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初严酷的政策导致杂剧题材偏狭,创作较为单调。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3.明末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群众性与舞台性。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宫廷派杂剧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炖,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和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主要创作类型有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

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炖创作较多,语言质朴、音律谐和。

喜庆剧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神仙剧有《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节义道德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

起义英雄剧《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了北曲的限制。

刘东生的《娇红记》,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1.剧作多为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的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在语言风格上,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3.在艺术体制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特点:1.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较多。

2.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已经终结。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就其题材而言主要有: • 1、讽刺杂剧。以康海的《中山狼》、徐复柞《一 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 • 2、爱国题材杂剧。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 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 • 3、爱情题材杂剧。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 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 就体制而言,则主要是: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 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标志着纯北杂剧体式的终 结。
பைடு நூலகம்
• 《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 事相对独立。 • 徐渭是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 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 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开辟了讽刺杂 剧的新路。 • 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 初戏文的专著。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 明初杂剧创作主要集中于宫庭之中,重要的人物
是两位皇族:朱权和朱有燉。 • 他们以杂剧作为政治上韬晦的工具。 • 另外,贾仲明和杨讷也属宫庭派作家。所以明初
杂剧主要风格是:趋向华丽雅致。
• 朱权和朱有燉。
• 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他们影响
• 评价: • 明初杂剧大多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 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 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 平的浓厚色彩。 • 语言风格上,明初杂剧有着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元杂剧的语言质朴。 • 艺术创新上,明初杂剧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格 局,朱有潡在剧中安排灵活的轮唱合唱。
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
体。
•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部类组成。

二.明初杂剧较单调。

(一)严酷政策导致题材偏狭,宫廷派产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追求占主导。

(二)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作家与时俱进,使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有一些革新。

三.明中叶嘉靖前后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新创获,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与诗文领域反复古主义思潮呼应,形成锐意革的新气候。

四.明末杂剧不乏警世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一)南曲杂剧的好处: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二)缺点: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一.明初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二.朱权。

(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三.朱有燉。

(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四.贾仲明和杨讷。

(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

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①。

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

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

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杂剧的流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 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明代杂剧

明代杂剧

《狂鼓史》以历史上祢衡骂座的故事为素材, 但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 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 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 快淋漓。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 “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袁宏道《徐文 长传》)的社会实体。
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 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 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这一剧作在当 时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正是 因为它并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或借历史讽 喻现实政治;它的感人之处,是那种恣狂的 个性和烈火般的激情。
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 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 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所作杂剧16种,今存 5种。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 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 《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 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 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冯惟敏(1511—约1580)字汝行,号海浮, 山东临朐人。以举人授涞水知县,升至保定 通判。他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杂剧《僧尼 共犯》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邻人捉至 官司,钤辖司吴守常将二人打了一顿板子, 断令还俗成亲,并说:“成就二人,是情有 可矜。情法两尽,便是俺为官的大阴骘也!”
冯氏为人好戏谑,他让明进和惠朗挨一顿打再欢欢 喜喜结为夫妻,算是于情于法都有了交代,也是他 的个性的表现。剧中唱词说:“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又不是不通人性,止不过 自幼出家。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一会价盼不 成配偶咬银牙。正讽经数声叹息,刚顶礼几度嗟 呀。”对禁欲戒律所造成的人性痛苦表示了同情, 肯定了情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第五章 明代戏曲

第五章 明代戏曲

徐渭手书前后《破械赋》,文章是出狱是感慨而作。

• 徐渭的杂剧《四声猿》是闪耀着新的思想 光彩的杰作。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 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 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四声猿》包含四 个杂剧:《狂鼓史》一折,《翠乡梦》二 折,《雌木兰》三折,《女状元》五折。 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 有时为南北兼用,还采用《鹧鸪》等民间 小调,在形式上表现出不受束缚的革新精 神。
三、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 作进入高潮期和繁荣期,东南一带,尤为 风行。 当时士大夫宴集以观赏戏曲为娱乐, 一些殷富人家还蓄有家庭戏班。 临川派” 吴江派” “临川派”与“吴江派” 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吴江派以沈璟为首。 吴江重曲法,临川尚意趣;吴江重本色, 临川重文采;吴江重声律,临川重才情。 大利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明代传奇 传奇” 一、“传奇”的含义
• 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 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北曲声腔与元杂剧某些优点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 • “传奇”本为唐代短篇文言小说的专称,后世把 诸宫调、元杂剧及其南戏也称为传奇。 • 明嘉靖后,“传奇”一般指明杂剧之外,以南曲 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 据《南词叙录》的记载,嘉靖前期流布的主要声 腔为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种。明传奇作家, 知名者三百余人,傅惜华《明代传奇总目》著录 明传奇剧目950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618种,无 名氏所作332种。
• 徐渭《水墨花卉图》 徐渭《水墨花卉图》 徐渭不仅是明中叶著名文学家, 徐渭不仅是明中叶著名文学家,亦是泼墨大 写意画派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写意画派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此卷是作者写花卉 果蔬水墨十二段的传世之作。以水墨写意, 果蔬水墨十二段的传世之作。以水墨写意,气势 纵横奔放,笔简意浓,颇能显示其狂放的个性。 纵横奔放,笔简意浓,颇能显示其狂放的个性。 •

5.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5.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雌木兰》(2折),据《木兰辞》改编。塑造女扮男 装、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花木兰形象,抨击重男轻女的 世俗观念。
《女状元》(5折),写五代少女黄崇嘏巧扮男装、考 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凭出众才华秉公断案而被周丞 相赏识故事,赞扬封建社会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才能、才干。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惯例,短小精悍。 •既用北曲,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 •用浪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 虚实实,构思巧妙。 •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一.明前期的宫廷剧
1.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隐晦 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对 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 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杂剧创作: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 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为才子佳人剧。 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 义。
全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 糊。语言偏于文雅雕琢。
梁晨鱼的《浣纱记》:也叫《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 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 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 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剧本, 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 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 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一.从戏文到传奇
宋元南戏主要用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和海盐腔演 唱,嘉靖末年经魏良辅改良后的对昆山腔,清柔婉折,流 丽悠远,特别适宜于抒发内心的细腻情感,于是迅速崛起 ,其势头远超当时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

202521中国古代文学(三) 作业(高起专)

202521中国古代文学(三) 作业(高起专)
《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
第一章 元曲的形成和兴盛
一、填空题:
1、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
)、汉魏(
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2、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杂剧有(
种。
3、元代戏曲包含(
)和(
)两种主要形式。
4、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
1、传奇 2、吴江派 3、汤沈之争 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5、四大声腔
三、简答题:
1、沈璟戏曲创作基本理论主张是什么?
四、论述题:

第十七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填空题:
1、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
”)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2、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
)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故事加工而成的。
二、名词解释:
第 5 页 共 14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简答题: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
2、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3、《水浒传》的语言特征。
4、《水浒传》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林冲形象分析。
2、结合宋江形象,谈谈《水浒传》招安的悲剧结局。
宫调》基础之上改编而成的。
2、明初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
)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该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王实甫之词“(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1、《西厢记》对元杂剧一般体制的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复习签到67: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儘管彪炳一代的元杂剧在元末便已衰微,但杂剧剧本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样式,还是以其文体的惯性在明代文坛上佔有一席之地。

明代杂剧作家所创作的五百餘种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写下了杂剧史上相对低沉但又具备自身个性的新篇章。

明代初叶的杂剧创作较为单调。

《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建国初还颁发榜文明令:“但有褻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

”“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顾起元《客座赘语》)这样严酷的政策导致了明初杂剧题材的偏狭。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这些精于音律、熟諳南声的剧作家们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移步换形、与时俱进,使得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都有了一些革新与演变。

明代中叶嘉靖前后的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这与诗文领域内反復古主义思潮的兴起彼此呼应,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明末的杂剧也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的好处是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但其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羣众性与舞臺性。

总的说来,本时期的杂剧已经更多地成为文学中的一体,不大适合登场演出了。

虽说与大树参天的明传奇相比,明杂剧衹能算是丛丛灌木,但也在承前启后的流变过程中独树一帜,担负着反映时代情绪的歷史使命。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訥的杂剧创作刘东生的《娇红记》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第七编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总:明戏曲=杂剧+传奇前比不上后明初禁令题材狭宫廷明嘉靖革新丛丛灌木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3 刘东生《娇红记》二、明中后期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有连贯发展的历史(2 创作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篇褊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不在少数(3演唱体制:嘉靖后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纯北杂剧体式总体终结(4艺术成就:明中后期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影响深远2 王九思:《杜甫游春》《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体制康海:《中山狼》——引发中山狼题材创作热3徐复祚《一文钱》——讽刺杂剧吝啬鬼卢员外(《看钱奴》贾仁)王衡《郁轮袍》文痞王推《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4爱国主题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爱情题材冯惟敏《僧尼共犯》《桃花满面》汪道昆《大雅堂乐府》------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1 “狂人”徐渭诗文书画戏2《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对黑暗政权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意戏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女性的赞歌人才易没的哀叹惋惜《歌代啸》市井讽刺剧一本四出四出独立3影响【一、传奇正名“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将元杂剧成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书)自从宋元南戏再明代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1368——1520)——第七编第六章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p-91)1.明初传奇的道学化和八股化: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徐渭的杂剧打破了传统杂剧的限制.1,所取 故事题材多种多样;2,折数无定或多或少; 3,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大套,有时为南北兼 用,或是自运机杼,随意配合.他并非不明 曲律,而是有意识地打破常规;
4,语言平白如话,字字本色,而又热情奔放. 如《渔阳弄》中《天下乐》一曲: 有一个董贵人,是汉天子第二个美娇娃.他 该是什幺刑罚?你差也不差?他肚子里又怀 着两三月小娃娃.既杀了他的娘,又连着胞 一搭.把娘儿俩,砍做血虾蟆(ma). 文词本色而自然,宛如口语,而且音调协律, 一似元剧.
《四声猿》: 《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祢(ni)衡骂曹事, 或称《狂鼓史》,《渔阳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月明和尚度柳 翠事,或称《玉禅师》,《翠乡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二出,花木兰事,或 称《雌木兰》; 《女状元得凰辞凤》,五出,五代黄崇嘏 (jia)事,或称《女状元》.
《雌木兰》,《女状元》是两个描写妇女题 材的剧本,前者的花木兰武功卓绝,后者的 黄崇嘏文才超群,剧本在那个鄙视妇女的时 代,热情歌颂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奇女子,实 在难能可贵.
《渔阳弄》是单折戏,写祢衡死后在阴间受 判官之请,重拘曹操之魂,表演生前击鼓骂 曹的情景.祢衡在堂上傲然击鼓,一一列数 曹操的罪证,厉声责骂,痛快淋漓,表现了 作者对祢衡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愤慨.剧本 构思奇巧,文辞酣畅恣肆,历来被人们所称 道. 〈翠乡梦〉系早年作品,属于度脱戏,内容 不足取.同题材作品,小说有《喻世明言》, 杂剧有元代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
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孙子,封周宪王,博学善 书,通晓音律,编有杂剧三十一种,总称为《诚斋 乐府》.按内容分,大致有五类: 1.庆贺戏:歌功颂德,庆贺祝寿,排场热闹,专供 筵宴庆寿,点缀升平之用; 2.度脱戏:宣扬封建迷信,情节荒诞不经; 3.节义戏:宣扬封建道德,提倡忠孝节义; 4.水浒戏:以水浒人物为题材,评价较低; 5.妓女戏:描写妓女生活,对妓女的悲惨命运有所 同情,但多以表彰贞烈为主. 艺术上却有创新,词曲工巧,语言通俗,体例上也 有所改革,因此在明初剧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剖析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剖析
3.艺术成就: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如康海的《中山狼》 徐渭的《四声猿》,孟称舜的《桃花人面》可以称之 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 (一)王九思
▪ 《杜甫游春》(又名《沽酒游春》)
▪ 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因而触景生情, 对奸相李林甫的罪恶深为不满。典衣沽酒之后,杜 甫竟然不受翰林学士之命,情愿渡海隐居而去。借 大诗人杜甫的激愤,感个人之不遇,骂当道之黑暗, 感个人之不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并开启 了明代文人案头剧的先河。
▪ 2.宫廷派剧作家较多:皇室二朱,明初十六子
▪ 3.宫廷派杂剧的主要类型:喜庆剧.道德剧.神 仙剧
▪ 4.明初杂剧艺术体制:超越了四折一楔子的通 例,打破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轮唱合唱,南 北曲融入一折,这都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 奠定了基础。
一、皇室二朱:朱权、朱有燉
▪(一)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17子﹐ 号丹丘先生等。世称宁献王。作杂剧12种,今 存两种。永乐前后,皇室操戈时,朱权为避祸, 便沉浸在戏曲、音乐与道家学说之中。认为戏 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必然导致其杂剧题 材的狭窄。
▪借古讽今:当年曹操借刘表、黄祖之手,杀了敢于骂 他的祢衡;如今严嵩假杨顺、路楷之流害死了耿直大 臣沈炼。有感而发。
▪表现“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徐文长传》)
《狂鼓史》曲词选
祢衡唱 [混江龙]: ▪ 俺这骂一句句锋芒飞剑戟, ▪ 俺这鼓一声声震雳卷风沙。 ▪ 曹操,这皮是你身儿上躯壳, ▪ 这槌是你肘儿下肋巴, ▪ 这钉孔儿是你心窝里毛窍, ▪ 这板仗儿是你嘴儿上獠牙, ▪ 两头蒙总打得你泼皮穿, ▪ 一时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 ▪ 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控诉。对窃国大盗的严正声讨。

06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课件

06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课件
12 .
▪ 嘉靖、隆庆年间, 李开先、王世贞、梁辰鱼等士大夫文人撰写 了一批反映政治斗争的传奇作品, 《宝剑记》《鸣凤记》《浣 纱记》等均在忠奸斗争模式中展开剧情。同时还产生了一批 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情感剧, 如郑若庸《玉珏记》, 李日华、 崔时佩《南西厢记》, 张凤翼《红拂记》等。
13 .
▪ 李开先(1502—1568), 山 东章丘人。嘉靖八年进士, 官 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 因 得罪当道于三十九岁时罢官 归里。养有家班, 家藏元杂剧 千余种, 有“词山曲海”之誉。 著有传奇《宝剑记》《断发 记》《登坛记》, 另有院本集 《一笑散》。
第五章 明 代 戏 曲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2.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 历史进程
▪ 明代建国后, 曾经制订一系列文化政策推行风化、强化意识形 态。体现在戏剧领域, 一方面, 朱元璋对戏曲搬演做出了严厉 的规定。另一方面, 朱元璋等又试图借助戏曲推行教化。朱元 璋认为《琵琶记》有益教化, 下令教坊将《琵琶记》改为北曲 加以推广。
8.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 程
一、从戏文到传奇
▪ 嘉靖末年, 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 最终形成了昆山腔清柔 婉折、流丽悠远的特性, 特别适宜于文人抒发内心的细腻情感。 万历年间, 传奇最终取代北曲。
▪ 经过长期的探索, 明代传奇终于摆脱了早期南戏的朴素面貌, 确立了其体制特征。
10 .
▪ 嘉靖年间, 士大夫对传奇的态度由鄙夷转向欣赏。此时的江南 极为富庶, 社会风气竞尚奢华,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戏班。吴徽 州班、兴化班、张衙老班、沈周班、吕三班、沈香班都是当 时著名的职业昆曲戏班。文人用于自娱和交际的家班出现于 嘉靖年间, 并盛行于万历以来的剧坛,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一、明代杂剧的起源与特点明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诞生于明代中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明代杂剧以吸收民间艺术和文言戏剧为特色,融合了歌舞、杂耍、说唱等多种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劇情生動多样明代杂剧在剧情设置上善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充满悬念和感情冲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2.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明代杂剧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既有歌舞曲艺的表演,也有说唱、击掌等特色表现形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舞台效果。

3. 表演风格夸张生动杂剧表演风格以夸张生动著称,演员多采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调,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明代杂剧代表作介绍1. 《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由乌木创作,内容以王莽篡位、东汉末年为背景,描写了历史上的悲壮故事。

该剧以婉娜多情的王宫少女为主线,展现出了王莽篡位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2. 《救风尘》《救风尘》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风尘女子面对社会压力、坚守尊严的故事。

该剧通过对风尘女子的内心挣扎和人性张扬,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3. 《四郎探母》《四郎探母》是明代杂剧中的经典之作,以男女恩怨、母子情深为主线,展现了家国情怀和亲情至上的主题。

该剧通过对宫廷生活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探讨了人性善恶、亲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杂剧佳作。

三、明代杂剧对后世的影响明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化影响深远。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影响了后世京剧、豫剧等传统戏曲的发展。

同时,明代杂剧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珍贵遗产,不仅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源泉和文化资源。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 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 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狂鼓史》和《玉禅 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 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徐 渭 像
徐 渭 花 草 图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 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 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 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中后 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从创作倾向 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 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 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 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从艺术体式上看,嘉 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 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从艺 术成就上看,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 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徐 渭 《 赋 得 夜 雨 剪 春 韭 》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宫廷派杂剧创作的代表作家朱权,所作杂剧《冲
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朱权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 (1398年)。 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在他的 杂剧中,《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于 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 《辰钓月》等10种属于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 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于节义 道德剧。 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初叶的杂剧创作较为单调。明代中叶 嘉靖前后的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 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这与诗文领域内反复古主义思潮的兴起彼 此呼应,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明末的 杂剧也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 尚。南曲杂剧的好处是称意而写,短小精 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但其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 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代文学第五章

明代文学第五章

明代文学
第五章
答、徐渭是明代最具独创性的杂剧作家,为明杂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一,徐渭的杂剧是他历经悲痛之后的抒情写愤之作,剧中激荡着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洋溢着狂放不羁的反抗意识,闪耀出新的思想光彩,以其惊世骇俗的个性而震撼了整个剧坛。

第二,徐渭的杂剧形成了寓庄于谐的创作风格,悲愤的内容是通过喜剧、闹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戏谑诙谐之中包含着严肃的主题思想,达到了“嘻笑之骂怒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境界,从而开辟了讽刺杂剧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徐渭杂剧的曲词一扫文人雅士雕章琢句之习,多用当行本色语,“如怒龙挟雨,腾跃霄汉间”,气势雄奇,词锋犀利,豪放奔逸而秾丽爽俊,锤炼纯熟而接近口语,对当时以时文、骈俪为曲的不良风气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第四,徐渭的杂剧在形式体制上也表现出不受陈规束缚的创新精神,结构体制长短不定,曲调体式运用自由;他运用传奇体制于杂剧之中,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女状元》更是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南杂剧从此大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有道学气、八股味的传奇是《精忠记》、《金印 记》、《千金记》、《连环记》等,但结构松散,人物刻 画粗糙。
2.嘉靖、隆庆剧坛出现《宝剑记》《浣纱记》、《鸣 凤记》 “三大传奇” 。
李开先的《宝剑记》:全剧52出,由《水浒》林冲故事改 成。突出了林、高斗争是忠奸斗争。林冲形象也一改被动反抗 而为主动出击,更加突出他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 这与作者当时深受奸相严嵩倾轧而罢职闲居有关。
全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 糊。语言偏于文雅雕琢。
梁晨鱼的《浣纱记》:也叫《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 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 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 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剧本, 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 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 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一.明前期的宫廷剧
1.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隐晦 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对 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 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杂剧创作: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 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为才子佳人剧。 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 义。
《狂鼓史渔阳三弄》 (1折)
《玉禅师翠乡一梦》 (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 (2折)
《女状元辞凰得凤》 (5折)
“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 裳”。徐渭欲借四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 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 字。”(王骥德《曲律》)
附:故事简介
《狂鼓史》(1折),敷衍《三国》祢衡“击鼓骂曹” 故事。剧情至为简单,就是祢衡在阴间伴阵阵鼓点,历数 曹操罪状,从头直骂到尾。表现上却激情喷涌,畅快淋漓, 为《四声猿》之冠 。
《玉禅师》(2折),写南宋临安水月寺僧玉通,不肯 参拜新任府尹柳宣教而被柳设计破戒,觉后恼恨而死,魂 灵投柳妻腑中转生柳翠,专败柳家门风。后师兄月明和尚 来访,柳翠顿悟成佛,与师兄同行西去。剧既写官府与佛 门的勾心斗角,相互报复,又写佛徒生理欲望与佛门清规 戒律的尖锐冲突 。揭露官府、佛门极端虚伪 。
一.从戏文到传奇
宋元南戏主要用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和海盐腔演 唱,嘉靖末年经魏良辅改良后的对昆山腔,清柔婉折,流 丽悠远,特别适宜于抒发内心的细腻情感,于是迅速崛起 ,其势头远超当时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
传奇体制①演出:十二种角色,副末开场;②音乐:南 曲,《南九宫十三调曲谱》;③剧本:长篇,一般在30出 以上。
周朝俊《红梅记》:由两条爱情线索交织而成:一条是李 慧娘对裴舜卿的生死之爱,另一条是裴舜卿与卢昭容的婚恋经 历。剧作将爱情故事注入了政治内容,有力揭露了权奸贾似道 的荒淫本性和残暴罪行。
孟称舜《娇红记》:据宋梅洞同名小说、刘东生同名杂剧 改编。剧写小姐王娇娘、书生申纯的恋爱悲剧。全称是《节义 鸳鸯塚娇红记》。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一.派别来历
吴江派: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员有余姚吕 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 卜世臣,吴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多是沈璟的子侄、门生 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整,语言 本色。剧目常被后世搬演。
沈璟:江苏吴江人。历任兵部、礼部、吏部主事、员外郎。37 岁告病归隐。晚年专意于戏剧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改编、创作17 本昆剧,名为《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作品多从传统道德出发, 抨击世风堕落,代表作品有《义侠记》《博笑记》。《南九宫十三 调曲谱》是曲家的填谱法则。
二.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
可分为三阶段:洪武至天顺时期(民间艺人和下层文 人)成化至嘉靖时期(文人化),隆庆至崇祯时期(繁盛 期)。
1.前期传奇有明显道学气、八股化。代表作是丘浚的 《五伦全备记》、卲灿的《香囊记》。
《五》“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
(徐复祚《曲论》)
《香》是“以时文为南曲”的标本。(徐渭《南词叙录》)
王世贞门人的《鸣凤记》:41出,写嘉靖时奸相严嵩父
子专权,内任党羽,外用军财,致使倭寇侵界,河套失陷,朝 政日非。以夏言、杨继盛为首的忠直朝臣前仆后继与之斗争, 犹如“前后同心八臣谏,朝阳丹凤一齐鸣” 。
《鸣凤记》人物众、头绪多、情节繁,忠奸斗争一线贯穿。 一方是 “八谏臣”,一方是大奸臣。剧中人物、事件大都真 实,是著名时事剧。演出时“令人有手刃嵩贼之意”(吕天成 《曲品》)。打破生旦团圆旧套,但情节不够紧凑,人物性格 也嫌浮泛。
3.万历后传奇极盛,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出现。 沈璟作为“吴江派”领袖,在理论和创作上与“临川派” 争胜,促进了传奇发展。
高廉《玉簪记》: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恋爱故事。 本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正视青年男女感情要求,乃至肯定 情欲的健康态度;二是剧情单纯,写人细腻,曲词朴素而优美, 至今仍盛演不衰。
前期杂剧创作主要集中于宫廷和王府,如朱权、朱有 燉的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剧作或为宫廷演出服务, 或为韬晦而作。
明中期,大量抒写文人自身的人生失意的情绪,主体 意识强化,因此也被称为文人剧。代表作家有康每、王九 思和徐渭等人。
明后பைடு நூலகம்出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如王衡 《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等。
第五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明代杂剧概要
明杂剧成就: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523种, 可考者349种。成就上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 奇抗衡。但在体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杂剧发展:可分前期、中期、后期。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 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王骥德《曲律杂论》)
2.“合之双美”
“松凌(沈)据词法而让词致,临川(汤)妙词情而越词 检”。(王骥德《曲律》 )
“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彟,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 合之双美者乎?”(吕天成《曲品》)
《中山狼》取材其师马中锡《中山狼传》,属讽刺世 情的寓言剧。抨击人类最卑鄙、可耻的恩将仇报品格,讽 刺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执迷不悟。主题集中,富教育意义。 结构紧凑,曲词、宾白豪放、巧妙。
2.王九思:陕西人,曾任吏部郎中,后遭贬。文学上 与康海齐名,都在“前七子”之列。杂剧有《杜甫游春》 和《中山狼》。
《杜甫游春》借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唱词愤 激慷慨,痛快淋漓。但书卷气浓,有案头化倾向。《中山 狼》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似,形式上首开单折短剧体 制。
3.徐渭:字文长,浙江山阴人,多才多艺。“尝自言 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徐渭杂剧也堪称明代第一。
杂剧《四声猿》,四本短剧:
三.后期的杂剧 徐复祚:《一文钱》塑造了一位吝啬鬼卢员外的典型
形象。 王衡:《郁轮袍》揭露冒名替考现象,《真傀儡》反
映官场如戏场。 吕天成:《齐东绝倒》揭露权比法大。 孟称舜:《桃花人面》于诗情画意中流淌出儿女浓情。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概念
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 ”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杂剧, 明嘉靖以后,“传奇 ”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昆山腔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雌木兰》(2折),据《木兰辞》改编。塑造女扮男 装、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花木兰形象,抨击重男轻女的 世俗观念。
《女状元》(5折),写五代少女黄崇嘏巧扮男装、考 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凭出众才华秉公断案而被周丞 相赏识故事,赞扬封建社会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才能、才干。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惯例,短小精悍。 •既用北曲,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 •用浪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 虚实实,构思巧妙。 •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2.朱有燉: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世称 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包括喜庆剧 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浒剧2种,内容价值不 大。
二.中期的文人剧
1.康海:陕西人,翰林院修撰。常与李梦阳唱和,也 是“前七子”成员。因曾拜谒当朝宰相刘瑾而后被革职。 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 “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 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 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二.“沈汤之争”
1.“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 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二郎神·论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