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动力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开展与落实有赖于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的制度保障和坚实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独特历史、文化和国情,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课程思政之主旨就是强调将学校教育的所有课程都纳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范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

课程不仅肩负着知识传递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进行价值观的传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需要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以高校课程作为育人载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2.课程思政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都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将其培养成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强国栋梁。

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结合各学科培养目标的特点,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有效激发人才培养价值的生成与显现。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做到“思政”与“专业”的有效相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3.课程思政是体现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水平不高、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强调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提倡加强政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小学生。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教师角色、多元化课程、师生互动、政治素质教育、学生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在改革创新中也不断探索前行。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信息化的影响,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他们受到的外部影响也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人生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行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研究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涉及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

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育。

思政课程的演变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的演变、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探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演变思政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提升,思政课程不断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革。

最初,思政课程起源于传统的德育课程,着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引领。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程逐渐从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不再只是灌输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增加,思政课程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程也逐渐融入到学校各个方面,如学生社团、志愿活动等,形成了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

思政课程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政课程不再只是一门传统课程,更成为了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2 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研究实施方案

思政课研究实施方案

思政课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思政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研究实施方案,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确定。

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提高教学效果;4. 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教学大纲。

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强化实践教学。

结合社会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互动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4. 加强师资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思政课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加有力度和深度。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领导支持。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为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完善教学条件。

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的教学条件建设投入,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加强监督检查。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思政课教学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作为高校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知识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往往过于侧重于内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践性。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和动力,觉得这门课程脱离了自己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将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研、举办座谈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

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该强调其现实意义,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方式单一化,缺乏多样性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大多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倦情绪,也难以激发其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推广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社团组织,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存在着一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缺乏专业性和深度;有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还有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不公平、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上存在偏差。

这些问题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学校可以通过完善选拔机制、注重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等方式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科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引领。

五、评价方式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在当前的考试取向下,思政课往往被一些学生当作一种功利性课程。

论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促使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由专员向全员、由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转变。

然而,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重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建立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管理与制度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考评体系。

关键字:教师;课程思政;问题对策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并不完善,多数高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对症下药提供解决措施,从而为从教学实施层面扫清“课程思政”建设障碍提供参考。

一、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专业思维定势影响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过程中的“表面性”与“硬融入”,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够好。

其中,教师的专业思维定势是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影响了教师进修“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首先,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与思政课“术业有专攻”,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把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人为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了划分。

意识决定行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偏差直接导致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时的消极懈怠。

其次,“课程思政”的要义在于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那教师对课程设计、教案的编制都要打破原有的逻辑,这意味着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挖掘课程内容,这对本身已经比较完整的授课体系来说是一次重新建构,部分教师为规避困难和挑战选择消极应对,这种原有的工作习惯与思维一定程度上成为推行“课程思政”的阻力。

(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课程思政”效果“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关键在于适当的思政要素的选择,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思想敏锐度,更需要教师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而现实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

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 1 9卷第 2 期
长 沙 民政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unlo hn sa Sc lWok C l g . ora fC agh oi r o ee a l
Vo _ 9 l 1 No 2 .
21年 6 02 月
Jn 2 2 u . 01
传 统 思政教 学 向 空 间思政教 学 转 变 的动 力机 制分 析


即空 间思政教学包括空间课堂教学、 空间交流互动 政教学提出了挑战, 了应对挑战 , 为 要求传统思政教学 动。 必须转 向依托 网络 , 实现空 间思政 教学 , 以迎合 9 O后 和空间作业及考试三种形式。 大学生 的心理 特点 , 便教 师及 学生 的教学 和学 习 。 方 2 1 年, 0 0 我校开始在全校师生中推广使用世界大学 城 ,全校所有师生均有属于 自己的世界大学城 的账 号和
是 因为 “ 目前 为数众 多 的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网络课 程 的
学是 一 革命”是对传统思政教学的挑战。 场“ , 那么在由传
统思政教学向空 间思政教学 的转变 中 ,到底是什么力 量 在推动这场教学变革 呢? 二 、信息技 术 的发展 是推 动传统 思政 教学转 向空
间教 学 的外部动 力机 制
花缭乱的网站中, 了—个国内最大的可I 出现 航
学的开放教育网站——世
助互 贼, 世界大学城是_ 座虚
的所教所学及 自己的兴趣爱好创建了左侧栏 目, 上传了
拟的网络大学, 依托WE 2 云计算技术, B. 0 实 睡 绪 、 实 课程资源, 建立了群组讨论 , 并且通过更改空间背景、 空 名管理 , 集合了国内许鹭谊 渐 优质的教育l 源, 助 间横幅、 资 以互 建立空间导航等进行了空间美化 , 2 1 年上 从 0 1 互学、 交流分享为理念, 促进了信 息 技术深度融人 到教育的 半年开始,我校每位教师都开始建立 自己的空间资源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的需求,亟需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创新,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创新方向和思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过研究成果,旨在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些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缺乏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思维需求。

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乏兴趣,认为这些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一些学生甚至存在着思想上的消极倾向,对课程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方案

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方案

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方案摘要:伴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思政课的地位日趋突出,其作用也越来越发挥。

思政课的成功实施,以及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升,都不可或缺,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方面,需要更新和完善。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进行细致分析,分别是绩效评价,讲师权限,激励政策和技能补贴,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思政课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课程,存在着丰富的学术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升非常重要,只有掌握这门课程的学术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而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存在,为有动力的思政教师提供了更完善的指导服务。

了解此问题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了解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首先是绩效评价,它是衡量老师的能力水平,而这也是思政教师的激励的核心所在,它是激励思政课老师不断努力的基础,也是保持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升的保障。

接下来是讲师权限,它是老师在教学管理中的权威,对于激励思政教师来说,获得教学管理权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合理安排权限。

此外,激励政策是激励思政教师意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使思政教师有更大的动力投入教学,而且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对思政教师进行激励政策的实施,以奖励优秀思政教师的教学表现,同时也可以促进思政教师学术研究工作的发展。

外,在教学技能补贴方面,学校可以针对思政课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支持其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教材研发,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总之,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以激励思政教师自觉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实现思政课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研发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路线图

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研发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路线图

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研发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路线图202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全国中小学发挥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制定的实施“路线图”,也是基础教育领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求的“路线图”。

《意见》“突出关键地位、强化统筹实施、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的工作原则,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问题意识。

1.立足新时代“国之大者”,着力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关键作用古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后继有人”是事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创造人间奇迹。

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中华民族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飞跃。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必须回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报告高屋建瓴地确立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特别是教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需要高质量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高质量人才依靠的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因此,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立德就要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育人作用。

从总体上看,德育课程基本做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资源,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基本上实现了德育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初步做到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机衔接贯通和合理梯次推进,大体实现了课程教材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相互协调。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机理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机理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机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大中小一体化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传统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机理。

思政课是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思政课的开设和推进,可以实现大中小一体化的目标和效果。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机理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思政课的集成和优化,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机理在于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大中小一体化教育通过整合学校内部教育资源,使思政课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

在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中,各学科之间可以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机理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思政课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载体,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接受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篇示例:思政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

而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则是指将大学思政课与中学和小学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互相促进。

这种思政课的一体化模式有着特殊的机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的机理在于优势互补。

大学思政课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中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大学思政课的内容,因此大学思政课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通过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的互相辅助和共同促进,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一、本文概述1、介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思想、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然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单教学资源不足等。

因此,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

需要高校和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

2、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方面,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一、引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许多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师理论水平不够等。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1. 内容过于单一化当前,高校思政课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

此外,缺乏对当代重要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全面解读和讨论。

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们对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认知的机会。

2. 教师理论水平不够一些高校教师在思政课上存在着理论水平不足的现象。

他们对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不深入,无法提供学生全面客观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判断。

同时,在演讲技巧和互动性方面还有改进空间,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降低。

3.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思政课的内容被认为是非常理论化和抽象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参与度较低。

由于缺乏实践支持和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不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4. 考核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核主要是以书面考试为主。

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估,并更加重视思政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综合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1. 教师教育与培训不足在中国高校系统中,思政课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往往接受过程法、专业方向知识培训较少,并缺乏独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类授课相关性培训的机会。

这导致教师在思政课授课时遇到困难,无法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

2. 体制机制不健全在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中,往往更加强调学术成果和科技创新。

这种体制对于思政课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因此,高校没有足够动力来关注并推进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环境与氛围不利于有效教学当前,在高校中存在着功利化教育倾向,追求分数、文凭而非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
2024-01-06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 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 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评估 •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提高高校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其在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 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 学生的需求,需要进行创新。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的创新与实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思维能力提升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表 现,评估其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是 否得到提升。
价值观塑造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 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政课 程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 变化,评估课程对学生 价值观塑造的效果。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内容与方法
评估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恰 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2
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03
教师教学激励机制
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团队,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 升整体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 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和改革,提 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引导
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2期余兵:基于CI战略的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分析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秀娟唐召云(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世界大学城是一个资源共享型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依托世界大学城,思政教学实现了由传统思政教学向空间思政教学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传统思政教学转向空间教学的外部动力机制。

"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推动传统思政教学转向空间教学的内部动力机制。

与传统思政教学相比,空间思政教学是一场革命。

[关键词]空间思政教学;传统思政教学;信息技术;“90后”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 71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2)02-0099-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04-16李秀娟(1978-),女,山西运城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唐召云(1963-),男,湖南怀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部长、教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空间思政教学是相对传统思政教学而讲的,所谓传统思政教学,最初的表现形式为黑板加粉笔型,后来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广泛应用到思政教学中,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思政教师逐渐放弃了黑板,把自己上课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的PPT ,用PPT 代替了黑板加粉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从原来的80后转变成了90后,同时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单纯的PPT 教学存在着信息量单一、无法时时和学生互动等缺点。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断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挑战,要求传统思政教学必须转向依托网络,实现空间思政教学,以迎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方便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一、什么是空间思政教学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站中,出现了一个国内最大的可以让大家互助互学的开放教育网站———世界大学城,世界大学城是一座虚拟的网络大学,依托WEB2.0云计算技术,实行共建共管、实名管理,集合了国内许多高校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互助互学、交流分享为理念,促进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为个人及机构建立了一个功能强大的资源共享型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实现了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引言作为一门关于理论、道德、法律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综合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教育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内容单一化、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师群体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二、内容单一化1. 只着力灌输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应用当前的思政课在内容设计上过于注重纸上谈兵式的讲解,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应用。

很多教材和教师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上进行传授,缺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无法真正理解其实践意义,使得思政课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2. 缺乏多元化的内容和教材形式在绝大多数高校中,思政课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都较为单一,内容格式也相对固定,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导致了思政课的内容呈现方式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学生容易出现厌倦情绪。

同时,由于缺少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化教材内容设计,在思政课传递核心价值观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障碍。

三、传统教学方式1. 单向灌输式授课模式目前大部分思政课仍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授课模式,即教师主导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能力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在这种模式下,过多依赖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解释,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产生“应试思维”和被动学习现象。

同时,缺乏互动交流也限制了思政课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2. 缺少实例引导和讨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少有关于社会热点、实际案例以及个人体验等方面的引导和讨论。

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跨界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性。

如果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入实际问题,并围绕其展开深入探讨,将使得思政课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尝试开展课程思政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一定要将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在课程教学当中融入进去,这样才能够形成协同的效应。

这要求的是中职院校的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关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当中,在深入的分析课程内容教学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应用,展开科学的分析,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的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以外,还需要关注到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有效引领。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师育人的功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1.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真正的在专业教学的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增加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内容,教师要努力的对思政的元素进行有效的挖掘,对思政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搜索。

即使有了一部分思政内容,但是在推行的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教师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很多的困惑,甚至感觉到无从下手,或者是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当中强行的植入这些内容,有的时候也是照搬照抄,归纳下来可以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第一方面的问题就是思想认识是不到位的,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一直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下,无法顺利的进行。

在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里面存在着的一种现象,就是更加重视教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培育,他们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培育仅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不关他们的事情,思政教育就是政治教师的事情,和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联系。

专业课的教师重视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待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却仅仅只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的将思政内容的融入,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落实下来。

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能力水平不高,课程思政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的教学核心。

对于中职院校的领导人员来说,课程思政是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个新任务,也是对于他们所提出来的新要求,他们之前并没有在这方面的经验没有教学的指导,往往也只是对照下发的文件进行方案的设定,没有在这方面落实一些新的举措,也没有进行发展的新思路。

课程思政 机制

课程思政 机制

课程思政机制课程思政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机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机制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课程思政机制的意义课程思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程思政机制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又能够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课程思政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再次,课程思政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思政机制的主要方式和方法1. 课程设置上的创新。

高校可以在各个学科的课程中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中加入网络安全和信息伦理的教育等。

2. 教学内容上的融合。

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文学课程中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等。

3. 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

三、课程思政机制的建设路径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对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内容、创新、学习兴趣、改革、发展方向、师资队伍、教学质量。

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提出对策,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需要丰富课程内容,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内容单一是指思政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注重灌输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新颖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7-09-20[作者简介]张文(1972-),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思政课教学面临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动力提升的关键是从教学定位、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模式上进行系统性改革,形成良性的动力激励机制。

认识教学动力的来源、特性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机理,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激发教学主体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动力;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3-0017-05University Education一、动力不足:现实困境与成因思政课教学动力不足,源于两个现实困境。

“沉闷的课堂”———不得不改的教学模式。

总体来说,我国的大学课堂比较安静甚至沉闷,难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对话交流,更谈不上思想的争辩交锋。

典型表现是学生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教师提问得不到积极回应,陷入“有问无答”的窘境。

为打破僵局,甚至有教师自掏腰包有奖问答,这种无奈之举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却让大学课堂陷入尴尬与危机之中。

思政课面临同样的困境:教师“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学生漠然无视,“到课率”、“抬头率”低,“替课族”、“手机控”、“睡觉党”充斥其中,拍照点名防逃课也是治标不治本。

有学者将其归因于传统教育模式“基因性缺陷”:“老师习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热衷于接受老师传授的标准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既不需要提出问题,更不会去质疑老师给出的答案。

”[1]如何打破沉闷的课堂,唤醒“沉默的大多数”,让大学课堂回归本真?根深蒂固的“基因性缺陷”,光靠改良式教学改革收效甚微,需要源于教育理念的“课堂的革命”:由给定唯一标准答案的“结果性”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过程性”教学,改变“有讲课,无对话;有提问,无争论;有思考,无启发;有互动,无交流”的状态,从教学定位、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模式上进行系统性改革。

“失去灵魂的卓越”———对本科教育的反思。

这一提法源自美国教育家哈瑞·刘易斯对美国的本科教育为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市场影响而忽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的反思,“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

“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他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2]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状,相应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教学因而成为“副业”。

教师不愿在教学中投入过多精力,因为教学“费力不讨好”,不出成果,尤其是评价体系所要求的具有“显示度”的硬性成果指标,这是教师教学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核心。

“现代大学具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

”[3]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动力机制:结构与运行机理“力,形之所以奋也。

”(《墨经》)“形”是指具体的物体,“奋”是动的意思,力是使物体开始或加速运动的原因。

动力,简单说,就是促使物体运动的力量。

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

”[4]所谓结构分析,就是确定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方式以及结构形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行为,进行方法论意义的探讨。

教学动力是激发主体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能动性,是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实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的动因和推力,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因素。

教学动力是多种动力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共进的联动系统,不同类型的动力相互促进与制约,形成合力,产生动能。

教学动力从主体上分为教(师)动力和学(生)动力;从形式上分为思政课教学动力机制研究张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17直接动力和间接动力;从来源上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从功能上分为强动力和弱动力。

具体来说,教学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目标、兴趣、成就、责任、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国家战略、社会评价、家庭期望等,依次形成三个动力层,呈现“圈层”结构形态。

1.核心动力层(原动力)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心理地位和目标定位。

“有志者,事竟成”,有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

“志:意也。

从心之聲。

”(《说文解字》)只有“心之所往”,人才会动心、用心,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教学规律。

作为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心理地位和目标定位普遍偏低,这是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对此,要从承担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现实意义。

更重要的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抛开成见,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必修课。

教师的心理定位同样重要,现行的评价体系、学生厌学、生活压力等客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上的追求。

教师对教学没有热情、激情,学生就很难对课程学习产生感情。

只有教师用心教,学生才会用心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需要改善管理模式,加强人文关怀,由量化服从的刚性“制度管理”向民主合作的柔性“人本管理”转变;完善评价制度,真正把教学作为考核的首要内容,促使教师调整从业心态,重塑职业目标。

兴趣是动力结构中最活跃的因子,有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这种“喜好的情绪”和精神满足能够促成教学主体有效互动和教学风气良性循环。

在笔者所做的相关调查中,“趣味性”是第一诉求,学生希望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外部特征产生的兴趣,感性成分居多,反应强烈但持续时间短;间接兴趣是认识到事物的价值、意义而产生的兴趣,理性成分居多,更为稳定持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忽视发展其间接兴趣,热衷于用新故事、新说法甚至社会流行的段子吸引眼球,这些充其量只是枯燥课堂的调剂、点缀。

“求知是人的本性”[5],对大学生来说,应培养其间接兴趣,激发其求知本性,让其形成由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建构性学习”。

教师对教学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和感染力,能够克服职业倦怠,自我激励并激励学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力图实现目标的心理意愿。

成就(结果)侧重外在评价,体现社会认可;成就感(体验)侧重内心感悟,体现自我认同。

大学生开始追求以“成长”为标签的综合性成就,“做最好的自己”的动机强烈,“自我实现”需求凸显,注重内心体验和实在收获。

成就感是积极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获得尊重、得到肯定、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战胜困难都会让人产生成就感。

当人获得成就并体验到成就感时,就会自我强化,催生更强的动力以获取更高的成就,这是动力循环累加效应。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需要创设一个生态教学环境,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给予适度的压力、适中的挑战、适当的鼓励、适宜的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就体验。

对教师来说,照本宣科、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很难让人有成就感,只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乐于接受质疑和挑战,才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体验。

责任是一种职责、使命或任务。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的自觉意识,这种自我约束力量是一种很强的内驱力。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强化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真正认同、接纳并将这种意识、心理转化为信念、行动,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责任源于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有担当是社会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也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是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表现;具有责任意识,还要培养责任能力,做到愿担责、敢担责、能担责。

教师在教学中尽职尽责,则是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和榜样示范。

价值是客体(属性、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教学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教学相长是教学主体相互满足的价值实现状态。

如果教学达不到价值预期,学生就会产生心理抵触,用逃课、睡觉、玩手机等方式进行宣泄抗议,这种消极情绪所裹挟的无价值感会迅速蔓延,影响教学氛围。

有价值的课堂才有活力、生命力。

对学生来说,学习一种方法,掌握一项技能,改变一种观念,明白一个道理,参与一场论辩等,只要有助于个人成长都有价值。

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价值传递和增益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经验的增加、方法的改进、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对科研的启发促进都是重要的价值回馈,如果教学只是重复性“卖旧货”或自导自演“唱独角戏”,教师就会缺乏价值感而动力不足。

2.中间动力层(传动力)中间动力层构成教学动力系统的中控和中枢,有连通、传导和提振作用,促成动力间的互动与啮合,是决定动力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参数,能够保证系统良性运行并直接影响核心动力的强度和趋向。

教学内容是关键的动力项,内容有意思,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老师今天讲什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选择,决定了他们会不会携带不相关书籍、作业“备用”。

思政课不仅要留住学生的人,更要留住学生的心。

大学生需求趋于理性务实,迫切需要提升社会经验和各项素质能力。

所以,“讲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讲道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原理)、“讲规则”(规则意识)、“讲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18University Education式)、“讲问题”(正视问题的态度、分析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讲经验”(经验的总结提升)。

内容设定要确立教学主旨、主题、主线,将教材内容与学术研究、社会现实进行融合提炼,找到最佳的教学切口,合理构建教学体系,避免虚化、泛化、俗化。

大学课堂应有大视野、大情怀,既能剖析理论难点又能直面社会痛点,回应学生疑点;既有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哲学追问,又有回归人和生活本身的现实关切。

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运用得当。

近年来,教学改革趋于常态化,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网络直播课堂等教学方式都已应用于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乏“赶时髦”的盲目跟风,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内容与方法本末倒置。

教学方式应当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实行“差异教学”;教学风格应当个性化,避免千人一面,陈旧老套,应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教学品牌,实行“特色教学”;教学语言应当生活化,将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构建多元、对话、包容的话语体系,忌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忌指山卖岭高谈阔论,忌简单粗暴训诫说教,因为“惩罚和空洞的说教都是教育无能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