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分析
养殖技术中的饲料消化率评估方法
![养殖技术中的饲料消化率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a83d5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3.png)
养殖技术中的饲料消化率评估方法引言:饲料消化率是评估养殖动物对饲料中的养分吸收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准确评估饲料消化率对于优化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在养殖技术中,饲料消化率的评估方法有多种,下文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一、代谢试验法代谢试验法是一种直接测定动物对饲料养分消化利用率的方法。
通过收集动物排泄物和尿液,以及测定摄入的饲料量,可以计算出饲料中的各种养分的消化率。
代谢试验法的优点是直接、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动物对饲料的利用情况。
但是,该方法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且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捕食消化能试验法捕食消化能试验法是通过测定动物排泄物中能量的代谢率来评估饲料消化率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相对简便、节省时间,且不需要对动物进行干预。
通过测定饲料中能量含量及动物排泄物中的代谢能量,可以计算出动物对饲料能量的消化率。
然而,捕食消化能试验法对饲料中非能量养分的评估相对较弱,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三、营养素标记法营养素标记法是通过标记饲料中的特定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来评估饲料的消化率。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定标记物在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浓度变化来估算饲料的消化率。
这种方法具有非侵入性,能够实时监测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
然而,该方法仅适用于特定营养物质的评估,对于其他养分的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体外消化试验法体外消化试验法是通过模拟动物消化系统,测定饲料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变化,来评估饲料的消化率。
该方法主要通过采集饲料和消化液,模拟动物的消化过程,评估不同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体外消化试验法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能够较准确地评估饲料的消化率。
然而,该方法存在模拟动物消化系统的不精确性,对于饲料中的一些特殊成分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结论:饲料消化率是评估养殖动物对饲料中养分利用的重要指标,准确评估饲料消化率对于改善养殖管理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https://img.taocdn.com/s3/m/e6d3bf7eb84ae45c3b358cd0.png)
作
用
磨碎、增加表面积 和消化液混合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化学性 微生物
大肠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物理性消化
10
表2-2 动物种类特异性
动 物 营 养 学
种类
牛、羊 禽 猪 马
部
位
作用程度
大 大 小 较大
口腔(反刍) 肌胃(石头) 口腔 口腔
(2)化学消化
动 物 营 养 学
32
(1)饲料的加工调制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NFE 整粒 中等粉碎 磨细
33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 物 营 养 学
3.饲养管理技术 (2)饲喂水平 猪 影响小 草食动物 影响大
复习思考题
动 物 营 养 学
(2)年龄与个体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 物 营 养 学
31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 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 平提高而提高 猪、禽 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 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3.饲养管理技术
动 物 营 养 学
11
动物 猪
牛羊
禽
部 位 口腔 胃 小肠 口腔 胃 小肠 腺胃 小肠
养 分 作用程度 淀 粉 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 强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MCP 强 蛋白质 弱 CP、NFE、EE 强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
12
来源 唾液 胃液
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凝乳酶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7d2c1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d.png)
消化率差异最大的是粗饲料,尤其是CF: 牛>羊>猪>家禽。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
精饲料 差异小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动物 2、品种 培育过程中形成外形、体质和消化器官发育不同,对养分消化率也有差异。报道不一致。奶牛>肉牛。
第二节 消化率及其影响因素
消化率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消化率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100%
1、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2、消化性:饲料可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3、消化率:衡量饲料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 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 率,计算公式如下: 饲料中可消化养分 = 食入饲料中养分-粪中养分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饲料 化学成分 粗纤维 含量多,对养分的消化率有不良影响,非反刍动物表现尤其明显。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二)饲料 2、化学成分 (3)CHO 其增养分消化率降低,对反刍动物,如果NFE含量多,就先利用NFE,把CF留下。CHO多时,产生脂肪酸量增加,脂肪酸一方面促进肠蠕动,就会造成食物很快通过消化道,吸收量减少。另一方面也减少食物发酵机会。 (4)V:缺乏A、B、C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降低及其它病症,也会破坏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机能。 (5)有机酸及粗蛋白的分解产物 有利于消化,这些物质可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机能。
不同动物微生物消化特异性
First week
3-4 months
Mature
3瘤胃 25 % 65 % 80 % 4网胃 5 % 5 % 5 % 5瓣胃 10 % 10 % 7-8 % 6真胃 60 % 20 % 7-8 %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https://img.taocdn.com/s3/m/5e94ff9167ec102de3bd8968.png)
➢ 二者均用消化率来表示
饲料可消化某养分 =食入饲料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量
饲料中某养分消化率(%)
=饲食 料入 中饲 可料 消某 化养 某分 养分 100
❖ 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
= 食入某 食 (粪 养 入 中 分 饲 某 代 料 养谢 某 分性 养 )1养 分 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 蛋白分解菌 ➢ 产氨菌 ➢ 产甲烷菌 ➢ 脂肪分解菌 ➢ 维生素合成菌等
瘤胃环境
➢ 养分和渗透压 ➢ 温度 (超过体温1~2℃,38.5~40℃ ) ➢ pH值 (5.0~7.5 )
瘤胃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1.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降解, 实质上也属化学(酶)消化过程, 是微生物释放出各种酶来实现对各 养分的消化降解。 ➢ 不同的微生物不底物(营养物质) 有一定特异性,如全毛原虫就不能 释放消化淀粉和纤维素的酶。
磨细 84.6 84.4 75.5 30.0 89.6
表 不同饲养水平对饲粮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
1L
2L
3L
阉牛
69.4
67.0
64.6
绵羊
70.0
67.7
65.5
※ L 示动物维持饲养水平
二、化学性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消化,实质上指酶 的消化过程。
1. 口腔的酶消化 2. 胃内的酶消化 3. 小肠内的酶消化
三、微生物的消化
瘤胃微生物
嫌气性的纤毛原虫 细菌
0.2~2.0×106个 / ml瘤胃液 0.4~6×106个 / ml瘤胃液
少量的酵母类 型的微生物和 噬菌体
瘤胃细菌
➢ 纤维素分解菌 ➢ 半纤维素分解菌 ➢ 淀粉分解菌 ➢ 利用糖类细菌 ➢ 利用酸细菌
动物营养学-02第二章
![动物营养学-02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615bfe5e852458fb770b569a.png)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3)
3.禽类
禽类口腔没有牙齿,靠喙采食饲料。嗉囊具
有贮存、湿润和软化饲料的作用;肌胃壁肌肉
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 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猪,但比猪 弱许多。
动物种类特异性-物理消化
种类 牛、羊 部位 口腔(反刍) 作用程度 大
禽
猪
肌胃(石头)
口腔
大
小
马
口腔
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消化力也不一样。 年龄及个体差异: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 官和机能发育的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
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
动物消化道容积(%)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猪 牛 马 狗
胃
小肠
盲肠
大肠
动物消化道长度(%)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小肠 盲肠 大肠 猪 牛 马 狗
饲料粗蛋白水平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8.8 12.5 17.2
60.7 65.4 66.3
54.5 64.0 72.7
52.5 56.0 61.3
59.6 61.4 56.5
62.8 68.9 70.9
消化系统的结构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的结构
消化腺:唾腺、肝、胰、胃腺、肠腺
瓣胃
网胃
真胃
瘤胃
猪消化道结构
鸡消化道结构
马消化道结构
牛消化道结构
兔消化道结构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消化系统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 1单胃类 2反刍类 3禽 类 包括单胃肉食类、单胃杂食类、单 胃草食类。
(完整版)动物营养与饲料.
![(完整版)动物营养与饲料.](https://img.taocdn.com/s3/m/3ee7b19e3186bceb19e8bb6f.png)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的方式
1、物理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 3、微生物消化
1、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的咀嚼器官-牙齿和 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食物压扁、撕碎、磨烂, 增加食物的表面积易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 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消化道的另一个 部位。
1、禽类对饲料的消化
1)禽类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见图)
禽类的消化系统由喙、口腔、食道、 嗉囊、腺胃、肌胃(砂囊)、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 直肠和泄殖腔组成。
2)家禽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1、家禽口腔内没有牙齿。分泌唾液浸湿食 物,仅含少量的α-淀粉酶,对消化食物不 起多大的作用。
将糖类和蛋白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 NH3等物质,同时微生物发酵也产生 CH4、
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 H2 、O2 、 N2 ,等气体,通过嗳气排除体外。 微 生物利用这些营养物质来合成菌体蛋白。 绵羊瘤胃中约82%属菌体蛋白。
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整个消化过程 中,具有两大优点:
(4)瘤胃温度 38.5°C ~ 40 °C。
2)瘤胃内消化
瘤胃内微生物: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原生动物,如纤毛虫和鞭毛虫; 另一类是细菌。 瘤胃内容物每毫升含原虫106个,含细菌
1010。微生物在瘤胃内充分繁殖时,约占 瘤胃液的10%。
瘤胃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 、蔗糖酶、 呋喃果聚糖酶、蛋白酶、胱氨酸酶、半 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
胰液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胰液 胰淀粉酶 精、麦芽糖
淀粉 糊
胰液 胰核酸酶
核
酸
核苷酸
肠液 肠液 肠液
氨基肽酶 双肽酶 麦芽糖酶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edfaf926fff705cc170af2.png)
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 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
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3种: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 物消化 动物种类不同,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亦
不同,消化方式的侧重不同
请看各类动物的消化道结构——
猪消化道结构
鸡消化道结构
1.物理消化
对于各类动物,均不提供粒度过细的饲料 饲料粉碎过细: ①肠胃蠕动减弱,酶分泌能力下降 ②不利于酶与饲料混合,易形成食团
③不利于吞咽,可引起呼吸道疾病
④会使畜舍空气变差,易滋生微生物
⑤增加加工能耗
1.物理消化
商品料应适当的粗而均匀 反刍动物的粗饲料被粉碎过细,则会出现面部 浮肿。家禽(鸡,鸭,鹅)主要通过肌胃收缩的 压力和饲料中的硬物质料的切搓,达到改变饲料 粒度的作用,这是在禽类笼养的条件下日粮中添 加硬质沙石的依据。
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
真消化率的计算
[食入养分-(粪中养分-粪中内源养分)] 真消化率= 食入养分
×100%
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
消 化 率
TD
AD
关于AD、TD的要点:
采食量
① 饲料TD大于AD
② 饲料脂肪含量较少时,其AD受内源代谢来源脂肪和分 析误差掩盖,测量值有波动。 ③ 饲料矿物制消化率更易受消化道内源代谢、矿物质循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动物的消化力:
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饲料的可消化性:
饲料被动物采食后,在消化道内能被消化的 性质或程度。
饲料的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是度 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https://img.taocdn.com/s3/m/3777cf1ff7ec4afe05a1df02.png)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的可消化性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 同,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 多共同的规律。本节主要讲述下面几个问 题:
(一)非反刍动物
▪ 单胃杂食动物主要为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 弱。
▪ 猪的特点:饲粮中粗纤维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 微生物发酵消化,但消化能力较弱。
▪ 马和兔的特点:马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 达,消化能力与瘤胃相似;
▪ 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生物 对粗纤维充分消化。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及消化过程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及消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49b59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d.png)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及消化过程一、草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及过程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适应了植物纤维的消化。
首先,草食动物会用牙齿将食物咀嚼成较小的颗粒,增加食物表面积,便于后续消化。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会与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杀死细菌和开始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接下来,食物进入到食道上部的瘤胃,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植物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简单糖。
然后,食物进入到食道下部的真胃,真胃中继续进行消化,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
最后,食物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食物会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液则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将其转化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小肠壁吸收。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二、肉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及过程肉食动物主要以肉类为食,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更加简化。
首先,肉食动物的牙齿通常较为锐利,适合撕咬和切割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与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杀死细菌和开始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接下来,食物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食物会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液则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将其转化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小肠壁吸收。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三、杂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及过程杂食动物既食用植物也食用肉类,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结构较为复杂。
杂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和过程与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消化方式结合了起来。
首先,杂食动物会根据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牙齿咀嚼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与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杀死细菌和开始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接下来,食物进入到瘤胃和真胃,瘤胃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分解植物纤维素,真胃中继续消化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食物会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液则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将其转化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小肠壁吸收。
动物营养学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课件
![动物营养学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3886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0.png)
注意动物的饲养环境与管理措施
01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如温度、湿度、通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和寄生虫等问
题。
采用分群饲养、定时饲喂等管理措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
口腔消化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具有初步消化和味觉功 能。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帮助分解 食物。
咀嚼和混合食物与唾液,促进食物的初步消化。
胃部消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主 要负责储存和进一步消化食物
。
胃部的机械性搅拌和化学消 化酶的作用,将食物进一步
分解。
胃部可以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采用微生物发酵、物理化学 处理等工艺,提高饲料的消
化率和营养价值。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 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满足 动物不同的营养需求。
合理配制饲料营养成分与比例
保证饲料中各营养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合 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
适当添加酶制剂、酸化剂、抗氧化剂等饲料 添加剂,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饲料消化率的评估标准与影响因素
评估标准
评估饲料消化率是否符合动物生长和生产需要。
影响因素
饲料成分、加工方式、动物生理状况、饲养环境等。
不同动物的饲料消化率比较
比较不同动物对不同饲料的消化率,找出最佳的饲料配方。
比较同一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饲料的消化率,为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05
提高饲料消化率的途径与措施
两栖动物
口腔内的消化
两栖动物的唾液有助于软化饲料。
食道的消化
两栖动物的食道将食物送至胃中。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524583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c.png)
代谢组学
通过分析动物体液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变化, 揭示饲料成分对动物代谢的影响以及代谢物 与消化和养分吸收的关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精准饲喂技术
结合动物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和饲养环境,制定 个性化的饲喂方案,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 性能。
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
针对动物消化道的生理特点和微生物菌群结构, 研发具有促进消化、提高养分吸收效率的新型饲 料添加剂。
黏液
胃黏膜分泌的黏液能够保护胃黏 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同时也有助于润滑胃壁,促进饲 料的通过。
肠道微生物群落参与消化
微生物发酵
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发酵饲料中 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生 成短链脂肪酸等易于吸收的营养
物质。
维生素合成
某些肠道微生物能够合成维生素, 如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为动 物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
功能型饲料添加剂
开发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 改善肠道健康等功能的饲料 添加剂,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和产品质量。
饲料资源多元化
拓展非粮型饲料原料来源, 如利用农作物秸秆、食品加 工副产物等,降低饲料成本 并缓解粮食安全问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加工处理技术
饲料的加工处理如粉碎、蒸煮、发酵等可以改变饲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消化率和吸收效率。适当的 加工处理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饲养环境及管理措施
温度和湿度
饲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影响动物的消化功能和养分吸 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可能降低动物的消化率和 吸收能力。
饲养密度和通风
对饲料进行调质处理,如蒸汽调质、膨 化等,改善饲料的物理性状和适口性, 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和消化率。
16简述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16简述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de6c034f111f18583d05a66.png)
16简述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性消化17简述氮平衡实验的理论依据,1)动物从饲料中摄入的N经过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过程,其中一部分被动物体利用另一部分则以粪,尿和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2)食入量与排出量的差值即为机体代谢部分3)如果社入的部分大于排出的部分,则称等平衡。
18奶牛干乳的方法,逐渐干乳和快速干乳,逐渐干乳是指停奶时,改变挤奶的次数和日粮的组成,快速干乳法是指到停奶之日,将乳房中乳完全挤干净后,用杀菌液将乳头消毒后注入青霉素软膏,在对乳头表面进行消毒,用火棉胶涂抹乳头孔附近。
19级进杂交应注意的事项,1)正确选择改良品种,选择适应性好生产力高选择能力强的品种2)正确掌握级进杂交的代数,当后代既有改良品种的优良性状,有适当保留被改良品种原有的良好繁殖力和适应性等优点时,就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横交自繁。
3)必须为杂种创造合理的饲养条件20简述温度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温度与家禽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其影响主要是通过家禽的热调节作用而起作用,在低温中生产力下降主要是因为大量的饲料能量消耗于维持体温,用于生产的能量减少,在高温中,生产力下降是集体为减少产热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21简述蛋白质在动物体内有哪些营养生理作用,1)蛋白质是建造集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2)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3)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4)蛋白质可功能和转化为糖、脂。
22生物工程分为哪些,1)基因工程,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和重组,导入宿主细胞和个体,从而改变遗传品性,优势还是新的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以获得基因产物。
2)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单位在体外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得到有用的物质过程3)酶工程,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或通过对酶进行修饰和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4)蛋白质工程,在基因工程基础上,结合蛋白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化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人工定向改造等手段,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心性蛋白质的一种技术。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e144a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f.png)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研究领域。
了解动物对不同饲料的消化过程,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饲料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饲料成分与消化过程1.1 主要饲料成分饲料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
这些成分在动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反应,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
1.2 饲料消化过程动物在饲料消化过程中主要依靠消化酶。
在胃部,胃液中的盐酸和消化酶会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进入小肠后,胆汁和胰液会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
同样,碳水化合物也会在小肠内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
二、饲料吸收与代谢2.1 营养物质吸收饲料消化后,营养物质会通过肠壁进入血液,然后被运至肝脏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脂肪酸被参与脂肪代谢的细胞所吸收。
2.2 代谢过程摄入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被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
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和细胞呼吸产生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细胞运动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部分葡萄糖会被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以备不时之需。
脂肪酸则会被合成为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三、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饲料消化与吸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以下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研究领域:3.1 饲料酶的研究饲料酶的功能是分解饲料中的复杂物质为简单的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种类动物体内的酶的种类和催化效率存在差异,这为改进饲料组合、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了依据。
3.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参与了饲料的消化、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可以改善动物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饲料能量的浪费。
3.3 营养物质吸收通道的研究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通道是一个关键因素。
动物对饲料的三种消化方式
![动物对饲料的三种消化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d3ec223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a.png)
动物对饲料的三种消化方式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1. 机械消化:机械消化是指动物通过咀嚼、咽喉和胃肠道的运动来将饲料进行粉碎和混合的过程。
在咀嚼过程中,动物的牙齿会将饲料磨碎,同时唾液中的酶也会开始消化一部分碳水化合物。
咽喉运动将食物推入胃中,胃中的肌肉将食物搅拌并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2. 化学消化:化学消化是通过消化液中的酶将食物颗粒分解成更小的分子。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在动物的消化系统中,胰腺分泌的胰液包含多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可以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为更简单的分子。
在小肠中,这些酶与食物颗粒混合,使其被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3. 微生物消化:微生物消化是指动物体内一些微生物菌群通过分解食物中难以被动物本身消化的成分。
例如,反刍动物的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解纤维素,从而消化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
这些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将纤维素分解为短链脂肪酸,然后被动物吸收和利用。
微生物消化对于一些素食动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利用植物材料中的养分。
动物营养学_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营养学_动物对饲料的消化](https://img.taocdn.com/s3/m/f73eb34de45c3b3567ec8b5d.png)
第一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一、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有机成分以不溶解的 大分子形式存在,这些物质必须分解成较简 单的化合物 ,才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 和淋巴液。这种分解过程称作消化。
表2-1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P18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蛋白
表2-1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P18(续)
来源 酶 前体物 物 胰液 胰麦芽糖酶 芽糖 葡萄糖 胰液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胰液 胰淀粉酶 精、麦芽糖 胰液 胰核酸酶 酸 核苷酸
肠液 肠液 肠液 氨基肽酶 双肽酶 麦芽糖酶
胰液分泌各种蛋白酶原,如胰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原A、羧肽酶原B、 和卵磷脂酶和核酸酶等酶原。无活性的 酶原是十二指肠黏膜释放的肠激酶而激 活。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小肠内的绒毛上分泌的酶 从低聚糖到单糖的水解,从低肽到氨基酸 的水解都是与小肠绒毛有关的酶实现的。大部 分水解反应着发生于上皮细胞的管腔表面。有 些寡肽被吸收入上皮细胞。 绒毛产生的酶包括: 蔗糖酶:把蔗糖转变为葡萄糖和果糖; 麦芽糖酶:把麦芽糖分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乳糖酶:把乳糖分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 乳糖。
6、空肠和回肠:在空肠和回肠消化过程 继续进行。 7、盲肠:盲肠中含有细菌,粗纤维被不 同程度地消化,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大 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水溶性矿物质。
总结:禽类消化的特点
口腔没有牙齿,有嗉囊储存食物,有两个 胃,腺胃分泌消化液,肌胃进行机械性的 消化,主要靠胃和小肠进行酶的消化,消 化道短。有两根盲肠,盲肠内可进行微生 物的消化。泄殖腔有3个开口,粪尿同时排 出于泄殖腔,粪尿不分。
牛消化的实验报告(3篇)
![牛消化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16385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7.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牛的消化生理特点;2. 探究牛对不同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3. 分析牛瘤胃微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牛1头;2. 实验饲料:青饲料、粗饲料、精饲料;3. 实验仪器:胃管、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胃液、纤维素酶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牛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编号为A、B、C、D组,每组3头牛。
2. 饲喂实验:A组喂青饲料,B组喂粗饲料,C组喂精饲料,D组喂混合饲料(青饲料、粗饲料、精饲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3. 收集胃液:在饲喂前后,分别收集各组的胃液,测定胃液pH值、酶活性等指标。
4. 瘤胃微生物分析:收集各组的瘤胃内容物,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瘤胃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5. 消化吸收实验:收集各组的粪便,测定粪便中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等含量,计算消化率。
四、实验结果1. 胃液指标:各组胃液pH值、酶活性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差异。
2. 瘤胃微生物分析:A组瘤胃微生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多,以纤维分解菌为主;B组瘤胃微生物种类较少,数量较少,以乳酸菌为主;C组瘤胃微生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多,以蛋白酶、脂肪酶为主;D组瘤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介于A、B、C组之间。
3. 消化吸收实验:A组粗纤维消化率为30%,粗蛋白消化率为40%,粗脂肪消化率为50%;B组粗纤维消化率为20%,粗蛋白消化率为30%,粗脂肪消化率为40%;C组粗纤维消化率为40%,粗蛋白消化率为50%,粗脂肪消化率为60%;D组粗纤维消化率为35%,粗蛋白消化率为45%,粗脂肪消化率为55%。
五、实验结论1. 牛的消化生理特点:牛为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室,其中瘤胃和网胃容积最大,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能消化粗纤维,为牛提供大部分能量需求。
2. 牛对不同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青饲料、粗饲料、精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依次降低,混合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介于青饲料、粗饲料、精饲料之间。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ppt课件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80097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3.png)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
瘦肉型 脂肪型
34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 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 平提高而提高 猪、禽 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 不明显
2.消化道结构 (图2-1、2-2、2-3、2-4和2-5)
.
4
图2-1 猪消化道结构
图2-2 鸡消化道结构
图2-3 马消化道结构
图2-4 牛消化道结构
图2-5 兔消化道结构
3.消化方式
表2-1 动物的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工 具 作 用 物理性 口腔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消化道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 消化道 酶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微生物 瘤胃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定义:已消化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上 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胃
3.主要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 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 各种离子等;
.
20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2)主动转运——逆 浓度梯度进行、耗能, 主要养分单糖、AA等;
个体: 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 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 一般混合料 6 % 谷物籽实 4 % 粗饲料 12-14 %
.
32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猪年龄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100
90
2.5
80
4
70
6
60
8
50
家禽体内消化实验报告
![家禽体内消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88bc7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家禽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探究家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过程。
3. 分析不同饲料成分在家禽体内的代谢情况。
二、实验材料1. 家禽(鸡、鸭等)若干只2. 饲料:玉米、豆粕、麦麸、鱼粉等3. 实验器材:解剖镜、剪刀、镊子、试管、滴管、量筒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选取健康、同龄的家禽若干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饲料准备:将各种饲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家禽日粮。
3. 实验步骤:(1)观察家禽的采食行为,记录采食量。
(2)收集家禽的排泄物,分别观察粪便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3)对家禽进行解剖,观察消化系统的结构。
(4)取家禽的肝脏、胰腺、肠道等组织,分别进行重量和成分分析。
(5)对家禽的血液、尿液等体液进行生化检测,了解其代谢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采食行为观察:实验组家禽的采食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说明不同饲料成分对家禽的采食行为有一定影响。
2. 排泄物观察:实验组家禽的粪便颜色较对照组深,质地较软,说明饲料中的某些成分在家禽体内被较好地消化吸收。
3. 消化系统结构观察:家禽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组成。
实验组家禽的消化系统结构完整,功能正常。
4. 组织重量和成分分析:实验组家禽的肝脏、胰腺、肠道等组织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饲料成分对家禽的组织生长无显著影响。
实验组家禽的肝脏和胰腺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
5. 生化检测:实验组家禽的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饲料成分对家禽的代谢无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家禽的消化系统结构完整,功能正常,能够对饲料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
2. 不同饲料成分对家禽的采食行为、排泄物特征、组织生长和代谢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3. 家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过程主要依赖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体内酶的活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家禽的健康和生理状态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消化力的差别
动物 有机物质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牛 65
78 46 44
74
青苜蓿 绵羊 63
75 35 44
72
马 60
79 23 35
73
猪 66
71
0 43
76
牛 87
75 87 19
91
玉米籽实 绵羊 94
78 87 30
99
马 94
87 81 65
97
一.水的性质 二.水的作用
一、水的性质
1. 较高的表面张力
蒸发
2. 比热大:维持体温恒定 3. 蒸发热高:动物有蒸发散热 4. 水结冰后体积增大,比重变小
二、水的作用
1.构成体组织(表1)
表1 动物体中水的百分含量(%)
新生 绵羊 绵羊 仔猪 肥猪 母 雏 犊牛 (瘦)(肥)(8kg) (100k 鸡 鸡
90
80
70
60
50
猪 牛
40
马
30
狗
20
10
0
小肠
盲肠
大肠
2.饲料因素
• 种类
• 化学成分(蛋白质及粗纤维水平)
•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蛋白酶抑制因 子、胃肠胀气因子、皂素;植酸、草酸; 双香豆素、脂氧化酶等)
3.饲养管理技术
• 饲料加工调制 • 营养水平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1倍维持
2倍维持
3倍维持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NFE
整粒 中等粉碎 磨细
阉牛 绵羊
复习题
• 1、概念:消化、吸收、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胞饮吸收、被动吸收、主动吸收、消 化力、消化性、消化率、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
腺胃
蛋白质
弱
小肠 CP、NFE、EE 强
图2-1 猪消化道结构
图2-2 鸡消化道结构
图2-4 牛消化道结构
图2-5 兔消化道结构
(3)微生物消化的特点
• 可将大量不能被宿主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成能被宿 主利用的高质量的营养素
• 有一定量能被宿主动物直接利用的营养物质首先被 微生物利用或发酵损失 ——营养物质二次利用明显降低利用效率,特别是 能量
• 消化力和可消化性 • 消化率 •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消化力与可消化性
• 饲料的可消化性 ——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 动物的消化力 ——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 消化率 ——衡量指标,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
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二、消化率计算
• 饲料中可消化养分 = 食入饲料中养分 - 粪中养分
• 肌胃:物理消化
• 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 不长——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 化都比猪的弱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 概念:
•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 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 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视为可 消化营养物质
猪 88
56 46 21
69
三、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 动物(种类、年龄、生理状况) • 饲料(种类、化学成分、抗营养因子) • 饲养管理(饲料的加工调制、饲养水平)
1. 动物因素
动物消化道容积(%)
80
70
60
• 动物种类
50
猪
40
牛
30
马
20
狗
10
0 胃
小肠 盲肠 大肠
• 年龄及个体差异
动物消化道长度(%)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 非反刍动物
• 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 • 除单胃草食类动物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
点主要是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弱
• 反刍动物
• 前胃(瘤胃、网胃、瓣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 主要在瘤胃内进行
• 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 的消化
• 禽类
• 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非反刍 动物猪的消化(化学性消化为主, 物理性消化为辅)
大肠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一、消化方式
(1)物理性消化
动物种类特异性
种类 部 位 作用程度
牛、羊 口腔(反刍) 大
禽
肌胃(石头) 大
猪
口腔
小
马
口腔
较大
(2)化学消化
动物 猪
牛羊
禽
部 位 养 分 作用程度
口腔
淀粉
弱
胃
蛋白质
中
小肠 CP、NFE、EE 强
口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淀粉
极弱
胃
蛋白质
中
小肠 CP、NFE、EE、MCP 强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 性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
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 化率的诸因素。
一、动物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工 具 作 用 物理性 口腔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消化道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 消化道 酶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微生物 瘤胃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 通过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需要载体) 等几种形式,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不需要消耗 机体能量
• 主动吸收
• 消耗能量,依靠细胞壁“泵蛋白”完成,逆电化学梯 度的物质转运形式
• 高等动物
• 胞饮吸收
小肠粘膜刷状缘葡萄糖转运模式图
氨基酸转运载体的转运模式
细胞脂肪酸转运模型
第二节 动物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
• 动物对饲料某养分的表观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 粪中某养分 = —————————————— ╳ 100%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 粪中所含各种养分并非全部来自饲料
• 少量来自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 • 肠道脱落细胞 • 肠道微生物等内源性产物
• 表观消化率/真实消化率
• 饲料中某养分的真消化率
食入饲料 粪 中 消化道来源 中某养分 某养分 物中某养分 = ——————————————— ╳ 100%
• 2、阐述题: • (1)鸡、猪、牛的消化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不
同? • (2)微生物消化的特点? • (3)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第三章 水的营养
目的要求
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
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 性。
内容
第一节 水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水的代谢 第三节 各种动物的需水量
及饮水品质
第一节 水的性质和作用
2. 各种动物对养分的吸收特点:
• 各种动物口腔和食道内均不吸收营养物质 • 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小肽和水 • 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发性脂肪酸,其余
三个胃主要是吸收水和无机盐 • 各种动物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在
——小肠
3. 小肠的吸收机制
• 被动吸收
• 一些分子量低的物质,如简单多肽、各种离子、电解 质和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