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jury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概念及髓内固定方式的演变

合集下载

股骨转子间的髓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的髓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交通、建筑业的发展,其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据统计资料表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岁。

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修复能力较强,对青少年患者治疗相对容易,但对老年患者,由于伤前已存在各种基础疾患,治疗有一定风险,保守治疗极易发生髋内翻和肢体外旋、短缩畸形,同时带来废用性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

长期卧床容易造成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全身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病死率为 4.2%~34.6%。

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材料的问世和改进,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增加,以及手术治疗病例数的增多,不同髓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也在日趋显现。

髓内钉棒固定系统具有中心性固定、力臂短、可闭合复位操作、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另外,针对老年人体质较差,合并内科疾病多,在手术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上更要求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确切有效等,尤其在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时,髓内钉棒固定系统更占优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选择髓内钉棒固定系统。

1、Gamma钉Gamma钉是由滑动髋螺钉结合髓内钉技术研制而成,属于强硬的髓内钉。

由于Gamma钉位于股骨干髓腔内,它较标准的滑动加压髋螺钉钢板更靠近内侧,因此患者体重的传导比滑动加压髋螺钉更靠近股骨距,这就增强了置入物的力学强度。

其优点:闭式操作、创伤小、可早期下地活动,对骨质疏松和不稳定骨折有良好的固定作用,通过远端自锁钉固定髓内钉,可防止旋转和短缩移位。

Lautenschlager等和Hardy DC等认为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经典髓外固定系统DHS。

但是Gamma钉外翻角度过大,从而使髓内钉远端外侧有明显应力集中,容易出现髓内钉远端股骨干骨折及锁钉断裂。

其缺点是:钉尖部易形成应力集中,有导致应力骨折的危险,而且股骨头颈内为单根拉力螺钉,抗旋转作用不足,拉力螺钉可穿出股骨头或拉力螺钉位置不佳造成髋内翻畸形。

常见的转子间骨折的髓内固定系统,你都了解吗?

常见的转子间骨折的髓内固定系统,你都了解吗?

常见的转子间骨折的髓内固定系统,你都了解吗?据统计,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中,髓内钉系统(约占80 ~90%)已远远超过了侧方钉板系统。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家对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的认识,我们选取了以Gamma 钉、PFNA 为代表的单钉系统和以 PFN、InterTAN 为代表的双钉系统向大家介绍。

Gamma 钉Gamma 钉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引入,是由 Zickel 钉演化而来,为股骨粗隆骨折早期髓内钉固定的代表。

Gamma 钉适用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的各种类型骨折; 更适用于反向粗隆间骨折、高位粗隆下骨折、粗隆间骨折延及粗隆下。

主要由主钉、滑动加压髋螺钉、远端锁钉三部分组成,其近端弯曲度为10°,近端直径 17 mm。

除了髓内钉的固有优点,它还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主钉和滑动加压髋螺钉将骨折端紧密结合为一体;二是通过锁钉远端锁定可防止短缩移位和旋转,固定牢靠。

PFN股骨近端髓内钉(Promixal femoralnail,PFN)为1996 年AO/ASIF 在 Gamma 钉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成。

PFN 的主要改动在:①头颈钉改为双钉增加其抗旋作用;②主钉加长,避免应力过于集中;③髓内钉外翻角6°,方便主钉插入;④远端锁孔呈椭圆形,允许纵向滑动;⑤主钉远端的特殊凹槽设计减少了应力集中造成的再骨折发生。

当然,PFN 也存在一定的缺点:①两枚头颈钉导致股骨头部骨量丢失较多;②主防旋螺钉限制了拉力螺钉的滑动,可能出现退钉和切割;③防旋钉有可能穿入关节内(Z 字效应)。

这些缺点导致 PFN 目前已不常用。

PFNAPFNA 是针对 PFN 的缺点改进而来,并沿袭了 PFN 的优点。

主要的改进是通过向股骨头内打入一枚螺旋形刀片,使之达到抗旋转及稳定支撑的双作用。

由于PFNA 螺旋刀片宽大的表面积和逐渐增加的内芯直径,可以确保在股骨内最大程度的填压以及提供理想的锚合力,进而而减少了骨质的丢失。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
— 目录 CONTENTS —
一、解剖概要 二、病因 三、分类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五、治疗
一、解剖概要
解剖概要
股骨上端上外侧 为大转子,下内侧 为小转子,两者之 间为转子间。
二、病因
病因
1.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病人。 2.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间接暴力多见。 3.也可为骨囊性病变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三、分类
分类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占股骨转 子间骨折的11.1% 。
Ⅱ型:小转子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可获得稳定的复位,为 稳定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17.4% 。
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不能获得稳定的复位,为不稳定骨 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45.1% 。
Ⅳ型:不稳定骨折,为III型骨折加大转子骨折,占股骨转子间 骨折的20.1% 。
Ⅴ型:逆转子间骨折 由于内收肌的牵拉,存在移位的倾向, 为不稳定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3%。
分类
股骨转子间骨折 Tronzo-Evans分类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 下肢不能活动。
2.检查:转子间压痛,下肢的外旋畸形 明显,可达90°,轴向叩击痛,下肢短 缩。
(二)手术治疗
1.对于不稳定骨折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
2.手术目的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 性,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避免并 发症。
3. 内 固 定 方 法 很 多 , 可 采 用 Gamma 钉 、 动 力 髋 螺 钉 、 Ender氏钉等。
(二)手术治疗——常见内固定方法
3.X线检查。
临床表现与诊断

髋骨折综述

髋骨折综述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摘要: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较高,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因患者高龄,本身骨质条件差及相对内科基础病较复杂,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把握,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外科技术的发展,主张早期手术,尽早负重,恢复患肢功能.关键词: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股骨转子间骨折属髋关节骨折的囊外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具有骨折局部出血量大、患者年龄高、骨质疏松的患者发病率高等特点。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老年患者相关基础病较多、骨质疏松使骨折固定易失效增加了该部位损伤的治疗难度(1-2).治疗上要全面考虑,针对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方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本文就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发病概况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统计发病率女性:63/10万﹒年,男性34/10万﹒年[3] ,我国在近期进行了为期2年的多中心随访,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关节周围骨折患者233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707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261例,男:女为142:119,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76.7%;骨折按AO分型:Al型占45.4%,A2型占37.4%,A3型占17.2%,57.6%的患者骨折前已存在相关内科疾病[4]。

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发病率高,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每年约有150万患者发生骨折,髋部骨折约为1/5[5], 在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的人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死亡率已超过乳腺癌、宫颈癌和子宫体癌死亡率的总和,其中1/3髋部骨折的存活者失去独立生活能力[6]。

2病因及骨折特点老年人的髋部骨折的内因是骨质疏松,约90%由跌倒等轻微暴力引起[7]。

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平衡协调功能下降是易跌倒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

2021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综述范文3

2021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综述范文3

2021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综述范文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1].据统计,全球髋部骨折大约以每年 160 万的数量递增[2 -3].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时间长,需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高,伤后第 1 年死亡率高达23% ~ 34%[4].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在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条件下,早期手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稳定固定,早期功能锻炼。

目前临床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

本文就目前常见的几种治疗方式作一综述。

1保守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有些高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全身情况极差或其他一些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

保守治疗常采用的方法有皮牵引、胫骨结节牵引、穿“丁字鞋”等。

但保守治疗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死亡率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数主张尽早手术,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获取稳定、坚强固定,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Dornk等[5]研究结果显示,IFF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

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转子间骨折手术方法日趋多样。

2.1 多根针固定 早期内固定材料不理想,IFF患者多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或有限切开,用 3 ~ 4 根斯氏针或加压螺纹钉或双头加压螺纹钉等进行固定。

该方法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不需输血,费用低。

但固定强度差,患者不能够早期功能锻炼,且易出现针道松动、拔钉、骨折移位、断针及髋内翻等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

2.2 髓外固定系统 2.2. 1 Jewett 板 Jewett 于 1941 年最先报道了该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该内固定装置由三翼钉和侧板组成,钢板与钉为一体,有固定颈干角( 90°~ 35°) ,对稳定型骨折固定效果良好,但对不稳定型骨折,早期下床活动可造成钉折弯断钉、松动、钉尖穿破股骨头及髋内翻等并发症。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内固定治疗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内固定治疗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内固定治疗进展[摘要]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IFF)大约50%的髋部骨折产生在转子间地区,以老年患者多见。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回首髓内固定医治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干文献并阐发各类医治方式的临床应用、优势、手术难度和并发症。

目的综述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大转子到股骨小转子之间的骨折,发病率高,大约50%的髋部骨折发生在转子间区域[1],多见于老年患者[2] 。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将逐年增高[3] 。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下肢过度转化,股骨大转子摔倒直接着地时受伤。

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不管何种方式治疗,其目的都是恢复患肢的解剖力线,促进骨折在适当的解剖位置愈合,进而使患肢的功能得到改善,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本文综述了国内皮毛关文献,总结了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医治的近况。

1临床表现与诊断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示为股骨转子肿胀,瘀斑,伴随髋关节痛苦悲伤或患肢勾当受限,骨折端表示出特别表示,凡是不变骨折时患肢畸形不明显,不不变骨折的肢体可能有外旋畸形和收缩畸形,外旋角度偶然可以成直角。

根据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出诊断,X线可以正确判断骨折分类,髋关节CT三维重建对复杂骨折是可行的进一步明确裂缝分类。

2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浩繁,按照提出时候,利用普遍度和影象学数据种类,分型异较大。

20世纪前后提出的分类主要是基于X线数据,临床上常用,包括Evans分型[ 5 ] 、Jensen 分型[ 6 ] 、Boyd- Griffin分型[ 7 ] 、Kyle分型[ 8 ] 及 AO分型等[ 9 ]。

Evens分型和AO分型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利用最普遍的分型。

2.1 Evens分型这种分型于1949年由Evans提出[5],Evans分型是依照骨折标的目的举行分类的,首要包罗两种范例。

图文详解:股骨转子下骨折重建髓内钉技术,骨科医师必会!

图文详解:股骨转子下骨折重建髓内钉技术,骨科医师必会!

图文详解:股骨转子下骨折重建髓内钉技术,骨科医师必会!分型根据小转子的完整性和骨折线是否延伸至梨状窝的Russell-Taylor 分型:•I型:骨折未延伸至梨状窝•IA型:骨折未累及小转子•IB型:骨折累及小转子•Ⅱ型:骨折线伸至梨状窝•ⅡA型:骨折未累及小转子•ⅡB型:骨折累及小转子具有反向倾斜角度的骨折根据其表现,通常被定义为Russell-Taylor IB型转子下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Russell-Taylor分型损伤机制理解骨折后的应变力对于避免发生与转子下骨折相关的典型骨对线不良及骨不连的情况是极其重要的。

骨折近端的断端会受到外展肌、外旋肌和骼腰肌的牵拉影响,而远端的断端会受到内收肌牵拉的影响。

这些肌肉的牵拉导致的结果包括外展、外旋、近端的弯曲和远端的内收。

相比发生在离小转子较远的转子下骨折,越靠近近端,受到的应变力越大。

股四头肌和hamstring腱的牵拉导致肢体的短缩。

小转子的完整性也会影响应变力。

导致股骨粗隆下骨折发生畸形的拉力示意体位和髓内钉系统仰卧位或是侧卧位。

更倾向采取改良的转子内侧入路方式仰卧位,对于肥胖患者和一些骨折类型复杂的患者采用侧卧位的体位。

本文采用的是标准近端交锁钉和重建钉(有2个头髓钉)的髓内钉系统。

Russell-Taylor ⅠB、ⅠA和ⅡB型的骨折使用近端重建锁定钉模式(下图)。

ⅠA型骨折可以用标准的锁定或重建锁定方法,然而对于ⅠA型中较靠近小转子的骨折我们还是倾向使用近端交锁重建钉的方法。

生物力学方面的数据建议所有的转子下骨折都应采用重建锁定钉的方法。

股骨头骨量较少的惠者可以使用Gamma钉类型的装置(Gamma钉,髓内螺钉)或InterTAN。

近端重建锁定钉:A股骨粗隆下骨折术前X影像;B、C经尾端锁定重建髓内钉治疗后X线影像轨道控制提倡在治疗转子下骨折时应用“轨道控制”,有研究显示可有效减少钻孔过程中产生的不成直线现象。

“轨道控制”涉及荧光屏指导下近端髓内钉入口的精确建立,获得前面和侧面皮质的支撑和获得一个在扩髓过程中发生较少的扩髓异常和不成直线的髓腔通道(TN)。

转子间骨折后不稳的研究进展

转子间骨折后不稳的研究进展

间嵴显得隆起, 关节囊并不附着其上,有外旋小肌附着其上 嘲 。
描述 ,H z 在 15 ay 9 7年为其 定名。股骨距除加强股骨颈基底部
1 股骨上端的韧带及肌 肉 与髋 臼构成髋关节 ,由坚韧致密 外 .还与股 骨上端的骨小梁相 连 。构成一个坚 强的承载系统 。 . 2
文参 考大量文献报道 .综合论述转子间骨折 不稳的研 究进展 。
【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不稳 ,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R 8 63 文 献标 识 码 :B di 03 30i n17 — 6 92 1. .5 o: . 6 .s . 4 4 5 . 00 16 1 9 s 6 0 4
s b l y a d d v l p n p r p ae me s r sa e r s a c i c in f n e t c a t r rcu e . i at l e e e c sa lt f i r tr , a i t i t n e e o ig a p o r t a u e l e e r h d r t so tr o h n ei f t r s Th s ri er f rn e t au e i e o i r c a c o o le a d wi i ea c u a es mma yo t eu s b e itrr e a tr a t r s n l gv na c r t u l r f h n t l eto h n e i f cu e . a n cr
【 bt c】 T e nt li rohn r ate it a a n fo p c i s f at eugr, di e as — A s at r h s b  ̄t cat crc rs e ir s m lao c rsr y s y gh ue oi u a en r e f u h m n e o oc i t n o f u e t n t c s f i s r u n

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系统评价

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系统评价

中医正骨 2018 年 2月第 30 卷第 2 期J Trad Chin Orthop Trauma,2018,V〇1.30,N〇.2 (总101)- 21 ••文献研究•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系统评价王艺超1,吴妞2,袁慧敏1,张凯凯1,刘晋闽3(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3.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6)摘要目的: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U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WaaFang Datal980 年 9 月至 2017 年 9 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比较髓内固定(髓内固定组)和髓外固定(髓外固定组)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或回顾性研究文献。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手册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 3软件进行M eta分析。

结果:最初共检索出3410篇文献,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5篇为随机对照研究、2篇为半随机对照研究、1篇为回顾性研究。

纳入的研究对象共391例,髓内固定组225例、髓外固定组166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髓内固定组和髓外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再骨折率、骨折前及末次随访时的Parker活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疋麗0 =3.87,95%C/( -1.95,9.70) ;MZ)= -20.66,95%C/( -221.96,180.64) = -2.95,95%C/( -7. 16,1.25) = 1.51,95%C/(0.57,3.98) ;flfl=2.71,95%C/(0.72,10.15) ;W7lffl)=-0.13,95%C/( -0.45,0.19);疋M Z)=0.10,95%C/( -0.47,0.67)];与髓外固定组相比,髓内固定组的术中透视时间长[IfTM) = 19. 25,95% C/( 8. 75,29. 75)]、再手术率低[= 0. 22,95% C/(0. 09,0.55)]、内固定失败率低[/«=0.24,95%£/(0.10,0.56)]、骨折不愈合率低[/«=0.23,95%£/(0.07,0.81)];亚组分析显示,老年(平均年龄&50岁)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髓内固定的内固定失败率和骨折不愈合率更低[flfl =0.18,95% C/(0. 07,0. 47);flfl=0.22,95% C/(0. 06,0.86)]。

髓内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髓内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钢板、髋动力螺钉D H S 治疗,从髋 外侧作一纵形直切 口,逐层切 开皮
肤及皮下筋膜,钝性分离骨外侧肌,直至股骨大转子、股骨近端及股骨 颈基部位充分暴露 ,置入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拧入滑动加压螺钉 。观察 组行股 骨近端抗旋转髓 内钉P F N A治疗 ,于 股骨 大转子近侧作 一直切
骨子 间骨 折术后 管理重 点关注 的对象 。为促进 患者骨折 愈合 ,减少 病 死率和致残率 ,早期 内固定及功 能锻炼 显得 尤为重要。
2 . 3 两 组 Ha r r i s 评分 比较
观 察 组 疼痛 、功 能 、 畸 形 、 活 动 度 评 分
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 P<O . 0 5 ) ,见寰2 。 表 2 两组 H a r r i s 评分 比较 ( 娃s , n = 7 2 , 分)
0 引 言
股骨转 子问骨折 好发 于老年人 ,是在直 接或 间接暴力 作用下 , 股 骨颈基 底至小转 子水平 以上发 生的骨折 ,对患者 生活造 成不 良影 响 。目前 ,公认早期 内固定及 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者骨折 愈合 【 ” 。髓 内

讨 论
随机分2 两组 ,每 组7 2 例。对照组 中,男4 6 例,女2 6 例 ;年龄 3 3 - 8 8
老年 人 随着 年龄 的增长性 激素 降低 ,钙 调节激 素及 甲状 旁腺 素 的分泌失 调致使代 谢紊 乱,常伴有 较为严 重的骨质 疏松症 ,容 易发
生 股骨转 子间骨折 。 目前 ,治疗股 骨转子 间骨折 的手术方 法包括 钉 板系统 、髓 内固定系统及人工关节置换 。 股 骨 子 间骨 折 内固 定类 型较 多 ,比较 常 见 的有 D HS和 P F N两
中国组织工程研 究
增刊 2 0 1 6 - 1 2出版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质疏松较为严重。
转子间骨折可以是单一骨折, 也可以是多发性骨折,其中以
单一骨折最为常见。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密切 相关。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致残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质疏松、跌 倒、外部暴力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定义与概述 • 病理生理与诊断 • 治疗与手术指征 • 并发症与康复 • 预防与展望
01
定义与概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定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 底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 通常由于骨质疏松或外部暴力
引起。
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 尤其是女性,因为老年人的骨
02
病理生理与诊断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理生理
直接暴力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由直接暴力 引起,如汽车或摩托车事故、
摔倒等。
间接暴力
较少见的病因包括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脱位等,这些损伤可能引 起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质量下降,易发生 骨折,尤其在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
病史
抗凝药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如肝素、华法 林等预防血栓形成。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骨折机制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机制。
创新治疗方式
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未来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如3D打印技术、组织工程等 。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在治疗后定期随访,以监测恢复情 况和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并发症。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外伤、骨质疏松、 骨强度下降、髋关节病变等。
分类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股骨 转子间骨折可分为顺时针或逆时 针骨折、内侧或外侧骨折等。
疾病负担和流行病学
疾病负担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之一,对社会和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 和心理负担。
流行病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的 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女性中更 为常见。
股骨转子间骨折
汇报人:
日期:

CONTENCT

• 介绍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治疗方法 • 预后和康复 • 预防和治疗建议
01
介绍
定义和诊断
定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 。
诊断
通常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MRI)进 行诊断。
骨折原因和分类
康复方法和目标
康复方法
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药物治疗等,以促进骨骼愈合、恢复肌肉力量、改善 关节功能等。
康复目标
在康复过程中,目标是恢复患者的行走能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以使其 重返日常生活和工作。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建议
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康复计 划,按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及时治疗
治疗越及时,患者恢复越快, 并发症的风险也越低。
专业医生
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 断和治疗,以确保最佳的治疗 效果。
患者教育和管理计划
疼痛管理
教育患者如何控制疼痛,包括使用非处方药 和处方药。

对于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应该如何选择?简单粗暴,先上结论:•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滑动髋螺钉。

•对于不稳定骨折,首选髓内固定。

几种典型的髓内和髓外固定装置(AO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anagement)对于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第三版AO 原则中指出,滑动髋螺钉系统(如动力髋螺钉,DHS)是首选内植物。

在AO 原则同时也指出,髓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失血少、负重早。

但没有证据指出髓内固定优于 DHS。

给出的参考文献是 2010 年一项大型系统回顾性研究[1]。

该篇文章检索了Cochrane Bone、Joint and Muscle T rauma Group Specialised Register、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 rials、MEDLINE、EMBASE 等数据库,纳入了 43 项研究。

其中:22 项试验 (3749 名患者) 对 Gamma 钉和滑动髋螺钉 (SHS) 进行了比较。

Gamma 钉与股骨骨折手术和以后的风险增加以及再手术率增加有关。

两种植入物在伤口感染、死亡率和医疗并发症方面没有重大差异。

5 项试验 (623 名患者) 比较了髓内髋螺钉 (IMHS) 和 SHS。

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在IMHS 组中更为常见。

结果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的死亡率和功能结果相似。

3 项试验 (394 名患者) 显示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和 SHS 在骨折固定并发症、再手术、伤口感染和住院时间方面没有差异。

在 10 项试验 (1491 名参与者) 中,没有一项针对粗隆间骨折的其他钉和髓外植入物的比较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确定接受测试的植入物之间的明确差异。

2 项试验 (65 名患者) 发现,对于小粗隆水平的不稳定骨折,髓内钉与固定钉板相比,骨折固定并发症较少。

2 项试验(124 名患者) 发现,与固定钢板相比,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有减少骨折愈合并发症的趋势。

股骨转子间骨折概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概论
Ⅰ型:单纯转子间骨折,无移位。 Ⅱ型:股骨距完整,有移位,小转子
撕脱骨折。
Ⅲ型:股骨距受累,有移位,小转子 骨折。
Ⅳ型:大小转子粉碎性骨折。 Ⅴ型:反转子间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老年男性多见; 疼痛、肿胀、淤斑; 压痛,轴向叩痛; 患肢功能丧失; 患肢短缩。 畸形:远折端处于90°外旋位。
治疗
非手术治疗:纠正肢体的短缩和髋内翻。
解剖概要
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承受剪式应力 最大。 股骨距:颈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 纵行骨板。决定了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 松质骨。
图1 图2
病因与分内收位。 病理性骨折:骨囊性病变。
分类:
按股骨距的完整性:
稳定性; 不稳定性。
Tronzo-Evans分类:
稳定性骨折:骨牵引。6-8周后逐步负 重
不稳定性骨折:骨牵引,手法复位。
年龄过大不宜卧床牵引或手术者:作简 单皮牵引,尽早半卧位。
手术治疗:
对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多,死亡 率高,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坚强内固定,早日活动。

髓内与髓外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比较

髓内与髓外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比较

髓内与髓外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比较白瑞军;章俊祥【摘要】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采用早期内固定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及内固定器材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方式较多.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类型的选择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的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者31例,动力髋螺钉组者66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者49例.动力髋螺钉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均属于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通过对比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与锁定加压钢板组及动力髋螺钉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疗效优良率(94%)显著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81%)及动力髋螺钉组(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髓内及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髓内固定系统较髓外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患者内固定后疗效上更具优势.【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18)053【总页数】5页(P8612-8616)【关键词】植入物;骨植入物;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板;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作者】白瑞军;章俊祥【作者单位】宣城中心医院,安徽省宣城市242000;宣城中心医院,安徽省宣城市2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文章亮点:1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病率较高,尤其老年人常伴有较多的基础疾病,临床修复方法较多,但效果差异较大。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
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一般说来,粗隆间骨
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瘀斑明显,疼痛亦较剧烈,
都比股骨颈骨折严重;前者的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
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向韧带中点的外下方。X线、
CT可帮助鉴别。
整理课件
六、临床分型 Boyd-Griffin分型(1949) Evans分型(1949) Evans-Jensen分型(1975) AO分型(1981)
整理课件
PFN骨水泥增强
整理课件
PFNA
➢ 对于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内植物 ➢ 可牢固地固定股骨头和股骨颈,防止骨折端旋转 ➢ 防止内侧支撑缺失后骨吸收导致的塌陷、内翻畸形
及内植物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 ➢ 适用于几乎所有的粗隆间骨折,特别适用于不稳定
型骨折及合并骨质疏松 ➢ 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如股骨头穿出
因此争议颇多。
整理课件
八、手术治疗
(1)外固定支架 单臂外固定支架是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的
半侵入式穿针外固定方法,适用于合并多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的高龄病人。
(2)多枚钉 多枚斯氏针固定最符合髋部生物力学要求,但由 于其结构上的缺陷,有松动、脱针、对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等缺 点。为了克服以上弊端,现多用多枚空心螺钉替代。
整理课件
分型
Boyd-Griffin分型
整理课件
分型
Evans分型
整理课件
分型
Evans-Jensen分型
整理课件
Evans' classification
整理课件
分型
AO分型
整理课件
AO classification

Injury:转子下骨折钢丝环扎固定的利弊,该如何选择?

Injury:转子下骨折钢丝环扎固定的利弊,该如何选择?

Injury:转子下骨折钢丝环扎固定的利弊,该如何选择?来源 | 骨今中外文 | 小方哥原文标题: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The effect of cerclage wire on fracture reduction and outcome原文作者:Wayne Hoskins; Roger Bingham; Sam Joseph; Danny Liew; David Love; Andrew Bucknill; Andrew Oppy; Xavier Griffin原文出处:Injury, Corrected proof.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受累人群呈双峰分布,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前者多由低能量创伤造成,而后者主要由于高能量创伤。

由于股骨转子下的特殊解剖及生物力学等因素,使得股骨转子下骨折一直是个挑战。

复位不良、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再手术风险发生率较高。

任何对位不良更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及内植物的失效。

环扎钢丝能增加髓内钉的效果,帮助骨折复位和重建骨的稳定性。

然而,大部分学者认为应用环扎钢丝可对骨折区域血液供应产生影响。

因此,环扎钢丝在骨折复位中的使用仍存在争议。

来自澳大利亚的WayneHoskins教授等人回顾性分析了环扎钢丝对股骨转子下骨折复位效果和预后情况,文章发表在Injury上。

研究方法研究回顾分析了作者所在的一级创伤中心7年内所有的转子下骨折,排除了病理性骨折、与双磷酸盐相关的骨折与多节段骨折。

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应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是否使用钢丝环扎固定将患者分为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比较。

主要的疗效评判指标为该手术各类严重并发症,包括因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内植物失效。

次要疗效指标主要有骨折移位、成角畸形和复位质量。

同时,作者还记录了应用环扎钢丝所致的特殊并发症。

结果研究共纳入134个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35例骨折)。

其中有51.9%的患者行闭合复位内固定(n=70),33.3%行切开复位内固定(n=45),14.8%行切开复位辅助钢丝固定(n=20)。

股骨转子间骨折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股骨转子间骨折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股骨转子间骨折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股骨转子间骨折概述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4%,多发生于老年人。

多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所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等。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发生的减少,手术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方法。

英文名称: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其它名称: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中医疾病:骨伤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损伤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下肢常见症状: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大腿近端外侧瘀斑主要病因: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检查、CT、MRI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危及到生命。

临床分类:Evans 分类是根据大、小转子部是否出现骨折而影响稳定性的分型1、ⅠA型(无移位)和ⅠB型(有移位)为骨折线由外上方向内下方沿转子间线走行的两部分骨折,即简单骨折,较稳定。

2、ⅡA型骨折是累及大转子的三部分骨折,ⅡB型骨折是累及小转子的三部分骨折。

3、Ⅲ型骨折为累及大与小转子的四部分骨折。

4、Ⅳ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方,到达小转子上方。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特点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因病因总述:股骨转子间骨折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产生。

老年人跌倒时,大转子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转子间,或者间接外力构成对该部位的内收和向前成角的扭曲而致骨折。

骨折多为粉碎性,松质骨可被压缩,形成骨缺损,由于多合并小转子骨折,内侧支撑作用丧失,易发生髋内翻。

基本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jury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概念及髓内固定方式的演变2012-06-17 19:51 来源:丁香园作者:第五十七回编辑:orthop008简介髋部关节外骨折指发生于股骨颈关节囊附着部以下至小转子下缘为止区域的骨折,临床上通常称其为转子间骨折或转子部骨折。

据估计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50 000例髋部骨折病例发生,其中半数为转子间骨折。

成功地治疗转子间骨折不仅有利患者本身健康,而且有助于减轻社会及个人的经济负担。

在这类骨折的治疗上,骨科医师的职责在于选择恰当的固定器材、准确地复位并可靠地固定骨折。

用于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物总体上区分为髓外(滑动髋螺钉系统sliding hip screws,SHS)或髓内(髓内钉系统)固定装置。

图1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以(a)髓内钉和(b)SHS固定骨折分型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不仅通常难以复位,而且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主要由内固定装置提供,因此在骨折获得牢固愈合之前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转子间骨折分型方法是Jensen和Michaelsen改良的Evans 分型法,因为这种分型方法能比较充分地判定骨折的稳定性。

按照AO/OTA分型标准,两部分(A1型)骨折被认为是稳定性骨折,这与Evans分型判定结果一致。

而具有3个或更多骨折块的骨折(A2)被认为是不稳定的,随着粉碎程度的增加,骨折的不稳定程度也随之升高。

横型或反转子间骨折(A3)则是所有转子间骨折中最不稳定的。

按AO/OTA分型法进行判断,不同观察者之间对骨折分型判断结果的可靠度中等,但相对而言高于按改良Evans标准判断的结果。

但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以AO/OTA分型法不能有效预测骨折的稳定性及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骨科医师在术前或术中尽可能探查清楚每一例转子间骨折的个体特点比目前的任何一种分型标准都更为重要。

图2 Jensen和Michaelsen改良的Evans分型法转子间骨折治疗中不断增加的髓内钉使用量合理吗?在美国,从2000年至2007年间,转子部骨折的治疗中髓内钉固定的病例数量增加了一倍。

而年轻医师在治疗转子部骨折时髓内钉的使用量更是急剧增长,从1999年的占所有内固定材料的3%增加至2007年的67%。

他们的理由是髓内钉置入方便迅速,并且髓内钉固定更能保证不稳定性骨折术后的稳定。

事实上,相对于钢板而言,髓内钉固定从理论上讲更具优势,比如可能经过小切口置入从而能降低对软组织的损伤以及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并且手术时间可能更短,内固定装置也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

总体而言,髓内钉较SHS能为不稳定型骨折提供更牢固可靠的固定,可有效对抗内翻应力防止内翻畸形的发生。

但是,Parker和Handoll对所有比较髓内和髓外固定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的结果并不支持髓内钉具有上述理论优势。

他们发现总共3500例病例在采用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时,其相应的死亡率、骨不连发生率、感染率、内固定物切出率、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中透视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以伽玛钉这种最具代表性的髓内钉为例,其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继发性内固定物远端骨折、技术难度以及再手术率均明显高于SHS。

因此,该荟萃分析的作者认为:SHS在治疗转子间骨折上比髓内钉系统更好。

但是他们也承认,仅仅依据目前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不能作出可信的结论,而针对不稳定型骨折尤其是反转子间骨折时更是如此。

很多文献资料在比较SHS与髓内钉系统时并未考虑到骨折的稳定性情况。

因为转子间骨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稳定性,而这对于疗效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很难对这些文献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

而且目前尚无足够的文献资料对最新型的髓内固定装置的临床使用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继发性骨折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

图3(a)股骨转子间骨折以SHS固定术后即刻X片示骨折复位固定可,(b)大转子外侧壁骨折的存在导致骨折远断端无法控制的内移,骨折部假关节形成,最终导致主钉切出股骨头。

术后髓内钉远端继发性骨折一般认为,导致髓内钉远端附近继发性股骨骨折的原因与早期髓内钉设计上的缺陷有关,此外也可能与骨科医师对不断发展的相关技术的掌握不足有关。

早期报道显示髓内钉固定术后继发性股骨骨折的发生率高得不可接受,其比例高达近16%。

第一代伽玛钉为非解剖型设计,其近段外翻角达10o。

手术中置入这种髓内钉时相对困难,尤其是入口选择不恰当时更为明显。

当髓内钉完全置入髓腔后其尖端可能会紧靠于股骨外侧壁从而导致术中股骨骨折。

该术中并发症通常发生于强力击入髓内钉、扩髓不充分或所选择的髓内钉直径偏大时。

这种结构的髓内钉在设计上导致置入后容易发生三点负荷的现象,并使得近段股骨-髓内钉形成一个复杂的较高刚度复合体,使应力集中于髓内钉尖端部位,导致在较小的应力作用下即可能发生股骨骨折。

此外,在置入锁钉时的技术操作不良也会在股骨骨质上制造出裂纹,在这些部位更易发生骨折。

新一代的髓内钉系统(股骨转子部伽玛钉-TGN,髋部髓内钉系统-IMHS,股骨近段髓内钉-PFN,等)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早期设计上的缺陷。

这些新型髓内钉减小了外翻角度,配合术中选择恰当直径的髓内钉、充分扩髓、以及对操作技术的充分掌握,能显著降低术后继发性股骨骨折的发生率。

这得到最近发表的文献资料的证实。

在此情况下仍然出现的继发性骨折多数源于术者的操作不当。

Lenich等的研究证实了第三代髓内钉系统相对于第二代髓内钉的优越性。

而目前尚未发现不同的第三代髓内钉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1997年之前,以髓内钉固定转子间骨折时发生继发性骨折的可能性是滑动髋螺钉系统的4.5倍。

而Bhandari的一项基于25项前瞻性随机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以后这种差别就已经基本消失了。

表1 伽玛钉与SHS固定转子间骨折时股骨骨折的发生率什么是失败?基于目前临床上对于稳定性的两部分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相关资料尚未发现过失败的病例,有作者指出“试图以SHS来提高治疗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也许还是不道德的)”。

而对于不稳定型的转子间骨折,以SHS固定后失败率可高达15%。

目前日渐增加的髓内钉系统使用量反应了对这类骨折的治疗选择更加恰当的内固定材料的需求。

但操作技术的不良也可能是造成SHS固定后高失败率的部分原因。

一些研究发现以SHS固定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后其失败率能低至4%,这反过来可能提示一些医院(医师)在手术操作中严格遵循了恰当的技术规范。

SHS固定后机械失败的最常见模式是股骨头的逐渐内翻塌陷,伴随螺钉向近侧移位并最终切割出股骨头。

手术中将主钉安放于股骨头颈中恰当的位置上有助于防止发生这种并发症。

骨折导致的不稳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表2 机械性失败与骨折远断端内移程度成正比股骨大转子外侧壁的重要性一项包括1039例病例的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用SHS进行固定,结果发现导致所有固定失败的机理是一致的,即:骨折远断端相对于近断端的无法控制的内移。

在那些最终顺利愈合的病例中,尽管通常都存在远断端一定程度的内移现象,但其移位程度往往极小。

骨折远断端的前外侧部分,即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外侧部分在骨折复位后与近断端相接触,能有效阻止远断端的内移。

但在横形骨折中大转子外侧壁已经骨折,以及为了安放SHS的主钉而于外侧壁钻孔时可能会造成大转子外侧壁的医源性骨折。

在这种情况下,不完整的大转子外侧壁失去了其正常的支撑功能,从而容易出现术后骨折远断端内移并最终导致骨折复位固定的失败。

此外,如果选择过长的主钉导致其不能完全置入股骨头颈的隧道中,也容易出现主钉的切出。

远断端内移程度的多少与骨折复位固定是否会失败密切相关,当内移程度达到股骨直径的90%时,失败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图4 A2.3型转子间骨折,骨折线延伸至远端,大转子外侧壁遗留量很少,使用DHS固定术中钻孔时容易导致该部位的医源性骨折。

图5 (a)A2.3型转子间骨折,术前X片显示大转子外侧壁骨质存留量很少,(b)术中透视见骨折复位可,(c)钻孔时导致大转子外侧壁骨折,DHS置入后骨折远断端明显内移,(d)术后复查可见骨折远断端进一步内移,容易发生机械性失败。

图6 (a)A3.3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如果选用SHS固定将极易发生图(5)所示的骨折远断端无法控制的内移并最终导致固定失败,(b)使用髓内钉固定则因为其髓腔内中心性固定原理能有效支撑骨折,防止术后失败。

A3 AO-OTA骨折A3型AO-OTA骨折包括股骨大转子外侧壁骨折的横型转子间骨折以及逆转子间骨折,它们均被认为是明显不稳定的骨折。

当以SHS固定这类内折时,由于无法有效控制骨折远断端的内移,其术后失败率可高达40%。

除SHS之外,还有一些髓外内固定器材可用于A3型骨折的固定。

Medoff钢板允许实现轴向加压而减小骨折断端受到的剪力。

此外,也可使用附加转子外侧支撑装置从而替代缺失的大转子外侧壁的SHS对其进行复位后的固定。

还有许多作者推荐在A3型转子间骨折使用95o角钢板进行固定,理由是其生物力学特性与转子下骨折相似。

这些可供选择的内固定器材似乎能防止以SHS固定后出现的失败。

但有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对于逆转子间骨折而言,髓内钉固定明显优于髓外固定,表现在髓内钉固定的病例术后内固定失效及再手术率显著低于髓外固定者。

因此,在A3型骨折不应使用SHS进行固定。

目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髓内钉是否优于其它固定器材。

潜在的不稳定性骨折有一类骨折在术前被划分为稳定型骨折(即AO-OTA A1和A2型),但在术中或术后重新归类为不稳定型者。

这主要是因为术中为置入SHS套筒和主钉钻孔时导致的医源性大转子外侧壁骨折。

根据影像表现如果骨折远段近端剩余大转子外侧壁的骨质较薄弱或者存在低位(但并不是横型)的骨折线时,可在术前就将这类骨折确定为潜在不稳定性者。

术中操作时很容易造成这类骨折的外侧壁发生医源性骨折,主要原因在于钻孔时使用的钻头直径过大,或者是术中选择的SHS钢板的颈干角与股骨本身的颈干角差异过大。

按AO-OTA分型,A1、A2.1型骨折与A2.2、A2.3型骨折之间在大转子外侧壁骨折的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3% vs 31%)。

外侧壁骨折的存在会导致再手术的相对风险增加8倍。

也有很多大转子外侧壁不完整的不稳定型骨折最终能够顺利愈合,但却被判断为临床和影像学失败的病例。

其主要表现是愈合延迟以及术后恢复期间明显疼痛,并伴有患肢短缩及跛行。

这类较差的疗效主要源于无法控制的股骨近段骨折断端骨质的塌陷和变形。

以前人们认为大转子后内侧壁的粉碎程度决定着骨折的稳定性,但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大转子外侧壁才是影响骨折稳定性及防止术后失败的重要因素。

图7 骨折涉及的范围可能比骨折块数的多少更加重要。

图示A2.1型骨折(a)由于其存在大块的大转子后外侧骨折块,因此可能比(b)所示的A2.3型骨折更加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