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屋论证到比较三段论论证探究计算机的理解论题解读
逻辑错误,三段论等
逻辑错误,三段论等一、自相矛盾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暗指成以公众普遍认可的定义不吻合的前提和定义。
他存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发生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使之变为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为一谈相同的概念。
3,把握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说明相近之点,抹杀相同概念之间的显然区别。
4,混为一谈子集概念与非子集概念,子集概念充分反映的就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子集概念所充分反映的就是共同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暗指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背论题必须明晰、必须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迁移论题。
暗指论题和偷换概念就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暗指论题常常整体表现为暗指论题中的某些关键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必须表述为“生育”,却被表述为了“生命”。
三、攻击辩题、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暗指论题就是违背同一律对推论运用的建议所犯的错误。
而最常用的“栽赃”存有两种:1.故意正视对方的问题;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予以振振有词的“驳斥”,然后正式宣布自己凯旋。
四、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
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个例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命题。
举例:我方三辨这种人买了东西就从来不必须发票,可知消费者自我意识不低啊!五、不当投影在运用类比推理时,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不当类比。
举例:每个家庭都就是须要存有一个家长的,所以国际社会也须要美国去维持秩序。
六、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以混淆是非,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学术写作中的论证技巧分析总结
学术写作中的论证技巧分析总结在学术写作中,论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有效的论证能够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使读者信服,并支持作者的观点或论点。
本文将重点分析和总结学术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技巧。
一、引用权威观点引用权威观点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技巧。
通过引用权威的学者、专家或研究机构的观点,可以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例如,在一篇有关环境污染的学术论文中,可以引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和报告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具有权威性。
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学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技巧。
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使得论点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清晰。
例如,如果作者要证明某个政策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列举相关数据和案例,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推理方法,来加强与读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技巧。
通过举出生动、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得论点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一篇有关教育改革的文章中,可以引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分析对比分析对比是学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技巧。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不同现象或不同数据的优劣,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中,可以对比不同饮食习惯的影响,并分析其优缺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五、顺序论证顺序论证是一种有条理的论证技巧。
通过按照逻辑顺序,从整体到细节地展开论述,可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在一篇关于城市规划的学术论文中,可以按照城市规划的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等步骤,进行逐步阐述,从而使得论证更加有条理。
六、回应异议在学术写作中,经常会有人持不同观点或异议。
此时,作者可以运用回应异议的技巧,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论点。
例如,作者可以列举并解释对方观点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来反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学术写作中的论证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和读者的理解。
在论证过程中,合理引用权威观点、运用逻辑推理、举例论证、分析对比、顺序论证以及回应异议等技巧,都能够提高论证的效果和说服力。
高考语文论述文:论证结构与逻辑关系构建
高考语文论述文:论证结构与逻辑关系构建在高考语文中,论述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对于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中,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构建是写好论述文的关键所在。
一、论证结构的类型与特点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
总分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先总述观点,然后通过分论点进行详细阐述。
这种结构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例如,在论述“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时,可以先提出“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一总论点,然后分别从“读书能够增长知识”“读书能够培养思维能力”“读书能够陶冶情操”等方面进行分述。
并列式结构,则是将几个平行的分论点并列展开论述。
各个分论点之间相互独立,但都共同支撑着中心论点。
以“友谊的价值”为例,可以从“友谊能带来陪伴”“友谊能给予支持”“友谊能促进成长”等几个平行的角度来论述友谊的重要意义。
递进式结构,是按照层层深入的方式来组织文章。
分论点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使论证逐步深化。
比如在探讨“如何实现梦想”时,可以从“明确梦想的方向”到“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再到“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述。
对照式结构,通过正反对比来突出观点。
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例如论述“诚信的重要性”,可以将“诚信者获得成功和尊重”与“不诚信者遭受失败和唾弃”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诚信的价值。
二、逻辑关系的构建在论述文中,逻辑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清晰合理的逻辑关系能够使文章论证有力,让读者信服。
首先,要确保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论据应该能够有效地支持论点,而不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比如,如果论点是“勤奋是成功的关键”,那么所列举的论据就应该是关于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具体事例,而不能是一些与勤奋无关的内容。
其次,要注意论证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清晰地阐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能够使论证更加深入。
对计算机思维的逻辑分析
对计算机思维的逻辑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本文所说的“计算机思维”,指的是“计算机象人的大脑那样的工作”。
由于我们目前对人类大脑工作的原理还至少处于半无知的状态,我们也就无法确切地界定什么是思维。
这样,我们就只能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讨论“计算机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即把“计算机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改变“计算机能不能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这样的问题来讨论。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的计算机科学家预言“能够思维的计算机”很快就会问世。
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使全世界最高级的计算机也还始终只是一台按照人编制的程序工作的“机器”。
在现代机器刚刚发明出来之时,不少人希望能够制造出一旦发动就不再需要新的能量、能够永远运转不停的“永动机”。
后来,科学家们能够最终能从理论上证明“制造永动机”的不可能。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象科学家们证明“永动机不可能”那样证明“计算机不能思维”。
但至少可以从逻辑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一、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证明计算机不能象人的大脑那样工作许多计算机科学认为将来的计算机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使用语言思维,计算机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语言。
这样,计算机最终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
在这里,赞同计算机能够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的计算机科学家犯了如下逻辑上的错误:先把人类思维简单地等同于语言思维,再把计算机语言简单地等同于人类语言。
这样,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凡是能够使用语言的“事物”---不管是人还是机器,都能够“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人类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对比来证明: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上,无论采用什么高级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都不可能象人的大脑那样思维。
1.人类自然语言的特点人类自然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认知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
由于人类自然语言同时要满足这三种功能,它就必须达到如下要求:思想、方法、对象三者同时融于语言之中。
这就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三位一体性”。
辩论辩题的论证方式
辩论辩题的论证方式正方辩手观点:辩题,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
论证方式:首先,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比如在制造业、金融业、医疗保健等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人类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和精准度。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能够替代大量的人工操作,金融领域的智能交易系统能够替代人类交易员的工作,医疗领域的诊断系统能够替代医生的部分工作。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会在更多领域取代人类的工作。
比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会取代驾驶员的工作,客服机器人将会取代客服人员的工作,甚至在创作领域,人工智能也能够生成文章、音乐、绘画等作品,取代部分创作者的工作。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导致大量的失业问题,这已经在一些行业中出现。
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贫富分化加剧。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技术的发展将会导致一些行业的消失,但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
”——比尔·盖茨。
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大量的人工操作,导致许多工人失业。
反方辩手观点:辩题,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
论证方式:首先,人工智能虽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许多领域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
比如在创造性、情感理解、复杂决策等领域,人工智能仍然无法与人类相提并论。
因此,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是不现实的。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大量的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岗位,比如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这些工作将会成为未来的就业热点。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技术的发展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而不是取代人类的工作。
”——斯蒂芬·霍金。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创造出大量的新工作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
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高考作文是考生展示自己逻辑思维与论证能力的重要环节。
逻辑思维和论证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引人入胜。
本文将探讨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
一、逻辑思维在高考作文中的作用逻辑思维是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并将观点合理有序地组织起来。
在高考作文中,逻辑思维是构建论证结构的基础,是文章层次清晰、思路连贯的重要保证。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思维:1. 分析问题:高考作文通常给出一个话题或问题,我们应该先仔细分析问题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素材和论据。
2. 构思结构:在写作之前,我们应该先构思好文章的框架结构,明确每个段落的主题和内容,确保文章的结构合理有序,条理清晰。
3. 衔接过渡:准确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文章中进行有效的衔接过渡,使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自然过渡,避免文章思路跳跃和内容不连贯的问题。
二、论证方法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除了逻辑思维,合理运用论证方法也是高考作文中重要的技巧之一。
恰当的论证方法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有力,逻辑关系更加紧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1. 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论述,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可信,有助于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 比较对照论证:通过将不同对象、观点或现象进行对比和对照,突出自己的观点的优势和合理性,从而加强论证的效果。
3. 数据统计论证:通过引用科学的数据和统计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立场。
4. 引用权威论证:引用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给予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支持和权威性。
5. 分析解释论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阐释,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和说明问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立场。
三、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技巧在高考作文中,除了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和论证方法外,还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1. 有针对性地选择论证方法:根据不同的问题和论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以增加论证的效果和说服力。
2015浅析普通逻辑原理与辩论技巧 (2)
2015浅析普通逻辑原理与辩论技巧2015年普通逻辑原理与辩论技巧浅析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许多活动都需要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如商务、政治、法律、教育、新闻等等。
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和学习它们已成为一种必需的素质。
本文将对2015年的普通逻辑原理和辩论技巧进行浅析。
一、普通逻辑原理普通逻辑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是用户科学思维和推理的必要手段。
2015年的普通逻辑原理主要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命题的语义理论。
命题逻辑是传统逻辑的一种形式,主要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
命题是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陈述,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是真的,那么它就是一个真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是假的,那么它就是一个假命题。
命题逻辑的推理方式主要是通过逻辑运算符来表示连接命题的关系,如“而且”、“或者”、“如果…那么…”等。
例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戴雨伞。
今天下雨,所以要戴雨伞。
”谓词逻辑是将命题逻辑中的命题替换为具体的对象和属性进行研究。
谓词是一个用来描述某个对象和属性之间关系的语言集合。
谓词逻辑的推理主要是通过量化符号(所有:∀,存在:∃)把语言表述的范围界定明确,使语言的表述更加精确和明确。
命题的语义理论是指研究命题的内在含义以及命题的真假问题的学科。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命题基本要素(逻辑符号、量词、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句子的型式和结构,语义关系(词汇语义、句法语义、逻辑语义、文化语义、实用语义等)等。
二、辩论技巧辩论技巧是指在辩论中产生争议的观点和论点之间的推理和论证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折中思维等。
2015年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析分析是一种寻找不同观点和论点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的方式。
分析的关键在于理解,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标记和类别的识别;2.比较比较是一种查找不同选项之间优缺点的工具,在保持中立的同时,逐一列举不同选项的好处和坏处,最终判断哪个选项更优;3.归纳归纳是一种基于案例研究和实践经验,发掘普遍规律和思考种组合方法;4.演绎演绎是通过逻辑推理,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方法。
计算机能够思维吗_对塞尔_中文屋论证_的分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2期 JOU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8№22007 S UN Yat2SE N UN I V ERSI TY(S OC I A L SC I E NCES) 2007计算机能够思维吗?3———对塞尔“中文屋论证”的分析李 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内容提要】本文以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为切入点,通过对论证过程的分析,指出这个思想实验论证的合理和不当之处。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意向性,提出笔者对计算机能否思维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文屋论证;意向性;句法;语义;人工智能一、导言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过去50年了,在这期间,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很多领域,计算机所做的工作已经能够替代甚至超越人类,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被称为“强A I”):计算机不仅是研究人类心灵的工具,并且如果配备恰当的程序,加上正确的输入输出,那么计算机就拥有与人类意义相同的心智,即能够思维。
然而,1980年著名的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提出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 rgument)对“强A I”乃至整个人工智能领域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中文屋论证”是这样设计的:塞尔被锁在一间只有一个窗口的屋子里,他只懂英文,对中文则一窍不通。
屋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纸片,上面有一些字符。
通过窗口,人们可以再递给他有字符的纸片,他也可以通过窗口把纸片递出。
屋内还有一本英文规则书,是用英文书写的,通过这本规则书,塞尔得知,怎样为这些字符配对,而这些字符总是以它们的形状或形式来确认的。
例如,一条规则指示他:给他递进“甲”时,他应当送出“乙”。
规则书中还规定了许多更为复杂的字符配对序列,但是只有在第一步和最后一步上才涉及到把纸片传递入和传递出房间。
就屋内的塞尔而言,“甲”和“乙”这种类型的字符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图形;而对于屋外的中国来说人,“甲”和“乙”都有其自身的涵义。
语文论证方法详解
语文论证方法详解语文论证方法详解语文中常用的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归纳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①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如,1、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出自老子,《道德经》~天之道(归纳论证)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演绎论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类比论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类比论证)3、川雍与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
出自《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类比论证)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类比论证)5、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信息文论证方法
信息文论证方法
信息文论证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事实论证:通过提供事实、数据和统计信息来支持论点。
这种方法依赖于可靠的来源和精确的证据,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
2. 逻辑论证:运用逻辑推理和演绎来建立论点。
通过提出合理的假设、推论和结论,以逻辑的方式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3. 比较论证:将不同的观点、方案或事物进行比较,以突显其优缺点。
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更清楚地展示论点的优势和价值。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或实例来支持论点。
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点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增强其可信度。
5. 权威引用:引用权威专家、学者或研究机构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支持论点。
这样可以增加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6. 反驳论证: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或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这种方法需要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仔细分析,并提出有力的反驳证据。
在信息文论证中,应根据具体的论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并确保论证的逻辑性、客观性和可信度。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个人观点和情感,而是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进行论证。
三段论的使用与反驳
三段论的使用与反驳繁华中学“校园之声”辩论社团2013-10-19 编号:0002 三段论是所有前提都是直言命题的演绎推理。
例如:所有动物都终有一死。
所有人都是动物。
所以,所有人都终有一死。
前两个命题叫做前提。
如果这个三段论是有效的,这两个前提逻辑上蕴涵了最后的命题,它叫做结论。
结论的真实性建立在前提的真实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之上:中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distribute)至少一次,形成在结论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的连接。
即使三段论是有效的,但如果有前提为假的话结论仍可能是假。
中项,是指前提中重复的那个概念,周延,是指被判定全部外延。
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三段论的格有若干种,在辩论中,第一格的第一种论述AAA(Barbara)最为常用:∵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辩论场上三段论的反驳方法:三段论在逻辑学上的错误主要分为四种:偷换概念;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中项没有被周延。
举例加反驳(①是大前提,②是小前提,③是结论):A类:偷换概念①我是人②你不是我③你不是人。
(这里的2个“人”不是一个概念,前者“人”表示的是“某个人”,是集合中的某一个元素;后者“人”表示的是“人类”的群体,属于集合概念。
故这里面“人”这一概念被偷换了,三段论不成立。
)B类:大前提错误①一粒米掉在地上是没有声音的。
②一袋米是许多粒米的集合③所以一袋米掉在地上是没有声音的。
(大前提错误,一粒米掉在地上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声音细微)C类:小前提错误①他是个男人②男人都是无耻的③他是无耻的。
(小前提错误,“男人都是无耻的”并未经过论证,不能成立)D类:中项没有被周延①卖国贼是说谎的②你是说谎的③所以你就是卖国贼。
(周延中项错误,在这个诡辩中,“说谎的”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应该被周延的中项(大小前提的共同项),然而实际被周延的却是“卖国贼”。
“卖国贼”和“你”都不能涵盖说谎的的全部外延。
议论文的基本知识ppt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 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
1、论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2、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
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 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 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 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 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 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 生动,富有说服力。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 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 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 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 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 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 价值。
--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 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 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 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 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 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 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 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 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 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 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 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模板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论证和推理
论文模板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撰写论文时,逻辑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思维有助于构建清晰的论证和推理过程,使文章的逻辑连贯且具有说服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论证和推理,并探讨如何正确应用论文模板。
I. 引言在论文的引言部分,应该明确说明研究问题,给出合理的背景信息,并清楚地阐述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II. 论证在论文的论证部分,使用逻辑思维来展开论点,并提供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观点。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逻辑思维模式:1. 递进法递进法通过提供逐渐增强的证据来支持论点。
先从一般的事实或观点出发,然后逐步展开,并给出具体的例子或数据,使读者能够看到论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 类比法类比法通过将论点与类似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推导出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点,并接受作者所提出的观点。
3. 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模式。
通过提出一个普遍事实或原则,然后推导出特殊的结论,进而支持论点的正确性。
4.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模式。
通过提供多个个案或实例,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以支持论点。
除了使用逻辑思维模式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来确保论证的准确性和说服力:1. 引用权威来源在论文中引用权威的学术来源可以为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确保所引用的来源具有可靠性和信誉度,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
2. 提供充分的证据论证过程中,应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观点。
这包括实证研究结果、统计数据、专家意见等。
确保证据来源可靠,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证据。
III. 推理在论文的推理部分,需要使用逻辑思维来推导和论证观点。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推理方法:1.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通过观察到的个例来得出普遍结论。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提出多个实例来支持并推导出一个结论。
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步骤,从给定的前提出发,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在论文中,可以使用演绎推理来论证和推导观点。
Chp3论证结构
概括
虽然目前室内游泳比赛的成绩很好,北京的可怕的空气污染可能对室外比赛 造成影响。首先,这个损害已经产生:部分原因是气闷,8月9日自行车比赛 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运动员中途退出。其次,北京空气包含超细微粒、氧化 炭、硫氧化物和臭氧等成份,它们每一种都可能降低运动员的速度。美国有 一个试验证明:冰球运动员在含微粒多的空气中骑车冲刺的速度比在含微粒 少的平均下降5.5%。
17
分析下面这个报道中的论证: 美国宇航局6月19日宣布,凤凰号火星着陆车发现火星上有水冰(water ice)。 科学家通过对照凤凰号4天前拍摄的同一区域的照片时,发现凤凰号挖掘的 火星壕沟中有一些骰子大的白色物质已经消失了,科学家确信这是水冰物质 直接升华成了水汽,被蒸发掉了。凤凰号着陆车的首席研究员彼得史密斯说: “它一定是冰。很少有物质能在几天时间消失得一干二净,这是冰的完美证 据。盐不会这样。” 从结论开始,寻找它的直接理由:
10
3.2.
3.2.1
寻找论证及其结构
论证是一组有结构的陈述
语言功能
询问,指令,情感表达和“陈述”。陈述句是有真值的句子,即它有真和假两种 可能,而且你可以客观地判断它的句子。
论证
由至少两个陈述组成的一组句子,其中一个陈述是另一个的根据或前提。 基本要素:(1)理由/前提;(2)结论;(3)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
我要说的故事发生在读托马斯.阿奎那的论情感的文章的课堂上,但这 样的情况在无数其它课程的课堂上一样发生过。我问一个学生,关于 情感的次序托马斯是怎么说的。他相当正确地告诉我,爱,托马斯认 为,是所有情感中占第一位的。其它的情感(该学生很准确地将它们 一一列出),按照一定次序跟随其后。然后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以及托马斯是如何得出这样的次序的)。这学生面露谔然的表情。 难道他没有答对吗?我告诉他答对了,但再次要他作出解释。他已经 告诉我托马斯的话,我现在要知道托马斯是什么意思。于是这学生试 着解释───但都不过是重复他开始的回答,虽然语句次序有所不同。 很快就清楚了,他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即使他可能会在没有我这样 的问题的考试里得高分 。
中国哲学逻辑论证
中国哲学逻辑论证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来探究哲学问题、阐述哲学思想的过程。
中国哲学逻辑论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思想家们已经开始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来探究哲学问题。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逻辑论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方法,如注重整体性、强调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类比等。
中国哲学逻辑论证的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
其中,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则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性来进行推理的方法。
在中国哲学中,类比推理的方法被广泛运用,如《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墨子》中的辩学等都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中国哲学逻辑论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探究哲学问题、阐述哲学思想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可以更好地探究哲学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加准确地阐述哲学思想。
同时,中国哲学逻辑论证也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结构及思路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结构及思路议论文阅读之论证结构及思路一、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等。
1、并列式。
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强弱。
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对照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准确性。
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配衬。
3、层进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分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
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不考课外的驳论性文章。
二、论证思路1、全文思路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②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几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③先论述……再论述……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最后归纳总结:……④先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再树立正确的观点,用……的方法论证,最后得出结论:……⑤先论述……的重要性、必要性,再进一步指出其危害性,并挖掘其根源,最后得出结论:……2、局部思路①先提出本段观点:……再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②先举……事例论证……再从道理上论证……最后得出结论:……③提出本段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3、议论文的开头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讲解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分析材料论证方面的特点,考生既要对文本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还要辨明论点、论证思路结构、论证方法等,然后才能分要点组织出规范的答案,与原论述类文本考查论证的客观选择题侧重于信息的比对判断相比,更具有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凸显了整体阅读分析把握文本的能力。
一、选择题·题型设置题型1——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选项可能给出的是一种观点,也可能给出的是一个事例。
考生需要将选项所述与材料的主要观点进行匹配,以得出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选项与材料的主要观点可能有如下五种关系: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推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所述与材料无甚关联。
考生应排除与材料主要观点不相符的其他干扰项。
【示例】1(2021·全国新高考 I 卷)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题目分析】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
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哲学答题三段论
哲学答题三段论
摘要:
1.哲学答题三段论的概念和结构
2.哲学答题三段论的应用
3.哲学答题三段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正文:
哲学答题三段论是一种在哲学考试或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提、中项和结论。
前提是论证的起点,通常是一些已知的事实或假设;中项是将前提联系起来的逻辑桥梁,通常是一些隐含的推论;结论则是论证的终点,是对前提和中项的总结和归纳。
哲学答题三段论在哲学考试或论文写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论证一个道德观点时,可以先提出道德原则作为前提,然后通过中项的逻辑推导,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或研究者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思想,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然而,哲学答题三段论也有一些优点和局限性。
首先,它要求论证者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它需要论证者对前提和中项的推导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否则容易导致论证的失败。
最后,哲学答题三段论的结论往往是建立在前提和中项的正确性之上的,如果前提或中项有误,结论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哲学答题三段论是一种有用的论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或研究者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中文屋”论证过程与目的类比关系分析
文操作系统的塞 尔是否 理解 中文 ” 的思想 实验 , 那
么 它 是 如何 同“ 纯 执 行 编 程 系 统 的 计 算 机 是 否 能 单 够 理 解 ” 系 在 一 起 的 呢 ? 答 案 是 类 比 。 塞 尔 在 联 ④ C S 中文 屋 系统 ) c ( 算 机 系 统 ) 建 立 了一 R( 同 s计 间
和背景是相关的 , 即使系统计算 的判定 由句法结构 决定 , 但该系统在任何 给定的 背景 中却是用 语义规 定的; 4 C A论证 过程与 目的的不一致 性, ①( ) R 比如
徐 英 瑾 从 语 言 学角 度 否 定 了 中文 屋 系 统 ( a ) C S 同人 C S中 的 子 系 统 \ 事 物 ( ) 存 在 类 子 y间 比关 系 , 且 类 比 恰 当 、 得 通 , 么 而 行 那
置换等词 , 而在这 里之所 以使 用“ 比” 类 是借用 普瑞 斯顿 (o n J h Psn< r t ) 中文 屋 观点 》 书 中 曾使 用 的词——aa I, 见 eo 一 ll l 参 l os
联 系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吗 ? C S中 的 子 系 统 \ 事 物 R 子 () c x 同 s中 的子 系 统 、 事 物 ( ) 的类 比关 系是 子 y间 恰 当且 行 得 通 的 吗 ?
以通过窗 口与屋外人发生联系 , 屋外人提问 , 塞尔通 过查阅英文指令 书能 够正确 回答他 的提 问, 这样屋 外人就认为塞 尔懂 中文 , 但塞尔本人知道 , 他对 中文 仍然一窍不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文屋论证到比较三段论论证探究计算机的理解
论题
1 前言“计算机能否理解”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的一大争论。
AI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依据这种机器产生的可能性“计算机理解”论题的探究——从“中文屋论证”到“比较三段论论证” 245 及产生后是否具有智能,就是“计算机能否理解”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 AI 研究中两大派别① 的分水岭。
“中文屋论证”是对“计算机能否理解”的经典论证,“他的说明以全面系统、思想深刻独到而著称。
[1] ”但此论证也存在缺陷,我们提出比较三段论就是试图说明计算机有理解的可能性。
2 “中文屋论证”对计算机理解的质疑早在 1936 年,图灵(Alan Turing)设计出这样一部机器:它可以至少执行一些属于人类的认知操作,这就是著名的通用图灵机② 。
图灵在不考虑硬件的前提下,严格描述了计算机的逻辑构造。
它的重要作用并不在于机器本身,而是它蕴含了“作为计算的思维”的深刻思想。
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他针对“机器能否思维”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检验方法,被称为“图灵测试”(Turing Test)。
在这个测试中,图灵明确指出,在未来,计算机可以具有智能属性[2] 。
“图灵检验”隐含的“计算机可以思维”的论断对 40 年代后期刚刚兴起的 AI 无疑是强有力的声援。
但是,“图灵测试”仅是指一种“模拟游戏”,是以“一台计算机能否以无法与人类回答相区别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的标准来定义“计算机能否理解”的。
针对这种“模拟游戏”,1980 年,塞尔(John Searle)提出了著名的“中文屋论证” (Chinese Room Argument)来诘难图灵测试的有效性。
塞尔设想,他被关在一间充满中文字条的屋子里,通过从窗口传递中文字条与外界发生联系,并靠一本英文指令书将各种中文字条配对。
由于他可以正确回答屋外中国人的提问,因此屋外人认为他懂中文。
但在塞尔本人看来,自己仍然对中文一窍不通。
于是塞尔非常明确地指出:“计算机永不可能代替人心,原因很简单:计算机程序只是语法的,而心不仅仅是语法的,心是语义的。
就是说,人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结构,它是有内容的 [3] 。
” “中文屋论证”在哲学界和 AI 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十分精当,有效地驳斥了“图灵测试”,证明计算机无法思维和理解③ 。
有人认为,“中文屋论证”的目的是驳斥“图灵测试”的有效性,但是它并没有彻底驳倒“图灵测试”。
让我们对这个争论做分析。
首先,我们要注意“图灵测试”的目的。
图灵试图制造出一台机器,这台机器可以思维和理解。
但是,他反驳的途径是通过一种“模拟游戏”进行的。
换句话说,图灵在有关“计算机理解”方面的论证仅是就其表象来证明的。
他只是试图使人们觉得计算机是思维的,或者说从表面上来看——如果一个人无法说出他/她正在交互作用的是另外一个人还是计算机的话——计算机就可以思维,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于是,“中文屋论证”寻到了突破口,塞尔运用“语法”和“语义”的分析来驳斥“图灵测试”。
塞尔认为,一台计算机即使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能说明它能理解,也就是说,一台计算机即使从表① AI 研究的两大派别是指强 AI 和弱AI。
强 AI 者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而且这样的机器被认为是有知觉的、能理解的。
弱 AI 者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能理解。
② “通用图灵机”的原理是:一条无限长的记录带分成许多方格,该机有一个控制装置,可以带动读写头以一小格为移动单位相对于带子左右移动,依据约 20 个左右的规则来指导行动,这个机器就可能执行所有的可能计算,这是图灵的一种构想。
③ “思维”与“理解”本是两个词,但在 AI 领域,由于二者都是与人类的精神领域相关的词汇,所以以下内容中,二者所代表的意义也是很相似的,即“计算机思维”=“计算机理解”。
“计算机理解”论题的探究——从“中文屋论证”到“比较三段论论证” 246 面上看是可以理解的,也并不能说明它就真的能够理解。
这是因为,计算机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只是它的程序操作运行的结果,是一种“语法”。
我们说的“理解”(心)是一种有内容的东西,是一种“语义”;而“语法”不足以满足“语义”,所以任何计算机程序都不足以使一个系统具有理解能力。
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反驳“图灵测试”,正是由于它在 AI 领域提出了“语义” 这样一种新观念,它是从“计算机理解”的内在语义出发来反驳一种表象。
然而,塞尔的反驳说明了计算机根本就不能理解吗?人们一般认为,塞尔反对“人脑是计算机”隐喻和“一台机器能够思维与理解”命题。
在塞尔看来:“从一种数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描述成仿佛是一台数字计算机。
”“由于人脑能执行多种计算机程序,人脑当然就是数字计算机,而且人脑当然是会思想的。
[3] (p.27)”如果将思维仅仅理解为计算,人脑当然是计算机,因为它会执行计算。
可以看出,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反对的是人们认为任何东西仅仅因为具有一种正确程序就能具有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因为形式符号的操纵本身不具有任何意向性,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它们甚至都算不上是符号操作,因为符号是不能将任何东西符号化的。
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它们只有句法而没有语义。
[4] ”塞尔明确给出“中文屋论证”的结论 [3] (p.32):任何计算机程序自身不足以使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心灵。
对于任何我们可能制作的、具有相当于人的心理状态的人造物来说,单凭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运算是不够的。
这种人造物必须具有相当于人脑的能力。
在塞尔看来,“计算机理解”问题更精确地应被称为“程序理解”,塞尔的“中文屋论证”,甚至整个论证体系都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的。
3 对“中文屋论证”的质疑从中文屋论证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塞尔并不反对计算机具有思维的可能性,因为当人类造出与人脑能力相同的计算机时,它就可能会思维。
也就是说,人造物,如果具有相当于人脑的能力,有像我们一样的神经系统的话,这种人造物也可能能够思维和理解。
强 AI 的基本纲领“尝试通过编程构造真正的心理能力[5] ”看似与塞尔的上述论证有相似之处,但是塞尔并不支持强 AI。
在《意识之谜》第一章的附录中,塞尔对强 AI 提出了新的反驳。
他认为,以往“中文屋论证”对强 AI 做出的让步太多,他现在要用一种更深刻的理论来驳斥强 AI。
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如果说计算机不具有理解能力的话,那么它至少具有计算能力。
但是塞尔对这一点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计算机只是在相对于
某个外部使用者所赋予的计算解释时,才能够计算。
也就是说,计算机只有当被设置了一种程序时,才能够计算,所以计算并非计算机固有的属性,拥有计算能力的是外部的设定者,而非计算机。
其实,塞尔反对的是编程具有构造心理的能力,计算机程序无法理解。
不过,我们认为计算机理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事实上,很多哲学家反驳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并非是真正反驳“语法无法产生语义”或“计算机程序无法理解”,而是试图在证明计算机能够理解。
毫无疑问,要探究“计算机能否理解”,首要问题是弄清“理解”(understanding)的内涵,众多“计算机理解”论题的探究——从“中文屋论证”到“比较三段论论证” 247 科学家和哲学家在探讨“计算机理解”这个问题时,都是基于各自对于“理解”的认知来进行的。
比如,图灵认为,只要通过模拟测试的物体就是有智能的,也就是说,只要看起来像是能够“理解”,它就是“能够理解”。
而在凯威·沃维克(Kevin Warwick)看来,“意识的存在(即“理解”)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相关感觉和交往都是受一定控制的,那么很简单,一些机器现在已经有意识了” [6] 。
丹尼特认为,智能人最为核心的特征就是它能够“先看而后行”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