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心脏内外形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1个,PPT。
(二)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握紧拳头,观察手背上的青绿色血管,思考他们是动脉还是静脉还是毛细血管。
引发同学们思考血管里的血液为什么会流动。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血管和心脏。
(三)学习新课一、PPT给出三种血管的图片,给大家时间小组先讨论三种血管的区别。
带领同学们得到以下知识内容。
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的位置,外部形态特征。
位置: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心脏的大小:和你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倒置的梨形。
2、心脏的内部结构和与之相连的血管(1)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观察到的是心脏的外部形态,那心脏既然能把血液押送到全身各处血管,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PPT给出图片,并拿出心脏模型,打开让同学们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
同学前后讨论。
然后请同学回答。
问题内容: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2)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导学案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备课人:审核人:【温故知新】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的功能是运输和。
_【目标展示】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合作探究】一•血管阅读教材P50~P51的图文资料,归纳三种血管的异同:图1名称:概念:将血液从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特点:管壁较,弹性,管内血流的速度快。
分布:多数分布在身体较图2名称:_____________概念:将血液从_______________ 送回心脏的血管。
特点:管壁较_____________ 弹性______________ 管腔______________ 管内血流速度______________ 。
_分布: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
图3名称:________________概念:连通于最小的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 间的血管。
特点:数量____________ 分布___________ 管壁极__________ ,管内径极__________ 红细胞只能____________ 过,血流速度最___________意义: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_____________ _二.心脏阅读、观察教材P51~P52图文资料,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位置:胸腔____________________ 偏____________ 左右_______________ 之间。
2.大小:与本人______________ 不多。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①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 ⑧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心脏就像一台它的搏动使血液在体内三.心率和脉搏阅读教材P52~P53 内容,知道心率和脉搏的概念、正常值及其关系。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知识目标】1、简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从结构和功能上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5、了解心率、脉搏、血压等概念【教学重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3、了解和循环系统有关的生理常识【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运动对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制作模型的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心脏结构和血管结构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人体是一个合理的有机体,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在运动和静止时分别测量自己每分钟的脉搏和心率,记录后课堂上汇报。
2、教师准备:(1)脉搏、心率测量记录比较表。
(2)附表。
3、课件:心脏结构与人体血液循环视频。
【教学过程】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循环),基本常识附表1附表2附表3:板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形状:倒置的梨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
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心脏的功能:象一台水泵,使血液在提内不听地循环二、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课堂练习】识图(见下图)、填表(见上表)【教学反思】【补充材料】心跳应该是指静止心率.我们的日常活动,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心跳次数,所以判断正常心率的最准确方法是测量静止心率.静止心率是指人完全放松时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在正常情况下,静止心率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身体健康者的静止心率通常低于健康欠佳者,如果你的心跳缓慢而有规律,平时又没有头晕,疲倦等症状,说明你的心脏很健康.正常人的静止心率一般在每分钟70至90次之间,训练有素的耐力运动员心率通常都在每分钟40至50次以下,而一些顶尖运动员可能低于30次.当心率少于每分钟60次时,医生会说你是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可以由很多原因导致,正常情况下多出现于运动员,强体力劳动者或老年人.不知道你锻炼有多少时间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的人或者体力劳动者,静止心率都会逐渐下降.原因是经过锻炼后,心脏功能得到提升,心肌增厚,心室增大,心脏每一次跳动可以提供更多血液.所以,无论在休息或运动时,你的心跳都没有以前那么快.然而,心动过缓并非一定与运动或年龄有关.例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病窦综合征,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如果你出现眩晕,头痛,心悸,气喘,疲乏甚至心绞痛等症状时,就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不知患者的心率是多少?一般运动之后,心率可能会有暂时性的加快,但是整体是比正常人偏慢的.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优教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血液和血型、心脏的结构、血管的特点等知识作为基础。
本节课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与后面的气体交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2.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活动器材: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准备带秒针的表。
【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10.2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生物课程,学生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之前,已经具备了关于人体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基本概念的知识基础。然而,血液循环作为一项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内在联系和细节机理对初中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的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人体内这个神奇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看看它是如何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的。”
(二)讲授新知
1.心脏结构与功能:利用心脏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并阐述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心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它通过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图解,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3.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2:人体的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3分钟)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生:看学习目标。
师:下面同学们来才一个谜语,胸中有台发动机,保证人人有精力,血液流畅营养足,干活学习创奇迹。
(打一人体器官)生:心脏师:下面就来看一下胸中发动机的结构。
教师圈画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范围;以及(圈画出左心室)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圈画出右心室)与右心室相连的肺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上下腔静脉;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瓣膜。
师:下面来看一下有关的练习。
生:C 师:很好,请坐。
生:A 师:不错,请坐。
师:通过下面几个练习,我们来小结一下心脏的结构。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结构,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完成血液循环的?师:下面我们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师:学习血液循环的路径时,我们应该搞懂这两个问题:1、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2、血液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途经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师: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片: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静脉血。
师:下面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从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进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给血液,血液把氧气给组织细胞)血液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在流经各级静脉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右心房流到右心室,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到肺泡的毛细血管(进行肺泡的气体交换:血液把二氧化碳给肺泡,肺泡把氧气给血液这是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完成整个循环途径。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血管和心脏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
本节教材通过插图、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对血管和心脏有较深刻的认识!(二)、心率和脉搏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心率和脉搏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测脉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对于心脏和血管,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但初中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已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结果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的关系等有了逐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学、模型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重难点在血管和心脏。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入血管是人体的“交通命脉”从而简单介绍血管功能及分类。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较简单抽象,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角色扮演三种血管,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比较生动,最后通过表格比较,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心脏结构较难理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过程中,了解脉搏和心率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1
丁沟中学学校七年级生物学科主备:张东山审核:审批:授课人:张东山授课时间:学案编号:10 班级:课题: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1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观察血管和心脏,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阐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学生按照预习导学,简要的预习课本【重点难点预见】1、心脏的结构及相连的血管2、血液循环的途径【知识链接】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血管分为哪三种类型?各血管的特点、分布、及流动的血液?2、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相连的血管?3、心脏的功能?二合作探究:一、各小组代表展示预习结果,各组进行补充。
二、小组质疑,学生解答。
三、根据学生的预习及质疑情况,教师适时进行点拨:1、分清楚三种血管的特点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2、牢记心脏的结构及与之相连的血管。
3、认识心脏的功能。
4、明白牢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达标测评】1、下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识图回答:(1)填写各部分名称(2)完成下表位置:胸腔中略偏左。
特点:主要由____构成、左心室壁___,与功能相适应。
左心房:连通 。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 ,只能朝向 开, 心室与动脉之间有 ,只能朝向 开。
左心室:连通 。
右心室:连通 。
【自主反思】心房心室 心脏右心房:连通 结构。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通过观察心脏的结构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1)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教师指点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整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学生自己探究,互相交流合作获取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心脏和血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类时刻与生存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比如: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的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是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的。
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这些管道来完成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心脏和血管设计思想:直接切入主题揭示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为后续的课堂观察、解剖、实验提供足够的时间。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活动:请同学讨论后列举生活中的3中不同的流血情况教师:出示课件展示3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要求:(1)指出动脉和静脉的主要结构;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2)你如何解释上面所提出的差别?(3)对3中出血情况加以解释。
设计思想: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分布及功能,避免死记。
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使用多媒体课件更形象更直观。
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0第2节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word教案 (7)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人体血液循环
指导思想
•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重视启发诱导为 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因搔 学生利用动物学中血液循环及本章第一、二节的 相关内容,快速掌握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创设循序 渐进的问题情境,步步深入来化解难点,突破重 点,从而使学生有理解记忆代替了死记硬背,进
知识目标
•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
观察此图,得出结论
再次观察心脏解剖图
心脏相连
•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 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 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
名称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看表
管壁厚度 厚
弹性 富有弹性
较薄
小
极薄,由一 层上皮细胞 构成
微具弹性
功能
运送血液离 开心脏
运送血液回 心脏
介于小动脉 和小静脉之 间进行物质 交换
式血 图液
循 环 模
左心室 右心房
主动脉
各级动脉 血动 脉
全身毛细血管 血静 脉
上下腔 各级静脉 静脉
右心室 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房
肺动脉 静脉血 肺
部
毛
肺静脉
动脉血
细 血
管
结论
•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 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 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 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 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 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 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 考,从而归纳出瓣膜 的开闭与血液流动 的关系: 即心脏瓣 膜能控制血液按一 定的方向流动,也就 是只能从心房流向 心室,从心室流向动 脉,而不能倒流。这 样,通过观察、利用 图片结合文字说明 的方式,难点被逐一 突破。
一、选择题
1. 血 液 与 组 织 细 胞
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的场所( )
_______________ 一、一学生手臂被 利刃划伤而流泪, 伤及的血管可能是 动脉或静脉,也可 能是毛细血管。你 能根据受伤情况, 分析利刃划伤了哪 类血管吗?
一、血液喷射而出,血 液鲜红色————动脉
血液不断 流出,血液 暗红色————静脉
血液从伤口渗出,不久 自行凝固————毛细 血管
巩固所学知识,并能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 解释生活现象。便于 学生理解,避免死记 硬背。
手放到左胸,感受
自己的心脏搏动,
初步了解心脏的位
置。并强调心脏是 4.识记心脏的结构各器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 官方位,并利用图片进
官。
行检测。
2. 再 利用 多 媒体 播 5.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探
放视频:解剖新鲜 究结果,根据血液的流
的猪心脏,使学生 动方向可以看出:同侧
掌握人体心脏的结 的心房与心室相通,而
由分解到综合最后 形成整体概念,重点 突出。
4. 接 着利 用 图片 对 心脏的各器官方位 进行巩固练习。
5. 然 后结 合 图片 分 部观察人体心脏的 四个腔,使学生明 确左心房与左心室 相通,右心房 与右 心室相通,左右两 边不相通。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继 续观察新鲜的猪心 脏,结合图片找出 与心脏相连的几条
3
三、教师点拨 四、课堂检测
大血管。 重点突破小组遗留 的疑难问题。在学 生掌握心脏的结构 及其相连血管知识 的基础上,讲授心 脏瓣膜的位置及其 开启关闭与心脏内 血 流方向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 课的难点,为突破 难点,我准备利用 多媒体手段循序渐 进地进行教学。
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知识点4: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具有高压、高速、大直径的特点。
-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具有低压、低速、小直径的特点。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
知识点5:血液循环的意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血液循环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血液循环问题。
3.促进废物排出: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运输到肺部和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
七、血液循环的图形表示
1.血液循环图解: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图解:展示心脏的四个腔室和泵血作用。
八、血液循环的疾病与保健措施
1.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心脏和血管负担加重。
2.低血压:血压持续降低,身体器官供血不足。
1.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系统中循环流动的过程。
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跳动及其泵血作用。
4.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5.血液循环的意义:为身体各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血液循环,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密性,理解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2.教学难点
(1)心脏瓣膜的作用:理解心脏瓣膜的开闭规律及其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2)血液循环途径的复杂性: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较为复杂,学生难以记忆。
(3)血液成分的功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具体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4)血型与输血原则:不同血型之间的兼容性及输血注意事项。
举例:针对心脏瓣膜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模型演示、动画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瓣膜的开闭规律。对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复杂性,教师可采用图解、流程图等形式,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形象化,便于学生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体血液循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自己的心跳和血液循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体血液循环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血液循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血液循环》章节,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的类型与特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型与输血等。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结合教材插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培养他们关爱身体,健康生活的意识。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记忆与理解,为后续生物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案(新版)苏教版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方面: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对学生主动参与的引导和激励。
2.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问答和书面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解释心脏各腔室和瓣膜的功能。
-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并说明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简单预防和保健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血液循环异常可能导致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制作、角色扮演和实验观察等活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边缘添加趣味插图,如健康饮食、运动等,增强板书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同时结合艺术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回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
-梳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总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5.例题五:列举三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答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脂、低盐、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心脏功能;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和项目导向学习,增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直观体验和深入理解。
3.例题三:血液在体循环中为什么会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答案:血液在体循环中,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释放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因此动脉血逐渐转变为静脉血。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通过自我观看视频和动画,自学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归纳总结能力。
4.通过观察猪心及心脏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5.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6.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7.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增进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1.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教学准备:
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猪心、心脏模型等。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活动二: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师提问:血液为什么会在体内循环流动呢?它的动力来源于什么?
明确: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 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教师:通过展示心脏以及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心脏的形状、
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因创伤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擦破了皮肤,渗出 少量血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出会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 射出鲜红的血液,你能根椐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们都是哪些血管的出血现象? 合作交流,协作探究 小组讨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 明确: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数量多, 分布广。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得出“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充分地进 行物质交换。”这一结论。 教师小结: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有的位置较深,有的位置较浅; 毛细血管分布最广。血液在这些血管中不停地流动,运输氧气和养料,运走代谢 废物。 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新课导入:通过“即兴提问:我们平时上体育课或是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的感受 以及课件出示老人突发心脏病的新闻视频。”导入本节内容。 教师:不管是突发心脏病的老人还是同学们的亲身的体验,我们都不难发现,心 脏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心脏和血液循环 系统。 新课教学:
1/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因创伤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擦破了皮肤渗出少量血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出会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射出鲜红的血液你能根椐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们都是哪些血管的出血现象
10-2_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正常心率≈75次
动脉脉搏: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 和舒张而搏动。
பைடு நூலகம்
1.心脏内部有个 四 腔,分别是: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2.心脏的内部只有 同 侧相通。 3.心室与 动脉 相连,心房与 静脉 相连。 4.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 有 瓣膜 ,其作用是: 控制血液向一个 方向流动。
唾液淀粉酶促进淀粉 分解成麦芽糖 水不能促进淀粉的水解 唾液淀粉酶需在适宜的温 度下发挥高效的催化能力
2
3
水
唾液
部分淀粉初步消化
部分蛋白质初步消化
蛋白质 淀 粉 脂 肪 氨基酸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
• • • • • • ①淀粉的消化: 酶 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②蛋白质的消化: 酶 蛋白质 氨基酸 ③脂肪的消化: 脂肪 胆汁 脂肪微粒 酶 甘油 + 脂肪酸
血管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3 主动脉
上腔静脉
6
4 肺动脉
5 肺静脉 1 心房 2 心室
下腔静脉
7
主动脉 上腔静脉 肺静脉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下腔静脉
返回
肺动脉 左心房
1 主动脉
上腔静脉 肺静脉
4
2 肺动脉
左心房
3
右心房
6
瓣膜
左心室
右心室 下腔静脉
5
与心脏相连的血管
氧气
肺部毛细 血管网
右心房
左心房
二氧化碳等物质
肺泡 右心室 左心室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全身毛细 血管网
氧、营养物质
肺动脉
主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
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7个、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复习10.1节血液内容引出血管知识。
(三)课程新课活动一突破重点: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完成表格,进行评比打分。
设计思路:形成表格,便于对比;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
活动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第二个学习内容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利用生物模型,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小组探讨以下问题:【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小组比拼】采用小组评分式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组的讨论结果。
(每组有一个生物心脏的模型,每组代表展示的的时候要向其他组同学实物展示出来。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计思路: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相同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
知道自己的不足后,自己改进,进而进步。
(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板书设计:10.2第一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中间偏左形状:倒置的梨大小: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心脏的结构:有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
(二)课程新课活动一: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1.突破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
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
观察视频,讨论以下内容:(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
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
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
设计思路: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
利用小组评分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远比教师说,学生听的效果来的好得多。
同时最后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验证学习的成果。
教师强调问题思考: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讨论内容: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板书设计:10.2第二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3、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4、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第三课时(一)课前准备秒表,听诊器,血压仪,多媒体课件等(二)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血液循环内容。
(三)课程新课1、活动一: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突破重点: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心率和脉搏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活动二:教师利用秒表,学生记录自己的脉搏的跳动次数。
再在原地做蹲起运动,之后记录十秒钟。
与之前对比!小组讨论: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快还是平静状态下快?4、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讲解: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2).什么叫高血压?如何预防高血压,应注意些什么?5、教师讲解血压仪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完成自我评价:完成课本55页板书设计:10.2第三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二、血压3、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4、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5、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6、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预测性问题1】.第一次比较具体的研究心脏结构,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
教师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反应不过来指的是哪部分。
【解决方式】:将知识分解,各个击破:1)先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叫什么。
2)观察生物模型,了解各个血管叫做什么。
3)教师随便指出一个,让学生快速的反映出来是什么结构。
4)组合,每个腔连接的血管是什么。
5)每个小组抽查,学生讲解,过程中进行小组评分。
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预测性问题2】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基础上,看图54页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会把体循环,肺循环弄混淆,无法区分;不清楚血液的流动方向。
【解决方式】:同样分开研究,各个击破,将问题细小化,比如研究体循环的起点是哪?经过的血管顺序?终点是哪……然后在组合。
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是课堂的主人,让知识是由学生发现、讨论、交流出的。
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
目的:这样子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
最后由学生组合在一起,全班同学交流。
小结把图片转化成文字在用箭头连接起来,看上去就容易理解多了。
【预测性问题3】在看图10-9(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示意图)和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蓝色的血液和红色的血液。
【解决方式】:教师交代清楚,颜色的变化代表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并不是血液本身的变化。
但是动脉血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预测性问题4】.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根据难易和重难点程度,分为了抢答题,必答题等,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
【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我做了如下的措施:1)将小组分号。
2)回答时,每组只派一个同学,并且由老师来决定是几号回答。
也是为了抢答时更好看清快慢。
3)将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同时加入到评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