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_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过程与方法: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一、知识串珠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A.凝(níng)重停泊(pō)婆娑(suō)起舞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C.噩(è)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D.祷(dǎo)告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序幕掩映装修心智健全B.陈迹管治易帜终生难忘C.终结废墟隐秘表情茫然D.窒息退役紫荆惊俱万分3. 背景寻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奥斯维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

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二、交流展示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级中学石金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己朗读文本品味全文2、合作探究文章的重要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视频剪辑导入新课:(另附后面)大家看到的就是73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1、标注清文章的段落。

2、速读全文,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回答(2)教师明确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见闻和感受3、参观者们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1)学生回答(2)师生共同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4、文章中写了参观者的什么样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填写下面的表格5、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阴森恐怖可怕杀人魔窟……6、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集中营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的?•震撼人心的议论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背景材料参观集中营----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表现7、简单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侧面烘托细节描写三、合作解决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法西斯如何残杀受难者,但是却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和极深的震撼,主要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精彩的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四人一组讨论: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是什么?并分析表达效果。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分析(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这是一个中外新闻报告文学单元。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

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

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

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重在“博观约取”,提取文中重要信息。

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都具有新闻的基础常识,也有较强的文章理解概括的能力。

他们关心时代发展,能够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及价值。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

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

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

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

(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

(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系列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预设: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主体(4--15段)结语(第16段)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明确: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⑵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正视历史,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2学情分析
1、复习初中知识,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会正视历史。

2、通过情景创设、研读引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灵活地开展教学。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潜心品味语言,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新闻的价值意义。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学习新闻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导入
“ARBEIT MACHT FREI”——“劳动带来自由”,这本可用来赞美劳动和自由的可贵,但由于放在了一处人间地狱,便具有了对劳动和自由的莫大讽刺和侮辱。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那段与这句口号有关的黑暗历史。

2【活动】初步感知
看视频,烘托气氛,了解背景,为理解文章内蕴奠定基础。

3【练习】整体把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明确:
全文共16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一、学习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并且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4、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5、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讲析,了解新闻的创作背景。

2、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学习本则新闻的写作手法。

3、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通过教师归纳总结,明确本则新闻的社会意义。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二)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到法西斯的罪行,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法西斯在年前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个什么地方呢?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
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

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

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环节二)在线思考: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

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

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

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

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

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

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课后习题
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