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综述

虚假新闻是经济快速发展、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产物。虚假新闻产生伊始,便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虚假新闻”的文献,从1984年至今,共有911篇。这些文献大多从虚假新闻的界定、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与其他新闻类专题的文献相比,研究虚假新闻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此外,目前研究虚假新闻的学者,大多从事传播学或新闻学相关职业,因此,从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看,他们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但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现象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虚假新闻,因此,就目前文献反应的情况看,学者们还没有对虚假新闻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者对虚假新闻及虚假新闻管理的界定还不充分,涉及到虚假新闻管理外延的文献相对较少,研究的容也不够深刻。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对虚假新闻的管理从属于公共物品管理,但根据部分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综合判断,即“虚假新闻”属于准公共物品;受众对“虚假新闻新闻”的消费模式基本符合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模式。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畴。“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畴。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

2.虚假新闻的定义

佐认为,虚假新闻是“徒具新闻之‘名’而无新闻之‘实’”。

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中这样写道:“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二)虚假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定义直接反映了新闻“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很多学者认为,与新闻真实性相悖的虚假新闻的特点,自然是“虚”和“假”了。

良荣教授把虚假新闻最突出的表现概括为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

(三)虚假新闻的管理

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虚假新闻的管理这一概念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研究。但根据黎明在《公共管理学》中对公共物品的论述和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大众传媒的一些涉及到虚假新闻外延的论述,可以认为虚假新闻属于社会准公共物品畴。因此,对虚假新闻的管理的问题就属于公共管理畴的问题。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包括“报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

郭庆光在书中指出,大众传播是生产信息的产业,并且这些信息具有商品属性。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关于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外部原因和部原因。学者们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并且很有深度了。其中,很多学者强调了虚假新闻产生的部原因,重视了因的作用,这对后期提出虚假新闻的管理的对策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一)外部原因

根据学者的论述,与社会整体环境有关的不可控原因属于外部原因。其中,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是最大的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

本文综合归纳各学者对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把学者们在文献中涉及受众媒介素养、社会心理、传统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风气包括党风等方面的原因归为社会原因。

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指出:“随着受众兴趣逐渐转向社会新闻,即使记者编辑主观上有正确引导的意图,但往往经不住精彩‘事实’的诱惑”,“当生活的深层意义被高密度、快节奏的物质性容填平之时,以真实、现在完成时态的面貌出现的有意思的新闻,便为受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和松弛,赋予一种现实感很强的生活意义”。

除了以上学者提到的社会文化原因外,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了社会风气层面的原因。

保卫在《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那伦理学讲座之五》中概括的虚假新闻产生原因的第二条是社会原因。“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党风不正造成新闻失实,产生虚假新闻的另一种表现是压制批评……结果造成群众不敢说真话,记者难以写真话,报纸无法登真话的不正常情况”。

保卫还明确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

2.政治原因

许多学者在涉及到虚假新闻产生的外部原因研究的时候,更多提到的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并且已经深入分析;只有个别学者提到政治方面的原因,但事实上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存在。学者在文献中提到的政治原因主要指个别虚假新闻制造者以政治原因为借口制造虚假新闻。

保卫在《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那伦理学讲座之五》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三大原因,其中第一个是政治的原因。他在文章中这样阐述:“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他还指出:“在我们的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目前,把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政治原因联系起来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但这些学者的理由也很充分。政治原因确实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部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部原因就是与制造假新闻以及新闻行业直接相关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原因,最突出的部原因就是媒体管理机制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1.媒体管理机制不完善

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提到“媒体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市场”,“媒体竞争环境和队伍结构的变化,使虚假新闻更加突出”。“媒体部管理不完善,对虚假新闻缺乏有效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防假新闻的合力”。

在《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一文中指出,有一些“名人”利用假新闻来炒作。他们通过当事人出来辟谣,甚至与造谣者对簿公堂来促使他们的“人气”上升,达到一己之利。

虹在《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一文中提出媒体对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获取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2.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水平低

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以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力丹还指出:“另外,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的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

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就有“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3]、“一线记者对自身要求不到位”。

虹在《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一文中也提出新闻工作者本身的问题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在新闻传播观念方面,由于不正确地理解了新闻的宣传功能,特别是在新闻策划时主观意识过强,主题先行,使得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被采编人员的主观意志所掩盖”。

保卫在《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那伦理学讲座之五》中指出:“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作风不踏实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