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内蕴解读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解说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解说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解说《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一位马姓同乡的话,旨在鼓励他勤奋学习。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注解和解说:1. “生”:对年轻后生的亲切称呼。

2. “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意思是,每天有粮食和布匹供应,每年有衣服和皮葛赠送。

这里形容官府为学者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3. “无冻馁之患”:没有挨冻受饿的担忧,形容生活无忧无虑。

4.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坐在大房子里诵读诗书,不必为生活奔波劳累。

形容学习条件优越。

5.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有司业和博士做他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要求而得不到的。

这表示学习资源丰富,教师素质高。

6.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所有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形容藏书丰富。

7.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借别人的而后才能看到。

这里形容学习条件优越,不必像宋濂那样亲自抄录书籍。

8.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如果学业不精、德行不成,那不是天资低劣,而是心思没有我这样专一罢了。

这是宋濂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反思,强调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9.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经两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行好。

这是对马生的赞扬,表明他在太学中表现优秀。

10.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回京师去拜见马生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宋濂。

这是对同乡的尊敬和礼节。

11. “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

这是宋濂对马生的回信,表达了对他的肯定和鼓励。

12.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同他讨论问题,言辞和气而脸色温和。

这是宋濂对马生的态度,表现了他的谦虚和亲切。

13.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骄傲,那怎么算是了解我呢?这是宋濂对误解的回应,表明了他的谦逊和自省。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解释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解释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解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宋濂的著作。

全文如下: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马欢所作的一篇记述明英宗即位时候的文章。

文章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混乱与动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注解:1. 东阳: 指东阳县,位于今浙江省南部,是马欢的故乡。

2. 马生序: 标题中的“马生”指的是马欢自己,而“序”则表示文章是马欢所写的序文。

3. 干戈: 指战争中使用的兵器。

4. 既旋踵踏破铁靴的: 表示眼下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连铁靴都已经磨破了。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洞庭之湖则忧其吴: 这是文章的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之情。

庙堂与洞庭分别指宫廷和湖泊,形容作者所处的高位和故乡的和平都不能令其宁静。

6. 鼠疫: 指鼠疫,一种传染病,当时是中国南方流行的一种疾病。

7. 诛求: 表示追求个人的私利和权势。

8. 陟岵: 指冒险攀登高处,比喻冒险行事。

9. 自纳: 表示自承受。

10. 成衣: 表示做好的衣服。

11. 萧条: 指经济不景气,物价低落。

12. 高丽: 指高丽国,即朝鲜。

13. 任朝野之变幻,靡有恃: 表示任凭朝野的变幻,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14. 米贵而无人米: 输出寸银: 表示大米价格昂贵,而没有人卖大米,于是大家只能花费大价钱来购买。

15. 亲朋好友,尽去马匹: 表示为了维持生活,连亲朋好友都将家中所有的马匹卖掉。

16. 诚恐干戈: 表示真的担心战争爆发。

17.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歌以咏志指的是以歌声来鼓励自己,激发斗志。

以上是对《东阳马生序》的简要注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讲解,螺丝古诗文

送东阳马生序讲解,螺丝古诗文

送东阳马生序讲解一、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东阳马生,北魏官员,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

东阳马生在北魏时期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送东阳马生序》是东阳马生用古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与道德的感悟,以及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其思想精深、含蓄而深刻,语言优美、壮丽。

二、《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1.《送东阳马生序》反映了我国古代士人的风骨与气节,以及他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体会。

2. 作者在序言中倾吐抒怀,写出了自己对乱世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关切与忧心之情。

3. 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美,文中抒发了作者对真诚、正直、忠诚的向往,以及对风范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送东阳马生序》的艺术特点1. 《送东阳马生序》力图用雄浑的词藻、娓娓动人的叙述手法来揭示出作者的高度情感和内在意蕴。

2. 作品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颂和抒发了作者对忠臣正直的向往,以及对真诚友谊的珍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3. 作品的表达方式广泛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富有情怀。

四、《送东阳马生序》的意义与启示1.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对东阳马生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进取之心的渴望,对清廉之道的向往,对逍遥之境的追求。

2. 作品表达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政治伦理的追求和向往,对士人风范和美好品质的崇敬。

3. 作品传达了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螺丝古诗文一、螺丝古诗文的介绍螺丝古诗文,是一种“重托”句式,亦是一种结构相对固定的古诗文形式。

它的构思主要是把表达的意象圆融地包裹在一个“托”字旁逐步展开,使作品既注重内容的编排,又强调形式的规整,纵横修辞技巧,刀锋般的文字,在无比的细节中春采浪迹般的灯龙霄鹤,会徐娥月,清韵无余地淹没着海燕亭素的花雨、采风和石屿之滩。

二、螺丝古诗文的特点1. 螺丝古诗文的写作思路是由主题出发,一环扣一环,渐次展开,如同螺丝一般。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送东阳马生序》鉴赏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学解读《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一篇骈体文。

该文以送别朋友马生的方式,融入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达。

通过对这篇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

杨慎的《送东阳马生序》以优美的辞章、独特的骈文形式,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思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文章情感真挚,表达细腻,内容涵盖历史背景、人物塑造、言语技巧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送东阳马生序》写于明代末年,时局动荡不安。

杨慎以此篇文章,旨在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忧虑。

在文章中,他通过对马生离别的描写,暗示着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离散。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杨慎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倾向。

其次,通过人物塑造的方式,杨慎将马生塑造成一个智慧、勇敢且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他身穿白衣,携著诗书,表现出了他学识渊博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同时,他又在正文中表达出对国事家事的关心,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使命感。

通过马生的形象塑造,读者可以感受到杨慎对朋友马生的深厚情谊和对道德品质的推崇。

再次,杨慎的言辞技巧也是《送东阳马生序》的一大特点。

他运用了对比修辞、夸张修辞等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文章开头,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开场白,运用了对比修辞,将生死对立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友谊的坚守和对历史的留存的思考。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整篇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描写马生的离别和对时局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言辞技巧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友情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依然具有普世的价值。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及翻译注释文言文是很多人在中学时期最头疼的部分啦,但是者却是语文课程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揣摩思考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密集解析:一个古稀老人给后辈写的赠言!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密集解析:一个古稀老人给后辈写的赠言!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密集解析:一个古稀老人给后辈写的赠言!提示:本文讲一篇古代散文《送东阳马生序》,我把这个作为一个读后感来分享给大家。

在网写这样的文章,可能比课堂上稍微有趣一些,但肯定没有课堂教学那么严谨。

很可能有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就请大家见谅。

有考试需求的同学,请一定要遵照你们的标准答案,自由思考跟应试规范这是两回事。

我们要拎清这两回事。

前言:这篇《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的散文,作者是明初的文学家宋濂。

明代的文学家就不像唐宋那么耀眼,我们熟知的唐宋的散文八大家,但是明代也有像宋濂、刘基、王阳明、归有光这样的名家。

他们的作品其实还是都比较好的,只是风格可能是有一点差异。

其实严格来说宋濂应该是元明之际的文学家,因为他主要是生活在元朝。

明朝建立的时候,他已经年近花甲了,就快六十岁了。

他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我们看他的名字:宋濂,字景濂。

名和字是那种强调式的结构。

宋代有一个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所以景仰周敦颐,他叫宋濂,字景濂。

宋濂的哥哥叫宋渊,宋渊字景渊。

因为宋代还有另一个大学专家,叫陆九渊。

宋濂是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受到了朱元璋的聘请(那个时候朱元璋已经造反了),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

洪武初年的时候,他担任了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

而且由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他在洪武二年仓促将《元史》修成,就是次年的时候又增补了一次,但总计时间不到一年。

《元史》就成为了二十四史中质量最差的一部。

修国史这个事,肯定不是他能左右的,但是他自己写的散文,他是可以做主的。

宋濂的散文质量是非常高的,因为他是元明之际的著名的学者。

《送东阳马生序》我们先先了解一下这个题目:“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这两种。

“书序”就是写诗文书籍前面的那个说明文字,比如说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个就是书序。

“赠序”就是古人写的一种临别赠言类的,多数都可以用来表达赞美,表达鼓励,《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典型的赠序。

“东阳马生”是这个文章的赠送对象;东阳就是指浙江省的东阳市,就是横店影视城的所在地。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东阳马生序》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序文之一,也是明代文学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序文是为了表达其祖先的家族传承和家族荣誉而写的。

一. 东阳马氏的历史背景东阳马氏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家族,其始祖是汉武帝的功臣马援。

在唐代,东阳马氏族人接连成为相权、华夷诸州节度使、河东、河北、洛阳、江陵、京兆、山南东道等地的州县官,也有举人及进士。

马匡国出战辽国时平定了吐蕃,晚年更是官至兵部尚书,与李绅等著名文人好友,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士。

因此,东阳马氏在历史中享有颇高的地位和荣誉。

二. 《东阳马生序》的写作缘由马致远本人也是东阳马氏的族人,他写这篇序文是为了在时代的危机中表现出东阳马氏的韧性和家族荣誉,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出他对自己这个家庭和家族的归属感。

此外,作为一位文学家,马致远在序文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华,展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三. 《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序文是一个人展现出自己文化素养的地方,马致远在文中的笔法颇为出色。

他不仅用汉字表达出了其文化素养,而且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主题,如对于祖先的尊敬、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等。

四. 《东阳马生序》的艺术魅力马致远在《东阳马生序》中运用了一系列文学艺术手法,如双手抚琴、小儿童女形容、群妪呼号、沉吟片刻等。

这些手法用词娴熟,节奏恰当,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

五. 《东阳马生序》的影响《东阳马生序》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也是后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一。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依旧以它自己的方式,充满了新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笔记:解密文化内涵,理解哲学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笔记:解密文化内涵,理解哲学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笔记:解密文化内涵,理解哲学思想《送东阳马生序》是唐代文学家张籍所著,是一篇以夸赞马生为媒介的文章。

文章以马生的生命为断点,题目为《送东阳马生序》。

从马生身上延伸出整篇文章的气质,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气势恢宏,启示人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一、文化内涵1.汉文化文章开头便描写了马生具有文才,曾经被选中写下上谷郡的历史,自身的师承生涯更是与神仙关联在了一起。

这既是对汉文化书写的传承,更是对汉文化从儒学到道教的历史循迹的回顾。

2.文人雅士唐代文人雅士以撰写序文见称,《送东阳马生序》也是其一。

文中多次提到“群英聚会”,“金玉之言”等词汇,再次彰显出文人雅士间的洽谈融洽,并告诉大众:文人间有文人间的交流,文人间有更高文化的相辅相扶。

3.人文关怀文章最后以“苍颜白发,怀经通书”一句话概括下马生的一切,这种人文关怀的语言体现出了作者对马生的不拘小节和包容,也证明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经不住岁月的磨练和相处了解的。

二、哲学思想1.自由思想《送东阳马生序》的自由思想是其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逍遥”与“志在田园”比喻出了作者和马生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一追求也是古代哲学家孟子倡导的“天下为公”、“至仁至义”思想的外化表现,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道,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追求。

2.人生诚恳与勇敢《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了解到了人生诚恳和勇敢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不伪不假,自律自说,以行之所迈为核心的信念,都是我们在读《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感悟到的,如在文中所提的“黄州远志在他山,逃风深谷,浸润青松”,这种勇敢、正直、自慎、脚踏实地的坚持,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行事信念。

3.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送东阳马生序》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本文引证的“至仁至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秉持的价值观,是“至德至诚”的核心所在。

《送东阳马生序》中强调了人,是对社会、对后代有着责任和使命的生命,拥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送东阳马生序大致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大致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大致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从作者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寄予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

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去叙述,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共鸣。

文章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中心思想。

文章在叙述作者自己求学经历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东阳马生的勉励和期望。

总之,《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赠序,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求学都需要有恒心和毅力,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你现在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了吗?

你现在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了吗?

你现在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是唐代名士王之涣所写,文中描绘了送别好友马生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入手,来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深层含义。

文章以“余幼时即嗜学,每假借书于藏书之家”开篇,表达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接着,作者回忆了与马生的交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对友情、时光和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入手,来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深层含义。

文章的主题是友情和离别,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

作者通过对友情和离别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文章中,作者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昔日的东阳城,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作者也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

通过对友情和离别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价值入手,来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深层含义。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也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友情、时光和生命等重要的主题,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思考。

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友情、时光和生命等重要的主题,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思考。

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摘要:
一、引言
二、送东阳马生序背景介绍
三、序文中的教育观念
四、序文中的人生观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序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们或是对作品本身的简介,或是对作者创作心境的抒发,亦或是对作品意义的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序文进行解读,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二、送东阳马生序背景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所写的一篇序文,作于明成祖永乐年间。

这篇文章是为东阳马生的诗集《东篱乐府》所作,诗集中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展现了东阳马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三、序文中的教育观念
在序文中,宋濂将马生的诗歌创作比喻为“山水之音”,认为马生的诗歌是在自然山水中孕育而生的,这既是对马生诗歌的赞美,也是对自然教育的肯定。

宋濂认为,只有通过亲近自然,才能真正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这一观点对
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感,让他们在自然中体验和感悟。

四、序文中的人生观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对马生诗歌的解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他认为,人生应当如山水诗一般,既有豪放不羁的气魄,又有细致入微的感悟。

这种人生观强调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表现了一种恬淡从容的生活态度。

五、结论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充满文学与哲学价值的序文,通过对马生诗歌的解读,表达了对自然教育的肯定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解读主旨: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赏析: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紧凑严密,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人容易接受。

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

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

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

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

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一、引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所写的一篇丧亲之作。

该文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本文将对《送东阳马生序》进行解词,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和艺术魅力。

二、正文1. 马生序首先,我们来看看《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的“马生序”。

这里的“马生”指的是作者文天祥所敬重的一位朋友或知己。

通过这个称呼,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位朋友的尊重和深厚情谊。

2. 忆与韩愈并吴起兴武功在文章开头,作者回忆起与韩愈、吴起等历史名人共同学习武功之事。

这段回忆展示了作者年轻时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心态。

通过与历史名人并肩学习武功,作者展现出自己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

3.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接下来,作者描述了故人邀请他前往田家共进鸡黍的情景。

这里的“故人”指的是马生序中提到的那位朋友或知己。

他用真诚的心意邀请作者前来,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亲情。

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描绘了田园风光,绿树和青山交相辉映。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诗描绘了作者与故人共坐开窗之下,在场圃之中畅谈人生。

开窗可以让新鲜空气流入房间,使得室内通风明亮;场圃则是指周围的菜地或果园。

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作者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好生活状态。

6.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期待与故人在重阳节时再次相聚的心情。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气。

重阳节时,人们常常赏菊、登高,以表达对生命和友情的热爱与珍视。

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两句诗描绘了江边杨柳婆娑的景象,以及江上传来的歌声。

通过这样的描绘,作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妙画面。

8. 竟日听清漳泉流,到晚思君不见君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整日倾听着清澈的漳泉流水声,在夜晚时则思念故人而不见故人的心情。

通过对自然声音和内心思绪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故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内蕴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为历代所传诵,尤其是对孜孜求学的莘莘学子大有裨益。

作为文体,序有两种:书序和赠序。

书序比较早,主要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如《易序》、《齐民要术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送孟东野序》、《送薛存义序》等。

《送东阳马生序》就是送给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

谈的是学习问题。

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地,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的情形。

第二部分是批评有优越条件而不专心学习的人。

第三部分是劝勉马生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劝勉别人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为什么要大谈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上的艰苦情况呢?这一方面有现身说法的意思,而现身说法既可以避免空间的说教,又可以使人感到生动、具体、亲切,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今昔对比,通过今昔对比来说明“今诸生学于太学”的条件优越。

所谓“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比”等等学习条件,比
起“日再食”,“?袍敝衣”,“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趋百里外”“执经叩问”,“计日以还”来,不是优越得多了吗?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不刻苦学习,不是有愧于县官,父母,司业,博士对青年学习的关怀吗?县官就是皇帝,即朱元璋。

皇帝“日有廪稍之供”,自应该感谢了。

除此之处司业、博士以及“所宜有之书”自然也都是皇帝请来的和出钱购置的。

这就是说,太学中的种种优越学习条件,基本上都是皇帝赐予的,因此,更应该感谢皇帝,以刻苦的学习来报答皇帝了。

这就有恭维皇帝的意思在内了。

谈学习问题,为什么要恭维皇帝呢?马生不是“用心于学甚劳”,很懂得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吗?为什么还要向他歌颂一番皇帝建立太学的功德呢?这显然不是劝学的需要。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正是宋濂的聪明过人之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关心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如何搞好国计民生,更不是如何办好太学,而是如何才能永远保住他的帝位。

当时,元朝被推翻了,可以和朱元璋争一日之长的如陈友谅,张士诚等辈也被铲除了,那么,谁还能威胁他的帝位呢?能威胁他的帝位的势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那就是他的那些功臣们。

如何控制住那些功臣们,使他们不敢也不能造反,便是朱元境最大的一个心思了。

怎么办呢?杀!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把功臣统统杀光,他们自然就不会犯上作乱了。

朱元璋在杀戮功臣上,花费了很
多心思,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例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是这样死的。

制造罪名,加害于人。

胡惟庸、蓝玉、郭桓等人就是这样杀的。

借口清查,广为牵连。

如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微,开国公常升等,就都是被朱元璋借口清查,广为牵连而被杀的。

不仅于此,朱元璋甚至还借口关怀部下来杀害功臣。

例如徐达就是这样死的。

面对这样的形势,要保全性命,就只有交出权力,退出政治舞台,解除朱元璋的疑虑。

和朱元璋一同长大,一起放牛的同村人汤和,就是这样才保全了性命的。

宋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激流勇退,不留恋功名富贵,在朱元璋大清洗前,他就告老还乡,当起老百姓来了。

但是,当老百姓也必须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朱元璋的视野之内,叫他感觉到你是安分守己的。

没有野心的,对皇帝是忠心的,因此,不仅过一定的时期总要到京城走走,以免朱元璋产生疑虑。

而且还要说些皇帝爱听的话有意让皇帝听到。

所谓“余朝京师”,就是来京师表明心迹的意思。

在这样的
情形下,马生“撰长书以为贽”,该说些什么话奉赠给他呢?最主要的恐怕是所说出来的话,不能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而要引起他的高兴。

那么,如果朱元璋看到了《送东阳马生序》,他会高兴吗?会的。

《送东阳马生序》说了那么多话,其实
归纳起来就是这样几句话:你们这些年轻人要好好读书呵!
我当年读书时哪有你们现在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条
件如果不好好学习,对得起对你关怀备至的皇帝吗?试想,朱元璋听到了这样恭维他的话,会作如何感想呢?恐怕只会高兴而不会生气吧!宋濂不愧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写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在娓娓谈学,而其实则是在恭维皇帝。

他明明是有意恭维皇帝,可是,表面上谈的却是青年人应该切实注意的学习上的问题。

这样的文章,皇帝看了高兴,青年学子读了受到了教益。

真是用心良苦。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

长辈对晚辈的赠言,当然应该使晚辈从中受到一些教益,但是,又不宜摆起面孔教训人,应该使人有亲切感。

这篇文章就有这样的一种特点。

它明明是教训人,教训人自然难免要讲大道理,但它使人听起来亲切,像听说故事一样,生动具体,又从中受到了启发。

讲故事,自然要有情节,情节愈典型,说明问题也就愈透彻。

这篇文章就很善于选取最典型的细节来说明问题。

例如,讲到自己嗜学,家贫又买不起书,不能不向人家借书抄时,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把这几句话删去,似乎一点也不影响原意。

但是有这几句话,和没有这几句话,效果就大不相同。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贫苦的青年,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情景。

这里把“嗜学”、“家贫”、“守信用”等情况,活灵活现地都烘托出来了。

这就是
细节的妙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运用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如:“先达德隆望等,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里写了两个人:一位是德隆望尊的老人;一位是虚心好学、尊敬长者的青年学子。

从“门人弟子填其室”这个客观事实,说明了德隆望尊的老人声誉之高,影响之大;从“未尝稍降辞色”这个主观表现,说明了老人的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精神面貌。

客观影响加上主观表现,一位德隆望尊的老人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至于青年学子,一则是“立待左右”,“俯身倾耳以请”;再则是“色愈恭,礼愈重,不敢出一言以复”;三则是“则又请焉”。

通过层层皴染,一个虚心好学、尊敬长者的青年学子的形象,便站在人们的面前。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也很突出。

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两种不同情况的鲜明对比;第一段中“烨然若神人”和“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又何尝不是两种不同人的鲜明对比!双比愈鲜明,是非就愈明显。

是非愈明显了,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不是不言而喻了吗?这也是教育人的一种好方法。

许性红,男,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专科部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