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中。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考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点指南】本节主要考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能够从江南经济的开发、庄园寺院经济的盛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间经济交流等方面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把握此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江南农业的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状况:掌握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造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社会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1、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在魏晋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动乱多发生于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

而南方则相对安定。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征。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阶层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间,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朝时逐渐衰落。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地主凭借其拥有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有了迅速的膨胀。

由于战乱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地主庄园又大量隐匿人口,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土地、劳动力的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

高三历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一周强化沪教版

高三历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一周强化沪教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掌握基础知识:佛教的传播;法显;道教的创立和发展;范缜和《神灭论》;《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刘徽;祖冲之;马钧;《齐民要术》;五言诗家;南北朝民歌;书法的发展;绘画六法。

要求认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2、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真正具有世界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佛教的传播1、佛教传入的过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是西汉时期通过西域这条路线。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汉末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使伊存到长安,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正式记录。

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使到大月氏,邀请天竺僧人到洛阳,并用白马驮回一些佛经及释迦像,并且在洛阳专门修建了白马寺,这说明佛教的影响已深入宫廷。

魏晋时期佛教在我国广为流传,南北朝更为盛行。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⑴整个魏晋时期战乱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寻找既能满足精神寄托又能从精神上统治人民的工具。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

与此同时,各族人民苦于残酷的剥削压迫和社会动荡也希望精神上有所安慰和寄托。

⑵佛教的教义主要有:宣扬“神不灭”论,以为“人死精神不灭”,说死后能重新投生“来世”。

宣扬因果报应,认为生时皆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要求“行善”、“修道”,布施功德为来世积福。

要求不杀生,清除欲念,专务清静,归于无为。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考纲解读:(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与产生的影响。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分析其历史作用。

二、复习方案:(1)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表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作用。

(2)本专题所涉史实多,时间跨度大,要注意加强记忆,要认识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国家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知识线索:四、知识梳理: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条件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曹军败给孙刘联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魏(洛阳)220年,曹丕。

2.三国鼎立蜀(成都)221年,刘备。

吴(建业)229年,孙权。

(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230年,孙权派卫温首达夷洲(台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注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二、南方经济开发1.时期:东汉末——六朝时期(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古都:建康)2.开发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劳动力(最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气候)3.意义: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目的 :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措施 : (1)迁都洛阳(2)社会生活: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学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作用: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表现:“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南北“互市”注:南方经济开发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五、 知识拓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具体表现:(1) 五胡内迁: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汉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第三单元_魏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_魏晋南北朝

王 羲 之 《 兰 亭 序 》 帖 卷
2、绘画
⑴、曹不兴,三国时期画家,是我国佛像画 的始祖。 ⑵、顾恺之,东晋画家,是这一时期最著名 的画家。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图》。 ⑶、这一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龙骨翻车(灌溉工具)
水 磨 模 型
水 碓
牛 耕
牛耙图
⑵、兴修水利
苍陵堰 新丰堰
吴兴塘
东 晋 南 朝 江 南 水 利 分 布 图
句章汉堰
图例
2、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水碓、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深耕细作、积粪肥田 后来还传播到南方。
民族融合的途径及突出事件
1、民族迁徙 突出事件:西晋时五族内迁,汉族南迁 2、政治斗争或民族冲突 突出事件:北方各族之间的战争(淝水之战) 3、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交流 突出事件:南方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4、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分布图 北 方 民 族 南 迁
——《广弘明集》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诗歌的成就
⑴、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 的过渡。 ⑵、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建安七子,是建安
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 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 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等。 ⑶、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
6、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 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 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 ⑶、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 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 展的政策。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旧人教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旧人教版)

请回答:①材料1的开头反映了什么现象?
佛教盛行。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 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 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 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 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 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2: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 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 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 也。──《神灭论》
一、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208年
为 以 后 形 成 三 足 鼎 立 的 局 面 奠 定 基 础
统一全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曹操 为什么会失败的呢?
3、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220年, 曹丕建立魏, 定都洛阳
221年 刘备建立蜀 定都成都
222年 孙权建立吴 定都建业 三足鼎立正式形成
请回答:
②“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封 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
僧、尼和白徒、养女“皆不贯人籍”。 人头税的收入大减。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 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 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 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 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 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2: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 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 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 也。──《神灭论》

3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

3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

总特征4点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经 济
江南的开发(原因、表现、影响、启示)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丝织、冶炼、制瓷、造纸)
商业(北方缓慢、南方活跃)
发展的原因(4点)
文 化
表现:科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经济:社会经济与江南开发
1、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2)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战乱少,较稳定; (3)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 生产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10、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C、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 条件 11、从六朝经济开放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 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的改革开放,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 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 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 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
领域 书法 人物 蔡邕 钟繇
王羲之 绘画 顾恺之
代表作 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 隶书转化为楷书
《兰亭序》;书圣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曹不兴
石窟艺术
佛像画始祖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 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011级 高三历史 高考必胜资料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011级 高三历史 高考必胜资料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index.php /1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和社会经济●考点扫描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西域许下封建土地国有制稳定社会秩序豪强地主485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土地不得买卖土地占有权使用权自耕农艺师民族融合江南中原士族寺院商品经济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农作物三吴洞庭鄱阳湖成都平原平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农耕规模畜牧业恢复发展马钧水碓水磨孝文帝河西走廊辽东地区品种产量襄邑洛阳八辈之蚕蜀锦相州百炼钢灌钢青瓷白瓷洛阳长安建业扬州商品经济北魏●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剖析重点难点1.江南农业的开发(1)基本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

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

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

(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

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李)冲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 卿议之。太后曰:“立三长 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 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何为而不可?” (魏书
李冲传)
• 1、设立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 • 2、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均田制是李安世提出。规定:男子15岁以上 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为备休耕,露田中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 官。桑田不必还官。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 耕牛授田30亩,限四牛。地方官按官职大小 授给公田,剌史15顷,县令6顷。
史 实 辨 析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 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 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 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 不可能打“魏”的旗号。
西晋、东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户数
魏 蜀 103万 28万
人口
443万 94万
兵力
60万 10.2万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 晋 内 迁 各 族 分 布 图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 鲜 卑 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 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 鲜卑 匈奴 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 羯 羌 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 氐 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 反晋。
二、八王之乱
3、走向分裂--八王之乱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 终于439年。起始与西晋 相叠,后期与北魏相叠。 十六国主要是由“五胡” 建立的,但也有部分汉 族政权。 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 呼,指此期立国较长的 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 几个政权年代较短,不 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 的代-北魏亦未计入。 除立国川蜀的成(汉) 外,其余十五国均在北 方。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引言分析1.引言指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社会动荡不安。

②分裂战乱中,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新成就,都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④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又一时代特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引言纵览了同一时期的外部世界。

①这一时期,西欧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的时期。

②罗马帝国(大秦)分裂,而后西罗马帝国灭亡,一些日耳曼人先后在此建立了许多封建小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最为著名。

从此,西欧跨入了中世纪。

③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社会较稳定,经济较繁荣。

④西亚、中亚地区一带的波斯萨珊王朝取代了安息。

印度的笈多王朝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封建关系在印度开始形成。

⑤东亚的朝鲜、日本也各有发展。

高考范围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①江南经济的发展②屯田制、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玄学③道教与佛教④唯物论思想家⑤文学和艺术近五年高考试题(一)全国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3.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军队战斗力不强B.军事指挥不当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A.鲜卑B.匈奴C.羌D.氐5.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D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二)上海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6.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B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段的要求8.“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后果,相似点是DA.封建王朝走向衰落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地方出现割据势力D.生产破坏人民遭殃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A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4.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 A.鲜卑B.匈奴C.羯D.氐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5.“豪人之室,连禁数百,青田满野,奴婢千群,待厨万计,……琦路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B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三)广东卷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41.简述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发展变化,(7分)并说明其原因。

高三历史教学素材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4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三历史教学素材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4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4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同期的世界亚洲1、波斯萨珊王朝2、印度笈多王朝魏晋南北朝3、朝鲜“三国〞时代4、日本大和国家建立欧洲1、罗马帝国分裂2、西罗马帝国灭亡3、法兰西王国建立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一、江南农业的开发1、概况①区域六朝开发初跃进,江东①扬子②达粤闽。

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盆③多粮囤。

②垦荒江南蛮荒多於地,南迁农民技先进。

开垦荒地勤劳作,鱼米之乡渐有名。

③种植兴修水利多工程,作量种植量激增。

北方作物南引种,产量提高民欢欣。

2、原因①政策六朝统治举措新,奖励耕织劝农耕。

安抚农民兴水利,农业发展国安稳。

②劳力技术汉末农民初南迁,两晋末年民南进。

南方劳力达百万,技术先进勤耕耘。

③民族融合南迁荆扬④达粤闽,各族交融似家庭。

各族人民齐开发,南北经济趋平衡。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受挫原因秦汉北方为中心,过度开垦源人增。

水土流失劣环境,汉末魏晋战乱频。

五胡⑤内迁多畜牧,中原农耕屡废兴。

2、恢复发展北方政权图振兴,重视农业渐复兴。

①工具水碓水磨谷加工,马钧翻车灌溉勤。

深耕细作积肥粪,技传南方农兴盛。

②水利渠堰堤塘魏兴复,三国经济魏至尊。

水田通渠勤浇灌,北魏孝文曾诏令。

③开发边疆开发边疆图强盛,河西走廊亦牛耕。

辽东各族勤耕作,中华各族立功勋。

三、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丝织为主纺织业,三国发展最典型。

曹魏织造设机构,襄邑某某为中心。

吴国育培八辈蚕,缫丝质量超前人。

蜀汉蜀锦美精致,行销吴魏受欢迎。

2、矿冶业冶炼技术又精进,百炼成钢技又进。

灌钢合炼生熟铁,相州⑥军刀天下闻。

某某龟兹见石油,蜀某某原多气井。

油气照明又治病,北周石油焚敌军。

3、制瓷业制瓷技高好前景,南方青瓷多器皿。

形制美观技北进,北方白瓷初诞生。

4、造纸业两汉造纸初发明,六朝造纸量激增。

取代简牍利书写,南北造纸四中心。

某某长安纸白滑,建业某某纸薄平。

四、商业1、北方魏晋六朝多战争,南北商业两分明。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二)表现:项目内容农业江南开发区域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表现土地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较多,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特点三吴最发达,鄱阳、洞庭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意义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原因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

、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业,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

北方恢复特点①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有所缓解。

②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表现①新农具新技术:A曹魏时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B 水催、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C西北嘉峪关已用二牛一人或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

D深耕细作,积肥肥田。

②兴修水利:A曹魏:兴修了许多渠堰缇塘。

B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③开发边疆:开发了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

手工业纺织丝织为主,曹魏在丝织业中心襄邑、洛阳专设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行销吴、魏。

冶铁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魏晋时期,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把生熟铁合练成钢的灌钢法。

制瓷①南方:盛产青瓷,其技术后来传到北方。

②北方:创造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造纸①纸张白度增加,平滑细腻,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②北方洛阳、长安,南方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商业①不少城市遭破坏,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②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门类时期科学家成就地位或特点数学魏晋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为了维护特权,土族过分夸大土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8、关于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幻想摆脱痛苦。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宜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
7、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若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则长达61年.这种鼎立局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种倒退。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乱,则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州的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河南北,但都有很大进步。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基础。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吴、蜀二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地理因素:在依步兵,以骑兵为惟一机动力量的时代。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刘备进入益州.”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因祁山”,处处设防,暂时承认对峙局面。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知识探微大事年表重要人物三吴地区 洞庭湖 鄱阳湖 成都平原 劝课农桑 奖励耕织 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翻车 水锥 水磨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渠堰堤塘 河西走廊 辽东地区 八辈之蚕 蜀锦 百炼钢技术 灌钢法 青瓷 白瓷 简牍 极限理论 圆周率 齐民要术 禹贡地域图 水经注 灵魂不灭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寺塔 神灭论 建安文学 蒿里行 七哀诗 悲愤诗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山水诗兰亭序 黄庭经 佛像画 登池上楼 鲍照 采桑度 敕勒歌 木兰辞 楷书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石窟寺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3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3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目标]1.掌握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政治交替的基本特征,联系东汉以来的政治局势,从分裂与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变化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和线索。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及三国统治政策,正确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3.分析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特点,认识其短命面亡的因素。

4.掌握东晋与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局势,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总体格局的变化及原因。

5.结合具体史实,分析、理解、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特点。

6.掌握从三国到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变化趋势,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认识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7.全面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特点,理解文化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要点梳理]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时限从公元220年至589年。

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基础上,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三国鼎立的格局。

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但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西晋短命而亡。

在东晋建立偏安南方的同时,北方和西南先后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混战局面。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后发动淝水之战,被东晋打败,延续了南北对峙局面。

随后南方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北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又顺应和加速了民族融合潮流。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而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周灭北齐又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

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势力逐步走向鼎盛又开始衰落,使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现出官僚门阀特色。

2.封建国家的分裂国家的分裂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应该从下面几方面把握。

(1)形成分裂的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中央政局的混乱、军事割据集团的形成和混战是形成分裂的历史原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撰稿人: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八中骆志煌相关资料一.知识结构导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三国鼎立北方统一:官渡之战, 200年三国鼎立:赤壁之战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蜀: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吴:221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马钧发明翻车蜀汉:减轻赋税,奖励农耕,蜀锦驰名吴国:农业、手工业发展,特别是造船业发达西晋统一短期统一: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南北,316年,西晋结束五胡内迁:东汉始,匈奴、鲜卑、羯、氐、羌族陆续内迁西晋初年,五胡居住在今甘陕晋升及河北、辽宁、长城以南广大地区南北对峙东晋:317年司马睿建立政权,建都建康北方十五国十六国西南成汉重大事件: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南朝四朝更替:宋、齐、梁、陈开发江南士族衰落北朝更替: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民族融合:民族迁徒联合斗争友好往来孝文帝改革文化成就南朝疆域变化示意图二.阶段特点1.政治特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质上是东汉以来封建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尽管当时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西晋是我国历史上统治短暂的统一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西晋迅速灭亡。

(3)随后,西晋皇室后裔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偏安一隅。

同时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割据政权,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北方的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企图统一南方而失败。

(4)东晋以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南朝末年,南方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5)继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也统一了黄河流域。

此后,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不久又分裂,这一局面持续到北周统一北方,为隋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经济:这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四次统一,所以经济呈现破坏和恢复交替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与当时的民族状况,西晋末年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及其影响;北魏孝帝改革的历史条,改革的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西南等地区的民族融合。

2.能力与方法通过西晋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战乱情况进行分析,培养他们逐渐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北魏孝帝改革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和影响,分析评议北魏孝帝及其改革,培养他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的思维能力,并且逐步掌握把历史人物、历史事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与论证、表达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在中国历史上各族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北魏孝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帝改革。

难点: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时安排一时。

前准备教师:历史地图《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北魏孝帝改革内容与作用简表、关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材料。

学生:收集、整理当代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和睦相处的事例。

在有条的情况下,走访当地民族事务部门或统战部,了解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回顾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着重说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与内地的关系,导入新(至于是采取提问方式,还是采取讲述方式,则视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五胡”的内迁东汉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

他们原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越过了农牧分界线,迁徙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出示地图《西晋末年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

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大多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

他们的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复杂,但这些民族本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化交流,各族杂居必然使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数百万人入居中原地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输租调”,“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还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据记载,魏晋之时,太原一地“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

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秦、雍六州民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之类的记载多见于史。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相继发生,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步伐。

(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理解西晋的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各族的剥削与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关于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情况比较复杂。

教师不必多作处理,如学生问及,可略作解说)2.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十六国”由于西晋统治集团火并厮杀和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争夺的战场。

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这个时期,上起304年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下迄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

在这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

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淝水之战的)。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

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人力凋残,百姓愁悴”,给各族人民带无穷的灾难。

另一方面,由于相互征战、强迫流徙、百姓流亡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有部落组织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而且民族布局被打乱,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在混战中,强吞弱,一些民族贵族割据势力被摧毁、被削弱,而且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知识分子。

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二、北魏孝帝改革(指导学生阅读本目。

把补充历史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把已学知识、补充历史材料与本目内容融为一体。

在进行指导时,要求学生:一是把北魏孝帝改革的内容、作用制成表格,二是要求学生写出读史笔记,笔记的字长短不限,可以是两三句话,也可以成。

但都应紧扣本目内容,有感而发)1.北魏孝帝改革的历史条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北魏孝帝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

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他们进入以农耕明为特点的、封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先进化,接受封建统治方法与制度,也是历史的必然。

2.北魏孝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内容作用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赃枉法颁布均田令,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农民必须交纳赋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户也成为均田农民,促进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

对后世土地制度有很大影响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化学习汉族化,仿照汉族典制度和生活习惯,改汉姓,说汉话,仿南朝冠服,与汉族通婚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消除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隔阂3.北魏孝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魏孝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行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改革也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使北魏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从此,北方的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北魏孝帝的改革为后统一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1.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民族是指由共同通用语言、共同生活区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化心理联系起的群体。

经过四百多年,原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中原先进化成为大家接受的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化与物质明带到了了中原,后,这也成了汉族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

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采取“抚”的政策,即“南抚夷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出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

三国时期,吴国境内还散居着一些越族人,他们在南方区过着农耕生活,孙吴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南方。

由于长期民族融合,他们与汉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很少有差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教学过程说明】本节属于“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教学与否”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做法。

“北魏孝帝改革”一目,内容不难理解,宜采取阅读法,“十六国”与“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涉及理论问题较多,宜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有新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阅读“北魏孝帝改革”时,要指导他们写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几种:其一,提要式的笔记,即把书中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作出摘要,这有助于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其二,制作图表与表格,按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整理书中的内容,这有助于理清脉络,逐渐学会综合的方法;其三,写出评议与感想,它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思维特质,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

教师如能认真阅读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主集》第38卷),将会对自己读书学习与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很有启发作用。

阅读法教学应当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探究阅读方法为重点。

【背景资料】车驾南伐……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zhen,发轸,出发,起程),高祖(孝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sng,启颡,叩头)于马首之前。

……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

动而不成,何以示后。

……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中土,机亦时矣。

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征,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北魏孝帝太和)十有八年(494年)……革衣服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