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合集下载
中药学 9 清热药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 别名:前述三者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 胃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 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 眠;血热吐衄。 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 脓。 其他:⑴痔疮便秘;⑵烧烫伤;⑶心律失常等。 用法:生用清心火、湿热; 炒用寒性减缓; 酒炒清上焦火; 姜黄连止呕。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下行为主。 功效:清热燥湿;泻脏腑火;清解热毒。 应用:1、湿热证—①湿热内蕴;②肠胃湿热;③肝 1 — 胆湿热;④下焦湿热;⑤湿热痹痛、痿 证;⑥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注意:容易伐胃伤阴,阴亏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栝楼的块根。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 性能:苦、微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⑴热病伤津;⑵消渴。 2、 ⑴肺热咳嗽;⑵肺燥咳嗽。(滋燥饮) 3、痈肿疮疡、乳痈。(仙方活命饮)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按:本品养阴生津作用强于芦根。
芦根
来源:禾本科芦苇的地下茎。 按:芦苇—蒹葭;芦—旱生,细而黑;苇—水生,粗而白。 炮制:晒干生用;鲜用;芦根汁。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按:本品可清肺、胃热;祛痰排脓;利尿; 略能宣散风热、透疹。 应用:1、热病伤津。 2、⑴肺热咳嗽,痰黄稠;(桑菊饮) ⑵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⑶肺痈;(苇茎汤) ⑷麻疹早期。 3、胃热呕吐。(芦根饮子) 4、尿短赤涩痛。
中药各论-清热泻火
8
5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 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 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 之夜热早凉、手足抽蠕、神疲倦怠等。也可 用于小儿疳热等。
9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3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4
1.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出、大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 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 热证。
5
2、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 口苦、阴囊湿疹、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 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尿少等,大 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 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肌肤湿 热之湿疹、关节肿痛,以及湿温病身热不扬、 汗出热不解等。
敛疮生肌
煅后外用治疮疡不敛;湿疹;烫伤
18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 清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胃火牙痛 + 细辛
2 肺热喘咳证 配伍麻黄、杏仁,清肺热 3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
22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肺、胃、肾。
5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 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 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 之夜热早凉、手足抽蠕、神疲倦怠等。也可 用于小儿疳热等。
9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3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4
1.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出、大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 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 热证。
5
2、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 口苦、阴囊湿疹、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 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尿少等,大 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 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肌肤湿 热之湿疹、关节肿痛,以及湿温病身热不扬、 汗出热不解等。
敛疮生肌
煅后外用治疮疡不敛;湿疹;烫伤
18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 清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胃火牙痛 + 细辛
2 肺热喘咳证 配伍麻黄、杏仁,清肺热 3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
22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肺、胃、肾。
第9章清热药
秦皮
【药材来源】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 树、尖叶白蜡树、宿柱白蜡树的枝皮或干皮
白蜡树
秦皮
秦皮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 收涩止痢
湿热泻痢
止带————— 湿热带下阴痒
明目(清肝火) — 肝热目赤肿痛,目赤翳膜
苦参
【药材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苦参
苦参
白鲜皮
【药材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止血(凉血) — 血热吐衄 安胎(清热) — 血热胎止呕,并专消痈肿疔疮火毒。
清热燥湿 —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肠胃湿热) 泻火(清泻心火) —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清泻胃火) — 胃热呕吐,胃火消渴
黄 柏:善除下焦湿热,主清肾经虚火
寒水石
【药材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
芦根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本植物芦苇的根茎
芦苇
芦根
天花粉
【 药材来源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 燥根。
栝楼
天花粉
芦根、天花粉
二 者:甘、寒凉,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 热病烦 渴,肺热咳嗽(清肺火)
芦 根:清热泻火除烦力强, (清肺祛痰排脓)— 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止呕(清胃) — 胃热呕哕 利尿(清热) — 热淋涩痛
石膏:大寒,清热泻火力强,重在清解肺胃实火, 多用治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头痛、消渴。
煅石膏:敛疮生肌 —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收湿 — 湿疹瘙痒 止血 — 外伤出血
石膏、知母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知母:苦、甘、寒,归肾经 善于滋阴润燥,重在滋润肺胃之燥,又长于滋肾降 火,润肠通便;故善于治疗肺燥咳嗽;骨蒸劳热;内 热消渴、阴虚肠燥。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石膏
药材石膏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煅石膏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明石 膏在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热性传染病方面取 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膏, 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2.热的分类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失眠、脉细数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一.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药 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四.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 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需选择不同的 清热药进行治疗。
根据疾病的证型以及药物的主要性能,清热药可 分为
1.清热泻火药—清解气分热邪,用于高热烦渴等 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
2.清热燥湿药—偏于苦燥,能清热燥湿,用于泻 痢、黄疸等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
中药学第九章·清热药
▪ 鱼腥草:本品全草入药,因其鲜茎叶有浓
烈的鱼腥气,故名。
▪ 大血藤:本品又称“红藤”。
▪ 败酱草:本品因特殊的臭味,如腐败的豆
酱,故名。
鉴别用药
※射 干 Shegan
山豆根 Shandougen
马 勃 Mabo
清热解毒利咽——咽喉肿痛。
〔降气〕消痰,主治热 力强,用于热毒蕴结之 1.宣散肺经风热,用
秦皮
▪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泻
痢、带下。
▪ 2.〔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
膜。
苦参
▪ 1.清热燥湿——湿热证。
治湿热泄痢,功似黄连; 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黄疸,功似黄柏、龙 胆草。
▪ 2.〔杀虫〕止痒——为治疗皮肤病之要药,可
用于多种皮肤病。 如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
▪ ③生用偏于清热泻火,炒焦偏于止血。 ▪ ④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
※夏枯草 Xiakucao
决明子 Juemingzi
清热〔泻火〕明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散结消肿: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本品夏至后即枯,故名。
又名“草决明”。
▪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主治肝经病变,
▪ ※火热之毒的致病特点: ▪ 1.发病急,来势猛,证情重,热势高; ▪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 ▪ 3.特殊证候: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鉴别用药
※金银花 Jinyinhua
※连 翘 Lianqiao
1.清热解毒——各种热毒疮疡。
2.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如银翘散。
疏散表热之效优,入血分,凉血解 长于消肿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
中药学第九章 第节 清热泻火药PPT课件
身大热,口大渴
•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
•
汗大出,脉洪大
• 用石膏以清热泻火。 如白虎汤(石膏30g 知母15g 梗米30g 甘草6g)水煎服
• 若热毒发斑用化斑汤(白虎汤加玄参、犀 角)或三黄石膏汤(石膏、黄芩、黄柏、 黄连、麻黄、栀子、生姜、大枣)水煎服。 治发斑、狂躁、昏迷等。
16
肺热喘咳
• 2、用于
•
4
• 二、清热药的通性及作用: • 味甘、苦,性寒凉,主要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退虚热之功。 还兼燥湿、利水、滋阴之效。 • 近代医学研究证明,清热药有解热、 抗菌、消炎、抗病毒、镇静等作用。
5
• 三、清热药的分类及适应证: • 1、清热泻火药--用于温热病邪
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 大等实热亢盛证及脏腑热证。
• 4、用于湿疹湿疮、疮溃不敛--用石 膏煅后收敛之性以治之。如三白散 (煅石膏60g、轻粉5g、枯矾10g)研 细粉外用或石膏500g、冰片15g研细 外用治痔瘘。
•。
18
• 此外:石膏近年来多用于治疗热性传 染病、如肺炎、乙脑、流脑等属于气 分实热证均可治疗。
• 治乙脑验方:石膏120g、大青叶30g、 鲜生地60g、黄芩12g、炒栀子、丹皮、 紫草各10g、黄连、玄明粉各6g。水煎 服
• 概述 • 1.热的含义: •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
的。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 的热象。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 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五心烦热等,均属“热”的范畴。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清热燥湿药—偏于苦燥,能清热燥湿,用于 泻痢、黄疸等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3.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用于热毒壅盛证, 如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金银花、 连翘)
•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牡丹皮、生地黄)
•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 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 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药: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石膏
• 药材石膏
PPT文档演模板
• 煅石膏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面
取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
膏,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或甘寒。归经: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
入肺胃 走肌表—解肌退热
•味辛发散
入肺胃—清肺胃热邪
•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 甘寒相合
•
滋阴清热
•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 生津止渴
•
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
•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
•应用
•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2.热的分类
•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
失眠、脉细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一.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 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 假热者忌用。
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热性病亢进期之高烧稽留, 如急性肺炎、伤寒、乙脑、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 并可减退因热证而致昏谵狂妄及头痛烦躁、大渴引饮。 生石膏配生地黄、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 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 •2.肺热喘咳。 •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作用。(但无止咳 平喘作用)
• 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副作用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 粳米15~30g。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 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 热、骨蒸潮热等。(地骨皮、银柴胡)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五.注意事项:
• 1.首先应辨证准确。
•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 毒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 属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 火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 热、胃热)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9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 “热”的范畴。
PPT文档演模板
•治邪热袭肺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 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 • 本品入胃经能清胃泻火。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常配黄连(10g)升麻(10g)等,如清胃散。
• 二.功效
• 药性寒凉 清热泻火
•
清热燥湿
• 清解里热 清热凉血
•
清热解毒
• 沉降入里 清退虚热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三.适应症:
•里热证
• 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 红、苔黄、脉数等。
•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
• 5、阴虚发热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四.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 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需选择不同的 清热药进行治疗。
•根据疾病的证型以及药物的主要性能,清热药 可分为
•1.清热泻火药—清解气分热邪,用于高热烦渴 等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
钙(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分析:
•性寒清热
入气分—清气分实热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3.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用于热毒壅盛证, 如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金银花、 连翘)
•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牡丹皮、生地黄)
•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 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 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药: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石膏
• 药材石膏
PPT文档演模板
• 煅石膏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面
取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
膏,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或甘寒。归经: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
入肺胃 走肌表—解肌退热
•味辛发散
入肺胃—清肺胃热邪
•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 甘寒相合
•
滋阴清热
•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 生津止渴
•
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
•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
•应用
•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2.热的分类
•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
失眠、脉细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一.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 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 假热者忌用。
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热性病亢进期之高烧稽留, 如急性肺炎、伤寒、乙脑、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 并可减退因热证而致昏谵狂妄及头痛烦躁、大渴引饮。 生石膏配生地黄、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 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 •2.肺热喘咳。 •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作用。(但无止咳 平喘作用)
• 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副作用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 粳米15~30g。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 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 热、骨蒸潮热等。(地骨皮、银柴胡)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五.注意事项:
• 1.首先应辨证准确。
•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 毒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 属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 火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 热、胃热)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9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 “热”的范畴。
PPT文档演模板
•治邪热袭肺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 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 • 本品入胃经能清胃泻火。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常配黄连(10g)升麻(10g)等,如清胃散。
• 二.功效
• 药性寒凉 清热泻火
•
清热燥湿
• 清解里热 清热凉血
•
清热解毒
• 沉降入里 清退虚热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三.适应症:
•里热证
• 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 红、苔黄、脉数等。
•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
• 5、阴虚发热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四.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 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需选择不同的 清热药进行治疗。
•根据疾病的证型以及药物的主要性能,清热药 可分为
•1.清热泻火药—清解气分热邪,用于高热烦渴 等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
钙(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分析:
•性寒清热
入气分—清气分实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