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虚假新闻的文献综述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范畴。
“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范畴内。
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1] 1402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 25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
[2] 252.虚假新闻的定义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2] 230(二)虚假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定义直接反映了新闻“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精选】文献综述范文1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08级体教羽一班:邓林学号:2008170423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
虚假新闻产生伊始,便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虚假新闻”的文献,从1984年至今,共有911篇,其中2004年后的相关文献有311篇。
这些文献大多从虚假新闻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与其他新闻类专题的文献相比,研究虚假新闻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目前研究虚假新闻的学者,大多从事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职业,因此,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看,他们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
但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现象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虚假新闻,因此,就目前文献反应的情况看,学者们还没有对虚假新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学者对虚假新闻及虚假新闻管理的界定还不充分,涉及到虚假新闻管理外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的内容也不够深刻。
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对虚假新闻的管理从属于公共物品管理,但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综合判断,即“虚假新闻”属于准公共物品;受众对“虚假新闻新闻”的消费模式基本符合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模式。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
与此虚假新闻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对于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融媒体虚假新闻是指通过融媒体平台传播的虚假、错误或误导性的新闻信息。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融媒体虚假新闻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更广。
虚假新闻可能通过点击量、广告收入等方式获取利益,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而散布谣言或误导信息。
融媒体虚假新闻不仅对公众的认识产生误导,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制造社会舆论,甚至对个人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流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使得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被大众接收和信任。
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也促使了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流传。
为了吸引流量和广告收入,有些媒体不惜以虚假信息为噱头,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制。
通过分析虚假新闻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信息,可以了解虚假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进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了解虚假新闻产生的动机和方式,有助于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还可以通过研究虚假新闻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加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还可以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检测和防控技术。
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来识别和屏蔽虚假新闻,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受众权益。
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究虚假新闻的产生、传播和影响机制,可以为打击虚假新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构建一个真实、准确和可信的融媒体信息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
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
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虚假新闻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揭露虚假新闻并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一些大学纷纷开设虚假新闻学专业。
本文将就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虚假新闻学专业概述虚假新闻学专业是针对社会上盛行的虚假新闻问题而设立的。
该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揭露虚假新闻,提高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虚假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新闻伦理与法律、新闻采编与写作、传播学基础、数据分析与新闻核实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深入了解虚假新闻的成因、特征和影响。
二、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在虚假新闻学专业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来完成毕业论文。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方向:1. 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与方式这一方向探究虚假新闻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迅速传播,并分析传播效果和影响。
2. 新闻传媒责任与虚假新闻该方向研究新闻媒体在传播虚假新闻问题上的责任与作用,探讨新闻媒体如何提高准确性、可信度和公正性。
3. 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与对策研究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公众对虚假新闻的反应与态度,并提出应对虚假新闻的有效策略。
4. 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与机制该方向研究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深入分析虚假新闻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背后的因素。
三、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1. 序言: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目的,概述论文的结构。
2. 文献综述:回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和评析。
3. 研究方法:阐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数据来源,说明研究大纲和步骤。
4. 研究结果与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供客观的结果,并结合分析进行讨论。
5. 结论与启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并对虚假新闻揭露与应对提供有益的启示。
四、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挑战揭露虚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引言虚假新闻报道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虚假报道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研究一宗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重点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监管措施。
案例描述近期,某媒体报道了一个重大时政新闻事件,声称某政府部门发生了严重的腐败案件,并指责高层官员与私营企业存在勾结。
然而,经过核实,这些报道中的许多事实并没有真实依据,甚至是捏造的。
这些虚假报道导致社会公众对该政府部门和高层官员的信任受损,引发民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
影响分析1. 公信力受损: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公信力受损将导致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降低。
这种情况下,公众将无法正确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媒体将失去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2. 社会稳定受影响:虚假报道往往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虚假报道的内容涉及政府部门的腐败,引发了公众的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抗议、示威等活动的发生,进而对社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媒体追求点击量和收入,为了吸引读者注意,会通过夸大事实或捏造消息来制造轰动效应,从而获得更大的关注和经济利益。
2. 缺乏监管:在某些情况下,媒体的监管不严,对虚假报道没有足够的制约力。
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会使得一些媒体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发布虚假消息。
监管措施1. 加强法律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法律监管,落实对虚假报道的处罚力度。
在此案例中,媒体的虚假报道涉及到了妨害公共安全罪、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等,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七条和第二百九十八条的规定进行追究责任。
2. 强化媒体自律:媒体应加强自我监督,制定更加严格的新闻报道准则,如《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等,规范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政府可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让他们学会正确辨别虚假报道,提高对媒体说真话的要求。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融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形式。
融媒体新闻以其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观众。
随着融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展开研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从技术和法律等多个角度来应对虚假新闻的问题。
1. 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发展压力:传统新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巨大的挑战,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引流和增加点击率,一些新闻媒体开始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
2. 平台算法的影响:融媒体新闻传播受到了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平台算法的影响。
这些算法往往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点击行为向他们推送相关的新闻内容。
一些平台为了增加用户粘性和广告收益,会向用户推送虚假新闻。
3. 缺乏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为了吸引读者和增加点击率,编造和扩散虚假新闻。
1. 损害公众的知情权: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和决策,阻碍公众了解真实的社会现实和政治事件。
2. 破坏社会信任:虚假新闻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信任和稳定。
3. 干扰公正的社会运行:一些虚假新闻可能会对社会公共事务产生影响,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
1. 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出能够自动识别和过滤虚假新闻的系统和算法。
通过建立虚假新闻数据库和模型,提供可靠的新闻辨别和验证的工具。
2. 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公信力和责任感。
加强媒体的自律,建立完善的新闻道德规范和监督机制。
3. 法律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打击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行为。
对制造和散布虚假新闻的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
4.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和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教育公众在面对融媒体新闻时要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轻易接受、传播虚假信息。
结论融媒体虚假新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对社会和公众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
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毕业论文一、引言近年来,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和社会稳定。
虚假新闻具有误导性和欺骗性,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
对于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划分为三大类,包括信息来源可疑性,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服务性,对人群情绪的煽动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交媒体平台责任,提高公民媒体素养等方面。
二、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是指通过演绎、偏颇、攀比等手段掩盖事实真相,误导公众舆论,制造舆论波动和社会恐慌心理。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当代虚假新闻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信息来源可疑性虚假新闻往往来源不明或具有疑点,这种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加强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容易被误导。
例如,有些虚假新闻是通过匿名透露者发布的,读者无法确认信息的可靠性;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网络爆料、微信群等渠道传播的,读者难以判断其真伪。
信息来源可疑性是虚假新闻最常见的特征之一。
2.对特定利益群体的服务性虚假新闻往往带有明显的营销色彩,是特定利益群体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发布的。
这些虚假新闻通常会借助热点事件和话题,通过吸引眼球来增加点击率和转发量。
例如,有些虚假新闻是商家故意制造的,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客户;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政治人物或政党发布的,为了获取更多的选票和支持。
这种虚假新闻的服务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对人群情绪的煽动性虚假新闻往往是通过煽动情绪来吸引读者的,其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慌和舆论波动,达到特定利益的目的。
有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煽动恐惧来掩盖事实,例如制造瘟疫或战争的假新闻;还有一些虚假新闻是通过煽动愤怒来获取社会支持,例如报道涉及种族歧视或社会不公的事件。
这种煽动性不仅会导致人群情绪的极化,也会破坏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
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摘要】在当前国内虚假新闻泛滥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对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虚假新闻难以遏制,因此虚假新闻管控显得尤为紧迫。
本文首先讨论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在虚假新闻管控中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技术手段在虚假新闻识别与防范中的应用。
舆论监督对虚假新闻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和提升公众素质也是根治虚假新闻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更加严格的虚假新闻惩罚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根治虚假新闻需要多方合作,通过综合手段有效管理虚假新闻,对虚假新闻进行深度清理更是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和制止虚假新闻的传播。
【关键词】虚假新闻、管控、法律、技术、舆论监督、教育、公众素质、惩罚机制、合作、综合手段、清理1. 引言1.1 国内虚假新闻的泛滥国内虚假新闻的泛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对社会稳定和公共舆论造成了严重影响。
虚假新闻的内容通常夸大事实、制造恐慌、误导公众,甚至直接造成负面后果。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时常出现虚假新闻的传播。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谋取私利,破坏社会秩序。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虚假新闻误导公众造成恶劣影响,损害社会和谐。
国内虚假新闻的泛滥问题亟待解决。
只有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管控和打击,才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当前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并有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虚假新闻的传播。
要彻底解决虚假新闻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共同努力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1.2 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的特点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虚假新闻由于其具有耸动性、新奇性和吸引眼球的特点,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下更容易被广泛传播。
一条虚假新闻只需要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一次,就有可能迅速扩散到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巨大,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和混乱。
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
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开展,虚假新闻日益增多,研究虚假新闻的成因,探讨防治的对策,对于提高媒体公信力,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虚假新闻的表现,并结合媒体自律和他律的方式,依靠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等方法试图找出解决对策,以便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虚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在互联网飞速开展的今天,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
从一些纸质媒体、一些电视媒体以及现在比拟流行的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出现。
那什么是假新闻呢?作者简要的查阅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假新闻就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没有可靠来源的消息,其目的主要是在于蓄意造成没有事实的新闻。
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首先,突发性和不稳定性的新闻事件是产生假新闻的客观原因: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的来讲,它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产生假新闻的客观原因,新闻讲究的就是时效性,但是这些具有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以及他的不稳定性又给记者编辑们在把握新闻事实的时间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有时候没有及时的赶到现场仅靠推测也会与事实相悖。
其次,急功近利的媒体从业人员的希望得到很高的关注度而制造另类的假新闻:在近些年来,中国正处在经济不断转变的时期,在食品的平安问题上会经常报道出一些违规食品平安的问题。
有些媒体在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的健康,但是仍有少数的媒体为了一己私利,而去过多的夸大事实,捕风捉影,是的把实际情况过度的夸大事实,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
最后,假新闻出现客观原因最重要的是法律的不健全:在我国的媒体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专门的法律条文来制约和标准媒体行业,正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来约束媒体,使得我国对于该行业的管理仍然很混乱,在出现问题的之后用人单位就会利用没有法律来制约的漏洞,将事情置身事外,不负责任的将整个事情推卸到临时工身上。
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
基于国内现阶段虚假新闻管控的探讨【摘要】虚假新闻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了威胁。
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虚假新闻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和制造者的动机与影响。
分析了国内虚假新闻管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呼吁我国应对虚假新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新闻传播伦理建设、提升舆论监督力度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虚假新闻治理的建议。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现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危害、传播途径、制造者动机、管控现状、问题挑战、政策措施、新闻传播伦理、舆论监督、社会参与治理1. 引言1.1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不可小觑。
虚假新闻会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导致民众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降低了舆论的质量和可信度,影响了社会的信息传递效率。
虚假新闻可能误导公众的判断和决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有些虚假新闻可能散播不实的疫情信息,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和不必要的恐惧。
虚假新闻还可能损害相关方的利益,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威胁。
虚假新闻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措施来应对。
1.2 现阶段我国虚假新闻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前信息社会,虚假新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虚假新闻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一些虚假新闻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虚假新闻影响了公众的正确思维和价值观。
一些虚假新闻报道可能会歪曲事实、混淆是非,误导公众的价值观念,进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还会损害社会的公信力和信任度。
一些恶意制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削弱了公众对于信息的信任,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管控,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权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文献综述目的与结构 (5)二、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方法 (7)1. 基于内容的检测方法 (9)1.1 文本特征提取 (10)1.2 模型构建与优化 (11)2. 基于社交网络结构的检测方法 (12)2.1 社交网络分析 (13)2.2 网络拓扑特征提取 (14)3. 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方法 (16)3.1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17)3.2 深度学习算法 (18)4. 综合多种方法的混合检测方法 (20)三、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技术进展 (21)1. 信息抽取与实体识别技术 (23)2. 情感分析与观点挖掘技术 (24)3. 图像识别与视频分析技术 (25)4. 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 (26)四、评估指标与评价方法 (28)1. 准确率 (29)2. 召回率 (30)五、案例分析 (31)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3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3. 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对比与讨论 (35)六、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36)1. 提高检测准确性 (38)2. 降低计算复杂度 (39)3. 跨语言与跨平台检测 (40)4. 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 (41)七、结论 (43)1. 研究成果总结 (44)2. 现有研究的不足 (4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6)一、内容概述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其中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愈发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统计方法的虚假信息检测。
这类方法主要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以实现虚假信息的自动识别。
基于词袋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等。
虚假新闻成因以及防范对策 文献综述
虚假新闻成因及防范对策文献综述前言: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而近年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欺骗了受众。
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将失去开展的根底。
因此,面对全国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我们要将抵抗、防范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决的职业信念。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对策这几点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展了整理和归纳。
一.定义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解释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在我国学术界最具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队新闻学的根本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虚假新闻的定义谢佐认为,虚假新闻是“徒具新闻之‘名’而无新闻之‘实’〞。
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那么。
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关于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
综合各学者们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比拟全面并且很有深度。
其中,很多学者强调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内部原因,重视了内因的作用,这对后期提出虚假新闻的管理的对策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1.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水平低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就有“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一线记者对自身要求不到位〞。
[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五篇模版)
[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五篇模版)第一篇:[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同时也给新闻的社会公信力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虚假新闻伴随新闻的产生而产生,应该说虚假新闻的产生与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但由于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却给新闻真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所谓“自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微博虚假新闻成因新闻真实一自媒体时代自媒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微博也是其一种重要方式。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一种传播媒介要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仅用了14个月。
微博以其平民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关注,成为了时下越来越多网民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截止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用户渗透率达到36.9%。
微博作为自媒体发展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对传统新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留下了隐患。
2011年《新闻记者》杂志中评选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微博新闻也位列其中,微博首次被列入被打假行列。
自新闻产生之时,虚假新闻也就伴随产生了。
虚假新闻与互联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新的特点。
(一)发布新闻主体多元化,商业网站和个人进入新闻发布领域,网络把关弱化。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
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标题】时政新闻虚假报道案例研究【正文】尊敬的读者:时政新闻报道是社会各界对国家政策、国际关系、人民生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解和判断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虚假报道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加深对时政新闻虚假报道问题的认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案例研究,以期更好地引导媒体力求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时政新闻。
第一例,某媒体对一位政要的言论进行片面解读。
在这则报道中,该媒体无视该政要的发言背景和全文内容,以及相关政策的细节,仅凭片段文字进行解读,对政要的言论进行了夸大和断章取义的处理,导致公众对政策的认知产生误导。
第二例,某媒体编造了一起涉及多个国家的重大事件。
该媒体在报道中罔顾事实,将虚构的情节宣称为真实的事件,加之运用煽动性言论和夸大表述,误导公众并激起社会情绪,严重扰乱了社会稳定。
第三例,某媒体在一起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频繁使用不实的图片和视频剪辑。
这些图片和视频剪辑不仅与事件实际情况相悖,还通过拼接、编辑等手段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场景,误导公众对事件的认知,破坏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虚假报道危害巨大。
首先,虚假报道误导了公众对时政新闻的理解,使得公众对重要政策和事件的判断产生偏差,影响社会公正和民众的对政府的信任。
其次,虚假报道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社会情绪波动,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最后,虚假报道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为解决虚假报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媒体应强化自身媒体职业道德,坚守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严禁虚假报道的出现。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报道行为,保护公众知情权。
此外,公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众应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对时政新闻的分析和鉴别,不盲从、不人云亦云,避免被虚假新闻所误导。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监督作用,并对虚假报道事件进行曝光,促使媒体反思和改进。
在未来,我们希望媒体、政府、公众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工作,增强公民的传媒素养,推动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的问题日益突出。
2020年是世界范围内对抗虚假新闻的关键一年,各国学者和机构纷纷展开研究,试图找出虚假新闻的根源,并提供应对之策。
本报告即为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的综述,旨在总结各方学术机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帮助公众了解并有效对抗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的定义与特征虚假新闻,又称为假新闻、假消息或谣言,一般指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新闻报道或信息传播。
虚假新闻常常伴随着夸大、歪曲、断章取义以及恶意篡改等特点。
三、虚假新闻的来源与动机2020年的研究表明,虚假新闻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编造、盈利目的、恶意攻击、政治目的等。
个人编造虚假新闻通常是出于无知、好奇心或恶作剧心理;盈利目的则是指有些人通过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来获取点击量、广告收入等经济利益;恶意攻击的虚假新闻主要是通过散布不实信息来抹黑或诽谤某个个体或组织;而政治目的则是指政治势力操纵虚假信息以达到破坏社会稳定、影响选举结果或控制舆论等目的。
四、虚假新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 影响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虚假新闻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诸多危害,包括但不限于:误导公众判断和行为、破坏社会稳定、造成民族、宗教、种族、地域等社会矛盾、触发恐慌等。
因此,对虚假新闻的危害必须引起公众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2. 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公众的新闻素养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公众对新闻的辨别能力和新闻素养,可以有效减少公众对虚假新闻的容易相信和传播。
3.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编造、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进行追责和惩罚,从源头上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4. 强化媒体自律和监管媒体行业应当加强自律,规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督,及时处理虚假新闻的问题。
5. 倡导多元化媒体和信息来源通过倡导多元化的媒体和信息来源,公众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减少对单一媒体或渠道的依赖,提高对虚假新闻的识别能力。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综述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
虚假新闻产生伊始,便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虚假新闻”的文献,从1984年至今,共有911篇。
这些文献大多从虚假新闻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与其他新闻类专题的文献相比,研究虚假新闻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目前研究虚假新闻的学者,大多从事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职业,因此,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看,他们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
但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现象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虚假新闻,因此,就目前文献反应的情况看,学者们还没有对虚假新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学者对虚假新闻及虚假新闻管理的界定还不充分,涉及到虚假新闻管理外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的内容也不够深刻。
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对虚假新闻的管理从属于公共物品管理,但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综合判断,即“虚假新闻”属于准公共物品;受众对“虚假新闻新闻”的消费模式基本符合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模式。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范畴。
“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范畴内。
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
媒体行业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监管政策
媒体行业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监管政策一、虚假新闻问题的背景与影响虚假新闻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捕捉读者注意力和赢取点击量成为主要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机构和个人故意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给公众带来了巨大危害。
首先,虚假新闻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
当人们无法确定真相时,他们往往会受到迷惑,产生焦虑与恐慌情绪。
其次,虚假新闻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秩序。
特别是一些敏感话题或有争议性事件,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群众对立和冲突。
最后,虚假新闻威胁了言论自由和民主价值观。
只有真实且可信的信息能够支持公众参与社会决策以及表达个人观点。
二、虚假新闻问题的原因1. 商业利益驱动:一些媒体机构为了获取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不惜制造虚假信息来吸引观众。
2. 缺乏职业道德:一些记者或编辑缺乏职业道德准则,以致出于种种原因散布虚假消息。
3. 案例炒作:某些媒体会通过夸大或歪曲事实来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关注度。
三、监管政策的必要性与挑战鉴于虚假新闻的严重影响,监管政策成为保护公众利益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方面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公共舆论和新闻自由是一个相对复杂而敏感的领域。
权衡言论自由与对虚假信息打击之间的平衡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其次,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出现了更多传播渠道和更快速度。
因此,跨国界和跨平台的监管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四、加强虚假新闻监管的对策1. 完善法律框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虚假新闻行为的界定、处罚和追责机制。
2. 加强媒体自律:各媒体机构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把关信息真实性。
3. 增加监督力度:政府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查处虚假新闻行为来打击其传播。
4. 提升公众素质:教育公众如何辨别虚假新闻,增加其对媒体可信度的认识。
五、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虚假新闻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在解决上需要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
新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新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新闻业务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重要影响,还改变了新闻信息获取和消费的方式。
本文旨在回顾新闻学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数字时代对新闻业务和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与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
许多学者对互联网对新闻产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斯蒂芬妮•克拉克(Stephanie Clark)在她的文章中指出,互联网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自由,但也带来了信息可信度的问题(Clark,2018)。
另外,新闻传播学家迈克尔•巴斯特(Michael Bastos)认为,互联网为大众媒体提供了更多选择,并赋予了公众更多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Bastos,2016)。
二、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崛起也对新闻行业带来了重要影响。
杰克•赖利(Jack Railey)和大卫•肖尔斯(David Schols)在他们的研究中探讨了社交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框架和内容的变化(Railey & Schols,2017)。
他们指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实时新闻报道的机会,但也可能制造虚假信息和陷阱(Railey & Schols,2017)。
此外,约瑟•法尔科和马修•麦克格儿(Joseph Farco & Matthew McGeever)的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新闻内容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对新闻客观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新的挑战(Farco & McGeever,2019)。
三、虚假新闻与信息可信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虚假新闻和信息可信度问题日益严重。
克莱尔•沙迪(Clare Shade)和斯图亚特•伊斯巴得(Stuart Isbader)在他们的文献综述中指出,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并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重大挑战(Shade & Isbader,2018)。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一、引言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虚假新闻问题愈发突出。
媒体中的虚假新闻不仅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也损害了媒体行业的信誉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就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策略。
二、背景:虚假新闻横行1. 虚假新闻定义与形式虚假新闻是指散布错误或失实信息,并冠以“新闻”标签进行传播。
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编造事实、断章取义、无据传言等。
2. 脆弱的监管环境在广义上讲,虚假新闻是由于监管缺位所导致。
当前未能制定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来约束和惩罚虚假报道,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化。
三、原因分析:为何虚假新闻层出不穷?1. 利益驱动媒体行业面临经济压力巨大,追求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许多媒体的首要目标。
某些不道德的媒体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流量,往往不惜公开编造虚假新闻。
2. 缺乏专业素养与责任感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深度思考和负责任的态度,以赶时髦、迎合民意或个人立场作为选题依据,片面报道事实、忽视多元声音。
3. 社交网络传播加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促进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此外,信息传递速度太快导致故意或无意中误传虚假消息。
四、虚假新闻带来的问题与影响1. 严重破坏舆论生态虚假新闻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影响了正确舆论形成。
这种情况下,公众容易陷入误导、产生焦虑或恐慌情绪。
2. 损害行业信誉和品牌形象虚假新闻的持续出现导致公众对整个媒体行业的信任度下降,媒体机构的声誉受损。
这不仅给媒体行业带来永久性影响,也可能引发舆论对整个媒体行业进行广泛批评。
3. 社会稳定受到冲击虚假新闻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涉及敏感、具有社会冲突性的事件。
它们扩大了矛盾和分歧,并损害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五、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策略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媒体行业。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渠道出现了显著变化,传统媒体逐步被融合、交互化和交织成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新闻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随之而来的是虚假新闻的频繁出现。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忽视,因此研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一、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现状融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社交媒体成为传播虚假新闻的主要平台。
虚假新闻围绕热点话题、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等话题编造,煽动情绪、引起话题关注,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和不安。
《2018融媒体虚假新闻报告》显示,60.8%的受访者曾遇到过虚假新闻,74.4%的受访者认为虚假新闻触及面广、危害大。
二、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原因1.社交媒体快速、自由的传播特性。
用户可以自行发布内容,不受严格的审查和审核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2.社会焦虑情绪的滋生。
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积累,民众对官方信息和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感加深,难以保证真实信息的信源和渠道。
3.商业利益驱动。
某些新闻从业者、机构或企业出于营销目的,编造、散布虚假新闻,引起公众关注,在市场竞争中追逐商业利益。
三、融媒体虚假新闻的对策1.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约束机制,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规范用户的行为。
2.增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提高其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较少被误导和利用的可能性。
3.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和批评,强化公共议题的讨论、引导和疏导,推动社会重视信息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4.加强法律的规范和惩戒力度,加大对散布虚假新闻、炒作骗取流量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构建相应法律的实施机制。
总之,对于融媒体时代虚假新闻问题,需综合治理,从政策法规、教育宣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增强管理的科技支持力度,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保障公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切实维护舆论环境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综述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
虚假新闻产生伊始,便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虚假新闻”的文献,从1984年至今,共有911篇。
这些文献大多从虚假新闻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与其他新闻类专题的文献相比,研究虚假新闻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目前研究虚假新闻的学者,大多从事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职业,因此,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看,他们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
但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现象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虚假新闻,因此,就目前文献反应的情况看,学者们还没有对虚假新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学者对虚假新闻及虚假新闻管理的界定还不充分,涉及到虚假新闻管理外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的容也不够深刻。
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对虚假新闻的管理从属于公共物品管理,但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综合判断,即“虚假新闻”属于准公共物品;受众对“虚假新闻新闻”的消费模式基本符合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模式。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畴。
“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畴。
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
2.虚假新闻的定义佐认为,虚假新闻是“徒具新闻之‘名’而无新闻之‘实’”。
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中这样写道:“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二)虚假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定义直接反映了新闻“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很多学者认为,与新闻真实性相悖的虚假新闻的特点,自然是“虚”和“假”了。
良荣教授把虚假新闻最突出的表现概括为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
(三)虚假新闻的管理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虚假新闻的管理这一概念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研究。
但根据黎明在《公共管理学》中对公共物品的论述和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大众传媒的一些涉及到虚假新闻外延的论述,可以认为虚假新闻属于社会准公共物品畴。
因此,对虚假新闻的管理的问题就属于公共管理畴的问题。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包括“报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
郭庆光在书中指出,大众传播是生产信息的产业,并且这些信息具有商品属性。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关于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外部原因和部原因。
学者们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并且很有深度了。
其中,很多学者强调了虚假新闻产生的部原因,重视了因的作用,这对后期提出虚假新闻的管理的对策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一)外部原因根据学者的论述,与社会整体环境有关的不可控原因属于外部原因。
其中,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是最大的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本文综合归纳各学者对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把学者们在文献中涉及受众媒介素养、社会心理、传统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风气包括党风等方面的原因归为社会原因。
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指出:“随着受众兴趣逐渐转向社会新闻,即使记者编辑主观上有正确引导的意图,但往往经不住精彩‘事实’的诱惑”,“当生活的深层意义被高密度、快节奏的物质性容填平之时,以真实、现在完成时态的面貌出现的有意思的新闻,便为受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和松弛,赋予一种现实感很强的生活意义”。
除了以上学者提到的社会文化原因外,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了社会风气层面的原因。
保卫在《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那伦理学讲座之五》中概括的虚假新闻产生原因的第二条是社会原因。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党风不正造成新闻失实,产生虚假新闻的另一种表现是压制批评……结果造成群众不敢说真话,记者难以写真话,报纸无法登真话的不正常情况”。
保卫还明确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
2.政治原因许多学者在涉及到虚假新闻产生的外部原因研究的时候,更多提到的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并且已经深入分析;只有个别学者提到政治方面的原因,但事实上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存在。
学者在文献中提到的政治原因主要指个别虚假新闻制造者以政治原因为借口制造虚假新闻。
保卫在《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那伦理学讲座之五》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三大原因,其中第一个是政治的原因。
他在文章中这样阐述:“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他还指出:“在我们的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目前,把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政治原因联系起来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但这些学者的理由也很充分。
政治原因确实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部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部原因就是与制造假新闻以及新闻行业直接相关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原因,最突出的部原因就是媒体管理机制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1.媒体管理机制不完善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提到“媒体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市场”,“媒体竞争环境和队伍结构的变化,使虚假新闻更加突出”。
“媒体部管理不完善,对虚假新闻缺乏有效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防假新闻的合力”。
在《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一文中指出,有一些“名人”利用假新闻来炒作。
他们通过当事人出来辟谣,甚至与造谣者对簿公堂来促使他们的“人气”上升,达到一己之利。
虹在《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一文中提出媒体对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获取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2.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水平低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以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力丹还指出:“另外,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的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
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就有“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3]、“一线记者对自身要求不到位”。
虹在《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一文中也提出新闻工作者本身的问题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新闻传播观念方面,由于不正确地理解了新闻的宣传功能,特别是在新闻策划时主观意识过强,主题先行,使得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被采编人员的主观意志所掩盖”。
保卫在《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那伦理学讲座之五》中指出:“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作风不踏实造成的”。
三、虚假新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学者们在文献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目前虚假新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他们从新闻学的角度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深刻了。
这些问题涉及的围很广,综合归纳为法律、制度方面、管理机制方面、管理措施方面和新闻从业人员教育方面的问题。
学者在文献中提及的问题,总体来说都是从新闻学的角度谈的,而没有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更没有把虚假新闻的管理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畴,从而也就没有利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来管理虚假新闻。
从文献中提及的频率看,目前大多数学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方面,而对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只触及管理科学的外延,缺乏系统性。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虚假新闻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重点。
1.法律制度舒云、项国雄两位学者在《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对策》一文中表示,我国急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新闻法规大部分都是强调新闻工作者有新闻采访的自由,而对于新闻工作者逾越本职工作的责任方面的相关法律则少之又少”。
虹在《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认为,新闻传播领域缺少法律的规和严格的制度约束,“对于那些有意识地炮制假新闻的人和媒体来说,现在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制裁他们,以致于胆大妄为,不惜‘冒险’”。
此外,吴献举的《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守勇的《浅析新闻公信力的缺失及对策》、的《假新闻缘何屡禁不止》、康成来的《从“06年十大假新闻”谈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缺失原因》等很多文献中都明确提到,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呼吁尽快出台《新闻法》。
2.行业制度目前,学者们对虚假新闻管理的制度研究已经很到位,相关的文献数量很多,质量和很高,并且很多新闻界知名的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权威的阐述。
吴谷平在《防虚假新闻,重在制度建设》中指出:“虽然一些地区针对捏造假新闻的问题,出台了新闻职业资格一票否决制,但从总体来看,对这一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执行上并不坚决,无形中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1.管理的主体不明确非常遗憾,到目前为止,专门针对虚假新闻的监管主体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缺,就更谈不上对监管主体的权责进行研究了。
根据吴献举的论述,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国务院对虚假新闻都有管制的责任和权利。
吴献举在《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中这样写道:“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处措施,国务院制定的《出版管理条例》中也有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