湖周围地区及沿江 地区。第(2)题,从地形上看,山地云雾多, 有利于遮荫,所以适合茶树生长,另一方面 ,山地便于排水,有利于茶树根系的呼吸作 用。 • 【答案】(1) (2)AD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农业专题(国家特级教师示范课公开课课件)
二、自我诊断
【 例1 】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 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疏菜,他们 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 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 收获。回答l 一2 题 1 .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 .热量 B.水分 C .土壤 D .光照 2 .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 解决的问题是 ( ) A.蒸发量大 B .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PPT心得分享 © 2007 GEC Corporation
三、梳理骨干知识,构建思维框架 (二)、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 布 特 点
区位因素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种植园农业
PPT心得分享 © 2007 GEC Corporation
三、梳理骨干知识,构建思维框架 (二)、农业地域类型
A
C
PPT心得分享
© 2007 GEC Corporation
三、梳理骨干知识,构建思维框架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大气圈)
地形(岩石圈)
土壤(土壤圈)
植被(生物圈)
热量、降水、光照、温差 灌溉水源 不作考虑。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 各种地形由于水热条件及坡度不同, 不同的光热、水分条件影响农作 肥料高低、酸碱度、质地等影响农作物 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比如我国东北地 降水不足或不稳定的情况下要考虑 物的种类、分布和复种制度。比如我 的生长。比如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区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地区发展 灌溉水源,发展灌溉农业。比如我国的 国糖料作物的分布,各地区的种植制 林业。 绿洲。 度,东西部的生产对象。
【高考二轮复习】08 二轮复习专题 农业
08 二轮专题复习农业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活动。
农业发展先后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等阶段。
目前,世界上有各种阶段的农业,部分地区为了可持续发展,还回归为传统的有机农业形式。
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栽培业、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一部分农业的有关概念一. 绿肥作物:指人工种植的用作有机肥料的农作物。
多为豆类,鲁冰花、油菜、满江红等。
如水稻收割后,在耕地上种植一季绿肥作物。
来年春天,将绿肥犁入农田,这样不仅增加了有机肥源,恢复稻田的肥力,还对土壤改良有很大作用。
由于豆科植物根部与固氮微生物共生形成根瘤,也就是所谓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再供应给豆科植物利用,豆科绿肥作物固定的氮,转变为有机氮,绿肥掩施后被分解时缓慢释出氮肥,提供后作物所需一部分的氮肥来源,同时可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的改善助益颇大。
1.我国南方的茶园中,常利用茶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茶叶品质,其原理是(B)A.增加空气湿度,改变茶园小气候B.抑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C.调整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D.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2.“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A)A.旱涝B.冻害C.高温D.大风3.在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常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D)A.降低风速,改善农田小气候B.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D.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二. 小农经营即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小农经营的特点是:在小块土地上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水平低下,抗灾力量弱,经济地位很不稳定。
结合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进行概括: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决定了粮产量不高,商品率低);以家庭经营为主;依靠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决定了农业技术投入少,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家里人少的,选择种玉米等比较省事);靠天吃饭,抵抗灾害能力低(现在国家有农业保险);产品主要以自给为主(作为农户的口粮),商品率低;农业收入低。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农业生产技术专题(共24张ppt)
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 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 保土。
1.覆盖技术 (1)农田覆膜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我国目 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3-5题。
材料二 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用甘蔗渣浆、麦秆、芦苇浆做原料生产 “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并获得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 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会 在40多天后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
指出普通地膜会造成什么危害,并分析使用“共混膜”的好处。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覆黑色纱网 广泛用于蔬菜、花卉、食用菌等栽培行业。起遮光、降温、保湿等作用,还可 以捕雾取水。 (3)农田覆草 ①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湿、保墒增产; ②平衡地温:减少土壤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夏季降温,冬季保温; ③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用工,节约管理成本; ④增加土壤有机质:覆草后,秸秆腐烂,增加了大量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同 时地面蚯蚓和微生物增多,使土壤肥力增强。 ⑤减少焚烧秸秆、杂草带来的大气污染。
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 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 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 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 较均匀。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总结-------农业专题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农业专题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明考向: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经营模式及分布规律。
2.类似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点的分析,如我国季风水田农业与日本季风水田农业的异同点等。
析考点:1.知识关联(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农业生产特点)→区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我国主要农业区(分布、主要农作物)→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有利、不利条件)→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2.易错点:(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2)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南非、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区位条件主要有优质草场、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交通便利等。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主要区位条件是接近市场及饲料供应地,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交通便利等。
(3)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如西北地区的水稻生产。
(4)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的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考向1 农业地域类型(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2015·安徽文综)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第3题。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农业课件
目录
• 农业概述与发展历程 • 农业生产条件与布局 • 种植业、畜牧业与渔业生产 • 农业地域类型与典型案例 • 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应用 •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01
农业概述与发展历程
农业定义及分类
农业定义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 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分类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 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 业、渔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世界农业发展历史
古代农业
起源于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从采集、渔猎转向农耕和畜牧,开始 了定居生活。古代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以铁犁 牛耕为典型形态。
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种粮 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生态农 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采用绿色 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生产优质、安
智慧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农业大数据应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数据,为农业生产 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 监测和智能调控。
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 动化和智能化。
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 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2024版中国农业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02
农作物种植与耕作技术
Chapter
2024/1/26
7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01
02
03
水稻种植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育秧、移 栽、田间管理等环节,注 意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024/1/26
小麦种植技术
涉及播种、施肥、灌溉、 除草等步骤,关注土壤肥 力和气候条件。
玉米种植技术
包括选地、整地、播种、 施肥、除草等措施,注意 合理密植和适时收获。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减弱,气候调节、 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2024/1/26
20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 用率。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对环 境的污染。
12
常见畜禽养殖技术
养猪技术
包括猪舍建设、品种选择、饲养 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
养牛技术
包括牛舍建设、品种选择、饲养 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其中饲 养管理包括犊牛、育成牛和成年 牛的饲养管理。
2024/1/26
01 02 03 04
养鸡技术
包括鸡舍建设、品种选择、饲养 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其中饲 养管理包括育雏期、育成期和产 蛋期的饲养管理。
23
农产品加工技术介绍
加工技术分类
根据加工目的和工艺不同,农产 品加工技术可分为初加工、深加
工和精加工等。
2024/1/26
初加工技术
主要包括清洗、分选、去皮、切 割等,旨在提高农产品商品性和 耐贮性。
【2021年高考二轮课程】—农业专题
2021年高考二轮复习农业专题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建议)2课时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及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复习目标1.掌握农业发展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同时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3.掌握世界农业发展的状况及趋势;4.掌握中国农业地域类型、中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5.了解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复习重点1.学会结合区域图分析农业区位因素;2.理解运用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3.掌握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及问题和解决措施。
复习难点1.结合区域图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或者农业布局特点;2.从区域农业发展状况研究区域农业发展方向、趋势;3.对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提出建议或对策;4.农业发展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一、高考回顾(2021,江苏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中南部是平原。
图12为“2021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双选)1.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A.东部地区产业升级B.东部地区环境退化C.广西生产成本较低D.广西消费市场广阔2.广西中南部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技术B.资金C.地形D.气候【答案】1.AC; 2.CD;【解析】1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提升,生产成本提高,广西生产成本较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使得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原料导向型产业不断向西部地区转移,因此,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广西生产成本较低,并不是东部地区环境退化;广西消费市场不如东部地区广阔。
2题:甘蔗为喜温作物,广西地跨北回归线,中南部地区的气候适宜甘蔗生长,中南部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适合集中种植,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
(2021,北京卷)读图3,回答下面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按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和乙地分别发展了林果业 和乳畜业,请你说明其理由。(8分)
甲位于丘陵地区,(2分)种植果树有利于保持水土。 (2分) 乙靠近城市, (2分)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分)
时间 ( 年) 1980 2000
耕地面 森林 年较 年降水量 积(万 覆盖 差(℃) (mm) 公顷) 率(%) 4 4.4 18 10 33 38 430 370
著名的赤道山城基多,处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 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与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只差 0.2t(12.7℃—12.5℃),居住在这里的人几乎不 知道春夏秋冬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一天之中的 气温却相差很大,昼夜之间,就有四季之别。白 天热,中午有时达到25℃,但夜间温度下降到 10℃以下,有时竟降到0,穿上棉大衣都不过分。 因此,基多有些住宅里建有壁炉,人们在夜晚一 边烧柴取暖,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热带水果,
(1)指出乙、丙两区 的农业地域类型。与 乙区相比,说明丙区 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6分)
(2)该大陆热带草原 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 类型是 。试分析其有 利条件。 (4分)
乙 丙
(1)乙、丙两区为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带或小麦—牧羊带; 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
(2)大牧场放牧业 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自给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 商品农业
畜牧业
种林 植业 业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 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 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 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102° 40°
103°
104°
猪野泽 39°
2000
3000
(3)温度大陆性气候 荒漠化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发展喷灌,滴灌等以节约 用水; 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 恢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 等
(1)多山地,河谷海拔较低,相对低,年均温高;
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 该地河谷基本不受寒潮影 响,冬季气温较高; 干燥,多晴天,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 昼夜温差大。
夏季降水充足。
(2)分析该地区河谷可种植优势热带水果的有利气候条件。(10分)
(3)运输方式以公路、铁路为主,线路少,密度低; 山地多,地势起伏大,运输效率低(速度慢); 运输距离长,蔬菜易腐烂,损耗多;
河 羊 石
格 里 漠 沙
38°
祁 4
00
0
河流
大
连
河
30 00
3000
3000
等高线 沙漠
通
山
2000
(2)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5)措施: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 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 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1.简述该区域(黄河三角洲)或泥沙主要来源区(黄土高原) 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分)
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
②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如退耕还林还草、 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 建设农田防护林,发展生态农业。 ③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等; ④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等; ⑤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
高
原
河 34° 渭
汉 江
图 13
M A E F
D
B
C
1、A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8分) 降水少,水资源短缺(2分);风沙(2分); 土地次生盐碱化(2分);寒潮(热量不足)(2分)。
M A E F
D
B
C
2、B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8分)
M A E F C
D
B
3、如何实现E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8分)
(1)共同措施 (2)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防治环境问题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2分)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 (4分) 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4分) 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4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4)简析该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 农产品丰富; 水电充足; 市场需求量大;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 (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支持力度大); 劳动力较丰富。 政策支持;
河流含 沙量(%)[来 源:学科网] 1.5 4.5
人口 (万人) 30 35
(2)结合表格分析本地区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森林锐减; 气候恶化(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了两倍)。 (土壤肥力下降; 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地下水补给减少,水资源缺乏。)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 并说明其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 生态环境问题。(10分)
38°
106° 图例
110°
河流
黄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土地生产力下降 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恶化
苹果基地
陕
北
河
3、湄公河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简述其 农业地域类型及其有利条件。 水稻种植业,气候湿热、土壤肥沃、 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气候:光照、热量(温度带、积温、生长期)、降水 热和水的配合情况、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耕地面积 土壤类型、肥沃程度、盐碱性、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自然因素 土壤: 水源: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2)(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 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 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 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农业专题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农业类型:
种植业(狭义的农业)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 按生产对象分: 畜牧业、 植被、水域 林业、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渔业 集约型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 粗放型农业 农业结构
原因: ①人口增加,为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 ②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 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大大减弱。
(3)简述丙村建立的生态农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0分)
农产品加工厂
1、充分利用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居住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沼气提供生活能源,可以减少砍伐薪柴,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3、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4、促进农牧业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
植被: 森林、草场、荒漠等 自然灾害、生态破坏: 气象灾害、水土流失 影响 农业区位 因素
市场 交通运输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 科学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 政策、 地价
(1)指出威胁D湖沿 岸地区发展耕作业 的主要气象灾害及 发生时间间。(8分) (2)说明该农耕系 统对防治这些气象 灾害的作用。(12 分) (1)低温,冻害(2分)。 夜间(2分); 洪涝灾害,夏季(雨季、 1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 月)(2分); 旱灾,其他季节(4—12月 或4一ll月,答春、秋季 即可得分) (2分)。
灌溉农业
旱作农业
畜牧业
河谷农业
种林 植业 业
水田农业
1、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西北部以平原为主, 地势平坦,土壤较肥 沃,雨热同期,灌溉 条件较好,有利于发 展种植业;东南部以 低山丘陵为主,地形 起伏较大,土层较薄, 易发生水土流失,不 宜发展种植业,有利 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完成下题。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