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23完整版)
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防治指南
(2023完整版)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疗从业者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脑卒中。
预防措施
- 合理控制血压: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进行控制,血压控制目
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 戒烟限酒:持续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
应戒烟限酒。
- 控制血脂:要控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的水平,以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 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识别脑卒中症状
脑卒中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或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突然出现的严重头痛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急诊处理
- 急诊定位:通过临床评估和影像学等方法确定脑卒中发生的
位置和类型。
- 快速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尽快给予
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供。
- 并发症预防:在急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出血和脑水肿等。
康复治疗
- 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发生后,应及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
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 脑卒中复发预防:针对高危人群,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脑卒
中的复发。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的防治指南,包括
预防措施、脑卒中症状的识别、急诊处理和康复治疗等。
希望通过
这些指南,能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并有效防治脑卒中的发生。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最新版本
精品课件
前言
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 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农村 地区也日益突出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 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 趋势,农村地区也日益突出。脑血管病的高 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危害 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国家及患 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精品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 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 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 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 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 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 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Ⅱ型糖 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
建 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 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 糖化血浆白蛋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中国 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表3、表4)。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 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 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 控制目标见表5.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国外一些研究发现,65岁以人群中有 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 于50%.
建 议: (1)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 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 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 (2)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 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 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它合并症以及患者 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精品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康复期的治疗与管理
康复训练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 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 康复等,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
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等,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 险。
定期复查
在康复期,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 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 出现的问题。
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如冠心 病)和出血性(如脑出血)两大类, 根据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 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 高,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 死因之一。
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 较高,每年有大量患者因 此病去世。
地域差异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 异,与地区经济发展、生 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干预。
心脏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检查,及早发现心脏异常并进
行干预。
药物治疗与控制
降压药
对于高血压患者,根据 医生建议使用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内。
降脂药
对于高血脂患者,根据 医生建议Fra bibliotek用降脂药物,降低血脂水平。
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冠心病、脑梗死等 患者,根据医生建议使 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
戒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限 制饮酒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女 性每天不超过15克酒精。
定期健康检查
01
02
03
04
血压监测
定期检测血压,了解血压状况 ,及早发现高血压并进行干预
。
血脂检测
定期检测血脂水平,评估血脂 状况,及时发现高血脂并进行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⑤前2个小时内应该每15分钟测血压,6小时内每30分钟 测血压,今后每小时测血压,直至二十四小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6页
⑥要是曾经有收缩压≥185mmHg或者舒张压 ≥105mmHg,检验血压应该更亲密。使用降压药品以维 持血压在这个范围内,或者低于这个范围。
有报道使用reteplas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nistreplase, 葡激酶等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也有效果,不过均缺乏大样本研究,所以
至尽尚无定论。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9页
3)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另一条路径,已经有一些研
究观察了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安全性、使用药品类型等方 面,不过至今尚无必定结论。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6页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最先证实了卒中患者半暗带区域。氧—15—PET
能够定量检验局部脑灌注和氧消耗,显示局部组织脑血流 (rCBF)下降,氧吸收分数(OEF)增加,氧代谢相对保留。 PET显示半暗带改变有临床应用价值,但PET费用和操作 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者家眷或患者代表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4页
2) 静脉溶栓 (1) 尿激酶 我国有一个随机双盲研究显示使用尿激酶对发病6小时以
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必定效果。使用方法为:发病6 小时内,150万单位,30分钟内静脉点滴。 适应证:年纪小于75岁;发病6小时内;cT排除颅内出血 和与神经功效缺失对应低密度责任病灶;神志清楚或轻度 嗜睡,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血压控制在180/ 100mmHg以下;排除TIA。 禁忌证: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及既 往有上述病史者;体温39°C以上,有意识障碍;有纤溶 禁忌者;全身情况欠佳。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卒中单元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脑梗死3 脑出血4 蛛网膜下腔出血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2 血压的调控3 肺炎及肺水肿4 血糖改变5 吞咽困难6 上消化道出血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9 心脏损害10 急性肾功能衰竭11 水电解质紊乱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13 脑卒中继发癫痫14 压疮15 体温异常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1 急诊常规护理2 昏迷的护理3 瘫痪的护理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5 压疮的护理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PPT课件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为我国众多脑血 管疾病专家根据国内外长期以来防治脑血 管疾病宝贵经验并结合当前循证医学证据, 精心撰写反复修改制定的临床理论与实践 重要学术文献和可操作的工作规范与指南, 是我国当前脑血管防治工作领域中最重要 的进展之一.
1
前言
《指南》将会在今后长期指导脑血管疾病 防治工作,规范和影响神经专科和内科医 师的从医行为,提出了在现实条件下,合 理的临床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并为规避 医疗纠纷和协调医疗保险操作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依据.
❖脑淀粉样血管病 (1)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家族性脑出血的患者 (2)多无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多发者更有助于诊断 (4)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 (5)确定诊断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溶栓药物 (2)出血多位于脑叶或原有的脑梗死病灶附近
10
脑出血的病因
16
亚低温治疗
✓ 亚低温治疗是辅助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方法, 初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认为亚低温是一项有 前途的治疗措施,而且越早用越好。有条件 的单位可以试用,并总结经验。
17
康复治疗
✓ 早期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如病情允许,危险 期过后,应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言语障碍及 心理的康复治疗.
18
手术治疗
•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哪些需手术治疗、手 术方法及手术治疗的时机,目前尚无定 论.
7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 或CT和MRI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 管造影检查。CTA, MRA, DSA 腰穿检查: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 血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 腰穿协诊脑出血阳性率仅为60%左右。对大量的 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疾病造成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中风,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偏瘫等症状。
脑血管病在全世界都比较普遍,而在中国,尤其是60岁
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中国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该指南是基于国际上公认的脑血管病防治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标准和指南,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文化和医疗资源等情况制定的。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该指南提出了明确的脑血管病的诊
断标准,包括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在这一方面,该指南与国际上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接轨,使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
2.脑血管病的预防和管理该指南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管理
脑血管病的措施,包括饮食调节、控制高血压、戒烟戒酒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同时,在患者已经确诊为脑血管病后,该指南也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药物的治疗和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预防并发症。
3.脑血管病的康复与护理该指南还提出了脑血管病患者的
康复和护理措施。
这方面主要包括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治
疗方案、行为和认知治疗、社交和职业康复等。
通过这些康复和护理措施,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
总体来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措施和方案。
在指南的指导下,中国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诊断、治疗和管理脑血管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提高社会健康水平。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房颤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风心病,有TIA或卒中史,修复的心脏瓣膜(可能需更高的INR值)
人身体状况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锻炼方案。
提倡多吃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豆类、禽和瘦肉等,使
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改变不合理的膳食习惯,通过摄入
谷类和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蔬菜、豆类和坚果以减少饱和
脂肪(<10%/d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
食盐摄入量(<8g/d)。
患者的要求和其他个体因素慎重选择手术患者。对无症状性颈动
脉狭窄患者应首先考虑用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50~300mg/d)
华法令(目标INR:2.5,范围2.0~3.0)
阿司匹林或华法令
华法令(目标INR:2.5,范围2.0~3.0)
华法令(目标INR:2.0,范围1.6~2.5)
改变饮食结构(或药物治疗),1~2年内复查血脂各项。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建议(综合表)
因素
目标与措施
建议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颈动脉狭窄
房颤#
年龄<65岁,没有危险因素
年龄<65岁,有危险因素
年龄65~75岁,没有危险因素
年龄65~75岁,有危险因素#
年龄>75岁,有或没有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初始评价(无CHD)
TC>220mg/dl
TG>150mg/dl HDL<35mg/dl
LDL评价
无CHD和<2个CHD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治疗方案与原则
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包括抗血 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物;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病等。
治疗原则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个体化、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是指同时采取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疗;长期管理是 指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进展。
社区卫生与预防措施的推广
社区健康管理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 健康检查等措施,提高社 区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的 预防意识。
健康宣教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 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 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和预 防能力。
生活方式干预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的发生风险。
PART 04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 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 等,以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恢复。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 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康复信心。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家庭护理
提高公众认知与健康教育
媒体宣传
公益讲座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普及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 认知水平。
组织专家开展公益讲座,为公众提供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专业指导。
学校教育
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 康教育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健康 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解读“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讲解
推荐意见(2)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2且出血性并发症风 险较低的患者,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级推荐)。 (INR目标范围2-3)(A级证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 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及利伐沙班(B级证据)。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1,且出血性并发症风 险较低的患者,抗凝药和阿司匹林可用可不用(Ⅲ级推荐,C 级证据);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不需要抗栓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 病(I级推荐)。已确诊或疑为急性 心肌梗死、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 病、瓣膜性心脏病(包括人工瓣膜 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卵圆孔未闭 与房间隔动脉瘤、心脏肿瘤以及主 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应积极找专 科医师诊治;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 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定具 体预防卒中方案。
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 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 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 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 证据)。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和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密切 相关。 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 加49%;舒张压每升高5 mmHg,卒中相对发 病危险增加46%。
推荐意见(1)-新的推荐
积极推荐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方式以促进血压有 效控制(Ⅰ级推荐,A级证据)。
最新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1)课件PPT
2) 静脉溶栓 (1) 尿激酶 我国有一个随机双盲研究显示使用尿激酶对发病6小时以
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肯定的效果。使用方法为:发 病6小时内,150万单位,30分钟内静脉点滴。 适应证:年龄小于75岁;发病6小时内;cT排除颅内出血 和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应的低密度责任病灶;神志清楚或轻 度嗜睡,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血压控制在180 /100mmHg以下;排除TIA。 禁忌证: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及既 往有上述病史者;体温39°C以上,有意识障碍;有纤溶 禁忌者;全身状况欠佳。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 脉综合征。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 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 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 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
起的小腔隙灶。
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 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
死多见,部分病例的前驱可有TIA的表现。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
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 梗死)(1)
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 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病 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一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1. 脑血管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和(或)脑静脉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因脑血管病致残或死亡。
在中国,脑血管病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此丧失生命。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约有3亿人。
2.2 糖尿病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肥胖率的上升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高胰岛素水平与动脉硬化、高凝状态等相关机制可能导致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3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
2.4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增加脑血管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3.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干预措施3.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
包括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健康食物摄入。
此外,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也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3.2 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应进行定期筛查,并进行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3.3 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性脑卒中。
3.4 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脑动脉畸形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
常见的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和支架植入术。
4. 脑血管疾病康复与护理对于已经患有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康复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详细描述:特殊人群的 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 血管硬化和血液粘稠度 增加等因素,容易发生 脑血管病。因此,应积 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同时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孕妇:孕妇在孕期由 于生理变化,容易发生 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 等并发症,进而增加脑 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因 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 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和胎儿监测。
吸烟与饮酒
血脂异常是指血脂水平异常升高,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烟 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对血管壁造成损 伤,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
02
脑血管病预防
一级预防
总结词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尚未发生脑血管病的人群,通过控制 和干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风险。
脑血管病分类
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脑血管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 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人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较大 。
死亡率
脑血管病是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人 数约150万人。
4.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 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
总结词
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脑血 管病的人群,通过规范治疗和管理 ,预防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
详细描述
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 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规范化治疗, 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六章
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 查其它的血凝指标。
▪ 腰椎穿刺脑脊液不是筛选TIA的常规检
查,但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可考 虑。
▪ 临床上没有TIA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
序和辅助诊断的检查范踌,如三位老 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 侧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
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 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 TIA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因素。
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达7倍 之多。
▪ 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表现为
大脑半球症状的TIA和伴有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有70%的人预后不佳,在2年内 发生卒中的几率是40%。椎基底动脉 系统发生脑梗死的比例较少。相比较 而言,孤立的单眼视觉症状的患者预 后较好;年轻的TIA患
者发生卒中的危险较低。在评价TIA患 者时,应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和 决定治疗。
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头昏、或恶心 很少是由TIA引起的。椎一基底动脉缺 血的患者可能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 需同时伴有其它的症状,较少出现晕 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 失或癫痫等症状。
▪ (二)辅助检查
▪ 辅助诊断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
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的病因,并
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延误TIA诊断将会增加.奉中的风险, 例如TIA频繁发作和心室附壁血栓患者 则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有研究 指出发病一周内就医的TIA患者应在一 周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诊断评估,必 要时需入院做诊断评估,同时入院能 给高危的患者以密切的观察和必要干 预。
等多因素促成的临床综合征。TIA的发 病机制主要是微栓子学说,来源于颈 部和颅内大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 的动脉硬化斑块、附壁血栓或心脏的 微栓子脱落,引起颅内供血小动脉闭 塞,产生临床症状,但是栓子很小, 易于溶解,因此闭塞很快消失,血流 恢复,症状缓解。在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患者中,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第一节颅内压增高第一节颅内压增高成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是指ICP超过200mmH 2 O。
ICP增高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
其治疗的目的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一、一般处理1、卧床,避免头颈部过度扭曲。
2、避免引起ICP增高的其他因素,如激动、用力、发热、癫痫、呼吸道不通畅、咳嗽、便秘等。
3、有条件情况下给予亚低温治疗。
二、脱水治疗必须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心肾功能状况选用脱水剂的种类和剂量。
(1)甘露醇:是最常使用的脱水剂,其渗透压约为血浆的4倍,用药后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中,经肾脏排出,大约8g甘露醇带出100ml水分。
一般用药后10分钟开始利尿,2~3小时作用达高峰,维持4~6小时,有反跳现象。
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1次,一般情况应用5~7天为宜。
颅内压增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时,可加大剂量,快速静推,使用时间也可延长;(2)呋喃苯胺酸(速尿):一般用20~40mg静注,6~8小时1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可减轻二者的不良反应。
(3)甘油果糖:也是一种高渗脱水剂,其渗透压约相当于血浆的7倍,起作用的时间较慢,约30分钟,但持续时间较长(6~12小时)。
可用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脱水作用温和,一般无反跳现象,并可提供一定的热量,肾功能不全者也可考虑使用。
甘油盐水溶血作用较多,不推荐使用。
此外,还可应用七叶皂苷钠,该药具有抗炎、抗渗出及消除肿胀的作用,常用量为10~20mg 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皮质类固醇激素虽可减轻脑水肿,但易引起感染、升高血糖、诱发应激性溃疡,故多不主张使用。
大量白蛋白(20g,每日2次),可佐治脱水,但价格较贵,可酌情考虑使用。
在使用脱水药物时,应注意心肾功能,特别是老年患者大量使用甘露醇易致心肾功能衰竭,应记出入量,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甘油盐水滴注过快时可导致溶血;速尿易致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均应高度重视。
三、外科治疗对于大脑半球的大面积脑梗死,可施行开颅减压术和(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较大的小脑梗死或小脑出血,尤其是影响到脑干功能或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可行后颅窝开颅减压或(和)直接切除部分小脑梗死,以解除脑干压迫;中至大量脑出血,病情严重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伴有脑积水或具有脑积水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脑室引流(详见第七章)。
建议:(1)确定为高颅压者应给予脱水治疗,首选甘露醇。
(2)不推荐所有脑卒中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者,如腔隙性脑梗死等不宜脱水治疗。
(3)脱水治疗无效或出现早期脑疝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第二节血压的调控脑血管病患者多伴血压升高。
由于合并高血压的机制及相关因素比较复杂,在处理高血压时,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方案,必须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血压水平,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总体治疗和康复。
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的处理原则有:(1)积极平稳控制过高的血压。
(2)防止降血压过低、过快。
(3)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降血压治疗过程中。
(4)降血压宜缓慢进行,因为此类患者的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差,急速大幅降血压则易导致脑缺血。
(5)降血压要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基础血压不同,对原有降血压药物敏感性不同,以及合并其他不同的疾病等。
(6)维持降血压效果的平稳性,一般主张采用长效降血压药物。
(7)在降血压过程中应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尤其是脑、心、肾。
在选择降血压药物方面,无统一规范应用的药物。
应用降血压药物的原则是既要有效和持久地降低血压,又不至于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血压控制的具体方法和维持水平依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而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一)TIA此类患者的血压一般不会过高,因此,多不需进行降血压治疗。
但在TIA完全控制后,应积极治疗原有的高血压病,最好使血压缓慢降至正常水平,如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时即不能耐受,则应降至可耐受的最低水平。
(二)脑梗死不同情况的脑梗死,其高血压的处理不同。
如果需要降血压治疗,建议首选静脉用药,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
在应用降血压药过程中,避免血压降得过低,加重脑梗死。
1、早期脑梗死:许多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其血压均有不高程度的升高,且其升高的程度与脑梗死病灶大小、部位及病前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有关。
脑梗死早期的高血压处理取决于血压升高的程度及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基础血压来定。
如收缩压在185~210mmHg或舒张压在115~120mmHg之间,也可不必急于降血压治疗,但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如果>220/120mmHg,则应给予缓慢降血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尤其防止血压降得过低。
2、出血性脑梗死:多见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治疗后。
一旦发生出血脑梗死,应使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
3、溶栓治疗前后:在溶栓治疗前后,如果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则应及时降血压治疗,以防止发生继发性出血。
最好使用微输液泵静注硝普钠,其能随时、迅速、平稳地降低血压至所需水平,具体用法为1~3μg/kg/min。
也可用利息定(压宁定)、卡维地洛、硝酸甘油等。
4、脑梗死恢复期:脑梗死进入恢复期后,均按高血压病的常规治疗要求,口服病前所用的降血压药或重新调整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缓慢平稳下降,一般应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或可耐受的水平,以尽可能预防脑梗死复发。
(三)脑出血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多更高,这与急性高颅内有关,属反射(1)收缩压≥200或舒张压≥110mmHg 性高血压。
脑出血时根据血压增高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以上者,在脱水治疗的同时应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降至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或在180/105mmHg左右为宜。
(2)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不急于降血压,可通过脱水降低颅内压使血压降低,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如血压继续升高,则按前者处理。
(3)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不需降血压治疗,仅通过降低颅内压即可达到降血压效果。
脑出血进入恢复期后,应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使原有高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时,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一般常规静脉点滴尼莫地平,既可达到降血压目的,又可有效防止脑动脉痉挛。
脱水降颅压治疗也可达到抑制反射性高血压的效果。
第三节肺炎及肺水肿约 5.6%卒中患者合并肺炎。
误吸是卒中合并肺炎的主要原因。
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导致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呕吐、不活动等。
肺炎是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5%~25%卒中患者死亡是细菌性肺炎所致。
发病第1个月,卒中合并肺炎约增加3倍死亡率。
急性脑卒中可并发急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见于30%~70%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偶可见于脑梗死患者。
早期识别和处理卒中患者的吞咽和误吸问题,对预防吸入性肺炎有显著作用。
许多卒中患者存在亚临床误吸,有误吸危险时应考虑暂时禁食。
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鼻饲预防吸入性肺炎。
鼻饲前需清除咽部分泌物。
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时应立即处理,防止误吸和窒息。
患者应采用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发生呼吸道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一般可采用侧卧位,平卧位时头应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经常改变在床上的体位,定时翻身和拍背,加强康复活动,是防治肺炎的重要措施。
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如氧疗)和抗生素治疗。
药敏试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择。
神经源性肺水肿应针对原发的脑卒中进行病因治疗,以降颅内压和保护脑细胞为主要手段。
一般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面罩吸氧,静注吗啡(1~5mg,每日1~2次)和速尿(0.5~1.0mg/kg)等措施。
如果低氧血症严重或二氧化碳明显潴留,则需要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
第四节血糖改变半数以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糖均增高,血糖的增高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是应激性反应。
高血糖可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且其预后均较血糖正常者差。
因此,积极治疗高血糖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急性卒中患者血糖增高的主要原因有:(1)原有糖尿病史或低葡萄糖耐受;(2)原有潜在的糖尿病或低葡萄糖耐受;(3)应激性或反应性的高血糖;(4)促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激活(ACTH,皮质醇);(5)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血糖多在卒中发病后12小时之内升高,血糖升高的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有关。
1周内死亡的患者血糖最高,脑出血患者的血糖改变高于脑梗死患者。
当患者血糖增高超过11.1mmol/L时,应立即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 mmol/L 以下。
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应1~2h监测血糖一次。
当血糖控制之后,通常需要给予胰岛素维持。
急性卒中患者很少发生低血糖,血糖太低也会加重病情,此时可用10%~20%的葡萄糖口服或注射纠正。
建议:(1)急性卒中患者应常规检测血糖,有血糖增高者应进行监测。
(2)急性卒中患者有血糖增高时应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8.3 mmol/L 以下。
(3)急性卒中患者有低血糖时应及时纠正。
第五节吞咽困难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约一半于发病6月时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
43%~54%有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出现误吸;在这些患者中,37%进一步发展为肺炎,4%因肺炎而死亡。
卒中患者病情越严重,吞咽困难越常见。
此外,48%有吞咽困难的急性卒中患者产生营养不良。
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避免因饮食摄取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以及重建吞咽功能。
所有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
吞咽功能应由经适当培训的医护专业人员,在入院24小时内用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进行评估。
常用的、简单有效的床旁试验为吞咽水试验,但不采用咽反射,因咽反射不能很好地预测误吸。
吞咽水试验能检查出大部分吞咽困难患者,但可漏诊20%~40%。
电视透视检查可以发现更多的吞咽问题,并可了解吞咽的特性和误吸程度,帮助病因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包括食管X线片,各种纤维内窥镜等。
任何存在吞咽异常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评估(建议由语言治疗师检查),包括不同稠度的食物试验、不同姿势技巧的效果、吞咽技巧和感觉增强刺激,并为患者提供安全吞咽和适当饮食配方的建议。
在入院48小时之内,每一个存在吞咽异常的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都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用有效的营养监测方法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