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3 新必修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解析版)一、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息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以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 彻底完毕了贵族政治B. 科举成为入位的独一途径C. 门第观念在官方消逝D. 平民有了提洼位置的时机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级的知识分子无时机经过科考向社会下层活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全体社会的动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A. 以德行为选拔规范B. 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C. 招致了士族的构成D. 完成向官僚政治转变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 枢密院的设立联系了宰相的权利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扬官员的自动性D. 联系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叛变4.唐宋削弱相权以增强皇权,其共同的战略之一是〔〕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以六部联系相权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一定要经皇帝同意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
这说明〔〕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6.宋朝构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展B. 民主皇权到达高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中央控制增强7.图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现代〝中央机构表示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别该图反映朝代〔〕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选择题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选择题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郡国并行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是在强调既继承周朝的分封制度又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度,即推行郡国并行制,并且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度是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颁布”推恩令”等选项。
选择题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表格内容实际反映的是如何设置行政区划既能增加地方的自主性,又避免地方权力过大的困局,故B项正确;表格内容不是反映的全部政治现象,而且行政区划的变革有迹可循,故A项错误;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力,故CD项排除。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同步练(有答案和解释)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分封制D.察举制度2.【题文】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
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推恩令D.察举制度3.【题文】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4.【题文】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重文轻武B.知人善任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分化事权5.【题文】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该政治制度应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皇帝制6.【题文】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015-2016学年甘肃西北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7.【题文】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隶属于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中书门下8.【题文】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郭钦弹劾,认为他“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
”宜坐免。
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2.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实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
节度使设置的变化A.反映了募兵制的瓦解B.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C.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D.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3.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防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7.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8.《宋论》中说:“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这表明A.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B.天子与宰相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D.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9.《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
1.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
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打击了贵族特权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D.扩大了统治基础2.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
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3.元代划分行政区在兼顾“山川形便”指导思想下,更突出“犬牙交错”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
元政府这样做是为了()A.防止出现地方凭险割据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鼓励统治区域文化交流D.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4.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5.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
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
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6.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7.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以六部分割相权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
这说明()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9.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 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C. 交枢密院出兵D. 交尚书省执行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 .三省六部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 设立六部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 分化相权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 B C D 皇 权年代 皇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权 年代10.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1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12.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分解相权,强化皇权1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14.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1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高中历史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精练精析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2012·南京学业水平检测)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2.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并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
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B.文官管理地方行政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3.(2012·福州学业水平检测)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4. (2012·福州学业水平检测)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5.(2012·广州高一检测)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2012·北京模拟)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第I卷(选择题)1元代以前国主要根据11」川地形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
这表明A.央强化地方管理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元代地方势力强大2某朝官员王铐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铐的请求,并下诏“铐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rti此推断,给事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0.清朝的军机处3史家指出,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国版图之确立,二为国民族之传成,三为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吋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央政府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管理西藏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5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荡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荡叔在位笫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私人部属)袭荡叔而立,是为文侯”。
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制为太子仇自立创造了条件B晋国宗法制受到挑战C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D私斗决定王位的归属6据《川唐书•刘伟之传》记载:宰相刘伟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风阁(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处于上风B.庸代三省六郁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救需经书门下批准7 FI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己.”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8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卷: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卷: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C.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A4.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
上述做法A.扩大了王国辖区的范围B.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形成郡国并行地方体制D.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答案】D5.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A.削弱了皇帝权力B.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答案】D6.根据下图隋朝时的三省六部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建立于秦朝B.该制度完善了中央集权C.这个制度取消了相权D.该制度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7.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土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观念日益淡化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C.科举制进一步推行D.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来源:]【答案】C8.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写道,“御史张现兄弟八人,其七人告皆进士(科)出身,一人制科据第,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
”材料可以论证A.进土科在科举中地位尊贵B.制科考中者穿着异于他人C.唐代的科举考试尚不完善D.科举考试具有形式化特征【答案】A9.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答案】D10.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
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
”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A.起用布衣为相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C.设内阁D.以丞相领政。
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 B.某某、某某C.某某 D.岭北6.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7.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A.分工明确B.相互配合C.防止独裁D.相互牵制9.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D.三公九卿制10.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A.吏部B.户部 C.礼部D.工部11.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度A.①②③B.①③C. ①②D.②③12.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训练:练习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2.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由此可知( )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C.莽新政权废除分封 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3.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
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 A.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三公九卿制 D.行省制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6.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7.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8.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1)内容: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内容: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高中历史《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1图2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2.“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春秋战国B.西汉初年C.唐朝末年D.北宋时期3.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5.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6.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doc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高一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大家认真掌握,掌握之后在课下要做相关的练习,这样才能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练习。
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汉朝政治制度及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故错误;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故选C。
【易错易混】考生解答本题时易错选D项,这是没有较好地联系所学知识造成的。
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已经解决,而且东汉没有王国问题,故D项不可能成为背景。
2.(2015北京卷第13题)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及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析】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可驳回诏书。
结合题干中给事中驳回诏书,可知给事中供职于门下省,A项正确。
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15重庆卷第4题)《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金朝的法制建设及考生的史料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内外朝的形成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于皇帝手中。
中央政权层面上日渐体现出一种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影响到后世。
尤其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
维度A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在秦制基础上作了适当改变,正所谓“汉承秦制”
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 刺史监察权的加强
C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 尚书台权利的扩大
2、汉初实行宽舒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经济
B 减轻农民负担
C 鼓励生产
D 稳定政治
3、两汉的行政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刺使制度
4、西汉所设刺使与秦时的该官职相同的职能是()
A 负责审核政令
B 负责草拟政令
C 监察地方官员
D 执掌军政大权
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5、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作用是()
A 销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6、隋唐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保证三个部门相互牵制
B 完善中央集权
C 防止相权过重
D 保证政令畅通
7、唐朝设置的藩镇带了什么恶果()
A 宦官专权
B 农民起义
C 结党营私
D 分裂割据
宋元时期,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8、下列各项措施中不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 解除旧部大将的兵权
B 中央采用三省六部制
C 以枢密院为最高行政机构
D 洲的长官由中央派遣的文官担任
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 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 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 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
D 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0、元朝所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枢密院
D 门下省
11、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正确的有()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
12、材料一: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
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方可寻用为相。
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
材料二: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
──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宰相》
材料三: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
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
问题:⑴根据材料一,说说唐朝选拔宰相的制度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给今人以什么借鉴?
⑵材料二三显示唐朝宰相的设置有什么特点?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维度B能力提高
从西汉到元朝,中国政治制度在君权于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和协调中不断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整个系统在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形成。
1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功,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望邪心。
”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 夺去王侯爵位
D 削减王国封地
14、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 中央官制
B 皇帝权力
C 地方行政设置
D 独尊儒术
15、西汉王国和唐朝藩镇的不同点有()
A 控制地方军权
B 任免官吏
C 征收赋税
D 皇帝不能干涉其继承人的人选
16、从某些形式上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哪一朝更相似()
A 秦朝
B 汉朝
C 明朝
D 清朝
17、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 中书省
B 吏部
C 枢密院
D 宣政院
18、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西汉和唐初设置的监察区分别是()
A 郡、州
B 郡、县
C 州、道
D 州、县
19、“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 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 设三司管理财政
20、(2000年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21、(2000年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2、材料一:(太祖)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天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材料二: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锯镇,王事鞅掌,非朕优贤之意也。
”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
材料三:《宋史纪事本未》卷二载: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太祖)故人,有功,典禁卫兵。
赵普数以为言。
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优之深耶?”普曰:,“··…熟视数人看,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行间万一有作孽者.使临时亦不能自由耳。
”帝悟。
问题:⑴材料反映了宋初的什么情况?
⑵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应付这些问题,其结果如何?
⑶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23、元朝与秦朝、隋朝一样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除此之外,元朝与秦朝、隋朝相比在所采取的政治制度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维度C探究应用
24、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在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请利用史实简单梳理这一过程。
并谈谈,古人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思想和做法有哪些是值得当代人参考或者引以为戒的。
第三课
1 B
2 D
3 D
4 C
5 B
6 C
7 D
8 D
9 A 10 A 11 C
12、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宰相人选,考中进士科的还要从地方官员做起锻炼考验,之后才可以入朝为相。
借鉴:选拔政府官员不仅应该通过正规的考试制度,还应当注重官员的实际办事能力,从下级开始做起,培养锻炼决策的能力,同时,对官员的定期考核也是非常必要的。
特点:宰相之职人数上没有定员采取集体负责制,且多由其他官员兼任,不设专职,宰相没有向其他部门下达命令的权利。
目的:分散宰相权利,以加强皇权。
13 A 14 C 15 D 16 C 17 A 18 C 19 C 20 A 21 A
22、宋朝初年,地方藩镇权利过大,威胁中央。
杯酒释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改派文官任地方大员。
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3、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与隋唐的不同之处:在中央设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使封建王朝的一系列中央组织建置基本完成;元统治者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以有效控制地方。
偏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辖。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4、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