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
强迫症治疗的个案研究与临床经验分享
强迫症治疗的个案研究与临床经验分享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强烈而不合理的焦虑和强迫行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本文将通过个案研究和临床经验分享,探讨强迫症治疗的有效策略和技巧。
个案研究一:A小姐A小姐,女性,年龄27岁,一直表现出洁癖和强迫思维。
她习惯反复清洗家中的物品,甚至每天洗手几十次。
因此,她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根据A小姐的症状和病史,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帮助她认识到她的强迫行为是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引导她挑战和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然后,我们逐步减少了她的强迫行为,比如减少洗手的频率和时间。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正念和放松练习的重要性,帮助她调节焦虑情绪。
经过8周的治疗,A小姐的强迫症状明显减轻。
她的洁癖行为得到了控制,每天洗手的次数减少到了正常范围内。
同时,她的焦虑水平也显著降低,重新获得了工作和社交的能力。
个案研究二:B先生B先生,男性,年龄35岁,患有强迫症多年。
他表现出强迫性疑虑和反复检查行为,对家门和电源开关的状态特别焦虑。
由于他经常需要检查这些东西,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并且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B先生的症状,我们采用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使用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来调节他的脑化学物质。
在心理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了曝光与反应预防(ERP)的方法,帮助他逐步面对和减少对门和电源开关的检查行为。
经过半年的治疗,B先生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
他学会了通过应对策略来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能够逐渐减少对门和电源开关的检查行为。
同时,药物治疗也帮助他稳定了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
临床经验分享除了以上个案研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还积累了一些关于强迫症治疗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治疗的关键是个体化和综合治疗。
每个患者的症状和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例强迫症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逼迫症咨询事例的剖析报告要点词:逼迫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领悟疗法、新精神剖析疗法、有效咨询一、同样资料来访者 S,女,年纪:十八岁,出生地:福建晋江,教育程度:高三年学生,民族:汉,婚姻状况:未婚。
初诊时辰: 2008 年 3 月。
来访者家住晋江市某镇,其父亲母亲为农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家庭经济状况同样,家族内没有觉察精神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说主诉:进入高三年以来,自己常常感觉忧虑不安、心情愁闷、痴心妄想,注意力不特意集中,食欲不振、失眠、头晕、心悸,进而严重地阻挡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个人陈说:我是在父亲母亲的珍爱下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在父亲母亲关心的生活里达成小学的学业,好运的成长。
父亲母亲没有什么知识,但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学习都特意关心、特意重视。
升入中学后,因为学校离我的家特意近,所以每日都通学,并无走开父亲母亲过集体生活,所以在家除了学习之外的状况差不多上由父亲母亲照料。
此刻我是一名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向来名列年级前列。
但只管我是一名高三年学生,二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我对父亲母亲的迷恋不只没有减弱,并且还更为的迷恋,感觉此后上大学走开了父亲母亲自己就会失掉方向感。
所以,我常常为这些不用要烦恼的状况苦楚不已,堕入思念父亲母亲的情绪中不可以自拔。
我对高中毕业班沉重的学习任务感觉压力特意大,面对学习上的压力,我成天内心不安,不可以浑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担忧自己会患病,有时担忧自己在回家路的上会出车祸。
在上高三放学期的某一天,我有时在报刊上看到某大学校园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凶杀案,从那一天后,此凶杀案在我的脑筋中向来回旋没法挥去,使我更为担忧的是自己什么缘由还有杀人的念想,并且可怕这类念想的确会变为杀人的行为,所以,我成天呆在家里不敢上学校,感觉自己极端的害怕和苦楚,总之,从那一天此后我没有一天往好的方面想。
夜里不是失眠,的确是噩梦连续。
所以,我更为担忧自己此刻的躯体状态和此后的前程。
心理辅导案例分享:一例对患有强迫症学生的心理辅导-精品
心理辅导案例分享:一例对患有强迫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摘要:本案是一例使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强迫症治疗的个案。
通过测查、搜集和整理来访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来访学生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来访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来访学生协商,制定治疗目标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对来访学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治疗过程中综合使用心理治疗、生活发现会、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综合治疗,使来访学生克服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 成功摆脱强迫症。
并协助来访学生对治疗效果进行巩固。
一、确定辅导对象(一)辅导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压力上升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自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出现强迫症状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
我校每年的心理普查,有强迫症状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
本案中的学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强迫症案例。
(二)辅导原因生活、学习压力大,在宿舍过分严谨,反复检查物品摆放,上课还在担心是否放好,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心理不踏实。
注重他人评价,过度敏感,抗压能力下降。
高考失败后对自己影响很大, 更加谨慎,不相信自己,自信心严重不足。
(三)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1.人口学资料李某,男,20岁,汉族,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李某,家中独子,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父亲慈祥,母亲有洁癖,与父母关系和谐。
3.精神状态情绪紧张,感知觉良好,逻辑思维正常,情感表达自如一致。
4.身体状态从小身体状况良好。
5.社会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学习。
6.心理测验结果《M0CI》:其中计数分量表7,洁癖分量表3,动作缓慢分量表4.怀疑分量表6,结果显示此来访学生已经出现些强迫症状。
7.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衣着整洁,情绪紧张,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主动来访。
(四)问题的分析与认定1.问题评估(1)求助者的精神状态:感知觉良好,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但情绪紧张,精神倦怠,焦虑。
(2)求助者的社会功能状态:由于强迫行为的出现,来访学生上课期间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一例强迫症的个案分析
一例强迫症的个案分析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OCD)是一种长期性和慢性的精神疾病,它以强迫性的想法和行为为特征,表现为强迫性思维、不能抵抗、不能抗拒、暴躁等特点。
强迫症患者总是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他们可能会循环思考、反复检查、一味地洗手、整理和担心,但毫无意义。
强迫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可能是由于遗传、生物因素、环境和心理因素所引起的。
本文将以笔者在咨询所见到的一例强迫症患者为案例,对强迫症患者病例进行分析,探究其病因及治疗方法。
这例强迫症患者是一名已婚女性,现年二十九岁,不满足社会对她的期望。
自从毕业以来,她就一直处于职业定位的困惑状态,先前任职的不同行业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她的情绪消沉,逐渐产生强迫症症状。
据这位患者自述,在任职过程中,她们总是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敢反抗上司的要求,并会不断地重复着完成任务,而且做完任务之后也会总想着“自己这样做对吗?”,有时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而使自己精神失常,把自己带到极端崩溃的状态,时间一久,精神也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失眠和焦虑的症状。
诊断分析结果显示,本病例是一例纯粹的强迫症,表现为完成任务的强迫性思维,不能抵抗,不能抗拒,反复检查,整理和担心,但毫无意义。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外界环境和内心心理可能是导致这种强迫症的主要原因,比如被认为不精明,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弱势,承受比较大的压力,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心理上产生了强迫的心理状态。
从诊断的角度出发,为了治疗本例强迫症,首先要改变患者的情绪,通过一些积极心理调控的方法,如安慰、改变自我观念,建立完善的家庭环境,给予积极的关爱,让患者摆脱负面情绪,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同时可采用知觉行为治疗,让患者了解到强迫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学会抗拒那些没有意义的行为;最后,通过一些药物治疗也可以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如使用抗抑郁药及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强迫症个案咨询报告
强迫症个案咨询报告这个案例是学生由于考试焦虑造成强迫症的案例。
案例分析得很细致, 咨询教师从家庭、学校和本人多方面入手使学生得以恢复。
咨询教师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训练来缓解被咨询者考试中的强迫症;但是此个案咨询对于被咨询者来自家庭的原因重视不够, 如果咨询教师能够同时关注家庭治疗, 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分析陈×, 男, 11岁, 海珠区某小学校五年级学生, 独子。
父亲是某医院的药剂师, 母亲为某商店的售货员, 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好。
陈×遵守纪律, 聪明温顺, 从小是班中的“尖子生”,尤其是数学成绩, 几乎每次都在97分以上。
但父母对该生的期望过高, 要求也过严。
有时数学期未考得了98分, 在班里居前茅, 父母仍不满意, 总认为丢掉那2分太不应该, 呵斥他太粗心, 并要求该生做完试卷后, 一定要仔细、逐字逐题地检查五六次, 倘若成绩达不到满分, 必须重抄试卷三次。
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 陈×的心理压力很大, 学习更加刻苦认真, 每逢测验、考试必然按照父母的要求仔细检查, 丝毫不敢懈怠。
但从小学四年级初开始,他做试卷越来越慢,尤其是做数学试卷, 看题目时, 他必须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看, 以防止自己看错或看漏题;解完题后, 必须将计算结果验算一遍又一遍, 有时甚至为一道题反复检查将近四十分钟, 否则就放心不下, 以致无法及时完成后面的试题。
这样, 长时间地反复检查同一道题, 使得陈×头晕、胸闷, 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数学成绩也下降到六十多分。
老师把陈ד在试卷上常留空白”的问题告知其父母, 家长既后悔又心急, 开始要求其子不要老是反复检查。
该生也觉得自己的做法过于认真, 却怎么也改不掉, 心里焦虑万分。
现在连做作业也出现该症状。
二、分析诊断询问了陈×的具体情况后, 我认为该生患上了一种心理障碍一一-儿童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的案例研究与分析
强迫症患者的案例研究与分析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受到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困扰。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强迫症患者的案例研究,探讨其症状表现、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以期为强迫症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一定的理解和帮助。
案例一:洁癖症患者小明,一位25岁的年轻人,患有洁癖症。
他对清洁和卫生有着极高的要求,经常反复洗手、清洁物品,并且担心自己会因为不洁净而生病。
这种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通过对小明的病史了解,发现他在童年时期曾遭受过一次严重的感染病,从而导致了他对清洁的过度关注。
治疗中,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逐渐改变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缓解了他的洁癖症状。
案例二:检查强迫症患者小红,一位30岁的女性,患有检查强迫症。
她常常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以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这种强迫行为导致了她的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下降。
通过对小红的病史分析,发现她在童年时期曾经历过一次火灾事故,这导致了她对安全的过度关注。
治疗中,心理咨询师采用曝光与反应阻止疗法,帮助小红逐渐减少检查行为,并通过认知重建改变她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强迫思维症患者小李,一位40岁的男性,患有强迫思维症。
他经常被反复出现的恶心、恶心的念头所困扰,尽管他明白这些念头并不真实,但无法摆脱。
这种强迫思维严重影响了他的情绪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小李的病史了解,发现他曾经遭受过一次严重的胃病,这导致了他对恶心的过度关注。
治疗中,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重建和暴露疗法,帮助小李逐渐减少对恶心的反应,同时通过认知重建改变他的思维模式。
分析: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强迫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
遭受创伤性事件、个性特征、生活压力等都可能成为强迫症的诱因。
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患者常常无法控制这些困扰的念头和行为,从而导致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治疗: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一例强迫行为的咨询案例报告
内向拘谨 , 处处严格要求 自己, 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3 . 咨询师观察和他 人反 映 2 . 主诉 和个人陈述
咨 询 师观 察 到求 助者 穿 着校 服 ,讲 话声 音 模
主诉 : “ 两 周 以来 因书包 不 知 往哪 儿放 而 焦虑
・ 心 理咨询技术 ・
室 到叙 述 完 毕 , 都表 现得 郁 郁 寡 欢 , 很少说话 , 情 状 , 但与 强迫 症状 相 比,焦 虑症 状不 是 主要 的 , 而 绪焦 虑 。 班 主任 反 映 : 李 某 内 向少 言 , 安 静 听话 , 做 事
一
是 强 迫症状 的伴 发 症状 , 因此 可 以排 除焦虑 症 。 ( 4 ) 与抑 郁症 相 鉴 别 : : 求 助者 有 情 绪 低 落 , 少
郁பைடு நூலகம்。
向认 真仔 细 , 并学 习成 绩 较 好 , 朋 友 不 多但 在 班 言寡语 的表现 , 但 不是 主要 症 状 , 因此 可 以排 除抑 里没 有 跟其它 同学发 生 过矛 盾 冲突 。
4 . 评估与诊 断分析
4 . 1诊 断结 论
5 . 原 因分析
5 . 1生物 因素 1 6岁 , 男生。
不安 、 情绪低落 、 无法 集 中注 意力 听 课 , 学 习效 率
6 2
糊, 情绪低落 , 言语磕巴 , 无幻觉 、 妄想 , 无 智 能 障
碍, 自知 力完 整 , 有 明 确 的求 助 要求 。从进 入 咨} f 珂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9 卷 总第 1 6 2 期 2 0 1 4 年第 9 期 总第 9 5 9 页
期发生 , 不 良情 绪 行 为 持续 一 个 月 , 评为 1 分; 该 求 助者 表 现 出焦虑 、 烦躁 、 强 迫思 维 、 强 迫行 为 、 睡
一例强迫症的个案分析
一例强迫症的个案分析以《一例强迫症的个案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般来说,患有强迫症的人会有几个典型的症状:强迫性的思考或回忆,以及强迫的行为或习惯。
这里,我将介绍一名患有强迫症的案例,并从不同角度探究他的病情以及治疗经验。
这名患者,李疗(化名),是一名37岁的男性,他曾经在一家大型企业任职多年,但在最近一年,他的行为出现了变化,他开始自己有一些强迫性的想法,比如要一遍又一遍的洗手、重复的回忆一些事情等等,他也开始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行为,并严格的控制自己要求自己做的事情,这影响到他的工作,他也觉得很紧张,感到忧虑。
因此,他最终到医院就诊,接受了相关的治疗。
治疗开始后,李疗首先接受认知行为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让患者重新思考自己遇到的情况,更加系统的理解问题,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除此之外,治疗中还运用了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抑制患者的神经系统,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
同时,治疗过程中,专业的心理医生也会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共同支持患者应对病情的发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李疗治疗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他依旧需要继续进行相应的治疗。
他需要学会放松自己,重新学会如何正确待人处事,建立自信,学会调节情绪,时刻提醒自己,情绪是可以自我调节的。
此外,他应该尽量避免让自己受到压力,让自己体验到被接纳和被欣赏的感觉。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家人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李疗的家人非常理解他,对他有着不离不弃的支持,比如在他遇到类似困境或需要帮助时,他们会立即出现,有效的控制他的情绪,鼓励他完成认知行为疗法。
同时,家人也会帮助患者分析他自己遇到的困难以及个人因素,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来帮助他应对不同的情况。
总的来说,治疗强迫症的案例,必须要结合个人心理因素,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种角度的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改变强迫症的发展轨迹。
一例强迫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辅导个案 ■一、案例概况小于,女,25岁,已婚,本科学历,某学校教师。
父母亲都是教师,家庭和睦,家庭无精神病史。
本人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病症历史。
求助者自述父母对她不满意,因为她没有考上他们心中的大学,母亲对她要求非常苛刻,从小她就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她5岁上学,很聪明、伶俐。
但是,由于比班里的同学都小1至2岁,她在学习和自理能力上赶不上其他同学。
在她小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考试,因为她马虎,有几道计算题做错了,母亲便骂她,还将手中的钢笔甩到她的脸上,笔尖刺伤了她的脸,鲜血直流。
她至今想起这件事还害怕,从那以后,便养成了做题检查的习惯。
上高中时,有一次做题,她做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被老师当众批评,觉得很害羞,难过得直流眼泪,心中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再错了。
自此以后,无论做什么,都反复检查,有时要检查十几遍,自己也明白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了。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耽误了许多时间,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性格也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内心十分痛苦,因此来寻求心理咨询,希望得到帮助,改善现状。
心理测验结果:1.SCL—90测验:人际关系敏感为-2分;焦虑为-2分;强迫为-3分;其余均为1分。
2.EPQ测验:L为40分;P为65分;N为70分;E为35分。
3.MMPI测验,Q原始分为8,L原始分为7,中国T分+K:Q为47;L为55;F为58;K为56;HS 为60;D为57;Hy为53;Pd为63;Mf为55;Pa为58;Pt为67;Sc为54;Ma为51;Si为67。
求助者在咨询登记表求助问题一栏中写的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但在初次采访中,随着谈话的深入和咨询关系的建立,说她主要想解决“反复做某件事”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困难都是这个毛病带来的。
初次会谈后,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印象:举止得体、大方、思维清晰、叙述清楚,但有明显的焦虑感。
求助者家人反映她总是反复洗手、关门窗,睡眠差。
强迫症治疗的个案研究与成功案例分享
强迫症治疗的个案研究与成功案例分享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治疗强迫症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本文将通过个案研究与成功案例分享,探讨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和患者康复的可能性。
个案研究一:A先生A先生是一位40岁的男性,多年来一直受到强迫症的困扰。
他经常反复洗手和清理物品,无法放心地离开家。
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社交生活。
在接受治疗之前,A先生曾试过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强迫症,但效果甚微。
在与治疗师的沟通中,A先生逐渐明确了他强迫症的触发因素和恐惧源。
治疗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方法,帮助A先生逐渐面对和应对他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治疗的过程中,A先生逐步学会了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和焦虑,缓解了强迫症的症状。
在为期三个月的治疗后,A先生的症状明显减轻。
他能够减少洗手和清理物品的次数,逐渐恢复工作和社交的能力。
治疗师建议他继续进行常规的心理辅导,以巩固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至今,A先生已经两年没有再出现强迫症的症状。
个案研究二:B女士B女士是一位27岁的年轻女性,长期受到强迫症的折磨。
她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以及家中电源插座是否拔掉,以避免发生火灾。
这些行为不仅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交障碍。
B女士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综合干预。
药物能够帮助她缓解焦虑和抑郁的症状,而心理咨询则引导她对强迫观念和行为进行认知重建。
治疗师与她一起制定了渐进式暴露练习计划,逐渐减少她对安全检查的依赖。
经过一年的治疗,B女士的情况出现了显著改善。
她再也没有因为强迫症而影响到工作和社交,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日常活动。
通过自我管理技巧的学习和实践,她保持着稳定的心理状态,并积极参与康复小组的活动,为其他患者提供经验分享和支持。
成功案例分享:除了个案研究的情况外,还有许多成功治疗强迫症的案例值得分享。
例如,有的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学会了面对和管理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实现了康复。
问题强迫症患者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问题强迫症患者个案心理辅导方案引言问题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经历强烈的焦虑和不断重复某些行为或思维。
在个案心理辅导中,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帮助问题强迫症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问题强迫症患者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方案概述本方案旨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情绪调节技巧来帮助问题强迫症患者减轻症状和应对焦虑。
关键策略包括研究正确认知、进行暴露治疗、培养应对技能和建立支持网络。
正确认知通过正确认知的研究,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问题强迫症症状和相应的认知偏差。
心理辅导师可以教导患者将其思维模式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并帮助他们了解其症状对现实的影响是不实际或过度夸大的。
通过认知重构和合理思考,患者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并减轻焦虑。
暴露治疗暴露治疗是治疗问题强迫症的关键组成部分。
心理辅导师可以引导患者逐渐面对造成焦虑的触发源或情境,并通过逐渐增加暴露的强度和频率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焦虑反应。
这种暴露让患者逐渐适应和接受与他们的强迫症症状相关的触发源,从而减轻症状和焦虑。
应对技能培养问题强迫症患者通常在面临焦虑时缺乏应对技能。
因此,心理辅导师应该教导患者一些应对技能,例如深呼吸、放松技巧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患者在面对焦虑时冷静下来,并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
建立支持网络问题强迫症患者通常感到孤立和不理解。
在心理辅导中,鼓励患者与亲朋好友建立支持网络,并参加相关的支持小组或社区活动。
这样的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使患者感到不再孤单,并得到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结论问题强迫症个案心理辅导方案应包括正确认知、暴露治疗、应对技能培养和建立支持网络等策略。
这种简单且有效的辅导方案可以帮助问题强迫症患者减轻症状和应对焦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列严重强迫症患者咨询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严重强迫症患者咨询的案例分析报告姓名:柏应胶单位:云南省文山市东山中心校摘要:吴某,女,30 岁,在家休养。
因为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件刺激了心理再加上从小父亲的严厉打骂,性格原因等,渐渐换上了焦虑强迫症。
最严重的时候症状如:严重失眠,脑子乱容易想事情停不下来导致心累,晚上做恶梦,容易紧张焦虑,心跳时快时慢,呼吸也受焦虑影响,感觉整个身心紧绷得放松不下来,脑子好像有一种力量牵制束缚自己,摆脱不了脑子思考的节奏,心静不下来,身体出现胃胀不消化,胸闷,头眩晕,疲乏无力,肠炎等周身不适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有时无法胜任工作。
曾有过三次惊恐状态,心跳快到每分钟超过170 左右。
都是在遇到刺激性事件时发作的。
惊恐发作后身体非常虚弱。
目前吃中药调理,心跳频率得以改善。
目前丧失了社会功能,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强迫惊恐焦虑;行为矫正;森田认知疗法;一、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0 岁,汉族,初中生,发病后一直在家休养。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患者的性格:心眼小,爱猜忌,爱生闷气,遇事想不开一根筋爱纠结、求完美,喜欢自己默默忍受痛苦,敏感多疑,有时候有点小自私,强迫自己做很多事,妄想多,没有个性,心灵易脆弱,胆小害怕,嫉妒心理也有点,做事缺乏毅力,想认真做好事情但静不下心做好事情,性情比较拘谨放不开,和人相处有些不自然,自卑心理重,看待问题过于较真,理智,不会糊涂一点,好像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失去自性,自尊心太强,容易哭,看电视听歌都会易哭。
从小深受父母的影响,经常关在家里玩,不是在家玩就是干活,因为很听话懂事,父母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与父母反抗,出去接触外界的时间比其他孩子少,自由的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就是干农活,父亲生性固执,多疑,敏感不爱和外界交流,脾气怪,经常发火,做事不顺他的心就对我们发火,有点苛刻。
在外是个大善人,在家是个脾气怪的,做事会言行不一,满嘴的大道理但有不以身作则,母亲无耐心,粗线条女人,不温柔,有些暴躁没有文化。
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报告-精选文档
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报告1 强迫症概述1.1 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是一种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为特点的神经症(傅安球,2001)。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1.2 强迫症的归因目前流行的生理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病人血液中的5-羟色胺代谢异常。
但有研究比较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s)、非5-羟色胺混合物和安慰剂对于强迫症治疗的功效,结果并不支持上述假说(Zohar&Insel,1987)。
也有研究发现,血浆中率丙咪嗪(CMI)水平与强迫症状有显著相关,治疗效果方面,CMI也优于SRIs。
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
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2 个案资料与治疗2.1 临床资料个案男,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理科,性格内向,过分要求完美和细节,独生子,2008年11月首次就诊于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母述有自残行为,脾气暴躁而无法控制,经诊断为强迫症。
住院治疗2个月,于2009年1月出院,病情有所减轻。
2009年3月再次来诊,自述经常反复思考同一问题或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诊断结果为强迫症,尤以强迫思维为主要症状伴随强迫行为。
2.2 咨询过程与方法2.2.1 与来访者的面谈第一次面谈,患者不爱说话,表情沉重,自述有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总会出现一些无聊的想法,上课也集中不了注意力,有时候脾气暴躁无法控制等。
经过第一次的面谈,笔者与来访者建立了比较好的信任关系。
精神分析背景下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分析与思考
精神分析背景下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分析与思考作者:牛丽丽谢阳熙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一例强迫症个案为例,以精神分析理论为背景,通过对来访者心理咨询过程的梳理,了解到来访者强迫症状的出现与幼年的经历有紧密的关系,更与来访者有一个严厉、刻板的父亲有密切的关联,借助精神分析技术地使用,将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转变为意识的心理活动,去除无意识对心理冲突的压抑与禁锢,破除心理防御机制的掩饰,使来访者进一步理解症状存在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其强迫症状得到大大缓解,并以此对家庭教育、父子(女)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强迫症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养成,就每个成年个体而言,其人格特征、行为模式无不刻着主要抚养着——父母的印记。
笔者在心理咨询的十几年工作实践中发现,已经确诊为神经症的大学生大多与其早年的特殊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受其主要抚养者——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质等影响。
一、一例强迫症个案的报告这是一例有关强迫症的个案报告,案例的发表征得了来访者本人的同意,出于保密原则,笔者对来访者的资料做了必要的处理。
本个案中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时间约一年半,以来访者专升本考入某高校而终止。
心理咨询设定为每周一次,一次为50~60分钟,本文个案共进行了30次心理咨询(因来访者心理咨询期间是在校学生,过程中除寒暑假及各种法定假日等,基本能够保证一周一次心理咨询)。
(一)基本情况来访者,男,咨询时18岁,汉族,独生子,身高185厘米左右,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三代无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史。
母亲(身高160厘米左右)是公务员,父亲(身高180厘米左右)是某公司职员,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感情一般。
父亲一直对来访者要求特别严厉,期望很高,来访者很惧怕父亲。
大一军训后,来访者主动来到就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前无任何咨询史),主诉出现频繁的不必要的洗手情况,并因此感到焦虑,很担心被同学们议论,压力大或特别焦虑的时候洗手更为频繁。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是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来访者由于受强迫性神经症的困扰,内心非常痛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厌恶疗法进行咨询治疗,在接受了十二次咨询后,来访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达到了心理咨询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强迫行为,不合理信念,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筱某,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70米,体态正常,五官端正,衣着干净大方,讲话语速较快,思维清晰。
个人成长比较顺利,无重大躯体疾病病史。
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家有父母和姐姐,父母皆为农民,在家务农,父亲高中文化水平,母亲小学文化水平。
姐姐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县城打工。
和父亲关系疏远,和母亲关系还可以,和姐姐关系比较好。
家族成员中无精神疾病史。
现在因强迫行为(翻书)而导致精神痛苦基本无法学习,故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0.9 强迫2.9 人际关系2.0 抑郁1.1 焦虑2.4 敌对0.7 惊恐0.8 偏执0.7 精神病性0.6二、主诉:自卑,睡眠不好,心情烦躁、压抑,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自己明明知道书本里边没什么东西,但还是禁不住的去看,并为此感到非常苦恼,上课时间基本都消耗在看还是不看的矛盾冲突中。
来访者自述:从我小时候起父母每天忙于种蔬菜大棚,很少有时间对我进行管教,我大多数时间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整个家族就我一个男孩,父亲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成才为家庭争光。
母亲对我宠爱有加,父亲则对我管教严格。
奶奶性格内向,很少上街串门找别人玩,所以,我小时候大多在家里玩,和周围人接触较少。
从幼儿园至小学都是乖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不如以前突出了,为此而感到苦恼过。
考高中时因为比录取分数线低2分,拿了九千元委培费才得以来到高中继续上学。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关注自己的吃穿打扮,很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表现的同时又感到紧张和不好意思,父母来看自己的时候,也感到不好意思,不愿意让同学们见到他们。
心理咨询师强迫症案例分析
强迫症案例1:自小受循规蹈矩和“很传统”的父亲的教育。
要求自己当一个好孩子。
上课时遵照老师的要求将双手放到课桌上,自己克制尽量不变换姿势;见到姐姐穿的衣服“露脐”,批评她“这样不文明,会污染环境”;控制自己“不看女孩子的胳膊”。
怕学成“坏孩子”。
自去年开始每次洗手都要反复数十遍,晚上入睡前还要下床反复检查煤气阀和自来水阀是否关闭。
自己虽然知道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地要反复做。
案例2:某男,大学二年级学生。
自诉: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发作一种快要死的感觉!那天,我正忙于准备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为了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喝了不少咖啡,没有吃晚饭,一直干到很晚。
然后,匆匆忙忙赶往英语角。
路上不时地出现塞车。
坐在出租车上的我逐渐紧张起来,遂感到有些发热和头晕,呼吸也感到困难。
下车付费时基本还能挺住。
可是到了英语角门口时,我几乎失去了控制。
当时我全身冒汗,胸闷不适,心慌。
我想肯定是心脏病发作了,就赶快去了医院。
浅谈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
浅谈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1强迫症概述1.1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是一种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是以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为特点的神经症(傅安球,2001)。
强迫症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严重精神类疾病,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患有强迫症的概率在2%-3%,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在傅安球主编的《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一书中则将强迫症状分为四类: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国外则普遍分为两类: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意向被归人强迫观念中。
无论怎样划分,其实都是一种表面分类,因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总是相互伴随的,有研究者指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典型反应,临床也常见强迫观念患者同时出现强迫行为。
强迫症状不同于强迫症,在非临床样本中有80%的人报告有过强迫观念,而约55%的人报告曾有过强迫行为。
有研究证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与临床强迫观念非常相似的强迫观念,但是二者在强度和频率方面有很大区别。
非临床被试与强迫症患者所报告的强迫观念的内容和形式很相似,但是强迫症患者经历的强迫观念更加强烈、更加逼真以及持续时间更长。
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与非临床样本的强迫症状相比在几个方面更严重:第一,更加频繁(平均每天超过一小时);第二,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带来更多的苦恼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各项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当强迫症状引起当事人显著的焦虑、不安并且(或者)显著十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就形成强迫症。
在这个意义上说,强迫症是指强迫的严重状态,这是精神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多样,可能害怕自己或他人被危险物质如排泄物、污垢或化学药品污染;或是怀疑某个动作是否完成得精确、适当;亦或是害怕遗忘、丢失某件相当重要的东西,甚至是对某些图片、噪音、单词、数字的强迫记忆与重复,这些症状让普通人听起来有些不可理解,可是却真实存在,给患者带来相当程度的痛苦而无法摆脱。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某患者因为强迫症已经困扰多年,每天都要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好、电器是否关掉等等,每次检查都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经过心理医生的评估,确定了该患者确实患有强迫症,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如下:1.认知行为疗法该患者因为常常觉得自己的检查还不够充分,所以每次检查都反复进行,认为这样才可以保证家里的安全,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会不断增加他的强迫症状。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医生首先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并教给患者一些正常的思考方式,帮助患者逐渐转变思考习惯。
2.暴露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暴露疗法来让患者克服自己的强迫症。
暴露疗法是通过暴露患者坚持不放的恐惧源,然后逐渐让患者接触到这些源头,让患者克服恐惧,并发现原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
在该患者的治疗中,医生会让患者正常地出门,或是不检查门窗、电器的开关等等,让患者逐渐适应平常的生活。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也是强迫症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
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给予了一些抗焦虑类的药物,帮助他缓解紧张、压抑的情绪,减少强迫症状的出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使用。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已经完全克服了强迫症的症状,不再需要不断检查门窗、电器等等,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再困扰于强迫症的困扰中。
总结: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在治疗中需要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疗,不可单一使用。
同时,患者也需要具备疗效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师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行为和思维,常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扰和苦恼。
治疗一例强迫症患者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例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1、个案患者情况:患者小王,男,25岁,大专学历,工作稳定。
患者主诉出现反复洗手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洁净度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恐惧。
患者表示自己每天需要洗手20次以上,每次洗手都要用肥皂和热水反复揉搓,还要反复确认是否洗干净了。
患者表示这种行为已经持续了3个月,导致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困扰,也影响了工作和社交。
患者同时也感到对这种行为无法控制,但又无法停止。
2、治疗过程:患者在就诊后首先进行了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心理测试等。
通过评估,确定了患者的确是患有强迫症。
在确定了诊断后,患者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患者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心理治疗。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感受的产生机制,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阻断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强迫行为。
治疗师还对患者进行了认知重建的训练,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思维和认知模式。
(2)药物治疗:患者在心理治疗的也接受了药物治疗。
经精神科医生评估,患者开始使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用药剂量逐步增加,直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治疗效果及点评:经过3个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患者每天洗手的次数明显减少,对洁净度的焦虑感也有所减轻。
患者表示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作和社交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个案例中,治疗采用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治疗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感受的产生机制,帮助患者改变了不合理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症状。
而药物治疗则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对症状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患者简介:患者小王,女,28岁,因强迫症状就诊于心理咨询中心。
患者表现为反复洗手、频繁检查和整理物品等强迫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咨询中,她描述了自己不断循环的强迫想法,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扰,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初诊时,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分析,确认了她的强迫症状,并了解了其发展背景和影响。
在初步沟通中,患者表现出对治疗的积极性,愿意努力配合治疗。
咨询师与患者建立了信任关系,详细了解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分析了强迫症表现对她生活的不良影响,并和患者一起制定了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
在认知行为疗法方面,咨询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强迫行为和想法的干预计划。
通过对患者的强迫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恐惧观念,帮助患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并改变其对待方式。
患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放松训练和应对焦虑的技巧,以减轻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医生的精准用药指导,根据其症状特点,选择了适合的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定期复诊和调整药物剂量,不断跟踪患者的病情改变,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参与了治疗项目,努力完成每一次咨询和接受药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改变和调整强迫行为。
在持续多次的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和工作状态也逐渐回到了正常。
点评与总结:这个案例中,患者小王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结合,患者的强迫行为和想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了解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
患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患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参与治疗项目,这是治疗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摘要:强迫症是典型的神经症之一,主要症状是持续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难以控制。
本文是关于一例患强迫思维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希望该案例能带给心理咨询工作者一些启发。
关键词:强迫症心理咨询家庭治疗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61 强迫症概述1.1 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是一种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是以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为特点的神经症(傅安球,2001)。
强迫症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严重精神类疾病,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患有强迫症的概率在2%―3%,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在傅安球主编的《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一书中则将强迫症状分为四类: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国外则普遍分为两类: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意向被归入强迫观念中。
无论怎样划分,其实都是一种表面分类,因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总是相互伴随的,有研究者指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典型反应,临床也常见强迫观念患者同时出现强迫行为。
强迫症状不同于强迫症,在非临床样本中有80%的人报告有过强迫观念,而约55%的人报告曾有过强迫行为(Muris等,1997)。
有研究证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与临床强迫观念非常相似的强迫观念,但是二者在强度和频率方面有很大区别。
非临床被试与强迫症患者所报告的强迫观念的内容和形式很相似,但是强迫症患者经历的强迫观念更加强烈、更加逼真以及持续时间更长。
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与非临床样本的强迫症状相比在几个方面更严重:第一,更加频繁(平均每天超过一小时);第二,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带来更多的苦恼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各项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当强迫症状引起当事人显著的焦虑、不安并且(或者)显著干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就形成强迫症。
在这个意义上说,强迫症是指强迫的严重状态,这是精神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多样,可能害怕自己或他人被危险物质如排泄物、污垢或化学药品污染;或是怀疑某个动作是否完成得精确、适当;亦或是害怕遗忘、丢失某件相当重要的东西,甚至是对某些图片、噪音、单词、数字的强迫记忆与重复,这些症状让普通人听起来有些不可理解,可是却真实存在,给患者带来相当程度的痛苦而无法摆脱。
有研究做过统计,强迫症患者还存在其他共病状态,如焦虑障碍(46%)、重度抑郁障碍(32 %)、酒精依赖(24 %)、其他毒品(18 %)、惊恐障碍(14 %)、精神分裂(12 %),并且常常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特征。
1.2 强迫症的发生原因大量分子遗传学研究一致认为基因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流行的生理学理论认为,5-羟色胺代谢异常、多巴胺功能异常和神经递质代谢基因异常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
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
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持续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则可能形成强迫症。
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强迫症患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
作为应激源,生活事件与病理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应激情境或突发事件常常会引发强迫症状。
这类生活事件主要包括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气氛紧张、受到惊吓或是不良学校刺激。
对高中生来讲,学习负担过重,经常性考试失败,父母关心少而管束多和自身不良习惯等也常会促成强迫症状的出现。
即使是在正常人群中,强迫症状也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应激事件与强迫症状呈正相关。
2 个案资料与治疗2.1 个案背景男,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性格较为敏感,过分追求完美和细节,独生子。
2012年5月首次就诊于某市医院,自述正值高考期间,无法集中注意力,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能正常上课,入睡困难。
经医院诊断为强迫症,并接受药物治疗2个月,症状好转。
2013年11月再次发病,症状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复思考同学对自己的评价,1个月后出现被害妄想症状。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同时在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药物治疗。
第二次学校心理咨询时接受量表测验。
SCL-90测试总分234分,其中JSB 单项分28分,均分3.0;躯体化23分,均分1.91;强迫症状30分,均分3分;人际敏感25分,均分2.77;抑郁症状30分,均分2.30;焦虑症状31分,均分3.1;敌对症状11分,均分1.83;恐怖症状16分,均分2.26;偏执症状22分,均分3.66;饮食睡眠19分,均分2.71。
表1 个案SCL-90的廓图从SCL-90测试结果及上表可以看出,来访者心理症状严重,尤其在偏执、焦虑、强迫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分数较高,均超过3分,提示个案突出症状为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症状,并伴随有焦虑、饮食睡眠等方面的症状,考虑可能存在轻度精神分裂。
个案首次接受心理咨询时是因为强迫症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笔者与来访者的访谈中并未发现精神分裂症状,量表测验结果吻合来访者自述。
起初来访者症状只见强迫和焦虑表现较为明显,拒绝药物治疗,只在每周接受心理咨询。
在第四次咨询中,来访者报告总是感觉路人在笑话自己,并要加害自己,这是早期的被害妄想症状,笔者建议来访者心理咨询的同时接受精神科医生药物治疗,以控制精神分裂症状和强迫症状。
来访者同意接受药物治疗一周后被害妄想症状消失,强迫症状缓解。
2.2 个案人格特征与防御机制来访者注重细节、行为力求准确完美、爱整洁、多疑虑、在人际关系中较为偏执。
多采取退缩等消极防御机制,不过在咨询中,也发现来访者有意识选择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如升华、积极面对。
2.3 个案采用的心理咨询取向了解来访者的症状及家庭成长背景后,笔者决定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协助来访者分析和看待其问题,与来访者探讨强迫症与家庭关系间的联系。
来访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在家,夫妻间关系较为冷淡。
来访者与母亲关系更为亲近,与父亲关系疏远。
母亲为了弥补父亲的感情空缺,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儿子身上,对其可谓百依百顺,亲力亲为。
来访者自述任何事情从来不用自己操心。
随着年龄增长,来访者希望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可是总也摆脱不了母亲的干涉。
在家庭治疗师的眼中,强迫症往往是对母亲过度关爱的有力反击。
这个“被认定的病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病人,而是错位的家庭关系的“替罪羊”。
母亲把精力从夫妻关系上转移到儿子身上,而儿子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可是母亲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儿子,让这个本该活蹦乱跳的青年没有一点自由活动的余地。
因此,家庭结构错位对来访者的症状有重要意义。
对这个男孩子来讲,父亲的爱的缺失使他不能对母亲撒手,可是母亲过度的关爱又着实让他透不过气来,想要挣脱束缚,就好像这强迫症――强迫爱却又反抗爱,就这样纠缠不休,停不下来,多像这个男孩与母亲之间牵连不断的纠结。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看清他的家庭结构,探讨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和母亲的缠结关系,使其明白强迫症状的功能和意义。
来访者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反抗母亲过度关爱,是期盼父亲回归家庭的有力呐喊。
症状并非总是不良信号,急切地摆脱强迫症状于事无补。
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扮演的“父亲角色”,使父亲归位、自己归位。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主要协助来访者重塑家庭结构,构建个人生活系统,并学习独立面对与处理问题。
家庭治疗尽管并非直接针对来访者的症状,但是提供了如何看待来访者问题的视角,为症状的出现作出解释,并赋予心理学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通常能理解并积极转化问题,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意义所在。
在随后的咨询中,来访者的强迫症状依然存在,但是强迫记录显示,症状出现的频率减少。
咨询师也积极推动来访者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在本市传统文化协会做志愿者等方式拓展自我,提升自我修养,以开阔心胸,学会宽容。
3 治疗方法的探讨及思考本案例采用家庭治疗的取向,针对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接受药物治疗。
目前个案强迫症状有所缓解,但是未痊愈。
研究表明,接受药物治疗对40-60%的强迫症患者有效,而这也只是症状的减轻,并非完全消失。
学者对强迫症的关注由来已久,早期有关治疗研究主要采用集中在认知行为治疗(CBT)方面。
有研究表明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其中有咨询师陪伴的暴露反应预防(ERP)的治疗有效率达到50%。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运用行为疗法最多只能暂时抑制强迫观念,过一段时间症状又会反复。
这可能源于行为治疗只是针对表面问题行为,而内在隐藏的心理层面仍然存在问题。
认识领悟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也产生一定效果,它主张用病人理解的、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解释,使病人理解、认识并相信它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特点,可以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近些年来,家庭治疗逐渐兴起,并在一些临床领域诸如强迫症、进食障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家庭治疗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其单个成员作为干预目标的一种治疗技术。
在家庭治疗者看来,个体的问题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个体的症状是功能失调的家庭系统的症状,因此,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整个家庭功能。
当家庭结构趋于合理,功能得到完善,个体的问题也随之得到缓解直至消失。
家庭中出现的那个“被认定的病人”实则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他们往往挣扎于功能失调的家庭结构当中不能自拔,因而调整家庭结构才是解放“病人”的良药。
然而家庭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一个人的问题变成一群人的问题”,这让家庭有些难以接受。
尤其是要扰动整个家庭,破坏原有失调的家庭功能,这对咨询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家庭成员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经常给咨询师制造一个又一个陷阱,对经验不足的咨询师来讲,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家庭事务的判官”。
纵观强迫症治疗领域,不论选取何种视角或是方法,临床上强迫症治疗效果不稳定是个事实,这可能与强迫症患者的遗传基因及人格因素有关,因此强迫症的治愈一直是个难题。
笔者认为,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原因,当我们都摩拳擦掌去攻克问题的时候,其实忽视了“预防”这个重要的环节。
就像申荷永在研究沙盘游戏治疗中提到的,用心理治疗去“安其不安”是医心,用心理教育去“安其所安”是安心,而用文化去浸染国民,达到“安之若命”,则是让一个人明心。
一个人心性得到了发展,那么问题也就少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