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复习过程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优质教案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f6646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c.png)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燕歌行》,主要围绕高适的《燕歌行》一诗展开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整体感知与理解;3. 诗歌的意象、意境分析;4.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探讨;5.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的认知;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通过对《燕歌行》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意境分析,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的探讨;2. 教学重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朗读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本课《燕歌行》;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诗歌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5. 意象、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探讨其意境;6.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构思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简介:边塞诗、唐代诗人4. 教学内容:a. 诗歌整体感知b. 意象、意境分析c.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朗读并背诵《燕歌行》;b. 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体会其意境;c. 结合课文,探讨《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 答案:a. 课后自主完成;b. 课下练习;c. 课后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边塞诗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116e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3.png)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边塞诗的特点及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全文,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韵律、意境等方面分析诗歌。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燕歌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出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燕歌行》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燕歌行》原文及译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 诗歌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燕歌行》,分析韵律、意境,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指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另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五言律诗4. 诗歌意境:边塞风光、豪情壮志5. 情感表达:忧国忧民、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边塞诗鉴赏方法,对《凉州词》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299e7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7.png)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信息。
1.1.2 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1.2.2 通过分析诗句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燕歌行》中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1.3.2 理解诗歌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意义。
1.3.3 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燕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2.1.2 《燕歌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1.3 《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信息。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难懂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3 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开场介绍:《燕歌行》是一首描写边疆战事和士兵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高适。
3.1.2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于边疆战事和士兵生活的了解和想象。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注意诗句的意义和韵律。
3.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3 讲解和分析3.3.1 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信息。
3.3.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难懂词语的含义。
3.4 朗读和背诵3.4.1 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注意语气和节奏。
3.4.2 学生个人尝试背诵《燕歌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5 总结和拓展3.5.1 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3.5.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024年度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
![2024年度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acc26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9.png)
2024/3/24
23
学生提问环节,解答疑难问题
学生可以就《燕歌行》的背景、主题 、艺术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 力。
2024/3/24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4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 组,每组选取一个主 题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 体会,互相交流和学 习。
2024/3/24
讨论主题可以包括诗 歌的意境、情感表达 、语言特色等。
25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将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同时,教师将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4/3/24
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 斗精神,为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
2024/3/24
18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 他代表作品
2024/3/24
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雪景,表达 了离愁和乡思的情感。
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 手法,将离愁和乡思融入对边塞
向往和追求。
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思考
03
诗人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和思考,提出了对人类社会未来
走向的深刻关切和忧虑。
17
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1 2
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https://img.taocdn.com/s3/m/b0537c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c.png)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e17806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5.png)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
本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敬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诗句含义及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壮美风格。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深入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赏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诗句解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讲解背景:介绍诗人高适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体会诗人的敬意和同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赏析讨论。
6. 例题讲解:讲解练习册中的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解析:“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 教学重点:意境赏析、爱国主义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进行赏析。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1d6ded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3.png)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读,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三节《边塞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其文学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分析高适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燕歌行》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以及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描绘边塞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高适及《燕歌行》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全文朗读(5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4. 诗意解读(20分钟):逐句解析诗中的难懂词汇,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燕歌行》2. 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境3. 诗歌结构分析4. 重点词汇解释5. 主要修辞手法6. 诗歌意境概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感受最深的意象,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之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于《燕歌行》的意境把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到高适在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https://img.taocdn.com/s3/m/329980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a.png)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d245e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a.png)
小组讨论
01
02
03
分组原则
按照学生的兴趣、能力和 学习需求进行合理分组, 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 学生。
讨论主题
设置与《燕歌行》相关的 讨论主题,如诗歌的主题 思想、艺术特色、创作背 景等。
教师指导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 需巡视各组,给予必要的 指导和启发,确保讨论的 有效性。
课堂互动游戏
游戏设计
作品结构
作品风格
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质朴 自然,意境深远。
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八句,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02
文本解析
主题思想
苦寒生活
诗歌中通过描写边塞的荒凉景象 和严寒气候,展现了士兵们艰苦 的生活条件。
英勇无畏
通过描述士兵们不畏艰险、奋勇 杀敌的场面,展现了他们的英勇 无畏精神。
保家卫国
诗歌中强调了士兵们为了保卫家 园、捍卫国家尊严而浴血奋战的 决心。
主题思想概述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苦寒生活, 展现了士兵们英勇无畏、保家卫 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战 争的残酷和无奈。
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通过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和牺牲,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 奈。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 特色,包括生动的场景描绘、 丰富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视角
诗歌中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具有 细腻婉约的特点,展现了人物丰富的 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
03
课堂互动
提问环节
提问设计
针对《燕歌行》的主题、艺术手 法和思想内涵,设计一系列有深
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表达自己 的见解,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 歌内涵。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https://img.taocdn.com/s3/m/e6077d8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1.png)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具体内容为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以雄浑激昂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结构、韵律、意境及重要词汇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把握边塞诗的特点。
2. 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难点: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边塞文化的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诗歌朗诵。
2.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课堂练习册,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边塞戍卒的生活,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结构、意境,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重要词汇:解释边塞、烽火、狼烟等词汇4. 诗句解析: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边塞诗,不少于300字。
2. 拓展题目:对比《燕歌行》与其他边塞诗,探讨边塞诗的共性与个性。
答案:共性: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卒生活,赞美英勇精神。
个性:具体诗人、时期、背景不同,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各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加深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背景的理解。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https://img.taocdn.com/s3/m/dc17f98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0.png)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
2.掌握《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诗歌情感的深层理解。
四、教学准备1.《燕歌行》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边塞诗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燕歌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高适的生平事迹。
四、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燕歌行》。
2.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拓展1.讲解《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三、诗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边塞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燕歌行》的理解。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1)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caeb8b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a.png)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词句分析、意境鉴赏,以及对作者高适的历史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体会边塞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2. 掌握通过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方法。
3. 了解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燕歌行》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其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理解并感受边塞诗歌所特有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投影仪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边塞诗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高适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分析诗句,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a. 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对比手法。
b. 解读“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中的悲壮情感。
5. 意境鉴赏: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6. 例题讲解:分析“燕歌行”中“燕”字的寓意,讲解相关高考题目。
7. 随堂练习:针对诗句解析和意境鉴赏进行巩固练习,即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人:高适3. 关键词语:边塞、战争、死亡、英雄4. 修辞手法:对比、象征5. 情感:悲壮、豪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燕歌行》的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歌的认识。
答案要点:边塞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了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
2. 课后背诵《燕歌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诗句解析和意境鉴赏方面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体会边塞诗歌的魅力。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1b17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6.png)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高适《燕歌行》。
该诗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军人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燕歌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能够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边塞战场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燕歌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艺术效果。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诗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阐述和分享。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与诗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适《燕歌行》时代背景: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意象:边塞风光、战马、戈壁、箭矢等情感:边塞军人的艰苦、勇敢、忠诚、牺牲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燕歌行》的内容,分析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写一段感想。
答案:示例: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是艰苦而危险的,他们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侵犯,表现出勇敢和牺牲精神。
他们的坚守和付出,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2. 请分析《燕歌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在《燕歌行》中,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荒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2e178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3.png)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
1.1.2 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点。
1.1.3 解读《燕歌行》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燕歌行》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1.3.2 认识古代边塞生活的艰苦,珍惜现代幸福生活。
1.3.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解读《燕歌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要介绍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燕歌行》的内容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燕歌行》的历史背景。
3.3 课堂讲解3.3.1 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3.3.2 解读《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悟。
3.4.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课后作业4.1 复习《燕歌行》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3 进行拓展学习,了解高适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31c83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b.png)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以高适的《燕歌行》为主要教学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二十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析,对诗歌背景、作者生平、诗句意境、用词特点、韵律等方面的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把握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特色。
2. 学习并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燕歌行》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壮志豪情,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诗句意境的深入体会。
教学重点:全文背诵,诗句解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燕赵古战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战事的想象,进而引入《燕歌行》的学习。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高适的生平,及《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共同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生僻字词,理解诗句意境。
5. 例题讲解:挑选两至三个经典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两至三个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7.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用词、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
8. 全文背诵:指导学生进行全文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人: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战事、壮志豪情4. 诗句解析:重点字词、意境分析5. 诗歌鉴赏:用词、意境、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燕歌行》,并默写出全文。
(2)选取《燕歌行》中的两句诗句,分析其用词特点和意境。
2. 答案:(1)全文默写正确。
(2)例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用词特点: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意境:描绘出边塞战场的荒凉与壮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a92fc6a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05.png)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该诗为唐代诗人高适所作,收录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析,重点在于理解其背景、意境、修辞手法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10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体会其意境美和韵律美。
2. 分析高适在诗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出对古典诗词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随后展示《燕歌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初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体会其韵律美,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3. 背景介绍:讲解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诗词解析:逐句分析诗句,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高适简介、诗句解析、情感体验、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边塞辽阔、壮志凌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解析:逐句分析诗句,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作业设计: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
一、诗词解析1. 诗句的逐句分析:对《燕歌行》的每句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意象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50503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b.png)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燕歌行》,使学生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关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和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形式。
3. 分析法:剖析诗歌意象、手法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燕歌行》全文、诗人高适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
2. 学生准备:预习《燕歌行》,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剖析诗歌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文学特色,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和发言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回顾教学内容,确认是否全面覆盖了诗歌的各个方面,如意象、情感、手法等。
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朗读法、讨论法和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3.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评估教学效果,确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教学拓展:1. 诗人高适的其他作品: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b96e2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8.png)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厌恶。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境和情感。
(2)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厌恶。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意境,提高学习效果。
3. 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读等实践环节,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https://img.taocdn.com/s3/m/e1ee465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e.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目标: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学情分析: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研究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重点难点: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理解本诗复杂的主题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体会本诗的“集大成”之处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
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
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XXX、XXX、XXX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2【讲授】燕歌行教学流程(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XXX,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
XXX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
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
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目前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意到的请举手。
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
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
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
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普通会有起因、经过、、终局。
那请大家一同来给这场战役分分层次,看看每节在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