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附答案再见了再见了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附答案
再见了再见了,亲人亲人阅读《再见了,亲人》片段后,我能回答问题。
(15分)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打糕,()炮火,()硝烟,()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依原文填出表示动作的词。
(4分)
2.朝鲜阿妈妮为志愿军叔叔做了哪些事?请扼要回答。
(3分)
3.请你大胆想象志愿军叔叔为这位阿妈妮做的事?试着写一件。
(4分)
4.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体会,请扼要写出你的感受。
(4分)
参考答案:
1、顶着冒着穿过送到
2、A洗补衣服几天几夜没合眼B送打糕昏倒在路旁C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略
4、略
1/ 1。
4《再见了,亲人》教案分析
教案编辑专员:《再见了,亲人》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士兵在战争结束后,与亲人团聚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充满感人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更加热爱自己的亲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更加热爱自己的亲人。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体会作者对亲人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热爱。
3. 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战争背景下,亲人之间团聚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精讲点拨: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点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流利性和感情表达程度。
2. 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变化,评价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对亲情的珍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作文创作,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热爱。
2. 开展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
3. 推荐相关读物,如《战争与和平》、《草房子》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背景下的亲情故事。
5、再见了,亲人
5、再见了,亲人导读:5、再见了,亲人教材剖析《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文章第一节写和大娘话别。
作者选取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典型事例:①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②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③在敌机轰炸时,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这几件事突出表现了朝鲜阿妈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和小金花话别,着重讲述了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出志愿军侦察员牺牲了生命。
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她是那样坚强,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但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样一个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送别志愿军时难过得连歌也唱不起来了。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说明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和大嫂话别这段,讲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阅读到这一段,读者的心不禁会隐隐作痛:大嫂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大娘和小金花为志愿军失去了亲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段中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是值得讴歌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11个新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通过整理信息资料,帮助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再见了,亲人》的解读
14 再见了,亲人名家解读课文《再见了,亲人》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文中的“亲人”是互称的,为什么称为“亲人”,作者又是怎样传达这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亲情的呢?1.三事表一人与三人传一情阅读课文仔细比较便会发现,课文选了三个人物代表,一人一段,段落结构相似,即“劝慰——回忆——抒情”。
但是在这相同的结构里,为什么写第一个人物用了“三事表人法”而写后两个人物却用“一事表人法”呢?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1)三事表一人,情随事进,情深至极第一段战士与大娘惜别,很简练地叙述了三件事“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三事好像并列,但实际上是一件深于一件,深就深在一个“情”字上,即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
从“同志情”到“阶级情”再到“生命后继的血缘情”,不仅仅是情随事进,而且让情升华到极顶,“山高海深”岂能与人类世代繁衍生息相比,于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之感慨油然而生。
(2)三人表一情,情超个体,情出亲至因为大娘的三件事把情升至顶点,故在后两个人物的刻画中,就无需再把情往深处写,而用一事表人法,但这一事却十分典型,三个人物所付出的代价,是人生三大悲剧的展示,老年失子失孙,少年丧母,壮年正值身强力壮,却身已残疾,失去健康,这就使三人之情凝聚到一个点上——“血”凝成的,是亲情所在,加上文中的三个人物代表“老、少、壮”象征着朝鲜的三代人,于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情就超出了个体,而成为国家的、民族的,用“血”凝成的伟大的亲情。
2.亲切的口吻与抒情的语言课文在传情上,除了上述典型的事例外,还把第二人称作为倾诉对象,用直抒的口吻娓娓道出志愿军的肺腑之言,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情浪汹涌,不能自已。
因为直抒胸臆,告别的语言如说话,加上文中的标点、句式,让语气变化多样,语言起伏跌宕,十分传神,催人泪下。
3.生动的形象与感人的意境课文语言不仅传情而且勾勒的形象十分生动,大娘、大嫂、小金花,虽然没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性格的直接刻画,但形象却栩栩如生,无论是初读课文还是细读、研读人物都能即刻在眼前呈现,十分逼真、传神。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再见了,亲人》-人教版
《再见了,亲人》|人教版《再见了,亲人》|人教版篇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七组中,本组围绕“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训练重点,所选的三篇课文和一则读写例话,都是围绕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抓好这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
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启发诱导法: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
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
挖野菜
分析段落特点
开头:祈使句
中间:举例 结尾:反问句
分析段落特点
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 祈使句的句末一般用感叹号。 祈使句可以用语气词“吧”作结,也可以不用语气词。 祈使句可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劝阻等。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 例如:“保持肃静!”;“起立!” 表示请求的句式通常是“请……”。 例如:“请等我一会。” 表示禁止的句式有:“不准……”、“不要……”、“别……” 等。 例如 :「此处不准停车 !」 表示劝阻的句式「请勿· · · · · · ) 例如:「请勿在车厢内饮食。」 反问句: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 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 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写作背景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 日,美国发动侵朝 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 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 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 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月25日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 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 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永远的英雄
杨根思: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 领部队击退美军8次进攻, 只剩下他和一名受伤士兵。 最后关头,他让士兵撤离, 自己抱起最后的炸药包,冲 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 归于尽。
永远的英雄
罗盛教:
1952年1月,罗盛 教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 严寒,三次跳入冰窟中 抢救落水朝鲜儿童而不 幸牺牲。朝鲜政府为他 修建纪念碑和墓,用以 纪念他的英雄事迹和爱 无国界。
资料卡: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 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五年级语文老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前,应该先让同学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原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再见了,亲人》句子解析
《再见了,亲人》句子解析
【佳句解析】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解析:句中用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给一连串的动词,描写出大娘组织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来急需要的食物。
同时也写出我们对大娘的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
2、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解析:这句话再现了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护志愿军侦察员,宁可牺牲自己的悲壮情景。
说明中朝两国人民有着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3、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解析:因为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亲人,所以志愿军称他们是亲人。
在朝鲜的国土上,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为打击侵略者,保卫这片土地不惜流血牺牲,志愿军对朝鲜的国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称为亲爱的土地。
【佳句赏析】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这句话是以一种请求的口吻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对曾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土地的深切留恋和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这语气,把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句式变化】
一、缩句
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等来的是噩耗。
二、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难道您担心您这位朝鲜妈妈会被我们忘记?。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大娘,停 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 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 持得住吗?快回家休 息吧!为什 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 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 会。
大娘,大娘,大 娘,停住您送别的脚 步吧!为了帮我们洗 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没合眼了。您这么大 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 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 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 远不会。
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 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 句子体会。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 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 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 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 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穿越火线送打糕, 为了志愿军,大娘 ______________ 却昏倒在路旁;抢救伤员,却失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⑴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⑵组长组织交流答案。
志愿军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话别时 对她说: 回忆她 们为志 愿军做 的事 赞扬她
片段练写要求:
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 想象来写。 A
B
魏巍:原名鸿杰,河南郑州人,曾用 笔名红杨树。1920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 爆发后,在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50 年冬天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随军 记者。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报告文 学作品。1958年志愿军回国,又写了《依 依惜别的深情》。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 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 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课文_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文_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课文《再见了亲人》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 们怎么能忘怀?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第二十四页,战争中有哪些 中国英雄吗?
第二十五页,共38页。
烈火金刚—邱少云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舍身堵枪眼--黄继光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人民的好儿子 毛岸英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板书设计
第三十二页,共38页。
同学们,这一课学习的生字你们都掌握 了吗?现在大家来检验一下,点击下面的视
频开始听写吧!
第三十三页,共38页。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 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 的思考力。
—— 列宁
第三十四页,共38页。
课后题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同归于尽: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尽:完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
,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 的总和。
第十三页,共38页。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第十四页,共38页。
整体感知
第十五页,共38页。
课文解读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大娘为中国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课文写到了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大娘冒着炮 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
;小金花救出侦察员老王,却失去了母亲;大嫂为志 愿军挖野菜,被炮弹炸断了双腿。从这些事情中我们 可以看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也可以 体会到他们的亲情、真情和深情。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2.1参考答案: 作者用一个感叹句直抒胸臆。“雪中送炭”比喻在 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 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 危急关头,朝鲜老阿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 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这 里的“雪中”指战士们面临的困境。这段话表达了朝鲜 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 激之情。
第14课《再见了_亲人》ppt课件1
志愿军战士,你们真的要走了吗?___________。 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再见了,亲人
这比山还 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再见!
“救助伤员,失去 孙孙”这一部分, 你读懂了什么?从 哪个词体会出来?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 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 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 的时候,房子已经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 唯一 了唯一的亲人。
洗 补 衣 服
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娘回家休息,大娘摇 头了,她坚持一定要 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送 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 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 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 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 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 忘怀?不,永远不会。
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英勇抗战
冰天雪地里前进
饥饿的无名英雄
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战斗英雄邱少云
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
志 愿 军 从 战 火 中 救 出 朝 鲜 老 大 爷 。
大娘握着志愿军的手会说什么呢? 请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志 愿 军 帮 助 朝 鲜 人 民 修 水 渠 。
反问句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不会忘记。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 指下雪天很冷, 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 大娘是在志愿军空 送炭去给别人 着肚子在阵地上跟 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取暖,比喻在别 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 人下急需的时 的时候,送去打糕的, 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 候,给发支持和 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帮助. 冒着 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 穿过 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 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 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 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生:不是。
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
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
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
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
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
(指名朗读)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ōng),不读第四声(gòng)。
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
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
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
(生读)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
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
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
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
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
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
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
(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生:不能。
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
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
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
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
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
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
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
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片断评析铜陵市教委教研室叶荫棠《再见了,亲人》是黄翠媛老师的一堂观摩教学课,在本地反响强烈,评价很高。
我听了这堂课,现在又读了教学实录,印象就更深了。
这堂课反映了黄老师的教学风格,我想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法,举一反三教材无非是例子。
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例子,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自己拿着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这堂课,就是从这个高度着眼,注重了学法的传授。
教师将第一段课文当作“例子”,采用“扶”的方法,通过讲读,使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分清层次,领会感情。
第二段,则是采用“引”的方法,引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法,学习、讨论第二段课文。
第三段是“放”的方法,则是放手要学生自学第三段课文。
纵观全课教学,是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第一段课文当“例子”教给学法,第二段是打基础,尝试,第三段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学。
二、讲词语,训练双基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
教师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
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
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中心句子的意思及其作用。
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别出心裁地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并通过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
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朗读,领会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抒情散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
教师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
前者,大家都能做到,而后者就不一定都能做到。
在教学中,黄老师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由于要求明确,学生朗读的质量就比较高。
教师还创造性地将朗读教学与课文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
比如第二段课文中关于救老王的一段朗读,教师采用引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救老王的原因、经过、结果,形式比较活泼,效果较好。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一、触摸历史,走近文本(教师动情讲述)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
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
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文本1 预习汇报寻找主要人物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2 快速浏览概括主要事迹同学们,我们通过课前交流,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3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妈妈牺牲挖野菜双腿伤残4 教师小结激情引领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给战士们送打糕累得昏倒路旁,更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她至爱的小孙孙;小金花与妈妈一起去救老王,老王得救了,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大嫂毅然来到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以致被炸残了双腿,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永远地架起了双拐……同学们,这就是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作的,正因为这一切,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生读课题中的”亲人”)同学们,本文作者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在朝鲜的每一个日子,我的心常常被一些东西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