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符合TIA的特点
1. 起病突然 2. 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 3. 持续时间短暂,颈内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 14分钟,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8分钟, 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4. 恢复完全 5. 反复发作
按发作特点鉴别
阵发性,非位置性 Meniere病 偏头痛 前庭神经元炎 淋巴周围瘘
颈源性眩晕
颈部外伤、肌肉痉挛历史 只在颈部旋转时出现 转椅试验阳性 (Fitz-Ritson) 病人主诉不能平衡而不是旋转性眩晕 上颈部本体觉的过度刺激 可以伴有BPPV或Meniere病
椎基底动脉TIA
眩晕,伴有神经症状 复视 共济失调 猝倒发作 构音不良 瘫痪/物理/麻木 头痛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供应区域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脉
颅底血管结构
后循环
后循环——椎动脉(vertebral arteries)
后循坏
. A. PCA (P2) PCA (P1)
SCA Basilar A.
AICA
PICA Vertebral A.
后循环——小脑动脉
PICA – medulla, inf cerebellar peduncle, inf cerebellar surface AICA – pons,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lat cerebellar surface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Consensu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医生看法
获得证据(meta, RCT) 共识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流 ——与《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商榷
李建章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14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673-5110(2010)21—0001—03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 (或)低灌注,引起脑血流量低于脑生理需要所致的全脑或 区域性代谢障碍,引发波动性、轻度脑功能障碍而无明确 定位体征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这是一个在高龄人群中 的常见慢性疾病,是结构正常的脑血管与严重急性狭窄、 闭塞的脑血管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的血管结构,是正常脑功 能与发生偏瘫、偏感、偏盲、失语,甚至昏迷脑功能或 (和)组织损害的急性脑衰竭间的以轻度脑功能损害为主的 中间状态。
图8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细,且与 基底动脉不相连接。左侧颈内动脉及后循环与右侧颈内动脉 间形成侧支循环。患者仅有头晕沉感
(第七种表现:双侧颈内动脉不显影)
MRA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均有严重不规则 狭窄。男,77岁。语言减少、思睡、反应迟钝、记忆力差1年 余。智力差,吸吮反射阳性,左侧掌颌反射(+),无神经缺失 体征。
1 “缺血”问题 就缺血二字来讲可如下解读(图1)。说明在后循环缺
血中,不仅包括有急性完全性缺血的急性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也应包括有慢性不完全性缺血,即突显 除血管性痴呆外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或慢性脑低灌注。其实 在原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 ciency,CCCI)疾病的诊断名称中,就已经突出了“慢性” 和“不足”的含义。必须强调,慢性脑供血不足无论从病 理生理演变过程或临床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慢性”决不等 于急性的TIA及脑梗死;“不足”决不等于能导致神经体征 发生的短暂或持续、完全或相对完全、完全可逆或相当可 逆的血供停止。
最新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心电图、心动超声和心律检测是发现心脏 或主动脉栓塞来源的重要检查,特别是对 于不明原因、非高血压性PCI者重要。
颈椎的有关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选 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四: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1: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治疗 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PCI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
果,因此对PCI的急性治疗应基本等同于前循环缺 血性卒中的治疗。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 治疗模式。对起病3小时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静脉 rt-PA溶栓治疗。有条件者可行动脉动脉溶栓治 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对所有不合适溶栓 治疗且无禁忌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100- 300mg/d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 治疗指南。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 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 段脊髓。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制定 了后循环缺血共识,主要介绍后循环缺血 的认识、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 现与诊断防治等。
2: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 表现
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 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PCI呈现为多种重叠 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 如在NEMC-PCR(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缺血 登记 )中,仅不到1%的患者表现为单一的症状 或体征。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眩晕、头 昏、头痛、晕厥、跌倒发作和短暂意识丧失等, 多由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周围性疾 病和精神障碍所致,很少由PCI所致。
常见的PCI类型有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 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 梗死、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 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后循环缺血
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
ICD-167.8 其它明确的脑血管疾病 脑缺血(慢性)
日本厚生省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班拟订了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①由于脑的循环障碍引起的各种自觉症状(头 重感、头晕等)波动性稍长;②不出现脑的局灶体征;③ 多数伴高血压;④眼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⑤在脑灌 流动脉可听到血管杂音。(2)CT所见:未见血管性器质 性脑病变(希望MRI检查无血管性器质性脑病变,则诊断 更为确凿)。(3)其他:①脑血管造影或颈部TCD检查 等显示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②脑循环测定示脑血 流减低;③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④确切地排除可以引起 上述自觉症状的其他疾病。
以上定义共同点:诊断标准都强调症状的 短暂性,都限定要有脑干的症状或体征, 都提出单一的眩晕不能诊断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 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 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000.Stroke,2000,31:2011-2023.
国内知名专家对PCI的争论
王拥军 2006年 支持PCI: 1. VBI=“垃圾筐”,出现持续24 h甚至数天
的VBI诊断 颈椎病=眩晕 3. VBI=历史产物 4. 共识≠指南
李承晏 2008 不宜诊断 VBI 也不太支持PCI
1.国际疾病分类中已没有“VBI”这个病名 2.按“VBI”的诊断标准事实上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
分类:脑梗死,TIA,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24h,类似RIND,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转颈后 头晕/眩晕并非PCI 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 化 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 的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 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当血供障碍而出 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 床表现。因此PCI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 形式,临床识别较难。
⑴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 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 见的情况。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 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 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 “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 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 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Vertigo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专家共识)
误区:
头晕/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BI) =颈椎病
一.背景(Background)
后循环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 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 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及脊 髓。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得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一: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定义与意义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就是常见得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得20%、1:对后循环缺血得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ischemic at 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得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就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 VBI)得概念。
可见,经典得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就是指后循环得TIA,病因上就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得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随着对脑缺血得基础与临床认识得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与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得认识,如将头晕/眩晕与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得重要原因,更有将VBI得概念泛化,认为它就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得“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与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得提高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得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得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 EMC-PCP)与研究技术得发展,对PCI得临床与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 I得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就是极罕见得情况。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ICD编码:G45.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年版)、《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2010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后循环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心功能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前庭功能检查、头颅CT、MRI(+DWI)或CTA、DSA 检查等。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共识TIA VBI PCI动脉粥样硬化肺栓塞编者按: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制定了后循环缺血共识,主要介绍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等。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1]。
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多将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2.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2-5]:⑴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⑵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⑶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⑷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临床医学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PPT学习教案
第23页/共47页
3.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 原因
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 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 险因素。
第24页/共47页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 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 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第11页/共47页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第12页/共47页
⑶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 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第13页/共47页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第14页/共47页
应加强宣教,正确认识PCI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 防观。
第44页/共47页
五.PCI几个重要认识(小结)
1. 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即经典的VBI)和脑梗死。 2.PCI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颈椎病不是PCI
的主要病因。 3.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多伴有其他表现,单
纯的头晕/眩晕极少是PCI。 4.转颈或体位变化后的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不是PCI。 5.对PCI的诊断检查、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
第35页/共47页
The Dix-Hallpike Test
第36页/共47页
CRP
第37页/共47页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 查,主要是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 最有诊断价值。
第38页/共47页
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
如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 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DSA)等,均有助于发 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也可 发现椎动脉颅内第3段9页/共和47页基底动脉近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
此后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果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做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理不规范。
上世纪80年代后,对后循环缺血的医学临床研究揭示以下要点:①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的情况;②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③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④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原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
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的同义词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⒈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
⒉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⒊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⒋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颈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产生头晕/眩晕,这种认识并未得到临床研究的支持。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可调节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
主要的、可改变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四、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
绝大多数后循环缺血呈现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和特征。
单纯的头晕/眩晕、晕厥、跌倒发作或短暂意识丧失等很少由后循环缺血所致。
五、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评估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
病史——①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因;②了解血管性危险因素。
体检——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
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
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
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发现椎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但不能成为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惟一依据。
多种心脏检查有助于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
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
六、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对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期处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同。
应积极开展卒中
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
对起病3h内的合适患者可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
有条件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
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忌证者,应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疗。
其它治疗措施可参考相关的治疗指南。
七、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依据诊疗指南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
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应探索血管成形支架术的疗效。
八、有关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⒈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
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颈椎病不是主要原因。
⒊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表现,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
不是后循环缺血。
⒋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