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登上地球之巅》。
二.设计思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峰高势伟,环境独特。
本设计意在通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登山队员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气概,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2、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谈论、全班归纳的方法实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与课文的背景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登山队员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气概,激励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五.难点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画像(三位登顶英雄)。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搜集相关珠峰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导入:《登上地球之巅》中“巅”是什么意思?(山顶)那“地球之巅”指的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对,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此方面的资料。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幻灯片展示)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很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二)登峰活动简介:中国人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那么我们中国登山队员是在那年实现这个梦想,登山地球之巅的,在这之前,其他队员还做了哪些工作?谁能详细介绍一下。
2023最新-《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这里是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登上地球之巅篇一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
2023最新-《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登上地球之巅篇一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谢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珠1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一三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壹五)(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材信息•课本:《河南人民出版社七年级语文》•单元: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篇目:《登上地球之巅》二、教学目标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并能通过阅读辨析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
2.能够解释文中出现的地理、自然等专有名词,并通过实例理解其含义。
3.能够简单描述山地气候特点,并通过文章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引出环保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
2.解释地理、自然等专有名词的含义,并通过实例理解。
3.简单描述山地气候特点,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引出环保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
2.问答。
3.小组合作学习。
4.课堂讨论。
五、教学准备1.课件。
2.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地理图与自然图。
3.《登上地球之巅》的文献。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导入地球的自然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介绍珠穆朗玛峰这个世界自然和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标。
第二步、阅读与分析1.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文章中出现的地理、自然等专有名词,解释其含义,并通过实例理解。
3.按段落分析文章中对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分析其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
第三步、讲授与课堂讨论1.讲述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地理特征及生态环保意义。
2.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述其对珠穆朗玛峰敬畏之情与生态保护意识。
第四步、作业请学生就珠穆朗玛峰的地位和其生态保护问题,以及其他能想到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话题进行写作。
七、教学反思本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珠穆朗玛峰,从而引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借此引出环保问题作为课堂重点。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基础知识,又在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较大的收获。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③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③篇】.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合作交流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三.整体阅读感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四.合作探究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
(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壮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和结构。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一篇以“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为主题的练笔。
8. 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1. 课文主题:描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登山者的英勇。
2. 写作手法:描绘、叙述、议论相结合。
3.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牢记课文的主旨以及四个挑战的高峰精神。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登山队员的英勇精神,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感受我国登山队员的英勇精神,并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登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或展示课文图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的结构、主旨和关键词。
3.分析新课:教师就课文中的四个挑战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个挑战的背景、队员们的应对策略以及体现出的精神内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技巧。
4.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精神以及对我国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主旨、关键词以及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精神。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升自己。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情境模拟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课堂互动等。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课堂练习:教师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公布课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公布课教案(五篇)撰写公布课教案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布课教案能够激发同窗爱好,培育同窗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公布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楚,结构合理,适合同窗的年龄特点,与素养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等优势。
下面提供多套公布课教案供您参考!【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进程。
3、激发同窗探讨未知世界的爱好,培育开拓创新精神。
4、培育同窗自主探讨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紧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好讲课内容和媒体课件。
同窗: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也能够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为更好地明白得课文做预备。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通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进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和喜悦,从而能够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专门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漂亮是人类的向往,何时能登上这珠峰呢?现在中国人把这一空想变成实际,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兴奋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咱们仍然能够领略,让咱们一路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相互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形。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同窗速读课文,抓要紧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同窗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进程的时刻、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2024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挑战极限的赞美。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重点词语。
4.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6.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4.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欣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和评价课文。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其他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登上地球之巅的背景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探险 精神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体会探险队员的艰辛和 勇气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登山过程、背 景知识等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视频等 展示登山过程和背景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登山过程 中的困难、解决方法等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和难点
预习要求: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 求,引导学生提前预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 固所学知识
教师寄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 上的表现,评估 他们的学习态度、 参与度和进步情
习兴趣。
网络资源:引 导学生利用网 络资源,如搜 索引擎、在线 图书馆等,获 取更多的学习 资料和信息。
实践活动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 实践活动,如 实地考察、社 会调查等,让 学生亲身体验 课文所描述的 场景和人物。
拓展阅读材料推荐
《登上地球之 巅》相关书籍 推荐,如《珠 峰探险》等。
推荐一些与登 山相关的网站 或资源,如中 国登山协会官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颠》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颠》教课方案登上地球之巅【教课假想】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
在这类精神驱遣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感动人的地方。
抓住这一点进行教课,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徙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品,无疑是有利的。
此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敬、对近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虑的鼓舞,都可进行教课解读。
设计 A 的办理较惯例,抓住内容掌握、精神掌握、风景描绘等三个教课重点,偏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掌握。
设计 B 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野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集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惨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难得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要素之一,让学生领会集作的精神。
【教课方案 A 】课前准备: 1、认识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对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 50 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 2019 年湖北卫视《旧事》栏目对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对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能够供给“教师教课用书”上的文字资料)。
教课目的:1、能抓住重点归纳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觉爬山运动员的英豪气概。
3、领会风景描绘的作用。
教课步骤: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顶峰,其北坡被很多爬山家以为“连鸟也没法超出”,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青的中国爬山运动员,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日就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踪迹,去感觉他们登顶的气概。
(可出示有关图片)一、整体阅读感知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全文,按必定的次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参照归纳: 1)爬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 3)留下刘连满,三人持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和方法:
-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此外,我还将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作文,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梦想追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短文,字数在300-400字左右。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出攀登过程中的艰辛和勇敢精神。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增强学生的词汇积累,通过学习课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俗语和优美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相关攀登者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思考:“登上地球之巅”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详细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结构。首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俗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其次,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珠峰的壮美和攀登过程的艰辛。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地理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相关地理常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查阅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攀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备课:胡吉一中主备人:夏树杰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登上地球之巅》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和大无畏精神。
3、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词句等。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3.通过精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表现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最后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相关语句体会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4.43米,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登上地球之巅》初中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登山过程和相关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深入研究课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重点词汇和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跟读并模仿。
举例说明词汇和短语的用法,进行练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登山历史。
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重点词汇和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跟读并模仿。
举例说明词汇和短语的用法,进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写一篇关于登山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语法、词汇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登山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困难环节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用于课堂展示。
2. 打印资料:准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协力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二、自读。
研讨1、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思考:﹙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登顶过程中对队员生命构成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3﹚我们应该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4、阅读,合作探究:﹙1﹚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那些部分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ufu________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a________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3、《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
册)
教学目标:1、学习简洁概括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积累文中的词语。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学习快速阅读,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语句和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里?(珠穆朗玛峰)你们可知道它有多险峻吗?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同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
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为高耸的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尤其是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
2、出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锥形(zhuī)形冰镐(gǎo)砭骨(biān)履践(lǚ)崔巍(cuī
Wēi) 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 fú)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一)概述文章内容
1、师:通过预习,你能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
2、生:题目概述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和记叙的中心事件。
3、师:我认为不完整,同学们能不能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无论面对多长的叙事文章,我们都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梳理文章脉络,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大家梳理文章脉络。
2、板书:时间顺序,多媒体出示文章脉络
3、师:大家看,这些情节中有没有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到?
师板书:刘连满甘当人梯;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刘连满舍身留氧气;队员们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峰顶的自豪。
师小结:看来,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
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大家找出有哪些段落写他。
生:6、7、11、14、15、段
四、深入探究,认识英雄
师:我们知道,登上珠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他呢?
生:预设一:作者认为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山顶,但是他把氧气留给队友。
虽然失败,但也是一个英雄。
预设二:他不应该算是失败,如果没有他提出建议搭人梯,没有把氧气留下来的话,可能这次登山也不会成功。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他搭人梯的办法,可能此次登山也不会成功。
而且刘连满为队友们留下的氧气在队员们下山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有哪几个段落写“第二台阶”(5、6、7、8)
师:大家速读这几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描写?
生:…
师多媒体出示:“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 “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
师:动词“插”“蹬”有什么作用?
生: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师:这里用了一些数词,这样用了数词的句子在后面还有没有?
生:“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
师:用这些数词有什么好处?
生:预设一:运用数据“三米岩壁”“长达三个小时”是对比的写法,跟前面的“一寸一寸地上升” “爬了四次,跌落四次”都突出了他们攀登的艰难。
预设二:最后三米的地方非常陡峭而光滑。
师:这样用了对比的句子,不只“第二台阶”部分有,后面还有。
生:11段“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 12段“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22段“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刚才大家都感受到了,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作者还是重点写了他,是因为他在攀登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第九段“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但是“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在雪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继续攀登。
所以我觉得他有坚持不懈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师:刘连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哪里体现出来?
生: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师:生齐读15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了氧气,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刘连满没有登上山顶,作者重点写他,那是因为:1、他在登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他有自我牺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师:我想问大家,难道这些精神,其他队员身上没有吗?
生:他们也有。
师:我们看,作者详写刘连满,是不是也就是同时写到了其他队员?
生:是
师:那么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作者要写登山队员应该写四个,可是文章篇幅有限,难道我们要面面俱到四个人物都写吗?如果每个登山队员都详细写的话,估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细节就都不会深刻了。
所以,作者抓住刘连满重点写,就是选取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的细节,详略得当地叙写了这件事。
所以从刘连满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团体具有: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小结提升多媒体展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去攀登真正的珠峰,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珠峰,在攀登人生的峰巅中,不管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要学习英雄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课后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刘连满甘当人梯
不畏艰险
时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坚持不懈
间刘连满舍身留氧气甘愿奉献
顺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团结协作
序登上顶峰的自豪
吴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