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1)
“血液循环” 一节的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血液循环” 一节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九江市第六中学张薇循环系统是组成人体的八大系统之一,也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问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之一,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完成。
因此,在讲完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之后、排汕系统之前学习循环系统,既能巩尚己学过的知识,乂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丄启下的作用。
而本节《血液循环》是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讲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此过程屮发生的一些生理现象。
根据木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启发式和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问题,自然而巧妙地向学生发问,构建了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教学目标1.1知识H标1)掌握血液循环途径;2)知道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1.2能力戸标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培养观察读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情感H标1)明确人类血液循环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和欲望;2)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2重点和难点血液循环途径及其过程屮血液的变化。
3课前准备I)学生:在课下搜集与血液循环有关的资料。
提出一些关于血液循环的问题,如吸氧后,发绡的嘴唇为何能得到缓解,静脉滴注的消炎纱水如何作用到患处,等等,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或向医生请教。
2)教师:准备血液循环的课件,肺内气体交换的动画,组织细胞处的物质交换动画,相关的课件。
准备实验材料:分别采新鲜的动脉血和静脉血装试管备用。
4教学过程4.1抓住现象,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不愿打针的调皮鬼》的可爱图片引入课题,非常自然、亲切地与学生交流:1)针打入了小朋友的什么血管?(静脉)2)那么药水是如何到达患处的?(预测答案:通过血液循环)3)我们他道血管内和心脏里流动的都是血液(启发学生回忆血管和心脏的有关知识),那么血液到底是如何流动的?4.2讲解重点:血液循环途径4.2.1指导学生自学,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血液循环有所认识。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
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1、现象: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
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1、实验方法: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数量大的血管(即),该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静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3、判断:动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过渡:通过观察鲫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那么它在人体内又是怎么流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活动四。
活动四人体的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血液循环示意图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和。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三、教学内容分析 (5)1. 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 (7)2. 假说演绎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7)3. “血液循环的途径”内容解析 (8)四、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设计 (9)1. 提出假说 (10)(1)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初步假设 (11)(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猜想 (12)2. 收集证据与资料分析 (12)(1)实验观察与证据收集 (14)(2)资料分析与解释 (14)(3)对比分析不同假说 (16)3. 演绎推理与验证假说 (17)(1)科学推理过程介绍 (18)(2)实验验证假说可行性 (19)(3)讨论与总结实验结果 (19)五、教学步骤与实施过程设计 (21)一、内容描述假设的提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生理现象或实验结果,提出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假设。
假设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循环流动的。
演绎推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逻辑推理,结合生理学知识,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可能的血液循环途径。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演绎推理的正确性,学生将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血压、观察血管搏动等。
通过实验数据,学生能够初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结论归纳: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并指出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讨论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过程,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循环中的作用,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基本概念。
通过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能力。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生物教案血液循环1知识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
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关于《血液循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血液循环教案
3.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说出反射的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游戏、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反射、反射弧的结构。
教学难点
二、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四、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学情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并说出心脏四个腔所连的血管的名称——,——,——,——。
引导学生思考: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交流】膝跳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
【回答】判断后分类。
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射:
吮吸乳汁、缩手反射、吃梅生津、眨眼反射。
受大脑控制的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学生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会避让。
【提问】下列反射活动哪些不受大脑的控制?哪些受到大脑的控制?
2.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树突
突起
轴突
3.神经纤维、神经的概念:
神经纤维:是由树突、轴突以及外面套着的髓鞘共同组成的。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形成神经。
4.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5.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大脑
经脑小脑
系中枢神经系统脑干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正式.docx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香河县第十二中学徐艳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技术媒体及实验器材血液循环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视频。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五、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心脏的结构及与它们连接的血管的名称。
1. 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2. 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按照图片说出心脏的结构将零乱的知识穿成串,结成网,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以接下来的应用和创新。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和血型及心脏的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血液在我们体内是如何流动的呢?英国医生、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为近代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验证哈维猜想看视频,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选择怎样的小鱼?选择尾鳍颜色较浅,生命活动旺盛的。
小组讨论获取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新课讲授血液循环概念设问: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流动的呢?什么是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部分?看视频,思考,回答。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肺 循环
体 循环
图 2 人 体的血液循 环系统模式 图
(3)通过仿做 哈维实 验 ,初 步养成 运用科 学 的思 维方法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 的思维 习惯 和能力 ;通 过学 习本节知识认 同人体 内血液是循环流动 的。 3 教 学 过 程 3.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 某学生手 背输液 的图 片 ,并提出问题 :“如果某同学头部受伤需要输液 ,注射的 部位在手背部的静脉处,请问注射的药物怎样到达受伤部
生 物学 教学 2018年(第43卷)第11期
· 27 ·
人体 内物 质 的运 输 血 液循 环 ’’的教 学 设计
朱兆军 潘何伟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 淮安 223001)
摘 要 在“血液循环”一节教学 中,采用 自主 、合作 、实验的教学方法 ,通过仿做科学家实验 、角 色扮演和交流展示等 活动 ,帮助学 生 建 构 血 液 是 循 环 流 动 的 认 知 体 系 。 关 键 词 血 液 循 环 自主 合 作 学 习 教学 设 计
位 呢?”引出本课主题“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 设计 意图 :借助 日常生活 经 历——输 液 ,创 设 问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互动课堂环境下“血液循环途径”一节教学设计顾源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苏州215000)1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内容。
营养和废物的运输都离不开血液的循环流动。
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时是在学习了血管、心脏、血液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的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分,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尝试在互动课堂环境下开展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学情前测、分组实验、观察模型、小组讨论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发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同时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等手段,师生共同搭建构成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
2 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及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及观察、综合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前准备3.1.1完成预实验,确定实验材料本节课学生需要对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进行观察,以此理解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本地区易捕捉或购买到的小鱼有泥鳅和草金鱼。
教师可在课前完成预实验,尝试观察,确定实验材料。
泥鳅易得,价格便宜,生命力强。
因其活动能力较强,可在5%的酒精溶液中麻醉约5分钟后,进行观察【1】。
但泥鳅尾鳍中色素斑点较多,血液流动速度快,学生可能无法在显微镜下快速分辨三种血管(如图1);而草金鱼尾鳍内无色素斑点,血流速度相对和缓,若选择尾鳍色素较少的草金鱼,观察更为便捷(如图2)。
图1 泥鳅尾鳍观察图2 草金鱼尾鳍观察3.1.2课堂前测,了解学生水平“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涉及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主要通过视频、课件、挂图等,使学生对循环途径获得直观感知,教师再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保护心脏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三、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一情景导入:如果小明扁桃体发炎,进行了输液治疗,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环节二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复习心脏有哪四腔?哪个壁最厚?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血流方向怎样?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怎样?总结出人体内血流总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以上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环节三合作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1.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活动一:假如你是左心室或右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左心室→动脉→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静脉→心房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学生首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独立学习,完成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想一想(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止点分别是什么?(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室肌肉壁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通过问题串巩固体循环、肺循环知识,知道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活动二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学生第二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两条路线,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教案: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设备、血压计、脉搏计、出血护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 提问: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血液循环的类型:体循环和肺循环。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 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血液成分的变化有什么意义?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血压和脉搏的重要性、出血护理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血压和脉搏,了解了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自我保健意识。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2. 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
4. 血液在循环中的运输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第一部分: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1. 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地流动的过程,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身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2.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哪些?-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维持体温、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 运输免疫细胞和荷尔蒙- 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3. 列举一些人体血液循环的例子。
- 大循环:心脏通过动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输送给全身,通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小循环:心脏通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经肺静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带回心脏。
第二部分: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1. 引导同学们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呈圆锥形。
2. 介绍心脏的主要功能。
- 推动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 维持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心脏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请同学们根据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的结构。
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分隔成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第三部分:血管的分类和结构1. 介绍血管的分类。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 静脉:将带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通过其薄壁进行物质交换。
2. 引导同学们观察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呈管状,壁薄,与周围的组织紧密接触,方便物质的交换。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血液对人体的作用,知道定期验血的必要性。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1)课件《人体血液循环》(2)人体血液循环图(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豆豆旅行记》(故事配套操作材料)2. 经验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有关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2)幼儿对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一)以课件导入,引导幼儿感知、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 观看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人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和血液有什么关系?2.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与幼儿交流,并出示人血液循环图。
提问:血液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人体里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1.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打预防针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验血、打针、吃药的感受。
提问:你打过预防针吗?打针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打针?吃药又是怎么回事?吃药是不是把病从血液里赶走?为什么打针吃药能治病?2. 小结:打针吃药是为了把病菌消灭或赶走,使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而血液就是病菌被消灭的“运输队”,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血液。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血液及人体的其他器官。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其他器官?小结: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偏食、挑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要定期做体检,预防疾病;情绪稳定、不生气也是对身体器官的一种保护。
(四)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小豆豆旅行记》,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
学 。结合生活实 际进 行分 析学 习, 养学 生应用 所 学 培
知识解决 日Leabharlann 问题 的能力 , 现“ 体 从生 活走 向生物 学 ,
让生物学 回归生活” 的观点。
过渡语 : 药液 随血 液是 怎样供 给发 病部 位 的?血 液在流动 的过程 中, 成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呢? 34 模 拟探 究 , . 拓展 延 伸 在提 出问题 的基 础上 , 引 导学生作 出假设 , 采用 模 拟探 究验 证 假设 , 出结 并 得
引入课题 : 血液循环 的途径 。
②当你再度从心 脏出发 , 没有 可能到 达脚趾 端?为 有
什么?在学生识 图 自述 , 讨论交流完①后 指出 : 这就是 体循 环的途径 , 为规定它 的起点 和终点 , 人 此时 出示血
以第 3节“ 细胞 核一 系统 的控制 中心” 例 , 为 其
更加注重对学 生在课 堂 中活动 的质 性描述 , 尤其 是其
提 问与积极 回答 的兴趣 与热情 ; 学生学 习方式 的转变
“ 资料 4伞藻的嫁接和核移植 实验 ” 的教学设计 时 , 可 安排 为先让学生 阅读资料 , 培养他们 图文 转换 、 识图作 答 的能力 , 在此基础上做变式训练 : 将伞形 帽伞 藻基 部
的核移植 到已做去核处 理、 本是 菊花 帽伞 藻 的基部 原 结果会 怎样 ?以加 强核 心概念 的教学 、 强化理 解能力
知, 培养了学 生识 图探究 和科学 推测 的能力 。为 了加 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 让学生 随动 画及血 液循环模 式
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2 3 情感恣 度 与价值观 . 通过合 作探究 , 体验人 与人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通过血流量的计算 , 培养学生 热爱 生命 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教师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2、心脏的基本结构:(课件)两心房、两心室,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肺动脉。
3、心脏内血流方向:(课件)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4、体循环途径:(课件)
5、肺循环途径:(课件)
6、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课件)
8、总结:(课件)
9、练习: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