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合集下载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2.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授课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

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省的两道学考题。

【2014年1月学考卷】选择题(材料选自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

这是因为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C.主观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2014年1月学考卷】主观题(“关于近年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材料略)31.(2)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请同学们思考:从材料和知识的限定来看,这两道学考题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材料往往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现象,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分析判断这些新问题;就知识考查范围来看,不仅仅一个知识点,还涉及到一个一框内若干目,这些知识点的考纲要求掌握程度涉及到B/D级别。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常考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社会开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常考点):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含义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开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开展辩证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关系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开展;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开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开展起阻碍作用二、社会根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的根本矛盾与根本规律 (1)社会根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根本矛盾。

(2)社会根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开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开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根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根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开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列举具体材料例证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乐曲】《国际歌》,同时投影其歌词: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曲:比尔·狄盖特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副歌)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师: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进行新课[板书]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探究活动一】判断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学生讨论得出:[板书]1、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3)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习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改革(3)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方面,最主要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②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_______________的总称★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___,就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决定着_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①它有时____________社会存在,有时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这两大规律分别是我国______________改革和_____________改革的哲学依据。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现象开始:手机的使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手机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进而引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接着,我会展示一张历史图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过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义感、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指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人。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些价值观,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doc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doc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JL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董点和难煮i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孑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过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请聶们阅读屛8?页虚框,分析其屮的和关问题2、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小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出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岀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通过了《屮共屮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FI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吋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屮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肖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寻觅社会的真谛》是高一政治的内容。

寻觅社会的真谛,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如何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b、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与社会的同一种实现价值;c、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2、能力目标:a、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防范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b、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使学生认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在劳动中学会奉献;教学重点、难点: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教学方式:情境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一、情境体悟1、小组活动a、确定一处考察地b、选择向导C、挑选装备二、理论突破问题一:你选择向导和装备的理由?1、价值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注意: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问题二: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相同吗?1、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社会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寻觅社会的真谛。

2. 新课讲授(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发挥社会意识的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介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3.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的本质和意义;2.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二、学习内容1.社会的定义和特征–社会的定义:社会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人类群体,通过相互交往和合作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特征: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现象或情况。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3.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观察法:通过观察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数据和信息,深入了解问题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比较法:将社会问题与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统计法:通过对社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理论研究法:通过研究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

三、学习过程1.寻觅社会的真谛–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社会的定义和特征,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班级一起讨论并互相补充和讨论。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和点评学生们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们思考社会的真谛和意义。

2.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再次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教师版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教师版

4.11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容及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学习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三、【课堂探究】探究:社会与热词“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由互动百科发布,以盘点年度热点、反映时代特色、记录社会形态为目标,结合网民的关注度、年终投票,最终由专家评议后产生,在每年的12月发布。

2011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HOLD住、乔布斯、高铁、地沟油、校车、郭美美、伤不起、PM2.5、谣盐、占领华尔街。

“限”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2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钓鱼岛、正能量、十八大、你幸福吗、屌丝、江南style、莫言、辽宁号航母、舌尖上的中国、2012。

“平”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3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中国梦、土豪、雾霾、中国大妈、单独二孩、斯诺登、比特币、嫦娥三号、房姐、大黄鸭。

“法”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4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依法治国、马航、APEC蓝、埃博拉病毒、冰桶挑战、监狱风云、克里米亚、《小苹果》、奶茶恋、玉兔号。

“蓝”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5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2022年北京冬奥会、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美互联网论坛、开普勒452b、屠哟哟、扶老人险、天津爆炸案、第五套人民币、雾霾红色预警信号、全面二孩。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专题五 寻觅社会的真谛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专题五  寻觅社会的真谛

相对独立性 性质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 辩证关系
特别关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研究对象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 整个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
区别
作用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4.(2017·全国卷Ⅲ)“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
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
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
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
二、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 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 盾
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 规律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 性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定社会意识 过程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时间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有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觉坚持唯物史观。 2.科学精神:能够辩证看待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科学认知社会生活。 3.公共参与:明确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自觉落实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寻觅社会的真谛说教材

寻觅社会的真谛说教材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说教材一、《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具体要求4.12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4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

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讲哲学和生活、实践的关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唯物论和认识论,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讲辩证法。

一单元讲哲学基本常识,二、三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我们学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改造世界。

这一课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

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学习下一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做准备。

《生活与哲学》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与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忆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理解目标(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目标(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2)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A、辩证的否定观B、辩证否定的特点C、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2)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A、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C、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D、辩证否定观对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意义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B、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A、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B、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A、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B、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C、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本课引入:生活在人类的社会里,我们会发现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宗教流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国家政策等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社会出现很多不同的东西呢?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知识讲解考点1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观(1)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改变是社会出现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2)以往社会历史观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由自觉意识和目的的,因此会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观被这一假象迷惑。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3)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实践都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6)社会生活实践还是一切认识、一切真理、一切科学理论的来源。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就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1)上层建筑的含义: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发展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考点2 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三、例题精析【例题1】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一限定,排除属于辩证法范畴的A、C、D三项。

【例题2】2009年11月7日,温家宝在开罗阿盟总部发表演讲,呼吁中国和阿拉伯各国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同时指出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期间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

这反映了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答案】A【解析】“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充满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故本题选A项;在阶级社会中,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B项说法错误;C项错在“必然”上;D项与题意无关。

【例题3】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创立和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林肯避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内部分裂。

因此,有人认为正是这些英雄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发展。

这种观点错在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答案】B【解析】认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它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故排除A项选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

【例题4】2009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0年的工作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促进就业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哲学依据是①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③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④人民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②的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的说法错误;①③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选B项。

四、课堂运用【基础】1、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仁义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遵循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故选D。

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不知廉耻、荣辱倒错的危害,对廉耻和荣辱的认识属于社会意识,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的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

A、D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C观点错误,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