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章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①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7 期。
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地理集刊》1964 年7 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
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①。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的变迁1.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中国”的含义是()A:位于各国中心的国家B:位于国家中央的地区C:位于天下中央的国家D:位于天下中央的地区答案:D2.华夏族群心目中,位于天下中心的地区是()A:太行山、黄河之间B:关中平原C:晋南盆地D:洛阳盆地答案:D3.什么时候长江流域被纳入“中国”地域范围()A:西周B:夏C:东周D:商答案:C4.哪位帝王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疆域范围()A:汉武帝B:隋炀帝C:秦始皇D:唐太宗答案:A5.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周边民族政权是()A:契丹B:新罗C:高句丽D:百济答案:C6.今天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何时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A:元朝B:明朝C:宋朝D:唐朝答案:C7.汉代以后,哪一个王朝突破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疆域()A:唐朝B:明朝C:清朝D:元朝答案:C8.谭其骧先生所主张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是以什么时期的中国疆域为准的()A:17世纪中期清朝建立时期的中国疆域B: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C: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时期的中国疆域D: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的中国疆域答案:D9.19、20世纪之交,通过与地方土司签订合约,逐渐侵占中国云南省西部领土的西方国家是()A:德国B:法国C:英国D:沙皇俄国答案:C10.外蒙古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在什么时期()A:清帝宣布退位,外蒙古王公宣布脱离中国之时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之时C:北洋政府时期,苏联与中国谈判建交之时D: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友好条约之时答案:D中国历史地理与当代大学生1.什么是历史地理学?()A:地理学的发展史B:既研究历史,也研究地理C:历史记载的地理面貌变迁D:地质时期的地理面貌变迁答案:C2.下面哪一项内容无法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A: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成分构成B:清代黄河水量变迁C:北宋与辽的边界变迁D:唐代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答案:A3.下面哪一项不是学习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和意义()A: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B:帮助我们对现在的地理现象寻找到合适的定位C:为现代经济建设提供借鉴D:帮助我们更熟悉古代文献答案:D4.中国近代第一部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是()A:《禹贡》半月刊B:《历史地理》C:《中国历史地理论丛》D:《历史地理研究》答案:A5.率先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研究的学者是()A:竺可桢B:顾颉刚C:钱穆D:谭其骧答案:A6.以下哪一个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对黄河水量进行测量B:分析历史文献中对黄河水量的记载C:统计2018年的黄河水量数据D:实地考察黄河流向答案:B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表现与发展1.下列地域文化,与其他三个类项不在一个层级的是()A:三秦文化B:沪文化C:吴越文化D:齐鲁文化答案:B2.以下哪一项不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A:地理的阻隔B:交通出行艰难C:人员流动较少D:国家政策引导答案:D3.分布在山西黄土高原的特殊建筑样式是()A:围楼B:窑洞C:四合院D:吊脚楼答案:B4.以下地方信仰,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是()A:妈祖B:蚕花娘娘C:二郎神D:许真君答案:B5.以下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与华北平原不相匹配的是()A:民居以四合院为主B:饮食以红薯、玉米为主C:服饰用料以棉毛为主D:避免蝗灾是地方信仰神灵的功用答案:B6.西汉时期,处于统治阶层的地域集团是()A:南阳集团B:北府军集团C:关陇集团D:丰沛集团答案:D7.以下人为因素不会导致地域文化发生变化的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B:政治分裂局面的形成C:行政力量的推动D:交通方式的改进答案:A8.以下哪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移民进入后,在原有地域文化内部形成“文化岛”的现象()A:民国时期上海出现的石库门民居样式B:晚清以来基督教在东南沿海的传播C:南宋以后杭州地区形成的杭州方言D:西汉时期中原农耕文化在河西走廊的推广答案:B9.地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地域文化更适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B:地域文化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C:地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D:地域文化提供了文化演进的多种可能答案:B10.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地域文化的未来发展()A:对于某些不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地域文化内容的消亡,要坦然面对B:借助地方保护主义来保护地域文化C:推行主流文化,逐渐覆盖原有地域文化D:对于地域文化要不惜一切代表进行保护答案:A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一带一路政策1.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称法的是()A:李希霍芬B:斯文·赫定C:日本NHK电视台D:甘肃省歌舞团答案:A2.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主要在中国古代什么时期()A:宋元时期B:汉唐时期C:晚唐五代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3.狭义“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A:海上丝绸之路B:草原丝绸之路C:高原丝绸之路D:绿洲丝绸之路答案:D4.丝绸之路存在的地理环境基础是()A:有绵延的河流可以运输商品B:有农耕定居聚落作为沟通媒介C:有东西向绵延的山脉作为交通指向D:有广阔的草原可以与西方沟通答案:B5.以下技术文明,哪一个不是在公元前3000年传入中国的()A:马匹B:大麦、小麦农作物C:青铜冶炼技术D:绵羊、黄牛农畜物种答案:A6.公元前3世纪丝绸之路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中亚商团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崛起B:秦汉帝国完成对华夏地区的政治统一C:匈奴被西汉击败,北遁漠北D:亚历山大东征把地中海文明传播到中亚答案:A7.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自然环境的变化B:沿途民族的商业动力C:中原王朝的政治需要D:游牧民族政权对交通路线的阻断答案:B8.中原王朝致力打通丝绸之路的动机是()A:向西方传播华夏文化B:对西方奢侈品的追求C:保障中原王朝的军事安全D: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答案:C9.丝绸之路北线虽然容易通行,但是在历史上经常断绝,其主要原因是()A:中原王朝的偏好B: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C:沿途民众经常迁徙D:沿途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答案:B10.北朝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族群是()A:波斯人B:粟特人C:突厥人D:阿拉伯人答案:B第一章测试1.什么是历史地理?A:History and geographyB:HistoryC:GeographyD:Historical geography答案:D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A:历史文献B:考察C:调查D:观测答案:A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A:南京B:大名府C:洛阳D:长安答案:A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A:1200万平方公里B:1300万平方公里C:1000万平方公里D:960万平方公里答案:B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A: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B:正确理解人地关系C: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答案:C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__________。
第二章沙漠的变迁-历史地理之沙漠篇
3、定霸县“本扶余府强师县民”,阿保机攻下扶余后,“迁其 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
4、保和县“本渤海国富利县民”,阿保机攻克龙州后,“尽徙 富利县人散居京南”。
5、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922)阿保机攻“破蓟 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
景爱研究,清末科尔沁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67人/平方 公里,总人口达130万余,为辽金人口密度的11倍;辽金 时期的垦荒主要集中在州县附近,多呈零星插花状,而清 代的垦荒则是大面积覆盖,能够种植的草场多数未能辛免, 由此使大面积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且清代垦荒越早的 地方,沙漠化越严重。
二、毛乌素沙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 天禧五年(1021)九月宋朝使者宋绶出使辽国,
“七十里至香山子馆,前倚土山,依小河,其东北三十里 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九十里至水泊馆,渡土河, 亦云撞撞水,聚沙成墩。”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长泊淀定在今奈曼旗西北20km处, 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再往北即沙地。)
朱震达、刘恕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 该文全面地对沙漠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沙漠化 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沙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 开发与治途径等进行了研究,对历史时期的草原 与荒漠草原地带一些沙漠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荒 漠地带一些沙漠的扩大进行全面简明的论述。
破其民居京之南”。
另外还有一个县,名兴仁县,只说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
科尔沁沙地上得辽代古城
资料来源: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1068年和1075年,宋神宗派陈襄、沈括使辽,陈襄《使辽语录》、 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中,都记载了沿途所见流沙的情况。金人 王寂《辽东行部志》记,韩州(今科左后旗境内)“改城在辽水之 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风沙灾害的严重迫使其不得不举城 而迁。
4学时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章-水文(10)
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源水系之一
长 江 源 水 系 之 二
长 江 源 头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一 )
——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二 )
——
长江第一湾
泸沽湖
玉龙雪山
虎跳峡
金 沙 江
金沙江白鹤滩江段
雅砻江源头
乌江
嘉陵江长江汇合处的“九曲回肠”是如何形成?
周代以前,下荆江处于漫流阶段;至唐宋时期,云梦泽湮灭消失, 统一河床形成;到元末明初,由于洞庭湖等的顶托作用,泥沙堆 积,心滩变成边滩,穴口沙洲消失,形成蜿蜒性河型。 河水通过弯道时,由于螺旋流及离心力作用,凹岸受侵蚀易于坍 塌后退,凸岸则易淤,河湾逐渐延长。 南宋起,汉人南迁荆州,沿江修筑堤垸垦殖,巩固凸岸河床,弯 曲度加大。
第二章
黄河与长江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的历史变迁
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黄河概述
1、 水文情况
2、 历史变迁三阶段
二、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原名河水,是我国第二大河,自 古多泥沙。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 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汉 书· 沟洫志》), 大量泥沙使水色发黄,故名。 到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黄河”的字样, “使黄河如带”(《史记· 高惠高后文功臣 表》),唐代时,“黄河”之名正式产生, 其泥沙有增无减。
太湖
长江水系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围湖造田;泥沙沉积,湖床抬高; 工农业用水量增多,使湖水减少等。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 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加剧长江洪灾
日 益 萎 缩 的 洞 庭 湖
(二)荆江河曲的形成
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的420公里河 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故又称荆江。荆江迂回东流 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 上荆江与下荆江两段。上荆江长180公里,以弯曲性 和周期性展宽为特征,河床曲折率为1.7左右,属一 般性弯曲型河道。河道中心滩与江心洲众多,具有分 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长240公里,两端直距仅80公 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河床曲折率约为3,以 自然截弯取直为特征,仅百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十余 次(最近发生的是1972年石首县六合垸自然截弯), 属典型蜿蜒型河道,有“九曲回肠”之称,因此有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五岳:古代皇帝祭祀上天的五座名⼭。
岱宗即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
《礼记·王制》四渎:指四条独流⼊海的⼤河。
即江、河、济、淮。
《尔雅·释⽔》九州:我国传说中的上古⾏政区划。
《尚书·禹贡》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先秦⾃然区域。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以及⼈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的科学。
(Historical geography)地理环境既指⾃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地理环境。
中国地形的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脉众多,起伏显著;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燕⼭南北长城地带为重⼼的北⽅以⼭东为中⼼的东⽅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洲⼀线为中轴的南⽅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类本⾝都在不断地变化。
⼈类社会赖以⽣存的地理环境,包括⼈类⾃⾝的活动所引起⾃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的活动和影响⽽产⽣的。
因此,学习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先应该树⽴的是古今变迁和空间差异的意识。
四种不同的学科性质认识:1、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著名的的历史学家邓⼴铭先⽣关于中国历史治学的“四把钥匙”之说:年代、⽬录、职官、历史地理。
2、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即边缘学科;通常有“史地不分家”之说,但不是中学课程中历史课与地理课的简单相加。
3、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学科;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类产⽣)(独⽴的地理学科)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4、历史地理学是⼀门独⽴的学科,其特征是尽全时空的⼈地关系——“⼈地时空学”。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历史⾃然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然地理的变化。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历史地理学
演变
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汉书·地理志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 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研究对象发展趋势研究对象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 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区域历史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全 新领域,目前尚薄弱,代表性的论著为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历史地图编制
这方面比较重大的成果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侯仁之 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6年)。
成就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经济地理
政区人口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地图编制
历史地理文献 理论
历史自然地理
侧重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研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 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所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史念 海、曹尔琴、朱士光著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曾昭璇的《历史地貌学 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侯仁之著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焕然、文 榕生等著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1、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资料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与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地理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文献资料
1、以《禹贡》为代表的先秦地理文献 2、正史《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3、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4、方志与总志 5、其他文献资料(如诗文等) 6、考古资料 7、今人研究论著
中北 心京 主大 办学 《历 九史 州地 》理 杂研 志究
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
沙漠与绿洲——自然地理 都护与州道省区——政区地理 民族与文化——民族地理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
徐松《西域水道记》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研究》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敦煌史地新论》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金钰铭主编《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载《地理集刊》第7号,1964年)
也承认在学科分类上是属于地理学,但他又 指出,就其学科性质说,历史地理学是介乎 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
智人迁徙图
黄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
参考书目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演变的初 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 出版社。
许倬云:《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 的初步研究》,《许倬云自选集》,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叶文宪:《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 景》,《华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
《汉书•地理志》阅读提示
1、分析《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和篇章结构。 2、《汉书•地理志》所述“九州”之沿革,及所凭之史料。 3、《汉书•地理志》所述之汉代行政区划(层级、界划、
数量) 4、《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地理 5、《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与后世风俗之比较:秦
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 卫地、楚地、吴地、粤地。 6、《汉书•地理志》所述各地之物产 7、《汉书•地理志》所述秦所置郡 8、《汉书•地理志》所述汉武帝所置郡国 9、《汉书•地理志》所述新莽郡县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云杉分布线较今为高。
5000年以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国气候变迁 公元前10-8世纪寒冷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8-1世纪回暖期(春秋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8世纪寒冷期(东汉、魏晋南
北朝) 8-10世纪回暖期(隋唐) 10-13寒冷期(两宋) 13-14回暖期(南宋中叶至元初) 14-19寒冷期(明清小冰期和明清宇宙期) 19世纪-今天(回暖期)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3、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功能
第二章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幻灯片2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发表在1972年《考古学报》上,文章指出,中国气候的大趋势是由暖变冷。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印度——恒河;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黄河●中国文明的成功不是靠战争而是靠联合与融会。
●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主要是指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关系问题。
●广阔的蒙古高原,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中国文化兴起于黄河流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特征,——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最早记载中国分区的是《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山川为标志,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要素●第一条件:自然环境,它决定一个区域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心态和习俗的影响:《韩非子가五蠹》韩非子·五蠹》篇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
中国历史地理
绪论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历来是有争论的。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都是这样认为的。
史念海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探索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其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当然对于这一学科的定义也有不同的声音。
在我国,由于这一学科以及从事该学科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旧时代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初,仍被认为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还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
地理现象随着人类的作用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历史地理学实质上正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
人地关系即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们对人地关系有种种认识,即使在古代对人地关系也有种种认识,但没有作系统的理论总结,只是到了近代,人地关系理论才形成一种科学理论。
目前国内外上关于人地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理论:1.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亚里斯多德(前382 —前325 年)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聪明,但缺乏勇敢精神。
居住在两者间的希腊人则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能统治其它民族。
很明显,他认为希腊民族之所以兼有两者的优良性,是由于希腊处于寒冷和炎热之间的这种气候决定的。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
美国学者亨丁顿(1876 —1847 )在他的《气候与文明》一书中认为一个民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若无气候促进因素,就不能达到文化的顶峰”,他又在1907 年出版的《亚洲的脉动》中指出:“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与外患内乱有关,例如东晋五胡乱华,北宋契丹女真寇边,明末流寇和满清人入关,都是因为满蒙、中原和中亚气候转早,乃不得已铤而走险,四处劫掠”。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1、中外边界条约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
(100)变化试题: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考证历代交通路线走向变迁,而且着力探索这种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测绘中国地图纪事
历史地理第二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r(法)工杜赫德■•\译者按岸清初进行的全国地图测绘,是我国测绘史上光辉的一页,其成果康熙《皇舆全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泸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种,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舄表明“中国在制图学方面又再一次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2章J但是对这次测绘的情况,我国缺乏完整、详细的记载。
法国人杜赫德神甫(J- B.Di耳皿血)在其编纂的《中华帝国和蒙舌地理.历史、编年史、政治与自然状况的概述》(Des cription Ge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I/Empit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c Chinoise1735年巴黎版)一书的序言中,根据来华耶穌会传教士的报告记述了康熙年间测绘全国地图的经过,采用的方法,参加的人员和取得的成果等等•其中一部分是直接摘录参加测绘的雷孝思神甫(P.Rdgis)的报告,▼可谓第一手资料。
翁文潦著《清初测绘地图考》一文(载《地学杂志》1930年第3期片即以该书为其主要参考文献昭翁文引用时'译为《中国地理、历史j政治及地文全志》•)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第二章第12节和《中国地图史纲》第十章,基本是摘录翁文。
但这一重要的资料至今没有中文译文,原文在国内也不易查到,翁文在引用时也有个别错误O,现将序言的有关部分据英译本译出,并对照法文作了校阅。
为使内容连贯,在段落上作了一处调整,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文句。
传教士的姓名除未发现其华名的采用音译外,其余均据其华名。
题目和简注是译者茄的。
原文中有一些明显的错误提法,如将东北黑龙江地区称为我的“新领地舄将长城作为出入帝国的关隘,仅将长城之购称为中国,等等。
但为保持其本来面目P—律I照译。
本书第四卷末附有《耶稣会传教士奉康熙皇帝圣旨绘制中华帝国地图所用部分纬度及经度表》,记录了当时实测过的631处(翁文误记为630处)的地名和经纬度,但限于篇幅,同时考虑到对多数读者意义不大,故未全文译出,在注中作了简要介绍&—206—因为这些地图①无疑是我们计划中最主要而又极其令人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必须叙述一下促使康熙皇帝决定绘制地图的原因以及传教士们在执行这项任务时采用的方法。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学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学王社教编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7月修订目录第一章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历史地理文献的运用 (4)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4)一、作为历史学附庸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4)二、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与研究内容的扩展 (4)三、当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第二节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地理著作的撰述 (5)一、近代以前的中国地理学 (5)二、历史时期中国地理文献的特点 (7)第三节如何运用历史地理文献 (7)一、历史地理文献的鉴别与分析 (7)二、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9)三、计算机技术与历史地理文献的检索和整理第二章《禹贡》、《山海经》等与先秦地理研究 (10)第一节先秦时期地理学的发展与地理文献概况 (10)一、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地理知识及其记载 (10)二、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学的发展与主要地理著作 (12)第二节《禹贡》 (13)一、《禹贡》的编撰年代及作者 (13)二、《禹贡》的主要内容及利用价值 (13)第三节《山海经》 (15)一、《山海经》的编撰年代及作者 (15)二、《山海经》和主要内容及利用价值 (15)第三章《汉书•地理志》及其他正史地理志 (17)第一节《汉书•地理志》 (17)一、《汉书•地理志》的编撰体例与主要内容 (17)二、《汉书•地理志》的使用 (18)第二节其他正史地理志 (20)一、正史地理志概况 (20)二、各史地理志的特点及利用价值 (20)第四章历代地理总志 (21)第一节地理总志的出现 (21)第二节唐宋时期的地理总志 (22)一、唐宋时期地理总志概况 (22)二、《括地志》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22)三、《元和郡县图志》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23)四、《太平寰宇记》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25)五、《元丰九域志》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27)六、《舆地广记》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28)七、《舆地纪胜》的内容、体例和利用 (29)八、《方舆胜览》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30)第二节元明时期的地理总志 (31)一、元明清时期地理总志概况 (31)二、元明清《一统志》的内容、体例和运用 (31)第五章水道专著 (32)第一节水道著述概况 (32)第二节《水经》和《水经注》 (33)第三节二十四史河渠志 (34)第四节《行水金鉴》和《水道提纲》 (34)第六章《三辅黄图》等与古都研究 (34)第一节研究古都的意义 (34)第二节古都西安的有关文献 (35)第三节古都北京的有关文献 (37)第四节古都洛阳的有关文献 (37)第五节古都开封、安阳的有关文献 (37)第六节古都南京、杭州的有关文献 (37)第七章边疆及域外地理著述 (37)第一节正史中有关边疆及域外地理的专篇 (37)第二节宋以前的边疆及域外地理专著 (37)第三节宋元时期的边疆及域外地理专著 (39)第四节明清时期的边疆及域外地理专著 (39)第八章《徐霞客游记》和其他游记类著作 (39)第一节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39)一、《徐霞客游记》的产生 (39)二、《徐霞客游记》的内容与使用价值 (40)第二节其他游记类著作 (41)第九章其他历史地理文献专著 (41)一、“三通”地理篇 (41)二、《通鉴地理通释》 (42)三、《天下郡国利病书》 (43)四、《读史方舆纪要》 (45)序言一、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由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 近六十年。
东汉大河形成:东汉明帝永平十 二年(69年)遣王景、王吴率众 数十万治理决口,修渠筑堤 。
(三)东汉大河的流经路线:
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 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
---《后汉书。王景传》
流经路线:从长寿津自西汉大 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 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 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黄河晋陕大峡谷在托克托县 河口镇段形成的一个“几”字形弯的右半边,在这
里黄河奔流而下,景色壮观。
桃花峪黄河大桥
(5)、黄河的下游
从桃花屿至入海口 特点:
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原。 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床的 淤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改 道的几率加大。
5、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的成因: 风成
1pm=0.00000000001cm
Pm2.5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 大气中粒径小于2.5pm,即PM2.5的颗 粒物(气溶胶)。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 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 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 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 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2)、黄土的特性: A 垂直节理:
(四)东汉大河安澜的原因。
①距海里程短。
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程 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 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对下 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泄洪的分支多。
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时 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 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 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支、 湖泽、旧道。
(四)、金章宗明昌五年至 明弘治初年黄河下游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 河决河南省阳武光禄村,黄 河河道南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保资源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增湿减温差
中国“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改良土壤、减少灾害、 减弱噪音、杀菌恶毒、生物多样、生态平衡、 美化环境、涵养文化
(三)森林是一种文化、旅游、休闲资源
白鹿岛度假村
原
完善的旅游
始
服务设施
林
区 生态旅游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2、植被的类型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二、森林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提供栖息地、食物和衣物 开始,森林对人类的作用发展至今已经变得非常 复杂,除了物质作用外,还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的作用。
(一)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城市树林:吸烟滞尘:林木对大气
中Hale Waihona Puke 粉尘起阻滞、过滤作用;林木可以降低风速,加速粉尘沉降林木
可以吸附、滞留粉尘;草地吸附粉
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70倍,而森林比 裸露地面大75倍. 杀灭细菌: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比绿 化区多7倍以上;(据统计细菌含量 百货大楼内400万个,林荫道55万个, 公园1000个,林区50个)原因之一 是有些植物可以分泌强大的抗生素
杀菌的植物品种有:橙、柠檬、圆柏、 黑核桃、法国梧桐等
身心愉悦:减弱噪音、满足人类视、
听、嗅等感官需求,供人休憩、赏
景、抒发情怀。
三、世界森林资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森林覆盖率:67%、 30%、 ?
现在森林集中在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北部和东南部、中非赤道地 区。当今世界森林还在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正在毁灭性砍伐。
1992年世界森林总蓄积量为3100亿立方米,而中国仅有
93.1亿立方米,人均7.9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
的14%。
《人民日報》2003年2月25日
③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④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80年代森林资源消耗量及其构成
中国目前主要绿化工程
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就不仅能生产出大量木材, 而且起到防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作 用198。4年我国颁布了森林法,森林法一方面强调要 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的森林,坚决制止乱砍滥 伐、毁林开荒等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倡导植树造 林,绿化祖国,规定每个中国公民每年有义务植 树3-5棵。我国已提出要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30%的奋斗目标,以初步改善我国的自然环境。
1994年中国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63.03万平方千米,占全 国土地总面积的6.6%。
世界有木本植物20000余种,中国有8000余种,占世界 40%,其中乔木树种2800种,占中国木本植物35%,而纬 度与中国相近的美国仅有乔木树种810种。
②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蓄积量少
1992年世界森林覆盖率26.0%,而中国只有13.4%,居世 界第120位。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4、唐宋时期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
B、山地的森林植被
(2)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3)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4)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B、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5)闽浙山地、珠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1978~2000年亚洲、非洲、中南美洲森林 面积(万平方千米)的变化
大面积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 一。在全世界40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区中,每 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起,其中因雷击起火约2万起, 人为火灾约为18万起。
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特点和绿化工作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① 宜林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4)手工业生产
5、明清时期
(1)长城沿线森林植被
(2)黄河中下游森林植被
(3)东北地区森林植被
(4)南方山区的森林植被
A、皇木采办与森林的消耗
B、南方山地的垦殖与森林的消耗
C、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
6、1840年以来
(1)殖民者的掠夺造成森林资源的损耗
(2)农业垦殖造成森林的消耗
(3)薪炭林的砍伐造成森林的损耗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先后完成 多项规模巨大的林业生态工程
四、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全新世中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大势
1、全新世中期的时间
2、全新世中期我国植被区系
(二)近3000年来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1、先秦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
3、两晋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