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本114----115第一段小字)建立时间:(1)、北魏的建立:建立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_ 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课本115页第一、二个自然段和小字部分)(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孝文帝时迁都到。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本115----116)(1)、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二)合作探究: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回顾并讨论一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改革主要有哪几个?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迁移应用,训练技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政策?3、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魏主”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历史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四个政权。

(四)展示点评,归纳提升:迁都洛阳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五)复习巩固,检测反馈: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A氐族B鲜卑族C匈奴D羌族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成祖迁都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任务】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最后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由北朝民歌《敕勒歌》:引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设疑导入本课。

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学生依据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完成《历史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第19课的预习。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淝水之战【问题1】阅读课文,思考:前秦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说出强大后前秦的疆域四至?【问题2】1.观察图片,思考:前秦号称拥兵百万,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打败?淝水之战的特点是什么?2、历史故事会:你知道“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吗?讲讲看。

3、这场战争对前秦和东晋各有何影响?整合小结: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1】1.观察图片《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回答: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的政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基本史实。

同时指出,秦朝的疆域与前秦的疆域比较。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明确战役以少胜多的特点,分析前秦失败原因: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明白得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要紧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阻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制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要紧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进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显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假如大伙儿想明白,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形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纷乱的局面,显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纷乱的局面是何时终止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刻、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阻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什么缘故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似?讲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临时稳固,为经济进展提供了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故事,你就会有所了解。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

何况东晋占据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

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东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

”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

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次重要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淝水之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问题:请课前做好准备的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东晋王朝,前秦皇帝苻坚亲自率领80多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在淝水决战中,弟弟苻融阵亡,苻坚仓皇而逃,就连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这个故事包含了几个成语,哪位同学把它找出来?学生回答: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答案提示:分别从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考虑。

前秦失败的原因(1)骄傲轻敌。

(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胜利的原因(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根据教材和图画说一说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同学们带着“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问题,结合自己课外查找的资料,小组合作交流,看哪位同学的解释最有说服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根据材料一,说说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那么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假设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

……孝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史实?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影响如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富人殷材料一:探究:1.魏晋墓葬的壁画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二:?洛阳伽蓝记?记载: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慨道: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阴阜。

〞材料三:探究:1.材料二如何描述洛阳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孝文帝带来的胡汉会聚的影响。

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会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阻力。

2.学习先进,顺应历史潮流。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遭遇阻力和曲折;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坚决的立场和信念等等。

教师完毕语:今天我们从中华民族形成开展的角度去回望历史,可以发现,从传说时代,以炎黄部落为主体形成华夏族,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和战以华夏族为主体形成汉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汉族以高度开展的农耕文明吸引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时期。

站在中华民族形成开展史的角度去对待北魏孝文帝改革,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交融对民族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学课件

栏目索引
1.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 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 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强盛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 面。
栏目索引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羯 答案 B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栏目索引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秦军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前秦
结果(或影响)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 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晋军打败前秦军,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 有被打断
栏目索引
注意 中国古代史上有过多次迁都,但具体原因不同,其中北魏孝文帝 迁都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例2 (2019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诚仁中学期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 主要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接受先进文 化,巩固统治。故选D。 答案 D
——赵翼《廿二史札记》
栏目索引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规定不能在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而要 用汉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积极推 行汉化,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史料二中赵翼对北魏孝文帝的改 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孝文帝讨厌鲜卑族的旧俗,想要实行汉化来 改变(旧俗),所以大胆地进行改革。然而,国势的衰微,实际上就是从这 里开始的。 知识链接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 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 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 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 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巩固改革 措施知识
3、北朝的更替(幻 17)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4、小结(幻 18)
总结意义 学会评价 古人 (老师出示附图, 完善知识示意图) 通过讨论, 学会用示 意图的方 式记知识 在歌声中, 学生慷慨 用一句话祝福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 激 昂 展 现 族 祖国未来 美好的明 天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教 难 辅 资
学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点 助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料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板 ຫໍສະໝຸດ 设计改革 措施促进 民族 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件显示:播放《敕勒歌》张晓农 音乐(幻 1) 问: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原是鲜卑 歌 曲 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 了哪个朝代?你想了解鲜卑族历 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幻 1) 北 1、(幻 3)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阅读课文 魏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文。
学生代表发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 、 “ 汉 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 经成为趋势 (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参考 :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只有 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 展。) 有效过渡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幻 10)
学校 课 题
城关镇中心校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师 上课 地点
王来程 七(10)班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能力方面:(1)通过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北魏改革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一)通过学生讨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1)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2)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统一。

(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孝文帝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学法和指导方面: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然后引导学生对各项改革的历史措施的原因、作用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看孝文孝的改革是怎样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俸禄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使鲜卑贵族变成了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和汉化措施使北方社会制度和风俗发生了变化。

最后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改革的历史意义,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突出体现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难点分析:北魏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小学都学过一首流传于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大家一起朗诵。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使认识到鲜卑民族的粗犷、豪放。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少数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复习导入: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提问:那位同学能用一两个字概括当时中国北方的特点?假如你是当时北方地区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回忆思考并作答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淝水之战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一时期各国彼此攻伐,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1.战乱的北方在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氐族的苻坚建立了前秦,与东观看图表,怎一个乱字了得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到中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形成趋势。

若你是魏孝文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改革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师总结:生产生活技术:互相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经验社会生活:汉族逐渐接受他们的服装、饮食等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施行君主专制制度民族关系: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北魏孝文帝的各项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替代鲜卑服,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和律令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北方各民族向中原迁移后,都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附:随堂检测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其原因不包括( )A.东晋团结一致B.前秦部队民族矛盾尖锐C.东晋实力强大D.苻坚骄傲自满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如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融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内容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4.实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实例材料:教师准备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例材料。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圈点信息,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积析参与课堂讨论,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3、回扣学习目标,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建立:统一:(2)民族的融合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目的:(3)概况: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措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2)作用:(3)北朝: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爱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总是:四、自主检测1、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 D.荆州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A、西晋末年B、前秦时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A.383年B.386年 C.439年D.494年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 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4)动脑筋
①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死后多用“孝”字作为谥号,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②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活动策略:启发与引导、合作与交流。
活动评价:教师的口头表扬和认可,学生间的互相评论。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
(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似?
活动策略:启发与引导、合作与交流。
活动评价:教师的口头表扬和认可,学生间的互相评论。
师讲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确立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情
分析
(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
2、重点知识: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
3、难点知识:7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
(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但是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分析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搜集教材相关历史知识,储备必要的背景知识,进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材料六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3)阅读材料,讨论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新课标人
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

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抢答相结合,按组计分。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得出答案:①第二次;②前秦皇帝苻坚
(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自行阅读回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0290 9D62 鵢,}T30829 786D 硭PT+36718 8F6E 轮^bH27257 6A79 橹26895 690F 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