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后白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枣核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枣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同学们对课文中的枣核有什么印象?它代表了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象征意义、对比手法等。
(2)分析枣核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寓意。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枣核”为主题的小作文。
(2)学生互相评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枣核》,编写一个以“枣核”为主题的故事。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列举出至少五种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人物形象分析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分析。
3. 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枣核》,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六至第十章)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第六至第十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文言文阅读,作者崔护,内容主要讲述了晋代名士潘安与徐干之间的关系以及潘安的生活经历。
本文的难点在于词句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潘安的生平和徐干与潘安的关系;(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名词、谚语等文化知识;(3)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文中的句子和词语。
2. 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能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陌生词语和句式进行分析理解;(3)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文物,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丰富性。
2. 预习指导(15分钟)(1)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材料中尝试阅读一些文言文,提高其阅读能力。
(2)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古代文化有关的知识,如古代诗词,古代典故等等。
3. 阅读分析(3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文章,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结构,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材料,讨论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涵义。
4. 口语表达(2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并彼此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可以是评论或者总结,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析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在讨论中反复思考文化和文言文的关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图文配合-通过展示古代文物,让学生更贴近古代文化,并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枣核》是生动、形象的小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艰苦生活、顽强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她所具有的坚韧和勇气,为学生的性格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榜样。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枣核”这一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平等、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向上的力量。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2.能够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度日而奋斗、学习的艰辛与汗水所换来的美好生活;3.能够通过本文深化对勤奋和毅力的理解,特别是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品质;4.能够等价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深化认识,训练语言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 必须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掌握彝族孩子的生活情况。
2. 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生存而努力寻找资金的苦难历程,深刻体会勤奋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的敏感度和素养的重要性。
掌握等值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语言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意识。
二.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
“枣核”故事的情景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奋斗、勇气和毅力的典型案例。
为了将这一情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考虑到情境的修辞,即应该如何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融合。
2. 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定期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与事实相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3.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种难度层次的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角色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 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生词和短语列表3. 相关背景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核》,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列表,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运用生词和短语。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角色形象分析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
《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重点难点梳理
重点
理解枣核的象征意义,体会文中 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 。
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枣核这一具体 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人物 和情节。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变化以及枣核的象 征意义。
拓展阅读
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 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和延伸思考,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4
评价与反馈机制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
注意听讲和记录
小组合作与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 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数字化图书馆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 书籍和期刊杂志等阅读材料。
网络课程资源
挖掘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和学习内容。
在线互动平台
利用在线互动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和讨 论,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校园文化活动融合
读书节活动
01
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组织《枣核》相关的阅读推广和交流活
定期测评及成绩分析
定期测评
每个单元或容的掌握情况。
成绩分析
对学生的测验或考试成绩进行分 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需要 改进的地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
考。
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 化的辅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
枣核[教学目标]1、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重点难点]1、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
2、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样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由于思乡心切,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
她要枣核干什么用呢?就让我们快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板书课题)2、预习检查(1)检查生字词。
(组内完成)(2)交流你所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以及你对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受。
(全班交流)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2、合作探究,研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件上的问题展开讨论:A你从哪里看出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的?B枣树应该很普遍,想了,开车去看一看,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对同窗来说有什么意义?C同窗的家庭事业都如意,可她“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D不管是后花园同窗的精心布置,还是她“再三托付”我带来的枣核,都寄托着同窗对故土的依恋和思念,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E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的一切都可以做题啊,如小凉亭、睡莲等等,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小组合作展示,全班交流。
——活动一3、品写作手法,说以小见大爱国主义是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变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用小小的枣核来变现海外华人恋乡、思乡这一情感,在写作手法上叫“借景抒情”,即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
枣核【教学目标】1、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增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用细小的生活材料,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
说明: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
文章中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然寄托在了一颗枣核当中,后花园中的美景更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具体再现。
中美两国是自一九七九年开始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后,美籍华人才有机会可以回国探亲,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再审视、咀嚼本文,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依恋故土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2、难点:作者如何将爱国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加以表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说明: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有感情地读、反复地读是体会人物情感的有效方法,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更深入地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民族感情。
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枣核是全文的线索,还可以以枣核作为悬念和推进悬念的线索,以“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的步骤体会枣核虽小,却让海外游子时刻牵挂,体会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练习举隅】1、你欣赏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吗?如果喜欢,请你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2、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为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学案(新版)苏教版
六、枣核【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设置的悬念,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2.品读课文,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感情。
【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和文章的主题。
2.透过词语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它们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抄写两遍。
蹊跷.()殷.()切嫣.()红山坳.()萧乾.()玛瑙.()()睡lián( ) fàn( )舟心jìng()qián()艇蜻tíng() qiā()指一算2.朗读课文两遍,标好小节号。
一、导入课文,疏通字词。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三、质疑问难,明确深意,把握感情。
四、品味语言。
五、探究引申【课后作业】1.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 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 ________。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教案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教案枣核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枣核【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人物深沉感情的写法。
2.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1.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难点:学习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人物深沉感情的写法。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一、从简介作者开始,导入课文1.萧乾:1979年的9月,已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途。
他用一个老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组成了《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
1980年5月,分为10篇在人民日报上连载。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股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的情况(亮出投影,检查读音是否正确,并对字形进行一分钟记忆,后测试)蹊跷掐嫣掀嵌三、归纳文章在黑板板书的结构上,让同学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相见前托人带枣核相见后友人倾吐思乡之苦歌颂民族的伟大,深化主题四、阅读感悟1.听读老师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本段关键性的词语:“再三”“枣核”“蹊跷”点出文章设置的悬念(提问后板书)。
2.a.让学生读2—4节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表示年龄的关键同语,并推断出老人有多大年龄?(风烛残年,七十多岁了)b.找出友人得到枣核后有何举动,找出一个关键的“动”词来,并体会友人的情感。
3.找一小组同学从第五节读到倒数第二节,每人读一自然节,并要求学生划出表达友人思乡活动的心理和思乡方式的句子,再次体会友人的心情。
再者,找出友人要枣核的答案。
4.总结上述课文,结束此课。
问:a.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何?——枣核b.开始设置悬念的结构有何好处——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1【教学目标】能利用网络解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搜集加工资料,探究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1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2创设情境: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
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老师可简单介绍网页的框架3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反思3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二.合作学习——专题合作探究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1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
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2教师可在讨论区内指导学生及时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枣核
【目的要求】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1、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完成学案预习内容
二、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板书:课题,作者)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四、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
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复习课文
2、完成“探究·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1、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3、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
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
.............,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
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