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
案例柯达破产原因品牌价值何在
![案例柯达破产原因品牌价值何在](https://img.taocdn.com/s3/m/2c692d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4.png)
案例柯达破产原因品牌价值何在在21世纪初期,柯达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相机制造商之一。
但是在2007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司却宣布了破产,使得这个品牌的价值也随之大幅度降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柯达的破产呢?其中有以下四个方面:1. 技术更新缺乏柯达在1960年代创立之初推出的相机技术一度领先于同行。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竞争对手开始不断地创新进步。
相比之下,柯达显得有些滞后了。
它没有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开发新技术,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2. 经营理念缺陷柯达在商业理念上过于执着于制造产品本身,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
比如柯达推出的一款新相机,其功能非常完善,但是价格却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让消费者感觉买不起或不值得购买。
这样的做法让柯达与渐渐丧失消费者信任,未能挽回市场劣势。
3. 新兴市场失误在全球西方市场已经几乎饱和的情况下,柯达需要转向新的市场寻找增长机会。
但是,在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柯达没有提供一个差异化的策略,仍然采用了一种“高端相机低端市场”的战略,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销售业绩目标。
4. 财务管理问题柯达在经济危机期间的债务太重了,而且它的负债与其资产减值的问题也是一大难点。
此外,柯达曾花费大量资金在旧业务上,而没有投资于新市场、新技术或电子商务等增长领域。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以及运营商合作带来的“影响”都对柯达产生了打击。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原因,柯达的逆转之路似乎越来越漫长。
尽管柯达相机已经走向没落和失败,但柯达这个品牌在历史上经历了多年的兴衰,凝聚了许多消费者向往和情感。
它曾经是全球领先品牌,也因此早已树立起了大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
即使柯达已经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中,但它的品牌价值仍存,也许可以激发新兴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柯达的故事告诉我们,创造、维护和巩固品牌价值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企业需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发展动力,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并且对内对外进行良好的经营管理。
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d0212d580eb6294dd886c13.png)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10工商管理1013041046 王宇超导致柯达破产保护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太成功后迷失自我,忽略了危机。
胶片时代,柯达依据其独特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设计了冲洗和打印的健全经营体系,成为上个世纪中国胶片市场的霸主。
柯达数码转型的最大障碍或失败是因为它的胶卷太成功了,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
沉浸在成功的光环下,柯达迷失了,它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即便是后来每年投入巨大的数码相机研发费用,但终因机体庞大、效率太低、固执的战略而将市场拱手相让于佳能和尼康。
2,创新是双刃剑。
任何企业的成败都是不可复制的,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每个企业、企业家都能踏准基点,错误的时间干了正确的事或正确的时间干了错误的事都不会成功,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创新如是。
柯达在需要转型的时间却固执地干起了重复投资的事儿,没有把握准趋势,再大的创新注定是失败。
3,淡漠了市场需求趋势变化,导致产品更新缓慢。
我们知道,只有那些成功转型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经营转型才是柯达迫在眉睫的事情。
柯达转型缓慢的真实原因是市场,市场才是本质,柯达中国在最辉煌的2003年前还投巨资在中国建起了8000多家胶卷彩扩点,但在云时代、物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回头看当时柯达固执的经营投资和市场战略才是其遭遇灭顶之灾的根本原因。
而错误的投资、错误的市场趋势预知并没有让柯达清醒,最终亦步亦趋地滑入连续亏损的边缘。
大企业的傲慢,大象笨重的机制,无法舍弃过去成功的光环和羽毛,对于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柯达来说,都早已是耳旁风。
正如柯达的广告语:“你只要按下按钮,其余的都交给我们!”而今按下按钮的人越来越多,但交给柯达的事情却越来越少。
柯达疏忽了消费者拍摄图片的存储习惯和用途变化,一时的创新,却被持续的创新“干掉”,这也是柯达走到今天的必然。
柯达公司衰退原因及解决方案
![柯达公司衰退原因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159033f111f18583d05ab5.png)
柯达公司衰退原因及解决方案公司简介及现状:伊斯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
于1891年在伦敦附近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
柯达公司巅峰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营业额一半以上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其中三万九千人在美国。
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设有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销售种类众多的影像产品。
2009年底,柯达关闭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彩卷品牌——Kodachrome品牌彩色胶卷生产线。
到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持续四个季度销售额下滑,且幅度均超过20%。
从此,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原因:原因一:反应迟钝,未及时转型柯达早在1976年就研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当时,柯达用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分别给访问者拍了照,那时的印象是:照片效果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数码照片的水准很差。
所以在发明数码相机之后的若干年里,柯达“冷冻”了这一技术,试图以此来延长传统胶卷的生命。
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
虽然柯达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是并没有重视其产品的市场份额,而是错误的以为,仍旧是胶卷照相机的天下。
内部控制――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
![内部控制――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14d41fa31b765ce050814da.png)
从柯达公司得到的启示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始创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该公司有摄影、医疗影像、商业影像、元器件以及显示器几大业务领域,一百多年来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和不断发展,面对激烈的技术市场竞争,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回顾柯达一百多年来的沉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前期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柯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后在1888年,伊士曼推出了柯达照相机,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
在公司成立之初,伊士曼就意识到全球民用摄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积极向海外扩展业务。
伊士曼干版公司在美国成立5年后就开始在伦敦设立销售办事处。
随后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1889年在伦敦成立,全面负责柯达产品的海外销售。
起初,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
不久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许多欧洲国家。
然而,作为长期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柯达在数字科技的冲击下,销售利润一度急剧下降。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占25%,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面对“胶卷时代”进入到“数字时代”这种市场趋势,柯达在2003年9月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即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
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措施,进行公司重组,不再向传统胶卷业务进行重大的长期投资,向消费者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等。
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其现有20%的员工,在管理层安排上也进行了人员更换。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6dc0f3941ea76e58fa049a.png)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1、过于迷恋技术主义(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负担)
2、在注重个性化的时代,批量生产的公司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3、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柯达公司受到严重拖累
4、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没有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企业缺乏生命力
5、对抗时代,只重视产品本身,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服务,犯了“市场营销近视症”失去市场
6、盲目自信,公司陷入长期麻木状态,这种失败的端倪,在公司极盛的时代便隐约可见
7、动作迟缓,相应数码产品比竞争对手晚了近10年
8、责任缺失,缺乏经营忧患观念,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转移压力,大规模裁员,收缩市场,新产品推出缓慢,导致失业人口增加,相应的商业和制造业损失惨重)
诺基亚衰败分析:
1、广告活动分散,弱化品牌印象
2、模糊定位,不利于品排忠诚(5300学生一族;7500时尚少女;7380都市白领;E71商务人士;8800成功人士)。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62c48d6eefdc8d376ee32e9.png)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柯达破产原因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柯达公司的战略失误,具体地说是重大的非技术性战略失误。
下面从市场竞争定位、战略态势选择、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四个方面阐述柯达破产的原因。
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定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
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技术和专利的竞争”,“制度和标准的竞争”。
柯达公司一味地信仰技术主义,过分依赖国际制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此攫取垄断利润,完全忽视市场的变化,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
然而,其竞争对手却在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三个阶段。
在同一个全球市场环境下,柯达公司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偏离了市场客观竞争事实。
其定位的失误,导致了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从而难逃破产的命运。
(技术环境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柯达公司早期不生产35mm的照相机,但现在这种照相机已成为产业标准。
因此,企业只有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柯达虽然拥有许多先进技术的专利,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但是没有把握住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错失市场,相当遗憾。
终究是柯达公司沉迷技术,而不具备敏锐的嗅觉,不在乎市场的变化。
)选择企业的战略态势,是企业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的基础。
企业战略态势选择的失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致命的杀手。
企业的战略态势可以归结为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性战略和混合型战略。
战略态势的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企业过去的战略,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企业文化和内部权势关系,时期性和竞争者反应。
柯达公司的选择战略态势的时候,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使战略选择失误成为必然。
首先,柯达公司盲目自信,深受其过去战略的影响。
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柯达公司破产为例
![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柯达公司破产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e2e7e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2.png)
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柯达公司破产为例
柯达公司曾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摄影和图像处理公司,但在2000
年代末经历了一系列财务危机和结构调整,最终于2012年申请破产。
原因分析如下:
1. 技术和市场转型不力。
柯达公司在数码相机和手机等新技术
出现后没有及时转型,错失了市场机会。
相反,它一直依赖于传统
胶片业务,导致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 高额成本和陈旧的生产线。
由于柯达公司的工厂建设采用的
是产业时代的理念,这些生产线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成为了负担。
此外,制造成本较高也削弱了该公司的竞争力。
3. 销售渠道和市场格局的变化。
通过专卖店和其他商店销售的
传统零售渠道逐渐被互联网销售和自助服务取代。
不变的是竞争不
断升级,品牌差异和产品质量的竞争也导致柯达公司的市场份额逐
渐下降。
4. 资本市场的压力。
作为上市公司,柯达公司需要不断的利润
增长以维持股东的利益。
但是由于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市场份额的下降,柯达公司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预期,这加大了财务风险。
5. 不合理的管理决策。
柯达公司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将生产线
外包给了其他公司,丧失了对生产关键性流程的控制。
此外,管理
层内部制度不严密,对市场和客户的关注不足,在市场和客户中已
经处于弱势,加大了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柯达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和市场转型不力、高额成本、销售渠道和市场格局的变化、资本市场压力和不合理的管理决策等。
柯达公司破产前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柯达公司破产前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17e8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c.png)
柯达公司破产前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柯达公司,作为影像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企业,曾经拥有着极高的市场份额和全球认知度。
然而,在2012年,这个拥有131年历史的公司宣布破产保护,这无疑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柯达公司破产前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1.创新能力不足:在数码时代,柯达公司的传统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
尽管公司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尝试向数码业务转型,但是其创新能力不足,无法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
2.战略决策失误:柯达公司在转型过程中,过于依赖其传统的胶卷业务,无法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革。
此外,公司在数码相机市场的定位不准确,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占据。
3.高额债务压力:柯达公司在2005年收购了数字成像公司并因此背负了高额的债务。
这些债务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而且限制了公司在数码时代的投资能力。
4.内部员工阻力:柯达公司的内部员工对于变革持保守态度,他们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业务模式,而不是接受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
这无疑阻碍了公司在数码时代的转型。
二、外部环境分析1.市场变化: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于传统胶卷的需求逐渐减少,而对于数码产品的需求则不断增加。
这个市场变化对于柯达公司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竞争压力:数码相机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来自佳能的、尼康的、索尼等专业的相机制造商的竞争,还有来自诸如华为、小米等新兴科技企业的竞争。
这种竞争压力使得柯达公司在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于数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而柯达公司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决策失误,无法跟上这个步伐。
4.全球经济形势:在柯达公司破产前后,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危机。
这使得柯达公司的处境更加困难,因为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这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总结柯达公司的破产前后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其破产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战略决策的失误、高额债务压力以及内部员工的阻力等因素。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b3f64a0029bd64793e2c4c.png)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从战略角度分析柯达破产重组的原因
![从战略角度分析柯达破产重组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eb7c02aa5e9856a56126090.png)
刘
摘
娇 刘 可
8 3 0 0 0 0 )
( 新疆财 经大学会计 学院 新疆 ・ 乌鲁木 齐
要:2 0 1 2年 1月底 ,百年老店柯达公 司向纽约南部的地 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一事在业界 引起 巨大震动。柯达公 司从辉煌走向
破 产的这一事实完美诠释 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中对企 业发展战略 重要性的界定 , 什 么都* q " v x 错 ,战略不能 出错 ;什么都可以失败 ,
个发展阶段 的具体 目标、 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 。通过 以上 内容
l 1 | 我们可以对 比致使柯达公司破产 重组原因 , 柯达 公司无论是 在战略制定、 战略 的相关风 险考 量和战略实施都存在着严重的
失误 。
一
趋势进行综合 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 上, 制 定并实施的 长远 目 标和战略规划 。 该定义 中指出了企业发展战略 的两个基本要素 , 即远 期 目标与为实现 目标采取长期措施。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为 了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企业的发展战 略首先应 当分析企业的远 期 目标 是否考虑了相关风险、是否脱 离企业实 际情况、 是否可实现 、 是否清晰 明确。只有在远期 目标 明确 、 符合企业实际情 况与可实现的情况下, 为实现 目标所实施 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投入的各种资源才能产生效益。 企业应 当在 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的基础 上制定发展 目标 , 且应 当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 、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技术发展趋势、 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 、 可利用资源水平和 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 响因素。战略规划应 当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 度, 确 定每
营企业降低财务成本 。 ( 二) 民营企业 自身应 当找出路
柯达破产分析
![柯达破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9e3811866fb84ae45c8df7.png)
诱发因素
造成柯达危机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达长期依 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 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 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 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 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 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 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 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 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 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 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 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 略转型的包袱。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 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 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 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 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 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 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 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 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 形成莫大反差。2000-2003年柯达各部 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 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 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 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 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 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 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 46%!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 “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 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 存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97869acc17552706220802.png)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公司治理理论分析柯达破产原因
![公司治理理论分析柯达破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0e658e484254b35effd3418.png)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波里和米恩斯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
他们认为,在现代企业中,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和进步,慢慢地出现了一些经济规律,那便是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慢慢地分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公司的规模扩大,原本集所有者与经营者于一体的公司老板便因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机器使用的不断智能化和内外部经济、政治等环境的复杂多变而逐渐对公司的治理感到力不从心,此时,职业经理人出现了。
而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权利分离的趋势。
然后,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大背景是公司间的诸多恶意收购的出现下,由于对抗这些恶意收购,公司管理人员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但有些措施有悖于保护公司股东利益的原则,因此,公司治理融入了如何保护股东利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公司治理也逐渐加入了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治理等一系列前沿问题。
二、柯达公司简介与问题概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乔治·伊士曼创立了柯达,他把总部设立在了罗切斯特市(纽约)。
柯达公司作为当年相机胶卷业的领头者之一。
进入新世纪初后柯达达到了公司业绩的顶峰,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直接提升了其营业额。
但进入新世纪后,其主要业务——相机的销量开始下滑。
柯达相机的销售量就如同过山车般一下跌入谷底。
由于柯达管理层的固执,柯达被相机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抛在了脑后。
一个庞大的相机王国开始衰退了。
最终,在2012年1月19日,柯达宣布虽然破产保护。
细数柯达的辉煌和最后的没落,这其中的曲折不得不令人深思。
柯达首先在数码相机领域有所建树并风光一时,但最后自己却被自己曾引以为傲的数码拉下了马。
柯达没落的原因众多。
究其主要原因,第一是公司管理层的固步自封,没有主动迎合新技术的潮流,自满于当下的市场占有和对传统技术的过于自信。
由于管理层对当时自己的技术相当自信而没有把资金购买新的技术和专利。
反而更加投入到传统的技术和旧设备的采购中,造成直接与新兴的数码相机企业的科技差距越拉越大。
柯达衰落及破产原因简单分析
![柯达衰落及破产原因简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63e3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6.png)
柯达衰落及破产原因简单分析第一篇:柯达衰落及破产原因简单分析⌝过分沉溺于品牌以往依附的产品,品牌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成为一种负资产。
⌝公司骄傲自满错失转型时机衰落:1、投资方向单一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
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3、短视的战略联盟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破产:1、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
2、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Ø indulging in departeddependent product, and thus the brand will become a burden and a kind of negative assets.Øcompany`s co mplacency leads to lose theof opportunity of transformation Decline: 1,single investment direction Fail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alistic profits and future profitcaused a lot of money for a conventional Kodak filmprinting shop equipment factory production lines and the low levels of simple repeated investment, diverted to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arket of the investment, and increase the update cost, sothe company is in an awkward situation.2, decision-making infatuated with existing advantages The past of Kodak management are tradit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rket and maintain leading positi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leaders ign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which lost new products market share due leadership.3, shortsighted strategic alliance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 be short-term market behavior or so,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competitors and partners and fuzzy strategic role.Bankruptcy: 1, Kodak has long relied on comparatively backward traditional film department, and being unresponsive to the impacts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to the traditional image department.2, the management tends to be conservative style, being satisfied with the film the product's market share and monopoly position, lackingmarket prospective analysis, and fail to adjust company operation strategy and department structure.第二篇:柯达破产案例柯达,为什么这家既重视技术创新,又重视营销创新的公司会走到倒闭的边缘呢?有人说是柯达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杀死了柯达。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2)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47559b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e.png)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2)柯达的一名发言人对此表示,该公司“不会就市场传言或猜测置评”。
消息人士称,如果柯达按照破产法第11章规定来申请破产保护,那么随后该公司将尝试通过法庭监管下的破产拍卖程序来出售其1100项专利的组合。
消息人士还称,柯达将会继续偿还债务,并在破产保护期间维持正常的运营。
一名消息人士透露,柯达仍在尽最后的努力来出售其专利组合;如果这种努力能取得成功,那么该公司将不必申请破产保护。
但该消息人士同时表示,这家拥有131年历史的前蓝筹股公司已经开始为申请破产做准备。
柯达曾在去年11月份表示,该公司用于融资自身业务运营的现金即将耗尽,除非能出售其专利组合或是能借入更多资金。
近日以来,柯达董事会中已经有三名董事宣布离职。
柯达在周二透露,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已经发出警告称,该公司将被强迫退市,除非其股价能在未来6个月时间里回弹。
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柯达股价一直都报收于1美元以下。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对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而言,企业的优胜劣汰亦遵循着均衡法则,随时有新生企业横空出世,随时有老牌企业黯然出局。
很不幸,这一次悲剧落在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头上——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该公司收到纽交所警告,如未来6个月内股价无法上涨,则有可能摘牌退市。
对于2005年以来仅有一年盈利、2011年股价跌幅高达80%的柯达而言,没落已是在所难免。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
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
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
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柯达破产分析
![柯达破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cbd32eccbff121dd368372.png)
柯达破产分析报告案例概述北京时间2012年1月19日,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美国柯达公司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以求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资产流动性危机。
柯达称,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破产法第11章,向美国一家破产法院申请业务重组。
美国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请范围内。
柯达表示,此举将加强其美国及海外资产的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负债问题,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曾经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
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案例背景简介一、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二、发展历史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
企业内部控制专题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专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ee08b5dd3383c4bb4cd2ad.png)
企业内部控制专题案例分析目录第一节美国柯达公司破产战略层面内控案例分析 (2)第二节娃哈哈公司总成本领先内控案例分析——成本管理 (7)第三节河南航空公司伊春空难内控案例分析——风险因素 (12)第四节中冶恒通投资项目内控案例分析——资金活动 (20)第一节美国柯达公司破产战略层面内控案例分析2012年1月,拥有130多年历史的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以下简称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公司始创于1880年,因生产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柯达(Kodak)”而得名,在数码相机尚未普及的20世纪是家喻户晓的黄色巨人,一度占据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曾被认为是“编制进美国历史的企业”。
但随着战略环境、战略适应和战略执行等内控战略层面缺陷的持续发酵,“柯达女孩(Kodak Girl)”、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和“柯达时刻(Kodak Moment)”等的影响力不复存在,柯达也因此而沦为数字时代被淘汰的最大科技公司。
一、战略环境分析柯达公司的破产,表面上缘于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但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战略环境的侵蚀。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为了保证对工作的全面控制,留下了一种典型的等级制度结构,包括CEO管理整个集团事务。
但一般职员也因此不愿承担风险,过于迷信领导人的权威,以至于每个人都看着上司的眼色行事,造成决策过程缓慢。
现任CEO安东尼奥·佩雷斯(Antonio M. Perez)就曾表示,“即使外面阳光灿烂,如果我说在下雨,没人敢说是天晴。
”柯达公司的研发投入非常巨大,生产工艺十分严格,专利数量和市场份额惊人,但也因此逐渐成为自满的垄断者。
1975年柯达公司的工程师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第一台数码相机,管理层的反应却是:“这非常好,但不要把这个东西告诉任何人。
”柯达公司2000~2005年间的CEO邓凯达(Daniel Carp)在总结柯达战略转型这段历史时曾表示,柯达公司希望在高端垄断数码相机的技术,但却不积极推广这些技术,从而达到延缓数码相机发展速度的目的,犯了瞻前顾后、掩耳盗铃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柯达公司得到的启示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始创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该公司有摄影、医疗影像、商业影像、元器件以及显示器几大业务领域,一百多年来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和不断发展,面对激烈的技术市场竞争,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回顾柯达一百多年来的沉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前期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柯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后在1888年,伊士曼推出了柯达照相机,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
在公司成立之初,伊士曼就意识到全球民用摄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积极向海外扩展业务。
伊士曼干版公司在美国成立5年后就开始在伦敦设立销售办事处。
随后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1889年在伦敦成立,全面负责柯达产品的海外销售。
起初,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
不久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许多欧洲国家。
然而,作为长期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柯达在数字科技的冲击下,销售利润一度急剧下降。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占25%,
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面对“胶卷时代”进入到“数字时代”这种市场趋势,柯达在2003年9月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即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
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措施,进行公司重组,不再向传统胶卷业务进行重大的长期投资,向消费者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等。
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其现有20%的员工,在管理层安排上也进行了人员更换。
在2005年1月任命了新的CEO。
通过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战略,在2010年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实现了向数字化的转型成功,基本面实现了由传统的影像业向数码图文影像业的过渡,初步完成了在数码领域的战略部署。
尽管柯达采取了很多新战略,仍无法阻止其走向失败。
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由以下几个主导因素造成的:
(1)投资方向单一
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却反应迟钝。
早在1976年柯达开发成功了数字照相技术,但在数码影像上却发展缓慢。
它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庞大投资和全球存在是公司转向数码市场的沉重包袱。
由于单一的投资方向和对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和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很多柯达彩印店不能提供足够利润,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这
是导致柯达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2)管理层满足既有成就
柯达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过去柯达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在领导传统行业时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在90年代中后期一直没有把转型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来推进,更多地沉浸于传统胶卷市场既有优势和利润的创造上,甚至认为推动数码相机产品会破坏其传统业务。
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
(3)短视的战略联盟
在市场竞争中,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受短期市场行为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随着激烈的技术市场竞争,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柯达遭遇了几家大公司的激烈竞争。
虽然柯达也与对手建立了大量的战略联盟,但是大都是服务项目的联盟,核心技术形成的战略联盟却很少。
由于柯达长期专注于传统胶片市场,在数码影像领域几乎没有技术领先优势,又怎能与对手在核心技术上建立战略联盟呢?
(4)品牌老化
柯达过去对品牌的大量投入已经使它的名字家喻户晓,在消费者心中增强了对柯达已有产品和服务的信赖和满意度。
这对增进消费者对柯达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认同和在数码领域推进品牌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消费者的需求逐渐从传统的胶片影像转移到数码影像后,柯
达品牌的市场载体日渐薄弱,开始老化。
为了再塑造柯达品牌,柯达公司建立了新的品牌标识。
然而要将消费者对柯达品牌的认同从胶片转移到数码产品上来,柯达还需在市场营销上付出更多努力,将其过去的营销努力和投入转化为其数码产品销售的推动力量。
柯达公司的失败说明了其无法成功在数码领域重塑自己的品牌。
柯达在传统胶片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它对品牌的投入、先进的技术是分不开的。
然而它却忽视了对数码核心技术的投入以及建立长远的战略联盟,使它错失了发展自己的绝好机会。
尽管后期柯达为自己的转型做了很多努力,却也阻止不了自己走向灭亡。
许多企业都应该以此为鉴,吸取教训,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