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歌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与扫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长诗,共有82首,是托物寄意的经典之作。
本诗中多用社会现实生活事物为主题,较为真实和感人。
本诗和杜甫的其他诗作相比,较为清新淡雅,形式也相对简单。
课堂任务:通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篇文章,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杜甫的风格和思想意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能够有效的掌握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和叙事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学批判能力。
二、课堂教学步骤课堂教学步骤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与铺垫,课中阅读讲解,课后反思概括。
1、课前预习和铺垫在课前,老师需要让同学们了解一些杜甫的相关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介绍本篇文学作品的基本信息,包括篇目,时代背景等。
2、课中阅读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在全班同学中分发和展示相关的文学书籍、文化专题资料等,让同学们自由阅读涉及到的资料,并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先介绍文本的主题,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从诗歌的意境等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
3、课后反思概括在课堂结束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写作练习和文艺创造兴趣方向,让学生继续深入研读这篇文章,并写一些关于本篇文章的简单书面反思性作品,主要是对文章的主题、诗歌的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简单概括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故事、写作练习、小组互动等,其中特别强调探究性和自主学习的方法,除了教师的引领之外,尽量使同学们自主探究和思考。
1、探究性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然后通过思考、提问和探究等方式寻找答案和方法的过程,使其在主动性和自主性上得到充分体现。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过程,即教师不是仅仅灌输知识,在学生积极独立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和鼓励。
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文本解读、小组活动和课堂交流等。
其中文本解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分析、材料的呈现等方式让同学们自由阅读涉及到的资料,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小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自愿组成两人或三人一个小组,自由交换思想和意见,互相学习和探索;课堂交流是一个开放交流式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反响和回答。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代诗歌特征和文化背景;· 熟悉传统文学经典——《咏怀古迹》;·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征和发展;· 掌握现代流传的优秀咏怀诗歌;· 提高分析诗歌的能力,并善于批评与鉴赏。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著名文人士对古迹的观感和追思;· 体验咏怀诗歌中对人生人情的思考;· 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认识自我,激发自主意识;·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咏怀古迹》选读。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2. 学生自主学习3. 学生互动交流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解唐代诗歌的特征和文化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二、主题呈现学习选读《咏怀古迹》。
历史长河中有很多遗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咏怀古迹的诗歌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古迹、去探究这些文化、去愉悦这些想象。
三、课堂讲授1. 讲解《咏怀古迹》的题材和诗歌形式;2. 聚焦分析三首经典咏怀诗歌并与同学讨论,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认识能力。
四、学生反馈1. 组织小组互动交流环节,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2. 学生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讨论重点放在分析唐宋诗歌的文化背景,以及分析现代流传咏怀诗歌的特征和现代人和古人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选择两首感兴趣的咏怀古迹的现代流行诗歌或唐宋诗歌,分析其文化内涵,并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咏怀古迹》的选读,同学们通过学习古人赞叹古迹的咏怀诗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扩展了古人的想象,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提升了综合素质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唐代诗歌中的《咏怀古迹》这一主题,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拓展古人的想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案1: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一、基础过关1.字音(1)薄帷.( ) (2)翔.( )鸟(3)获骋.( ) (4)鹧.( )鸪(5)红藕.( ) (6)玉簟.( )(7)罗裳.( ) (8)锦.( )书(9)须臾.( ) (10)绸缪.( )(11)杳.( )悠悠 (12)吹襟.( )2.词义(1)薄帷..鉴明月薄帷:(2)白日沦.西河沦:(3)不眠知夕永..夕永:(4)欲言不予和.和:(5)有志不获骋.骋:(6)红藕香残玉簟秋.秋:(7)明知须臾..景须臾:(8)不许稍绸缪..绸缪: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1)阮籍(201~263),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齐名,同为“”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别号,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
时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
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诗三大类。
(3)李白(701~762),字,号。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学习目标1、注意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了解五位作者,诗歌大意,把握五首诗歌的主要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特点,背诵诗歌学习难点把握文章的基本特点。
任务驱动请把握五首诗歌的节奏。
知识链接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哲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通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等,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赋六篇。
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集》。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2、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案教学参考0527 133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案【任务性预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于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能力提升】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如何紧扣一个“独”,凸现一个“忧”?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冷漠枯索的气氛。
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孤独者的伤感和愤慨,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而诗人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直接表达了痛楚忧伤的孤独感,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清风吹拂衬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
2、结合阮籍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谈谈你对诗人“忧”的理解?阮籍所处政治现实极其残酷:司马氏与曹魏统治者夺权斗争激烈。
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政治气氛极为恐怖;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道德虚伪现象严重。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6课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6课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一首首经典的诗词,演绎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展示着一幕幕动人的场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着对人生的理解。
请同学们以客观的态度走近这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
1.作家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忧惧苦闷的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览群书,“尤好《庄》《老》",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竹林七贤”之一。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
险恶的社会现实和隐曲的诗歌创作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
其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期间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进行着尖锐的斗争。
阮籍处在两大集团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阮籍这种避世远祸的政治态度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形成了《咏怀八十二首》。
这组抒情诗,主要抒写作者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曲折隐晦.《杂诗十二首》(其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杂诗十二首(其二)》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独善"与“不平”陶渊明少年时代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实现.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但终其一生,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小官.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
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王国维曾经把诗人分成“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他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但即便是最为纯粹的诗人,其主观之情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客观现实的影子。
我们学习这几首诗词,要注意结合作品中的描写,体悟诗人表达的感情,注意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作品的艺术成就。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其代表作。
阮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
但他所处的东晋社会,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则遭到无理的压制。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杂诗十二首》即创作于此时,反映了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
陶渊明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后来,诗人李白游览越中,有感于此事而作《越中览古》。
李白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后来赵明诚因官外出,李清照对他无限思念而作了这首《一剪梅》,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李清照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
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著名文学家。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小初高学习】高中语文 第1单元《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作者介绍:阮籍,字嗣宗,河南开封人,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作品简介:《咏怀八十二首》,抒写作者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导思】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诗眼是__________。
2、《杂诗》其二这首诗从傍晚写到__________,从明月的冷寂写到__________的悲凄。
全诗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导练】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3、《杂诗》其二这首诗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4)4、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杂诗十二首》其二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区别。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主旨。
2.抓住意象与诗眼的关系。
3.掌握诗歌隐晦曲折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4.学习本诗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实践。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一定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对于抒怀类的诗词,能够准确找出表情达意的诗眼。
同时对于表达情感的手法又略有困惑,特别是如果诗词中用了比较委婉含蓄的手法,学生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上就不能做到深刻透彻了。
(3)重点难点1.诗人借助意象来表达主旨的手段。
2.诗人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缘由。
3.将诗中表情达意的方法付诸实践。
(4)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老师引入通过介绍屈原《离骚》中,他把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作“美人”,把他追求的高洁的品格,美好的事物比作“香草”,得出“香草美人”这一概念。
从而引出古代诗人词人在表情达意的方式上有不同,有的直陈胸臆,有的含蓄委婉。
引起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阮籍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表达他的思绪的?活动2【活动】诵读学生诵读,注意声调的轻重缓急,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思。
老师点评指导诵读过程。
活动3【活动】找诗眼,明情感。
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诗眼“忧思”,举例并明确“忧思”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人类共同的情感。
①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②《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③王粲《杂事》“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活动4【活动】思考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他的忧思?用词语概括。
明确:夜晚、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外野、北林活动5【活动】讨论明手法,互动出结论。
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忧思?(1)让学生了解时代,结合时代背景来揣摩诗人忧思的原因。
(2)探究诗歌中所使用的象征、用典、渲染等含蓄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3)探讨诗歌中的这些意象对诗人表达情感的作用。
活动6【活动】写作实践结合本诗中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法,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忧思”的主体。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 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或视频相关于诗歌主题的素材。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如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提问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印象和特点。
2. 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和讨论:1. 分发《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阅读诗歌。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吗?-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或思想?-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一些难懂的词语或句子?3.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解读。
创作:1.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情感的启发,如“友谊”、“自然”、“孤独”等。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3. 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诗歌,然后与同学分享。
总结:1. 让学生总结他们对《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如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
教学延伸:1. 将学生的诗歌作品收集起来,制作成诗集或展览,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高二语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新人教选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新人教选修)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的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
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二、作家作品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这些作者的身世和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1)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
好学博览,尤慕老、庄。
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
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
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
二十九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
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
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
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
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
直到晚年,不改初衷。
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3)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古体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体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能够创作出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准备:1. 课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复印件。
2. 大屏幕或投影仪。
3. 学生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化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化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古代文化吗?阅读与理解:1. 分发《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默读一遍。
2. 学生互相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3. 教师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欣赏与感悟:1. 教师朗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让学生聆听。
2.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首诗有哪些优美的词句?为什么?创作与表达:1. 分发纸和笔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古体诗。
2.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尝试使用古代文化的元素和表达方式。
3. 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总结与展望: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古体诗的魅力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古体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影响?3.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古体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体诗,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 组织学生参加古体诗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6 推荐作品 篇目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如同序诗。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的苦闷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夜中难寐、 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明文脉
赏技巧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入,清风吹进,自然转入室外,写听到孤鸿、翔鸟的鸣声,再
过刁难,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寻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混乱的过渡时期,但是从人生的角度看,它是“人的 觉醒”的时代。魏晋士人无论是为了顺应环境、保全性命,还是为了寻求山水、安息精神, 由于蕴藏着人生的忧虑、惊惧,他们的情感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的状态中。外表尽管 显得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于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 的深刻的一面。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正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链常识
踱身室外。最后一句,照应首句,以“忧思”解释“不能寐”的原因。 2.写景抒情,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几分凉
意的清风吹拂衣襟,营造一种凄美氛围。景中有人,写景是为了写人,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 术效果。“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 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渲染环境,角度俱全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 方面渲染了孤寂、清冷、哀伤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又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导学目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背景;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忧思”的方法。
《杂诗十二首(其二)》:朗读品味诗句,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越中览古》: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剪梅》: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此词中蕴含的情感。
《今别离(其一)》:1.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2.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愁别绪上的新意。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走近作者(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
(2)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背景解读(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杂诗十二首(其二)》《杂诗》是陶渊明50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4)《一剪梅》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5)《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这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如《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黄遵宪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大旗。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2)“枭首”,古代酷刑,斩头并悬挂示众。
(3)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4)“袭封”,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都是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5)“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
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
有名的互市有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二古诗文基础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字音识记①薄帷.(wéi) ②襟.(jīn)③孤鸿号.外野(háo) ④徘徊..(pái_huái)2.词语解释(1)夜中不能寐.寐:入睡(2)薄帷鉴.明月鉴:照(3)孤鸿号.外野号:哀号(4)徘徊..将何见徘徊:来回走3.词类活用薄帷鉴.明月 (名词作动词,照)4.倒装句(1)薄帷鉴明月(正确语序为“明月鉴薄帷”)(2)徘徊将何见(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徘徊将见何”)杂诗十二首(其二)1.字音识记①骋.(chěng) ②和.(hè)2.词语解释(1)白日沦.西河沦:落下(2)荡荡..空中景.荡荡:广大景:通“影”,月光(3)气变悟时易..时易:时节变换(4)不眠知夕永..夕永:夜长(5)欲言无予和.和:应和(6)挥杯..劝孤影挥杯:举杯(7)日月掷.人去掷:抛开(8)有志不获骋.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3.倒装句欲言无予和 (正确语序为“欲言无和予”)越中览古1.字音识记①惟.(wéi) ②鹧鸪..(z hè_ɡū)2.词语解释(1)义士..还家尽锦衣义士:战士(2)宫女如花满春殿.殿:宫殿(3)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而今惟:只一剪梅1.字音识记①玉簟.秋(diàn) ②轻解.罗裳.(jiě_cháng)2.词语解释(1)红藕香残玉簟秋..簟:竹席秋:秋凉、凉意(2)云中..来云中:空中..谁寄锦书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3)花自飘零水自.流自:自在(4)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下:名词用作动词,消失上:名词用作动词,涌上今别离(其一) 1.字音识记①车舟载.离别(zài) ②绸缪..(chóu_móu)③万钧柁.(duò) ④倏.(shū)2.词语解释(1)一刻既.万周既:已经(2)眼见双轮驰.驰:旋转(3)益.增中心..忧益:更中心:心中(4)并力..生离愁并力:合力,一起(5)明知须臾..景须臾:片刻,短时间(6)不许稍绸缪..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7)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杂诗十二首(其二) ⎩⎪⎨⎪⎧ 白日 素月——感伤冷风 不眠——悲戚挥杯 孤影——孤独日月掷人 有志不骋——痛苦越中览古一剪梅⎭⎪⎬⎪⎫残花凉簟鸿雁明月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相思闲愁眉头心头 今别离(其一)⎩⎪⎨⎪⎧⎭⎪⎬⎪⎫今⎩⎪⎨⎪⎧⎭⎪⎬⎪⎫轮船火车离情别绪古⎩⎪⎨⎪⎧⎭⎪⎬⎪⎫车舟离别之苦对比 二|文本探究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我的答案: 提示:诗眼是“忧思”。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并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诗人的忧思、伤心。
2.结合作者身世,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人为什么而“忧”。
他的“忧思”又是什么?我的答案: 提示: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治环境险恶,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所以他虽言语玄远,行为不羁,不理世事,但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忧愁的。
这就是全诗通篇说“忧”,却又不能言明的缘故了。
本诗抒发了诗人欲排遣忧愁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杂诗十二首(其二)1.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我的答案: 提示:生命是孤独的,作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而时间无情地抛弃了他,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作者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有志却得不到施展,诗人想要提高生命质量的愿望即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开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深层意义。
此六句直抒胸怀,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戚之情。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的答案:提示:(1)这首诗先描绘了日月更迭、万里清辉的景象,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点明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而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3)接下来两句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诗人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暗自悲凄,心境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
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
越中览古请分析这首诗歌结尾的艺术特色。
我的答案:提示:一是结尾突转。
前面三句极力描写过去的辉煌、热闹、欢快,结尾却突然转到反面,突出如今的荒凉,给人强烈的震撼。
二是寓情于景。
以“鹧鸪飞”写出如今的荒凉,表达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抒情委婉含蓄。
一剪梅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我的答案:提示:(1)“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2)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来临,这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在一起了。
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请简要赏析。
我的答案:提示:这两句体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消彼长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今别离(其一)1.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我的答案:提示:例如,“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离情别思之浓及新交通工具的速度;“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轮船的速度之快,还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愁。
2.这是一首近代诗,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我的答案:提示:(1)选取的意象不同:①古人写离别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