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心理护理论文
心理护理干预慢性疼痛病人疼痛程度影响效果分析论文

心理护理干预慢性疼痛病人疼痛程度的影响效果分析敦煌市中医院,甘肃敦煌73620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疼痛病人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慢性疼痛症状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结果:治疗两周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6.7%与60.0%,出院时有效率分别为83.3%与96.7%。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慢性疼痛;疼痛程度【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58-02慢性疼痛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常见病症,如果不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院对伴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护理干预,起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伴有慢性疼痛症状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
对照组: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3±3.6岁,男16例,女14例;干预组: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5±2.6岁,男17例,女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的描述,将疼痛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不能忍受、重度、中度、轻度、无疼痛[2]。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且前三个级别经过治疗后达到轻度或者无疼痛才视为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疼痛的干预论文

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疼痛的干预【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96-01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1]。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对产妇而言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应激[2]。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难产,怕胎儿畸形,怕母婴生命危险等,这其中又以害怕疼痛为主,大多基层医院还无法实施无痛分娩,再加上产程较长,所以放弃自然分娩选择损伤更大的剖宫产,以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本研究希望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可以使疼痛有所缓和,使一些初产妇愿意选择自然分娩,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人在我院选择了20例初产妇,年龄20岁-35岁,身高155厘米-170厘米,初中以上教育程度,无妊娠合并疾病,产道,胎儿,胎位等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且已临产。
2 心理护理方法2.1 宣教自然分娩的益处,使其首先在心里接受自然分娩,建立自信。
2.2 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与产妇建立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耐心倾听,鼓励其表达疼痛的感受,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理解其疼痛时的行为反应。
以获得产妇充分信任为基础,向产妇解释疼痛的原因及规律性,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及抑郁情绪[3]。
2.3 分散注意力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可使其疼痛处于抑制状态,减轻其疼痛的感受强度。
可选择其感兴趣的音乐,与人交谈,或给予局部按摩等,都可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
2.4 暗示积极的暗示可以使产妇放松,提高其痛阈值,以减轻疼痛。
如使用安慰剂,或利用医生的权威均可以减轻疼痛。
2.5 指导想象让其想象自己身处一个意境或风景,可起到松弛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如可以想象自己抱着可爱的宝宝的情境,做一个伟大的母亲等。
2.6 行为自我控制训练矫正不恰当的疼痛行为表现,鼓励其积极行为表现。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急诊病人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对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探寻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
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7月接诊的602例院前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根据其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结果602例院前急诊病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和悲观绝望三种心理。
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在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
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
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
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
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
第二,紧张恐惧型。
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163-01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且患者年龄、性别、社会背景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
患者多具有紧张、痛苦、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形成心理生理的恶性循环,再加上其家属的焦虑烦躁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稳定,对此我们进行心理评估,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诊断,制定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促进了病人生理和情感的平衡,促进了疾病转归与健康的恢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2012年元月到2012年6月,我科收治了急诊病人6232例,外伤2800例,急腹症1706例,服毒67例,其他1659例。
2、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2.1焦急、焦虑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病人是那些突发性疾病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由于起病急骤,病势险恶,躯体症状(发热、呼吸困难、疼痛等)明显,并且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急心理,希望尽快得到诊治;还有些病人由于遭遇意外事件:如车祸、火灾、溺水等,此时病人瞬间突然丧失心理应付机制,有强烈求生欲望,渴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同伴陪伴而备感不安,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2.2紧张恐惧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而前来就诊,急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病症后果无法预测,对医院环境、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陌生,很多患者常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
例如大多数外伤病人对出血、创伤或是医疗手术器械会本能的产生恐惧心理,多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自然导致心理恐惧的产生。
疼痛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词】疼痛;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51-01疼痛是人体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包括着情绪和经验的成分,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目前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而剧烈的疼痛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患者烦躁、失眠甚至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在提倡有效治疗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心理护理对控制疼痛、乃至消除疼痛十分重要。
一、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作为一种主观和自觉体验,因人而异地决定了这种感觉是难以衡量的,疼痛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惊慌、焦虑、害怕等消极情绪,疼痛是患者手术后最痛苦的体验,也是一种主观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中重度疼痛常常伴随着剧烈的情绪反应,常常是疾病恶化及医疗纠纷形成的触发因素。
因此疼痛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对疼痛的注意程度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术后病人的疼痛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更为剧烈,而且当病人情绪不佳焦虑紧张时疼痛部位对疼痛更为敏感,甚至感到疼痛逐渐增加。
疼痛生理研究表明,除了感知定位作用外,大脑皮层还以俩种方式参与痛觉调节调制过程,一是传入大脑皮层的痛信号和其他信号互相作用,二是在大脑皮层下不同水平控制信号向意识领域传导,这是痛和抗痛现象在大脑皮层水平表现方式,以上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决定了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及程度。
由于痛觉的个体差异存在,安慰剂镇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成为我们实施心理镇痛护理的科学依据。
对中重度疼痛而言,我院实施的多模式静脉自控镇痛,广泛使用于外伤、手术后、晚期癌症的疼痛,积极而规范的配合治疗,患者自身的因素是关键的。
二、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按照以上理念,针对患者的实际,护士在接触护理病人中,通过自己的良好态度、语言、状态、行为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而促进镇痛。
护士应避免消极的语言,合理使用心理疗法,从心理上给病人以安慰支持心理疏导,减少病人的紧张,以行动行为纠正病人的病态心理。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
然而我们要如何写有关护理心理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摘要】护理心理学属于介于护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掌握护理心理学,加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本文论述了掌握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强调在临床上正确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主要研究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士的心理问题、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怎样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1]。
它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亦受生物因素、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等制约[2]。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护理心理学,以更好地面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有什么千万别有病”。
人患病之后,机体处于病变状态,正常的生理机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就不得不到医院就诊,严重者还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工作环境,患者的精神情绪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波动,往往也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改变。
所以,人们在患病以后,出于对所患疾病的忧虑、对需要进行的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以及工作的牵挂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患者情绪的不良因素,而患者的情绪发生变化以后,对机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病情加重或者病程拖延。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为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提供了契机,唤醒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如果说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是心理学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那么心理学理论自觉性则是心理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
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1.1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2000年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
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手术病人心理反应护理论文

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45-01【摘要】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
一般手术病人都会产生紧张、恐惧、无奈、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心理反应。
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愈后、恢复快慢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就十分必要。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反应;护理1 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1.1 紧张心理。
在手术过程中,有的患者由于焦虑,担心,忧虑等感受交织而成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程度均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了解,以及对疾病治疗措施和其想象中疾病的后果,病人常不能对手术作出客观上的分析,等候时间越长,对手术的心理矛盾越大,因而导致血压上升,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1.2 疼痛心理。
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安。
处于不同情况的病人,对疼痛的内心变化是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正处于痛苦不安极端矛盾的精神状态,那么他突然受到哪怕是小小的疼痛刺激就会焦虑不安,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治疗。
1.3 猜疑和情绪不稳心理。
病人对周围事物,他人的举动特别敏感,常怀疑医务人员及亲人隐瞒了自己疾病的严重性,见医务人员低声讲话,总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甚至连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好意安慰,亦将信将疑。
情绪不稳,对外界刺激而引起特别激动,愤怒。
1.4 担忧和绝望心理。
病人的病情,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不同,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亦不一样,病情重,预后差,老年人,经济有困难或缺乏家人照顾的病人会表现特别担心,甚至绝望。
1.5 术中的心理。
手术病人通常在手术过程中希望被医务人员尊重,重视,担心手术出了意外,是否能顺利进行手术。
1.6 术后的心理。
术后的病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疾病痛苦被解除的轻松感。
但对于脏器或有肢体损失的手术,病人常表现出为焦虑,忧郁、特别是手术效果不符合期望时更加容易产生担心日后的健康和生活能力。
2 病人的心理护理2.1 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社会及文化背景,注意病者的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对于预后差的手术,根据病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家属沟通,对病情适当采取隐瞒,保密措施,以减少心理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心理护理
摘要:国际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时常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为地减轻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疼痛;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76-01
临床上疼痛的种类很多,有外伤疼痛,有癌性疼痛,有炎性疼痛,有神经性疼痛等,它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里现象。
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本人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疼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医学认为痛觉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各不相同;还有相同的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不能忍受,有的病人却感觉不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药物刺激也可有
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有时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
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临床上的表现夜复杂多变。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心里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促进患者日康复。
2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疼痛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
”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
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
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
”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第10期,2008
[5]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